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人5年WTO盛宴:從談全球化色變到大國心態

[複製鏈接]

12

主題

18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比-尋常 發表於 2006-12-15 11: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人5年WTO盛宴:從談全球化色變到大國心態


在著名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的三層歷史體系(國家—市場—平民的物質生活)中,位於最低端的平民的物質生活看似零亂膚淺,但每一次所發生的變化,都昭示著市場和國家層面發生的紮實有力的變化,也最能對未來的走向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以此架構來關注入世五年的中國現實,會給我們以新鮮的觀察角度和解讀路徑——那些因WTO而改變的普通人的生活,是各個產業應對和調適WTO衝擊的結果,也折射出一個國家在全球化的基調下對富強的探求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普通人的這種因被改變的自身生活而產生的更開放的心態,以及對未來國家和社會生活更高的預期,會如何進一步推動日漸成熟自信的產業界,和越來越具備規則和責任意識的政府部門,實現WTO生存下的嬗變,將是一個饒有興味的觀察點

  普通人的WTO盛宴

  入世,令許多普通中國人的家庭享受到了更高品質、更多選擇的「中產」生活

  
  5年來,從超市裡的油鹽醬醋茶到銀行、保險,從音樂、電影、戲劇到教育��WTO的影子幾乎無處不在。而WTO這三個英文字母組成的名字,也已成為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語言。中國人正在逐步分享WTO所帶來的成果。

  5年前,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蕭灼基在深圳作了一場題為「新經濟與加入WTO后的中國」的演講。蕭灼基認為,加入WTO后的5到10年後,中國會出現一個中等收入階層或中等收入群體。

  的確,「中產階層」這個以前只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群體,如今已經伴隨著中國的入世而漸成氣候。5年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品嘗到WTO的甜頭,而中產階層更成為中國「率先享受WTO成果的人」。

  居住在北京的黃老太一家便屬於這樣的人群。60歲的黃老太退休之後從內蒙古來到北京和女兒女婿一起居住。女兒孫艷是某著名門戶網站的管理層人員,女婿張智興則是某鐵路局的員工。這個家庭的月收入達到近3萬元。

  「生活更加方便」

  黃老太每天早上都會去小區門口的便利超市買些當天吃的新鮮蔬果和肉類。而每個周末,愛逛街購物的她,便會要求女婿張智興開著車載她去遠點的大超市或大賣場。

  儘管黃老太並不清楚百盛來自馬來西亞、太平洋百貨來自台灣、屈臣氏來自香港、華堂商場來自日本,但這些地方已經成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這些地方,她可以選擇她喜歡的所有東西,而很多東西在入世前或許根本就不能看到。

  去星巴克喝咖啡,去永和豆漿吃早餐,去麥當勞吃雞翅,去7-11便利店買東西,去沃爾瑪大賣場購物,去宜家家居買傢具,與家人朋友一起過聖誕節……和許多西方人一樣,這樣的生活也已經成為今日中國人的生活軌跡。

  想當初中國人對入世的最純樸的認識就是降價。根據中國價格信息中心等單位提供的資料,2000年5月國內外64種重要商品價格對比,其中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價格的有42種,占對比商品的66%,國內價格低於國際價格的有22種,佔34%。

  2001年11月2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旗下美蘭德信息公司所作的調查顯示,98.8%的北京市民認為入世可以給消費者帶來好處。事實上,入世以來,很多商品的價格都與國際接軌了。但顯然,這樣的認識還是膚淺的。

  以上海為例,一些經銷進口水果的果蔬批發市場的數據顯示,近年入關的洋水果數量猛增,每月平均都比上月有15%~20%的增長,以前的海外「稀罕」果品如今已習以為常。「5年前聯華超市經營的進口商品很少,可如今其總目錄達4000多種。」上海聯華超市辦公室的孫明對本刊記者說。

  人們的生活消費觀念也在逐漸變得國際化。孫艷的錢包里現金變少了,多了的卻是各種銀行卡或會員卡。孫艷數了數,自己錢包里的銀行借記卡、貸記卡、雙幣卡、聯名卡,超市、大賣場會員卡,洗車、美容美髮、健身的季卡或年卡……加起來不下30張。

  零售業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多新的生活、消費方式和品牌觀念。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萬聖節、聖誕節等西洋節日成為中國人期待的節日。LV、GUCCI、阿瑪尼、卡地亞、周大福、勞力士、法拉利、香奈兒等等,這些世界級的奢侈品牌開始耳熟能詳。

