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學者展望未來25年中國高科技和軍事能力

[複製鏈接]

23

主題

84

帖子

5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gp8599 發表於 2006-12-4 16: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展望未來25年中國高科技和軍事能力

  編者按:本文節譯自美國哈德遜研究機構出台的《中國的新跨越式發展》報告第一部分,該部分由美國戰略研究學者歐內斯特·普里格執。作者通過分析近年來中國國防工業的發展,得出了中國將成為美國最大的潛在對手的結論。本刊刊發此文,並不代表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只是為了使讀者了解到部分美國學者的觀點,文中有著很強的中國威脅論的論調,請廣大讀者在閱讀時有所鑒別。

  口歐內斯特·普里格原著

  胡錦洋 編譯

  ★中國國防工業面臨的挑戰

  本文作者稱,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觀察分析人士一致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中旬表現出的能力令人失望。在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中國軍隊在與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小規模越南軍隊的對抗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場戰爭中,中國軍隊暴露了指揮和通訊協調能力差的弱點,很多人員的傷亡來自己方部隊的誤擊。1991年年初,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首次利用「手術刀」式的精確打擊和電子作戰在海灣戰爭中迅速擊潰伊拉克軍隊,這場戰爭同時也表明中國在現代化武器系統方面與美國有著巨大的差距。而這個差距在1996年美國航母戰鬥群趕赴台海地區,監視中國大陸導彈機動演習和解放軍部隊在相應地區的地面調動中表現的更為明顯。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防部一直都認為,中國的軍事能力比西方發達國家落後20年,而這種觀點也得到許多國際獨立分析人士的普遍認同。

  國際分析人士對解放軍發展準備戰爭現代武器系統失敗的主要原岡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分析,他們認為,中國對於軍事組織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因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軍隊缺乏對改革的熱情、高級軍事領導與高度機密的國防機構問缺乏溝通以及對偏遠地區同防企業重新調整等原因而落空。此外,中國的調查發展研究機構的發展脫離了中國的實際軍事能力和同防工業的現實,許多軍事生產和國防企業還沿用了落後的計劃經濟體制。

  ★中國國防工業的改革


通過近20年努力,中國軍工立品取得很大進步,從我研製的99式主戰坦克上身上能看到這種可喜的變化。

  從1997到1999年中國終於開始對國防工業進行基礎性調整改革。而與改革緊密相關的在新概念框架下運行的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已經進行了好幾年。1997年的《國防法》規定,武裝力量從本質上服從於國家和人民政府的控制,並聲明:根據九大類型職責,國務院將直接管理包括最重要的財政撥款等項門在內的國家防務體系建設。1998年的中國防務白皮書則詳細閘述了這種管理權的轉變,國務院將負責決定國防工業的規模、結構和地位。仔細審視中國圍防工業可以發現,它實現了三個基礎性的變化1、特大型國有國防企業的控制權從軍方轉到民間政府2、在武器開發上,這些國防工業單位將與其他高科技企業,包括相關研究機構、大學及其他單位更好的互動起來3、國防項目將根據價格和能力,在同防企業和其他企業中展開競爭機制。中國國防工業的結構重建與高科技企業的發展緊密相連。

  原文認為,從本質上看,中國國防工業的基礎性重建工作並未從已被事實證明是失敗的「前蘇聯模式」轉向「美國模式」。「美國模式」強調以價格和能力為基礎,在民間防務公司間展開競爭,該模式還考慮到上要防務承包商與其他高科技公司及研究機構的互動。

  1997到1999年間的這個決策起初遭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家分析人士的質疑。這種反應很大程度上源自解放軍此前的改革效果均不理想,因此在對改革作出積極評價前,有必要對其執行情況進行一年的謹慎觀察。2002年大衛·香博(Davi(Shambaugh)通過研究得出結論認為「雖然解放軍正在著手廣泛而系統的現代化改革,但國內各種因素的阻礙和國外的束縛都大大的限制了中國軍事變革前進的步伐和範圍。」

  美國國防部2004財年提交給國會的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十2004年5月出台,報告並未對中國軍事工業改革給予很大的關注,在整整54頁的報告中,涉及到「國內國防工業」的內容只有一頁,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國防工業為改善現有的不足,已經在近期展開了一些行動,但是北京意識到長期的現代化建設需要耗費時間和運用多樣性的方法。」比較明確的是,在對先進科技發展給予充分關注的同時,報告邊一步說明:「除了少數例外,如彈道導彈研究,發展和生產,大多數中國民間國防企業工作效率低下,並因過度依賴於國外的技術而容易遭到破壞。」報告還認為:「自給自足仍將是中國國防工業的長期目標,在今後的5到10年內,中國將力求使武器質量水平接近其他西方發達國家。我們預期,中國將在走過崎嶇的發展道路后達到這個目標。」儘管對中國在1997-1999年間的國防工業結構調整仍持保留態度,但這份報告慢慢開始顯露出一些基礎觀點的 改變和有重大意義的改進。2004年2月,在美中經濟和安全評估會召開前夕,一份由蘭德公司僱員埃文·梅德羅斯(Evan edeiros)撰寫的論文被公布,這篇論文列舉了中國國防工業所出現的變化。
梅德羅斯認為,在最近的5年中,中國的國防工業與過去的十幾年相比,產能有了很大提高。國防工業的改革在90年代末期開始實施,與以往歷次改革不同,這次改革進行的十分堅定,並對中國國防產品的質量和出口產生了積極影響。中國國防企業已經對研發技術,生產流程,和出口產品的質量作出了改良。

