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建軍道路—115師的鷹飛掠天與120師的「蜷伏膝下」zt

[複製鏈接]

4

主題

464

帖子

9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2

積分
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fwql 發表於 2006-12-17 23: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時下評論我軍將帥,水平能力多以其戰功幾何為斷,較少涉及其軍事「功課」,更遑論另一重要指標:練兵、帶兵成就。然而中國的為將之道,非常講究考較將帥的練兵、帶兵方略。君不見古之「戚家軍」,「岳家軍」自成一系,殺伐掠陣,威名煊赫。就說近代稱雄一時的「曾家軍」,也使幾乎不諳什麼戰陣的曾國藩忝列將門,稱為儒將。 h~L}q6.}8  
   "/\Wu#  
  還在熱播繼續的《延安頌》近來的鏡頭,就是「毛澤東」一直在諄諄告誡(或喋喋不休)部眾和觀眾:要進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其實「他」何嘗懂得要領?因為我就沒看到電視劇在這方面的演繹。整個兒概念說教!! }!7h\c]6  
   >;MH:B  
  「山地游擊戰」如何理解?如何操作?它的行動法則實際很明確:就是將師、團級別的部隊划整為零變為班、排、連級別的分隊,去「分兵以發動群眾」,嘯聚以偷襲伏擊。「山地」與否倒在其次,因為後來在平原不也游擊戰了?所以毛澤東其時的「關鍵詞」是:兵要散,要散。因而在高級將領中才有阻力(兵都散了,師座、團座如何做得?),才值得去屢屢告誡。 ^. SshT  
   g<U)F  
  「分兵」這個事兒,在當時是共軍在敵後最好的戰爭手段(「恐怖」攻擊,發動民眾與保存自己,毛澤東看得真准),在推行過程中卻演變為成師成軍的共軍大發展,這可能是毛自己也始料所不及的。從中獲益或未獲益的將帥在事後方才暗自慶幸或懊惱,以至形成了後來對毛澤東的其它天才「神話」的迷信(當然毛確有其他不同凡響的正確思想)。 +o3""kE C  
   XFMWA Z1V  
  抗戰軍興至兵勝日本,林彪(後來是聶榮臻、羅榮桓)的115師雲翻雨潑(借「兵將如雨雲」之古喻)般「撒播」華中、華北與賀龍120師區區精華沉降局留晉西、雁北之鮮明對比,就是執行「分兵」戰策表現優劣的兩個典型結果。這一點賀龍不知後來是否真明白?解放后,講到軍隊,他一直堅言:某某不公,林彪去的是富庶的晉東南,我就分得個地少人稀的晉西北。 2]5|hFbx  
事情果真如此么?我們還是想當年,1937年8月東渡黃河的形勢。此時紅1方面軍編成的八路軍115師轄343、344二個旅。343旅(為1軍團)轄 685、686二個團;344旅(為15軍團)轄687、688二個團;師直轄楊成武的獨立團,加上其它直屬營(多數留陝)共計15000餘人、槍。賀龍的2方面軍編成八路軍120師,下轄358旅(為2軍團及28軍),359旅(為6軍團及32軍)。358旅轄715團,716團;359旅轄717團, 718團;師又設彭紹輝的教導團,加上其它直屬、獨立營共計14000餘人、槍。兩軍陣容半斤對八兩,堪堪平衡得很。過河入晉各人都是一番遊動亂竄,后中央看出點晉局眉目,遂確定115師爾後向太行山脈的晉東南一線發展(稍後這地面交給晚入晉的129師,115師自個兒流連於呂梁),120師則依託管涔山區向晉西北運動擴張。其時兩師都在找眼布局,各與當地民軍、游擊隊聯絡牽手,兵勢發展上倒看不出大的差異區別。 o`,l1_kL  
   (RCeoUxR  
  還是毛澤東,他洛川會議提出的「山地游擊戰」的對日作戰思想,不論後來「戲說」延安如何如何統一,在下層軍事指揮員那裡或根本不予理睬,或表面上予以糊弄。筆者以為這已不是什麼戰略戰術的採用與否,而是上、下級間利害取向異同的問題。你想「山地游擊戰」就是以班、排,以連為作戰單位(極象今天的伊拉克),而運動戰則起碼應以旅、團為作戰單位。部隊都散去了,莫非我這師,這旅,這團的直屬隊也自己去游擊(如此這般的話倒只能游擊)?從戰爭##手段上講,到了這一步了嗎?(平型關、雁門關的打法我們不都贏了嗎?)因此八路軍的絕大多數將領(包括林彪、任弼時這些「與中央一貫保持一致」的人)都異口同聲地贊成採用「運#動戰加游擊戰」或「游擊戰加運動戰」的戰法,既保證了軍事指揮權的在握,又不去犯顏逆鱗,堪堪大家都過得去。 7X]\!)XL  