  中國人與世界的距離也正在拉近。孫艷一家人一到「五一」或「十一」假期,就會選擇出國旅遊。而孫艷一向愛好的好萊塢大片如今也能在中國同步觀看,還有時裝展、車展以及各種國際著名藝術團體的演出。不用出國,就能感受世界的脈搏。

  「車價一路跳水」

  在成為「有車族」之前,性格內向的張智興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不過現在,車成了他平時喜歡研究的對象。家裡有兩輛車,東風雪鐵龍愛麗舍16V淺內飾豪華版是他的「代步工具」,03款的1.8T銀色甲殼蟲則是孫艷的「坐騎」。

  2004年4月,張智興剛開始著手買第一輛車,正值東風雪鐵龍對愛麗舍16V系列轎車進行價格調整的時候,當時最高下調幅度達到了1.5萬元,於是,他選擇了那款愛麗舍16V淺內飾豪華版,該車售價為12.98萬元,下調幅度1萬元。

  「車買了之後(價格)就又降了。」張智興回憶說。就在他買完車兩個月之後,東風雪鐵龍再次宣布,愛麗舍系列車型從6月18日起全面降價,降價幅度高達1.2萬元,而他買的那款車價格降為11.78萬元。

  2005年5月底,北京市場上突然大量冒出03款1.8T甲殼蟲,而且價格從 26.8萬元跌到了25萬元,並有多種顏色現車可提。孫艷一直夢想著開著可愛的甲殼蟲到處穿梭,於是,他們就購買了一輛03款的1.8T銀色甲殼蟲。而此時的04款1.8T甲殼蟲,已被逼從一個多月前的40萬元降為28萬元。

  「入世五年來,中國車價一路縱身下跳。」一位分析人士對記者說。2002年,中國車價邁出與國際接軌的第一步。當時不少進口豪華車祭出降價10萬元的「大手筆」,一輛賓士600降幅更是達到讓人瞠目結舌的110萬元。

  從此,降價一直伴隨著中國車市。據不完全統計,在車市井噴的2002年,汽車廠家降價至少有29次;2003年,國產車全部品牌先後60餘次降價,近2/3的進口車也大幅降價;而2004年、2005年和2006年,車市降價聲已經是此起彼伏。

  事實上,對於老百姓而言,入世帶來的好處不僅僅是價格的降低。入世前,所有車型在中國幾乎都是「珍品」。而今,在中國的汽車市場上,不僅有著世界著名品牌,也有著自主汽車品牌可供選擇。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汽車消費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步入二次購車的行列,市場細分化程度越來越高。大眾系、日系、福特系等國外著名汽車品牌進入新興的中產階級家庭,而奇瑞、吉利等民族自主汽車品牌也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

  而各國汽車企業已經不敢怠慢中國的消費者,他們紛紛為中國人量身打造適合的車型,研究中國人的汽車消費觀念和習慣也成為他們的重要工作,更多的「中國元素」開始出現在那些世界品牌的汽車身上。

  「我學會了理財」

  「WTO對我最大的影響,是讓我學會了理財。」孫艷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善於儲蓄的人之一。「壓箱底」就是較形象的說法。由於中國一直實行高利率政策,再加上缺少投資渠道,除了曾經盛行的國庫券,中國人的錢主要還是放在銀行里「用大錢生小錢」。

  但大多數美國人卻很樂意參與各類投資,至少1/3的美國家庭都持有股票,許多家庭還加入了購買短期國債的行列。人們願意將財產分別投資於房產、基金、股票等不同的領域以分散風險。美國人稱此為「理財」。

  5年前,中國人並不知道「理財」為何物。《理財周刊》一位編輯回憶說,5年前該雜誌在入世時創刊,他們提出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口號,當時還有很多人奇怪地問他什麼叫理財?「現在理財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這位編輯說。

  房產因為其特殊性,往往成為中國人投資理財的首選。孫艷也是如此。除了位於北京大興的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大三居,在丰台區世界公園的附近,她還買了一套別墅。「買房子的風險相對要小點。」孫艷說。除此,保險、自己公司的股票也成為孫艷的投資對象。

  4年前,孫艷就已經開始買保險,投資理財產品。當時她買了一個國內保險公司的產品,不過,因為那家公司業務員的服務態度讓她最終放棄了這個產品。現在她在外資保險公司友邦為自己和家人買了保險。

  5年前,人們的選擇還是以儲蓄型和投資型的保險品種為主。而隨著外資保險的大舉進入,也帶來了一些純保障型的險種。現在健康險、保障型壽險的品種已經非常豐富。業內人士介紹,在未來,一些長期看護險種、失業保險等專業險種也將現身。