  梅德羅斯認為,中國的大型國防工業企業不只受中國軍方的領導,他們已經轉變為由國務院或其下屬機關管理下的民間實體,例如政府下屬的科技、技術委員會和國家國防行業。據梅德羅斯估計,11家大型國防公司所生產民用產品的產量約佔到其產品總量的65%一90%。因此,儘管這些企業被官方劃為國防工業企業,但它們也涉足民川產品的牛產和服務,所以他們也融入到中國龐大的民間經濟中。此外,還有數量正在持續增長的一些其他相關的企業也參與到國防工業中來,他們雖不屬於11個大型國防企業之列(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領域),但他們生產的產品卻與軍方有著密切的聯繫,而國防工業企業與民間企業之間的分界線在中國也變得日漸模糊。在近兩年裡,中國國防企業已經生產出多種中國自主研製的新型武器系統。這其中許多是具有很強作戰能力的武器平台。這些武器的進步反映出中國在研發技術、設計方法和生產流程方面的進步。與80年代甚至90年代相比,這些新式武器系統不僅更加先進,而且產量和生產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梅德羅斯隨後闡述了這些進步如何滲透到國防工業領域,以及中國國防工業系統仍然存在的弱點。他推測,在國防合同項目中,具有競爭性的競標方式在廣度和力度上仍然受到制約。不過他得出結論:「我們需要一個新的範例,去分析中國國防工業的能力。」

  在中國眾多的軍事系統分支中,加速軍事現代化與民用先進技術的有機結合對中國海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中國擁有9000英里長的海岸線和從9世紀就開始擁有海上力量的悠久歷史。當前中國海軍的戰略是:完成短期國家安全目標,這與台灣和中國南海問題密切相關,通過提升戰鬥力和商業貿易途徑取得長期的地區海上主導權。到20lO年,中國計劃建造大約70艘現代化水面艦艇和20-30艘潛艇。在過去的4年間,中國首先在本國的造船廠生產了4艘擁有先進隱形技術的7000噸級導彈驅逐艦,這些艦艇的防空能力和反潛能力都得到了加強。中國還將繼續對潛艇部隊進行升級,最新的094型核潛艇於2004年7月提前下水。美國國防部認為,這種新型核潛艇具有發射攜帶核彈頭的中遠程導彈的能力,這將是中國在彈道導彈潛艇領域的一個巨大進步。

  商業海事活動已經成為中國海軍的「影子」,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非常有力的支持了中國海軍現代化進程。中國已擁有數量龐大的商船船隊,其造船能力很快就將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韓國的世界第二大造船國。2004年,中國國有造船企業,共生產了總噸位達到360萬噸的船隻,比2003年增長了65%。2004年8月,華東造船廠獲得了建造5艘先進大型液化氣運輸船的合同,這與中國要求國產船隻參與液化氣進口合同有關。中國的商業海上運輸能力當然與中國飛速發展的商業貿易有關,從1998年到2003年,經過中國港口的集裝箱每年的增長率為29%。上海花費了100億元人民幣擴大和改進自己的港口,已超過香港成為世界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中國正逐漸成為太平洋上具有主導權的國家,就像一個世紀以前的美國一樣,這有著深遠的地理政治學意義和國家安全涵義。

  在負責開發短程彈道導彈的航空工業界,在導彈的精確性和破壞力方面做出了改、進,其中包括開發衛星導航的反艦巡航導彈。而根據2005年1月的相關報道,新式公路機動型東風一3l遠程導彈的發展已經超過了美國國防部2004年年度報告的預料。

  中國高科技產業最深層次的融合莫過於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和智能的國防電子系統化方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C4I系統。數千公里長的地下光纜連接著現代化的開關和路由器,它為安全通信提供了保證,縮短了中國各個作戰單位間的距離,而大型計算機網路用於指揮和控制系統。

  ★美國2005年度中國軍力報告

  2004年到2005年初,各種各樣的報告和評估都在進行中,而與此同時,國防部和其智囊機構都忙於進行基礎性評估。2005年度提交國會的關於「中國軍事力量」的報告的初稿完成,這份初稿卻反映出美國政府內部在關於中國軍隊現代化步伐和程度的問題上有著不同意見,最終,這份報告推遲了四個月,直到7月才正式出籠。據稱分歧出現在持長遠觀點的分析人士認為不應該對中國當前的現象過分重視,而一些專家和從政治角度出發的官員卻視中國的發展為巨大威脅。最終的報告文本對這些分歧作了如實地反映,相對於以前的報告,這次的報告結論有些模糊。

  然而,與2004年的報告相比,這份報告包含了新的重大變化,與20世紀90年代非常自滿得意的「領先20年」的論調相比,2005年的報告表現出的完全是一種不同的觀點。

  2005年報告的開篇——「透析中國戰略」,引用了鄧小平先生的一句名言一一「韜光養晦」,對於中國民用高科技產業乃至中國國防工業的變革,這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描述。報告清晰地陳述了中國當前國防工業改革的成功,並稱「應中央領導集團的加強對台灣問題的軍事解決能力的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車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加速現代化步伐。」報告也承認了此前出台的報告的缺點:「最近幾年中,中國相繼推出新的武器系統,其發展過程並不像西方國家在此之前所說的那樣。」(報告第16頁)2005年的評估報告對於中國的軍事能力,依然持懷疑態龐「根據一些智囊機構的估計,中國國防工業效率低下而且許多關鍵技術還需依靠國外支持,」(報告第22頁)另外,「迄今為止,如果沒有其他國家幫助和支持,中國仍無力獨自去完成一個複雜武器系統從研究,發展到最後得到成果的全過程,或者對這個過程進行創新。」(報告第24頁)整個評估的結果是模糊不清的,不過與以往的報告相比,這次沒有明確判斷中美在軍事力量上正在不斷縮小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報告中最接近精確的中美之間的比對評估結果是:「等到2010年末或者稍晚一些,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變革將會形成真正的現代化軍事力量,並有能力擊敗一個擁有現代化部隊的敵人」(報告第26頁)。把「避免與美國軍隊的比較」這個問題拋到一邊,這個評估報告也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對於中國,誰將是潛在的現代化敵手:中國的台灣,韓國,還是日本?
偶是阿凡提------偶會種金子
。靠,誰把偶種的金子偷了?

