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ZT: 為什麼拜佛?

[複製鏈接]

13

主題

124

帖子

3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不痛不癢 發表於 2007-1-23 12: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為什麼拜佛?
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凈、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麼該怎樣拜佛呢?關鍵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囑咐我們:「欲得佛法真實利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為什麼拜菩薩?

一、彌勒菩薩:包容、歡喜

我們一進天王殿,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正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麼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什麼資格才可以入佛門: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歡喜心接待一切眾生。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我們以清凈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滿面笑容接待一切大眾,這才是入佛門必備的條件。所以他是教學,而不可以把他當作神明來祭祀,那就錯誤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了之後,才會對於佛家教育佩服到五體投地,不能不稱讚,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圓滿的設施。明了他對我們的教育意義,這就是拜菩薩了。

二、地藏菩薩:孝順、恭敬

地藏菩薩所表示的是孝親尊師,所以一部《地藏經》就是佛門的《孝經》,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無論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是從孝親尊師做起。然後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恭敬一切眾生,這就是拜菩薩了。

三、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

觀音菩薩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樂,悲是幫助他人解脫煩惱和痛苦。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薩,就是以菩薩為榜樣,長養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會。因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愛護他人,才是真愛自己。

四、文殊菩薩:智慧、善巧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絕對不是迷惑顛倒,感情用事。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實它有道理的,因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愛。感情用事,不思後果,那就是禍害。如果是以智慧為基礎,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處,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實的功德。因此,拜菩薩,就是學習開發自己的智慧,為人處世,善巧方便,得當適宜。

五、普賢菩薩:應用、實踐

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穿衣吃飯、學習工作、待人接物,能夠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其中,這叫做普賢菩薩。拜菩薩,就是學習知行合一、解行相應。
沙發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1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不痛不癢 於 2007-1-23 12:17 發表
為什麼拜佛?
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凈、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 ...


彌勒好像不是菩薩。而是佛吧。。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23 | 只看該作者
漫  話  彌  勒  佛