  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也促進了保險業務員素質的提高。「以前我老接到那些保險業務員的電話騷擾,現在的業務員不再這麼死纏爛打了,他們會和你做朋友,會為你做理財規劃,變得很專業。」孫艷說。

  越來越多的銀行成立了專業的個人理財中心。光大銀行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張旭陽向記者介紹,在理財中心,除了可以接受著一對一的專業理財顧問服務,還可以得到專家提供的保險、外匯、證券、基金等各類理財免費諮詢服務。

  今年12月11日開始,外資銀行也能經營人民幣理財業務。對於孫艷來說這的確是個好消息。因為她的錢就能存在外資銀行比如花旗銀行,當然,她也可以直接用人民幣進行國外理財產品的投資了。

  期待更多的實惠

  「壟斷企業怎麼掙錢?也沒有人跟他競爭,是通過壟斷來賺老百姓的錢,然後跑到海外每年分紅。」此起彼伏的抱怨聲表明,在入世五年之後,人們對壟斷企業的容忍度在急劇降低。

  對於張智興和孫艷他們來說,每個月的手機費是個不小的花銷,原本以為入世能讓電信資費下降。有消息說,新加坡的電信行業在上世紀90年代初走上了市場自由化的道路。十幾年來,新加坡百姓國際通話的費用降低了80%。

  但是外資巨頭進入中國電信領域仍然顯得步履蹣跚。與電信業相似的還有成品油市場。不斷上漲的油價令張智興和孫艷頭痛。儘管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2006年12月11日要國內開放批發市場,原油、天然氣、燃料油的關稅將逐漸降到 6%。不過,中國成品油市場的壟斷局面依然存在。

  產業人的WTO生存報告

  入世后各個行業應對的甘苦得失表明,以市場化的手段為主,主動適應WTO的規則,趨利避害,是WTO生存的題中應有之義1986年中國開始復關談判,1995年開始入世談判,這期間很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關稅談判上。人們曾經擔心,如果關稅大幅下降,如何來保護國內產業,中央財政會不會受到影響?結果人們看到的是,入世后,真正的衝擊並不是來自關稅的降低。

  曾經以為關稅最重要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所所長張燕生對本刊記者說,五年來,人們並沒有看到大量的低價進口產品,譬如,泰國的榴槤還是十幾元錢一斤,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關稅只是構成價格的一個因素,進口榴槤的運費沒有變化,進來後走什麼樣的銷售渠道,如何倉儲運輸,甚至打什麼樣的廣告都是成本。面對一個陌生的市場,一種商品通常情況下5~8年內很難賺錢。「所以,我們並沒有看到關稅降低衝擊我們的價格體系,關稅不是對我們的產業產生衝擊的主要因素。」

  現在中國的進口關稅平均值低於10%。中國加入WTO關稅談判專家、海關總署關稅司前司長吳家煌先生,日前在一次聚會中半開玩笑地說,關稅再往下降,降到零中國也不怕了,而當年他們可沒少擔「賣國賊」的罪名。

  對關稅的憂慮,緣於對自由貿易的不理解。2002年5月,前任WTO副總幹事門多薩 (Mendoza)訪問北京,相貌英俊、風度翩翩的他,語言也很風趣。他說:「我在上海書店看到最多的書就是有關WTO的,中國所發行的WTO方面的書恐怕在全世界都是最多的了。」當他來到中國人民大學和學生們座談的時候,他對學生們說:「我知道你們已經有了足夠的書,但是,光讀書是不夠的,我希望你們會運作WTO的事務。」

  北京WTO事務中心首席專家程大為說,門多薩對中國的感受是準確的:其一,中國入世15年的談判過程就是國民教育過程,像一場WTO運動;第二,這場運動並不深入,中國加入WTO雖然教育了國民,但仍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換言之,中國的國民聽得太多,參與得太少。

  在中國,WTO教育實質上不僅僅是一場貿易知識的普及,更是一場普及規則意識的啟蒙運動。就在幾年前,對於許多中國的企業家而言,WTO的貿易規則顯得那麼晦澀難懂。程大為說,2001年12月,剛剛入世,他們北京事務中心處理的第一個案子就是知識產權案,接著就是馬鋼鋼管反傾銷案。當時的中國企業,和他們探討的是國際規則的基本概念問題,連反傾銷是什麼都不清楚。