23

主題

84

帖子

5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52
沙發
 樓主| ggp8599 發表於 2006-12-4 16:17 | 只看該作者
2005年的這份報告,其真正的價值在於它明確了中國正在不斷發展的防衛能力和武器系統。本次報告的內容也是十分廣泛的,包括在核保護、核挽救,後勤保障,武器系統的指揮和控制等多個問題上都有論述。而且本次報告將重點放在了中國國防工業中武器的發展與國家工業先進技術的發展,相互支持,互為促進。在這個方面,2005年的報告要比一年前的報告深入許多。

  但是,中國這種近期才具有的發展和生產新武器的能力怎麼才能與報告中提到的——「至今還沒有證據證明,中國能獨自發展複雜的武器系統」聯繫起來呢?而且,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特定武器系統上,報告認為這些武器系統是在中國國防企業與民間高科技企業合作下發展、生產的,並且得到了一些外來的幫助,特別是來自俄羅斯方面。報告稱:中國正在質量上和數量上提高其導彈部隊……特別是中國新一代彈道導彈潛艇構建的潛射彈道導彈系統,將使中國具有在遭受核打擊后的第二次核反擊能力(報告第28-29頁)。

  北京正在持續生產宋級潛艇,並獲得了俄羅斯基洛級潛艇,新型的元級常規潛艇正在發展中,093型攻擊核潛艇也正在研製中(該潛艇將具有更大的水下潛航能力)……(報告第33頁)從俄羅斯購買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將幫助中國解放軍海軍在武器裝備上走向現代化,而且中國還在自行生產旅洋(音譯)級驅逐艦(報告第23頁)。解放軍最近加大了兩棲登陸艦的產量,這將改善他們的海上運輸能力,而且中國的商船船隊也將被組織起來,它們有可能成為解放軍增加海上運輸能力的有效途徑(報告第31頁)。

  中國的空軍部隊不斷從俄羅斯獲得先進的戰鬥機……中國還在與莫斯科達成合作生產的協議下,生產蘇-27SK型戰鬥機的國產型——殲一11戰鬥機。去年,北京還試圖對此協議進行重新談判,內容是在剩下的合作期間內可以生產多用途的蘇一27SMK型戰鬥機……中國仍在發展FB一7型戰機(國內稱殲轟一7戰鬥轟炸機),這是一種超音速全天候中程戰鬥轟炸機,可用於執行反艦任務。此外,升級FBC—1遠程戰鬥轟炸機的發展和測試工作已接近完成(報告第4和第32頁)。

  中國的後勤改革的重點在於將軍隊保障系統與民用機構有機的結合起來。解放軍將會從市場巾獲得普通的,但可以軍民兩用的物品。特別是當民間工業可以用更低的價格去完成相似的功能時,解放軍的後勤保障系統將得到無形的增強(報告第34頁)。

  報告的最後部分特彆強調了中國國防工業和民間工業的融合,而這種不斷加深的融合正變的越來越廣泛。例如,中國最近第二次發射載人航天飛船,就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武器的多樣性發展。正如梅德羅斯所言,在任一事件中一個新的範例就是,中國民間高科技企業和國防工業的平行發展,正在有序地完全融合。因為2005年年度的國防部報告沒有強調中國軍事能力與美國的差距,所以緊接著其後出台的關於中國軍事發展的報告都不會嘗試在這一點上做出評估。毫無疑問,2006年3月出台的國防部2006年年度軍事報告,以及相關的國防部四年一度的國防評論報告,都會引發我們的關注和閱讀的興趣。

  中國軍費開支的走向

  原作者認為,相對於民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未來十年中國國防工業和軍事的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外界很難作出削斷。因為難以獲得有關中國當前國防工業和軍事現代化的進程的確切消息,而且外界對中國所作的決定還持有異議,這都對外界關於中國國防工業和軍事現代化的評估帶來很大影響。而外界能得到的最有預見性的內容是建立軍事現代化構架的兩個藎本方向:中國國防工業的新典範和國防費用支出的水平,緊接著是對解放軍各軍種的細緻研究和觀察一一海軍、空軍和陸軍,以及跨越各個基礎軍種的新型兵種,如信息技術和通訊部隊。

  國防工業的新典範有關這方面,早在「國防與高科技企業在更有競爭機制的指導方針下融合」這一時期就已經討論過,這種新典範,事實上就是我們所說的「美國模式」。在過去的幾年中,新典範對中國國防也已經產生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積極影響,而且幾乎肯定地還將在未來10年問,在更大範圍內大力推廣,並在此期間根據實際效果,做出相應的深層次的調整。

  國防費用支出水平這方面可以從中國發布的一些財政報告和經濟狀況中得到參考信息,儘管有時這些報告公布的數據比較模糊。

  2005年度的美國國防部報告認為,一些中國的財政報告稱中國在2005年國防費用的官方數據是300億美元,不過考慮到其他一些與國防相關的費用支出,美國國防部估計中國用於車事方面的實際開支是中國官方數據的兩到三倍,也就是600—900億美元。如果我們假設,中國目前每年用十軍事的費用支出是美國的一半,那麼根據目前兩國的經濟增長的情況,在今後10年裡,中國經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而美國經濟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那麼到2015年,中國每年的軍費開支將達到美國的75%。

  這些當前的中國國防開支的數據,清楚地預示了中國更大的軍事費用支出,而且正在穩步增長到相當於美國軍費開支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水平。最終,到2015年或者稍晚一些時候,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軍事強國。此外,由於中國軍事裝備和力量在亞洲將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美國軍事部隊的活動範圍是全球化的,那麼在亞洲方面,至少在可比較的數量條件下,美國的軍費開支將與中國旗鼓相當。
中同軍隊和美國軍隊的架構各不相同,然而,塒於雙方在亞洲範圍內的軍事費用支出以及雙方軍事力量的平衡,需要我們對各個軍種,各個武器系統逐一展開比對和研究。相關的武裝部隊的結構還需要考慮中國對其武裝部隊賦予的目標。中國的武裝部隊在這一點上突出集中在台灣問題,甚至包括在潛在的外來因素介入和與美國部隊發生對峙的條件下。更廣泛一點,中國軍隊的任務範圍將會擴大,比如保護中國的海上商貿船隻,特別是在馬六甲海峽穿梭的油輪,這樣就會導致一個新的武裝力量產生。這些需要考慮的事項都會在下面關於今後10年中國各個軍種和武器系統的展望中討淪。