                                              徐文明

        彌勒,為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意譯慈氏,為姓,一說名阿夷多。彌勒菩薩為佛弟子,先佛滅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宮,在那裡講經說法,由於釋迦牟尼佛預記他在兜率天壽命終盡時將下生人間,繼之為佛,因此他又被稱為一生補處菩薩,即下一輩子即可替補成佛的菩薩。由於他將來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稱為彌勒佛。
        彌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經》里就已經出現了。在《阿含經》中,彌勒是繼釋迦牟尼之後出世的未來佛,彌勒佛出世時,土地平整,七寶充滿,花香濃郁,果味甘美,國土豐樂,人民善良,人的壽命達到八萬四千歲,女子五百歲才出嫁。彌勒佛父名修梵摩,為大臣,母名梵摩越,為公主,可見其出身高貴。彌勒下生之後,在龍華樹下坐禪成道,又設三會度脫眾生,初會度九十六億人,第二會度九十四億人,第三會度九十二億人。
        彌勒形象的出現一方面可能有某一歷史人物為原型,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人們對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信仰對象空卻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彌勒信仰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東漢至兩晉所譯的大乘般若類經典如《道行般若經》、《放光般若經》、《摩訶般若經》、《維摩經》等都有彌勒信仰的內容,其他如西晉竺法護譯的《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持心梵天所問經》、前秦竺佛念譯的《菩薩處胎經》、後秦鳩摩羅什譯的《思益梵天所問經》等也都有類似的內容。而集中表述彌勒信仰內容的則有竺法護譯的《彌勒下生經》、鳩摩羅什譯的《彌勒成佛經》、沮渠京聲譯的《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三部,號稱「彌勒三部經」。
        彌勒信仰主要包括上生信仰與下生信仰兩種。《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等經表達了上生信仰。彌勒菩薩本來為釋迦牟尼佛弟子,頗受佛器重,但他享壽不高,在釋迦牟尼入滅之前便去世了。在彌勒去世之前,佛便為他授記,預言他命終之後,當上生到兜率天宮。佛教將世界分為欲界、、無三界,欲界有六天,自下而上依次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上瓊樓玉宇,金壁輝煌,蓮花盛開,仙樂奏鳴,更有天女圍繞、宮娥曼舞,算是世人艷羨不已的天堂,不過彌勒菩薩住在天宮的內院,其中莊嚴清凈,無諸欲樂,與天神所住的外院有所區別,此處又稱為彌勒凈土。世人只要持戒修禪、積累功德,或稱念彌勒名字,死後即可往生彌勒凈土。進入彌勒凈土不僅可以不入輪迴,還可以常聽彌勒講經說法,將來還能與彌勒一同下生世間,解脫成道。上生信仰主要是對彌勒菩薩的信仰,也是近期可以到達的目標(死後即可往生),但此處只是解脫的中間環節或中轉站,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地。
        下生信仰見於《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等。據佛經記載,彌勒在兜率天的壽命是四千歲,換算成人間的時間則是五十六億年,他命終之後,便下生人間成佛。彌勒下生之後,人民不僅生活幸福,還有受度解脫的機會,這對於生活在黑暗的世間的人民來說,吸引力不可謂不大,儘管佛經明文規定要等五十六億年後彌勒才會下生,但在苦難之中飽受煎熬的老百姓卻急盼彌勒早日來臨,因而下生信仰很快便取代了早期流行的上生信仰,成為彌勒信仰的主流。
        彌勒信仰在中國經歷了世俗化與民族化的過程。最初的彌勒信仰基本上完全照搬印度佛教,尤其表現在上生信仰上,基本上全是依照印度佛教經典,沒有多少創新之處,其信奉者也主要是信仰堅定、文化層次較高的高僧大德。由於此時的彌勒尚為菩薩,因而上生信仰就是對彌勒菩薩和彌勒凈土的信仰。表現在造像上,最初的彌勒多為頭戴寶冠、身披瓔珞的菩薩裝,姿勢基本上是交腳坐式,其造型帶有濃郁的印度風格。其後也出現了彌勒佛的形象,中國的大佛有很多與彌勒有關,如浙江新昌大佛、南京棲霞山大佛、河南浚縣大佛、四川樂山大佛、榮縣大佛、寧須彌山圓光寺大佛等。早期的彌勒形象嚴格按照佛經要求的三十二相、八十好等製作,可以說是一種「金身彌勒」,從中看不到太多中國化的痕迹。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民族,尤其表現在對佛教的接受與改造上,彌勒信仰也不例外。隨著彌勒下生信仰的逐漸流行,對彌勒形象的改造也在悄悄運作。由於人民渴望彌勒早日下生,因而這種宗教熱情往往為人利用,不少人打著「彌勒佛出世」的旗號鼓動起事,其中的情況比較複雜,既有農民起義,又有別有用心者迷惑群眾、乘機叛亂,或者藉此斂財騙色等不法行為。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一些作亂者多假託彌勒下生,以白衣長發的形象出現,這表明「白衣長發」成了當時社會所認可的彌勒新形象,可以稱之為「白衣彌勒」。
        白衣彌勒意味著彌勒形象的本土化和世俗化。白衣彌勒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經典的依據,但作為彌勒的一種標準形象在印度並沒有出現過。白衣不僅僅包含著尚白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在家信徒即居士的身份,從其留有長發更足以表明這一特徵。白衣居士也可以作為彌勒佛的化身,是從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傅大士開始的。
        傅大士,名傅弘,或名傅翕,梁代著名居士。他自稱「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即彌勒的化身,又經常顯弄神異,道俗歸心,連梁武帝都受了他的迷惑,一時影響極大。但他又借口為天下人贖罪,讓眾多的弟子代他燒身,且道冠儒履,不僧不俗,顯得不倫不類。
        白衣長發的彌勒形象是否受到了傅大士的影響不得而知。但不論是故作神秘的傅大士還是託名作亂的邪盜,都不再是印度高高在上的金身彌勒的莊嚴形象了,而是成了一個有情有欲的俗人,而且都是現世的中國人,這表明彌勒形象已經走向本土化、世俗化、民間化了。
        白衣彌勒雖然是中國本土佛教的產物,但形象怪異、行為乖戾,既不符合正統佛教的要求,也得不到官方的支持,在民間也只能是秘密流傳,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並未雖然一時也有影響,畢竟不能成為普遍接受的彌勒形象。晚唐五代之後,以遊方僧人契此為原型的「大肚彌勒」流行起來,成為長期流傳和普遍歡迎的中國彌勒佛。
        契此,明州奉化縣人(今寧波奉化),生活在唐末五代。他是一個下層遊方僧人,由於經常被著一個布袋,又被稱為布袋和尚。他的形貌很有特徵,「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皺鼻樑,大肚子,身體十分肥胖。他的行為也很奇特,天將旱時便穿高齒木屐,天將澇時穿濕草鞋,人以此得知天氣,而且他隨處寢卧,冬卧雪中,身上一片不沾。他沒有固定的住處,經常到市場上乞食,不管葷素好壞,入口便食,還分出少許放入布袋,更奇特的是他在哪裡行乞,哪裡的生意便分外好。他平時說法不多,後梁貞明二年(916)於奉化岳林寺東廊下入滅,臨終前說了「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四句偈語,人們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彌勒佛的化身。
        作為一個遊方僧人,契此是十分貼近民間的,因而很受普通百姓的喜愛。他的形象和藹可親,雖然不象金身彌勒那樣莊嚴肅穆,卻增加了一種親和力。他雖然顯現神通,卻又只是暗示於人,更不以此為己謀利,直到臨終,他才暗示自己就是彌勒的化身,這又與傅大士公開宣稱自己就是彌勒的化身,並以此驚動朝野、大獲名利形成鮮明的對照,亦與那些以此迷惑群眾、煽動叛亂的白衣長發的假彌勒完全不同。
        契此為人所重不僅因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為其思想的超脫。他留下的詩偈不多,卻都富有特色。他有一偈:「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這一偈語反映了當時遊方僧人的生活,青目一句用了稽康用青白眼對待知己與俗人的典故,表明他不為人知的寂寞與孤獨。他還作有一歌,強調只有心才是最真實的,是「十方世界最靈物」,出家人只須騰騰自在、閑閑無為,不用分別凡聖,不用執著經論,與禪宗的風格一致。
        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為一種寬厚、包容的象徵。他有一偈:
        是非憎愛世偏多,子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他強調要大度能容,不要計較人世間的是非憎愛,要「寬卻肚皮」、「豁開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寬,遇到冤家也能與之和平相處,甚至還能由此悟道成佛,證得六度。
        以契此為原型,後人又加上了笑口常開的特徵,從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彌勒佛的形象。大肚彌勒寓神奇於平淡,示美好於丑拙,顯莊嚴於詼諧,現慈悲於揶喻,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不僅成為中國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華民族的形象代表。
        大肚彌勒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2000年6月,契此故里浙江奉化舉行了彌勒文化節,並在契此滅度的岳林寺召開了彌勒文化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和教界高僧呼籲將彌勒佛的道場岳林山作為中國佛教第五大名山,弘揚彌勒文化,發揚彌勒精神,將之推向世界,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100875。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24 | 只看該作者
。。。既然發了個彌勒佛的資料。就順便吧其他的也發了吧。呵呵。稍等各位。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25 | 只看該作者
觀世音菩薩,又作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等,是從梵語的 Avalokitesvara 發展而來,漢語音譯「啊那婆婁吉低輸」、「阿縛盧極低濕伐羅」等,意譯為「觀世音」。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音聲」的菩薩,出自《妙法蓮華經》其中一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一般的譯名「觀世音菩薩」是出自鳩摩羅什的翻譯,而依照唐代玄奘三藏法師的翻譯,則為「觀自在菩薩」,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佛教中,祂是西方極樂世界現在的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在中國,唐朝以前稱之為「觀世音菩薩」,後為避唐皇李世民諱,改為「觀音菩薩」。傳說阿彌陀佛為其父,大勢至菩薩為其弟。觀世音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未來阿彌陀佛涅槃後,將補處成佛,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無量壽經》記載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的候補佛。

