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的中國情結

[複製鏈接]

398

主題

851

帖子

76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草民 發表於 2007-2-19 00: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和許多從大陸來的留學生一樣, 我是在國內上完了大學才來美國讀的研究所. 可能是因為我活潑健談有餘而斯文靦腆不足, 我曾經多次被初見面的老美以為我是在美國長大的華人. 有個和我共用過一個辦公室的美國同事甚至在認識我兩年之後對我說, 「你可能是我所見過來自中國大陸的人中最美國化的一個(You might be the one most Americanized among those I know from mainland China).」 聽到此等評價我委實感到很納悶兒. 難道說我不貌似淑女, 喜歡說笑, 就不能深藏東方文化底蘊了么? 他一定是見識不廣.我於是追問他為什麼這麼說, 他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 只說是憑一種感覺. 接下來他竟然還問我:」你平時還做什麼跟中國文化有關的東西嗎?」 我說你這是問的什麼話, 你倒是該問問我平時都做什麼和美國文化有關的事兒……

真的,我最重要的朋友都是中國人(也包括台灣人). 美國人里能稱為可以和我分享秘密的好朋友實在不多. 我可以和他們和睦相處, 也經常參加美國人家裡的聚會, 也可以樂在其中. 但是和一圈美國人聊得興緻勃勃酣暢淋漓還是在我身上不容易發生的事. 就算是私下裡有時和老美聊到些隱私, 比如愛情故事, 比如誰單相思了誰, 或者閑言碎語議論一下誰誰什麼的, 我也是聽聽而已. 雖做到你來我往沒什麼問題, 卻很難被真正打動到眉飛色舞深陷其中的地步. 所以和美國人交往, 男人女人全算上, 我可以說是洒脫得游韌有餘, 因為我不那麼在乎, 也不那麼計較. 既然要求不高, 又沒人來招我, 我自然是一幅天天愉悅的樣子, 所以我和美國同事, 同學的關係大都可算是和平共處, 偶爾還能擦出點兒思想火花兒來. 可如果對方是中國人, 初次見面就能發生共鳴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 雖然找到真正的知音並不容易, 可是找到可以很舒坦放鬆地一起閑聊, 逢年過節或遇到夏日好天氣的時候一起郊遊聚會的中國朋友並不難. 

說到過節,我們家入鄉隨俗,美國的大節我們都是過的,比如萬聖節,聖誕節之類.只是中國的大節我們也過得不亦樂乎,這樣就憑空比本地人多出來了一些喜慶的緣由.比如這春節時分我們華人圈裡的社交生活就熱鬧非凡.主要的慶祝形式是一個聚會連著另一個聚會,有時不同家的聚會時間重了還得忍痛割愛地放棄後到的機會.而每一次放棄都意味著放棄大吃大喝的好時光,因為我們這個小地方中國餐館里的菜常常食不甘味,離聚會時的美味佳肴相去甚遠.這次過節還有韓國朋友請客,說要用韓國燒烤招待我們,我一聽就很神往.我在漢城住過一個多月,覺得韓國食品種類不多不過他們的燒烤確實好吃,吃了那麼多次也沒吃膩了.韓國人也過春節,就是有點兒不情願管它叫中國新年.我的這位韓國朋友發e-mail請我們去他家的時候還說,"這為什麼非得是中國新年啊,為什麼不能叫韓國新年呢?"我開玩笑說,"你愛叫什麼就叫什麼吧,不過你還得解釋一下說這韓國新年就是中國新年,不然老美可搞不清你在講什麼....."

說到吃飯,恐怕除了語言以外這是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傾向的吧.一日三餐吶,還可能是四餐,五餐,六餐的;總之民以食為天,我們吃的頻率難免是很高的.你吃的慣什麼飯自然和你認同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什麼樣的文化有關係.我們家每頓都吃中國飯,出去吃的時候也盡量進中餐館.和同事們出去吃飯每次問到我我都說"吃中國飯如何?要不吃別的亞洲飯?"他們都知道我會怎麼答,後來也就不問我了.前一次他們去吃了西藏飯,我因事沒去成,還怪遺憾的.因為長期受到中國食文化的熏陶,我的孩子們都很喜歡吃中國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早餐兩個孩子非得吃粥不可,喝粥就著榨菜或腐乳,加上火腿,有時侯再來個煎雞蛋,香啊.只有這樣的早餐才能讓他們吃飽喝足,高高興興地去上學.所以有朋友說他們兩個小中國胃怕是已經養成了.

再說說看電視,看電影.我酷愛看電影看電視連續劇,所以對很多好萊塢以及華語世界的影視作品以及大小明星以及明星動態都如數家珍.有位特仗義的朋友知道我這愛好,還從外地寄來電視劇給我看.我就這麼看了新的"阿慶嫂."許晴,程前和陳道明演的.程前很迷人,可惜演了個日本人,最後被打死了.前幾天聽一位朋友在聚會上說因為她來美國太久了所以中國的電視連續劇已經不能引起她的興緻來了.我當時就想,我和她可真是不一樣,我算是沒救了.我出國以後近八年沒看過什麼中國的電視劇,凈看美國大片了.可是當現在比過去有時間了才發現我對這些國產劇的痴迷一點兒不減當年,重點表現在我自我控制能力極差,比如"流星花園"我一天一夜就基本搞定,當然其中得連番快進,正象我老公說的,只求個看個影兒.如此推斷,我就是再在美國住上30年,我還是能夠輕易地被這些國內拍的越來越精緻,越來越好看的電視劇俘獲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我老公說,你在愛好一欄里不用寫別的,就寫上"愛看電影,電視劇"就行了,別的都不比這個愛好深刻直接.最近因為老公去洛衫磯出差途中買回了好多電視劇,我還把Netflix給停了,這樣一來下班以後連英文電影也沒的看了.

