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專題1》王洛賓和三毛的戀與非戀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3-6 0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專題1》王洛賓和三毛的戀與非戀


 吐一口煙,三毛的故事比雲霧還要迷濛。(本報系資料照片)  
 三毛與王洛賓在烏魯木齊15小學前。(劉書環提供)  

茶後飯餘,人們擺龍門陣,灑幾滴同情淚,發一腔悲歎聲,也許那好夢難圓的苦酸,還會淋濕不少多愁善感人的心靈。回首王洛賓和三毛的「黃昏戀」,一直是人們談論的熱門話題。
王洛賓和三毛的「黃昏戀情」,在他們生前死後,一直被媒體和人們津津樂道或念念不忘,各種說法的版本都寫得繪聲繪影,廣為流傳,王洛賓謝世11年了,純情的三毛乘鶴西去也已經16年了。善意的媒體和有責任感的作家充滿美好情意,留下了大量讚美這一幕台海兩岸愛情的美好詩篇。而質疑文章及質疑人士的觀點則是大相徑庭。孰是孰非?在王洛賓和三毛的這些作品中的深處可能蘊含著破解「戀」與「非戀」的密碼。

三毛原名陳平,幼時隨著父母從四川重慶、南京到台北定居,陳家在此落地生根。三毛對中華文化的教育根植在心田,極富文學創造性,不僅創造了西班牙那個小島上的人家,還創造了《撒哈拉的故事》、《滾滾紅塵》等一批新文學作品。同時,對王洛賓這樣一位使祖國西部民歌創造性發揚光大的傳奇人物,心儀已久,想再創造西北邊疆又一個遙遠地方的新故事。

三毛是怎樣認識王洛賓的呢?台灣影視製作人凌峰先生破解了這個謎。1988年,他們《八千里路雲和月》的外景隊,一直在尋找《在那遙遠的地方》、《青春舞曲》的作者,最後從中國新聞社打聽到了那個人叫王洛賓。但是他們說要拍他很難,但外景隊非常堅定,加上國務院台辦和僑辦的支持,所以王洛賓第一次在台灣螢屏和新聞媒體上亮相,搶了個頭彩。

1989年,香港女作家夏婕在新疆訪問王洛賓後,在《台灣日報》發表三篇《王洛賓老人的故事》,很受讀者歡迎。三毛從小就愛唱王洛賓改編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達板城的姑娘》等民歌,並把這些中國民歌帶到了西班牙,帶到了撒哈拉。當她看到夏婕報導王洛賓近況的文章,極端興奮,向夏婕查詢王洛賓在新疆的地址和聯繫方法。

看望崇拜的西部歌王

就在這年底第四期台灣《明道文藝》同時刊載了三毛寫的文章和介紹王洛賓的文章,三毛細細閱讀後激動的興奮不已,大聲喊了起來:「王老師我從小就唱您的歌,我終於知道您在何處了,原來您就和我在一起。」緊接著,三毛通過友人聯繫,急切地想到大陸去看望她心目中崇拜已久的西部歌王———王洛賓。

1990年4月,三毛通過各種努力,她報名參加台灣大陸旅行團獲批准,《明道文藝》主編憲仁先生獲悉後,委託她為王洛賓代送稿酬,這就有了她直接見到王洛賓的第一理由。這個旅行團赴敦煌、吐魯番遊覽後來到烏魯木齊,為了搭乘提前預訂返回… …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3-6 00:32 | 只看該作者
《專題1》王洛賓和三毛的戀與非戀


的飛機,只有兩天的逗留時間。其他遊客都去參觀這座邊疆神秘的城市,三毛卻帶著自己的嚮往和稿費直奔王洛賓家。
4月16日,三毛第一次見到王洛賓,首先向王洛賓唱起自己作詞的流行於世界歌壇的歌曲《橄欖樹》。三毛曾說過:「橄欖樹不是代表和平,那是一個人一生的追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三毛拜訪王洛賓,又以她特有的如歌如戲,如詩如畫,如醉如夢的浪漫風采,展示了她這次認真追尋王洛賓的一次巨大努力。經過兩天短暫的接觸,她為王洛賓的坎坷人生和藝術才華所傾倒,可能也包含著敬仰、愛慕、同情,連三毛也說不清楚究竟是什麼感情。