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崇拜較為普遍的菩薩,在各種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的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

道教與一貫道亦十分尊敬觀音菩薩,在道教中稱為「觀音大士」,在一貫道中稱為「南海古佛」。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形象
2.1 三十三觀音
3 道場
4 節日
5 參見
6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台灣省城隍廟內的觀音菩薩金像在中國,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1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7世紀中葉由朝鮮傳入日本。觀世音菩薩在7世紀也傳入到西藏,在藏傳佛教中叫做 Chenrezig,達賴喇嘛被是認為其化身。宋朝以前,觀世音菩薩的形象為男性,華嚴經中對觀世音的形容為勇猛丈夫,悲華經則稱善男子。據佛經記載,觀世音本名不煦,是古印度轉輪聖王無諍念的長子,成佛後成為西方佛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而原型是印度婆羅門教神話中的阿濕毗尼,阿濕毗尼又是萬物始祖大梵天的曾孫、太陽神蘇里耶的兒子。

因觀世音以救苦救難為己任,雖果位次於佛,卻在民間影響深遠。


[編輯] 形象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世音菩薩像的種類最多,大概與觀世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一般來說,當祂作為「西方三尊」之一,與大勢至菩薩一起隨侍於阿彌陀佛像身邊時,這時的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化阿彌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

宋之後則出現了按中國古代仕女形象而創作出來的觀世音菩薩像,並成為主流。至於觀世音菩薩像多為女性形象的原因,有幾種說法:根據中國民間的傳說,觀世音原是男性的仙人,法號「慈航大士」,因化身道姑救一產婦染污穢無法復原,後感動上天,玉皇大帝命其掌管人間百姓皈依正果之責;另一種觀點認為,觀世音菩薩由於接受各種不同的信徒的請求,所以呈現出各種形象,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來;相傳宋代蔡襄貶為泉州知府時,洛陽江時常有人渡江時溺斃,發願興建萬安橋,觀世音菩薩於是化身為一手提魚籃的少女,向公眾籌募建橋經費;後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與傳言觀世音菩薩能夠「送子」有關,並且被認為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但其實觀音為女身一說是出自《觀世音菩薩本行經》(後改稱《香山寶卷》),作者為宋代的普明禪師,因此「觀音=妙善」一說並非出自正典,乃後人所杜撰。

有時觀世音像旁,還塑有一個的善財童子像,童子面向觀世音菩薩,雙手合十。密教有「六觀音」、「七觀音」,乃至「三十三觀音」,有馬頭觀音(即明王部中的馬頭明王)、千手千眼觀音、十一面觀音等。一般來說,觀世音在民間的形象變化和各地歷史時間、地域、風俗有莫大關係,是百姓信仰的產物。


[編輯] 三十三觀音
(1)楊柳
(4)圓光
(7)臥蓮
(10)魚籃
(13)一葉
(16)延命
(19)能淨
(22)葉衣
(25)蛤蜊
(28)馬郎婦
(31)不二
(2)龍頭
(5)遊戲
(8)瀧見
(11)德王
(14)青頸
(17)眾寶
(20)阿耨
(23)琉璃
(26)六時
(29)合掌
(32)持蓮
(3)持經
(6)白衣
(9)施藥
(12)水月
(15)威德
(18)岩戶
(21)阿摩提
(24)多羅
(27)普慈
(30)一如
(33)灑水



[編輯] 道場
普陀山:位於中國大陸浙江省的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傳說一日本僧人慾帶觀世音像回國,途經南海,遭風暴而無法成行,遂於普陀山建觀音道場。至今,普陀山仍有「不肯去觀音院」。
艋舺龍山寺:位於臺灣的臺北市,主祀觀世音菩薩的著名寺廟古剎,為一處古蹟。每逢觀世音菩薩三大節日、重要民俗節慶、初一十五等,香火鼎盛。
法鼓山:位於臺灣的臺北縣金山鄉,由聖嚴法師創建,因為觀世音菩薩成就因緣,才能在金山找到這塊寶地,因此聖嚴師父將此地定為觀音道場。法鼓山致力於發揮教育、文化、弘法的功能,提倡心靈環保,目標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一般信眾提供一個修行佛法、淨化身心的良好環境,運用佛法來安定人心、安定社會。
法青會:隸屬於法鼓山,是一個專門屬於年輕人學習佛法的會團,在法青會辦公室的後方有一幅莊嚴的合掌觀音聖像,此幅聖像是由果梵法師親手所繪。同學來到法青會都會以虔誠恭敬的心至佛像前問訊禮佛,同學沐浴在觀音菩薩的慈悲光輝中,對於佛法的學習和道心的增長實是受用良多,希望大家有空能來法青會走走,共同攜手邁向菩提大道。

