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革」這一標籤的來歷:《文藝座談會紀要》出籠始末 (一)

[複製鏈接]

27

主題

40

帖子

4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2

積分
4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dsong 發表於 2006-12-26 11: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中國,提起「文化大革命」,男女老幼,無人不知。但是,知道它的這個命名來歷的人卻不多。

「文化大革命」的全稱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最初叫做「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它來源於江青的得意之作《林彪同志委託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中的一句話「堅決進行一場文化戰線上的社會主義大革命」。雖然後來的「文化大革命」遠遠超出了文化的範疇,變得連發動者本身的毛澤東都感到面目全非、難以控制,但是它確實是出於江青的《文藝座談會紀要》。因此,《紀要》素有「文化大革命之源」的「美譽」。

《紀要》在文化大革命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致四人幫倒台後,早在1979年5月3日,中共中央批轉解放軍總政治部的請示,正式決定撤消這個《紀要》,比審判四人幫還早了一年,比中共中央發表正式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還早了兩年。《紀要》當年的「風光」程度,可想而知了。

在批判林彪、江青,或者在評價「文化大革命」時,人們總是將《紀要》視為兩人勾結的主要罪證。實際上,大家都漏掉了毛澤東。其實,文藝和軍隊,江青與林彪,一文一武,本是風馬牛不相及。能夠把根本不搭界的兩者拉到一起來,能夠指揮軍隊,調得動林彪的,不要說江青,就是劉少奇、周恩來也不夠分量。具有這份能量的只有一人,那還是毛澤東。

事實上,《紀要》的始作俑者和總導演是毛澤東,幕後的策劃、主持者,也是毛澤東。

一、總導演―――毛澤東

話說1965年,毛澤東與江青策劃的「重磅炸彈」―――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沒有炸開彭真在北京構築的堡壘。在彭真等人的控制下,北京各大小報刊遲遲不刊登轉載姚文元的文章。北京市市長彭真直言不諱地說:「《海瑞罷官》這齣戲我早看過了,毒害不是那麼大」。同時,彭真還以攻為守,針對張春橋、姚文元說:「對姚文元錯誤的地方也要批判」,「上海周信芳也演過《海瑞上疏》,難道張春橋沒有責任?」

除了北京外,陶鑄主管的中南地區(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河南)也拒絕轉載姚文元的文章。

江青後來說:「我們組織的文章在上海登了以後,北京居然可以十九天不給登,後來主席生了氣,說出小冊子。小冊子出來,北京也不給發行。當時我覺得,才怪呢,一個吳晗完全可以拿出來批嘛,有什麼關係!噢,後來才知道,一個吳晗挖出來以後就是一堆啊!可見其難啊!」張春橋在後來(1966年5月)也說:「我們天天等北京消息,天天看,天天盼,北京就是不理睬」,「不知道會觸動這麼深」,「更不知道彭真會這樣堅決反對」,「令我們感到震驚」。

毛澤東在1967年5月也說:「全國大多數的報紙都刊登了,但就是北京、湖南不登。後來我建議出小側子,也受到抵制,沒有行得通。」毛澤東是在1965年11月20日,指示上海立即將姚文元文章印成小冊子發表。11月24日,上海新華書店急電全國征訂。北京新華書店請示市委,彭真指示;一本也不訂。

南北對峙了二十天後,毛澤東下令周恩來干預此事,北京報刊才不得不轉載了姚文元的文章。但是,在彭真等人的策劃下,通過加《編者按》、版面安排等方法,將其殺傷力大大消弱了。北京市委這個「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依然如故。毛澤東不得不另謀良策。看來,單靠分量不足、力量單薄的文人秀才是不行的。毛澤東需要殺傷力更威猛的、「原子彈」式的超級武器。毛澤東與江青商量,決定請出解放軍這座「尊神」。這是毛澤東可以動用的最具威懾性,也是最後的力量。這樣,毛澤東十分需要林彪的支持。毛澤東+林彪,政治+軍事,只有這樣的陣勢,才能與北京抗衡。因此不能讓林彪置身事外、站在一旁看熱鬧,必須儘快將林彪拉過來。況且,毛澤東已經幫林彪剷除了羅瑞卿,投桃報李,林彪也該出把力了。