所以細想想,除了工作以外,我閑暇時做的事真是很少不與中國文化有關.我們在家講中國話,吃中國飯,看中國電視和電視劇,上中國人的網,和中國朋友聊天,逛街,喝咖啡,聚會.孩子們下學以後也是和其他的華人孩子間互相串門遊玩.那麼我們算不算是融入了美國主流社會呢?我想,從社會結構上講,我們已經融入了,考慮到我們的職業,我們居住的社區,還有我們的教育背景.可是從文化上講,我不覺得我們真正融入了美國主流社會.即便成為了美國公民,我們骨子裡的中國情結大概也不容易褪色,因為這一切對我們來說早已根深蒂固,習以為常.我們這樣的第一代移民,不管英文講得如何出色,不管在意識形態上多麼美國化,也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內心深處總避免不了很中國.所幸的是,我覺得這樣挺好,這樣讓我實實在在地知道我是誰,我的位置在哪裡.更何況,幾十年以後,所謂美國主流文化豈不是得在美國人口結構急劇多元化的趨勢下重新定義?

我一年多前結識了一位優秀的音樂家.她上大學的時候轉學來美,英文極其流利,丈夫是美國人.認識我以後她很興奮,因為這樣她就可以通過我認識更多的中國人了.她比我早來這座城市多年,可還真是不認識幾個中國人.她於是很喜歡參加我家的聚會,雖然有時侯她先生是我們聚會中唯一的一個美國人,就象我們去他們家聚會的時候幾乎每次都是唯一的中國家庭.她和我同年同月生,生日只差一天.她先生比她小三歲,是個又帥又可愛的年輕教授,對她疼愛有加.一雙兒女都健康漂亮,都乖巧,都有幾分華人模樣.她的日子毫無疑問過得很愜意.可是我猜想,她內心深處可能還是有些絲絲縷縷的寂寞,所以才會盼望著和國人的交往. 每次她來我家,她都會用其卓越的琴技拉幾首小提琴曲,大家都聽得很沉醉,那餘音繞梁的琴聲為每次有她在的聚會增色不少.有一次她忘了帶琴了,她先生二話沒說就回家把琴取來了,來回三十多英里的路程吶,眼睛都不眨一下,完全是自告奮勇.她見到那把琴,甜美地笑著對我說,"我老公很可愛是不是?"那個樣子的她也是很可愛的.說實話,她對中國人,對中國文化一覽無餘的嚮往也早讓我覺得她是一個可愛的人.

我出國出差的時候,常有人問我"你從哪兒來?"我總是說,"我在中國長大,現在在美國生活和工作."這樣的回答通常會讓歐洲人滿意.如果能省略那句回答的第二部分,我就一定偷懶.我在韓國住的時候正趕上有個韓國人在伊拉克被beheaded,有很多抗議美國的活動,所以我不到必要的時候不想說出我和美國有什麼關係.我出去在大街小巷中閑逛的時候如果不能冒充韓國人便立刻招認是北京來旅遊的中國人.這樣的回答與我的東方臉非常吻合,有些韓國人還聽得懂中文嘞.有趣的是有一次坐在大街上和韓國人湊合著聊天的時候遇到了幾個美國人,他們是來問路的,後來看我會講英語便都坐下來多扯了幾句,臨走時他們連連說,"....你從北京來,可是你的英文說的真好...."我到最後也沒說我已經在美國住了10年啦.哈哈.沒說出這一層經歷倒也和我的中國情結沒什麼關係,只是看到他們詫異的樣子覺得很好玩兒.

好啦,嘮叨了一大通就是為了說明一個明擺著的事兒,我是一個在美國生活工作了多年的很中國的中國女人.雖然我熱愛美國,欣賞美國文化中我看中的精華,也在享受著美國的慷慨和高水平的生活質量,我有的是一顆永遠熱愛中國的心.中國的榮辱興衰永遠與我們這些海外華人的地位處境甚至心情緊密相連.我想,這裡的我們也應該包括我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因為我們的膚色和輪廓註定了我們的亞裔血統和文化淵源.沒有什麼表象可以抹去這些痕迹,我們畢竟和歐洲來的移民不同.

我告訴我的孩子們,"不管怎樣,你們是中國人."可是和另一位資深的同事談起下一代在文化背景上的教育,他說,他告訴他的孩子們,"不管怎樣,你們是美國人."我聽了以後不禁兀自有些怔忡.他早年從台灣來美留學,和我們走的是很相似的路.現在他的兩個孩子都從哈佛,耶魯這樣級別的學校畢業,初入社會,和同輩間展開了躋身於更上流社會的精彩角逐.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對孩子的教育無疑都是成功的.那種從小就在孩子們心中紮下的天賦人權的美國精神對他們人格的塑造,抱負的形成,價值觀的確定一定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有過很正面的影響.或許,我下次我該改口對孩子們說,"不管怎樣,你們都是有百分之一百中國血統的美國人?"這可真是拗口.

或許,我親愛的孩子們還小,他們根本不在乎我怎麼定義他們的身份.只要能看電視,能玩遊戲,能吃到肉,生活就是美好的,童年就是快樂的,雖然每天得彈彈琴,做做題,有時侯還得學點兒中文......

爾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4: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