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朝鮮半島戰與和:1951年毛澤東的抉擇

[複製鏈接]

22

主題

120

帖子

5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fsf 發表於 2007-3-2 16: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51年對毛澤東來說是得意與失意反差較大的一年:
  得意,是因為他力排眾議派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他大大地掙了面子。從1950年10月19日開始悄悄進入北朝鮮的「志願軍」趁美國人沒留意,自1950年10月25日起至12月24日先後發起兩次突然的反擊戰役,把驕傲自大的「聯合國軍」打得一時暈頭轉向,使之退回「三八線」以南,隨即又於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趁熱打鐵發起第三次戰役,突破「三八線」,佔領南韓首都漢城,並將戰線推進到37°線附近地區。如此一來,他既在中共領導層中進一步鞏固了權威,又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重視,更從「老大哥」蘇聯那兒獲得了讚許——斯大林親自致電說「這是人民愛國力量對反動力量的偉大勝利」。
  失意,則是由於他堅持發起的第四、第五次戰役不但沒能實現戰役設想,反而使「志願軍」遭受重大損失。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的第四次戰役,「志願軍」先攻後守,以傷亡五萬多人的代價換來的卻是不得不退回「三八線」以北。而4月22日至6月10日的第五次戰役挫折更大,不僅「志願軍」的戰線比戰役發動時平均後退了十幾公里,還有兩個軍的兵力在「聯合國軍」分割包圍之下險遭覆沒,其中第3兵團60軍180師全師崩潰,僅此一役「志願軍」就有一萬七千餘人被俘,占整個朝鮮戰爭中「志願軍」被俘人員的80%還多。
  從得意到失意的轉換,主要肇因於毛澤東對戰與和抉擇。
  第三次戰役結束后,聯合國內部停戰的呼聲一時高漲,印度等中立國家紛紛出面調停,呼籲就此停火併進行和平談判。於是,1951年1月11日,以聯合國第一委員會主席為首的「朝鮮停火三人委員會」提出了「關於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五步方案」,並在美國投贊成票的情況下於1月13日由聯合國第一委員會順利通過。
  這個「五步方案」的內容主要是:
  一、立即實現停火;
  二、舉行一次政治會議以安排恢復和平所應採取的進一步措施;
  三、外國軍隊分階段撤出朝鮮,並採取措施以實現聯合國關於建立統一政府的決議;
  四、在實現第三條步驟之前制定出管理朝鮮和確保朝鮮和平與安全的臨時性辦法;
  五、由美國、英國、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國代表舉行會議討論遠東問題,其中包括台灣問題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
  今天看來,這個方案固然有使暫時被打得懵頭懵腦的「聯合國軍」喘一口氣的作用,但其實對中國更有利。如果照此實行,中國將獲得軍事和政治兩方面的重大益處。
  在軍事方面,立即實現停火」其實是「就地停火」,這將使停火線位於南韓首都漢城以南的「三七線」附近,實際上是默認了「志願軍」三次戰役的戰果,即便美國和南韓不會甘心,也能在以後的談判中做為討價還價的籌碼。同時,停火也能讓經過三次戰役后已然疲憊不堪、糧彈不給、幾近強弩之末的「志願軍」獲得休整補充的寶貴時間。
  在政治方面,實現停火將能使中國獲得國際社會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同情,並使美國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更重要的是,其中有關討論台灣問題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的建議正是新中國所急需的,將使新中國在「統一祖國」和國際外交上取得極大進展——懸想一下,假如當年照此實行,不排除美國為了集中精力在西歐防備蘇聯而與中、蘇在遠東達成妥協並拋棄蔣介石,則台灣問題肯定不會像後來那麼難;同時,新中國將更早進入聯合國從而融入國際社會,後來幾十年的政治進程也許將有所不同。
  遺憾的是,在這歷史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作出了錯誤的抉擇:1月17日,周恩來致電聯合國大會第一委員會主席,說這「五步方案」「只便利於美國維持侵略和擴大侵略,決不能導致真正的和平,因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不能予以同意」,明確拒絕了這個方案。中國的拒絕正是美國所希望的,它趁機提出「譴責中國侵略朝鮮的提案」並很快得到聯合國大會的通過,從而名正言順地將戰爭進行下去。而對中國來說,毛澤東的這個抉擇不僅直接帶來了第四、第五次戰役的挫敗,更使戰爭延長了兩年,使中國付出了更慘重的人員犧牲和物力消耗,到1953年7月27日《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簽訂、朝鮮戰爭結束時,南北韓的界線最終還是停留在了「三八線」附近——至少從軍事角度講,中國這兩年巨大的付出是徒勞無益的。
  毛澤東在1951年初作出棄和求戰的抉擇,其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
  其一,斯大林為了分散美國的精力以減輕蘇聯在西歐的壓力,同時也希冀著一旦在朝鮮半島得逞能夠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鼓動毛澤東在朝鮮打下去。斯大林老謀深算,他並不公開對毛澤東指手畫腳,但卻時不時在蘇聯「支援」中國的武器裝備的多少、好壞、是否及時等方面讓毛澤東領會自己的意思。第三次戰役結束后,彭德懷下令部隊停止南進,蘇聯駐北韓大使為此與他爭執了一天一夜,雖然後來斯大林來電支持了彭德懷的決定,但無法想象蘇聯大使沒有國內的授意會如此蠻橫地干涉中國軍隊領導人的指揮。毛澤東對此心領神會,他不能因停火而在斯大林那兒留下個「右傾」的形象。
  其二,北韓領導人金日成「統一祖國」的慾望正強,堅持要「志願軍」一鼓作氣打到南韓,把美國趕出朝鮮,為此與彭德懷發生多次爭吵。「友黨」的態度對毛澤東也有一定壓力。
  其三,毛澤東本人此時也有建立「不世之功業」的雄心壯志。起初,毛澤東對於同美軍作戰還是很謹慎的,但第一次戰役結束后,他以為美國軍隊也不過如此,因而信心滿滿,提出要在半個月內「殲滅美軍四、五個整師」,並在1950年11月給斯大林的電報中表示「只要再給敵人一兩個較大的打擊,我方就能夠由防禦轉入進攻了」。第二、第三次戰役后,毛澤東更是信心十足,加上又有情報稱美國陸軍參謀長在到朝鮮前線視察后已經建議作撤出朝鮮的準備,心裡似乎有了底,因此當彭德懷1951年1月底提出「志願軍」北撤十五至三十公里的建議時遭到毛的拒絕,並命令彭立即發起第四次戰役,以後又緊接著發起第五次戰役,大有「畢其功於一役」之概。
  在上述三個原因中,最主要的、起決定作用的應該還是毛澤東本人的因素,因為發起進攻是堅信能勝利,而如果毛當時頭腦清醒,知道不可能獲勝,則其自然能找到說服斯大林和金日成的辦法,在斯大林而言也不會冒著撕破臉皮的風險過於強迫的——畢竟,在朝鮮與美國人拚命的是中國人。
  毛澤東曾被譽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國內戰爭時期且不說,至少在1951年初的那個戰與和的關鍵時刻毛澤東的抉擇是缺乏軍事戰略眼光的。至於在政治方面,有人也許會說毛的抉擇使他贏得了斯大林的信任,從而為新中國爭取到蘇聯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這是他眼光長遠之處。然而,從歷史的高度來看,毛的這種政治抉擇對中國來說究竟利大還是弊大?值得後人反思。
我能直言不諱,因為,不像那些愛國者,我不以我的國家為恥。並且我能暴露中國的毛病,因為我未曾失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9: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