回到台北後,三毛激動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創作的衝動使她興奮不已,將自己在烏魯木齊王洛賓寓所的簡單採訪整理成《西北民歌之父王洛賓———一鞭鍾情》一文在台灣發表,之後還在新加坡《聯合早報》上發表了《在那遙遠的地方找到了原作者》一文,一石激起千層浪,連三毛也沒有想到,這篇短文所產生的巨大社會效應。

而王洛賓則應大陸媒體之邀,寫了兩篇短文《海峽來客》和《回訪》,在中國政協《團結報》上發表,詼諧、幽默地高度評價三毛的藝術修養和時髦的藝術形象,在海峽兩岸廣為轉載。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組文章發表後,許多文學評論家驚歎地指出:77歲的老人居然寫出了這樣不朽的動情之作。

《海峽來客》1990年4月16日:

「是誰在敲門,聲音那樣輕,像是怕驚動主人。打開房門頓吃一驚,原來是一位女牛仔。模樣真迷人———鑲金邊的腰帶,大方格的長裙,頭上裹著一塊大花巾,只露著滴溜溜的一雙大眼睛。

用這支短歌,唱出海峽來客給我的第一印象。我們相對注視了一陣,客人開口:『洛賓先生嗎?』『是,請進!』我把客人引進客廳,端水返回時,她正摘下禮帽,打開花巾,對著鋼琴上的鏡子一甩頭,把彎鬈的頭髮披滿了肩頭,簡直是神話中的仙女動作。當時我心中編了一段歌詞,作為《掀起你的蓋頭來》的第五段:

掀起你的蓋頭來,美麗的頭髮披肩上,像是天邊的雲姑娘,抖散了綿密的憂傷。

(5月間,我把這首歌詞寄到了台北,她回信向我致謝,並誇讚我眼睛銳利,能把她生活中極小的動作,攫取來作了歌詞。)

當時精神集中在客人的鬢髮上,竟然忘記問人尊姓大名?還是客人自己作了介紹:『我是三毛,月前受台灣明道文藝編輯部的委託,順便為你帶來了稿費。』相互認識後,談得很投機,相互談著自己的作品,她問我:『一個人住在這樣空蕩蕩的房間,有沒有寂寞感? 』我未作聲,用手指了指鋼琴,我反問她:『你到處流浪,不寂寞嗎?』她笑著說:『流浪本身即為了排除寂寞。』我又端詳了一下她的打扮,打趣地說:『你是不是把烏魯木齊想像成一個原始的牧場,裡頭的人都騎著馬,年輕人的馬鞍上都拴著套馬繩?』她笑著搖頭不語。『那你為什麼這身打扮?如果你的皮靴後跟上再釘一對馬刺,人們一定以為你是雙手開槍的女牛仔呢?』說得她仰天大笑。我心裡說:『真是一個熱情、開朗、灑脫無羈的女人!』
她為我唱了自己的作品《橄欖樹》,她的歌,她的聲音以及感情都很美,我很快的想到:一個人唱自己的作品,容易唱得好,因為感情的表達,在創作過程中已經下過很大的功夫。我也為她唱了一首獄中的作品———《高高的白楊》,並介紹了歌中的故事:一個維吾爾青年在結婚前夜被捕入獄,美麗的未婚妻不久憂鬱而死去,青年為了紀念死者蓄下了鬍鬚。當我唱到『孤墳上鋪滿了丁香,我的鬍鬚鋪滿了胸膛』這句歌詞時,三毛哭了。唱罷,我向她表示謝意,因為她的眼淚是對我作品的讚揚。

我問她:『是不是因為荷西是大鬍子,你才喜歡這首歌的?』她說不是,是聽了這首歌之後,更要愛大鬍子!我們又從大鬍子談到了荷西。我說:『尋找物件,對方的名字關係很大。你知道維吾爾語言發音中「荷西」是什麼意思嗎?你知道維吾爾人在告別時,雙方都互相說著「荷西 」,這「荷西」是再見的意思,也許因此荷西提早離你而去。』三毛鄭重地盯著我說:『那麼以後我找物件一定要找個名叫「攜老」的啦! 』她邊笑邊向我告別,約明晚去賓館看她。這位作家思維真夠敏銳的! 」

