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地戰時代與中國軍事變革
中美軍事代差
一、空-地戰爭與地-地戰爭的差異
以空制地的戰爭能力是美軍在九十年代軍事改革以來所獲得的超強軍事優勢之所在。空-地戰是在電子時代的背景下,將地-地火力格鬥改變為空-地火力格鬥的戰爭,開啟了人類戰爭的新紀元。同時,空-地戰又與現代國防科技、航天、航空、地表運載工具製造業有著直接的關聯,它既可能是一個國家的經濟重負,又或可成為一個國家的產業支柱。
空地作戰系統主要由:①數字通訊系統;②預警偵察系統;③決策指揮系統;④定位導航系統;⑤末端攻擊系統等組成。美軍的空地作戰系統成功地將其地-地戰平台上的火力攻擊能力(集結對抗式人工火力攻擊精度、人工火力投放能力),在空基平台上以上述5系統為核心,組建成等效戰力的電子自動化空-地戰火力作戰平台,從而使美軍擁有對地-地戰軍事戰力的五大軍事優勢:
1.高精度攻擊優勢。自動導航(衛導、慣導)+末端攻擊導控。精度等效:以步槍百米攻擊精度,實現超遠程火炮攻擊效能。
2.超防距打擊優勢。以戰略、戰術、步兵戰距3個火力層綜合組成立體超防距打擊火力,形成對地-地戰集結對抗式火力的絕對優勢。超防距打擊火力主要以﹕1)千公里級戰略遠程火力(遠程巡航導彈),超防距打擊敵方百公里級的火力系統(空基力量,海基力量,防空力量,地-地戰力等)和戰略目標(通訊、雷達、能源等),摧毀癱瘓敵方戰略軍事能力。2)百公里級戰術遠程火力(空中平台上的戰術導彈),超防距打擊地表重火力系統。如,火炮陣地、裝甲車輛、艦船飛機等,摧毀癱瘓敵方戰役軍事能力。3)十公里級戰術反步兵遠程火力(直升機火力、坦克炮、狙擊槍),超防距打擊輕武器系統,壓縮、圍剿敵方戰員,摧毀癱瘓敵方游擊戰等軍事能力。
3.火力反應優勢。以瞬時、及時、快速3個火力響應時間層綜合組成戰略、戰術高速反應火力,形成對地-地戰機動火力的絕對優勢。高速反應火力:①反應時間分鐘級、攻擊半徑100公里級的空中火力平台(戰區盤旋或懸停待命)。②反應時間小時級、攻擊半徑千公里級的空地火力打擊(奔襲式攻擊)。高速組合反應: ①根據戰爭瞬時而變的火力打擊要求,隨機組合空中火力打擊力量,對地形成等效於連、營、團、師等級的火力強度。②隨機配組各型攻擊火力,對地面部隊、地面炮火、地面裝甲、水面艦船、堡壘工事等形成有效火力打擊。攻擊彈頭與指揮層的實時在線連接是空-地戰最具革命性的應用。在「沙漠風暴」時期,戰斧導彈還需在現場輸入攻擊目標的數據,費時25分鐘左右,但至此次對伊戰爭,各類彈頭均已實現實時在線連接、自動化末端制導,攻擊響應時間縮短至秒級。
4.戰指關係優勢。地-地戰是人工化火力集結對抗的戰爭。人工火力的構組在合成和指揮兩個層面上造成複雜的戰指關係。相對於地-地戰複雜的人工化火力系統,美軍的空-地戰快速直接的戰指關係是由以下三點保障實現的:①戰力等效化。美軍目前已基本上實現了人工化火力向自動化火力的轉變。在數字自動化火力平台上,兵員需量和物資彈藥需量僅是地-地戰時代的數分之一。在此次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一線主戰場上僅有2個主力師,近5萬兵員,對抗伊拉克70多萬人的人工化戰力,彈藥消耗僅是人工化火力的七分之一。戰場兵員量和諸合兵種數均已簡化,故戰術指揮層可直達基層(小分隊層或單兵層)。②數字化全息實時戰情系統。由天-空-地組成的多維平台預警偵察系統實時提供戰區周邊、全球的軍事動態,為參謀決策後台系統提供全方位戰情信息。③實時在線連接。指揮層戰員與作戰層戰員的實時在線連接,保障了戰令的通暢下達。同時作戰層戰員的位置信息、局域信息也得到及時上傳。
5.戰力機動優勢。空-地戰等效化戰力使其地表作戰分隊原則上成為地面輔戰力量。地-地戰時代的人工機械化火力被電子網路技術支持的空-地戰微型化等效戰力取代, 其在敵火力攻擊距外作業,故進退戰場極為容易。因空-地戰地表作戰分隊結構小型化,其戰力運動可藉助航空器等高速交通工具實施蛙跳作業,戰力補給原則上可空運作業。高速機動的地表作戰分隊: ①陸地作戰分隊。美軍地-地戰等效師目前規模為5,000人,全裝備部署速度為半徑2萬公里100小時級。 這個速度僅是地-地戰時代輕裝師部署時間的四分之一。②水面作戰分隊。美軍擬定中的空-地戰型水面作戰分隊,以兩棲艦和裝備垂直發射戰斧型千公里級導彈的驅逐艦、潛艇、後勤輔助船組成等效航母戰力艦隊。該空-地戰型特混水面作戰分隊的快反速度,半徑千公里範圍7天進入戰位。
