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古文化考5--- 神農部落大遠征

[複製鏈接]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2-18 10: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五章      神農部落大遠征

以上僅是依據國內考古材料所做的推論,更多的和更加充分的各類證明材料卻是來自國外;來自世界各國的考古報告和世界歷史學研究成果,以及國外民族學、民俗學方面的調查資料。雖然從來沒有人這樣聯想過,但是大量的考古遺址、民族遺風、原始人類遺貌和世界各地的歷史傳聞,以及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記載,都早已暗示過我們,早在距今1.3~1.2萬年之間,東方神農部落就有過一次從不為人所知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十字軍大遠征活動。
遠征軍從黃河中上游地區出發,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同時進軍。這次大遠征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行程最遠,持續時間最長,機密性最強,潛在影響最大的人類大遷徙活動;此後人類沒有任何可能再次進行這樣的大遠征。在我國仰韶文化區中出土了大量帶有十字型圖案的陶器,寓意深刻地記錄了人類祖先的這一壯舉。十字圖案最初就代表遠征,並不表示數字。後來日耳曼人的十字軍東征,只不過是我國祖先偉大壯舉在局部地區的歷史性重複。
「遠征軍」歷盡千難萬險,翻山跨海,將農業知識傳遍世界各地。有充分的理由說明,世界上一切古老的農耕文化,包括西亞地區的農耕文化,都起源於神農部落的這次大遠征;世界各大文明古國的形成,也都受神農部落大遠征的影響,甚至連世界三大人種的形成,都是神農部落大遠征的副產品。整個世界,在神農部落遠征軍的帶動下,處處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歷史奇書   《山海經》

這次大遠征被記錄在人類最早的一部地理書籍《山海經》中。
《山海經》是一部奇書。書中所說多為怪異荒誕之見聞。其描繪之離奇古怪往往超出一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從不被歷史學界所重視;或認為此書全無史學價值,或以為它是某人虛構的故事,既不足以為憑,也不足以為信。總之,這本書在《辭海》中並未歸類在歷史古籍經典之內,而是歸入「雜書」另類。
但《山海經》確應歸入史學書籍類。雖然它有怪異之處,但也記錄了許多上古軼聞,是年代最早的一部史書。其中有些記錄比史記都準確和具體,是我國特有的珍貴文化遺產;不能因為一時看不懂,就將其打入另冊。即便它只記錄了地理知識,也可以把它當作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旅行見聞。而旅行見聞,則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可波羅介紹中國的書就是一本遊記,誰能說它不是歷史?何況《山海經》除了記載了世界各地的山水地貌,風土人情之外,還記載了上古人類的一些特殊活動情況。這些記載有些已被當代考古所證實,只是很少有人給與關注罷了。
對《山海經》中的這些離奇記載,先秦時代的人和以後的史學家都看不太懂,因此也沒人對它進行刪改,基本上保留了古樸的原貌,這就使其更有不可多得的史料價值和可信度。
《山海經》描繪的世界地形,是以喀喇昆崙山為天地之中心,東起日本四島,西達地中海之濱,南抵太平洋諸島,北至可見極地之光之處的廣闊地域,差不多正好是現代亞洲的版圖。也許比這個版圖還要大些。書中對各國地形地貌、風土人情描述之豐富,涉及之廣泛,實在匪夷所思。該書本身就是東方人徒步丈量世界的歷史見證。書中所描繪的每一個地方,一定都是東方人的雙腳曾經踏過的地方,至少也是雙目所及之處。如果沒有萬里跋涉、道聽途說,這些見聞僅憑想象是根本編不出來的。
《山海經》是三千多年以前,我國商周史家對世界各地反饋回來的各類信息的匯總,在當時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本環球見聞。
《山海經》的存在說明在幾千年之前,中華民族一定徒步測量過整個亞洲大陸,也說明中華民族一定有過一次空前規模的大遠征;否則,有些相關地理知識便無從獲得。
除了記錄山經、水經之外,《山海經》還記錄了不少「國經」和古經。所謂「國經」,不過是對方外民族的代稱。而所謂「方外民族」,在今天看來,也大多是早年從中原地區分離出去的,他們的祖根,大多也在黃河。《山海經》雖不知道歷史詳情,卻在書中為其作了圖解。這部書歷史的上限,起自神農時代;由此可見,《山海經》只對神農之後的歷史較為熟悉,而對神農之前的事,則知之不多。說明山海經的地理知識,形成於神農文化誕生之後。
《山海經》中的古經,記錄的則主要是伏羲、神農、五帝之事。書中很少有西周以後的歷史影子,說明山海經的主要內容在成書之前就已經基本成型了,其成書的早晚絲毫不影響應它的史學價值,它應是中國目前已知年代最久的古籍之一。
《山海經》中還記錄了有關神農部落大遠征的部分細節,甚至告訴了我們各路遠征軍的首領及名號、遠征的起點和進軍方向,還告訴了我們遠征的年代和原因。僅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山海經》中埋藏的歷史內容,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
為方便論述,本書按地理方位編程。

一、北上大軍

此處所說的大軍,並不是一支雄壯的隊伍,而是一種誇張的渲染。所謂大軍,可能就是20來人的一撥人馬,甚至可能就是「孤男寡女」結伴而行。批次可能不止一批,但也不會很多。各路大軍均是如此,下文不再解釋。
神農部落向北進軍的時間最早。
《山海經》中有關於北極風光的詳細描述。《海外北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竭。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意思是說,燭龍是一條赤色的巨蛇,它不吃不喝,也不呼吸。它終日矗立在雲中。當它睜開眼睛的時候,北方黑暗的長夜就被照亮,當它閉上眼睛的時候,天空就長夜不明。有學者研究認為,「燭龍」存在於北極地區。它不是指任何具體的動物,而是指北極之光。《淮南子》有關地形的章節,《呂氏春秋.有始覽》也都有關於北極的描述。呂思勉先生的《先秦史》:「又,商周骨器中,多猛獁象牙具,此物出西伯利亞。中國商周時代青銅器與蘇聯西伯利亞及卡拉蘇克草原文化多有相似性。」從考古發掘上看,我國遠古時期的居民至少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已經進入到西伯利亞以北地區,並且遠渡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有關「燭龍」的神話傳說,應該是這一行程的真實記錄,只不過當時人類的辭彙量有限,表詞達意不可能十分清晰。
《山海經》中還記有北上大軍領軍人物的名字。《大荒北經》記:「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又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良。」
值得重視的是,《山海經》中記載的這位「強良」,在印地安古神話中也隱約可見。印地安人最尊崇的老一輩眾神中為首的有三人,其中之一名叫「沃拉岡」。其與「強良」在讀音和年代上都十分接近,同是兩個最為古老的大神,又都居住在白令海峽兩岸,這兩個名字之間應該有某種淵源。
美洲很多原始部落是以各類飛鳥為圖騰的,這也是一條重要線索。因為圖騰從根本上講,就是原始人類認祖歸宗的標識。不屬於百鳥部落的民族,就不會崇拜百鳥部落的圖騰。
從地理上看,在東亞大陸的北方,至少要到鄂霍次克海岸時,海水才能「北注」。「鳥和鳳」都是神農部落的圖騰,「虎和蛇」卻是伏羲部落的標誌,「鳥圖騰和蛇圖騰同時出現,說明此時正是從伏羲時代向神農時代過渡的初期。前面已經說過,凡東北地區的原始人類都是在以往不同時期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的。所以那裡的部落首領才有一個叫「強良」中國名字。「強良」就是神農部落北上大軍的領軍人物。
考古在北緯50度以北的滿洲里發現了距今1.15萬年的陶片。陶片與中原地區的陶器極為相似。這說明華北人曾經不間斷地向東北地區運動;從幾十萬年前就已開始,到神農時代就更為活躍。由於受華北地區農耕文化的影響,人類向北推進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在這一點上,最有說服力的證據莫過於美洲印第安人的史前考古發現。
目前,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大約是於距今1.3~1.2萬年時通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的,他們屬於東方蒙古人種。
白令海峽是上古人類徒步進入美洲的唯一通路。白令海峽現在的海水深度為42米;在1.2萬年以前的冰期期間,它曾經多次成為乾涸的陸橋。但自距今1.2萬年起,它就成為目前的狀況,成為古人類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這就為人類進入美洲定下了一個可靠的時間表。
在此之前,東方人早在4萬年前就已進入美洲;以後又不斷分批進入美洲。一般而論,只要華北地區出現一次大的文化進步,就會推動一撥新人進入美洲。
距今1.3~1.1萬年時,在中美洲地區曾經出現「大獸獵人」文化,這種文化應是更早就到達美洲的游牧民族創造的。但是到距今1.1~0.8萬年時,這種文化突然發生變化;被另一種技術風格和東亞,東北亞同類製品相一致的細石器文化傳統所取代。說明在這一時期,美洲大陸進來了一批新人,他們有新文化意識。
距今約8000年時,中美洲地區出現了最早的農業。從時間上看,「大獸獵人」文化應該是被有農業意識的人所取代的,而這些人又只能來自白令海峽。他們自白令海峽南下,由最初的一個或幾個「胞族」逐步發展,待南下至中美洲形成氣候時,大約需要2~3千年,並隨即取代了「大獸獵人」文化,適時進行了農業開發。
農耕文化出現在中美洲的時間,剛好是於1.2萬年前越過白令海峽的東方人南下至中美洲時所必須花在路程上時間和人口增殖時間。此後,農業並沒有如期在美洲地區發展起來;或是因為狩獵經濟更為可靠、方便;或是因為培育種子需要時間,或是因為到達美洲的人農業意識過於原始。可能還有其它原因,總之無可無不可。
美洲人能否獨立發明農業呢?偶然因素雖然不能否定,但可能性已不存在了,因為在美洲出現農業之前,美洲和東亞之間已經建立了陸橋關係。
同樣與世隔絕的大洋洲諸島國、日本和澳大利亞,也是在先有與外界的聯繫而後才有農業的。澳洲人非常誠實地告訴我們,他們之所以會種地,是那些遠方來的人教的。可見農業是不傳不知,不教不會的。澳洲人與美洲人的智力水平大體相當,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年代也大體一致;兩地的不同點是與外界的聯繫有先有后,而且兩地農業文化的出現,都晚於其與外界聯繫的建立,這就證明了文化的傳播性。
傳播並不排斥再創造和再發展,農業傳到美洲之後,那裡的人們率先培育出一個農業新品種——玉米;因而美洲印第安人崇拜玉米女神,但美洲民族並沒有發明農業的大神。看來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祖先們早就分得清清楚楚,根本用不著我們今天來爭論。
如果說1.2萬年時白令海峽就阻斷了亞洲與美洲的通道,那麼最後一批進入美洲的人就必須在1.2萬年之前進入美洲。如果說1.2萬年前進入美洲的人就已有了農耕意識,那麼當時白令海峽兩岸的人就應該都有這個意識。而當時白令海峽兩岸的人都來自華北,傳說也已明確北上部落以鳳鳥為圖騰。因此證明華北人應該比美洲人更早一步具有農耕意識。而如果農耕意識在1.2萬年時就已傳到美洲,那麼華北人起程的時間就應在距今1.3萬年之前一些。這就是神農北上大軍給我們的啟示。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沙發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2-20 13:26 | 只看該作者
二、東進大軍

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一個島國,四面環海,又靠近高緯度地區;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日本不是古人類活動的原生地。日本有古人類活動的歷史,大概不會超過20萬年。
日本與亞洲大陸東部地區一衣帶水,在大的冰期期間有可能和大陸連接;而中國的華北地區又是古人類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因此,日本島的人類活動便與大陸地區古人類的東進活動息息相關。而日本島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時期,剛巧也正是北京人自周口店洞穴外出不歸的時期,都在距今20萬年左右。
在此之後,在大冰期到來時,大陸人類自然會一批批尋路進駐日本。而人類能徒步進駐日本的最後時間,大約也在距今1.2萬年之時;它和人類越過白令海峽是同一條件,當然也就應是同一時間了。
考古發掘證明,自距今1.1萬年起直至3000年前止,在這個漫長的時間內,日本基本上處於與世隔絕的封閉狀態中,直到距今3000年時才又有外來人類到達日本。但那時的人類已經不是徒步涉海了,而是有了新的越海工具——船。
1.4萬年前日本一直處於「先土文化」時期,也就是處於洞穴文化時期;細石器文化在「類型」、工藝上均類似中國的華北地區,理應是大陸人類東進的先驅者創造的。
也是在大約距今1.1萬年時,日本古人類文化突然從洞穴文化躍進至陶器時代,出現了遍布日本全境的「紋繩陶」文化。如此早期和如此規模的陶器文化,至今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紋繩陶」文化的突出特點就是它有定居村落遺址和有大量的陶器。這兩大現象本都是典型的后農業文化現象,說明這時的日本已有了新文化因素,應該有早期農業存在。
但這恰恰是最讓人疑惑不解的問題。在日本「紋繩陶文化」時期,沒有發現有農業產生的跡象,至少至今還沒有找到有力的考古證據。考古公認日本最早的農耕文化產生於3000多年前,相當於中國的殷商時期。日本考古文化的這種特殊現象,有可能在《山海經》中的一段故事中找到答案。
《山海經》中對日本島有比較多的描寫,書中凡有「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日月所出,」等句,均有可能是說日本。
《山海經》是最早稱日本為「扶桑」的。「海外東經」記:「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后扶桑就成為日本國的代名詞。
但扶桑指什麼,為什麼稱日本為扶桑國,卻是沒人清楚的。人們只知道扶桑是一棵大樹。是一棵高千丈,上托太陽,下入大海的神木。究竟什麼樹能高千丈,托太陽呢?只有正在噴發的火山能當此比喻。日本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扶桑可能是富士的譯音,(或許剛好相反)「大樹」和「神木」則是用來形容火山噴發時的壯觀景象。  
《山海經》中還有一則悲劇故事,暗示了日本的「紋繩陶」文化可能與神農部落的東進有關。這則故事,就是我們熟知的「精衛填海」。故事說:「發鳩之山,……有鳥焉:…,名曰精衛,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這則故事,看似神話,實則更接近於歷史,因為整個故事是敘事體而非藝術創作。
「發鳩之山」是山名,舊說在山西省長子縣西、高平縣北二百里處。而高平縣正是神農部落的「帥府」,因而女娃為炎帝之女也就不是虛言。「游於東海」一句,說明神農部落當時正向東部擴張。而向東擴張的先遣部隊主要由女性組成,人數也很少,女娃是這支部隊的總指揮。「溺而不返」一句,並不應簡單理解為「女娃」淹沒於東海之中,而是指由於海水上漲,不見了遠征軍的蹤影;並從此音信全無。所以「溺」只是一種推測,「而不返」才是史實。說明女娃除了被海水吞沒之外,還有到達日本的可能。只是由於滄桑巨變,長期隔絕了兩地的音迅,使人們誤以為女娃已經不在了。精衛所以要填平東海,也為連通日本,找回女娃。
日本突如其來的「紋繩陶」文化在總體年代上仍然晚於中國。因此它只能是神農陶文化東傳的結果。這就預示著必須有人在1.2萬年之前,在上漲的海水還沒有把日本完全封鎖之前,就已到達日本。在這裡,考古又一次為神話做了註解。
女娃東渡日本卻不見農耕跡象,大概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因在日本沒有發現可種之谷。另一種則可能是因「女娃」是炎帝之少女之故,年齡小,處世不深,加上當時男女分工不同,農耕是男人的事,婦女只懂得「制陶」和搭房子;因此才會形成只有女性文化傳播、而不見男性文化傳播的這種極特殊的日本「紋繩陶」文化現象。
東方人北上和東進並不是特別的發現,很早以前就有很多人認識到這一點,這裡只是特彆強調了他們的隸屬關係;進一步揭示了考古文化與神話傳說和歷史時代的契合點。除此之外,無須多言,本章的重點,放在西征和南下兩個方面。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3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2-20 14:17 | 只看該作者