  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

  海軍在未來10年裡,中國海軍將有計劃地,在數量和質量上進行充分發展。作戰艦艇在數量上預計至少將達到300艘,而美國海軍作戰艦艇同期將從290艘下降到250艘以內。中國艦隻在質量上的現代化也將是堅實的,因為新建造的海軍和商用造船廠『都將加強中國在這方面的能力。對於一些特種戰艦的製造能力,特別是潛艇和驅逐艦方面,根據目前得到的有效信息很難對其進行預測。此外,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中國是否會購買或建造航空母艦,這個問題中國軍辦曾經熱烈討論過,但是現在好象被擱置了。是否擁有航空母艦也關係到擴大軍事任務範圍,保護在馬六甲海峽航行的船隻的問題,因為以航空母艦為平台的空中打擊力量在這個問題上非常重要。從中國海軍在更廣闊範圍內的任務看,像包括在孟加拉灣的緬甸修建藍水港口設施,都需要艦隊在組成上進行更改,以達到擁有更遠距離航行,更強大的空中支援和供給、保障能力。

  空軍在未來的10年裡,雖然在現代化步伐上可能會比海軍稍稍落後一些,中國空軍也將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穩步的發展。近期,中國商用飛機製造業首先從與加拿大和巴西的航空公司在小型噴氣式客機上的競爭開始,進而到計劃參與大型客機「空中客車」的生產,可能都會對軍用飛行器的設計和生產帶來一定的有益影響。至於個別機型的發展和生產,就像2005年美國國防部的報告所說的,需要我們在就其於今後5到10年後的能力與美國空軍進行比較之後,再進行評估和研究。對於中國在亞洲範圍內不斷擴大的軍事任務,作戰飛機也需要在航空母艦打擊平台和遠程攻擊,兩個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進。

  陸軍中國陸軍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裁減部隊人數(當前的數量已經超過100萬人),並對指揮和控制系統、武器裝備升級。中國陸軍的現代化步伐明顯慢下海軍和空軍,但這方面還缺少確鑿的證據。中國陸軍正任重點發展小規模的精銳部隊,這可能是中國通過觀察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非常有效的軍事行動,而得到的經驗。在許多條件下,諸如中國在業洲範圍內可能發生的軍事行動中,特別是與美國遭遇的情況下,海軍和空軍都將是中國加速升級武器系統和現代化的優先對象。

  信息技術和通信武器越來越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和國防策略的重要環節。對於民用領域,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5年4月訪問印度期間曾預測,「如果印度和中國能在信息技術工業方面加強協作,我們將能夠領導世界……而且這將標誌著信息技術工業即將進入亞洲時代。」美國最大的計算機設備生產商思科公司(Cisco)首席執行官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2004年9月曾在北京說「中國將成為世界信息技術中心。」更先進的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只是中國武器系統現代化整個進程的一部分,其應用的主要核心是:導彈的發射、衛星偵察能力,以及在數字化戰爭中破壞敵方的通訊和指揮控制系統。以上這些都將是中國在未來10年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領域,儘管我們還不清楚,與美國相比中國究竟處於什麼水平。此外,中國還非常注重擁有準確定位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行蹤,並能利用導彈和數字化戰爭的方式對其產生威脅。

  原作者認為,上述的描繪,很可能是未來10年中國國防工業和軍事現代化發展的「藍圖」。這與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國與蘇聯的關係有點類似,當時蘇聯上升為全球第二大軍事力量。不過當前中美之間的這種關係與當年的美蘇關係還有兩個根本性的區別。第一是中國民用和同防工業的融合,國外公司在中國高技術工業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對而言,蘇聯國防工業很大程度上是與民間經濟隔絕的,更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相隔絕。第二個小同點是,美國與蘇聯都非常重視在歐洲範圍內的,雙方常規地面部隊的部署,對抗。相對而言,任美國與中國的軍事關係中,海上和空中部隊的對抗將是主要方面,再加上全新的世界範圍內的衛星和數字化的軍事力量。

  ★展望未來25年

  原作者稱,我們已經描繪出未來10年,美國和中國之間有關高科技工業和國防現代化方面的關係,以及可能發生的動向。不過在未來25年的時間裡甚至更遠一點,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這種關係將會走向何方呢?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同答的問題,即使只要求一個近似的結果。在科技創新以驚人的規模和速度發展的影響下,世界正以史無前例的高速步伐發展。現在的時間範圍相對於過去已經縮短了,過去的25年的時間裡發生的變化,在現代科技發展的影響下已經縮短,可能只相當於現在的10年。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對未來25年的評論性預測,大多是根據目前的態勢發出的警告和結論。


  對於未來10年的展望,就中國而言,它很可能成為一個科技發達的超級大國,與美國和歐盟分庭抗禮,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並成為區域性的高科技強權,拉動世界經濟。與此同時,中國將上升為全球第二大軍事力量,並逐漸達到與美國軍事力量相平衡的關係。還有一些評估報告認為,25年後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能力將會持續增強,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力量,並且成為東亞地區具有統治力量的經濟強權。同時,由於其軍事現代化的持續發展,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全球性的軍事對抗的可能性正在逐步上升。

  ★結語

  原作者認為,中國挑戰美國高科技領導地位的號角終究要吹響,接下來會是重要的商業領域,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美國也將會從各種角度更加認真地應對。我們得到的一個重要評估結果就是,一種可能性離我們越來越近——在未來的25年之後,中國將成為美國頭號,也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國家。 國際展望
偶是阿凡提------偶會種金子
。靠,誰把偶種的金子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05