   f(.r{w"hI  
  可毛澤東,他是何等人物?其用意深矣,其思慮縝密矣。這些「丘八」,「行伍」的,這只是在打仗嗎?不錯,如果僅及打仗,運動戰也好,游擊戰也罷,見機行事,見利而為的事,我還不懂?同志們,話說破了就無甚意思了。總之,一句話,發展第一,作戰第二,自己去意會吧!這些話完全可以設想為他在後來八大某次會議上的「重要補遺」,可當年他尚未到能任意發揮這些深刻思想的地位。但毛澤東是一個真正的實#踐家(筆者有時都懷疑他是思想超前還是行動超前),政#治上解決不了的事,軍事上解決,軍事上解決不了的事,組#織上解決!遂引出決定八路軍「分兵」的指示。 [p1$0-0'K  
   UmY:II#o  
  毛澤東對八路軍「分兵」的實踐是對自己的「嫡系」下手,即對115師下手。從政治影響上講比蔣介石高明得多,從「工藝操作」上講可行性最好。賀龍的 120師全是湘鄂西的子弟兵,從一而終的。他不願意,你敢動嗎?四方面軍編成的129師人心剛剛才穩定,況其385旅(4軍)已經截留下來了(留陝),劉、徐、陳(賡)雖說各為師長、師副、旅座(386旅),可各人手上就一個團在運作,再「割肉」,用廣東話說,「不好意思啦」!(實際上129師隨後自己分兵了,「革#命靠自覺嘛」。)按中央精神,115師於1937年10月下旬決定分兵。林彪、羅榮桓帶師直大部和343旅向東向南作戰;聶榮臻率師直一部及獨立團向晉察冀三省交界地挺進;徐海東的344旅歸集總(八路軍總部)指揮。115師一分為三,雖說「攤子」散了,可各將脫離「羈絆」,所部還在手中。林彪本來就不指望344旅,一軍團這桿「長纓」在握,何懼之有?聶總雖分得偏師,但今後自己做主,可行大計矣!彭德懷、徐海東輩愛搞運#動戰,予你一伍,今後善自珍重去吧。所以想想大家平衡,分家分得恰到好處。 CW hS2y91  
   [(MDAR(g(  
  上述是115師第一次分兵。38年初林彪受傷后,羅榮桓實際署理林部。此時抗日烽火遍及山東、河北,民軍、游擊隊出沒於鄉鄉縣縣,真可謂「遍地英雄下夕煙」。前期中央派去了一些領袖人物,如聶洪鈞、張經武、朱瑞、徐向前輩去整編領#導,效果有限。毛澤東當機立斷,派115師主力入魯部署。部署就要分兵,羅帥此人打仗不行,但聽招呼,尤其遵從毛指示。此38年中開始的由羅主導的115師的第二次分兵,只能是動員「老底子」343旅和它的685團、686團了。首先去了685團曾國華的2營(擴為第5支隊),孫繼先的工兵連(擴為津浦支隊)到冀魯邊;隨後去的是蕭華(旅政委)、符竹庭(旅主任)領導的343 旅的一個指揮「架子」(稱為東挺縱隊),也到冀魯邊;之後陳光、羅榮桓親率115師師部及343旅主力(686團大部,教導隊等)進入山東黃河之畔;在向魯北、魯西發展的同時,彭明治、吳法憲率685團主力劍走偏鋒,「一鞭直渡河洛」,於該年底躍進到蘇魯豫地區,掀開八路軍向華中挺進的序幕;最後343旅中在晉、冀、魯邊已小有發展的彭雄、梁興初、張國華、龍書金等各股也以支隊、大隊、甚至連(營、團的界限已不清楚)的規模對蘇、魯、淮進行遠程增援。可嘆 343這一旅,所屬685團、686這兩團也真夠折騰分解!到了這七零八落的地步尚預留有力一部(686團3營編成的獨立團)由副旅長楊勇帶領佔據運河以西作為後援。而留守於晉西呂梁山一「眼」的343旅參謀長陳士榘、副主任王麓水所率師補充團(鄧克明部)已擴展為晉西支隊。因此115師彼時已成「撒豆成兵」,遍地開花之勢,即便今日的史家也難梳理清晰其支幹、淵源和脈絡。 lt?aun` TA  
   4{ /BY4n  
  同時,虎進深山的聶榮臻也沒閑著。其37年尾到五台山即成立了晉察冀軍區。手上115師的一個獨立團(共3個營),一個騎兵營加上一些幹部隊「架子」,各各散開「作業」,很快就設局為四個軍分區(基本各據一個骨幹營),五個主力支隊。至38年中除鄧華支隊到冀東發展未得手外,其餘楊成武、趙爾陸、王平、陳漫遠、黃永勝、熊伯濤、劉道生等將在冀晉、冀察、平西等區域各得「福地」,並得自(或合)領一軍。 &QE#O"F  