中古文化考5---神農部落大遠征之西征

三、西征大軍

游牧民族開通北方草原,漁獵民族開通沿海通道,神農部落大舉西征,都是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從未想到的事情。因而至今人們也不知道我國的祖先曾經有過如此的壯舉。
西征大軍是四路大軍中行程最遠,歷時最久的一路,由於沒有大海的阻擋,他們也是批次和人數最多的一路。這路人的西征大約起始於距今1.3萬年前,持續到距今9千年時止。
最初西行的神農部落兩手空空,他們只會捕魚狩獵,加上連他們自己都知之甚少的農耕意識,因此西亞地區和東方的農業才有同步發展的可能性。
他們大約於距今1.2萬年時來到西亞,從凱巴拉特洞穴中喚醒了沉睡的智人,形成了最為原始的「納吐夫」農耕文化雛形。
緊隨他們之後,牽著牛和帶著陶器炊具的人陸續而至,為西亞農耕文化的迅速發展注入了活力。分期分批到達西亞的農耕部落會同更早到達的土著化居民,及原始歐洲人相融合,后又與從北方南下的、已經混血的游牧民族相融合,便在西亞地區演變出形形色色的混血的亞裔人部落。這些混血的亞裔人逐漸成為開發西亞地區古老文明的居民主體。
西亞地區最早的亞裔居民,雖然相貌發生很大變化,體質特徵也有差異,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各個部落中,東方蒙古人種佔多數;在混血民族中,蒙古人種的血緣成分居優,這種局面可能一直持續到近4000年時才發生變化。
目前,中國農耕文化的年代雖然還未發現更早的,但已排除了被傳播的可能性。西亞地區的古農業雖然目前來看年代較早,但卻無法排除被傳播的可能性。
古文化的傳播,唯有靠人的徒步遷徙來實現。人是當時文化傳播的唯一媒體。看某一種文化是發源地還是被傳播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是否有外來移民的到達。
中國自從在3萬年前發現有「大人跡」后,直至距今七千年時,才又有西亞文明再次反饋回來。在此期間,沒有任何外來遊客的蹤影,中國傳說也無此記載;這就有效地排除了產生於距今8000年之前的中國農業文化曾經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可能性。
但在距今1.2萬年時,是否有東方人到過西亞地區呢?這一點恰恰是從沒有被考古否認過的。在經過整理並以確認的考古資料中,這一點又是難以被否定的。理由如下:
1、前面已經說過,世界上除華北地區外,其它地區的洞穴文化,都是被外來文化摧毀的。西亞地區也不例外。人類走出洞穴的時間不可能一致,不會有人一聲令下,大家就一起走出山洞來。也不會不約而同一起走出來。但人類走出洞穴的時間,又大致差不多。這就只能從人類的大串聯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1.2萬年時,本還處在洞穴時代的西亞地區迅速進入農業時代,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其文化演變的三級跳,從一個落後地區,一躍而為先進地區,明顯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帶動。因為它省去了許多摸索時間。
在「納吐夫」文化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物品交換現象。說明在「納吐夫」時代,西亞已經存在操不同職業的人類群體。存在著兩種以上的文化現象,而這兩種以上的文化現象,是不可能從同一文化中派生出來的。因此,當時的西亞地區,除了凱巴特文化和「納吐夫」文化外,必然還存在著多種外來文化因素。
2、城堡是戰爭的產物,也是兩種文化對抗的產物。在上古時期,兩種文化就代表著兩種不同民族的人。在西亞地區的耶利哥時代,也就是大約一萬年前。西亞兩河流域的城邦經濟尚未形成,城邦之間的戰爭尚未發生,但「耶利哥」的城牆卻已經很厚了。這說明城裡城外的人成見很深。
耶利哥遺址是典型的農耕遺址。耶利哥的城堡,代表了農耕文化同古老游牧文化的對立,是新舊文化水火不相容的表現。在中國,在早期農耕階段並沒有發生狩獵文化反對農耕文化的現象,因為中國農業是自生文化,它與原始的狩獵文化出自同一母體,各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和謀生之道,兩者間沒有衝突,因而中國的農耕村落不必設防,也就不會有更早的城牆。
西亞地區則不同。狩獵經濟是西亞地區原先的經濟模式,它以一定的領地空間作為該文化的主要先決條件,失去一定的領地,這一經濟模式就難以為續。農業定居文化則是以大規模地焚山毀林為原始耕作模式。是與狩獵經濟格格不入的另一類文化。這兩種經濟模式本該在兩地分別存在,但卻同時出現在西亞一地,形成了兩種文化的嚴重對立,直至暴發戰爭。這也說明這兩種文化並不出自同一母體。狩獵經濟先來,農業經濟後到。農業經濟的出現破壞了這一地區原有的寧靜,侵犯了狩獵經濟的利益。最終引發了傳說中的戰爭,但終因農業人口增殖極快,農耕文化勢力不斷增大,傳統經濟終被淘汰出局。由此看來,西亞地區原先引以為榮的早期城堡,正是其農耕文化由外而來的鐵證。除此之外它並不能證明農業起源的問題。
3、要深入了解西亞農耕文化的來歷,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看一看西亞這時的農夫是誰?長什麼樣?
考古有時只告訴你在年代上誰是最早的,卻很少描述誰、誰、誰長什麼樣。西亞地區最早的農夫是誰,現在還不能十分肯定,但他們不是誰,卻是可以肯定的;因而他們大概是誰,也就可以估計了。
西亞地區最早的農夫不是歐洲智人,即不是克羅馬農人,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克羅馬農人在3萬多年前起源於西亞地區,並且一直生活在這裡。從他們誕生時起,他們的身高就有1.80米以上。但考古報告卻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納吐夫」文化是由一群身材比克羅馬農人矮的人創造的。他們的平均身高不足1.7米。
現有的資料很不完整,但在土耳其「恰塔爾休於」文化遺址的考古報告中卻清楚地寫著:對該遺址地居民遺骨的鑒定表明,當地男子平均身高1.7米,女子平均身高1.5米。而且還明確補充到,他們比「納吐夫」文化的居民平均身材略高。這就說明西亞地區最早的居民是中等身材,平均身高同當時的華北人完全一樣。
由於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沒有普遍回縮的現象,進而可以肯定西亞地區最早的農夫不是克羅馬人。不但西亞地區是如此,就連希臘和愛琴海地區最早的農民,中歐地區最早的農民,甚至連最早開發英倫島的農民和最早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定居的農民,均不是克羅馬農人,也不是現在的當地人,而是另有其人。特徵就是身材中等或略微矮一些。
中歐地區的考古證明,這裡的早期農夫體質類型與西亞早期的農夫相當。
希臘神話記載說,希臘最初的居民身材比較矮小。
英國歷史學家考證說:「6300年前,第一批農耕者就在英倫三島落戶,至4500年時,一批新居民又來到島上,後來者身材高大,有獨特的面顱,與身材矮小,頭型偏長的早期居民恰成對照,」
北歐現有的古老民族說明,現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島北部的「拉普人」是北歐地區最早的居民,屬蒙古人種,平均身高中等。早在一萬年前「拉普人」就已經生活在北歐地區了。
古埃及保留下法老遺骨,經考古測量,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國王圖坦哈蒙的身高只有5英尺8英寸,合1.72米。
以上這些歐亞地區的早期開發建設者,雖然還不能籠統地起一個名稱,但是可以肯定,他們都有很濃的東方血統,可以視為是神農部落西征大軍的各個組成部分和變種部分。
4、除了混血的亞裔人外,歐洲、西亞地區的早期農夫中還有血統比較純正的東方人。
歷史告訴我們,7000年前,最早開發西亞兩河流域南部的是蘇美爾人。蘇美爾人的體質特徵是圓顱短脛,他們的語言也與漢語相似,說明他們乃屬於東方人。蘇美爾人是從兩河流域的上游地區遷徙到下游的,他們應是西亞早期農耕文化的開創者之一,后因乾旱和沙漠化等原因,他們從「黎特凡」地區遷徙到西亞北部高地,后又遷徙到西亞兩河流域下游地區。此時,他們在西亞已經生活了幾千年,仍能保持較為純正的東方血統,說明一萬年前西亞人的東方血統更濃厚、更純正。
有些西方歷史學家已經推測到蘇美爾人的原籍可能是在遙遠的東方某地。這也就是說,雖然目前國產農業的最早年代只發現到9000年。但早在一萬多年以前,東方人的海外兵團就已成為開發西亞地區的先驅者和組成部分了。
以上事實,已經很充分了,但各種旁證材料卻遠不止這些。
5、西亞各國和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都記載或暗示了神農部落的這次大遠征,尤以我國的傳說記載得最為詳實、清晰。就是著名的神話故事「誇文逐日」,也記載在《山海經》中。
故事說:「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又記「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
夸父是神農的後裔,據傳,炎帝生......後土,後土生信,信生夸父。即使沒有這個傳說,夸父為神農氏後裔也是必然的。
「夸父與日逐走」,是說夸父出走的方向是西方。「飲於河謂」,說明出征的地點是在我國的中部地區,似是三世神農的所在地。渭水,黃河的地理位置就在湖北隋洲的西北方向。「河,渭不足,」客觀上交待了夸父出走的原因和時間。說明迫使夸父出走的原因是「河、渭」乾涸。在時間上應該與白令海峽見底是同一時期,即距今1.3萬年。「北飲大澤」,講夸父繼續向西北方向尋找水源。「未至」,是講夸父走了很遠也沒見到一條大河。這與地理情況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當時黃河,渭水都是乾的,那麼,處於同時期的中亞地區,也就很難再有什麼「大澤」可尋了。「道渴而死」,與精衛「溺而不反」是同一個意思,它並不是說夸父真的死了,只是說夸父仍義無反顧繼續西行,直到音訊全無。「棄其杖,化為鄧林」,是說夸父走過的道路如今已成為一片森林。
鄧林又在哪裡呢?傳說告訴我們:「夸父之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其廣興三萬里,其中多馬」「夸父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鄧林在其東」又有傳說曰:「鄧林彌廣數千里焉,」傳說還告訴我們,夸父曾「逮日於禺谷」。「禺谷」是太陽落海的地方。說明當時的神農部落已知太陽從海上升起,又至海上落下。那麼這個禺谷,不是指地中海,便是指黑海,亦或是指大西洋。否則就不會有逮之於「禺谷」之說了。
從傳說上看,夸父是向西走了很遠的地方。從黃河上游算起,大約有幾萬里之遙,或者在新疆,甘肅的沙漠以西,能夠找到「彌廣數千里」的鄧林,而夸父國,也就是夸父落腳的地方,還在鄧林以西很遠的地方。「夸父國其人為大」,說明夸父的後裔比純種的東方人高大,因而他們肯定已經同西方人混血了。這個故事如果沒有歷史依據,是很難編出來的;故事沒有半點虛構的痕迹,也並不難以理解,使用的語言,幾乎就是現代普通話。《山海經》似乎並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只堅持歷史的真實和純正。它的歷史價值總有一天會被世人所重視。
如果僅是中國的神話中有此記載,還不足以取信於人。可是在西亞地區,在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我們也能得到相關的記載。
一則來自8000多年前敘利亞古城沙姆拉的傳說告訴我們,該古城神殿之首「埃爾」是自遠古時代起便受到所有「西閃米特人」崇拜的大神。大神以公牛埃爾的形象出現。他確保大地之豐饒,作為時光之父,作為大王,他統治著整個迦南地區。
我們知道,公牛是神農的形象,史傳神農牛首人身。可能因為神農氏最先馴化了野生牛。西亞地區的「埃爾」公牛和中國的神農形象如此一致充分說明了兩者間有緊密的聯繫。
歷史學家一致認為,古埃及人是大約9千年前分批從西亞進入尼羅河流域的。他們的到來,一方面同化了少量的本地的土人,另一方面又迫使部分土人向白尼羅河上游地區和撒哈拉沙漠地區退卻。
由於古埃及人原本就是外來移民,因而古埃及沒有更早的神話。古埃及傳說中的人類祖先是「阿圖姆」。」其姓名的原始含義似乎是「尚未完成」的意思。起初他只是「日城」的地方神,後來成為太陽神。他的神聖動物也是公牛,名叫「莫瓦」。有時候他又是「本努鳥」。恰巧公牛是神農氏個人的形象標誌,而百鳥則是神農部落的圖騰。
在埃及,還有一大神叫做「明」。在遠古時期作為道路之神和沙漠旅行者的保護神。古埃及的部落首領在進入沙漠之前,總要求拜東方沙漠之神、異鄉之主、偉大的「明」的保佑。「明」還是早期的太陽神,他亦被看作豐饒之神,植物神和莊稼的保護神。
埃及大神「明」的神聖動物同樣是公牛。
而這個偉大的保護神,在古希臘同樣受到當地人的崇拜。古希臘人將「明」等同於「潘」並為紀念他而舉行體育比賽。
在亞述古國,古巴比倫和蘇美爾人之中,還流傳著關於人類起源的更古老的傳說:傳說人類是由女神瑪米用「伊亞」所殺的一個神的血和以粘土「塑制」而成的,這顯然帶有女媧(米瑪)造人故事的影子。
在古代時期,如此多的民族在差不多相同的時期,用同一種方式,同一形象——「公牛」來紀念同一個神,絕不是偶然的,許多人把這看成是人類智力水平大體一致的結果,但人類智力水平並不一致的例子似乎更多。因此,實際上這一現象反映的是人類社會早期的某種聯繫,反映的是各地土著人對一種外來進步文化的極度尊重。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4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2-21 04:23 | 只看該作者
寫得精彩,生動有趣!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5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2-21 11:19 | 只看該作者
6、古埃及的古老文明中散發著濃厚的東方氣息。當年拿破崙橫掃歐洲,立馬金字塔下,有人問他是否有意東進,佔領中國時,他凝視東方,沉默良久,最後表示他不想驚醒這隻沉睡的雄獅。是什麼原因,使這位不可一世的將軍,在對著古埃及的人面獅身雕像放了幾炮之後,就有了對中國的這般感慨呢?誰也難以說清楚。
在古埃及,除了在神話傳說中有東方來客的影子,在其文化上也籠罩著朦朧的東方色彩,古埃及的一切神秘,其實都與這個文明古國的歷史源頭緊密相關。世界第一大奇觀金字塔,是埃及古代文明的代表作。大大小小的金字塔,一律坐落在尼羅河西岸,面向東方,其中定有某種寓意。有人猜測說是面對太陽升起的地方,是一種原始宗教信仰行為。但似乎把金字塔建在東岸,並不妨礙這種信仰。       
考古學對古代墓葬頭向的研究表明,死者頭部所指的方向,絕大多數都是他們所來的方向,也就是自己故鄉的方向。這一說法與古埃及人的歷史來歷是相符的。至少,古埃及人是直接從位於其東方的西亞地區遷徙而來的。從傳說中看,他們的故鄉還在更遠的東方。而對太陽神的崇拜,則似乎是後來的人們更有甚於古埃及人。
在古埃及早期王朝期間,歷代國王都有和神農部落大體一致的鳥圖騰。埃及的獅身人面像,與我國浙江「良諸文化」中的「人獸紋」玉器。也幾乎是一模一樣。古埃及神廟前的「殿前尖塔」,與「良諸文化」中的玉質錐形器,兩者雖然一大一小,一個是豎立在神殿前的龐然大物,另一個是部落首領隨身佩帶的玉器,但兩者不但在形狀上非常接近,而且有一致性的文化內涵。
以上這些文化上的雷同現象並不是因為兩地的先民會有驚人一致的想象力,而是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這兩地的先民之間,必有某種歷史淵源。因為在完全隔絕的條件下,兩地某一種事物的雷同就已經絕少可能,同時出現多種雷同現象的可能性就根本不存在。如果認識到神農部落的這次大遠征,那麼,人類步入文明社會的早期,在經濟、文化、宗教、甚至在早期象形文字的發明方面為什麼會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就不難理解了,對人類各民族為什麼會有相近的神話傳說,也就不難理解了,許多上古難解之謎可以迎刃而解。
鳥圖騰最早出現在我國河姆渡文化中,距今約7000餘年。後來出現在埃及法老的宮殿時,鳥的腳下已多了一片海水。埃及鳥圖形距今約5000餘年。此後這種足下有海水的鳥圖形又回歸故里,重新出現在我國的「良諸文化」中,時間大約也在距今5000年左右。
「鳥形圖案」,是神農部落的圖騰標誌,在後面,我們將知道,世界上凡以鳥為圖騰的民族和部落,均是神農部落的後裔。腳踏大海的「鳥形圖案」,在北非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同時出現,代表著以鳥為圖騰的神農部落已經走遍了歐亞大陸。「玄鳥」足踏大海,深刻地寓意了大海包圍著陸地,我們知道,在幾千年之前,只有神農部落的後裔知道太陽從大海升起,又在大海落下。我國祖先知道西面有海,是接受了游牧民族反饋的信息,但是,古埃及人又是怎麼知道大陸東邊也是大海的呢?
7、雖然東方人的血液是否溶入到古埃及民族之中還有待證實,但東方人的腳步似乎並沒有停止在非洲沙漠面前。早在8000年前,就有農耕部落牽著牛進入了撒哈拉大沙漠,這一時期的沙漠岩畫對此做了明確的記錄。
在埃及早期王朝之前,「尚未完成」西征大業的、已經埃及化了的東方人又一次踏上了西征的路途,這批人可能是古埃及統一戰爭中的失敗者。他們祭拜了東方旅行者的保護神,進入西部大沙漠。后又進抵大西洋,並於5000年前,首次駕船渡過大西洋,進入美洲大陸。不久,就在那裡創立了與古埃及文明極為近似的古瑪雅文明。從美洲神話傳說中看,並不是所有的美洲人都來自白令海峽,也有一部分人是乘船來的。從「瑪雅人」定居的地理位置分析,他們可能是最早一批從非洲大陸渡海而至的非洲居民。瑪雅神話傳說也記載說,瑪雅人的祖先一半是海神。離瑪雅人領地最近的大西洋彼岸是摩洛哥。而摩洛哥曾經是地中海地區各路失敗民族的避難所。從瑪雅文化的淵源上看,他們與古埃及文化最為接近,兩者後來雖然走上了各自的發展道路,但似乎都起源於六千年時的古埃及早期文化。
在5000年前,地中海人就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渡海能力和造船能力,不然克里特島的居民去怎樣上島的?因此漂洋過海對瑪雅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所以瑪雅人的部分血緣來自非洲並非天方夜譚。
瑪雅人很可能有古埃及人的血液成分。認識到這一點,人們對為什麼只有4500年歷史的瑪雅人,卻有著6000年的曆法記年就容易理解了。美洲印第安人有三大族群,包括阿特克茲人,瑪雅人和印加人。都屬蒙古人種美洲支。蒙古人種可能出現在五千年前的西非海岸嗎?如果想到6300年前的英國農民,如果知道神農部落大遠征,這個問題就已經得到解答了。
而且,人們常常忽略的一個問題是:如果美洲人全部來自白令海峽,那麼無論過多長時間,他們也只能是純種的蒙古人種,就像日本人一樣,而絕不可能演化為美洲支。美洲人之所以成為蒙古人種美洲支,原因之一就是瑪雅人帶有部分早期地中海人的血液成份。
8、從曆法上也可以看出中國農業對西方農業的影響。
歷史學家認為最早的曆法形成於古埃及。埃及分一年三季,第一季為河水泛濫季,第二季為播種季,第三季為收穫季。每季四個月,每月三十天,最後一個月加五天,慶祝新年。埃及人把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的時候定為一年之始,每年365天。
歷史學家推算,埃及初有曆法當在公元前4241年。認為曆法創生於埃及的觀點肯定是不準確的,因為它同歷史相矛盾的。何為曆法,歷就是種莊稼的年頭,法就是種莊稼的時節。曆法是農業的伴生物,從有原始農業的第一天起,簡明粗糙的原始曆法就隨之而生了;中國人和西亞人不可能已經種了幾千年的地,還不知道應該何時播種、何時收割。
古埃及並不是人類社會最早有農業的地區,公元前4500年時,古埃及人剛從狩獵轉為農耕,在今第一瀑布至艾斯尤特之間創造了巴達里文化和溫加達文化。這已是古埃及最早期的農耕文化。
眾所周知,埃及的曆法也是為其農業服務的,從其初有農業到創造曆法只不過短短的兩百年。那麼,當時規模農業已有兩千多年以上歷史的西亞和中國,又怎麼可能沒有曆法呢?農業又怎能脫離曆法而單獨存在呢?如果能,那麼古埃及又何須曆法呢?
曆法也是人類的發明創造,必有其從無到有的經歷。曆法從出現到形成,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它曾以最原始的面貌伴隨著最原始的農業一同發展,並經歷過幾個相應的發展階段。
世界上曾有過多種曆法,但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陰曆,是以月亮的陰晴圓缺為標準制定的,所以也叫月曆。現在世界一致公認月曆是中國人發明的。第二類是太陽曆,是以太陽在天空中運行一周,回到原來的位置為標準制定的。第三類是陰、陽合曆,它往往是以陰曆為基礎,再根據陽曆進行一些調整。在這三種曆法中,只有陰曆是純月曆,其實太陽曆也是一種「日月合曆」。
任何事物的發生和發展,總是從低級向高級、從易到難、從粗糙到精確。曆法也不例外。太陽在天空運行一周,回到原來的位置,大約需要365又四分之一天。而且需要天空中另有一顆「亮星」作參照物。這在很多地區是很難辦到的。而月光每盈虧一次,只需30天,且世界各地均是如此。兩者相比,太陽曆不但周期長,而且需要特殊的條件。其發明過程必然漫長。因此,根據事物發展從易到難的原則,人類最早的曆法,應是月曆而不是太陽曆。雖然現在還不能確切的知道月曆發明的具體年代,但月曆產生於陽曆之前,應該是沒有疑義的。歷史學家善於推斷;應該早就推斷出埃及的太陽曆本身就包括了月曆的成份,是在月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古埃及人的曆法發明不久就傳到了希臘。希臘和埃及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如果真是埃及人首創曆法,這時的希臘當沒有曆法存在。可是在埃及的太陽曆傳入希臘時,希臘人卻早已在使用陰曆了。
由於種種原因,早在9000多年前,中國人向西發展的活動就基本上停止了。那麼古希臘的陰曆曆法,又是何時傳入的呢?
只能是9000年前。只能由西征部落先將月曆傳至西亞,再傳入希臘。古埃及人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就完成太陽曆的發明,也是因為有陰曆這塊堅固的基石,同時也有古西亞人的先期探索。
正因為月曆產生在前,它才會有被太陽曆所克服的缺點存在。月亮圓缺的周期變化為28天多一點,如果採用純陰曆,那麼月份和季節就會出現變化,不利於人們掌握農時。純陰曆沒有太陽的內容,人們以收穫莊稼為年。後來人們終於發現了年月之間的誤差,年不等於整月,月也不等於整天。於是人們開始謀求完善曆法。
把太陽引入曆法的,應該首推西亞人。七千年前,最先產生於西亞地區的巨石文化,有可能成為人類改進曆法,發明太陽曆的文物見證。在古巴比倫,存在著更不成熟的太陽曆,他們認為太陽繞天空一圈大約是360天。但埃及人很快發現,這比實際天數大約少五天。根據粗糙在先,精確在後的原則,判定古巴比倫人最先發明太陽曆,古埃及人只是將其進一步完善。
而古埃及人能完善太陽曆,也不是偶然的,它得益於埃及得天獨厚的客觀條件。
埃及人發現,每當尼羅河定期泛濫的潮頭涌到現今埃及首都開羅時,天狼星就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每隔365天,這種影像就重複一次。於是人們終於有了年的概念。有了年與天的具體數據,雖然它還不十分精確。
但因為其它地區沒有埃及的條件,因而太陽曆的適用範圍就很小,無法在世界廣泛普及。世界上很少有河流與尼羅河同時泛濫的,因此太陽曆就不能作為農耕時節的標準。
相反,陰曆的適用範圍要大得多,而太陽曆正可用來矯正陰曆的缺陷。於是以陰曆為基礎的「陰陽合曆」廣泛時興起來。
從曆法的演化過程不難看出,在太陽曆發明之前,中國的原始月曆曾廣泛地存在於世界所有的早期農耕文化之中。
9、還有一些證據,主要來源於對人類學資料和歷史資料的分析。西亞地區是世界三大人種的交匯地。何為交匯地?就是人與人臉對臉相見的地方,也是三大人種握手的地方。
那三大人種是何時握手的呢?至少,黃種人的面孔,在1萬多年前,就已出現在西亞了。而現代白種歐洲人和現代非洲人大約分別產生於距今6千年前和9千年前。
此前,在西亞地區只有原始非洲人,如「布須曼人」和原始歐洲人即「克羅馬農人」。除此之外,此地再無別的人類種群。由於現代非洲人和現代歐洲人形成的歷史年代均不很長,因此,當東方人在1萬多年前大舉進抵西亞時,這裡只有少量的原始非洲人和原始歐洲人。他們勢單力孤,根本無法同先進的漁獵部落和農耕部落相抗衡,除了溶入這些部落外,就只能向西亞邊遠地區流竄了。
但是由於原始非洲人和原始歐洲人的血液多少溶入了遠征西亞的東方人之中,使遠征的東方人的體質特徵在西亞地區發生了改頭換面的戲劇性變化。正像三種原色可以調配出無數色彩一樣,三種血緣成份的溶合也在西亞地區演化出相貌差異很大的許多人類亞種種群來。最早的民族概念,在西亞地區開始形成。
而正是由於這些面貌各異的人總在人們的眼前晃動,歷史學家才對他們的來歷產生錯覺,以為他們在很久以前就是這副模樣。其實這只是1萬年之內的事。當時西亞地區的原始非洲人數量非常少,原始歐洲人也不很多,在開始階段不能形成強大的,單一血統的民族,因而,在六千多年以前,在西亞及北非地區除有少量的純種東方部落之外,全部都是混血部落。
當時純種的原始非洲人,大都被擠壓到南亞次大陸和東非地區,而克羅馬農人則被擠壓到西非沿海,比利牛斯半島和中亞地區的一些偏遠山區中。
世界歷史教科書中所稱的古地中海人,包括「閃米特人」、「亞述」人、巴比倫人、迦南人、希伯來人、埃勃拉人、「阿摩利」人、阿拉米亞人、胡里特人、甚至柏柏爾人,都是在不同時期溶入濃度不等的東方血液的混血民族。而蘇美爾人、「哈梯人」、「埃蘭人」、古烏拉爾人、基斯泰人、「西徐亞人」、則都是雜有少量他種血液的東方民族。
只是到了距今4000年時,印歐血統才大量注入地中海,歐洲人種在西亞地區佔優勢,是在羅馬帝國覆滅后。到阿拉伯帝國興起時,也就是在公元7世紀時,環地中海及歐洲地區的人才開始全面歐化。
如果以上資料仍不能滿足人們的求知慾望,我們還可以看看以下一些世界民族被歐化的歷史過程。
首先是土耳其人。土爾其人被歐化僅是近幾百年之內的事。生活在小亞細亞半島的土耳其人,其民族來源於「突厥族西支」。「土耳其」即「突厥」的變音。突厥族曾在我國西北、中亞和西亞地區有過龐大的勢力範圍,其版圖範圍曾經西達多瑙河中下游地區。
可是突厥民族的起源卻很特別。早先,突厥族的先民曾經是我國西部另一游牧民族——「柔然族」的鍛工,是專門的打鐵匠。但他們使用的語言卻來源於西亞的阿拉米語,因而,突厥族的根源也應在西亞。
從其職業特徵看,他們應與早年的赫梯人有關,因為赫梯人最先發明了鐵器。但從語言和人種上看,他們應與比赫梯人更早的「哈梯人」有關。「哈梯人」是九千多年前就參與開發小亞細亞的先驅者,也是銅器的發明人,後來他們與講印歐語的移民溶合為赫梯人,並最早從事冶鍊和鍛造鐵器。「哈梯人」才是世界上最早的鍛工。
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前13世紀,「赫梯」國家強盛,欲與埃及爭霸,並曾經佔領了敘利亞和腓尼基。公元前13世紀末,由於海上民族的入侵和各屬國的反抗,「赫梯」國家崩潰;只殘存了一些使用象形文字的小國。前8世紀時,各「赫梯」小國被「亞述」所佔領。殘部溶入古波斯帝國,並開始溶入古波斯語族,這便是突厥人講阿拉米語的原由。
突厥人最有可能是在戰爭中淪為流民的「赫梯」國家中的「哈梯人」。在戰亂中他們靠一技之長打鐵為生,一路流浪回到西北,成為古「柔然族」的雇傭工人。待他們羽翼豐滿之後,他們最終又回到了最初由他們開發的小亞細亞。
從公元1350年至公元1683年,西突厥人後裔建立了橫跨亞非歐大陸的「奧斯曼帝國」。從這時起,土爾其人才被迅速歐化。
如果從遠處開始說起,那麼最先被歐化的人是英倫三島的早期居民。
比利牛斯山是克羅馬農人在歐洲的最後據點。當東方農耕部落大舉西征時,純種的克羅馬農人幾乎全被擠壓到這一線。經過幾千年的修鍊,他們也形成了部落集團,並於距今5000年時大舉出山。
他們出現振動了整個南歐。對此,希臘神話中有很生動的描寫。
神話說大地女神「該亞」為天神烏拉諾斯生下「一群巨人」,宙斯成為世界的主宰后,把「該亞」所生的「提坦巨人」全都打入地下。幾多年後,巨人們衝破了地獄,在「帖撒利」的田野上冒出來。看到他們,星星都為之變色。后希臘底比斯王國的王子赫拉克勒斯向巨人開戰,一直打倒大西洋才取得最後勝利,標誌是他牽回了巨人的牛群。
古希臘神話中的巨人指的就是克羅馬農人。文化上的整體落後導致克羅馬農巨人軍團出征的失敗。他們被迫翻越比利牛斯山向西北歐發展,尋找新的出路。
就是在這一時期,考古開始在西北歐地區找到了巨人的足跡。公元前2500年,英倫三島被巨人佔領,此前開發英倫島的矮個子人,據說全部死於瘟疫。
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10世紀,英倫島被現代歐洲人同化。
北歐地區也是在5000年前發現有巨人蹤跡的。北歐「斯堪的那維亞半島」於公元前1000年被日爾曼人佔領。最早生活在那裡的「拉普人」在日爾曼人的擠壓下,從全島範圍內撤退到半島的最北部,「拉普人」屬蒙古人種,現今還有幾萬人,並已逐漸被歐化。
芬蘭最早也是「拉普人」的居住區,公元前3000年芬蘭人遷入,公元初期,從波羅的海南岸和拉多加湖一帶遷入大批移民,成為現代芬蘭人的直系祖先。公元12世紀開始,北歐人逐步侵入芬蘭。18世紀又有斯拉夫人滲入這一地區,遂使芬蘭人演化為現在的亞歐混血人種。
色雷斯人是東歐一些民族的遠祖,從體態而論他們應屬蒙古人種。公元前700年,從色雷斯人中分離出來的達基亞人是羅馬尼亞人的直系祖先。公元101年,古羅馬人的入侵使其開始歐化。7世紀時 ,部分斯拉夫人留居此地,逐漸完成了羅馬尼亞人的歐化過程。
匈牙利人和保加利亞人的情況同羅馬尼亞的情況大致相同。只是直到今天,匈牙利人和保加利亞人還保留了部分蒙古人血統。
原蘇聯境內許多民族都是在18世紀之後才開始歐化的。時至今日,中亞地區的主要民族,如亞塞拜然人,達格斯坦人,土庫曼人等,仍屬於歐亞溶血的民族。而亞美尼亞人,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則仍是血緣比較純正的蒙古種民族。
在伊朗,阿富汗等國境內,也有歐亞溶血民族存在。
從亞裔民族的歐化過程不難看出,亞洲蒙古人種曾一度在歐洲廣泛分佈,並且均與歐洲早期的農耕文化有關。
現代黃色人種(蒙古人種)是在距今2萬年前才在華北形成的,並不土生土長在歐洲。他們在歐洲廣大地區的出現,只能是現代黃種人在歷史的某一階段向西運動的結果。
通過以上各種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出,現代黃種人遠征西亞,是早在一萬多年以前就開始了的。「夸父逐日」是歷史而不是笑談。西亞、北非、乃至整個歐洲的農耕文化,都是在神農部落遠征軍的影響下形成的。雖然在西亞地區發現了年代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但同時也發現了外來文化因素,更發現了遍布西方的現代黃種人。因此,西亞的農耕文化,不能排除其被傳播的可能性。
而這時的中國,既沒發現有外來文化因素,也沒發現有西方文化的使者,中國的早期農耕文化完全是自生性的;它足以證明發明創造規律的普遍適用性。任何發明創造,都只有一個發明地。在世界範圍內,能獨立產生農業的地點確實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黃河流域。黃河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且是世界一切古老文明的搖籃。世界各大古國的文明,都發端於此。
這樣解釋人類文明萌芽的歷史,除了暫時還缺少直接的考古實證外,客觀規律,古代傳說、民族現狀、考古旁證、其它學科的參考資料,早就在這一結論上得到了完滿的統一。今後會找到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這一點。如果1.2萬年以前,神農部落都已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神農部落發明農業的時間不就被反證出來了么?它必然應早於神農部落出征的時間。也就是1.3萬年之前。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6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2-25 10:56 | 只看該作者
四、南下大軍

