倍可親

回復: 1

對台海戰後台灣政府治理和定位的思考

[複製鏈接]

12

主題

916

帖子

24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1
CCC2 發表於 2007-3-22 20: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對台海戰後台灣政府治理和定位的思考


(2007-03-22)




  台灣問題隨著陳水扁政權的操縱,已經步入了非常關鍵的階段,戰爭作為一種手段,非常現實地提上了日程.即使2008年國民黨贏得政權,但以"去中國化"為主體的台獨教育,在台灣人,特別是年輕人中的認同比例逐年提高, 這為2008后假設的國民黨執政埋下了巨大的隱患.我們可以設想,一個非常善於玩弄手段的民進黨,是絕對不會讓2008后的國民黨輕鬆地實現其執政的抱負.屆時任何執政黨的決策缺陷,都可能導致在野黨的強力反彈,包括率領民眾上街示威.國名黨,一個過去式的代名詞,臃腫老態的趨勢已非常明顯.作為在野黨,他還能對民進黨產生制約,但一旦執政,面對痞子之勇的民進黨,他或許只能更多地疲於奔命於對社會混亂的負責.我們必須非常清醒地認識到,指望2008后的國民黨有所作為,那是不明智的.現實的台灣,在政治方面,兩黨制已經形成,國民黨無法也不可能通過兩蔣時期的威權統治來結束台獨的存在.無論誰執政,為了每一項敏感政策的實施而發生的國會爭鬥還將永遠地繼續下去.政治紛爭,對於一個缺乏氣魄的黨派而言,執政比在野更容易受傷.這一點在"去蔣化"上面非常明顯,連前總統的尊嚴都不敢去維護,何來執政氣魄? 民進黨可以移走蔣介石的銅像,拆除中正紀念堂的圍牆,但國民黨要想做同樣的舉動,拆除民進黨的某一標誌,或者重建圍牆和銅像,其面臨的來自民進黨對於社會資源濫用的指控,足以讓其退避三舍."去蔣化"的最大收益者是大陸政府,無論將來武統還是和統,對翌日蔣介石的銅像,現在拆除是恰到好處,這一點和台灣行政機構取名去"中國化"一樣,自願冠以省級稱謂,卻為將來的中共治理台灣掃清了道義上的障礙.國民黨的頹式在兩岸政策上也顯得蒼白幼稚.除了"九二共識"和兩岸三通,馬英九提出的2008國民黨一旦執政,將與大陸政府簽訂和平協議,要求國際空間等誓言.承認,六四事件平反等觀點.先不考慮從大陸層面實施的可行性,僅從台灣內部的政治生態來看,這純粹是痴人做夢.簽訂和平協議和承認"九二共識",肯定會涉及台獨的定性問題,沒有在野民進黨的支持,豈不是空談? 完全可以想象的是,民進黨在野,會在簽定兩岸和平協議和拓展國際空間等上面向國民黨施加壓力,冠以"二二八"事件的不幸,在六四事件和上面大肆指責國民黨的妥協.至於台獨,去中國化等關鍵性領域方面,拒絕合作,以處處被打壓的形象出現.完全沒有經過理性思考的馬英九,或許為了競選需要,向選民承諾將和大陸商談和平協議.在台獨勢力如此蔓延的台灣,根本不存在和平協議簽定的基礎,馬英九的幼稚選言無疑是在為他的未來執政預釀苦酒.束手無策的國民黨和馬總統或許可以辭職了事,但對國民黨進一步的泡沫化,空洞化的危害,將是永遠都無法彌補的.此外,在經濟方面,國民黨唯一能做的就是開放"三通",有限度地批准大陸民眾赴台旅遊,我們能看到的無非是曇花一現式的國共兩岸論壇在台灣舉行所帶來的熱鬧,無非是台灣企業投資大陸限制的取消,至於在兩岸資本互動,雙向投資等方面,僅靠國民黨一屆四年政府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文化方面,民進黨在科教書等方面的篡改,國民黨的恢復,無疑是對台灣教育體系的巨大衝擊,如同朝令夕改的政策,科教書的改,與或許以後民進黨上台的再改,是對學生教育的極大不負責任.失去信心的師生,加上民進黨的抵制,將是國民黨在重整中華文化方面的莫大缺憾.今天我們看待台灣,必須非常冷靜地看待他的走向,事實已經證明,國民黨沒有魄力,也沒有能力迫使台獨勢力走向終結,改變這個現實的力量,已經毫無疑問地走到大陸政府這邊.武統作為解決台灣問題的唯一手段,歷史走到這一步,戰與不戰,已毫無懸念.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更多地關注戰後的台灣,我們如何去管理一個完全不同於1949年的台灣.攻台難,而治台灣則更難!