正如江青後來(1967年4月12日)在《為人民立新功》中所說的:「我們攻也攻不動啊!」,「我的話更沒有人聽,於是想到解放軍中請尊神,請無產階級專政的尊神來攻他們,攻那些混進黨內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那些資產階級反動權威。」由於這一切都是背著中央常委和政治局進行的非組織活動,見不得光,因此毛澤東決定仍然讓江青出面。而江青擅長的是文藝,姚文元是在學術上做文章,此次不妨在文藝上作大文章,1942年有個《延安文藝座談會》,現在也可以搞一個這樣的文藝座談會。題目有了,主、配角也有了,戲可以開鑼了。

為了避嫌,安排妥當后,毛澤東便由杭州移駕武漢,以造成「不在場」的事實。在風景秀麗的武漢東湖賓館,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等人準備了專場宴會和晚會,與毛澤東一切,在燈紅酒綠中過春節。

二、江青駕臨蘇州請「尊神」

1966年1月21日,農曆丙午年正月初一,江青乘坐專機從上海來到蘇州,專程向林彪拜年,並轉達了毛澤東的口諭:由江青出面召開部隊文藝座談會,林彪務必給予配合和支持。

在拜年、寒暄、交待「聖旨」之後,江青本應切入正題,與林彪開始文藝漫談,可是江青竟氣沖沖地問林彪:「你為什麼不看戲?」她指的是她搞的那幾個「樣板戲」。

林彪回答:「我身體不好,正在休養。」

江青:「你應該多關心一些文藝工作。」

林彪:「我不懂。」

江青:「主席最近關於文藝工作的兩個指示,你看過沒有?」

林彪:「看過。」

江青:「你對建國后七年的文藝工作怎麼看?」

林彪:「方向問題已經解決了,主要是藝術水平問題。」

江青說的「主席最近關於文藝工作的兩個指示」,是指1963年12月12日,毛澤東在柯慶施呈上的一個報告中作的批示,批評文藝界「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社會主義改造「至今收效甚微」;1964年6月27日,毛澤東又在《中央宣傳部關於全國文聯和所屬各協會整風情況的報告》上作批示,批評這些協會「最近幾年,竟然跌到修正主義的邊緣」。

江青搬出毛澤東的兩個指示,其意思是:主席講的意思和你說的不一樣。

江青還說:「這次在上海召開部隊文藝座談會,不是我要搞的,是主席讓我請尊神。」江青的意思是要林彪親自出面配她搞這個座談會,那可威風多了。可是,林彪說:「我身體不好。」林彪明顯是在敷衍,為自己不能親自陪伴這位第一夫人開什麼文藝座談會尋找借口。

江青滿腔不悅,兩人之間的氣氛呈現緊張。據林立衡(豆豆)回憶,當時葉群在江蘇太倉搞「四清」蹲點,不在家裡。林表不擅長應酬交際,拙於言辭,又沒有第三者在當中調停,因此會客室內一時冷場。江青看到林彪身邊放著幾張唱片,隨手拿起一看,發現是一些京劇和電影插曲,於是又問道:「到了這個時候,你還聽這種東西?這都是些壞戲、壞電影。」林彪:「我只是用它調劑一下精神,聽一段,身體就好些。」

林彪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熱情和奉承,讓江青感到受冷落,不禁怒火中燒,咄咄逼人,找刺挑毛病,竟教訓林彪起來了。以林彪那孤傲清高的性格,他打心底里就看不起這個戲子。但看在毛澤東的面子上,不得不忍住火氣,耐心奉陪。一個步步進逼,一個極力回護,用林豆豆的話來說:「兩人差點沒有打了起來」。兩人不歡而散,連上海的文藝座談會怎麼開、談些什麼都沒有講清楚,江青便於當天返回上海了。

林彪雖然冷落了江青,但對毛澤東的聖旨卻不敢怠慢。

1月22日,就在江青走後的第二天,「林辦」有蘇州打電話給北京的總政治部副主任劉志堅,傳達了林彪的命令:「江青同志要找幾個部隊搞文藝工作的、管文藝工作的同志談談部隊文藝工作問題,參加的人不要太多,要四五人。去幾個什麼人,你同蕭華商量,把名單報林辦,最好蕭華去。可能是要研究三大戰役的創作,你們準備一下。」對於毛澤東和江青究竟要幹什麼,林彪當時還是一頭霧水,以致下給部下的命令含糊不清,竟然說「可能是要研究三大戰役的創作」,那可是與毛澤東的心思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9025

主題

5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6Rank: 6

積分
33461
沙發
格雷賽特 發表於 2006-12-26 14:09 | 只看該作者
經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1: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