在詳細地討論了神農部落西征的情況后,再用神農部落南下的故事做補充證明就已經是狗尾續貂了。因此,神農部落的南下過程並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為了完整地說明當時世界的文化狀況。
如果說西征大軍戰功卓著,那麼南下大軍對世界的影響也非同一般。
《山海經》中凡「大荒」者,皆是指十分遙遠之地。「大荒西經」記,在西南大荒之中。「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日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
《山海經》中凡「西經」所述,皆是指西南至西北地區之事。「西南大荒,」則指「海水南注,日月所入」之地。「互人之國」的傳說,喻意神農的子孫也曾開發過亞洲的西南部。「是能上下於天」一句,意為能夠攀登很高的大山或懸崖絕壁,暗喻跨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神農部落南下的第一站是湖南,這一點應無可爭議。考古已證明湖南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區,在這一地區發現的人工培植的水稻已有一萬年的歷史,可以說湖南是水稻的發源地。雖然山海經中沒有記錄下神農抵達湖南的情況,但卻有神農部落穿越大西南的記錄,說明神農大軍南下的步伐,遠比人們想象的更加堅實有力。
在泰國和平文化時期的仙人洞遺址和緬甸的巴德哈林洞穴遺址中,都發現有陶文化的影子,年代在距今8000年以上。陶器大概就是華北人帶給自己南方老祖宗的見面禮。
在距華北地區這麼遠的地方發現這麼早的陶片,說明早在8000多年之前,華北人就已經發展到了東南亞地區了。同時說明當時南方洞穴文化的數目十分有限,人口十分稀少,人類居住地間距跨度十分巨大。
在距今約8000多年的東南亞北山文化中,發現有美拉尼西亞人和早期印尼人的遺骨。這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現代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的遺骨和亞非溶血人遺骨。說明現代非洲人最早有可能出自我國的南方和東南亞地區,是嶺南人與東南亞人混血所至。現代非洲人遺骨的存在,是北方民族南下至東南亞的最好證物。
距今7000~5000年時,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先後進入新石器時期,這也符合南下部落發展進程的正常節拍。
大約在距今3500年時,帶有東南亞特色的農作物,如竽、麵包果、香樵等,便落戶到了位於東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亞群島上。而讓人最不敢想象的事情是,波利尼西亞人可能來自印度。而他們卻屬亞非溶血的蒙古人種。
可能早在8000多年之前,南下的神農部落就有人通過雲貴高原進入緬甸;並穿越野人山的原始森林,徒步到達南亞次大陸,在低緯度地區重新恢復了200萬年前古人類的東西通道。
這一點並非毫無根據。
「那加人」是南亞印度東北部的一個民族,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那加人」個子小,膚色黃,前額低。他們使用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那加人」自稱其祖先是從中國的雲南遷徙到緬甸,后又由緬甸遷徙到「那加山區」的。
印度史詩記載,早在「摩河婆羅多時代」,「那加人」就已生活在「那加」山區。印度史詩成書於3500多年之前,如果當時「那加人」已經出現在印度,那麼,從距今3500年上溯至8000年的任何一天里,「那加人」進入印度的客觀條件都沒有任何不同。由此看來,「那加人」於8000年前進入印度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那加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及雜糧,大部分仍處於刀耕火種階段;同時從事採集和漁獵。從「那加人」的生產方式上看,早期原始農業的遺跡非常明顯,同湖南早期農耕文化也有一定的聯繫,具備了神農時代尾巴的特徵。因而,當神農部落在我國被其它文化溶合之後,「那加人」有可能是當今世界僅存的神農部落極少數嫡傳氏族之一。
進入印度的南下部落轉身向北發展,在印度河流域,同當時正在擴散的西亞文明相碰撞,形成了俾路支——印度河平原新石器文化,並於5000年前創立了古印度文明。
神農部落的遠征軍在不斷改變世界的同時,也在一些地方被環境所改變。只要前進的征途上原先已有人類居住,遠征軍的面貌就會不斷出現變化。南下部落也是如此。
現在的印度民族,是一個多民族混合體。但在3500年前,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古印度境內只有兩大族群。一種是「蒙達人」,另一種是「達羅毗荼人」。「蒙達人」可以說是印度最早期的居民,屬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古時生性野蠻,有食人祭習俗。
「達羅毗荼人」是印度的第二批來客,他們即不是純種的蒙古人,也不是非洲人,更不是歐洲人。雖然沒有人知道古時的「達羅毗荼人」長什麼樣,但在雅利安人眼裡,他們是身體中等,膚色較重的野蠻人。在歷史上他們又與標準的黑人有所區別,否則當時的南亞地區就應只有一種人而不是兩種人了。
「達羅毗荼人」應該也是溶血的產物,他們同澳大利亞和印度之那的准黑人有某種聯繫,是介於蒙古人種南亞型與澳——非人種之間的人種類型。「達羅毗荼人」比較開明,他們排斥「血祭」,沒有食生肉的習俗,有較先進的文化。
史學界認為他們是古印度河文明的開創者。聞名世界的莫亨覺達羅文化和哈拉巴文化即為「達羅毗荼人」創造。但對於「達羅毗荼人」的起源,學術界至今沒有一致的意見。一般研究者認為他們是從地中海沿岸或小亞細亞進入印度的。也有人認為他們本來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但這兩種意見均是不能成立的。
就像在同一地區不可能同時育化出兩種虎一樣,在南亞次大陸也不可能同時育化出兩種土著人。在同一地區有兩種以上的種群存在,這本身就是外來文化的標誌。在印度已經有了更古老的土著蒙達人,達羅毗茶人再是土著人的說法就不能成立了。
達羅毗荼人從北方進入印度的說法也有問題。首先,早在3萬多年前,西亞一帶就已是克羅馬農人的天下了。印度的蒙達人,才是那時起從西亞退到南亞地區的原始非洲人。達羅毗荼人也不屬於西征的農耕部落,因為西征的神農部落並不懂得種植水稻,而南亞農耕文化的特徵之一,就是有水稻種植。
古印度人與西亞地區早有聯繫,在6000多年前,印度人就在西亞設立了聯絡機構,相當於現在的辦事處。因此,在一些文化上有西亞和伊朗的特徵。但印度的古文化並不全部來自西亞。印度的伯納斯文化遺址可以說明了這一點。
「伯納斯文化」距今約4600年,該文化以農業和畜牧為主,種植水稻,小麥和高粱;飼養牛、羊、豬和家禽,陶器手制或輪制。陶器和銅器的某些因素表明,該文化與鄰近地區存在著聯繫,但又帶有中國南方文化性質。這說明該文化與西亞地區的聯繫是後來才建立的。
達羅毗荼人也不可能來自東非和沙烏地阿拉伯半島,那時的東非並不存在先進文化,而沙特則幾乎荒無人煙。
剩下的唯一可能便是滇緬通路了。從多種角度看,這條路是走得通的。這一點從「稻作農業」上就可以得到證明。9千多年前,中國南方就有水稻種植,距今7千年時,印度也已經有了最早的水稻作物。而中國黃河以北地區,最早有水稻種植的歷史至今不過5000年,這無疑就排除了稻作文化從西亞地區傳入印度的可能性。
在距今7000年時中國和印度都有水稻種植,則不論「稻作文化」是從中國南方傳入印度的,還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都說明在低緯度線上必然存在著一條通道。現在的歷史學家們也都知道有這樣一條東西通道,但一般學者都認為這條通道的開通,只是近兩千年之內的事。就如同他們認為西域絲綢之路是漢代張騫開通的一樣。其實這兩條通道都是更加古老的人類在更早之時就走過的。滇緬通道的存在證明古印度文明也不是孤立發展起來的,而是與神農部落的南下密切相關。
無論什麼文化,都是人創造的,對任何文化的研究,首先便是對人的研究。達羅毗荼人長什麼樣現在還難以肯定,但達羅毗荼人崇拜什麼現在已經知道。
「皂石印章」是古印度文明的一大特色,其上不但刻有古印度象形文字,也刻有動物。在這些印章中,公牛圖章經常出現,表明它是一種神聖動物。印度人民至今敬牛,同不敬牛的人勢不兩立。而牛形象又是神農氏的形象標誌,同西亞、北非地區一樣,印度人敬牛不是孤立的和偶然的巧合行為,而是代表一種玄機和暗示,說明這三大古老文明崇拜著同一個歷史偉人。
古印度文明雖說主要是由達羅毗荼人創造的,但也有其它民族成份。自「那加人」之後,又有不少血緣純正的蒙古人種部落通過各種途徑遷徙到印度,參加了古印度文明的開發。時至今日,在南亞次大陸生活的39個主要民族中,有12個屬蒙古人種南亞支,有15個屬歐亞混血民族,有7個屬「澳非人種」,只有5個屬歐洲人種。
就一般情況而言,目前世界各國的少數民族,大都比構成該國主體的現代民族歷史更悠久。人們一般應把他們視為本國的先民。現在生活在印度的許多東方民族都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這麼多東方人,這麼早就居住在印度,只能說明南下大軍曾經是一支鐵血洪流。因而可以斷言,古印度文明,是由在南下過程中溶入了東南亞血液成份,后又與非洲原始人溶血而改變了模樣的神農部落後裔所創造的。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7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2-26 10:13 | 只看該作者
古印度文明的演化