主題

3648

帖子

259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98
3
schulton 發表於 2006-12-5 18:07 | 只看該作者

美學者展望未來25年中國高科技和軍事能力

展望未來25年中國高科技和軍事能力
編者按:本文節譯自美國哈德遜研究機構出台的《中國的新跨越式發展》報告第一部分,該部分由美國戰略研究學者歐內斯特·普里格執。作者通過分析近年來中國國防工業的發展,得出了中國將成為美國最大的潛在對手的結論。本刊刊發此文,並不代表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只是為了使讀者了解到部分美國學者的觀點,文中有著很強的中國威脅論的論調,請廣大讀者在閱讀時有所鑒別。

口歐內斯特·普里格原著

胡錦洋 編譯

★中國國防工業面臨的挑戰

本文作者稱,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觀察分析人士一致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中旬表現出的能力令人失望。在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中國軍隊在與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小規模越南軍隊的對抗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場戰爭中,中國軍隊暴露了指揮和通訊協調能力差的弱點,很多人員的傷亡來自己方部隊的誤擊。1991年年初,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首次利用「手術刀」式的精確打擊和電子作戰在海灣戰爭中迅速擊潰伊拉克軍隊,這場戰爭同時也表明中國在現代化武器系統方面與美國有著巨大的差距。而這個差距在1996年美國航母戰鬥群趕赴台海地區,監視中國大陸導彈機動演習和解放軍部隊在相應地區的地面調動中表現的更為明顯。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防部一直都認為,中國的軍事能力比西方發達國家落後20年,而這種觀點也得到許多國際獨立分析人士的普遍認同。

國際分析人士對解放軍發展準備戰爭現代武器系統失敗的主要原岡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分析,他們認為,中國對於軍事組織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因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軍隊缺乏對改革的熱情、高級軍事領導與高度機密的國防機構問缺乏溝通以及對偏遠地區同防企業重新調整等原因而落空。此外,中國的調查發展研究機構的發展脫離了中國的實際軍事能力和同防工業的現實,許多軍事生產和國防企業還沿用了落後的計劃經濟體制。

★中國國防工業的改革

通過近20年努力,中國軍工立品取得很大進步,從我研製的99式主戰坦克上身上能看到這種可喜的變化。

從1997到1999年中國終於開始對國防工業進行基礎性調整改革。而與改革緊密相關的在新概念框架下運行的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已經進行了好幾年。 1997年的《國防法》規定,武裝力量從本質上服從於國家和人民政府的控制,並聲明:根據九大類型職責,國務院將直接管理包括最重要的財政撥款等項門在內的國家防務體系建設。1998年的中國防務白皮書則詳細閘述了這種管理權的轉變,國務院將負責決定國防工業的規模、結構和地位。仔細審視中國圍防工業可以發現,它實現了三個基礎性的變化1、特大型國有國防企業的控制權從軍方轉到民間政府2、在武器開發上,這些國防工業單位將與其他高科技企業,包括相關研究機構、大學及其他單位更好的互動起來3、國防項目將根據價格和能力,在同防企業和其他企業中展開競爭機制。中國國防工業的結構重建與高科技企業的發展緊密相連。

原文認為,從本質上看,中國國防工業的基礎性重建工作並未從已被事實證明是失敗的「前蘇聯模式」轉向「美國模式」。「美國模式」強調以價格和能力為基礎,在民間防務公司間展開競爭,該模式還考慮到上要防務承包商與其他高科技公司及研究機構的互動。

1997到1999年間的這個決策起初遭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家分析人士的質疑。這種反應很大程度上源自解放軍此前的改革效果均不理想,因此在對改革作出積極評價前,有必要對其執行情況進行一年的謹慎觀察。2002年大衛·香博(Davi(Shambaugh)通過研究得出結論認為「雖然解放軍正在著手廣泛而系統的現代化改革,但國內各種因素的阻礙和國外的束縛都大大的限制了中國軍事變革前進的步伐和範圍。」

美國國防部2004財年提交給國會的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十2004年5月出台,報告並未對中國軍事工業改革給予很大的關注,在整整54頁的報告中,涉及到「國內國防工業」的內容只有一頁,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國防工業為改善現有的不足,已經在近期展開了一些行動,但是北京意識到長期的現代化建設需要耗費時間和運用多樣性的方法。」比較明確的是,在對先進科技發展給予充分關注的同時,報告邊一步說明:「除了少數例外,如彈道導彈研究,發展和生產,大多數中國民間國防企業工作效率低下,並因過度依賴於國外的技術而容易遭到破壞。」報告還認為:「自給自足仍將是中國國防工業的長期目標,在今後的5到10年內,中國將力求使武器質量水平接近其他西方發達國家。我們預期,中國將在走過崎嶇的發展道路后達到這個目標。」儘管對中國在1997-1999年間的國防工業結構調整仍持保留態度,但這份報告慢慢開始顯露出一些基礎觀點的改變和有重大意義的改進。2004年2月,在美中經濟和安全評估會召開前夕,一份由蘭德公司僱員埃文·梅德羅斯(Evan edeiros)撰寫的論文被公布,這篇論文列舉了中國國防工業所出現的變化。

梅德羅斯認為,在最近的5年中,中國的國防工業與過去的十幾年相比,產能有了很大提高。國防工業的改革在90年代末期開始實施,與以往歷次改革不同,這次改革進行的十分堅定,並對中國國防產品的質量和出口產生了積極影響。中國國防企業已經對研發技術,生產流程,和出口產品的質量作出了改良。