   \ h&ku[sc  
  由於晉南、晉豫根據地的大量創建擴展,導致八路*軍兵不敷用。115師留於太南的344旅在左權(兼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的直接指揮下(徐海東39年去了新四軍)也予分兵。先是韋傑帶走了688團團直去晉豫地區成立新1旅;然後39年初楊得志(代旅長)、崔田民(主任)帶344旅一個指揮「架子」及旅屬獨立團(688團3營編成)去了冀魯豫,匯合當地游擊武裝成立了冀魯豫支隊;緊隨其後黃克誠政委親率第2縱隊(344旅「膨化」而成)主力也進入冀魯豫與楊、崔會師。至此該部實力劇增,遂設立冀魯豫軍區(兼第2縱隊)。其編成內就轄有344旅(由687團,新688團以及新得番號的689團合組)、仍留太行的新1旅、由冀魯豫支隊改編的新2旅、以及韓先楚、譚輔仁從豫北等地民軍整合而成的新3旅。 yff-+`,A)  
   ,C6 evq  
  以上就是40年頭前後115師三股部隊分兵,展開,擴充,據地的布局做眼的粗略情況。這些部隊下到「地方」,不管是山區、邊地(這裡有些鄉鎮)還是平原,與當地武裝、民軍、游擊隊一旦匯合,恰如「乾柴碰到烈火」,爆發鋪撒開來。或聯合、引導,或改造、整編,多多手段,正是老紅軍們「搞隊伍」的拿手好戲。因此不論當初分兵是以連、營、「架子團」的何種成分拆開、遣散,此時都「重鑄金身」,「修得正果」,獲得「支隊」或新編旅、團的兵力,番號。區別僅在於各「支隊」戰鬥力委實有些差距(這也是後來解放戰爭中各軍戰力參差不齊的根源)。所以到此初始,各位將領方識得「兵越分散,收穫越大」的中央指示精神。 d/s[?  
   ELJ4v,6CM  
  此時期去了晉西北的120師是什麼情況呢?在這個分兵、躍進、部署的亂世之秋,賀龍在觀望估摸:這115師搞「試點」,由他折騰去,咱和它「尿不在一壺」 (賀口頭禪)。賀龍也下了回把分兵決心,將716團(含紅28軍)2營交團長宋時輪「領走」去成立什麼雁北支隊(後來到冀東和鄧華支隊會師)。這宋「軍長」(紅28軍軍長)一走,我可便宜行事,「親訓」劉志丹的老家當了。派去了桑植的「嫡系」賀炳炎,加上原來的外甥廖漢生,軍政合力將716團改造成了清一色的「子弟兵」。359旅那廂,蕭(克)大當家,你是副師座,不必君臨屬下了吧?學習學習,提高提高對張國燾罪惡的認識,中央也有這意思。來日方長嘛!(39年1月蕭隻身「離隊」去了冀熱察)至於陳(伯鈞)旅長,358旅已經由張宗遜坐「正」了;你叫我怎麼說呢,總不能120師這兩個旅都由中央紅軍來的人當家吧?那對二方面軍將士如何交代?你就在毛主席身邊再好好學學,抗大可是個好去處呵!王鬍子,那人不錯,可以喝一盅的。359旅只有一個團(718團留延安)?行,你放心,我包了!緊接著的38年半,蔣介石見八路軍作戰很給自己「掙面子」,忽然心血來潮,給八路加了三個團的番號。彭德懷給自己指揮的 344旅編了個689團,賀龍早就瞅准了,手腳敏捷,嗓門又宏大(林彪養傷去了,劉伯承靦腆得緊,誰與爭鋒?)。給王震的359旅添了個719團(王自己又討回718團番號),自己的358旅也撈了個「714」番號。嘿嘿,這下120師的兩個旅都擴建為甲種旅(轄三個正規團)了。我也不要什麼軍區虛名,正所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有真章。 SO1[^s  
   w1 uK  
