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成飛所官方表態:殲-10自然是有過人之處

[複製鏈接]

372

主題

1288

帖子

734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愛國華僑(十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lilan 發表於 2007-1-3 2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是中國國產第三代殲-10戰機的主要設計單位,該所成立於1970年,是從事飛機設計研究的多學科、高科技的綜合性研究所。擁有雄厚的技術、人才實力和精良的設備。現有職工近2000餘人,其中有包括47名研究員和360名高級工程師在內的高、中級工程技術人員1400餘人,具備開展綜合性工程項目研製和進行多學科攻關的技術實力,是國家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建所以來,共取得科技成果600餘項,其中獲國家、部、省級科技成果110餘項。研究所現已與11個國家和地區的航空研究機構建立了友好的技術交流與合作關係。 

  航空世界首席記者:張寶鑫

  在經歷了越南戰爭等局部戰爭的洗禮之後,發達國家終於意識到空戰並沒有向他們想定的方向發展。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和科技的進步,各國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第三代戰鬥機。他們的共同點是強調格鬥空戰能力和全天候作戰能力;十分重視飛機在亞跨音速範圍內的機動性;機載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的性能水平有了突破性進展。從實戰結果來看,第三代戰鬥機的研製是比較成功的。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設計師們正確總結了60年代以來幾次局部戰爭的經驗教訓;其次是由於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氣動、動力裝置,電子技術、機載武器、材料等方面發展迅速,也為戰鬥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7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自身同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航空工業是在蘇聯模式下建立起來的,長時間以來的發展模式就是引進-仿製-改進這樣的簡單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中國航空長期以來依靠蘇聯方面的技術援助與支持,在獨立創新方面嚴重經驗不足。隨著中蘇關係的交惡,中國航空已經不能再指望從蘇聯方面獲得最新型戰鬥機的相關技術,而必須走上一條自主研發的道路。

  當時的中國空軍,主要裝備的仍然是以殲6、殲7為代表的第二代戰鬥機。儘管中國自行改進的殲7戰鬥機性能與傳統的米格-21相比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作為第二代戰鬥機,其綜合作戰效能還是遠不如第三代戰鬥機,尤其是在超視距作戰性能方面。鑒於形式的需要,國家提出研發新一代戰鬥機來滿足國防需要。

  1982年春寒料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突然接到參加新機方案討論會的通知。幾天後,宋文驄作為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代表,在空軍和航空部領導以及專家、教授面前進行了15分鐘頗有新意的發言。他從空戰如何進行這一思路談起,講需求、講思路、講使命、講方案、講措施。他的一番言論給軍方領導和技術負責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會議后,上級明確要搞一架新型殲擊機,並提出了具體的技術要求。這是新機方案論證的第一次會議。又經歷了2個寒暑的等待后,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方案獲得通過,時年56歲的宋文驄也被國防科工委任命委國家重點型號飛機總設計師。

  殲10作為一款我國自主獨立研製的高性能第三代戰鬥機,其起點較高,難度較大,為我國航空技術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各種困難面前,我國科研人員打破常規,大膽創新,在國內首次突破了近距耦合鴨式氣動布局,機身線條流暢,採用了機身融合翼技術,后機身設一對雙腹鰭,單發單垂尾,機身後有小邊條,進氣口為矩形,採用二元可調式進氣道,在注重亞聲速飛行性能的同時兼顧飛機超聲速能力。開發出集總體、氣動、飛控為一體的綜合/優化設計方法,突破了電傳飛控系統研製的關鍵技術,成功研製了全許可權三周四余度數字式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實現了全包線一級飛行品質;首次開發了高度綜合化、數字化航電系統,實現了全系統集中管理控制,提高了綜合作戰效能。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和航電武器系統的研製工作,真正的核心技術是國際航空界公認的難題,廣大工程技術人員自始至終緊盯目標,刻苦攻關,掌握了所有關鍵技術。獨立自主完成項目研製,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使我國進入了該技術領域的世界先進行列。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而一項重大決策也常常需要強大的技術實力作為後盾。新型戰機的總體啟動布局也正應驗了這一理論。殲10戰機採用了新式氣動布局,不僅符合當今世界航空技術的發展趨勢,還包含著我國航空工業多年來深入研究的心血。為了研究三代機的布局方案,我國科研人員做了很多試驗。在確定方案前,風洞就吹了上萬次。我國三代機的外形設計和氣動布局完全是我們自己搞出來的,沒有藉助任何國外的力量。

  之所以採用鴨式全動前翼同無尾三角翼耦合布局,是因為通過鴨翼同機翼的耦合,利用大迎角下鴨翼產生的有利干擾(脫體渦),可以增加飛機的升力。而三角翼具有前緣後掠角大、展弦比小和相對厚度比較小的特點。有利於改善翼根部結構受力狀況和減輕結構重量。同時三角翼的焦點位置從跨聲速區間到超聲速的變化小,有助於保證飛機的縱向飛行穩定性。鴨式布局飛機的俯仰操縱不一定依靠鴨翼,它可以利用主機翼的后緣襟翼作為輔助配平操縱,這有利於提高飛機的配平能力並顯著提高飛機的機動性。此外,當飛機降落時可以偏轉鴨翼提供負升力,起到減速板的作用。

  殲10採用了翼身融合設計,即將機翼和機身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二者的平面形狀和剖面形狀完全融合為一的機體。翼身融合的優點是結構輕,容積大,阻力小,使氣動特性有所改善,但對製造的要求較高。殲10擁有較大的單垂尾,機後身設一對腹鰭,是直接固定在機身後部兩側的小邊條上的,從照片上看腹鰭向外傾斜,這樣有利於減小飛機擦尾的概率和增強隱身效果。殲10的整體座艙為飛行員提供了優良的全向視野,其航電設備採用大屏幕顯示儀、