梅德羅斯認為,中國的大型國防工業企業不只受中國軍方的領導,他們已經轉變為由國務院或其下屬機關管理下的民間實體,例如政府下屬的科技、技術委員會和國家國防行業。據梅德羅斯估計,11家大型國防公司所生產民用產品的產量約佔到其產品總量的65%一90%。因此,儘管這些企業被官方劃為國防工業企業,但它們也涉足民川產品的牛產和服務,所以他們也融入到中國龐大的民間經濟中。此外,還有數量正在持續增長的一些其他相關的企業也參與到國防工業中來,他們雖不屬於11個大型國防企業之列(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領域),但他們生產的產品卻與軍方有著密切的聯繫,而國防工業企業與民間企業之間的分界線在中國也變得日漸模糊。在近兩年裡,中國國防企業已經生產出多種中國自主研製的新型武器系統。這其中許多是具有很強作戰能力的武器平台。這些武器的進步反映出中國在研發技術、設計方法和生產流程方面的進步。與80年代甚至90年代相比,這些新式武器系統不僅更加先進,而且產量和生產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梅德羅斯隨後闡述了這些進步如何滲透到國防工業領域,以及中國國防工業系統仍然存在的弱點。他推測,在國防合同項目中,具有競爭性的競標方式在廣度和力度上仍然受到制約。不過他得出結論:「我們需要一個新的範例,去分析中國國防工業的能力。」

在中國眾多的軍事系統分支中,加速軍事現代化與民用先進技術的有機結合對中國海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中國擁有9000英里長的海岸線和從9世紀就開始擁有海上力量的悠久歷史。當前中國海軍的戰略是:完成短期國家安全目標,這與台灣和中國南海問題密切相關,通過提升戰鬥力和商業貿易途徑取得長期的地區海上主導權。到20lO年,中國計劃建造大約70艘現代化水面艦艇和20-30艘潛艇。在過去的4年間,中國首先在本國的造船廠生產了4艘擁有先進隱形技術的7000噸級導彈驅逐艦,這些艦艇的防空能力和反潛能力都得到了加強。中國還將繼續對潛艇部隊進行升級,最新的094型核潛艇於2004年7月提前下水。美國國防部認為,這種新型核潛艇具有發射攜帶核彈頭的中遠程導彈的能力,這將是中國在彈道導彈潛艇領域的一個巨大進步。

商業海事活動已經成為中國海軍的「影子」,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非常有力的支持了中國海軍現代化進程。中國已擁有數量龐大的商船船隊,其造船能力很快就將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韓國的世界第二大造船國。2004年,中國國有造船企業,共生產了總噸位達到360萬噸的船隻,比2003年增長了65%。 2004年8月,華東造船廠獲得了建造5艘先進大型液化氣運輸船的合同,這與中國要求國產船隻參與液化氣進口合同有關。中國的商業海上運輸能力當然與中國飛速發展的商業貿易有關,從1998年到2003年,經過中國港口的集裝箱每年的增長率為29%。上海花費了100億元人民幣擴大和改進自己的港口,已超過香港成為世界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中國正逐漸成為太平洋上具有主導權的國家,就像一個世紀以前的美國一樣,這有著深遠的地理政治學意義和國家安全涵義。

在負責開發短程彈道導彈的航空工業界,在導彈的精確性和破壞力方面做出了改、進,其中包括開發衛星導航的反艦巡航導彈。而根據2005年1月的相關報道,新式公路機動型東風一3l遠程導彈的發展已經超過了美國國防部2004年年度報告的預料。

中國高科技產業最深層次的融合莫過於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和智能的國防電子系統化方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C4I系統。數千公里長的地下光纜連接著現代化的開關和路由器,它為安全通信提供了保證,縮短了中國各個作戰單位間的距離,而大型計算機網路用於指揮和控制系統。

★美國2005年度中國軍力報告

2004年到2005年初,各種各樣的報告和評估都在進行中,而與此同時,國防部和其智囊機構都忙於進行基礎性評估。2005年度提交國會的關於「中國軍事力量」的報告的初稿完成,這份初稿卻反映出美國政府內部在關於中國軍隊現代化步伐和程度的問題上有著不同意見,最終,這份報告推遲了四個月,直到7 月才正式出籠。據稱分歧出現在持長遠觀點的分析人士認為不應該對中國當前的現象過分重視,而一些專家和從政治角度出發的官員卻視中國的發展為巨大威脅。最終的報告文本對這些分歧作了如實地反映,相對於以前的報告,這次的報告結論有些模糊。

然而,與2004年的報告相比,這份報告包含了新的重大變化,與20世紀90年代非常自滿得意的「領先20年」的論調相比,2005年的報告表現出的完全是一種不同的觀點。

2005年報告的開篇——「透析中國戰略」,引用了鄧小平先生的一句名言一一「韜光養晦」,對於中國民用高科技產業乃至中國國防工業的變革,這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描述。報告清晰地陳述了中國當前國防工業改革的成功,並稱「應中央領導集團的加強對台灣問題的軍事解決能力的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車在20世紀 90年代中後期開始加速現代化步伐。」報告也承認了此前出台的報告的缺點:「最近幾年中,中國相繼推出新的武器系統,其發展過程並不像西方國家在此之前所說的那樣。」(報告第16頁)2005年的評估報告對於中國的軍事能力,依然持懷疑態龐「根據一些智囊機構的估計,中國國防工業效率低下而且許多關鍵技術還需依靠國外支持,」(報告第22頁)另外,「迄今為止,如果沒有其他國家幫助和支持,中國仍無力獨自去完成一個複雜武器系統從研究,發展到最後得到成果的全過程,或者對這個過程進行創新。」(報告第24頁)整個評估的結果是模糊不清的,不過與以往的報告相比,這次沒有明確判斷中美在軍事力量上正在不斷縮小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報告中最接近精確的中美之間的比對評估結果是:「等到2010年末或者稍晚一些,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變革將會形成真正的現代化軍事力量,並有能力擊敗一個擁有現代化部隊的敵人」(報告第26頁)。把「避免與美國軍隊的比較」這個問題拋到一邊,這個評估報告也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對於中國,誰將是潛在的現代化敵手:中國的台灣,韓國,還是日本?