35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這場入侵,使得達羅毗荼人自行放棄的古印度文明難以再度興盛。雅利安人對印度的入侵是以空前規模的戰爭進行的。
經驗告訴我們,人類歷史上所爆發的任何一次大規模戰爭,都會引發與戰爭規模相應的難民潮;都會造成大範圍的民族大遷徙。
例如,曾在我國北方草原稱雄的匈奴人,在東漢年間不知何故引起動亂。整個民族曾向西方大舉潰退。這一行動,導致了歐亞大陸空前規模的難民潮。當匈奴人走到多瑙河時,便牽動了整個日爾曼民族的西遷。這次遷徙從中國的內蒙古草原開始,西伯利亞平原、土藍平原、多瑙河流域和東歐大平原隨之均被牽動。難民像潮水一般向西涌動,翻過了比利牛斯山,擠滿了艾比里亞半島,還迫使部分難民跨過直不羅陀海峽進入北非地區,后又從突尼西亞等地進入亞平寧半島。
這場發端於中國華北地區的難民潮,最終竟然導致了遠在地中海的古羅馬帝國的滅亡,這便是世界範圍內人類文化的連鎖反映。
但唯獨3500年前雅利安人對印度的大舉入侵,卻有點風平浪靜,波瀾不驚。從來沒有一個歷史學家注意到印度的難民問題,也沒有人注意到雅利安人對印度的軍事佔領,對世界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更沒有人會聯想到,在南亞次大陸暴發的這場戰爭,竟會是加速中國步入文明社會的催化劑。
雅利安人是世界最早出現的白種人之一,他們在距今3500年時南下印度,可能算不上侵略,可能在8000年時,印度就曾是他們快樂的老家。他們可能也是古印度最早的居民之一,在農耕文化的擠壓下,於7000~6000多年前退入伊朗高原。此時他們不過是捲土重來。
但無論如何,這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也曾引發了一次罕見的難民潮,只不過由於人種錯覺的誤導,才使人們忽略了3500年前的這一重大歷史巨變。
人種錯覺,就是對達羅毗荼人的錯覺。因為人們並不知道3500年前的達羅毗荼人到底長什麼樣。而現在的達羅毗荼人後裔已溶入了更多不同的血液,同他們的祖先也有了一些差別。
印度的地理環境,同樣會給人以錯覺。印度是一個半封閉的次大陸,北有喜馬拉雅山,東西兩邊也有山脈,南印度則是一個沖入海洋的大半島;東為孟加拉灣,西為阿拉伯海。除了西北部有開伯爾山口可與中亞相通外,古印度很難與外界接觸。因而人們一直以為,達羅毗茶人在雅利安人的入侵下,要麼被殺乾淨了,要麼被同化了,很難想象會有難民從印度半島大量湧出,也很難設想他們會流落何方。
在這個問題上,人們不單忽視了滇緬通道的客觀存在,而且對人類自身的能力也估計不足。其實古印度人逃往他鄉的出路不止一條。
早在舊石器時期晚期,華北人就曾翻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定日和申扎等多個地點,都發現了打制石器,年代最早的距今已有數萬年。西藏地區新石器文化遺存的數量就更多。從石器的製作方法和器形上看,與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很接近,表明青藏高原和華北地區也有一定的文化聯繫;說明當時除了浩瀚的大海,並沒有其它天然險阻可以擋住神農部落前進的腳步。
由於人們並不知道達羅毗荼人從何而來,因此也就不知道他們將向何方而去,自然也就很難發現難民潮的存在了。
逃生是人類的本能,面對雅利安人的軍事威脅,達羅毗荼人也不會坐以待斃。當初他們既然可以來到這裡,現在就自然有路可以安然離去。因而在距今3500年時,在雅利安人的軍事壓力下;除了部分老弱病殘的達羅毗荼人仍留在印度,逐漸被征服者所同化外,其餘大部均逃離印度。其逃生的落腳點大致有四個。
1、退入東南亞地區,為後來的印度佛教在這一帶的傳播打下了深厚的民族基礎。
佛教最早誕生於印度,卻在東南亞地區、中國和日本盛行起來,主要原因就是這些地方的人與印度佛教的發明人同根同宗。佛教本身就是種性壓迫的產物,佛教的發明人釋迦牟尼雖是「飯凈王」的兒子,也應屬於蒙古人種。印度的「剎帝利」雖說是軍事貴族,其實大多是印度少數民族的村寨頭人。
2、重返中原,為中國文化增加了新鮮血液。他們的迴流最終導致在西亞文化影響下形成的華夏文化、在古埃及文明影響下壯大的東夷文化、和帶有古印度文明色彩的「苗蠻文化」在中原地區發生強烈碰撞,促使中國文化發生空前的巨變,最終孕育了甲骨文字的誕生和完成。使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終於搭上了躋身於文明古國的末班車。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有文字年代最晚的一個。
在上古四大文明古國中,很多人都把中國當小弟看,包括很多中國學者。但辯證法卻告訴我們,這很可能只是事物螺旋式發展的又一個回合而已。
印度難民流入中國,在史書中早有交代,只是從未引起學者們的注意。3500年時的中國已進入殷商時期,當時的商王朝與從南方湧來的大量難民曾經有過激烈的衝突。為此,商王朝曾多次遷都。總趨勢是由南向北退卻。
商王朝七次遷都的歷史原因至今不甚明了。一些學者把商王朝遷都的原因歸於天災。但歷史文獻和考古卻告訴我們,遷都是因人禍。
「尚書」「盤庚篇」講得很清楚,遷都的原因是「重我民,無盡劉」。意思是避免人民再受到外人更重的傷害。
考古也告訴我們,商王朝曾對難民採取了較為殘酷的報復手段。在殷墟中發現有人頭坑,出土了400顆人頭,其中多為南海系人種。這些人均是被商王朝所殺害。人頭坑的存在,是印度難民湧入我國的遺證。商王朝的滅亡,表面看是「武丁」「伐紂」的結果,實際應是被新興的南方文化催毀的。史料記載,「武王伐紂」成功主要靠南方眾少數民族的力量。現在看來,商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當時對難民問題缺乏經驗。
世界在同一時期發生的各種重大文化變故,它們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繫,沒有巧合和例外。中國在3500年時發生激烈的民族衝突變故、在3200年時完成國家文字工程和在3100年時被周朝所滅亡,都與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有關,都與印度難民潮有關,並不是孤立的文化現象。
3、在這一時期,大批印度難民還走海路流落到東太平洋諸海島上,波利尼西亞人就是在這一時期突然出現的。
達羅毗荼人去向不清,波利尼西亞人則來歷不明,人們只知道他們大約是於3500年前來到社會群島落戶的。卻不知道他們原來住哪,也不知道他們為何要在這一時期舉國遷徙,做冒險性航海旅行。
於此同時,密支羅尼西亞群島也是在這一時期初有人類的,這些海島居民的體質特徵都很像傳說中的達羅毗荼人,他們的文化修養也與古印度文化十分近似。
日本在距今3300年時再次開放,並進入農耕文化時代,也不是偶然的現象。
這些同時發生在3500年前的事,都與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有關。但由於這些地區都屬蒙古人種文化區,而在史學家的印象中,達羅毗荼人並未列在蒙古人種範疇內,所以就沒有人這樣聯想過。
許多學者都認為日本的農業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沿東南沿海諸島嶼向北遷徙時帶入的。但卻說不清為什麼西南少數民族要在這時沿海島向北運動。西南少數民族不早不晚的大遷徙總不會無緣無故吧。
太平洋諸島有東南亞地區的農作物,在地理位置上最近;波利尼西亞人種又是亞非混血種,於是人們很自然就會想到他們可能來自東南亞。但在東南亞並沒有發現波利尼西亞人的老家。古印度的農作物與東南亞地區基本上是同一類型,而達羅毗荼人也是亞非混血種。這就為達羅毗荼人的歸宿和波利尼西亞人的由來找到了契合點。
海上文化的載體是船,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人類文化的相同點雖然很多,但不同點往往只需一個。就是當時的東南亞人、日本人、澳大利亞土著人、美拉尼西亞人、包括殷商時代的中國人,都沒有遠渡重洋的航海能力,也沒有遠渡重洋的衝動和理由。
馬來人雖然也能「渡海」,但從他們保留至今的渡海方式上看,他們的小木筏只能在沿海地區活動。而人類要到達位於東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群島,需要航行幾個月。沒有較大的船隻,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當時世界上具備遠洋航海條件的,除了地中海人之外,就只有達羅毗荼人了。考古顯示,早在4100年前,印度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船塢。船塢長225米、寬37米、高4.5米。從船塢的規模上看,可以定為是航海的船塢。至少在這樣的船塢造出的船可以用來航海。而只有造出航海工具,才有可能產生大洋文化。
因此,達羅毗荼人才是東太平洋島嶼文化創造者的唯一候選人。波利尼西亞人,就是達羅毗茶人的直裔後人。波利尼西亞人的文化水平在大洋洲一直居於領先地位,也是繼承了古印度文化的傳統。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所以在此時沿著沿島嶼向北遷徙,當然也是受到身後印度難民潮的推動。
4、達羅毗荼人如果能到達東太平洋,就有可能走的更遠。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可能最終成為南美洲印加人的直系祖先。
哥倫布探險的目的地本是印度,在冒險航海前,他對印度應該有相當的了解和認識。聽說印度遍地都是寶,他們才動了冒險之心。但在他多次到達美洲后,直到他去世時,仍把美洲誤認為是印度。除了地理原因之外,主要還是人的原因,即印度土人與美洲印第安人非常相似。
南美印加人把自己稱為「英蒂」之子,也有譯為「印地」之子的。「英蒂」和「印地」都是音譯。由於美洲印第安人已被確認為是蒙古人種,因而有不少學者誤認為「印地」就是「殷地」。認為古印加人是我國殷商人的直系後代。尤其是在太平洋東海岸發現了不少「石錨」、古船遺骸和二百多個甲骨漢字后,就更增加了這方面的研討熱度。
但中國的殷人當時並沒有直接遠航的能力和設備。也沒有相關的傳說和記載。根據地質學家對「石錨」材質的鑒定,這種「石錨」不是產自中國大陸,僅在台灣島上能夠找到這種石材。而當時殷人的勢力範圍僅限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因而殷商說就難以自圓。
甲骨象形文字的發現,說明「印地」人應該同中國殷商時代的人有聯繫,但又不應是殷人。如果他們之間沒有聯繫,就不該有漢字出現;而如果說他們是殷人,則發現的漢字數量又太少了。甲骨文有近5千個漢字。如是殷人不應該只記得二百個。
如果把「印地」理解為印度,則這些疑點便都不存在了。早在4100年前,達羅毗荼人就開始了海上探險,並與東南亞地區有貿易往來。而東南亞地區則又與中國內陸地區有聯繫,中國殷商文化,當然就有可能登上這條客船。
3500年時,雅利安人的入侵使達羅毗荼人的海上探險活動變成了海上大逃亡。由於當時的東南亞地區基本上被馬來人佔領,澳大利亞和美拉尼西亞也有土著人把守,迫使他們只能往東、往東、再往東,繼續向大洋深處漂泊,直到找到了無人居住的社會群島,他們才定居下來。以後又陸續向周邊島嶼發展。
這些島嶼可能是4000年前他們進行海上探險時就已發現的,此時成為他們的棲息之地。因為他們有印度文化深厚的功底,波利尼西亞人的文化才能夠在大洋洲一枝獨秀。因為他們和東南亞地區有聯繫,就自然會與中國文化掛鉤。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到達美洲,也並不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
據考證,南美印第安人正是在大約3000多年前到達美洲的。南美神話傳說也說其祖先是從海上來的。並且不僅僅是從太平洋來,還有一部分人是繞過好望角,「追隨鯨群」從大西洋而來的,這就更排除了印加人是中國殷人直系後人的可能性。
但印加人仍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後裔,只不過在印度拐了一個彎而已。美洲人之所以被認定為是蒙古人種美洲支,其中達羅毗荼人帶有少量的非洲血統,是原因之二。
距今3000年時,神農部落遠征軍的三大主力在美洲會師,並在美洲形成了三大著名文化。
一是直接起源於黃河流域的阿特克茲人文化。由於他們到的最早,活動地域最大,發展也就最慢,文化也最原始。
二是途經西亞,借路北非的瑪雅人文化。由於曾受到早期古埃及文明的熏陶,他們的文化成就相對較早也較高。
三是轉道印度,曾泛舟太平洋的印加文化。基於其印度文化的深厚基礎,曾在南美建立了龐大的印加帝國,並一直持續到16世紀。
近有考古研究推論:日本的新石器文化也曾在8000年前進入美洲。如是這樣,神農部落的各路遠征軍便最終會師於美洲了。)
這三大文化在美洲大地放射出耀眼的光輝。他們各自的文化特點和所佔據的地理位置,代表了他們的征程。三路大軍在南美會師之日,也是神農部落遠徵結束之時,至此,萌芽於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原始農耕意識,通過神農部落的大遠征傳遍了全世界。而農耕文化的傳播,又是人類社會步入文明時代的第一步。

本章小結

在本書之前,對於古代四大文明古國的起源,人們並沒有正確的解釋。一般總認為他們是原生的、孤立的、自然成長的。相互之間沒有聯繫,是各自獨立的文化現象。
在人們的頭腦中,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錯覺,總以為在很久以前,世界各國就有各國的土著;各國的土著人也都是土生土長的,似乎目前的政治區劃,是由這些土著人在無形之中早就劃定好的;原始人類則在很久很久以前,就默守著現在國家疆界的成規,不敢越雷池半步。
人們還以為,早在一萬多年以前,世界各地就已擠滿了各色各樣的人類,人類的不同模樣,也是由於人類各自長期偏安1隅,吃不同的食物、曬不同的太陽、吸不同的空氣、適應不同的溫度造成的,是人類長期隔絕的結果。
本書希望通過對各種考古人文資料的分析,幫助人們克服這種根深蒂固的錯覺。假想也要以史實為根據,不會因自己是中國人就信口開河。作為中國人,當然會為有神農這樣偉大的祖先而感到驕傲,但神農部落的故事和他們的事迹是歷史的存在,而不是主觀臆想。
在大約8千年前,世界上存在著一個以黃河流域為中心、除了東南非洲和一些海島外、幾乎遍及全球的蒙古人種文化圈。
人類社會任何一個大的種群,不論其後來在世界範圍內如何分佈,這個種群都只有一個起點。這同發明創造的規律有些近似。
比如馬來人,他們向東發展到馬利亞納群島,向西發展到馬達加斯加島。但這個種群只起源於東南亞。
曾經佔據整個地中海的羅馬人,起源於亞平寧半島。
阿拉伯人起源於沙特半島。
日爾曼人興起於「斯堪的那維亞半島」。
斯拉夫人則起源於波蘭的維斯瓦河河谷。
由此說明,蒙古人種也只能起源於世界的某一個點上,而不會在世界許多地方都同時生出蒙古人來。從人類其它種群中,也不可能分化出蒙古人種來。
蒙古人種的發源地,就在中國的華北地區。世上所有的蒙古種人,都是從這一地區分流出去的。
世界上任何一個大的人類種群從其發源地開始擴張時,都是其內部聚集的能量大爆炸的時刻。波斯帝國如此、羅馬帝國如此、阿拉伯人、日爾曼人、土爾其人、斯拉夫人莫不如此。近代英國人曾自稱是「日不落國」,也是因為工業革命為其聚集了超常的能量。那麼,蒙古人種在世界範圍的大擴張,又怎麼可能例外呢?
能量的聚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的進步,二是人口的激增。
就一般情況而言,誰的能力越大,誰能擴展的地盤也就越大。但是能量是相對於歷史而言的,不同時期的內部能量不能類比。比如後期的阿拉伯民族、日爾曼民族、斯拉夫民族、土爾其民族等,其內部的絕對能量都比早期的華北人大,但他們的擴張能力則比華北人遜色得多。任何一個民族的對外擴張都無法同華北人的農耕文化擴張相提並論的,原因是他們的內部能量雖大,但他們遇到的阻力更大。因此他們的相對能量,就小得多了。
華北人的大擴張,也是內部能量大暴發的表現,說明在1.3萬年之前,華北人的文化一定十分先進,在人口數量上也一定佔有絕對優勢。以當時華北人的內部能量與後起之民族相比,顯然是微不足道的,但華北人能以最小的能量形成最大的擴張,只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華北人的擴張幾乎是在真空中進行的,沒有遇到多少阻力。
阻力是什麼,阻力就是各地原住民族的英勇抵抗。沒有阻力,就是沒有遇到抵抗,或只遇到了很小的抵抗。這也就是說,1.3萬年之前,世界幾乎是一張白紙,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眾多土著人存在。
當時全世界的總人口加起來可能還不到一萬人,其中一多半集中在黃河流域,只有少部分集中在比利牛斯山區,其餘的散居在世界各地。當神農部落出征時,世界很多地區幾乎無人居住,當然就沒有阻力了。散居各地的土著人也抗擊不住農耕文化的集團衝鋒。因此誕生於華北地區的蒙古人種才得以長驅直入,才會有如此廣泛的分佈。而後起的帝國民族只能用武力去征服各地日益增多的原住居民,其擴張能量被反抗能量所抵消。
華北人的擴張有時間依據,「白嶺海峽」的漲落為我們提供了可靠的時間表,它證明華北人的擴張必始於1.3萬年之前。
當時的世界有無人區,也有非空白區。華北人進入無人區后,始終保持著華北人的基本特徵。而當華北人進入非無人區時,其它人類種群的血液成份就不斷加入進來,發生混血現象。
混血現象改變了華北人的體貌特徵,文化溶合也多少改變了華北人的生活習性,常使人以為這些經過改頭換面的華北人,就是原先在各地生活的土著人。這也是人們誤以為各文明古國互無聯繫的主要原因。如果世界其它地區的人種都像日本人和美洲人那麼單純,人們就不會產生這種錯覺了。
由於華北人的擴張大大早於各文明古國形成的時間,且各文明古國均出現在華北人走過的地方,所以有充足的理由認為,世界各大文明古國都同華北人的遠征有密切關係。它提示我們,人類的文明不會在孤立和封閉狀態下產生,只會在人類的普遍聯繫中產生,而且有些文化也只有當人們發生密切聯繫時才會產生。尤其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第二標誌——文字,就只能產生於人類的密切交往之中。人類的聯繫越密切,方式越多樣,信息越靈通,人類文明的進程就會越快。反之,人類的進步腳步就會放慢。
因此,尋找人類文明的起源,就只能從人類可能存在著的聯繫上去找,而不是從各地文化的特殊方面去找。
1.3萬年時,隨著華北人在世界的擴散,農耕文化迅速普及。而且,華北人走到哪,哪裡就出現農業。因此推斷農業文化與華北人的擴散有同步關係。
在中國有關於神農發明農業的傳說。任何發明都有最早之時。考古證明,中國成形的農耕文化已有九千年之久。神農發明農業和原始農耕意識的萌芽期只能在九千年之前,也只能在華北人出征之前。因而斷定當華北人出征時,中國已進入神農時代。
早期人類的擴散和文化的傳播,都是靠徒步旅行完成的。旅行者走到哪裡,文化就傳播到哪裡。誰是最早的旅行者,誰就是最早的文化傳播使者。世界考古均證實,進入神農時代的華北人是人類最早的旅行者,他們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於是,神農部落大遠征的歷史畫面也就自然而然浮現出來。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8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2-28 15:37 | 只看該作者
第七章    黑色人種的誕生