  張燕生所長說,5年來的WTO經驗告訴人們,有形的商業活動容易管理,而在開放的市場體系裡難的是對制度、規則的理解和熟悉,及其在具體事務中的協調把握。

  銀行業:短兵相接的年代

  當花旗銀行第一台ATM機在八達嶺長城景區落腳,荷蘭銀行在上海開辦第四家梵高貴賓理財中心正式對外營業的時候,中外資銀行短兵相接的時代好像突然來到了眼前。

  人們有理由感到擔心:外資行的產品線豐富,有產品設計優勢,其研發能力可使產品的收益率提升,這會讓中資行望塵莫及。以花旗的首款人民幣理財產品為例,其最高年收益率為4.5%,而國內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目前一般在3%左右。

  更有人認為,外資行採用錯位競爭之術,定位於高端客戶,按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二八定律」,20%的大客戶創造80%的利潤,外資銀行第一刀就砍向了市場蛋糕中最甜美的部分。

  此外,外資銀行的分支機構在華也以相當的速度擴張。截至2006年8月末,22個國家和地區的73家銀行在我國25個城市設立了191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4家外資法人機構,外資銀行本外幣資產1051億美元,占我國銀行業資產總額的近2%。

  然而,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頒布,讓興高采烈期待零售業務開放的外資銀行多少有點失望。《條例》規定,外資銀行在華只有設立獨立法人機構,才可以全面從事人民幣業務。據悉,8月份《條例》草案下發給部分外資銀行徵求意見的時候,外資銀行普遍出現了一些抵觸和不滿。

  根據規定,在華外資銀行只有通過獨資或中外合資的方式註冊為本地銀行才被允許經營人民幣零售業務、銀行卡業務,而外資銀行在華的分行只能經營批發業務、吸收境內公民每筆不少於100萬元人民幣的定期存款。

  業內專家解釋說,目前來看,超過90%的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機構都是以分行的形式存在,這一規定就意味著如果它們不改製為獨立的法人機構,將無法經營人民幣零售業務。截至2006年6月底,在中國內地只有14家外國銀行有獨立法人機構,而且還名不見經傳。目前,在華活動頻繁、業務量大的外資銀行大概有183家,幾乎都沒有獨立法人機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稱,外國銀行分行受到總行直接控制,來源於其母國和總行的風險傳導要大於法人銀行,而法人銀行本地註冊,受到本地監管機構直接監管,可以更大程度進行風險隔離。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零售業務放開了,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會對中資銀行形成一定的壓力,短期內也會使得中資銀行經營成本上升。譬如,增加項目投入,為了留住爭奪激烈的高端金融人才等,都可能會增加成本,但絕對不會出現存款大搬家的情況。

  事實上,幾年來,在零售終端中資銀行也已經羽翼漸豐。之前,由於政策限制,國內的人民幣理財市場一直是中資銀行的天下,外資銀行只能發行外幣理財產品。從2004年人民幣理財產品誕生伊始,中資銀行幾乎每月都有新品推出,產品也從最初的債券到信託產品、甚至股票。今年年初,市場中90%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還是投資於貨幣市場中的各種債券,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下降為60%多,各種掛鉤型理財產品紛紛出現,人民幣理財產品的設計趨於多樣化。

  從外匯理財市場的市場佔有率來看,儘管外資銀行很活躍,但仍然是中資銀行居主導地位。有評論說,外資銀行的進入,引入新的理財產品和服務固然好。但銀行讓你取到錢,買到天然氣,辦完事才是第一位的。外資銀行服務好,但是當你去小縣城辦理業務的時候,你的運通卡能隨時從路邊取到現金嗎?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曾剛博士指出,網點是中資銀行的強項,也是現在開放的人民幣零售業務中最重要的資源。外資銀行現在的網點非常少,按照正常速度擴張,想在網點資源上趕上中資銀行基本沒有可能。若通過併購的方式進行擴張,第一,由於涉及到金融安全,政策面不可能太鼓勵;第二,從微觀主體來說,中資銀行也並不願意被併購。

  對於併購,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仍將堅持有關外資對中資銀行的持股限制,也就是單個外資機構在一家中資銀行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0%,一家中資銀行的外資持股比例總和不得超過25%。

  加入WTO五年來,有20家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引進27家境外戰略投資者,入股資金達181億美元。業內人士表示,中國銀行業「能夠賣的」和「可以賣的」資產已經讓外資參股得差不多了,中資銀行剩下的可能是外方不願意接受的、或者我們不願意賣給外方的部分,外資的併購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