2005年的這份報告,其真正的價值在於它明確了中國正在不斷發展的防衛能力和武器系統。本次報告的內容也是十分廣泛的,包括在核保護、核挽救,後勤保障,武器系統的指揮和控制等多個問題上都有論述。而且本次報告將重點放在了中國國防工業中武器的發展與國家工業先進技術的發展,相互支持,互為促進。在這個方面,2005年的報告要比一年前的報告深入許多。

但是,中國這種近期才具有的發展和生產新武器的能力怎麼才能與報告中提到的——「至今還沒有證據證明,中國能獨自發展複雜的武器系統」聯繫起來呢?而且,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特定武器系統上,報告認為這些武器系統是在中國國防企業與民間高科技企業合作下發展、生產的,並且得到了一些外來的幫助,特別是來自俄羅斯方面。報告稱:中國正在質量上和數量上提高其導彈部隊……特別是中國新一代彈道導彈潛艇構建的潛射彈道導彈系統,將使中國具有在遭受核打擊后的第二次核反擊能力(報告第28-29頁)。

北京正在持續生產宋級潛艇,並獲得了俄羅斯基洛級潛艇,新型的元級常規潛艇正在發展中,093型攻擊核潛艇也正在研製中(該潛艇將具有更大的水下潛航能力)……(報告第33頁)從俄羅斯購買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將幫助中國解放軍海軍在武器裝備上走向現代化,而且中國還在自行生產旅洋(音譯)級驅逐艦(報告第23頁)。解放軍最近加大了兩棲登陸艦的產量,這將改善他們的海上運輸能力,而且中國的商船船隊也將被組織起來,它們有可能成為解放軍增加海上運輸能力的有效途徑(報告第31頁)。

中國的空軍部隊不斷從俄羅斯獲得先進的戰鬥機……中國還在與莫斯科達成合作生產的協議下,生產蘇-27SK型戰鬥機的國產型——殲一11戰鬥機。去年,北京還試圖對此協議進行重新談判,內容是在剩下的合作期間內可以生產多用途的蘇一27SMK型戰鬥機……中國仍在發展FB一7型戰機(國內稱殲轟一7 戰鬥轟炸機),這是一種超音速全天候中程戰鬥轟炸機,可用於執行反艦任務。此外,升級FBC—1遠程戰鬥轟炸機的發展和測試工作已接近完成(報告第4和第 32頁)。

中國的後勤改革的重點在於將軍隊保障系統與民用機構有機的結合起來。解放軍將會從市場巾獲得普通的,但可以軍民兩用的物品。特別是當民間工業可以用更低的價格去完成相似的功能時,解放軍的後勤保障系統將得到無形的增強(報告第34頁)。

報告的最後部分特彆強調了中國國防工業和民間工業的融合,而這種不斷加深的融合正變的越來越廣泛。例如,中國最近第二次發射載人航天飛船,就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武器的多樣性發展。正如梅德羅斯所言,在任一事件中一個新的範例就是,中國民間高科技企業和國防工業的平行發展,正在有序地完全融合。因為 2005年年度的國防部報告沒有強調中國軍事能力與美國的差距,所以緊接著其後出台的關於中國軍事發展的報告都不會嘗試在這一點上做出評估。毫無疑問, 2006年3月出台的國防部2006年年度軍事報告,以及相關的國防部四年一度的國防評論報告,都會引發我們的關注和閱讀的興趣。

中國軍費開支的走向

原作者認為,相對於民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未來十年中國國防工業和軍事的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外界很難作出削斷。因為難以獲得有關中國當前國防工業和軍事現代化的進程的確切消息,而且外界對中國所作的決定還持有異議,這都對外界關於中國國防工業和軍事現代化的評估帶來很大影響。而外界能得到的最有預見性的內容是建立軍事現代化構架的兩個藎本方向:中國國防工業的新典範和國防費用支出的水平,緊接著是對解放軍各軍種的細緻研究和觀察一一海軍、空軍和陸軍,以及跨越各個基礎軍種的新型兵種,如信息技術和通訊部隊。

國防工業的新典範有關這方面,早在「國防與高科技企業在更有競爭機制的指導方針下融合」這一時期就已經討論過,這種新典範,事實上就是我們所說的「美國模式」。在過去的幾年中,新典範對中國國防也已經產生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積極影響,而且幾乎肯定地還將在未來10年問,在更大範圍內大力推廣,並在此期間根據實際效果,做出相應的深層次的調整。

國防費用支出水平這方面可以從中國發布的一些財政報告和經濟狀況中得到參考信息,儘管有時這些報告公布的數據比較模糊。

2005年度的美國國防部報告認為,一些中國的財政報告稱中國在2005年國防費用的官方數據是300億美元,不過考慮到其他一些與國防相關的費用支出,美國國防部估計中國用於車事方面的實際開支是中國官方數據的兩到三倍,也就是600—900億美元。如果我們假設,中國目前每年用十軍事的費用支出是美國的一半,那麼根據目前兩國的經濟增長的情況,在今後10年裡,中國經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而美國經濟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那麼到2015年,中國每年的軍費開支將達到美國的75%。

這些當前的中國國防開支的數據,清楚地預示了中國更大的軍事費用支出,而且正在穩步增長到相當於美國軍費開支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水平。最終,到 2015年或者稍晚一些時候,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軍事強國。此外,由於中國軍事裝備和力量在亞洲將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美國軍事部隊的活動範圍是全球化的,那麼在亞洲方面,至少在可比較的數量條件下,美國的軍費開支將與中國旗鼓相當。