神農部落大遠征不但創造了歷史,也改造了世界,並在改造世界的同時改變著自己。神農部落的大遠征給世界帶來兩個醒目的變化,第一是促進人類文明的降生,第二就是合成了現代人種。
世界三大人種的形成經過遠比人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今天的人們除了對文明的起源不甚清楚之外,對世界人種的形成也並不十分清楚。對於人類究竟是怎樣從一個原始種分化為現代的三個大種,目前權威界也僅處於感性階段,所有的解釋都只是泛泛而談,沒有人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也沒有敢負責任的意見和成論。
因一時很難找齊人類學方面的全部資料,所以本書只能以假說形式為學術研究開拓一條新路。
人種的形成同文明的起源一樣,都不是孤立的事情。人種的形成同人類長期分地居住有一定的關係,但長期分居兩地,只能使人類產生細微的差異,它只是人種形成的要素條件,而不是人種形成的主要條件和直接原因。例如,非洲土著人和澳洲土著人相互隔絕了200萬年,但兩地人的體質外貌上均無很大的差異。因而被歸入同一人種,即澳大利亞——尼格利羅人種。
20萬年之前,除中國猿人的身體稍微高一點之外,分居在世界各地的人類在體質上幾乎沒有差別,此時人類分散生活,不相往來以近200萬年之久,但人種並未分化。說明長期分居各地並不是現代人種形成的主要條件。人類長時間的分離,不但不會生成新人種,反而會使老人種更加純正。因為單一基因的反覆複製並不是產生新基因的方法,而是將某種基因提純的方法。
現在人們都知道美洲人是蒙古人種,主要因為他們長期與世隔絕,如果在5000年前,西方人就登陸美洲,那麼現在的美洲人種就另當別論了。美洲人在美洲獨立生活了一萬多年,並沒有生成另一種人來,足以說明長期孤立生活對人種形成的作用十分有限。
自然進化是人種形成的條件之一,但人類進化的速度是極其緩慢的;人類的某一次進化達到可以和上一次進化相區別的程度,往往需要耗費幾十萬年。人類雖然經歷了幾百萬年的進化,但直到幾萬年前都沒有形成人種的分化,說明人類的自然進化也不是人類形成現代人種的主要原因。
由於人類形成現代人種是以突變方式而不是以漸變方式完成的,所以長期分居論和自然進化論都不能圓滿解釋這一現象。
距今20萬年時,人類在遠親血緣的基礎上形成了尼安德特人這一人類新種。3萬年前,華北人或南非人又與尼安德特人合成了人類更新種——克羅馬農人,完成了人種分化的第二個過程。
但這兩次新人種定型都不是以分居方式或自然進化的方式進行的,而是以遠血雜交的方式進行的。因此可以認定,只有雜交才是製造新基因的基本方式。現代人種的產生,主要是在雜交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它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短短的幾千年內就完成了從原始人種到現代人種的轉變。
如果把分散居住,長期隔絕看作是一個靜止的量,自然進化就只是一個微變數;僅靠這兩個量,人類分化成為幾大人種的時間,就不知還要推後幾個200萬年。
這一現象告訴我們,除了常量外,在人種形成過程中,必存在著動量和變數,存在著綜合因素和偶然性,存在著必然規律和特殊現象,不能充分意識到特殊性的存在,就永遠也解不開人種成形之謎。

一、世界三大人種的體質特徵

現代人類一般分為三個大的主要人種:
1、黃種人,蒙古人種或美亞人種。
2、白種人,歐洲人種或高加索人種。
3、黑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或赤道人種。
有人主張把澳大利亞人種從尼格羅人種中分離出來,單列為第四種人:棕種或紅種人。這種分法比較接近人類發展史實。
人種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骨骼框架,皮膚和眼睛的顏色,頭髮的顏色和形狀,以及面部,牙齒,頭骨等處的細微差別上。
三大人種各自都有自己的人種優勢。黑人的優勢表現在膚色上,白人的優勢表現在骨架上,黃種人的優勢表現在頭髮上。
所謂人種優勢,是指當不同人種相溶血時,各自的優勢特徵往往會同時遺傳給下一代。在世界三大人種中,黃種人的優勢最弱。考古在區分人種時,毛髮的顏色往往被忽視,而骨骼和皮膚則被重視。尤其在上古考古文化中,由於只能找到骨骼,因而骨骼就被特別重視。其實人類進化的三大優勢是同步發展的,並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問題。
假如人類如果能夠成比例的溶合,那麼人類的身材會歐洲化,人類的頭髮將亞洲化,而人類的皮膚將有可能還原為棕色。如果只重視骨骼,則隨著社會的不斷溶合,黑髮人會越來越多,但黃種人卻可能越來越少。
原始人類四大種群區的形成
要想揭開人種分化的奧妙,就必須了解人類分化的過程。
200萬年以前,人類在低緯度線上沿東西方向運動。這時的人類已經在三種古猿的血緣基礎上形成了統一的大種——古猿人。這時的人類只有個體差異,不存在類和種的分別。
200萬年時,由於地殼運動,高山凸起,將古人類分為東、西線兩個部分;但人類並沒有因此分化為兩種猿人,而只是被清臧高原隔離在兩地各自生活的同一種猿人。
從距今200萬年至70萬年,人類仍只是一個統一的種群,相互之間除在高、短、胖、瘦有些個體差異外,在體型、外貌及膚色上都沒有什麼區別。這時人類的膚色和毛色基本上還保持著猴類在原始森林中獲得的保護色——棕色。可能在膚色的深淺上已略有差別。
在人類被迫分為兩部分后,由於現在我們還不確定的原因,東線人類率先開始向北方運動。已知東線人類向北發展的最早時間是在距今180萬年之前,而西線人類向北運動的時間則至少要晚100萬年。
地理環境的改變使生活在北方的人最先受到寒冷天氣的考驗,於是,最早到達北方的東線人類又最先體會到火的溫暖,並於距今70萬年時進入穴居生活。從那時起,東線人類開始分化為南北兩個部分。人類種群,也從這時起開始了第一次分化。
由於長期的洞穴生活,華北人的毛髮開始變白。由於長期生活在黃色土壤區,華北人的皮膚開始變黃。因長期使用火和食用熟食,華北人的身高增長明顯加快,平均身高比南方人高了近10公分,成為古人類的第一個發育種。而這時在東線的南方人和整個西線人類仍屬同一個欠發育種。
這時的人類雖然有了三個活動區,但仍只有2個大類種群。即華北發育種群和其他地區的欠發育種群。
20萬年時,因華北洞穴文化的高度發展,使東線人類有能力在高緯度線上向西方運動。這一運動不但將洞穴文化傳入歐洲,而且促成了早期智人、即尼安得特人的誕生。
尼安得特人是特殊進化的產物,是溶血的產物;它既不可能單獨產生於西方,也已經有別於原先的西線人類。於是西線人類也在距今20萬年時分化為南北兩個部分,即尼安德特發育種和南方欠發育種。於是原始人類四大種群區初步形成。
但這時的人類,也只有三個種類,人類的主要差異,完全表現在骨骼上。人類的某些細微差別雖然也已經產生,但人類分化的特徵還不十分明顯;人類那時的種群差別,就相當於現代非洲尼格利羅人的內部差別。
距今5萬年時,東方游牧民族誕生。他們在北方草原架起了通向西方的彩橋。他們的出現,不但美化了歐洲的洞穴文化,而且還造就了又一代新人——克羅馬農人。如果說尼安得特人的溶血證據還不十分充分,那麼克羅馬農人是混血兒則幾乎是無可辯駁的。
新型人種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間固有的。如果克羅馬農人不能在歐洲地區獨立進化而來,那麼在世界任何地方(包括整個非洲)克羅馬農人都同樣不可能單獨生長出來。
當時的世界上只有三大原始種群,這三個種群都不能單獨育化出克羅馬農人來。發育種、欠發育種之間結合,也孕育不出新人來。而「新人」克羅馬農人既不應沒有「來蹤」,「舊人」尼安得特人也不應沒有「去影」;他們只能共同消長於北方游牧文化的衝擊波中,只能是兩個人類發育種相融合的結果。
馬只會生馬,驢也只會下驢,那麼騾子又從哪裡來呢?其實克羅馬農人就是人類社會的騾子,只不過是會生殖的騾子。因此當克羅馬農人出現之後,作為他的母體尼安得特人便從此消失了,而作為其「父體」的華北人或南非人則根本就未進入史學家的眼界,至使克羅馬農人的出身來歷至今仍是一段無頭公案。
克羅馬農人是優化選擇、強強結合的產物。它的高大骨架是人類種屬分化的最典型的標誌,所以一些學者據此把人種分化的上限定在距今5萬年時。
但克羅馬農人既不等同於現代歐洲人,也算不上是智人。如果他們是智人,世界的古老文明就應該由他們來開創。克羅馬農人作為傳說中屢戰屢敗的巨人,直到4千年時才開始嶄露頭角。充其量,他們只能算是長得比較漂亮的新人。在外觀上,他們與現代歐洲人也有很大差別,因為那時他們並不是白種人,而是棕種人。但是從骨骼上,已經難以看出這兩者間有什麼區別了。
於是人們以為,現代歐洲人是從克羅馬農人的基礎上進化而來的。但這話又只說對了一半。克羅馬農人只是現代歐洲人和部分現代黑人的共同骨架,它的皮囊則另有出處。
現代歐洲人體表多毛,滿頭白髮,也是當年強強聯合時,雙方的進化都還不很徹底,體毛基因和白髮基因得到特殊強化的後遺症。
距今五萬年時,雖然人類在骨架上已經分化,但從外觀上看,人類的差別仍不很大。除了華北人外,其餘的人都是深色皮膚。但是由於長期定居生活在不同的土壤區,土地的顏色通過植物果實進入人體,使各地人的皮膚顏色相當接近當地土壤的顏色。華北人為黃色,華南人為棕紅色,歐洲人為棕褐色,非洲人為棕黃色。
而這時人類的頭髮顏色則都是淺色的。現代人不論是何人種,老年之後頭髮都會變白,就是反古現象。這就是當時人類外觀的細微差異。原始四大人類種群區最終形成。
原始人類種群與現代人種有密切的聯繫,但原始種群與現代人種群仍有很大差距,因為在相互隔絕的狀態下,原始種群並不能直接進化成為現代人種。是什麼促使原始種群進一步異化的呢?仍然是神農部落的大遠征。
神農部落的大遠征,是現代人種形成的關鍵。
現代人種的概念,並不在於它可以歸類於三個大種,而在於它已經分化為上百個亞種。說明人種形成的過程,是人類分化的過程。而人類分化的過程,也正是人類溶血的過程。溶血過程說明人類從封閉隔絕走向開放交流,因而人類的分化過程又恰恰是在新的基礎上,實現人類大溶合的過程。
生物科學的概念告訴我們,現代人種並不是在原始人種的基礎上自然進化而來的,而是在原始人種的溶血過程中形成的。這種溶血完全是隨機的自由配比,溶血的結果自然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現代三大人種的說法,只不過是一種籠統的歸納,並不代表現代社會就只有三個或四個人種。也不代表現代人種是先有純種,後有亞種。
這裡強調的是現代有代表性的人類種群是怎樣形成的,並不局限在三大人種問題本身。因為現在世界上除了黃種人和原始非洲人外,其它人類都是混血兒。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麼純種的現代歐洲人或純種的現代非洲人。
現代人種的基本情況應該是:
(一)人數較多的純黃種人。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0%。
(二)人數極少的純原始非洲人和原始澳洲人。只有幾萬人。
(三)龐大混血人種群。混血人中黃、白、黑膚色的人種都有。
混血是人類發展的總趨勢。
人類社會的大溶合,是以原始四大人類種群的形成為基礎的。人類社會的溶合,就是指人類分化為四大種群后的再溶合。
人類原始四大種群有序地分佈在四個活動區。分別是華北地區的黃種人,華南地區的棕紅種人和部分更南方的棕黃種人。西亞、北非、南歐地區的棕種(克羅馬農)人和東非、南亞地區的棕黃種人。人類的四大原始種群如果繼續在相對隔絕的環境下各自進化,到今天,人類也只能保持原始四大種群的基本特徵,不可能形成現代人種。
因此,現代人種形成的前提條件,就是這四大種群區的交流。
但人類的交流是不可能同步進行的,在這四大人類種群區中,必有一個區的人先邁出第一步。這一步就是走向文明的一步,是人類大聯合的一步,也是現代人種產生的一步。
前面已經分析過,在1.3萬年之前,世界範圍內曾廣泛地分佈著黃種人,走向文明的第一步也必應是華北地區的黃種人邁出的。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9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2-30 11:52 | 只看該作者
二、黃種人形成過程簡述

黃種人是最先由原始種群進化為現代人種的。
約在2~3萬年前,伏羲、女媧部落在食鹽的作用下,頭髮和眼睛開始變黑。從那時起,現代黃種人就已經形成了。而女媧則是世界上第一個成為現代人種的人。古傳女媧之後,始有人類,就是表達這個意思。女媧時代的黃種人同現在的黃種人在身高骨架、形體腦量,和皮膚外觀等方面均已沒有任何差別。
黃種人與其它人種不同的特徵之一,是眼部有「內眥」。專家們一致公認這是同風沙長期搏鬥的痕迹。也是近二十萬年以來,華北人率先走出洞穴,馳騁草原、風餐露宿的生動寫照。人類社會中一切典型的體質特徵都是人類歷史的影像,凡歷史的產物必能反證歷史的存在。
在世界現代三大人種中,唯有黃種人是因單純攝入微量原素而改變外觀的。雖然在部分黃種人體內有一點原始歐洲人的血液成分,但濃度很小,大部分純種的黃種人,仍處在原始性自然進化階段。
因而在世界三大人種中,黃種人體質最差。在田徑竟技體育的比賽中,黃種人在體能上往往落於下風就是最好的證明。蒙古馬賽不過溶血馬,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體育常識,在人種問題上也是同理。但因西方殖民者曾侮辱我們為東亞病夫,因而許多人在感情上不願承認這個事實,他們不知道黃種人曾為人類體質上的進步做出過巨大的貢獻。而且黃種人也並不全都體弱,現代黃種人其實並不全都現代,只有帶些許混血成分的黃種人才是生物進化意義上真正的現代人。中國體育在大球類競技賽場上同西方人比賽,全倚仗有這部分人存在。
現代黃種人形成后,世界原始人類種群並沒有因此而發生變化,直到神農部落發動大遠征,華北黃種人開始分散到世界各地,這種僵局才得以改變。

