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的學術界應建立民主自治的原則

[複製鏈接]

398

主題

851

帖子

76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草民 發表於 2007-3-5 03: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的學術界應當把民主作為最基本的假定,不應該把自己的學術觀點作為敲門磚,向決策者邀功請賞,也不應該把自己的學術作為取悅大眾的道具,而應該秉承民主的學術原則,暢所欲言。

2006年中國學術界紛紛攘攘,值得回顧的話題很多。對這些熱點問題進行認真地梳理,人們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問題最終都轉化為社會階層分析,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產生廣泛的爭議。

學術界兩極分化

關於中國兩極分化的問題,在中國的經濟學界變成了精英分子是否存在話語權壟斷問題(經濟學家吳敬璉否定中國存在精英分子和草根階層);關於現代社會的性道德觀念問題,在中國的社會學家那裡演變成為是否存在「觀點強制」的問題(著名的社會學家李銀河發表聲明停止關於性的討論,原因是受到某些來自上層的壓力);關於「博客」言論自由的爭論,在中國的法學界演變成為是否剝奪了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問題(北京大學法學教授賀衛方因為在新浪網上的博客被刪除,而公開指責新浪網管理人員);關於「偽科學」的爭論,在中國的自然科學家那裡,最終演變成為爭奪決策權的問題(科學院院士何祚庥主張廢除中醫,並且在全國政協提出相關建議)。總之,幾乎所有個案討論,最後都變成了不同階層之間的激烈爭執。

為什麼中國的學術界會出現這種「異化現象」呢?原因非常簡單,中國是一個缺少民主與科學傳統的國家,中國文人長期奉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旦社會環境容許,他們願意使出渾身解數,報效國家。所以,中國的學者從來沒有在學術研究中獲得長久的樂趣,他們把學術研究看作是治國平天下的重要途徑。因此他們迫切希望自己的觀點被決策者所採納,最好的結局就是「學而優則仕」。而一旦成為決策者,他們便不容許別人質疑自己的觀點,不允許異端邪說出現。那些沒有進入仕途,或者觀點不被決策者所採納的學者,則牢騷滿腹,藉助於互聯網路或者其他的新聞媒體,將矛盾放大,在社會上尋求自己的支持者。

總而言之,中國的學者很在乎自己的社會地位,要麼在朝,要麼在野。如果在朝,那麼就必須清除意識形態中的「雜草」;如果在野,那麼就必須安守本分。少數學者的觀點不見容於社會,他們便將內心的苦悶和牢騷訴諸於互聯網路,將自己的那份所謂追求真理的「情懷」變成為民請命的現實舉動。

西方的科學家可以在某些觀點上爭論得面紅耳赤,但他們絕不會扼殺持不同意見者;他們把民主看作是學術研究的基本假定,把科學看作是共同追求的目標,在民主這個基本假定下,每一個學者都可以自由地發表言論,他們不需要看決策者的臉色,也不需要取悅大眾,他們只對自己的學術負責,在自己所營造的學術氛圍中追求無限的樂趣。

學者缺乏超脫精神

中國的學者缺乏這樣的超脫精神,學術研究帶有很強的政治功利性,而恰恰是這種不良的學術研究心態,把中國的學術界搞得烏煙瘴氣。當決策者提出某項方針政策的時候,學術界一擁而上,提出各種各樣的學術論斷,以顯示自己存在的重要性。這樣的學術姿態,這樣的學術研究方式,怎麼能使中國的學術走上世界,在國際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呢?

中國的學術界應當把民主作為最基本的假定,不應該把自己的學術觀點作為敲門磚,向決策者邀功請賞,也不應該把自己的學術作為取悅大眾的道具,而應該秉承民主的學術原則,暢所欲言。面對決策者的壓力,學術界應該同仇敵愾,共赴時艱,絕不能像現在這樣,自覺地站在各自的對立面,要麼以決策者的姿態,恐嚇打壓持不同意見的人;要麼以邊緣人自居,在社會上挑起不應有的爭論,將學術問題庸俗化。

中國目前有廣泛的言論自由,但還沒有充分的出版自由。少數學者為了爭取自己的觀點有更多的支持者,採取一些宣傳措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忘記了學者的本份,甚至忘記了學術的目的,過分藉助大眾媒體宣傳自己的觀點,並且利用自己所取得的社會地位排擠壓制他人的觀點,就不是一種正常的學術爭論,而變成了一種學術上的霸權。中國的學術界應當共同努力營造平等寬鬆的學術氛圍,允許學者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學術上的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繁榮中國的學術事業。如果像現在這樣,少數擁有話語權的學者奔波在全國各大專院校,並且通過電視等新聞媒體指手畫腳,而絕大多數持不同觀點的學者,既不能在專業刊物上發表自己的學術論文,也不能在大眾媒體上表達自己的學術意見,那麼,中國的學術事業就會受到抑制,學者的人格就會被扭曲,學術發展的方向就會出現偏差。

當前我們要特別提倡下列觀點:首先,建立學術的自治規則,不允許決策者隨意介入學術紛爭之中,進行所謂的行政裁判。中國的各項學術評審活動應當逐漸地變成真正的學者之間的評審工作,任何學者擔任領導職務,都必須自行迴避,防止把學術活動變成行政裁判。

資源分配要公平

其次,國家建立科學的學術資源分配機制,讓每一個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都能通過公平競爭獲得必要的學術資源。當前我國學術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在於,政府掌握著絕大多數學術資源,政府通過科研資金劃撥、職稱評定、學位授予等一系列的公權力,牢牢地控制著整個學術界,使得中國的學者要麼變成擁有資源的學術界政治人物,要麼成為屈從於生活壓力的學術界打工者。歷史反覆證明,如果知識分子沒有獨立的物質基礎,那麼,知識分子就沒有獨立的學術精神。

第三,必須大力宣傳民主科學精神,讓民主和科學融入中國學者的血液之中,成為學術研究的基本假定。每一個學者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都自覺地把自己作為獨立的人格存在,在尊重他人基本權利的同時,把學術研究和觀點的表達作為最基本的追求。為了保持學術地位的獨立性,學者必須自覺地與決策者保持適當的距離;為了保持學術的純粹性和科學性,學者必須自覺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總之,在強調主體性的同時,學者應當把尊重不同意見、追求真理的行動轉化為其內在的學術自省活動,通過不斷完善自己的邏輯體系,從而推動學術事業的發展。

浮躁的過後是平靜,喧囂的背後是寧靜,中國的學術界在經歷了這樣一場空前的歷史紛爭之後,的確應該認真反省:在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傳承過程中,中國學者究竟應該扮演何種角色?

新生博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8: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