《回訪》4月17日:

「第二天到賓館,忘記了房間號,只好到總服務台去查問。賓館小姐查遍了五樓客人的登記表,並沒有三毛,叫我到五樓自己去找,並高興的向我道謝,我不解的問她,為什麼謝我,賓館小姐說:『兩天以來,我們根本不知道台灣旅行團中有三毛,是您給我們帶來的消息。您知道嗎?我們這裡一百多個姑娘都是三毛的崇拜者,其中四樓的一個姑娘還用三毛的作品治療她周期性的憂鬱症呢!』

賓館小姐的這番介紹,引起我極大的興致,同時又很擔心三毛真實姓名的洩露,會不會給她帶來許多麻煩。

在五樓,一位戴眼鏡的小夥領我去敲門。門開了,三毛先向眼鏡道了謝,然後引我走進房間,在沙發上坐定後,三毛走向牆邊打開了屋頂上的聚光燈,在燈光下站了一會兒,正像演員們在舞臺上暫時的亮相。噢!完全不是昨天那位風塵僕僕的女牛仔,而是一位披著一頭秀髮的窈窕淑女,美麗迷人。是不是女人的裝扮多變,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3-6 00:33 | 只看該作者
,使男子感到奇異,也是她們的一種享受。
三毛提著長裙,輕輕地擺動了兩下,似乎等待我鑒賞,我卻言不由衷的說了一句:『親愛的作家晚上好!』三毛為我倒了一杯茶,便坐在沙發前的地毯上,雙臂摟著膝蓋開始聽我的故事。我講的是囚犯曲《蠶豆謠》。三毛一直瞪著大眼睛聽著,她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題材,不過應該從抒情的動人的音樂會開始,往前追述。她把我講的,用她的設計整理了一下,時間、地點、人物、情節,都比我講的清楚,她沒有用筆記錄,我很驚訝一個人竟有這樣超人的記憶力。

告別時,三毛問我對她的印象如何?我打趣地說:『第一印象是西部女牛仔,繼而變為秀髮女郎,最後的原形是真正的女作家!』

她堅持要送我下樓,跨上電梯,果然我給她帶來了麻煩———電梯的一角堆滿了一大堆三毛的作品,等待簽名。臨別,三毛告訴我,明天將隨旅行團經四川返回臺北,秋天一定再來。」

在三毛離開大陸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按捺不住興奮心情的三毛和王洛賓素箋寄情,鴻雁傳書。不到一個月,王洛賓就收到了三毛的第一封來信:

「親愛的朋友,洛賓:

西元1990年4月27日萬里迢迢,為了去認識你,這份情不是偶然,是天命。沒法抗拒的。我不要稱呼你老師,我們是一種沒有年齡的人,一般世俗的觀念,拘束不了你,也拘束不了我。尊敬與愛,並不在一個稱呼上,我也不認為你的心已經老了。回來早了三天,見過你,以後的路,在成都,走的相當無所謂,後來,不想再走下去,就回來閉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沒有辦法。照片上,看我們的眼睛,看我們不約而同的帽子,看我們的手,還有現在,我家中蒙著紗巾的燈,跟你,都是一樣的。你無法要求我不愛你,在這一點上,我是自由的。上海我不去了,給我來信。9月再去看你。寄上照片四大張一小張,還有很多。每次信中都寄,怕一次寄去要失落。想你,新加坡之行再說,我擔心自己跑去李豪不好安排。秋天一定見面。三毛。」

面對三毛熾熱的感情,已經76歲高齡的王洛賓似乎也感覺到了什麼。王洛賓寫信給三毛,委婉表達自己的徬徨:「蕭伯納有一把破舊的雨傘,早已失去了雨傘的作用,但他出門依然帶著它,把它當作拐杖用。王洛賓自嘲而誠懇地說,他就像蕭伯納那把破舊的雨傘。之後,王洛賓減緩了給三毛寫信的時間。為此,三毛匆匆來信,責怪王洛賓:「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8月20日,王洛賓收到三毛從北京發來的一封加急電報:「8月23日(CA0916班機)請接平。」從不要部隊派車的王洛賓請好友派了F一輛軍車前往機場接應。三毛本來預定9月來新疆的,她提前到8月23日到烏魯木齊。從1990年5月到8月的三個多月的時間內就寫信達15封之多。
新疆部隊的幹休所居住人員都是軍隊離退休幹部,特別規定外國人(包括海外人士)一般不能居住。為了迎接三毛的到來,作為共產黨離休幹部的王洛賓,首先向幹休所領導遞交了三毛居住的報告。從未置辦過傢具的王洛賓,請自己的學生陪同,破例到烏魯木齊的傢具市場選購買了一張當時最流行的單人席夢思床、一個書桌、一盞檯燈和一套新被褥。