[編輯] 節日
觀世音菩薩每年有三大節日,此三大節日為誕辰、得道、成道(出家)。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
農曆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得道紀念日。
農曆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或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24

帖子

3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8
6
 樓主| 不痛不癢 發表於 2007-1-23 12: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paullian 的帖子

哈哈,正滿世界找資料,你自己倒先回答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26 | 只看該作者
普賢菩薩聖誕】普賢菩薩聖誕在農曆二月廿一。
   普賢菩薩是佛教中常見的一位菩薩,他和文殊菩薩一起,作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文殊象徵智慧,普賢象徵真理。普賢是梵文Samantabhadra(三曼多跋陀羅)的意譯,又譯作「遍吉」,即普遍賢善的意思。
   普賢的身世,《第二菩薩經》和《悲華經》均稱他是轉輪聖王無諍念(即阿彌陀佛成佛前世的身份)的第八子。《小乘經》則說他是妙庄王次女。而《華嚴經》則籠統地稱「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
   據《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說,當佛入滅后,若有人信奉誦持《法華經》,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在此人面前,守護其人,令其身心安穩,不受諸煩惱魔障之侵害。而《華嚴經》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中,善財最後就是來到普賢菩薩處,普賢菩薩為他講「禮敬諸佛」、「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常隨佛學」等十大行願,因此普賢被稱為「十大願主」(或十大願王)。
   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說,西南方有名叫光明山處,一直就住著許多菩薩,現有菩薩名叫賢勝(普賢),與其眷屬等三人在其中演說法。因此中國佛教相傳,位於漢地西南部的四川峨眉山是普賢的道場。晉代有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這是峨眉山供奉普賢菩薩之始。北宋年間,峨眉山又鑄建頭戴五佛金冠,手持如意,結跏趺坐於象背的蓮台上的普賢銅像一尊,此像重達630噸,是佛教藝術珍品。
   普賢菩薩像在佛教寺院中單獨供的不多,多為釋迦佛的脅侍。普賢菩薩像大多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坐於一六牙白象上,並且騎象的普賢菩薩像大都為合掌。六牙白象據說原為菩薩所化,表示威靈,《普曜經》云:「菩薩便從兜率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六牙也是佛法中的六度的象徵。《普賢觀經》曰:「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四種禪定)。」六度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
   在密教中,普賢有各種不同的形象。《金剛界曼荼羅大鈔》云:「普賢菩薩,左拳右蓮,上有劍,密號真如金剛。」《胎藏界曼荼羅大鈔》中說:「普賢頭戴五佛寶冠,左手執蓮,上有劍,右手伸掌。」
   普賢菩薩也常被視為祈求延命時的本尊。據《普賢延命經記》,普賢延命菩薩像為面如滿月的童子形,頭戴五佛寶冠,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坐千葉寶花,由一個三頭白象王背負著。象足踏一大金剛輪,下有五千群象,金身放寶光。此像多為畫像。另有二十臂的單尊像為頭戴五智寶冠,二十臂分別拿著鉤、索、輪、鈴等物,坐在千葉寶花上,寶花下有四頭白象,分別面向外站立。象的頂上有四天王,朝外面向四方站立,護持佛法。
  
   【普賢菩薩的故事】梵言:三曼多跋陀羅,譯名普賢,又名遍吉。約等覺位言:『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名賢。』若約果位言∶『智圓理極名普,盡未來際,遍利眾生名賢。』普賢菩薩,位居等覺,證同於佛。將來成佛,名智剛吼自在相王佛,今示現菩薩身,為諸佛長子,得三昧自在,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與般若自在的文殊菩薩智德,證德相對。同輔釋迦牟尼佛於婆婆世界,教化眾生,為釋尊的得力助手。文殊菩薩駕獅子侍佛左方,普賢菩薩乘白象侍佛右方,顯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證相應,般若與三昧相即。華嚴海會,由釋尊的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及文殊普賢,一佛二菩薩,共稱華嚴三聖。
   普賢菩薩,何獨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故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
   據說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示現教化眾生的道場.峨眉山在中國四川省,峨眉縣之西南,與嶍山相對,宛如兩眉,因名峨眉山。其山脈自岷山分出,蜿蜒南來,至縣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稱。華嚴經言:善財童子,站於妙高峰山上,遙見此山光明遍照,故此山又名光明山。山之最高處名金頂,建有金頂寺,威鎮全山,因山頂常放光明,又名光明寺。據說:每至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山,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從群山升起,象徵一盞盞的明燈,忽上忽下,人稱之為『萬盞明燈朝普賢』,是峨眉勝境之一。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剎,隨緣教化眾生。據史書記載: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干禪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干禪師愍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由於拾得聰明伶俐,三年後升任齋堂香燈,及執掌出食等雜事。一日,四顧無人,竟登座與所供奉的聖像對坐而食,還呵斥聖像小果,焦芽敗種。事被知庫靈熠禪師看見,責其對聖像不恭,可能頭腦有毛病,罷其香燈職,派往廚房洗碗碟,常將多餘飯菜,盛於竹筒,贈其摯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飯食花果被鳥琢食,拾得竟執杖打寺中供養的山神像,責其守護伽藍不力,有失職責,枉受沙門供養。當晚寺僧,皆夢見山神說:『拾得打我,罵我。』靈熠禪師至山神像前視察,果見山神像有杖打痕迹,始知拾得來歷不凡。
   拾得與寒山子時相往來,還常對人說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譏誚怒罵,甚至打之。寒山對拾得曰:『世間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如何對他?』拾得答曰:『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后拾得掌牧牛之職,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薩,律師正為僧眾在堂中說戒。拾得驅牛群到法堂前倚門而立,並撫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這個如何?』說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曰:『下人榪瘢?莆宜到洹!?暗眉?溧列鈉穡?此蒂試唬骸?捺良詞牆洌?木患闖黽遙晃倚雜餚旰希?磺蟹ㄎ薏睢!?浜蛻屑?暗夢?ばα常??孟綠美創蚴暗茫????3鋈ァ?
   拾得曰:『我不趕牛了,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們都有法號,不信,且看我叫它們出來。』隨即對牛群說:『前生律師弘靖站出來。』即有一白牛作聲而過,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來,』又有一黑牛應聲而出。拾得又叫:『直歲靖本出來,』又有一牯牛應聲出來,最後,拾得牽一牛說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於何人,佛力雖廣大,汝卻辜佛恩。』
   自此,僧眾始知拾得,並非凡間俗子,不再以瘋子看待。后因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干禪師,對丘太守說: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的化身,聖跡顯露,與寒山子同離國清寺,后不知所終。
   文殊、普賢兩位大士,一為諸佛母,一為諸佛長子,公孫二人,常在十方諸佛前,共作佛事,遊戲人間,常在一起。淳熙年間,文殊菩薩應身為兜率寺戒闍黎時,普賢菩薩亦同時化身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稱她周七娘。生時便有種種神異,長大后不肯嫁人,每天行乞於市,晚常宿於普濟橋下,常與戒闍黎在一起,妙行莫測。時人不解,笑為瘋婆。後有聖者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後人始知是菩薩應世。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28 | 只看該作者
地藏菩薩介紹