  電傳操縱系統是採用控制技術的、用電纜代替機械傳動裝置、把駕駛員的操縱指令轉換成電信號直接傳送到舵機、或相應驅動裝置的電飛行操縱系統,是以飛機運動參數為對象的尊長環式電習行操縱系統。該系統的主要部件有中央操縱機構桿力(或腳蹬力)變換器,響應模型,校正網路,結構濾波器,飛機運動參數和大氣靈敏值感測器,性能限制器,余度舵機,助力器,機內測試設備等,系統的主要優點是:簡單、可靠、體積小、重量輕、布局靈活、易於系統交聯、維護性好等,使飛機操縱品質和性能得到改善,給飛機設計帶來更大的自由度。

  電傳操縱系統作為三代機最大的特點和技術瓶頸,一直制約著我國新型戰機的研發工作。在殲10的研製過程中,軍方對飛機的設計要求一直都在提高,為此611所在軟體設計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針對飛機放寬靜穩定度后的飛行、操縱特點,我國技術人員開展了大量的前期試驗與論證。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殲8IIACT的試飛為我國在高機動性戰機的操縱、控制領域和主動升力控制技術方面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參考。K-8IFSAT203(多軸變穩機)上進行的驗證試飛,為殲10裝備的電傳操縱系統安全使用進行了充分的先前驗證,使殲10試飛的風險大大降低。

  為確保數字式電傳飛機的設計成功,新機研製必須建立一個系統試驗環境,全面驗證檢查飛控系統各項性能指標、控制功能,這個試驗環境就叫「鐵鳥」試驗台。時任專業組長的楊偉承擔了項目負責人的重任。1996年3月的一天,「鐵鳥」台試驗成功,為後來確保日後殲10戰機首飛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極具風險、技術難度巨大、最令人擔心的數字電傳飛控系統成為最讓試飛員放心的系統。縱覽世界,許多國家在電傳操縱系統的研製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美國F-16、瑞典JAS-39等先進第三代戰鬥機及美國F-22第四代戰鬥機的研製過程中都發生過由於電傳操縱系統故障帶來的墜機事件。唯有中國的殲10,在整個項目研製過程中,從未發生過任何一起由電傳操縱系統故障造成的墜毀事件,可見在先進飛控技術領域,我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殲10飛機是一個跨時代的航空產品,其研製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殲10項目的研製過程中,我國採用了大量的新技術和前沿技術,由此在增加技術風險的同時,也提高了技術集成的難度。為此,成飛及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引入了新的科學管理手段,採用自上而下的設計形式,把飛機戰術技術要求逐層分解落實的各系統和子系統,通過技術協議、技術規範等方式嚴格定義子系統與系統、系統與主機的介面關係,最後再在飛機機體平台上進行有機集成。通過各種先進系統和新型產品的綜合集成,殲10在總體與局部上共同創造了國內航空技術的新高。殲10的研製過程中,攻克了包括國內首次研製多功能火控雷達、自適應電子對抗、機載分子篩選氧、高機動防護救生、四餘度不間斷供電、數字式燃油測量、高效環境控制等一系列難題。同時,為了提高整個項目的研製效率,殲10飛機在研製過程中大量模擬實驗,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對各項系統進行檢測,減少了空中試飛的次數和危險性,降低了研製成本,提高了研製效率。

  中國空軍是一支年青的隊伍。中國的航空工業基礎薄弱,資金有限,技術儲備力量不足,這些都是制約中國空軍裝備發展的重要因素。值得慶幸的是,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航空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的航空工業已擺脫了仿製生產前蘇制戰鬥機的老路子,逐步具備了自主開發、研製現代化戰機的能力,呈現出蓄勢待發的勢頭。殲10飛機的研製成功,實現了我國軍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歷史性跨越。標誌著我國已經躋身於少數幾個能夠研製先進戰鬥機的國家之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殲10飛機研製成功並形成戰鬥力,是我國在攀登航空科技高峰征程上邁出的重大一步。殲10系列飛機的發展,特別是再創新研製的飛機,標誌著我國研發生產第三代戰鬥機的戰略部署取得重大突破。可以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空軍的戰機將會立即跨入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

  縱觀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基本上走的是小步快跑,邊引進先進技術、邊自行研製進行技術儲備的路子。其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也遇到了很多曲折。國產FC-1「梟龍」和殲10戰鬥機就是中國航空工業的驕傲。這兩種新型戰鬥機已達到了世界第三代戰鬥機的先進水平,而殲10甚至具備了世界三代半戰鬥機的先進水平,性能十分優良。但是,世界戰鬥機已開始向第四代戰鬥機的方向發展,對中國航空工業來說,要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一段艱難的道路要走,可謂任重而道遠!
腳踩在泥土地上,半個身子在工業化進程中,腦袋已置於信息空間――這是中國巨人展示在世界面前的形象

156

主題

4240

帖子

101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終生會員(天子級)

Rank: 4

積分
1011
沙發
天子 發表於 2007-1-3 23:17 | 只看該作者
任重而道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54

帖子

1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3
3
lian_fc 發表於 2007-1-4 01:14 | 只看該作者
中國航空工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412

帖子

9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97
4
白山寒水 發表於 2007-1-4 12:26 | 只看該作者
加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2: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