  台灣地區人多地少,人口稠密.總人口為2240萬人,男性1144萬人,女性為1096萬人,性別比例104.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19人.台灣人口的年齡結構有老化的趨勢.到2001年底,0-14歲的人口比例降到25.8%,15-64歲的人口比例上升到67.4%,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上升至6.8%.其中,年齡中位數為28.2歲,撫養比為48%,年齡老化指數上升為26.4%. 根據台灣「中央社」日前的一條報道指出,政大選舉研究中心2006年6月的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較10年前成長約兩倍,由23%成長至44%,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由10年前的15%,下降為6%,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也由10年前的50%,下降到44%.而「統獨」立場趨勢分佈顯示,希望「永遠維持現狀」者由10年前13%,上升至20%,希望「維持現狀再決定」者由32%,上升至38%,「偏向獨立」者維持約13%,「儘快獨立者」由3.6%上升至5.8%,「偏向統一者」由22%下降至11%,「儘快統一者」由3.3%下降至1.7%.我們分析這些數字,是想知道在台灣的中堅力量中(15-64歲段),堅持台獨與統一的絕對人數是多少,中間派有多少,他們將是未來管理台灣的主要力量.很明顯,60%的民眾傾向於維持現狀,他們是台海戰爭能夠順利進行的中立力量,但決不是未來戰後台灣政府堅定的支持者.戰後複雜的控制局面,國際與國內,他們是最大的動搖者.寄希望於大陸式的同仇敵愾,共度難關,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現在必須未雨綢繆,對戰後的台灣管理進行超前的考慮.

  台灣民進黨和台聯黨,毫無疑問將隨著台海戰爭的結束而永遠地走進歷史,但對於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無論存在還是取消,都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國民黨的存在,至少在精神層面上是大陸民眾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每當政治改革走入爭論,民主進程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有人提出讓國民黨重返大陸,這對執政的共產黨而言,是一種巨大的挑戰."辛亥革命"勝利后,革命軍由於群龍無首,盡然強迫推舉被俘的舊官僚黎元洪出任湖北都督,作為勝利的革命黨人而言,這種幼稚的政治行為,也就為後來的袁世凱稱帝,孫中山退位埋下了敗筆.今天,作為台海戰爭的勝利方,歷史又一次將被迫讓共產黨人作出決斷,戰後的台灣是交給國民黨管理還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很明顯,深諳台灣脈絡的國民黨,對於戰後初期台灣的治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輕易地取消國民黨,那會使治理台灣失去民眾支持的認同基礎,對迅速穩定戰後台灣是不利的.撇開統獨之爭的話題,兩黨制的運行在台灣已經深深地刻上烙印,但隨著民進黨和台聯黨的倒台,兩黨制的運行在台灣也就失去了運行的政治基礎.中國大陸有八個民主黨派,與台灣有瓜葛的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和台灣民主自治聯盟(台盟),但無論哪個大陸民主黨派,由於他們缺乏執政的經驗和對台灣的實際了解,他們絕對不是合適的治理戰後台灣的黨派人選.政黨的產生是建立在代表民眾並為之鬥爭的前提下,人為設置一個政黨或者移植一個大陸黨派去和國民黨輪流執政,那是非常幼稚的政治邏輯.既然台灣是通過戰爭的暴力方式解決的,那除了對台獨勢力將進行徹底的掃除外,建立科學有效的在中央政府管理下的體系也在情理之中.對於戰後台灣,從長遠和整個國家的框架來看,深圳特區模式或許是最適合的.這完全不同於香港澳門的"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模式,既然是戰爭的手段解決,那香港澳門的那種萬不得以而採用的折中模式也就失去了管理台灣的道德基礎,因為在我們的後面,還有達賴的西藏自治要求,外蒙的回歸.香港澳門模式的運用,只能是和平統一台灣后萬不得已而採用的管理方式,他對一個國家的弊端亦是顯而易見的.香港特區政府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的失敗,其來自港島和海外的壓力,將中央政府推到了一個非常難堪的地步.民主是雙刃劍,二十三條涉及的是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等國家安全方面的罪責,但亦可以解釋為限制言論自由,服務於一黨專政.大陸政府出台許多扶持香港發展的政策,但面對港島的諸如合法化等對國家安全具有威脅的行為,大陸政府亦毫無辦法,這是對一國中央政府的莫大諷刺.面對戰後的台灣,其複雜程度尤勝於香港,台獨思潮的徹底解決,沒有強有力的政府行為是無法應對來自島內外壓力的.之所以考慮深圳模式,另一方面也是從有利於改造台灣的角度出發.深圳模式在台灣的應用,具體的說應該是在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下,以原國民黨為基礎,加快與民革和台盟的改造融合形成新生的台灣執政主體,讓真正熟悉並了解台灣,具有執政經驗的原國民黨和部分民進黨管理專才充實到這兩個民主黨派的基層,吸引並依靠60%的中間力量,迅速穩定治理台灣.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具體體現為特首和主要官員的委派與任命.深圳模式的最佳優勢還在於人員的互往,這對從根本上消除民眾隔閡具有深遠的意義.關於人員的往來,應嚴格於深圳的邊境證模式,但寬於港澳的通行證控制.對於大陸民眾移居台灣島的行為,可以參照上海北京戶籍制度,允許相當學歷或具有一定投資能力的專才獲得資格,以避免低素質人員對台灣治安的衝擊並引起可能的台灣省籍糾紛.這是一個較長的觀念轉變過程,但至少在初始階段,必須謹慎保持適度而頻繁的人員交往.