這次三毛要來幹什麼呢?

一下飛機,三毛提了一大箱衣服和日常用品,住進了王洛賓家裡。三毛在給王洛賓的信中說,「不住賓館,住在家裡是為走近你。」三毛按照王洛賓的成名作《在那遙遠的地方》歌曲中藏族姑娘卓瑪的形象,穿上在尼泊爾購買的西藏毛料裙服。據說是想以此喚醒老人那久遠的記憶,讓藝術家的心永遠年輕。

三毛在王洛賓寓所居住期間,與王洛賓各騎一輛自行車外出探親訪友、上街逛景、購物買菜、回家後有三毛親自掌勺做飯,閒暇時間聊天、彈琴、唱歌、寫詞。王洛賓說:「三毛這一次來,我自己介紹,談了六天,她做了完整地紀錄,還把我說的話完整地重複一遍,給我聽,我講的很拉雜,她記得有條不紊,她真正是一位作家,組織能力很好。」

當三毛滿懷期望地飛到王洛賓身邊的時候,對於三毛至深至誠的忘年情,年近八旬的王洛賓顧及部隊環境、家庭子女、社會影響和現實生活賦予他的理性,沒有貿然接受三毛追求的勇氣。而當三毛改變初衷,帶著那隻盛滿衣物的手提箱離開的時候,王洛賓才徹悟到自己失去了一份多麼寶貴的感情。

吉他是王洛賓伴隨一生的「愛物」。三毛還留了一線最後的希望。她把她的髮針別在王洛賓的吉他上。髮針,那是三毛自認為求愛的信物。王洛賓並沒有被這強烈的情愛所打動,打動他的是他卻因此獲得了音樂創作的衝動。為了永遠紀念這段難忘情誼,王洛賓寫了一首現代經典情歌《幸福的E弦》:

「我常撥弄著琴弦,獨自漫步海灘上。琴聲那樣憂鬱,彈奏著無盡惆悵。今天我抱起了吉他,琴聲卻是這樣明朗。像一隻自由的白鷗,追逐著海波浪。雖然Sanmoor不在身旁,琴聲卻是這樣明朗。因為她那髮針,插在E弦上。啊我幸福的琴弦,奏起幸福的交響。她那粉紅的髮針,曾經插在鬢髮上。」

結束了年僅46歲的生命

1990年11月16日三毛返台後,近期在身邊發生的一切匯聚在一起,使其思想發生了巨大波瀾。滿懷激情和王洛賓在一起生活的幻想破滅了;困擾她的電電影《滾滾紅塵》的是是非非還在升溫;疾病纏身的她又感到全身疲乏無力,有一種末日來臨前的徵兆,好像上帝已經向她招手。
多情的三毛,勇敢的三毛,智慧的三毛,終於感到對生活失望了。

1990年12月11日三毛在住院前從台灣來信,王洛賓直至12月底才收到。沒想到這卻竟是一封肝腸寸斷的絕筆信。信中寫道:

「洛賓:

謝謝你記得我。想你已經回到了新疆。我是11月16日方才回到台灣。由香港回來的家中有你的信在等我。新加坡的來信也收到了。明年1991年,我因西班牙身分證早已過期,護照也將在近期內滿期了。所以被迫要回到歐洲去辦手續。大約是2月就飛去了。預備住半年或一年,以後回不回台不知道。我在11月14日,在香港與英國老友O』Sheal先生訂婚。沒有發新聞,沒有通知任何人,只兩個人悄悄出去吃了一頓晚飯。回台稟報父母,如此而已。STUVE比我長一些。是大學時在德國一同進修時的同班同學。想來新疆已經很寒冷了,但去過之後知道在室內不冷,比較放心。海成一家,以及萍萍(您的孫女)和她母親,請一定問候。海成有幾張照片,在我這裡,如果給我海成位址,我可寄去給陶陶。非常感謝海成對我的招待。洛賓,我走了,祝福我未來的日子平靜、快樂。謝謝。未來我將住Scot-land。回台只是看望父母而已了。謝謝你。也祝福你。楊老師請代我問候。李樺先生一同。平平上,1990年12月11日台北市。」