二、        現代非洲黑膚色人種誕生的經過

長期異地居住雖然不是現代人種形成的主要條件,卻是現代人種形成的重要因素,沒有這種因素,現代人種也是不能出現的。
當華北的黃種人向東方和北方開進時,當時的日本和美洲都是不毛之地,不存在人種變種的干擾因素。因而現在的日本人和美洲印第安人都基本保持了華北黃種人的原貌。日本因長期與世隔絕,其人種血統就更為純正。美洲印第安人如果沒有其它種源的加入,也絕不可能異化為蒙古人種美洲支。但因美洲地區的非蒙古血緣比重很低,所以華北人向東方和北方發展都沒有形成人類新種。
但是神農南下部落所遇到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因為這裡早先就有人住,並已同華北黃種人有了細微的差別。這裡曾經是華北人的老家,只是老家人還保持著老面孔,而華北人已經是新世界的人了。
我國雲南、安徽等地,在200萬年之前與非洲直線相連,是人類最早的活動區域;也是東線人類的發源地。200萬年前,華北人就是從這裡開始北伐的。
但200萬年之後,當北京人重歸故里時,原先留在當地的人卻大大的落伍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進化緩慢,基本上保持著原始特徵,成為人類的欠發育種之一。他們身材矮小,面目扁平,吻部突出。對此,《山海經》中也有如實地描述。「海內南經」記:「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梟陽國在北朐之西,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
《山海經》中記載的梟陽人,便是我國南方原始人的形象。「從郁水出湘陵南海」一句,可知其居地在湖南以南。他們的體質特徵之一,就是「唇蔽其面」;皮膚的顏色,也比北方人重。大概在安徽一帶人的皮膚還是棕黃色,再往南膚色就成了棕紅色了。這一點應與嶺南地區的紅壤土質有關。
當華北黃種人大舉南下之時,南方的土著人一方面被同化,一方面被擠壓;部分人向東南亞地區撤退。在撤退的過程中,華中的棕膚色人同華南的紅膚色人相混合,便形成了皮膚棕黑的現代澳洲土著人,即常被人提起的尼格利陀人。
后華北黃種人直接與嶺南紅膚色人混血,就形成了類似波利尼西亞人或是馬來人。波利尼西亞人或馬來人再與尼格利陀人混血,便又形成了類似於美拉尼西亞人的人。
8000年前,美拉尼西亞人的遺骨出現在東南亞地區的北山文化遺址中,說明華北黃種人在很早以前,就已挺進到東南亞地區了。後繼的神農部落再與之混血,就又產生了新的東南亞人種。
在東南亞人的擠壓下,馬來人被擠到馬來半島,年代更早的土著人則被擠到太平洋南海諸島和澳洲去了。東南亞地區和大洋洲的開發,是隨著農耕文化的傳播和人種的變化同步進行的。
在東南亞新種人形成之時,一部分紅膚色人從「滇緬通道」進入印度,與當地的原始西方土著人相混血,形成了西方黑人——蒙達人。之後,東南亞新種人尾隨而至,也到達印度,他們與蒙達人混血,就變成了達羅毗茶人。后在雅利安人入侵時,部分達羅毗茶人逃往東太平洋諸島,成為今日波利尼西亞人的先祖。
以上所說的混血過程和混血結果,都只是一個大概的意思。至於究竟什麼人與什麼人混血,才能形成某種特定的人,只有人類學家和遺傳學家才能作最後的結論。本書強調的只是一個基本理念,即現代人種只有通過混血方式才能形成。
由於最初的澳洲土著人和東南亞土著人都是欠發育種,溶血后的欠發育種的欠發育基因得到加倍強化。所以他們的身材至今都比較矮小。
7000年時,達羅毗荼人逐漸成為南亞次大陸的主人,印度的蒙達人受到擠壓,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便從南亞經沙特半島,再經東非衣索比亞進入尼羅河上游地區,成為俾格米人。這可能便是俾格米人的來歷。他們是非洲最早的現代黑人。
但他們並不是最早的非洲人。在他們之前,非洲還存在著更為原始的人類種群——布須曼人、霍屯督人和科伊桑人,還有北非地區的克羅馬農人。但以上這些人卻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黑種人,前三種人均是人類欠發育種,身材矮小,皮膚顏色為棕褐色或棕黃色。克羅馬農人則是人類新種,其皮膚的顏色是古銅色的。
從非洲更早期人類的皮膚顏色可以看出,非洲黑膚色人並不是自來就有的,也不是長期生活在熱帶地區自然進化的結果。而是從亞洲進入尼羅河上游地區的黑膚色人同當地的這些土著人相結合,才最終產生了不同類型的現代新種非洲人。
黑膚色人同身材矮小的棕褐色皮膚人相混血,生成了「貝扎人」。「貝扎人」身材同樣矮小,皮膚呈深黑色。但鼻子卻像歐洲人,很可能他們的體內殘留有尼安特人的血液。
當黑膚色人同北非的克羅馬農人相溶血時,則形成了現代蘇丹尼格羅人。蘇丹尼格羅人的體質特徵是身材高大,皮膚漆黑。他們是現代非洲人中唯一的高大種。在這裡,原始歐洲人的骨骼優勢和現代非洲人的膚色優勢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由於亞洲黑膚色人與非洲棕褐色皮膚的人再混血,終在非洲形成了世界上膚色最黑的兩種人,即蘇丹型「尼格羅人」和「貝扎人」。他們是非洲最早的黑人,也是世界上最黑的人種。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人們的觀念中,才會產生錯覺,以為現代黑人原產於非洲,並且是最黑的人。之後,隨著他們的外擴,衍生出不同的亞種,膚色逐步淡化。
不論是原始東南亞人還是原始非洲人,單靠曬太陽都不會把皮膚晒黑,因為他們曬太陽的時間比誰都長,至少也有數萬年的光景,但至今也沒有晒成黑人,距今六千年時猶如從天而降的非洲現代黑人,又怎麼可能只經過一個夏天就「曬」黑了呢。現代黑膚色人起源於東南亞,是紅膚色人與棕膚色人混血的結果,亞洲的黑膚色人在與非洲棕褐色皮膚的人相混血,才有可能產生出世界上最黑的人。
蘇丹尼格羅人是黑人農耕文化的開創者,他們從東非沿沙漠邊緣一直發展到西非海岸,形成了蘇丹人文化帶。在他們向非洲南部發展時,一些部族開始與布須曼人溶血。
布須曼人是非洲最原始的人類之一,在1萬年前就生活在非洲的中南部地區。他們身材矮小,皮膚呈褐黃色。蘇丹人與之混血,其溶血後代既不像布須曼人那樣矮小,也不如蘇丹人那樣高大,膚色也介於兩者之間。於是,又一個人類新種,班圖尼格羅人就此形成了。
蘇丹人和班圖人是非洲兩個最大的人類種群。分別佔據著中、西非洲和南部非洲地區。
蘇丹人與班圖人再混血,便又產生了介於兩者之間的「伊比奧人」。如此混血之後再混血,於是人類的種群數量便越來越多,人類社會的多樣化色彩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蘇丹人從非洲中部向南發展時生成了班圖人。而當他們向北非發展的過程中,又同長期生活在地中海南岸的柏柏爾人相遇。
柏柏爾人是已經滲入大量現代黃種人血液成分的克羅馬農人。他們與蘇丹人混血,其結果只能生成介於兩者之間的富拉尼人。
班圖人雖是比較年輕的人種族群,但在三千年前,當他們向南部非洲發展時,南部非洲並沒有較大的人類種群存在,除了有幾個布須曼人和霍屯督人的小村寨外,南非洲幾乎一片空白。因而班圖人得以成為南非的大戶人家。
距今4000年上下,新生的白種歐洲人從西亞進入北非,於是在尼羅河中游又逐漸形成了黑白溶血人種。至此,現代非洲人的演化過程告一段落。
這是一段人們並不熟悉的歷史。後來非洲又有過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歷史,於是南非出現白人,而非洲人又到了美洲。這些人所共知之事無需多言,因為本書並不想重複大家已經知道的事情,而只想探討大家尚不十分清楚的事情。
縱觀現代非洲黑色人種形成的過程,不難看出,人口流動是現代人種形成的直接條件,混血是形成人種多樣化的唯一途徑。在上古時期,人口流動主要就是從人口多的地方向人口少的地方流動,從文化先進地區向文化落後地區流動。混血則是流動人口同各地土著居民相溶合的必然結果。
神農部落的遠征軍,有如一股股洶湧澎湃的洪流。它既是文化的紐帶,也是血脈的長河,當這條長河流向南方時,由於不同血脈的加入,這條河從開始的黃河變成了紅河,最終形成了一條彎曲的黑水河,隨著這條長河的流淌,膚色深淺各不相同的黑色人種有序地排列在這條河的兩岸。遠征軍在無意中還將非洲的原始土著人,如布須曼人和霍屯督人也拉進現代非洲人的行列,至使幾代學者至今還在為尋求黑色人種的起源傷腦筋。
從考古資料的時序上看,東南亞地區是最先形成現代黑人的地方。時間大約在距今9000年左右。再晚一點是南亞地區,時間大約在距今8000年左右。最後,這條河流到非洲,並在那裡結出了最成熟的果子,時間在距今6000年左右。
流到非洲的黑水河,同另外兩條原始長河相交匯;結出了讓人瞋目的碩果;既不但在這裡形成了最高的和較矮的黑人,而且還在這裡形成了世界上最黑的黑人。因此常使人誤把他鄉作故鄉,或把西方當東方,總以為非洲是現代黑色人種的發源地。
非洲蘇丹人的膚色之所以漆黑如鐵,是因為摻入了嶺南人的紅色、南亞人的棕色和克羅馬農人的古銅色。單憑原始非洲人自己,是變不成黑人的。原始非洲人至今也算不上嚴格意義的黑人。現代非洲人內部的基因差別比黃種人與白種人之間的基因差別還要大,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家人,而是被人類學家憑表象生拉硬拽勉強撮合到一起的。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10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2-31 12:42 | 只看該作者
第八章   現代白色人種的形成

一、黃種人的西行漫記

如果說中國是世界人種血脈長河的發源地,那麼這條大河就不會只流向一個地方。如果流向東方、北方的血脈長河是一條清水河,流向南方的是一條黑水河,那麼,流向西方的這條河,就可算是一條色彩斑斕的五彩河了。
黃色人種向西進發,長驅直入,在1萬年前就抵達波羅的海沿岸,成為烏拉爾山脈以西地區和北歐地區最早的先民。說明這一地區,如同美洲、日本一樣,曾是一片無人區。這一區域包括西伯利亞平原、土蘭平原和東歐平原。
黃種人既然可以到達北歐,自然就會路過西亞。
西亞地區是克羅馬農人的發源地。但在1.2萬年時,西亞地區很難見到克羅馬農人的影子。已發現的居民遺骨大都是中等身材的人。從骨架上看,這些人既不是克羅馬農人,也不是非洲原始人科伊桑人。因為至今科伊桑人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也只有1.52米,遠夠不上中等身材的水平。
據傳說的描述,西亞人之中有東方人,但也不全是東方人,更不全是純東方人。他們的體質特徵同面部長相多種多樣。但世界上原來並不存在各種各樣的人。因此只能斷定他們是歐、亞、非三大原始人類種群的混血種。
不論是單純的原始非洲人,還是純克羅馬農人,又或是黃種人,都不能自行演化為西亞人。只有當這三種血液溶合在一起時,各色各樣的西亞人才會產生。
西亞地區人類種群的複雜性還表現在這一地區的獨特性。西亞地區是三大原始人類種群(不包括紅膚人)的匯合點,早在現代黃種人西征之前,三大原始人類族群已經在距今3~1.2萬年之間進行過多次溶血。並且已經形成了一個特殊種群——原始西亞人類種群。
現代黃種人的血脈長河,流過的是原始西亞人的防地。關於這一點,沒有特別的意義,知道就可以了。因為不論是原始西亞人,還是後來的西亞人,在1.2萬年至8000年時,都是華北人的血統占絕對優勢。華北的游牧民族、漁獵民族和農耕部落,就如同三次強烈的颱風早就反覆多次洗刷過西亞地區。
西亞地區早在幾萬年之前就已是一個混血人類的世界。只不過每當后一撥兒人再來之時,都把已經褪了色的上「一拔兒」華北人一併稱之為當地土著人而已。「土著人」的叫法只是一種習慣稱謂,為的是使語言簡便;如不這麼表述,有些話就很難用三言兩語講清楚。
距今1.2萬年時,華北黃種人又一次來到西亞。他們首先在西亞地區進行休整,然後以現代西亞人的面目繼續西征。西征分為兩路進行。一路通過西奈半島進入北非,另一路通過小亞細亞進入歐洲。
到達北非的現代西亞人同先其一步退卻到北非的克羅馬農人相混血,在北非形成了一個空前龐大的人類新種——柏柏爾人。8000多年以前,北非地區除了在靠近大西洋沿岸處有少量克羅馬農人,在臨近西亞處有少數西亞人外,幾乎全是柏柏爾人。
柏柏爾人就是被歷史界稱之為非洲「土著」的人,所謂土著人,並不是土生土長在那裡,只是比別人較早的住在了那裡。
6000多年前,從亞洲來的黑膚色人到達尼羅河上游地區。其中有部分人同柏柏爾人相混血,於是在這一地區形成了早期的古埃及人。第一批古埃及居民應該是溶入少量黑人血液的柏柏爾人。
柏柏爾人、古埃及人和庫希特人使用同一系統的語言,原被統一歸入含米特人,后因他們的體質特徵不同,而被分別歸入歐洲人和黑膚色混血人。
距今4000年前後,白種人血液成分從西亞地區溶入尼羅河流域,一部分與上游的黑膚色人相融合,生成了黑白溶血的庫希特人。一部分與古埃及人相融合,形成了新種埃及人。因他們把自己視為埃及新興種群,所以他們把柏柏爾人稱之為野蠻人,就如同雅利安人說古印度人一樣。
在一些專家眼中,僅僅因為埃及最早進入有文字社會,就以為古埃及人也同樣古老。而實際情況則可能是,在古埃及進入有文字社會之前,埃及就已經更換過多次主人了。
最早,這裡可能是布須曼人的天下,他們可能是欠發育的原始非洲尼格利羅人和尼安德特人溶血而成的。也可能是最早進軍西亞和北非的東方漁獵民族同非洲尼格利羅原始人溶血而成。總之,在一萬多年之前,布須曼人是非洲的主人。
當農耕文化出現在西亞地區時,一部分克羅馬農人趕到這裡,而他們又將布須曼人擠向非洲西部地區和尼羅河上游地區。這時非洲全洲的總人口,最多不過四位數字。
後來,現代西亞人也進入這一地區,這時古埃及的主人就變成了新的混血種人——柏柏爾人。
距今6000年時,又有少量黑人血液滲入這一地區,於是這一地區出現了世界所僅見的古埃及人,即由現代黃種人,現代黑人和原始歐洲溶血而成的古埃及人。古埃及第一、第二王朝的壁畫,對此作了最充分的交待。
壁畫中所畫的是4000年前的古埃及人,他們大都是身材魁梧,膚色多為棕褐色,並有滿頭黑髮。也有少數人膚色較淺,有一頭捲曲的白髮。還有些黑膚色人。
身材魁梧無疑只能是歐化優勢。黑膚色則說明了現代非洲人的存在,滿頭黑髮又是現代黃種人的典型特徵,因為不論是歐洲人還是非洲人,都長不出這種很少捲曲的,如銀河瀉地般烏黑亮麗的頭髮。只是這一點常被專家們所忽視。從法老的木乃伊上看,古埃及的統治者是身材並不高大的西亞類型的人。法老的面相很像蘇美爾人。
捲曲的白髮和棕色皮膚是原始人類的共同特徵,淺膚色人的存在又說明這時已有少量白色人種進入非洲,距今4000年前後白種人已經開始在西亞和北非地區亮相。這便是所謂「最古老」的古埃及人。
距今約3700年時,有現代白種人血統的希伯來人進入尼羅河流域,埃及人的膚色隨即開始變淺。此時的埃及已進入有文字社會,埃及所發生的一切,均可被文字記錄在案。
白種膚色人的到來沒有行成對古埃及人的血統衝擊,因而人們把這一歷史時期的埃及人,也視為古埃及人。
公元前後,羅馬人把南歐風情帶入埃及。但此時的埃及人依舊保持著傳統風貌。
直到公元七世紀,隨著阿拉伯民族的擴張,古埃及人終於同整個北非一起被阿拉伯化了。
從此,建立在沙灘上的古埃及文明雖然仍然矗立著,但形成於五彩河中的古埃及人卻渺無蹤跡了。現代的埃及人是經曆數次變故溶血而成的阿拉伯民族之一。而當初創建古埃及古老文明的那個民族,則只作為血液成份還殘留在現代部分埃及人的身體之中。
至此,西亞人向北非進軍的一路基本完成了歷史的史命。
當部分西亞人向北非進軍的同時,另一隊西亞人也沿地中海北岸進入了南部歐洲。
南歐這時除了克羅馬農人之外,幾乎沒有其它人類。西亞人同克羅馬農人混血,只能、而且也果然生成了同北非柏柏爾人十分相似的南歐人。南歐人,西亞西部地區的人和北非的人往往被統稱為歐洲人種地中海型,其奧秘就在這裡。早期的地中海型人種,無疑都是以歐亞混血人為基調的、含有少量其它血液成份的人。

二、克羅馬農人的歷史大逃亡

留在南歐和北非的克羅馬農人都演化為歐亞混血種,那麼此時的純克羅馬農人又在哪裡呢?
克羅馬農人是歷史的產物。不論它是如何產生的,在1.2萬年之前,他們都算是地中海地區的主人。在新興文化部落到來之後,他們無疑被看作是當地土著。只不過這些外觀長得漂亮的人,在智力和文化方面卻是比較落後的,遠遠比不上身材比他們矮、腦量比他們少的現代黃種人。在農耕文化的節節進逼之下,他們的結局依然只有兩個,要麼是被同化,要麼是被擠壓到偏遠地區。
在南歐地區,克羅馬農人被擠壓到比利牛斯山一線,在這一地區苟延殘喘了幾千年。后又被古希臘人在5000年時趕向西北歐地區。在三千年前,北歐地區還有他們的身影。在二千年前,英倫島也還有他們的活動餘地。但最終無路可退,均被現代人種全部同化了。
在北非地區的克羅馬農人則節節敗退到大西洋沿岸地區,最終無路可退,也大部分被同化了。只有少數殘餘部分逃到加那利群島上,為克羅馬農人留下了唯一1條歷史尾巴。
因相對與世隔絕,直到公元15世紀時,這部分克羅馬農人仍處於舊石器時代。現在他們被叫做「古安切人」,是歐洲史前人類克羅馬農人碩果僅存的一支,並從15世紀開始,受到現代西班牙人的同化。
世界上有許多古老的民族,雖然他們的相貌很原始,文化也很落後,但他們在人類歷史上都曾有過一段輝煌。他們所保存下來的各類文化,雖然現在感覺落後,但在歷史的某一時期卻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這些曾一度輝煌的文化是這些古老民族的祖先創造的,當別人對這些文化不以為然時,他們卻對自己的文化情有獨鍾,寧願逃入荒山野島,也不願接受先進文化的洗禮。因而這些落後民族,大都被迅速興起的農耕文化擠壓到各個大陸的邊緣地帶。
例如:
非洲原是居民「科伊桑人」被擠壓到非洲的最南部。
原先生活在東南亞的土著人現已成了生活在澳大利亞最南部的土著人。
原生活在越南的美加尼西亞人,現被擠壓到太平洋島嶼上。
曾遍布日本的古老居民阿伊努人,被擠壓至北海道的彈丸之地。
北歐的拉普人,也被擠壓到「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北部。
「古安切人」同樣被擠到大西洋沿岸的海島上。
這些民族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他們的文化,是人類歷史文化各個階段的代表作;是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應該受到當代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良好保護的。對這些民族也應重視和保護,他們有按現代方式生活的權利,也有按原始方式生活的權利,有進步的權利,也有落後的權利;人們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權,不一定非把他們同化為現代人。
當農耕文化順多瑙河流域向中歐、西歐地區挺進時,還有一部分已經草原化的、帶有游牧性質的、並不十分純正的克羅馬農人部落並沒有被擠到大陸邊緣,而是順著草原被擠壓到高加索和中亞一帶的山區,這就為現代歐洲白色人種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11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7-1-3 12:12 | 只看該作者
三、人類不能以自然進化的方式演變成白種人

現代的歐洲是一個多彩的世界,多彩的主要特徵是加入了白色。因此,現代歐洲人又以白種人的誕生為標誌。
但在4000年之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處考古文化是與白種人聯繫在一起的。這說明白色人種是現代三大人種中最晚形成的人種。也說明在4000年之前,世界上還見不到白種人。
原始人類各個種群,都屬有色人種;原始歐洲克羅馬農人也是有色人種。在這一點上,古安切人為我們提供了活標本。「古安切人」是碩果僅存的克羅馬農人,在農耕文化的擠壓下於幾千年前逃到加那利群島上,雖然自從1479年西班牙人佔領該島后,大部分古安切人已經同西班牙人混血,但仍保留了許多史前人類的特徵。
在體質上,他們同南歐人相似,皮膚為棕褐色,頭髮淡黃色,眼睛呈灰色。他們是地地道道的古地中海人。
皮膚顏色是物質色彩在生物體上的表現。雖然它不能像畫彩那樣能隨意調和改變,但也正因為它不能隨意改變,才更能體現物質色彩變化的規律。
當兩種較深的顏色相調和時,會調和出更深的顏色,黑色人種就是這樣產生的。人類自古就有某種膚色,但卻肯定不是黑色的;如果人類的原始膚色是黑色,就很難再演化為其它顏色。
當一種淺顏色與一種相對深一些的顏色相調配時,只會形成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色,而不會調出比淺色還要淺的顏色。所以人類的血脈大溶合,只會使膚色由淺色變為深色,而不會使膚色越來越淺。
根據現存原始人類的皮膚顏色,可以知道人類皮膚的原始色為棕黃色,是森林猴類動物的保護色。后隨人類長期生活在不同的土壤區而逐漸演化為棕褐色、棕紅色、棕黃色和黃色。這類膚色都屬於人類皮膚的進化色。(人類經幾百萬年的自然進化,也只取得這麼點結果)後來的黑色膚色,則是棕褐色與棕紅色的調和色。
根據古人類的原始膚色與色彩調和規律,可以認定:原始人類不論是進化還是混血同化,都無法產生出白色皮膚。從四千年之前,世界上並不存在白種人文化也可以看出,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地點上,人類都不能自然進化成白色人種。
於是一個巨大的疑問擺在人們面前,白色人種是怎麼來的?它的種源又在哪裡?
華北黃種人西征了一大圈,結果並未產生出白種人。但白種人的存在又是一個客觀事實,他就站在你的眼前,不容你視而不見。於是白種人的來歷,就讓人感到特別的神奇。對此,專家學者有過一些猜測和假說,但都經不起推敲。
一種說法認為白種人產生於高寒區。說是由於部分歐洲人長期居住在北方高寒地區,他們的鼻子因防止冷氣的吸入而變大,他們的皮膚因長年不見陽光而被「捂白了」。
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白種人是在3千年前才進入高緯度地區的,比他們更早就進入高寒區,甚至長年都住在北極圈附近的愛斯基摩人和北歐的拉普人,並沒有被「捂白」。拉普人現在的膚色,是後來與白種人混血的結果,並非自然進化的結果。長期生活在高寒地區的人沒有變白,而後來的白種人在進入高寒區之前,就已經變白了。這兩點足以說明白種人產生於高寒區的論點是沒有根據的。
另一種說法認為白種人起源於中亞地區或南歐一帶,因為這兩個地區離最初發現白人的地方最近。所以他們往往把白種人也稱之為高加索人種。
中亞地區是黃種人的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南歐地區則是棕膚色人的主要活動地區。在這兩個地區都不具備同時生成兩種膚色人種的客觀條件。或者說,生活地同一地區的人類不可能分別進化成為兩種膚色的人種。而在沒有白色種源的情況下,混血也不能生成白種人。
以上觀點之所以難以成立,是因為這些觀點都出自機械進化的思維方式。這些觀點基於進化學說,認為無論如何,白種人只能是人類進化的產物。他們認定除了進化之外,沒有第二種可能。
但歷史記載和自然科學常識早就提醒過我們,世界上任何一塊土地都無法使人自然進化成白種人,也沒有任何一種原始深膚色人,可以自然進化或溶血成白種人。當時人類膚色最淺的是黃種人,黃種人都不能進化為白種人,膚色更深的原始歐洲克羅馬農人又怎麼可能一下就變成了白種人呢?
因此必須放棄自然進化的老框子,尋找可使人類變白的其它途徑。