  加拿大皇家銀行中國區負責人兼北京分行行長陳林龍認為,中、外資銀行之間的關係並非「你死我活」的殘酷競爭,而是相互借鑒、相互依存。

  對外資行來說,中國仍然是一個巨大而神秘的國度,他們不可能貿然下巨額的賭注。因此,很多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基本上都是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開始,從外資企業客戶開始,從最有錢的中國人開始。小心翼翼的戰略路線,奠定了他們走高端客戶的基調。這也決定了在一定時間內,外資銀行的這股「春風」,很難吹到普通中國民眾的身邊。

  汽車業:熱鬧后的爭拗

  國家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說,汽車業的WTO「過渡期」結束,實質上的影響不太大。所謂「實質」就是價格問題,2005年進口關稅是30%,2006年1月1日開始是28%,降了兩個點,到7月1日再降3個點到25%,就降到位了。

  WTO真正的影響是放寬了汽車准入政策,因而全球主流的汽車巨頭紛紛進入中國。除了雷諾外,幾乎所有的外資汽車巨頭均有了中國合資夥伴。

  十多年前中國的汽車市場,只有所謂「老三樣」桑塔納、捷達、夏利。今天的汽車產業已經完全不同,所謂的國產車,包括了桑塔納、奧迪、別克、雅閣、派力奧、寶來、polo、依維柯、五十鈴等這些「外國血統中國製造」的品牌車——人們已經自覺不自覺地將這些合資企業、引進車型都統統算在了「自己」的名下。

  2003年以前,主要是德、美企業在中國建立汽車合資公司,如德國大眾、美國通用。2003年後,這種格局發生扭轉,日、韓跨國汽車企業也迅速湧進中國,東風日產、一汽豐田、北京現代紛紛成立。

  有了這些跨國汽車巨頭,中國的汽車產業熱鬧了。巨頭們忙著開拓一線城市,中國的本土汽車企業也在二、三線城市尋找機會,奇瑞汽車、吉利汽車們憑藉低價、適合中低端消費者的優勢也打下一片江山。回過頭來看入世5年,本刊接觸到的業內人士都感慨道,原以為最不堪一擊的中國汽車業,在履行完WTO協議后迅速發展起來。

  不過,繁榮的背後也不乏隱憂。發改委對外經濟所所長張燕生說,現在合資企業越來越傾向於獨資,許多外銷的產品也越來越多地轉內銷,配套也逐漸變成了外資廠商之間的配套,中方希望技術合作越來越困難。

  而國外起訴中國違反WTO規則、並訴諸WTO法庭的第一例爭端,也發生在了汽車業。根據WTO相關協議,到2006年7月1日,汽車行業的稅率將探底,整車進口關稅率降為25%,零部件關稅稅率整體達到10%的水平,稅差為15%。這樣的話,對於採用散件進口造車的企業來說,如果沒有特殊的限制,15%的稅差就是企業的純利潤,遠遠超過國際平均利潤水平。

  但早在2005年4月1日,中國政府就出台了《構成整車特徵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規定進口汽車零部件在國內組裝進行銷售的汽車生產企業,所進口的汽車零部件凡構成整車特徵的(即進口零部件價值占整車價值的比例超過60%),必須按整車適用稅率徵稅。

  《辦法》的出台,對於部分國產豪華車來說,意味著高達15%的誘人利潤變成了泡影。於是,今年6月初,傳來了上海通用公司旗下的豪華品牌凱迪拉克停止國產,轉而以純進口方式在華銷售的消息。之後兩天,北京賓士的大切諾基宣布停止國產,全部改為進口車銷售。此後,賓士、雷克薩斯、沃爾沃等高檔車的國產化進程也漸漸地沒有了動靜。

  美國、歐盟及加拿大三方提出申訴,稱中國向占整車價值比例等同或高於60%的零部件徵收與整車同樣的進口關稅的做法違反了WTO貿易原則,稱上述關稅徵收條例可能令某些汽車部件的進口關稅稅率達到30%。

  2006年10月26日,WTO首次對有關中國涉嫌非法貿易行為的申訴展開正式調查,以確定中國徵收汽車零部件進口關稅是否違反了國際貿易原則。

  不過,調查歸調查,中國的市場不能不做。本刊記者了解到,一些生產包括發動機這樣的核心配件的外資企業正在國內積極地尋找合作夥伴,有的已經進入實施準備階段。
枕書十萬卷,胸懷日月讀春秋
揮劍八千里,志存高遠向雲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4: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