梵語音譯是乞叉底藥沙Kshitigarbha。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付屬, 每日晨朝入恆沙禪定,觀察眾機於二佛中間, 無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薩也。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 故名地藏;又在密教其密號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 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

地藏薩埵也在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囑累人天品曰:「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 ,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天龍八部大會之中, 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 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百一夜。」

地藏十輪經一曰:「此善男子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 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於十方諸佛國土, 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其所應利益安樂。」

   地藏本願經下曰:「現、未來天人眾, 吾令慇懃付屬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地藏十輪經一曰:「 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

地藏講式曰: 「梵號叉底俱舍密,亦號悲願金剛,今號地藏薩埵也,彼胎藏界現九尊之主, 伴度九界亡情,此金剛列寶生會舉大悲之幢導三有迷途。」

案地藏菩薩名在釋迦既滅以後,彌勒未生以前,眾生賴以救苦自誓, 必盡度六道眾生,始願成佛,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其狀圓頂, 手持寶珠及錫杖或雲。 即閻羅王之化身也圖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地藏降生新羅國主,家姓金號喬覺。

永徽四年,年二十四歲祝髮攜白犬, 善聽航海而來,至江南池州府東青陽縣九華山,端坐九山頭七十五載; 至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計年九十九歲時,有閣老、 閔公素懷善念每齋百僧,必虛一位請洞僧(即地藏也)足數僧, 乃乞一袈娑地公許衣,偏覆九峰逐盡喜捨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後, 亦離俗網反禮其子為故。今侍像左道明右閔公職,此故也菩薩, 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七月三十顯靈起,塔至今成大道圖, 九華山之肉身殿相傳為地藏成道之處,有磴八十一級緣練以登峻、險不堪言狀, 其化成寺即地藏王宮中存地藏之遺跡甚多。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曰:「無知愚人妄謂地藏菩薩是暹羅國太子, 其肉身塔遇閏大七月,彼國之王親來開塔,豈知此係新羅國王族出家姓金名喬覺 ,於唐玄宗時來九華數十年後,坐脫肉身不壞,逐以全身入塔,絕無開塔之說。 當唐之時高麗有三國,一高勾麗、二新羅、三百濟後高勾麗吞滅二國, 而但名高麗耳近時,愚人不知新羅逐訛作暹羅唐時,亦無暹羅之名。 彼係兩國一暹國一羅斛國後併為一,逐名暹羅,此僧事跡具載九華志宋高傳。」

藏傳佛教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同對待顯教的其它菩薩一樣 (文殊、觀音、大勢至外),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多像八大菩薩一鋪供奉,或在阿彌陀佛聖眾圖中顯示,坐像立像均有,彩塑、 銅鑄鎏金、繪畫俱足。地藏菩薩的標誌,是右手捧一寶珠。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28 | 只看該作者
不痛不癢。偶這麼辛苦幫你找。你怎麼謝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30 | 只看該作者
殊菩薩  
[ 作者:於喜春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9358    文章錄入:於喜春 ]
  



          文殊,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或謂其為已成之佛,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或謂其為實在人物,如文殊師利般涅盤經謂,此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后至釋迦牟尼佛所出家學道。此外,亦有說文殊菩薩為諸佛菩薩之父母者。一般稱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佛之脅侍,分別表示佛智、佛慧之別德。所乘之獅子,象徵其威猛。

  有關文殊菩薩之凈土,於經典記載說法不一。據文殊師利佛土嚴凈經卷下、大寶積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載,此菩薩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凈佛國,當來成佛,稱為普現如來,其佛土在南方,號離塵垢心世界、無垢世界、清凈無垢寶寘世界。悲華經卷三諸菩薩本授記品、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等亦有相同之說法。又據新華嚴經卷十二如來名號品載,過東方十佛剎微塵數之世界有一「金色世界」,其佛號為不動智,此世界之菩薩,即稱文殊師利。華嚴宗稱東方清涼山為其住所,而以我國山西五台山(清涼寺)為其道場。