四、白種人只能是遺傳變異的產物

白種人有沒有可能通過其它途徑產生呢?答案是肯定的。白種人不是人類進化的結果,而是人類遺傳異化的結果。這種異化,就是在黃色人種中常見的白化現象。
白化現象是一種遺傳變異。黃種人婦女在懷孕期間,如不慎誤食某些藥物,就有可能生出白化人。白化人的頭髮是白色或黃色的,眼睛是藍色或綠色的,有個別人甚至是紅色的。白化人皮膚雪白,有些甚至比現在的歐洲人還要白。
白種人之能夠形成,只要有一種方式就足夠了。如果現實社會中客觀存在著一種可以使人類皮膚變白的途徑,而其它解釋又都不合理時,即可視其為必然的途徑。
白化現象可以使人類的皮膚變白,白化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親眼所見。有此兩條,白化現象就是白色人種形成的唯一正解。
幾千年之前,人類還沒有化學藥物,是否能形成白化現象呢?答案同樣是肯定的。自然界現在仍存在著許多不為人類所知的各種植物,人類喝的水中也含有大量的礦物質,自然界本身就可能存在著使人類發生異化的化學原素。
但並不是世界各地的植物或水都能導致人類的白化,甚至至今世界上也沒有哪一個地區,有礦植物曾導致人類白化的記錄。這也是人們認識不到白種人形成於白化現象的原因。
可是,世界上確實存在著一個神奇的地區,就是我國著名的神農架,在這一地區的許多動物都發生過白化現象。

五、神農架的奧秘

神農架地區的動物白化現象已經引起了有關學者的高度重視。在世界其它地區,類似的白化現象尚未見報道。這一地區有可能是唯一存在某種可導致動物白化的礦物質的地區。
能夠使動物白化,就有可能使人白化。神農架現象說明,在人類沒有發明化學藥物之前,自然界就已經存在著可以使人白化的可能性,也存在著可以使人白化的特殊地區。於是人們難免做出以下聯想:假如白化現象是白種人產生的唯一途徑,假如人類在特定的時期確曾有過白化現象,假如世界上能夠使人自然白化的地方只有一處。那麼,我國的神農架地區,就可能是現代歐洲白種人夢寐以求的種源聖地。
目前,這一假想還沒有實證,但一系列有關白化人的傳說,卻與這一神秘地區緊密相關。
在人們的印象中,這一地區被稱為神農架,是因神農曾在此嘗百草之故。但1萬年之前,中國人口十分稀少,並不存在極度威脅人類的傳染病。神農為什麼要在神農架採藥?採的什麼葯?治的什麼病?為什麼恰巧在神農架而不是在別處?對此,人們只能推測,不明究竟
傳說神農在此曾遍嘗百草,日中七十二毒。不難想象,神農嘗百草一定是為了防治某種特殊的怪病。這一地區叫神農架,也表達了原始人類對這一地區的特殊認識,並不僅是神農在此採藥這麼簡單。從上古時起,神農架地區就充滿了神秘;而且帶有幾分兇險,是人們敬而遠之的神山;至今鮮有人跡,只有少數葯農,敢進山採藥。而科學家發現此地有動物白化現象,則只是近些年的事。古人的敬畏是否同科學家的發現相一致呢?
在神農嘗百草后不久,青藏高原地區開始出現頻繁的人類活動跡象。從找到的考古文物上看,距今3萬年至1萬年的舊石器遺址,目前在西藏只發現了八處。而具有華北細石器風格的文化遺址則分佈在西藏許多地區。這說明1萬多年之前,確有華北文化南下,在到達神農架地區后,即有一支分叉至青藏高原,並且很可能翻越了喜馬拉雅山。這一點,考古界正在尋找越來越多的物證。
從地理方位上看,《山海經》中所說的「互人之國」,可能就指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至今也並不十分適宜人類生存。上古之人自會明白這一點。但為什麼他們不向東南方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發展,而非要「上下於天」,闖入生命的禁區呢?一定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原因。
當華北文化發展到青藏高原之後,這一地區便開始有了藏族人的祖先。按西藏民族自己的傳說,藏族的祖先是山上的猴子和山下的「魔女」結合而生的。這一神話在南亞地區演變為印度人的祖先是一隻「大眼猴」同喜馬拉雅雪山女神結合而生的。兩個故事表達了一個意思,就是這兩地人的祖先都是當地的原始土著人同一種皮膚,頭髮都發白的人相合而生的。印度人至今仍然崇敬雪山女神。
這是人類古神話傳說中所僅見的、暗示白色人種出現的故事。
此後,在青藏地區就盛傳有雪人存在。這是有關白色人種存在的最早傳說和最早線索。
近來又有傳聞說,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發現了世界上最純正的日爾曼白色人種;並有學者認定白種人起源於尼泊爾地區,只是至今沒有定論。因為尼泊爾地區也不能既產生黑人,又產生白人。
把以上傳聞、神話、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及民族文化考證等等都綜合起來;只須簡單分析,白種人形成的完整經過就已經歷歷在目了。它使人明白,即使是地下的泉水,也同樣是有根有流的。

   六、白種人誕生的苦難歷程

白種人的誕生,可能經歷了如下過程。
大約在2萬多年以前,伏羲女媧部落就有人南下,行至神農架地區,誤食某類山果,首次產生白化人。
至神農時代,在這一地區經常不斷地出現這種變故,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有了神農遍嘗百草的傳說。也許在一些古傳說中,曾有過某種暗示,但不曾為人所重視。總之,人力無法抗拒天力,人們為了不再激怒神靈,自神農走後就遠離這一地區。從那時起,神農架就是一座鮮有人跡的聖山。
白化人出生后,自覺有別於同類,從小羞於見人,長大后便脫離群體,遁入青藏地區。這可能就是這一時期,青藏高原有勇攀高峰的人類活動跡象的原因。人類為何在漁獵和農耕文化的初期,迫不及待地闖入生命的禁區地帶,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白化人的文化來自華北,青藏地區的石器文化帶有華北的特徵,也是順理成章的。華北人進入青藏地區后,同早先就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土著人相結合,先後形成了藏族人的祖先和印度人的祖先,最早的白化人部落,也有可能在這裡形成。在土著人眼中,這些白化人不是魔、就是神。魔鬼和神仙都是人類所敬畏的祖先。
有關雪人的傳說,也不是「向壁虛構」的幻想,而是代表了自古以來流傳於當地人之中的一種見聞。
白化人有可能單獨組成某些部落,也可能同當地土著混居。但不可忘記的是,當時的白化人是以個位為單位計算的,並不形成聲勢浩大的群體。並且除了白化人外,也有其他正常人尾隨而至。
距今7000年時,在南亞地區可能形成了最早的白化人「胞族」,但他們一直在偏遠山區東躲西藏,世界上依然很難見到他們的蹤影。
當農耕遠征軍從東南亞地區開進到南亞地區時,白化人受到擠壓便向北方逃亡,一直退到伊朗地區。在這裡,他們遇到了從東歐草原被迫南下的、血液並不十分純正的克羅馬農人。
逃難的白化人和流浪的克羅馬農人在伊朗高原不期而遇,同為天涯淪落人,有若他鄉遇故知;於是白化人與克羅馬農人一拍即合。他們的結合與溶血,終於形成了現代白種人。
現代白種人是東方白化人與克羅馬農人的混血後代。
歷史上有關白種人的記載,始於3800年前。居住在小亞細亞的「赫梯人」,是最早見諸於古籍文獻中的白種人。赫梯人是一個操印歐語系的種群部落同當地的哈梯人混血后形成的。
白種人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可以佔領他人國土的強大部落,自然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期間他們還經受了一次特大洪水的考驗。因此,現代白種人形成的時間應該早於公元前1800年。

七、尋找東方伊甸園

根據聖經的記載,上帝於公元前4004年創造了人類。聖經是白人的史經,它記載的是白人的歷史。Bible一詞的詞義就可以理解為是兩個白人的故事。由於聖經是白種人的神聖經典,我們必須尊重它,不能輕易的否定它。
上帝創造人類之說是有些荒唐,因為整個人類的歷史豈止短短的六千年。但聖經又沒有造假的必要,寫聖經的人既沒有欺騙後人的故意,當時的人類也還沒有撒謊的陋習。因此,上帝造人日應該另有所指。聖經所描寫的年代似乎有某種象徵意義,像是在陳述某一件史實,就像人們講述「女媧造人」的故事一樣。
在女媧之前,雖然也有人類,但都是些皮膚粗糙的人類,他們常把自己比喻為猴子之類的動物。因此女媧造人之說,並不因女媧之前就有人類而成為否定歷史的荒謬學說。它只是告訴人們,在女媧之後,人類又進化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使我們認識並了解到女媧時代,是人類與猿類在外形外觀上的最後分水嶺。
聖經也是如此,一方面它有表意不清、概念不明之處,另一方面,它又有如實記錄人類社會特殊重大事件的史學價值。公元前4004年,不會是古人隨意編造出來的年代。
把兩者綜合考慮,克服其表意不清和種族偏見的錯誤成份,保留其年代的參考價值;就不難看出,聖經中所說的人類,只是指人類的某一特殊品種——白種人。6000年以前,人類早已存在。但6000年之前,世界上並沒有白人,而聖經記錄的卻又只是白人自己的歷史。
白種人誕生之日,埃及的太陽曆已經問世了,巴比倫的太陽曆更早就有。在沒有太陽曆之前,人們用陰曆記年也有幾千年之久。因而白種人產生的年代被大致記錄下來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與之大約同一時期被記錄下來的還有非洲的蘇丹人,他們也是誕生在距今6000年之時。據此推斷,聖經所記載的上帝造人日,即公元前4004年,極有可能就是現代白種人降生之日。
西方人崇拜聖經,卻看不懂聖經。除了一味的盲目信仰,至今還沒有一個西方人認識到聖經的史學價值,也沒有人知道聖經記載的是白種人的歷史起源。
當代中國學界都是無神論者,自然也沒有人把基督教的福音書當歷史對待;殊不知正是聖經中隱含的歷史信息,撥開了籠罩在白種人身上的層層迷霧,甚至還部分地填補了我國上古史的遺缺。
聖經推崇上帝,認為上帝是萬能的,這是聖經的歷史局限性。但是,根本否定上帝的存在,又體現了當代哲學的歷史局限性。
當代哲學自認為是反映論者,卻認為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也可以被人類「錯誤」地反映出來;認為神、鬼、上帝並不存在,都是人類的錯誤反映。這就是典型的悖論,是反映論不徹底的表現。
人類只能正確地或錯誤地反映客觀存在的事物,不能正確地或錯誤地反映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錯誤地反映只說明反映的錯誤,只說明對事物本質認識上的差距,並不表明人類可以憑空反映。哲學只有權利和義務解答反映物的本質是什麼,而無權否認一切概念實體的客觀存在。因為人類社會的一切名詞都不可能代表空洞的事物。
神、鬼、上帝都是存在的,神就是傑出人類祖先的影子;鬼就是世間邪惡力量的化身;上帝則代表歷史的偶然性。這些概念反映的都不是個別的和有形的存在,而是無形的類別的存在。這類反映的出現是人類實踐活動發展到較高級階段的標誌。當代哲學的歷史局限性就表現在其只能反映個別的和有形的存在,而對類別的存在則沒有充分的認識和歸納。
在對上帝的本質有了基本認識后,聖經的「創世說」就沒有什麼神秘可言了;無非是對世界上先有什麼後有什麼作了一個猜想,與現代人類對宇宙和地球形成過程的基本認識並沒有太大的出入。總之星雲、日月、山水、花草、樹木和魚、蟲、鳥、獸等動植物,確實都先於人類來到地球上。
聖經中對人類始祖的描寫具有歷史的嚴肅性,當代學者決不能以虛無主義的態度輕視之。
聖經記錄說白種人的始祖父是亞當,亞當的辭彙意思大概是指高大而又有點呆的男人。在聖經中亞當也確實憨態可恭,什麼都不懂。亞當是世界史籍中所僅見的,對當時克羅馬農人的形象描寫。
聖經說,白種人的善惡觀和婚姻觀都是其老祖母傳授的,其老祖母則出自一個以龍蛇為圖騰的古老部落。這就和我國的上古傳說有機相連了,因為世界上只有我國的伏羲女媧部落是以龍蛇為圖騰的,而我國傳說也認為是伏羲女媧「始制婚姻」。這一故事反映了當時克羅馬農人的原始和落後,他們實行的還是兄妹婚;是東方女人把「族外婚」引入了他們的生活。
聖經記錄說人類早期只講一種語言。這不但揭示了印歐語系同出1源,也揭示了人類十大語系同出1源。
聖經說白人的老祖母叫夏娃,而中國人的老祖母則叫女媧。根據語言同出1源的原則,可知當時人類都稱自己的母親為「WA」。印歐語系各個語族用來表示母親的第一辭彙都發「MA」音,探其究竟,夏娃的「娃」可能是這一語音的源頭。而夏娃的「娃」,語音又顯然脫胎於女媧的「媧」。因女媧的歷史比夏娃長得多。漢語中「媽媽」一詞一直被視為外來語,但其又何嘗不是我國上古語音的回歸。
有種種信息表明,聖經中所說的夏娃是一個標準的東方人。現代白種人與東方人供奉著同一個老祖母,這就是現代歐洲人與現代亞洲人基因差異很小的原因。
聖經說,白種人誕生於東方伊甸園,並指出東方伊甸園的具體方位在現在的伊朗境內。「有一條河流經伊甸灌溉著園子里的樹木。那條河從伊甸出來後分為四條支流,......第三條叫「希底結」,它流經「亞述城之東,......。」亞述帝國在全盛時緊鄰伊朗,「亞述城東」也是伊朗。
在伊朗,考古界發現了「巴昆遺址」。從文化面貌上看,這裡很可能就是白種人的誕生地。
「巴昆遺址」位於伊朗法爾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2.5公里處。遺址最早年代為公元前4040年,與聖經記載完全相符。該遺址早期未見彩陶,其文化遠遠落後於其周邊的西亞先進地區;該地房屋簡陋,布局零亂,遺址僅為兩個不大的土墩,但居住時間卻很長,堆積厚達3米,分為前後大致相同的兩個階段,總共持續了2000年之久,是一個典型的離群索居式的世外桃源。
這一遺址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氣息,與聖經中所描述的東方伊甸園十分相似,與耶和華的傳說內容也基本相符。在年代上,該文化的上限幾乎等於上帝造人日,而下限恰又是「諾亞」後代出山的日子。最具巧合性質的是,據聖經記載,白人誕生於6000年前,而教科書中有關白人的歷史僅有4000千年,「巴昆遺址」剛好銜接了這段空白。雖然材料還不充分,但有種種跡象表明,「巴昆遺址」很可能就是聖經上所說的東方伊甸園;是亞當和夏娃生活了930年,諾亞生活了950年的地方。
白色人種在白化人階段曾是一個特別弱小和低能的種群。人類社會分化成不同人種后,一旦本民族自身文化處於落後狀態,人類便會產生對自己過高的估計。例如:黃種人在近代處於落後狀態,便認為自己是沉睡的雄獅,是世界上最聰明最優秀的人種。非洲古老的霍屯督人被農耕文化擠到非洲大陸的最南端,他們也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人。白色人種雅利安人本是一落後的游牧民族,但他們卻認為自己是高貴的人,把創造了古印度文明的人稱為野蠻人。這都是人類某種自卑心理的特殊表現形式。
同樣,距今6000~4000千年時,西亞地區早已進入文明社會,文字業已發明;但與之毗鄰的「巴昆居民」,卻長期偏安1域,拒不同文明社會相往來。為什麼?其實這也是自卑心理的典型表現。那「巴昆遺址」的居住者又自卑些什麼呢?不外乎自身外表與眾不同,皮膚雪白羞於見人罷了。就如現在一些身體有缺陷的人,害怕與外界接觸的現象一樣。
聖經的舊約、新約在成書之時,正值猶太民族最弱小之時,把自己說成是唯一的人類,應理解為一個受壓迫民族正常的心理表現。又或許再過若干萬年,在科技進步的幫助下人類都變成了白人。公元前4004年可能真就成為人類進化的又一座界碑了。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12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7-1-3 12:13 | 只看該作者
八、白種人的演變

