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開中國「八五」計劃以後新型戰機研製迷霧

[複製鏈接]

446

主題

3283

帖子

139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無極-留級-太極-太太急

Rank: 4

積分
13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眉正經 發表於 2007-1-18 09: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八五」計劃以來,中國政府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局勢,特別在幾場高科技局部戰爭對中國政府,軍方,國防科技工業界思想意識的巨大衝擊下,中央下定決心依靠自己的科技進步,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航空作戰裝備,用以發展一支有限戰爭的條件下足以與美國抗衡的空天軍事力量。
  
  在上述大背景下,從「八五」計劃開始,中國航空工業加大科研力度,制定了「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戰機發展計劃,自主創新,逐步從「學步」式向跨越式轉變,擺脫美俄戰機發展思路的影響,走自己創新發展之路即漸進式發展道路:在關鍵技術上要跨越式地發展,在發展新一代戰機上,遵循循序漸進的設計思想,哪項技術有突破就先上哪項技術,循序漸進地完成我國航空作戰裝備研製水平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最終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漸進式發展方針的指導下,「八五」計劃以來,中國新型戰機研製水平不斷提高,具體情況如下:

  (1):「七五」計劃末期,在殲-7Ⅲ與殲-8Ⅱ兩型第二代半戰機研製大體成功情況下,中央批准了殲-9重型第三代戰機和殲-10中型第三代戰機研製計劃。殲-9由601所研製,採用兩側進氣雙垂尾無尾大三角翼雙發布局,發動機是兩台WS-10,計劃「九五」研製成功。殲-10由611所研製,採用機腹進氣的鴨式三角翼單發單垂尾布局,裝一台WS-10。殲-9與殲-10原計劃對抗前蘇聯SU-27與MG-29的,但進入「八五」計劃以後,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以及SU-27成功引進,軍方認為SU-27性能在殲-9之上,且當時,兩岸關係緊張,軍方急需新型三代重殲,而601所的殲-9研製進度不能滿足軍方要求,因此,軍方強烈要求引進SU-27生產線,而當時航空界對此有不同看法,認為引進的SU-27不一定是最先進的,而殲-9採用AL-31發動機以及俄羅斯雷達等部件,可加快研製進度,對軍方引進SU-27,衝擊本國研製的殲-9項目強烈反對,爭論最後到中央最高層,最後決定殲-9下馬,取而代之的是SU-27的仿製型殲11,而611所的殲10保留繼續發展。這樣,我國第三代戰鬥機由殲-10與殲11輕重搭配。殲-10於1986年開始研製,到2004年定型投產,裝備部隊,歷經18年。2005年,殲10雙座戰鬥教練機也成功定型。2006年,殲-10隱身型可能首飛。殲-11 90年代末期仿製成功。2000年,完全國產化型殲-11B立項,於2003年首飛,將於2006年裝備部隊。殲-10與殲-11是我國標準的第三代戰鬥機。在發展殲-10,殲-9同時,在西飛,我國還發展了殲轟-7戰鬥轟炸機,於1998年裝備部隊,改進型殲轟-7A於2005年裝備部隊,成為我航空兵對地攻擊機中堅。

  (2):殲-10與殲-9在八十年代末期批准研製后,中國航空工業從「八五」計劃初期開始,根據歐洲「颱風」與「陣風」戰機特性,制定了「三代半」戰機研製計劃,要求要突出隱身性和機動性,航電要達到歐洲新型戰機水平,盡量縮小與四代戰機差距。「三代半」戰機研製計劃在台海危機后,變得更加重要,成為我國對抗F-22與F-35重要利器。該計劃在「九五」立項研製,分殲-12重型殲擊機和殲-13中型殲擊機兩種型號。殲-12正常起飛重量28噸左右,單座雙發,鴨式布局加翼身融合體,腹部DSI進氣道,雙垂尾。短距起降,矢量推力,過失速機動,隱身,語音座艙,數據鏈中繼,1475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殲-13於97年5月立項,常規布局,升力體,小展弦比三角翼,機腹DSI進氣道,外傾V型雙立尾,氣泡座艙。機體結構70℅為複合材料及鈦合金,具備TVC能力和良好的超音速機動性,綜合式航電,初步實現射頻總成。1495型AESA雷達,跟蹤距離185KM,跟15打6,安裝在單向透波雷達錐內,複合材料蒙皮,4餘度數字電傳,全玻璃座艙,一平一下,採用語音控制技術和全數字頭盔顯示技術。殲-12與殲-13主要是根據F-22與F-35技術特徵與我國航空科技在2010年以前能達到的可能,依據「小步快跑」原則而研製的,突出隱身與機動,航電比三代大跨一步,發動機是624院研製的新一代大推發動機,推比達到9,型號可能是WS-14,殲-12裝兩台,殲-13裝一台。WS-14最大推力達1。4噸。殲-12與殲-13發圖已於2005年完成,將於2010年服役。殲-12與殲-13都由611所研製。