  於密教胎藏曼荼羅中台八葉院中,呈金色童子形,頭有五髻,左手捧青蓮花,上立五股杵,右手持梵篋。密號吉祥金剛,三昧耶形為青蓮花上金剛杵。胎藏界曼荼羅另設文殊院,以文殊菩薩為中尊,又稱五髻文殊,密號吉祥金剛、般若金剛,三昧耶形為青蓮上三股或梵篋。形像為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頂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執青蓮花,上立三股杵。由其真言字數之不同,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區別。

  在印度、西域等地,有關文殊信仰之記載甚少。我國自東晉以來,崇信文殊之風漸盛。據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六載,唐代宗大曆四年(769)由不空三藏之奏請,敕令天下佛寺,食堂中除賓頭盧尊者像外,另安置文殊菩薩像,以為上座。現今敦煌千佛洞中存有文殊維摩變、文殊普賢像、千臂千缽文殊師利等之壁畫及絹本畫。

     文殊菩薩,在密宗修練者不少都會以文殊菩薩作為本尊.大凡每一位佛都有兩位護法,助佛宣化佛理,譬如阿彌陀佛的兩位侍者護法為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藥師佛的兩位護法為日光菩薩及月光菩薩。佛祖釋迦牟尼的兩大護法則為文殊師利菩薩及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侍奉在佛的左邊,普賢菩薩則侍奉世尊的右邊。總而言之,文殊師利王子,在佛教之中,是一位很有地位的菩薩,每一座廟宇,大凡有供奉如來釋迦牟尼佛的地方,多亦有供奉普賢菩薩及文殊菩薩,因為兩位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左右侍者、修行文殊菩薩咒語,亦可得大智慧。   

供奉文殊菩薩的要點為:

    1.不可用肉食,否則有違佛家素食精神,對菩薩亦不尊敬,只可以用鮮花,水果,其它珍貴供養。

    2.可與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甚至觀世音菩薩等一起供奉亦可以。

    3. 供奉文殊菩薩,兼修行文殊菩薩咒語,可帶來福業.

    4.求智慧開悟者,可供奉文殊菩薩。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24

帖子

3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8
11
 樓主| 不痛不癢 發表於 2007-1-23 12:3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paullian 於 2007-1-23 12:28 發表
不痛不癢。偶這麼辛苦幫你找。你怎麼謝偶?


是呀,我要布施幾個微笑供養你。 :lol :lol :lol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31 | 只看該作者
大勢至菩薩  
[ 作者:於喜春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8348    文章錄入:於喜春 ]
  



大勢至,意譯作「得大勢」、「大精進」。略稱勢志菩薩、勢至菩薩。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塗,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與觀世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世稱西方三聖。首楞嚴經卷五念佛圓通章謂,大勢至菩薩於因地時,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故今攝此娑婆世界之念佛眾生,歸入凈土。又依悲華經卷三載,當阿彌陀佛入滅后,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入滅后,則由大勢至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關於其形像,據觀無量壽經載,其天冠中有五百寶花,一一寶花又有五百寶台,每一寶台皆現十方諸佛之凈妙國土相;頂上之肉髻如缽頭摩花,肉髻中安置一寶瓶;其餘身相則與觀世音菩薩大同小異。又據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品載,二菩薩俱呈純金色白焰光,右手執白拂,左手執蓮花,大勢至之身形較觀世音小。於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位於觀音院內列上方第二位,全身肉色,左手持開合蓮花,右手屈中間三指,置於胸前,坐於赤蓮花上。密號持輪金剛,三昧耶形為未開敷之蓮花。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32 | 只看該作者
地藏王菩薩  
[ 作者:於喜春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7952    文章錄入:admin ]
      




        地藏菩薩本願經(劉鐘穗老師恭誦)

http://www.jhs365.com/99wish/(地藏王菩薩願)

http://www.jiuhuashan.com.cn/jhsvid.htm(九華山音像)

    地藏王菩薩,與各位菩薩一樣,與濁世有極大因緣。地藏王菩薩曾經許下極大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澄菩提; 就是說:如果眾生未曾得超度成正果,地藏王菩薩誓不願成佛.仍在五濁惡世,辛勤渡脫六道眾生。有人誤解地藏王菩薩是鬼王,其實大錯,地藏王菩薩已超十地果位,並不是閻羅王或幽冥教主。據《地藏十輪經》中說:「他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如地藏,」由此名為地藏。他受佛祖委託,在現世佛入滅而未來佛尚未出世這段時間裡掌管世界之大事。
據佛書栽:地藏菩薩托胎為新羅國(今朝鮮半島)王子。中國唐朝武則天時;姓金名喬覺,於唐玄宗時來到中國,徒步入.安徽九華山苦行修鍊。住在—個岩洞中,吃摻有觀音土的飯食,忍受著蛇蠍的襲擊苦修不已,當地人稱洞生和尚。后金喬覺在此募化建寺,廣收門徒,使這裡成為香火極盛的佛教聖地。金喬覺九十九歲時,坐在函中園寂、三年後,開缸安葬時,肉身不壞;面色如生,抬動時骨節俱動;象搖動金鎖聲,按佛教說法,乃菩薩應世。於是以全身入塔,這就是九華山地藏肉身塔。

至於供奉地藏王菩薩的利益,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載為:  

       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火災,無資賊厄.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我狂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減.二十者,樂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贊歡.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懇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複次虛空藏菩薩。或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贊歡瞻禮,得七種利益: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減.三者,諸佛護臨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畢竟成佛。  

    一般而言,身患惡疾,誦地藏經,如果福業未盡,必可痊癒;若福業盡,則可早日脫離塵世,免去在世延綿之苦。為親屬念誦地藏經亦可命名他們將來不會墮入地獄,而生天界;享天上之福,有人中邪,遇鬼迷,或受陰靈干擾誦念地藏經亦是最直接的方法,立竿見影,邪靈必會離身。慾望長壽,亦可讀誦地藏經。  