6000多年前,從印度北上的白化人和從中亞、高加索一帶南下的游牧人相會合,混血后形成了最初的白種人。當時的伊朗還屬比較荒涼的偏僻之地,人煙稀少,沒有外族人的侵擾,他們羞於同外界聯絡,因而沒有人知道在這裡還隱居著一拔人。
他們在這裡休養生息達2000年之久,逐步成長,形成了一定的部落群體。「巴昆遺址」的彈丸之地,已經難以維持他們的生存,他們的內部能量開始燃燒;讓世界知道他們存在的歷史時刻終於來到了,於是他們勇敢地衝出了伊朗高原,向全世界昂首進軍。
在白種人形成和發展期間,以西亞為中心的農耕文化繼續穩步發展,從多瑙河流域向第聶伯河、伏爾加河流域進逼。受到進一步擠壓的游牧民族,則被迫向東南方向後撤。
向東退卻的游牧民族,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蒙古人部落,這時他們的人馬已從土蘭平原後撤至蒙古高原,基本上回到了幾萬年前他們出征的地方,時為我國北方被稱之為「葷粥」的游牧民族。
另一部分則是混血克羅馬農人部落。他們從東歐平原開始撤退,一直退到葉塞尼河流域。直到距今4000年時,他們仍過著原始游牧、漁獵式的生活。據考證,他們是的古歐洲人類的最東一支。
游牧民族在向東退卻的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氏族部落,在幾千年的時間內,持續不斷地進入伊朗高原;他們的到來,對白種人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白種人雖然已知農耕,但農業經濟基礎薄弱,在游牧文化的不斷衝擊下,必然更多地吸取游牧文化的成份;因而當白種人發展到可以在世界上嶄露頭角之時,便是以游牧民族的身份出現的。白種人的游牧文化形態,也使人誤以為他們起源於中亞或高加索地區。
距今4000年時,在北方游牧民族不斷湧入的壓力下,在內部能量激增的催動下,白種人開始走出高原,在西亞地區嶄露頭角。
聖經中諾亞生有三個兒子,閃、含和「雅弗」。諾亞的三個兒子,代表了白種人走向世界的三路人馬。
含的發展方向基本上是西亞,是今日西亞阿拉伯人之祖先。「閃」可能是今日歐洲日耳曼人的祖先。「雅弗」和「雅利安人」幾乎同名同姓,並且幾乎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聖經所說的這三個兒子,便是白種人演變的三大分支。
1、西亞分支
公元前二千年之初,在小亞細亞出現了講印歐語言的部落,他們的來歷至今不清。他們的語言是「涅西特語」,通常把這些操「涅西特語」的部落稱為赫梯人,以區別上古時期即在此定居的哈梯人。
如果說聖經是白種人的史冊。那麼印歐語言便是白種人的標識。印歐語隨白種人的擴張而發展;隨白種人同其它種人的溶血而產生支系,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語族。赫梯人所講的涅西特語,是人類所聽到的最早的印歐語。距今大約只有4000年。
印歐語的出現,標誌著白種人首次在人類歷史舞台上公開亮相,向世界宣告了現代白色人種已經存在。歐洲現代人首先出現在小亞細亞島上,是白種人由封閉到開放,由東向西發展的前秦。
講捏西特語的人很可能是閃的子民,他們是白種人向歐洲發展的一支。小亞細亞是其發展路程的第一站,雖然他們並不知道有歐洲,但西亞顯然不是理想的天堂;顯然他們並不十分情願,卻只能繼續向西方遷徙,尋找更合適的生存之地。
印歐語雖是白種人的標識,但白種人並不只講印歐語。
約在公元前二千紀中葉,一隊白種人游牧部落出現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帶,他們的經濟水平遠低於迦南地區古老的原住民。這些人被史學界視為古代希伯來人的祖先。
據聖經記載,希伯來人在進入巴勒斯坦時曾遭到迦南人的長期抵抗。以後各部落在地中海東岸定居下來,住在死海以西山區南部的稱為猶太人部落;住在巴勒斯坦土地豐美之地的稱為以色列部落。
以色列人和猶太人也是世界上較早露面的白種人。只是在這一地區,迦南語已比較成熟,迦南人在數量上又占絕對優勢;剛剛來到的白種人只能入境隨俗,容身於這一民族區和語言區中,而不可能用當時只有初級水平的印歐語去代替它。
其它不講印歐語的白種人,基本情況也是大同小異。因而有一部分白種人講阿非羅——亞細亞語,如阿拉伯語,馬爾他語等等。猶太人則講希伯來語。
講阿非羅——亞細亞語的部分白種人,在3000多年前進入到非洲和沙特半島。進入尼羅河下游的白種人,與原先就在那裡的柏柏爾人相溶合,形成了新的古埃及人。他們把埃及以西的人統稱為「布利人」,而自認為是含米特人。
希伯來人在希伯來語中的意思是「過河人」,因其祖先哈俾路人約在公元前2000年紀越過幼發拉底河而得名。據傳其歷史始於兩河流域的烏爾時代。最初遷入這一地區的猶太人只有12個部落,之後逐漸發展成獨立的國家。據當時的部落人口計算,這12個部落最多只有2000多人。從中又可看出白種人誕生初期之弱小。
「含米特人」意為「含的子孫」。其歷史記錄在猶太經典《創世紀》所載傳說中,謂「含米特人」的「始祖」是「諾亞」的次子含。說明早在3000多年前,出現在埃及的含米特人,既是聖經中所說的猶太人子孫,也是非洲最早的白種人。
白種人從埃及向白尼羅河上游發展,就進入了黑人區。在這裡,他們同當地黑人混血,形成「庫希特人」。
「庫希特人」兼有歐羅巴人和尼格羅人的特徵,身材高大,皮膚呈棕色。從傳說中得知,「庫希特人」也出自猶太經典《創世紀》,其「始祖」是「諾亞」次子含的長子,名叫「庫希」,庫希特人即「庫希」之子孫。考古資料顯示,庫希特人在3000年前就已分佈於整個非洲之角,是現今非洲一個較大的人種族群——衣索比亞人的典型代表。「庫希」既然是含的長子,就應是白種人,怎麼又成了黑人了呢?當然是混血的結果。庫希特人現象說明:白種人雖然很白,同黑皮膚的人混血也會變黑。
白種人的另一支在距今3400年時進入沙特半島,同早先就已在這一地區的古西亞人和古印度人相融合,生成阿拉伯人。在沙特半島上,他們養精蓄銳達2000多年,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民族群體——阿拉伯民族。在沒有任何外來壓力的情況下,僅是由於半島生態環境的破壞,使這一龐大群體無法繼續在半島生存。於是在公元634年,在哈里發二世即位時,阿拉伯人開始向半島外擴張。到八世紀時,建立了橫跨亞、非、歐的龐大的阿拉伯帝國。現廣泛分部於西亞、北非的阿拉伯族群,就是在那時基本定型的。
以上是白種人經兩河流域向西南方向發展的基本情況,大概講述的是「諾亞」的次子「含」的子孫逐步發展的歷史經過。
2南亞分支
白種人向南發展的線索比較簡單,並被史書明文記載,就是雅利安人在印度的故事。
與猶太人出現在巴勒斯坦地區大約同時,公元前二千紀中葉,一些自稱「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出現在印度河中上游的旁遮普一帶。「雅利安人」是印歐語族的南支。他們自詡為是出身高貴的人。關於雅利安人本身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他們的來歷一直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一般認為他們起源於中亞地區。但本書認為,雅利安人很可能是「諾亞」第三個兒子「雅弗」的子孫。是三兄弟閃,含、「雅弗」分手後向南亞發展的一支。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並不一定就是入侵。很可能是幾千年前被迫出走的白化人,經過脫胎換骨后又重新返回自己的家園,否則他們就用不著稱自己「出身」高貴,並率先在印度推行種性制度了。人類社會出現種族壓迫,始於印度。
雅利安人同印度土著人相融合,形成現代印度斯坦人。
白種人最初還曾向東發展,並於4000年前進入我國新疆,由於受到沙漠的阻擋,向東發展的白種人沒有取得混血結果。除在大漠深處留下了一些古代迷案外,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有關白種人的歷史線索。
在我國新疆腹地發現了距今約4000年、被認定為地中海東支人種的骨架,(又稱印度——阿富汗類型)可以推測,從時間上看,雅利安人有可能先向東發展,由於前進受阻才轉而南下印度的。新疆沙漠中神秘的樓藍古國,不知同白種人有無關係。
留在伊朗的雅利安人,後來成為古波斯人的祖先。
公元前2000紀初,由於白種人的出現,使西亞地區開始了新一輪的溶血歷程。歷史的混亂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新人種的不斷出現,以及連綿不斷的戰爭,遷徙和種群滅絕,使西亞人再難以知曉自己的祖先是誰。本就種群支系龐大,血緣成份複雜的西亞地區,在加入白種人的血液之後,終於形成了一條五光十色的五彩河。以黃種人為主的局面也終於在距今四千年時開始改觀。現在的西亞人,是由黃種人、棕種人、黑種人和後來的白種人溶血后形成的混血種群集合體。
一般而言,單一種系的人世世代代都只能維持一個種系。而兩個種系相容血則在第一代就會產生出第三個種系。三個種系相容血,第一代就會變成六個種系。當有四個種系相容血,則在第一代就會變成十個種系。西亞地區複雜多樣的人類種群現狀,就是這樣裂變而成的。
白種人在向印度,向沙特半島,向非洲和在西亞的發展過程中,都遇到了其它血緣成份的介入,因此,在以上地區發展的白種人,都已不是純種的白種人了。不論是阿拉伯人,印度斯坦人還是伊朗人,都已不是四千年前他們初次露面的樣子。在以上地區,其它種系的人早已形成龐大的部落群體或國家勢力,很難找到白種人獨立發展的足夠空間,混血演化勢在必然。
3、歐洲分支
白種人向歐洲地區發展,情況則迥然不同。歐洲的廣大地區在3500年前,基本上還屬於少有人類居住的半真空地帶。這時的歐洲,雖然已有各種文化現象存在,但人口數量只能用鳳鱗麒爪形容。尤其是西北歐地區,人口之少有如一張白紙。西北歐洲諸多的文化現象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歐洲巨石文化現象從公元前4000年一直延續到公元前1500年。巨石文化中的巨石往往都是從一、二百公里以外的採石場運來,說明當時一個聚落與另一個聚落之間,至少有幾百公里的距離。5000年前,埃及尼羅河流域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約一百萬人。而在西北歐,3500年前在差不多同樣大小的土地面積上,只有幾個村落。
公元前3000紀中期至前2000紀初,是廣泛流行於西歐和中歐地區的「鍾杯戰斧文化」時期,此時西北歐洲的村落遺址也很少。其文化多為農牧混合型,流動性很大。這一文化的主人,很可能就是希臘神話中傳說中,被赫拉克勒斯打敗的「堤坦巨人」,也就是距今5000年時,被古希臘第三代人趕出西班牙的純種克羅馬農人。后在北歐神話中,他們又成為這一地區古老的「霜巨人」。克羅馬農人在歐洲各國的神話中,一直都扮演著身材最為高大的巨無霸角色。
直到3200年前,西北歐才有早期山寨城堡出現,國家城邦的出現就更晚。
以上考古文化都說明,在3500年前,西歐、北歐及中歐地區,並沒有人們原先估計的那麼多人存在。而西歐、北歐地區也不是白色人種的原生地。
在歐洲地區,最早出現白人身影的,應該是古希臘。時間相當於希臘的邁錫尼文化時期,距今約3700年。他們當為古希臘傳說中,宙斯創造的第四代人。
希臘是歐洲現代文明的發祥地。考古發現,早在公元前6500年時,希臘北部山區就有農耕文化存在。公元前2600年,愛琴海地區普遍進入金石並用時期,並在克里特島發現了米諾斯文化。
在邁錫尼時代之前,希臘半島上也存在一些零散文化。但以上各類文化都不是現在的希臘人創造的。這些文化的創造者只能是已經土著化了的歐亞混血人,或者說是混血的亞洲人。他們的膚色是棕黃色的,身材也並不高大。
距今3700~3200年時,佔據古希臘的阿卡亞人,是歐洲白種人最直系的祖先。白種人是隨著使用「乙形文字」的阿卡亞人一同出現的。阿卡亞人不但是希臘邁錫尼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歐洲最早的白種人,因為導致邁錫尼文化衰落的「特洛伊戰爭」,就是為爭奪白人美女海倫引發的。而希臘人同小亞細亞人的這場戰爭,也說明歐洲的白種人文化源於小亞細亞,從時間上看,歷史和考古文化是相符的。
白種人最早出現在歐洲的時間,大約在3700年之時,在赫梯人出現在小亞細亞的同時,一部分白種人就已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歐洲;他們先佔據了希臘北部的山地,隨後建立了邁錫尼文化。但白種人大舉佔領全歐洲,只是近3200年以內之事。
公元前1200年,在邁錫易文化的末期,暴發了著名的「特洛伊戰爭」。經過十年的苦戰,特洛伊城雖被攻陷,邁錫尼人的力量也受到很大損失;不久之後,邁錫尼文化便在多利亞人的入侵浪潮下滅亡了。阿卡亞人便在此時四處飄落。
約在距今3200年時,一批操印歐語的部落進入亞平寧半島。隨後,伊利里亞人和伊達拉里亞人也越海來到義大利。印歐語和當地土語相結合,使義大利成為拉丁語的故鄉。因拉丁語是義大利原土著語和印歐語相結合的產物,必然帶有原土著語的特點,所以不少學者把義大利原土著語看作是最早的拉丁語。並把拉丁語的出現作為現代歐洲人出現的標誌。這在時間和方位上都與歷史不符。
戰爭失敗迫使邁錫尼文化中的白人貴族,沿多瑙河向中歐、西歐地區進發,尋找落腳之地。公元前1200年,發源於東歐多瑙河流域的「骨灰瓮文化」開始出現在中歐、西歐各地,不久又分佈到北歐地區。這種火葬形式的墓冢,與荷馬史詩中所敘述的希臘人在軍事民主制階段的葬儀相同,文物的年代和該文化的走向都與日爾曼民族的出現相關。
歷史記載:日爾曼人大約是在公元前1000年時,出現在北歐的。而且日爾曼人至今仍保持著古希臘人的榮譽精神和團隊精神。但日爾曼人從何而來,也是一個至今沒有定論的無頭公案。根據現有的資料推論,邁錫尼文化時期的阿卡亞人,有可能就是日爾曼民族的直系祖先。只是由於希臘所處地理位置和後來的歷史變故,使留在希臘的阿卡亞人的白人血統,反而不如日爾曼人純正了。
白種人在向歐洲各地發展的過程中,也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混血現象。唯獨進入北歐「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日爾曼人,由於幾乎沒有受到其它血緣的浸染,因而基本上保持了白種人的原貌。希臘神話講的非常清楚,第四代人是神的英雄,為了國土和海倫,他們最後也陷入了戰爭和仇殺。戰爭結束后,他們被送到「極樂島」,從此在那裡定居。「極樂島」在海天相接之處,風景優美,土地富饒,他們平靜而幸福地生活在那裡。
在世界範圍內,很少有島嶼位於海天相接(指北冰洋)之處,更難滿足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除了「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再沒有另外的島嶼可讓阿卡亞人定居,並平靜而幸福地生活在那裡。
但日爾曼人也不是原來的阿卡亞人,而是阿卡亞人與「鍾杯戰斧文化」的主人相結合的產物。這一點在北歐神話傳說中也記載得很清楚。
北歐諸神就叫阿瑟諸神,應該是阿卡亞的音譯。在阿瑟神來到北歐時,這裡已有了霜巨人王國和黑侏儒王國。霜巨人無疑是指身材高大的克羅馬農人,黑侏儒則是指拉普人。
北歐諸神(即日爾曼人)是阿瑟神的祖先布瑞(BURI)和博爾(BORR),搶了女巨人的女兒拜斯忒拉後生育出來的,北歐最偉大的神——「歐丁」是其長子。這個傳說基本上反映了阿卡亞人初到北歐時的歷史情況。在他們初次踏上半島時,這裡幾乎沒有人類居住。少量的拉普人被擠到半島的最北端。除此之外,就只有在「幾個鐘杯時代」就已進入半島的南歐人——克羅馬農人。他們同阿卡亞人相溶血,才形成了目前稱之為白種人代表的日爾曼民族。
從神話傳說中可以看出,白種人最初並不十分高大,否則就不會稱別人為巨人。現代白種人是在與克羅馬農人反覆溶血的過程中,才日漸高大起來的。其它人種中身材高大的人,也同樣遵循這個基本原則;即如果沒有克羅馬農人的骨骼基因,誰也不會長得很高。
日爾曼人能夠較完整地保存下白種人的特徵,主要得益於「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由於沒有其他人種因素的干擾,沒有同時代列強的驅趕,才使其能夠平靜而幸福地生活。經1000多千年的進化演變,阿卡亞人的白色基因和克羅馬農人的骨骼基因同時得以提純,終於成就了身體條件最為理想的日爾曼民族。半島的地理條件保護了白種人,而不是在半島上生成了白種人。
日爾曼民族在半島上平靜地生活了1000年,氏族人口猛增,形成了龐大的日爾曼軍團。半島的天地已經容納不下他們,於是在公元前後,日爾曼人大舉出島,並逐漸成長為西北歐地區的主要民族。
現代白種人主要居住在西北歐地區,表面現象常使人發生誤會,以為西北歐是白種人的發源地。實際上,現代白種人的發源地在伊朗高原。而能夠使人變白的種源,則來自一個更為神秘的地方。
北歐地區是純白種人最後的避難地。所不同的是,同為地處偏遠地區的弱小民族,如澳大利亞的阿蘭達人、南非的布須曼人、日本的阿伊努人、馬來半島的尼格利陀人、西非加那利群島的古安切人等等,都是文化上比較落後的弱小民族。而日爾曼民族卻是同時兼有西亞文明和古希臘文明的新興的弱小民族,因此在所有這些弱小民族中,唯有日爾曼民族能夠迅速崛起。目前,這一民族已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大戶。雖然白色人種的全部歷史只有6000年,日爾曼民族成型至今則只不過短短的三千年。但是人類社會並不以歷史長短論英雄。歷史源遠流長,也並不是特別值得炫耀之事。
與日爾曼民族的形成大致同時,另一支現代歐洲人也在悄然興起。就是地處東歐的斯拉夫民族。公元前八世紀,在今日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河谷,已有古斯拉夫人活動。因而這一河谷地區就被公認為是斯拉夫民族的發源地。斯拉夫民族也是白種人,從時間和地理位置上看,該民族的形成也與古希臘密切相關,應是阿卡亞人從希臘流落至中歐的一個分支。只是由於波蘭地處開放地區,中歐、東歐的活動天地也大。因而,斯拉夫民族的崛起不僅比日爾曼民族晚了1500年,而且血液成分也比日爾曼人複雜。所以在二戰時期,一些德國人詆毀斯拉夫人,罵他們是雜種,卻不知自己也是雜種,只不過是經過提純的雜種。
此後,人類的一切活動便都納入了歷史學家的眼界,本書就不在詳述。

九、本章小結

本章要提示的僅有以下幾點:一、人類分為三大人種的歷史並不長,距今僅九千年左右。二、在三大人種中,只有黃種人是自然進化而成的。三、白種人是人類發生白化變異的結果,不是人類自然進化的結果。四、黑種人是紅種人與棕種人多次溶血生成的。五、其它各種亞人種的形成,都是在幾個原始種群的基礎上,相互溶血的結果。六、原始人類之融合,與農耕文化的傳播有直接關係,神農部落的大遠征,促成了人類的重新分化與組合。
人類某一單項發明,不會像泉水那樣可以在世界各地同時湧現。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與某一項發明創造聯繫在一起的;而每一次發明創造,又都只有一個起點。
人類文明能夠在世界各地普遍開花,靠的是先進文化的傳播。傳播是上古時期普及科學和發明創造的唯一途徑;在新型信息交流工具出現之前,沒有發明人的言傳身教,任何一項發明都只會停留在原地。
農耕文化是人類最重要和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論農業文化以後在世界範圍內開出了多少朵鮮花,農耕意識也只能由某一個人率先感悟。其它的農業之花,都是農耕意識傳播的結果。
農耕文化只有一個起點,找到並認識這個起點,是每個向學之人的心愿,也是歷史界和考古界共同的任務。《地書》之所以能夠成書,其主要研究線索之一,就是堅信農耕文化只有一個起點。
在人類沒有發明其它的通信工具之前,文化傳播只能靠人類的徒步旅行來實現;農耕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只能靠人類的祖先拔山涉水徒步完成。雖然,人類不能將活動的自己的身影也埋藏在地下,所以早期歷史鮮為人知。但通過各種研究方法獲得的資料顯示,早在一萬多年以前,就有黃種人在世界各地廣泛分佈;他們的存在,為人類必然存在的大遠征做了最好的證明。
文化的傳播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當不同種人生活在一起時,混血是自然而然的結果。於是人類的大分化、大溶血和大組合,也就隨著人類大遠征的開始而開始了。人類新種群的形成,自然成為原始農耕部落大遠征的副產品。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13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7-1-3 12:43 | 只看該作者
文章寫到這裡暫時告一段落。老夫明天就要住院去了。
個人認為,本章是全文最有創意的部分,尤其是在人種的形成方面,在學界開一先河。當然有許多地方不夠嚴謹,有待於各位看官指導,批評。
自上古到十六世紀,中國基本上是世界的中心,尤其秦漢以降,無人可比。這個榮耀每每讓我們坐卧不寧,寢食難安。恢復大國地位、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從毛澤東開始,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人潛意識裡最基本的奮鬥目標,是我們的理想所在!這是我們和其它國民的根本區別,是中國人鄉土意識的發源,是我們大中國一定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4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17 05:49 | 只看該作者
祝你身體早日康復,快快樂樂再來文化沙龍創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15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7-1-17 07:56 | 只看該作者
祝願「老」海魂平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18: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