  面對戰後複雜的局面,在台灣治安方面首先需要嚴厲打擊台獨基本教義派,這是穩定台灣政治局勢的基礎.槍打出頭鳥,才能確保大體的穩定.歐盟,美國,日本的強烈譴責,以及海外台獨人士的遊行示威,完全在清理之中.但現在的中國已經過了九十年代的困難期,中國經濟早已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作為僅次於美國的石油消耗國,和全球製造業的聚集地,台海開戰後引起的世界石油波動和消費品價格的瘋狂漲價,特別是電腦晶元的短缺,必定會在全球範圍內推動台海戰爭迅速結束,國際的經濟制裁併不適合於現代之中國.外國公司在大陸的投資必定會有微弱波動,但絕對不會輕易撤資,中國龐大的供應鏈和市場,是在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勞動力價格只是投資中國的因素之一.墨西哥和東歐國家,作為"中國製造"進入北美和歐洲市場的最大競爭者,其國內亦缺乏完整的供應鏈,許多材料還採購自中國.(參考博克http://jzhangxu.blog.sohu.com),我在美國/墨西哥的工作經驗很清楚地看到了這點.縱觀現代中國製造業的潛在競爭者,目前的印度,越南,還絕不會是台海戰爭產業轉移的理想場所.大陸政府攻台後最大的壓力是國際主流社會所謂道義上的譴責,但胡錦濤的非洲和拉美政策將是最佳的潤滑劑.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戰後國際壓力更多地會直指戰後台灣政府,包括對海外台獨勢力的扶持和台灣所謂民主自由的指責.同時,對於台灣事務的拒絕配合,也是需要認真考慮的.這裡包括可能的台灣特區護照的拒絕承認,讓現在持有台灣護照走遍世界的台灣商人與遊客感到極大的不便,作為一種反制力,無形中會對60%的中間層民眾帶來消極的影響,對戰後台灣政府也是一種壓力.這是一個新的挑戰,是香港和澳門居民所沒有遇到的挑戰,中國政府需要動用外交資源作前瞻性部署.在經濟制度方面,台灣2,500億左右的外匯儲備為台幣的穩定奠定了基礎.考慮到大陸資本項目尚未開放,以及大陸與台灣的現實經濟差異,台幣在較長的時期內還將穩定地存在,但中國銀行必須參與台灣地區貨幣發行,這是大陸政府維護台灣金融體系穩定的一種承諾,將對穩定台灣金融市場,及台灣的平穩過渡和經濟繁榮起到積極的作用.誠如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特區有特區的政策,甚至還準備發行特區貨幣.面對大陸與台灣現實的差距,我們必須務實地保留台灣現行的資本主義制度,靈活的在深圳模式上有所創新.在貿易領域,鼓勵大陸企業入駐台灣,實現雙向平等投資,同時取消大陸產品進入台灣市場的歧視性政策,從而增強國際資本重返台灣的信心,有助於創造更多就業的機會.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伴隨經濟的恢復,才能為中華文化的復興創造現實的基礎.