    一切在家信眾,若果供奉地藏王菩薩的話,可兼修地藏菩薩本願經,或專心念地藏減定亞真言,獲福無量無邊,身後必不墮於惡道。供奉地藏王菩薩只宜鮮花、水果、或病人衣服或所愛之物,供奉菩薩面前,必獲利益,切勿殺害,或以肉食供奉,不可污穢菩薩。

地藏菩薩代表願力:也就是做事要有目標,沒有目標就會盲目工作,最後幹什麼都不知道。他是孝的代表,孝是做人的基礎。

若您符合下列十種現象者,就可算是與地藏菩薩有緣:

一、已皈依佛、法、僧三寶或正信之佛弟子及善知識。一般只迷於扶
  鸞、起乩、某某鬼靈降等,並非正信佛弟子,應速速反省思惟,
  步入正信佛教較好。
二、與地藏菩薩宿緣深厚之人,也就是您感覺到與地藏特別有緣。
三、前世或宿世與幽冥地獄有緣或從鬼道、地獄道轉世之人。
四、因今世不聞佛法,而造下諸罪業但有心改過向佛之人。
五、六道輪迴中恩怨情仇相結,果報罪業重之人,如夫妻子女相欠債
  ,俗緣重障礙修行,因果病、劫難、血光之災等,修持地藏大法
  皆可減輕或消災消業。
六、於俗世生活中造諸殺業,如市場肉販及從事殺生有關之職業,或
  您過去打獵、釣魚等,而有心向善改過者。
七、於今世轉世人間而身、口、意罪業極重之人,如殘障、智障、五
  官不正、失明、失聰、幻聽、鬼靈討報、陰氣重等,都可修持地
  藏大法,且也可與地藏菩薩結緣。
八、專修或主修地藏法門之人。
九、為利益三惡道及親人祖先父母離苦得樂或超拔地獄惡業苦難者,
  也可受持地藏法門。
十、本師 釋迦牟尼佛之遺教弟子或與佛陀世尊緣份深之修行人或善
  知識。

  若具足以上十項中任何一項者,都與地藏菩薩有緣,且如夫妻不
和、子女難教難養、犯小人之災、運差、車禍血光之災等,都可與地
藏菩薩結緣,並受持地藏法門。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33 | 只看該作者
藥師佛  
[ 作者:於喜春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6801    文章錄入:於喜春 ]
 http://www.orientbuddha.org/cgi-bin/fxdm/Read.asp?id=47(藥師佛音)

     藥師佛,又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為東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導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住凈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此佛誓願不可思議,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現,眷屬於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佛,讀誦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蘇生續命。此種藥師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
  藥師佛之形像,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載,左手執持葯器(又作無價珠),右手結三界印,著袈裟,結跏趺坐於蓮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將。此十二神將誓願護持藥師法門,各率七千葯叉眷屬,在各地護佑受持藥師佛名號之眾生。

  又一般流傳之像為螺發形,左手持葯壺,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日光、月光二菩薩脅侍左右,並稱為藥師三尊。此二脅侍在藥師佛之凈土為無量眾中之上首,是一生補處之菩薩。亦有以觀音、勢至二菩薩為其脅侍者。此外,或以文殊師利、觀音、勢至、寶壇華、無盡意、藥王、葯上、彌勒等八菩薩為其侍者。

  依唐代義凈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載,藥師佛又作七佛藥師。即善稱名吉祥王如來、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法海雷音如來、法海慧遊戲神通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其中前六如來為藥師如來之分身。七佛藥師法則為日本台密四大法之一。如以藥師如來為本尊,修息災等法,則稱為藥師法。其儀軌與七佛藥師法相同。其三昧耶形為葯壺。

   

奉藥師佛,有什麼利益?且看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藥師佛所發的十二大願,就是眾生供養此佛的利益。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

  第一大願:原我來世,得阿彌多羅三貌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 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凈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煞綱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同我名已。還得清凈。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聲音埡。攀足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立智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葯。無親無家。『貧窮多厄。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脫綱。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綿當引攝。罩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連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系閉牢獄。工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凌辱。悲愁前逼。身心受苦。若聞聲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 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天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后以法昧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惜。貧無衣服。蚊蟲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實莊嚴具。華麗。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欲。皆令滿足。

    曼殊室利。是為被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複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切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然彼佛土一向清凈。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關宮閣。軒戀羅綱二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河薩。一名月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樂如來。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顧生彼佛世界。

    供奉藥師佛,其佛像像身應該是晶盈透徹。無絲毫雜質,信眾亦應在供奉之時,誦讀藥師琉璃光如采本願功德經或藥師神咒,或消解病咒,念至深處,,可觀想自己也完全透徹,無色無體。只要誠心觀想藥師琉璃光如來便可,與藥師佛感應, 即可獲佛力加持;得無盡福;世間物質,亦一樣豐足、富饒。   

  供奉藥師琉璃光如來。與供奉其他佛菩薩一樣,有幾點要注意:大家可以參考觀世音菩薩篇。

藥師咒意譯
南謨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薜琉璃,缽喇婆,喝啰闍也,怛陀揭多耶,阿啰喝帝,三藐三勃陀耶。怛侄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


