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中國的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潮 之三

[複製鏈接]

5

主題

12

帖子

14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qiaxi3889 發表於 2007-1-23 15: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移民澳大利亞的熱潮始於那家俄籍的伊朗裔人。他們一家移民澳洲時,好像有八家人把移民申請材料讓他們代去國外申請。在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如何申請移民,只知道這第一家移民是從國外由教會開始申請的,所以也就托他們去國外遞申請材料了。實際上,當時也就是這樣的申請程序。隨後大約其中的六家人陸陸續續移民去了澳洲,他們的手裡又代去了他們的親朋好友的移民申請材料,這樣,就像連鎖反應,人越走越多,蔓延到了好幾個省市自治區,當然都和這個圈子有關,這就形成了移民潮。
  當時中國政府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漏洞很多。筆者本人當時在國外申請移民用的名字跟我在國內用的本名風馬牛不相及,當我接到我的批准移民材料時,非常的擔心,太有點匪夷所思了。不過一切都好,通行無阻。因為當時的公安部門根本就沒有經辦過此事,經驗一片空白。要放到現在那是門都沒有!如果把當時的情景搬到現在,恐怕現在的年輕人非高興的擠破頭不可,但當時那個年代,風氣未開,絕大多數人腦子還在僵化。就是給他們機會,他們也不敢移民他國。筆者就有親戚,機會就放在了他們的面前,但他們害怕;「哇,那萬惡的資本主義,是人吃人的社會,我們勞動人民到了那怎麼活呀!哪裡有我們中國好,生老病死有依靠!」讓現在的年輕人看來當時的那些人真有點不可思議,可當時就是如此。過來人都知道。至於現在他們是否後悔了當時的選擇,那就不得而知了。
  當年你如果想移民澳洲,只要有人把你的材料代去國外遞上去就行了。當然你要跟俄裔掛上點邊,但這是非常容易的事。簡單的就像現在農民進城打工一樣!所以走的不光是俄裔,還有漢人和別的少數民族。比方說;王洛賓的兒子一家就是這時移民澳洲的,走的就是這樣的路。甚至還有冒名頂替的;我知道的有伊犁一家人,移民批下來了,兒子突然死了,就有人頂替了他們的兒子來了澳洲。
  當年在澳洲駐華使館有個翻譯,是使館主管移民事務的二秘雇傭的,當然是中國政府外國專家服務局派的。此人是上海人,他深知這裡面的奧妙和漏洞,所以經他手從上海弄走了不少人。最後他也就順利的移民了澳洲,因為他的家人已經都被他先期搞到了澳大利亞。不過據說他在使館工作時得罪了不少的新疆俄裔人,那些人得知他也移民澳洲時都想找到他,跟他算算賬,所以他來澳洲后就消聲滅跡了。這是題外話。
  當時的移民潮,到底走了多少人,手頭沒有數字,但新疆的俄裔走了十之八九是有的。移民澳洲的什麼人都有,像有點名氣的如畫家;劉開基兄弟,姚迪雄等。光是劉開基兄弟就申請了幾十家人。來澳的甚至還有長征老幹部,那是跟子女來的。此次移民潮從七十年代初開始到八十年代中結束,十幾年才關上門。後面雖然還有人陸續移民澳洲,但已經跟此次移民潮無關了,只是個案申請來的,如家庭團聚等等。
  當時所有移民去澳洲的人都要在香港停留一段時間,主要是檢查身體,當然還有鑒別的意思。在港停留的時間不等,少的幾個月,多的一,兩年。在港的一切花費都是由聯合國難民公署掏的,每人每天的標準是二十幾塊美元,當然這錢到不了個人手裡,估計每人每天也花不了那麼多,這在當時是個大錢,所以這些人在港住的是尖沙嘴[貴區],飯頓頓有人送,自己沒事再去打工掙個零花錢,日子也挺美的。
  來澳洲的這些人都集中在了三個大城市;悉尼,墨爾本和阿德雷得。
此文轉自:http://qiaxi3889.blog.sohu.com/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9: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