  戰爭對台灣的摧毀是劇烈的,中華民國政體和憲法也必將隨之永遠地走進歷史,但台灣的主體資本主義制度還將繼續保留.戰後的台灣百廢待興,面對治理所需的法律空白,借鑒香港基本法,大陸政府現在就需要高調徵詢和制定戰後臨時台灣法案,制定一部真正對台灣而言"合身合體"的法律,這在另一方面也是對民進黨政府的一種警示,我們已經為後台灣時代做好準備."反分裂法"是大陸政府以軍事手段佔領台灣的法律依據,但現在制訂戰後台灣臨時法案,是佔領台灣后迅速管理和穩定社會的法律依據.兩者是一脈相承的.制定戰後台灣臨時法案,對台灣的定位也就提上了議程.與香港和澳門兩個規模相對較小的特別行政區相比,台灣在人口,經濟規模等方面對亞洲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戰後的台灣,如何定位,不僅涉及到國家的統籌發展,而且對達賴提出的西藏高度自治和未來外蒙回歸談判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縱觀世界各國,沒有哪個國家象中國這樣一國內不同制度共存,並且在一國內還存在著特區人員流動的限制.站在國家發展的高度,如果在規模較大的台灣地區設置直接隸屬於中央政府高度自治的台灣特別行政區,將會對以達賴為代表的藏民產生對西藏特別高度自治區不切實際的幻想.蒙古國大呼拉爾(蒙古國會)二零零零年討論了一項提議,提出把蒙古併入中國,成為中國的一部份,以及蒙古和中國建立聯邦國家的可能性.毫無疑問,台灣問題解決后,外蒙問題無疑會擺上日程.中國政府現在對大呼拉爾的提議不置與否,是因為時機還不成熟,但從中國政府加大對蒙古的援助可以看到,對於這個窮親戚的回歸,在台灣問題還未解決之前,是一個巨大的財政包袱,保持距離,滿滿靠近才是現實的選擇.與達賴,以及將來對外蒙的談判,"特別行政區"的設想無疑會被藏蒙代表提出,但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西藏和外蒙將是中央財政的包袱,他們沒有資格來談判特別行政區的模式.出於國家利益,只付出巨大的財政支持,但限制人員流動,高度自治的藏蒙特區模式是絕對不能付諸實施的.在中國的土地上,僅留下因歷史問題產生的兩個規模較小的港澳特別行政區,是從更高的戰略層次在與達賴和外蒙的談判中首先佔據主動.過多的獨立特別行政區,是不利於國家長治久安的.康熙皇帝收復台灣后,在台灣設一府三縣 - 台灣府和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立足與此,定位戰後之台灣,亦可稱之為福建省台灣特別行政區.名義上從屬於福建省,但實際上直接受制於中央政府管轄,具體實施採用廣東/深圳模式,這是從戰略上使外蒙和達賴的談判代表失去可以參考的現實理論基礎,在心理上消除廣大藏民對特別高度自治區脫離實際的幻想,為未來的藏蒙談判掃清障礙.

  台灣問題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軍事解決已經不可避免,現在我們必須超脫台海爭端的焦點,正視戰後中國政府所需要面對的格局.我們擁有了通向太平洋的台灣優良海港,對台灣的有效治理將決定能否使我們騰出空間應付來自日本韓國在東海,包括釣魚島和蘇岩礁的升級衝突.台灣的佔領,無疑會加重日本對中國的強硬,這是其國家利益的體現,無論我們如何解釋和平崛起,台灣海峽的佔領是對日本生命線的制肘,我們切不可報以幻想.而對台灣的定位,將從戰略層面上消除達賴對"藏人治藏",以及外蒙回歸談判中"蒙藏"特別行政區的幻想,這是保證中國"大一統"千秋偉業的基礎.中國政府,現在已經到了需要對戰後的台灣治理和台灣定位未雨綢繆的時候.

  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

  張旭 / 美國得克薩斯州

5

主題

583

帖子

12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2
willlikong 發表於 2007-3-24 13:54 | 顯示全部樓層
未雨綢繆,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09: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