  (3):1994年起,中國航空工業根據四代機特徵,開始針對四代機的「背景機」預研。進入「十五」,四代機被列入國家安全重大科技項目,2002年,空軍與中國一航成立四代機辦公室,統一協調四代機的研發。為了發展4代機,中國在2002年從俄羅斯引進5架MG-31戰機,借鑒其思想,體驗高空高速截擊技術特性,用以發展我國四代機。由於我國與美國在航空技術上的差距,以及我國所面臨的威脅,並且也為了降低研發難度和風險,保證成功性,美國F-22或F-35一種戰鬥機就能擔負的任務,我國就要一分為二,用兩種戰鬥機組合完成,等以後技術成熟,再合二為一,發展象美國那樣的多任務戰鬥機。根據這一穩妥方略,我國在四代殲擊機發展上分殲-14,殲-15,殲-16,殲-17四個型號。經過近十年預研,殲-14與殲-15兩種重型四代機於2004年在601所立項研製。殲-14是重型四代制空多用途殲擊機,採用V型垂尾,雙發鴨式三角翼翼下進氣布局,兩台推比10 624院研製的大推發動機WS-15,軸對稱矢量噴管,1。6倍超巡,發動機推力在1。58噸左右,具有四代機特徵綜合式航電。殲-15是重型四代遠程高空高速防空殲擊機。該機突出遠戰能力,裝備我國研製的射程300公里以上遠程空空導彈,升限2萬5千米—3萬米,用以打擊敵戰略轟炸機,戰略偵察機,巡航導彈,無人機。該機採用常規布局,雙台WS-15發動機。殲-16與殲-17由611所研發。立項申請已於2005年由國務院正式批複。殲-16是四代中型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殲擊機。該機研製參考了雅克——141,其主巡航發動機採用一台WS-15改型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在1。75噸左右,該機主要裝備海軍兩棲艦和海島機場。殲-17是四代中型殲擊機採用一台WS-15改型發動機,最大推力1。75噸左右,完全能抗衡F-35。在四代戰機發展上,我國除安排四個殲擊機型號研製外,還安排了殲轟-8殲擊轟炸機和轟-9戰略轟炸機兩種型號對地攻擊機的預研和研製。殲轟-8由中航一飛院研發。該機2004年立項。它具有隱身能力,具有有效的電磁對抗能力,武器懸掛內外結合,具有先進信息處理能力,具備遠距離作戰能力,一次空中加油,航程7000公里。轟-9戰略轟炸機由中航一飛院研發。該機具有良好的隱身能力,具有超音速,超底空飛行,超機動攻擊能力,具備制導自動化,巡航系統化,命中敬確化。轟-9裝備四台WS-15改型的大推力發動機,單發最大推力1。87噸,無空中加油航程大於8000公里,空中加油條件下大於12000公里,載彈量20-40噸。該機研製已立項。殲-14,殲-15,殲-16,殲-17,殲轟-8,轟-9將於2020年以前研製成功,裝備部隊。
If you are a tear in my eye, I wouldn't cry for fear of losing you.

眼之眉



301

主題

1916

帖子

810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10
沙發
菜鳥潛水員 發表於 2007-1-18 09:59 | 只看該作者
不錯!頂一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583

帖子

12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2
3
willlikong 發表於 2007-1-18 10:4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95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4
wyjsz 發表於 2007-1-18 21:26 | 只看該作者
有希望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1

帖子

6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6
5
Guanri 發表於 2007-1-18 23:01 | 只看該作者

泄密

那麼清楚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9: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