  現在就來分解∶
  南無          --皈依禮敬,有時簡短說【皈命】。
  薄伽伐帝      --即是【世尊】「薄伽梵」另一音譯。因此念時
                  帝音是輕聲的 t音。
   殺社       --「社」字發音現在有人注為「及牙--連音」,
                  其實社字用台語發音("西牙"連音)就很正
                  確了。意思是【葯】。
   嚕          --【師】現在也用「古魯」。
  薜琉璃        --這句也音譯為「排都里牙」,即是【琉璃】
  缽喇婆       --【光】的意思。
  喝棉 也     --【王】,因為藥師佛為東方七佛之首(這依世尊
                  提及的順序而列)。
  怛他揭多也    --【如來】(也譯「打他噶打牙」)
  阿棉喝帝     --【應供】
  三藐三勃陀耶  --【正等正覺】
  怛侄他        --【即是】也譯為「所謂」。
              --身語意【三身皈命】,即「真正的咒心」,真言
                  門用來啟動咒語之用。
   殺逝、 殺逝--【葯、葯】,「逝」(讀音「接」)為多數詞連用
                  時的變音
   殺社        --【葯】,單用或連用一字時的結束詞。
  三沒揭諦     --【自度度他】。「沒」字音為「墨」字,有譯為
                  「母爾」。
  娑訶          --【圓滿達成】。也譯為梭訶,或其它如「娑婆訶」
                  等。

  所以整句咒的意思是∶
  【皈命世尊藥師琉璃光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即是
    三身皈命葯、葯、葯,自度度他,圓滿達成】

  所以藥師如來有三種葯,身葯、語葯、意葯,身葯找醫師,語葯靠
  慈悲,意葯便是清凈心,三葯能去病,三業障難自然消除,是不是
  很有道理?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34 | 只看該作者
阿彌陀佛  
[ 作者:於喜春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0094    文章錄入:於喜春 ]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略稱彌陀。梵語amita,意譯無量。另有梵名意譯無量壽、無量光。濁世之人,死後如沒有積善功德,會隨業報,流轉於六道輪迴之內,六道者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鬼道、畜生道與地獄道。輪輪轉轉,始終在六道中受苦,即使生於天界,天神享盡之後,仍然會再下於人間,又再流轉,業力重時,又會再轉入畜道,鬼道,最不幸的就是墮入地獄道主動經千劫,求出無期。但只要精勤心稱念阿彌陀佛,在臨終時,阿彌陀佛會親自接引是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不受輪迴之苦。

  關於阿彌陀佛名號之由來,據鳩摩羅什譯之阿彌陀經載,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稱阿彌陀佛。然據梵本阿彌陀經及稱讚凈土佛攝受經載,此佛壽命無數、妙光無邊,故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一佛而有不同義之二名,為其它諸佛所未見。又於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維摩詰經等早期經典中,亦僅有阿彌陀之稱號,故推知無量壽、無量光之稱號,系後代依其名之原義所立。另據平等覺經、后出阿彌陀佛偈、稱讚凈土佛攝受經等載,彌陀號稱無量清凈佛,所在之世界稱為清凈世界、極樂世界。

  阿隬陀佛成道之本緣,據無量壽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凈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報得極樂凈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凈土門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凈土,故又稱接引佛。阿彌陀三尊像通常以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其脅侍,而與此二尊並稱為西方三聖。

  於現存大乘經論中,記載彌陀及其極樂凈土之事者凡有二百餘部,可見有關彌陀信仰及凈土教義之深入人心。據般舟三昧經卷上載,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另據觀無量壽經之說,無量壽佛之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之白毫右旋宛轉,毫相之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猶如四倍大海水之縱廣。其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攝取念佛之眾生。於西藏,阿彌陀佛被視為無量光、無量壽二佛,若祈求智慧,則皈依無量光佛;若祈求延壽福樂, 則皈依無量壽佛。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及阿彌院佛如何接引世人,到達彼岸,得證菩提。節錄如下:

    「而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熬方過十萬億佛±。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士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七重羅綱。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市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是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車、赤珠;瑪璃、而嚴飾之。池中蓮車。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彼佛國土。當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兩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模式。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分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中。閑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合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寶。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直流。變化所作。尚無晉道之名。何況有寶。是諸眾烏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實羅綱。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行俱作。閑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舍利弗於汝決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捨得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抵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但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收這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夏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卑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抵說。舍利弗。從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行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陀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於密教,以阿彌陀佛象徵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稱為甘露王。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稱為受用智慧身阿彌陀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其身黃金色,結三摩地印,密號清凈金剛,三昧耶形為蓮花。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為無量壽如來,居於中台八葉之西方。其身為白黃色或真金色,閉目,身著輕衣,跏趺坐於寶蓮上,結入定印。

     供奉阿彌陀佛要點為:

     1、不論現世及未來世,可得無限福報,阿彌陀佛,在供養時,與觀世音菩薩相似,不可面向飯桌之前,不可在污穢之地。  

       2、 供奉阿彌陀佛的信眾,如能同時修行佛說阿彌陀經,或專心稱念再無阿彌陀佛,必會福緣漸增。惡業消減。所求皆遂。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35 | 只看該作者
累半死。。。。補齊了大部分資料。。。
還有點其他的。沒找到。。。偶忘了佛教里還有哪些佛了。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24

帖子

3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8
17
 樓主| 不痛不癢 發表於 2007-1-23 12: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6 paullian 的帖子

辛苦辛苦,功德無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39 | 只看該作者
。。。。。。。。。。。。。。。下次你也支持偶的帖子就行。嘻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19
kickbird 發表於 2007-1-23 1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 paullian 的帖子

你能不能把佛、幾位菩薩分開發幾個主帖,我好挨個拜呀!帖這麼長想累死人哪!發發慈悲好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23 12:46 | 只看該作者
寒山對拾得曰:『世間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如何對他?』拾得答曰:『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好氣量。。。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22: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