中同軍隊和美國軍隊的架構各不相同,然而,塒於雙方在亞洲範圍內的軍事費用支出以及雙方軍事力量的平衡,需要我們對各個軍種,各個武器系統逐一展開比對和研究。相關的武裝部隊的結構還需要考慮中國對其武裝部隊賦予的目標。中國的武裝部隊在這一點上突出集中在台灣問題,甚至包括在潛在的外來因素介入和與美國部隊發生對峙的條件下。更廣泛一點,中國軍隊的任務範圍將會擴大,比如保護中國的海上商貿船隻,特別是在馬六甲海峽穿梭的油輪,這樣就會導致一個新的武裝力量產生。這些需要考慮的事項都會在下面關於今後10年中國各個軍種和武器系統的展望中討淪。

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

海軍在未來10年裡,中國海軍將有計劃地,在數量和質量上進行充分發展。作戰艦艇在數量上預計至少將達到300艘,而美國海軍作戰艦艇同期將從290 艘下降到250艘以內。中國艦隻在質量上的現代化也將是堅實的,因為新建造的海軍和商用造船廠『都將加強中國在這方面的能力。對於一些特種戰艦的製造能力,特別是潛艇和驅逐艦方面,根據目前得到的有效信息很難對其進行預測。此外,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中國是否會購買或建造航空母艦,這個問題中國軍辦曾經熱烈討論過,但是現在好象被擱置了。是否擁有航空母艦也關係到擴大軍事任務範圍,保護在馬六甲海峽航行的船隻的問題,因為以航空母艦為平台的空中打擊力量在這個問題上非常重要。從中國海軍在更廣闊範圍內的任務看,像包括在孟加拉灣的緬甸修建藍水港口設施,都需要艦隊在組成上進行更改,以達到擁有更遠距離航行,更強大的空中支援和供給、保障能力。

空軍在未來的10年裡,雖然在現代化步伐上可能會比海軍稍稍落後一些,中國空軍也將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穩步的發展。近期,中國商用飛機製造業首先從與加拿大和巴西的航空公司在小型噴氣式客機上的競爭開始,進而到計劃參與大型客機「空中客車」的生產,可能都會對軍用飛行器的設計和生產帶來一定的有益影響。至於個別機型的發展和生產,就像2005年美國國防部的報告所說的,需要我們在就其於今後5到10年後的能力與美國空軍進行比較之後,再進行評估和研究。對於中國在亞洲範圍內不斷擴大的軍事任務,作戰飛機也需要在航空母艦打擊平台和遠程攻擊,兩個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進。

陸軍中國陸軍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裁減部隊人數(當前的數量已經超過100萬人),並對指揮和控制系統、武器裝備升級。中國陸軍的現代化步伐明顯慢下海軍和空軍,但這方面還缺少確鑿的證據。中國陸軍正任重點發展小規模的精銳部隊,這可能是中國通過觀察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非常有效的軍事行動,而得到的經驗。在許多條件下,諸如中國在業洲範圍內可能發生的軍事行動中,特別是與美國遭遇的情況下,海軍和空軍都將是中國加速升級武器系統和現代化的優先對象。

信息技術和通信武器越來越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和國防策略的重要環節。對於民用領域,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5 年4月訪問印度期間曾預測,「如果印度和中國能在信息技術工業方面加強協作,我們將能夠領導世界……而且這將標誌著信息技術工業即將進入亞洲時代。」美國最大的計算機設備生產商思科公司(Cisco)首席執行官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2004年9月曾在北京說「中國將成為世界信息技術中心。」更先進的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只是中國武器系統現代化整個進程的一部分,其應用的主要核心是:導彈的發射、衛星偵察能力,以及在數字化戰爭中破壞敵方的通訊和指揮控制系統。以上這些都將是中國在未來10年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領域,儘管我們還不清楚,與美國相比中國究竟處於什麼水平。此外,中國還非常注重擁有準確定位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行蹤,並能利用導彈和數字化戰爭的方式對其產生威脅。

原作者認為,上述的描繪,很可能是未來10年中國國防工業和軍事現代化發展的「藍圖」。這與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國與蘇聯的關係有點類似,當時蘇聯上升為全球第二大軍事力量。不過當前中美之間的這種關係與當年的美蘇關係還有兩個根本性的區別。第一是中國民用和同防工業的融合,國外公司在中國高技術工業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對而言,蘇聯國防工業很大程度上是與民間經濟隔絕的,更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相隔絕。第二個小同點是,美國與蘇聯都非常重視在歐洲範圍內的,雙方常規地面部隊的部署,對抗。相對而言,任美國與中國的軍事關係中,海上和空中部隊的對抗將是主要方面,再加上全新的世界範圍內的衛星和數字化的軍事力量。

★展望未來25年

原作者稱,我們已經描繪出未來10年,美國和中國之間有關高科技工業和國防現代化方面的關係,以及可能發生的動向。不過在未來25年的時間裡甚至更遠一點,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這種關係將會走向何方呢?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同答的問題,即使只要求一個近似的結果。在科技創新以驚人的規模和速度發展的影響下,世界正以史無前例的高速步伐發展。現在的時間範圍相對於過去已經縮短了,過去的25年的時間裡發生的變化,在現代科技發展的影響下已經縮短,可能只相當於現在的10年。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對未來25年的評論性預測,大多是根據目前的態勢發出的警告和結論。

對於未來10年的展望,就中國而言,它很可能成為一個科技發達的超級大國,與美國和歐盟分庭抗禮,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並成為區域性的高科技強權,拉動世界經濟。與此同時,中國將上升為全球第二大軍事力量,並逐漸達到與美國軍事力量相平衡的關係。還有一些評估報告認為,25年後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能力將會持續增強,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力量,並且成為東亞地區具有統治力量的經濟強權。同時,由於其軍事現代化的持續發展,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全球性的軍事對抗的可能性正在逐步上升。

★結語

原作者認為,中國挑戰美國高科技領導地位的號角終究要吹響,接下來會是重要的商業領域,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美國也將會從各種角度更加認真地應對。我們得到的一個重要評估結果就是,一種可能性離我們越來越近——在未來的25年之後,中國將成為美國頭號,也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國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0: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