這一封信,三毛極力掩飾自己內心的激烈鬥爭,當1991年1月5日淩晨,王洛賓從收音機中聽到三毛自殺身亡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把王洛賓打懵了,他悲痛欲絕,泣不成聲。1月6日,心力交瘁的王洛賓把三毛寫給他的最後一封信貼在一個雜誌封面上,疾筆題寫了久違的音樂日記:「懺悔把!懺悔安慰不了她的在天之靈!實際上懺悔只是在責備自己。」

據三毛的醫生講:三毛是子宮內膜增厚,1991年1月3日上午10時手術,原定5日出院。誰知4日凌晨,三毛在台北榮民總醫院中正樓7樓72號頭等病房的衛生間,用一條咖啡色尼龍襪,吊頸輕生,結束了年僅46歲的生命。

王洛賓感到很對不起三毛,便在三毛居住過的臥室裡為她設了一個小小的靈堂。把三毛的相片放大,讓學生用絨絲線裝飾起來,圍上黑色紗巾;還有白絹布包起來的三毛的一縷秀髮,那是三毛在王洛賓家居住時,臨走前剪下來留存在樂譜內的遺物。

這一段時間王洛賓開始不斷地喝酒,麻醉自己。他十天內喝了八瓶新疆烈性白酒,酒精中毒住進了醫院!失去了才懂得寶貴,失去了才開始痛惜和悔恨。可三毛對王洛賓的愛慕和決心,誰都無法推斷和分析,或武斷地做出結論,只有王洛賓知道,只有王洛賓明白,三毛是為他而死的,是為他殉情的!

「就是用槍逼著我,我也不會說。」

由於三毛和王洛賓的一段「黃昏戀」,一些接近三毛的人士一說自殺,一說仇殺,還有說情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些媒體紛紛發表文章,疑團重重,持續不斷。在王洛賓訪問台灣的時候,記者們又圍繞三毛的話題提問,王洛賓風趣幽默地說:「凡是有關三字的問題,我都不要回答,其他四五六都沒關係。」「三毛的父母對外界說過,對三毛的書大家盡情批評,對三毛的生活請不要再做議論。我知道三毛很多的事,但就是用槍逼著我,我也不會說。」

三毛的大姐陳田心則是這樣認為:

「三毛很單純,她是心中有話就講。對王洛賓,她寫信和我們講,從小唱王洛賓的歌,現在卻認識了這個人。王洛賓的年紀很大,所以她把王洛賓當作長輩,但三毛對長輩表達愛的方式不同,或許人家會以為是男女之愛,而她認為這種情感是源自對藝術創作的欣賞,也是一種長輩、晚輩間的情感傳遞,沒提過兩人會變成終身伴侶。」

喜愛三毛的人們難以相信,那個寫下過《不死鳥》熱愛生活的三毛怎麼會厭世而去?當年,王洛賓在給王海天的信中說:「三毛去年兩次來烏市,本來打算寫我的全部歷史,不料還未動筆竟辭世而去,只是寫了幾篇短文,發表在香港及新加坡的報刊上。關於她的死,她的母親說的很對,不是自殺,也不是他殺,但不易為人理解。據我知道,她有著精神抑鬱症,這種病狀如果公布於世,影響她的作品(也就是作家的社會地位)。」

西域大漠的胡楊樹生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朽一千年。熱愛王洛賓和三毛的人時常感到難以對社會評論得失作出怎樣的判斷和反應。這點,我們現在的人做不到,而王洛賓和三毛做到了。王洛賓和三毛之間「戀」與「非戀」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還將繼續流傳下去。中國大陸雄偉天山上那聖潔的雪蓮花和寶島台灣五指山上那朵朵小野花在細心傾聽。(劉書環)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09: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