二、中方第二次戰略打擊力量的弱勢
中國對美戰略打擊力量由四種力量組成:
1. 潛基核打擊:領海近海布局
2. 陸基移動核打擊:公路布局
3. 山麓定點核打擊:中部東西走向山脈布局
4. 空基中近程戰術型核打擊:千公里級空域布局
以上四種核打擊力量均是建立在國土縱深優勢的基礎上,並沒有對美本土形成全區域覆蓋、無預警時間的核威脅優勢。同時,國土分佈型核打擊力量又極易引致對手啟動終極打擊,引發「同歸於盡」背離戰爭目的的戰爭,難以實現在第一次打擊或戰略反擊中摧毀對手的目的。
三、海戰力量的懸殊
目前,中美雙方海軍實力的對抗是地-地戰集結對抗式、近距格鬥戰力與空-地戰超防距打擊戰力和隱身戰力的軍事對抗,其優勢在美方。
四、中遠程作戰力量的弱勢
中方目前的空中最大作戰半徑約在2,000公里。美方目前的空中作戰半徑在5,000公里以上。
結論: 在以空制地的新戰爭時代,美中軍力在: 1. 空地火力能力; 2. 超防距格鬥能力; 3. 電磁、網路操控能力; 4. 核戰略平衡能力的四個方面對比中,中方處於劣勢。
泛台海戰區的美軍戰略
在近10年的兩岸統獨角力中,雖然大陸已取得了局部對台有效軍事約束的階段性勝利。但中方迄今仍未掌握泛台海地區的絕對軍事優勢。在美、日、台聯手的背景下,中方目前仍不具備對台島實施佔領方案的充分條件。
美方對台海戰區的戰略可分﹕a. 「主戰力消耗」之台島戰略﹔b. 「超防距反擊」之關島戰略;c. 「民主挑戰」之港島戰略。
台島戰略
中方在實施佔領式台海戰役過程中,將暴露和消耗大部境內外戰爭能力。其最不利的結果是:
1. 損失南線大部電子設施(偵察與通訊網)
2. 損失南線大部一、二線空戰機與機場
3. 損失南線大部沿海工業
4. 耗損、暴露中方大部戰略、戰術導彈攻擊力量
5. 暴露中方有限的對美戰略反制軍事力量
關島戰略
關島是美軍戰斧導彈對台海戰區實施超防距攻擊的極限地區,也是決定中美關係走向和支持美台軍事聯盟生存的戰略咽喉。
美軍關島戰略實施條件:
a) 中方目前尚不具備動態空地超防距攻擊能力
b) 中方目前尚不具備3,000公里級的空戰能力
c) 中方目前尚不具備3,000公里級的電磁偵控力
d) 中方目前尚不具備實時動態精導攻擊力
e) 中方國土分佈型的戰略打擊力量
f) 台軍在地-地戰集結對抗狀態下,可與大陸軍事力量對峙10天以上
狀況:在地-地戰背景下,大陸佔領式攻台戰爭演進至10天後,大陸戰場態勢為:
1) 約佔攻台總戰員85%左右的戰力集結於台島為扇面覆蓋中心,大陸東南海岸線正面1,000公里寬,縱深1,000公里地區
2) 二、三線部隊,戰略預備隊待命於距海岸線出擊點50-500公里處(最大10小時路程)
3) 戰略潛艇替戰部隊處於備航狀態
4) 南線遠、中、近戰略戰術火力完全暴露
5) 南線天、空、地通訊、偵察等電子網路設施完全暴露
6) 南線後勤補給、軍交網路、能源中心等完全暴露
美軍關島出擊:
1) 以3,000公里級空-地戰火力平台超防距攻擊,建立距大陸海岸線1,000—2,000公里空中攻擊安全空域
2) 以空-地戰火力平台全面攻擊摧毀大陸沿海各出擊點、距海岸線1,000公里台海戰區內的所有軍事、通訊、能源、交通目標
3) 嚴密壓縮反潛範圍:由1,000海里壓縮至100海里
4) 嚴密監控中方所有核攻擊力量,全美核打擊力量進入待發射狀態,目標:
a) 中國境內山基固定戰略打擊力量:崑崙至長白山東西走向山脈
b) 中國境內路基移動戰略打擊力量:3級以上公路、所有鐵路交通網
c) 中國境內海基潛射戰略打擊力量:渤海、黃海、東海發射場
d) 所有大陸境內飛機場站、能源中心、通訊網、工業中心
港島戰略
(從略)
(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