  可延安的毛澤東不能由賀就這麼一意孤行下去,組織措施用到120師。延安遂於38年尾仿彭、左攝344旅前例,調359旅交軍委直接指揮,單獨行動。為撫慰、補償計,調120師到冀中去「教練」呂正操。賀龍得令踴躍,率358旅及715、716兩團星夜來到冀中。誰說「某某不公……」?賀龍破天荒當了回「黨政一元化」的書記,又在富得冒油的大平原威風了一遭。南昌起義的總指揮,又整整兩個滿編團的長征老紅軍,把個呂正操震得將他奉若神明。我至今也搞不懂,賀龍為何不圖在此長治久安(即使戀那漠北,留一「亞兒」在此建「宅地」多好)?按說勝仗也打了幾個,老百姓也崇敬得很,這冀中那時還不隸屬哪個師(僅與晉察冀軍區成「聯合體」),自己有個第3縱隊的番號不礙什麼事。120師僅一年半載(39年冬)即奉命撤回晉西北,真是來去何匆匆。賀龍臨走當然不忘記 「擴紅」(他就知道拿東西、攬人),呂正操這東北的「活雷鋒」足足送了他五個團,一萬人槍!這次榮歸故里,增編得一旅(獨1旅),又匯合了在晉堅持的彭紹輝獨2旅,而生死與共的李井泉率715團一個指揮「架子」及幾個連也在綏遠的大青山做成一「眼」。所以此時期120師兵勢最盛,達到本部頂點。大好形勢下走進1940年,晉西北軍區成立起來,賀司令兼師長從此鎮守邊關,拱衛陝甘寧,偏安一隅,再未出「藩」。 ?\X =)8 `  
   6DC["64\,  
  晉西北這地方也確實地少人稀,加之日寇圍**困,閻、胡擠壓,還真是不叫人活。你喊人少兵薄,中央待人並不差,將山西新軍大都劃過來。續范亭的暫1師,侯俊岩的工衛旅,還有決死隊的2、4兩縱隊,大小攏共十一個團,足足一萬幾千人悉數撥歸120師名下。可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兵將多了又麇集仄地,吃喝拉撒夠你張羅一壺。可嘆將這雄¥#師虎將逼得進有不成,退則失據。老賀元帥從來也沒這般操心劬勞,河那邊的陝甘寧已經在喊「精兵簡政」,怎麼不順心的事情就總找著我呢?古人那話乍說?「此生難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jUdR3\M.  
   MFrCOTw  
  與120師殊途同心,42、43這兩年全黨全軍都在苦撐,眼見得挨到這勝利在望的1944年。山東的115師已統攬魯局,這勤快後生羅榮桓早已整編了山東縱隊(原與115師成「聯合體」),取消了343旅的番號,現在是撤這115師名義的時候了。連「國民革命軍」也不當了,這毛澤東的「獨立自主的游擊戰」 是徹頭徹尾地執行了。就以八路軍山東軍區名頭直轄五個軍區,分轄大大小小四十幾個團,仍雄踞115師體系中的「龍頭老大」。這聶榮臻的晉察冀邊區已變成了晉察冀熱遼五省「關防」,轄四大軍區(連富庶的冀中也正式「統」了),兵力也達一、二十萬人,不愧為115師體系中的「二當家」。那是第2縱隊(南下華中時與冀魯豫軍區分家)又算第4縱隊還稱第5縱隊政委的115師「三姓家將」,現貴為新四軍第3師師長的黃克誠,手中滿滿四個旅帳下聽令。還有它七、八個獨立團編外,足有四、五萬兵,此時虎踞華中,勢力在新四軍內數一數二。而115師中的「四弟子龍」就是這奪得冀魯豫三戰要地的楊得志、蘇振華了,看他主力加地方的架式,捎瓜帶棗至少可編它廿團。 43{qWG!Ybc  
   ZkLc^!a  
  那邊廂115師從南到北,旌旗獵獵,連營絡帳。這邊坡黃土高原心雄萬夫的賀老總看得淚凝語噎,心緒萬千。唱什麼「1943年哪,形勢大發展哪」,可「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這358旅喲,亞五(715團,賀龍愛稱,后同)、亞六(716團)喲,還是那個兒長不大。按中央指示,眼皮下這 120師的地盤也要由呂正操(時出任晉綏軍區司令)督襄經營。這呂少帥來電隨行要帶九個團,他一個奉系出身,無甚背景的,怎麼就這般張揚?得,得,容我細想,這毛澤東怕是心思有動,有「聖意」給他?可前月潤之還來電恭請我去出任陝甘五省聯防司令呀!哦,老將我明白了,這就是敬酒釋兵權了!罷、罷、罷,此地不宜久留,我就負荊入陝,「整風」、「面聖」去吧! #PUJz  
   ${nWI:O`JK  
  賀龍西渡黃河,從此至抗戰終,帶地方軍駐節延安府。去點檢那隴東的兵站,守護那寧夏的長城,還要操持這陝晉一線河西河北的幾十處黃河河防。

126

主題

2718

帖子

79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98
沙發
tangyuan 發表於 2006-12-18 14: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3: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