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教, 回教和基督教

[複製鏈接]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2-1 01: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誰是真神?

(作者馮秉程)


--------------------------------------------------------------------------------

  藉著神的普遍啟示,不少人都相信冥冥之中有超然的力量存在,左右著世人的生命歷程。如果我們相信神的存在,那麼一個邏輯的問題是:誰是真神呢?各宗教所敬拜的神都是真神還是有真有假?到底有多少位真神?有人認為,各教敬拜的神都是真的,眾神是兄弟姊妹,所以,條條道路通羅馬,任何宗教都能殊途同歸,達到人天合一。
  但基督教的信仰是,真神只有一位,即耶和華這位獨一真神。在〈出埃及記〉,神向以色列人訂立的十條誡命中的第一條就闡明這一點。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偉大先知摩西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十天,諄諄勸誡即將進入迦南美地的以色列人時說,「今日你們要知道,也要記在心上,天上地下唯有耶和華他是神,除他以外,再無別神」(申四39)。主耶穌在傳道時也反覆強調這一點。有一個法利賽人問耶穌,十條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要緊的。耶穌回答: 「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們要盡心、盡性、盡意、儘力愛主你們的神』」(可十二29~30)。

  很多人對基督教這一「唯我獨真」、否定別的宗教的神的教義相當反感,認為基督教太偏狹,不夠包容。我本人在信主以前也有類似看法。然而,耶和華乃獨一真神、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是千真萬確的。在某種意義上說,作基督徒比信其他宗教更加困難。只有不但承認有神、而且進而相信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的人,才能成為基督徒。

  如何知道只有耶和華是真神呢?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比較宗教學的研究。比較才有鑒別。為要明白基督教的這一教義,需要將《聖經》中的三一真神與其他宗教所敬拜的神作一番比較、研究。有人將孔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回教(伊斯蘭教)稱為世界五大宗教。孔子雖是敬畏神的人,但他認為自己無力明白天道,故退而求其人道。孔孟之道主要是關於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大道,少有關於神的論述。道教雖有太上老君(即李耳,號老子或老聃)為共同教主,有三綱四輔道經,但道教以煉丹和求長生不老為主要目的,而且明朝以後式微。本章將首先簡要地介紹佛教和回教,並與基督教相比較。

一、佛教

教主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60年左右生於北印度的迦昆羅城(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西南約二百公里處),其父是該城的城主,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一個小諸侯。釋迦(Sakya)為族名,意為「能仁」;牟尼(Mani)意為「賢人」或「寂默」。釋迦牟尼即意為「釋迦族賢人」。釋迦自幼接受婆羅門教(改革前的印度教)教育,十五歲被立為繼承人,十七歲結婚,一妻二妾。據說釋迦出生時,有人預言,他將成為一個傑出的統治者;但若他見到疾病、老年、死亡和出家人這四件人、事,他就會放棄對塵世的統治而去追求拯救人類之途。釋迦的父親希望他繼承王位,讓釋迦在一座與外界隔絕的宮殿中長大。

  有一天,當釋迦騎馬經過王宮邊緣的園地時,他看到了一個被疾病折磨的人、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和一位行乞的出家人。那天晚上,那位出家人平安快樂的面容一直浮現在他腦海里。他開始思索人生中是否還有比宮中的奢華生活更有意義的事情。那天深夜,他對沉睡的嬌妻和孩子投下最後一瞥,便永遠離開了他的王宮,時年二十九歲。

  他剃光頭、披黃袍,雲遊四方,成為一個行乞的修行者。此後六年中,他用遁世、刻苦的方法尋求拯救。他極其刻苦、幾乎餓死,但並沒有獲得屬靈的光照和內心的平安。追隨他的五個子弟也相繼離開了他。最後他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發誓要坐在那裡不動,直到找到他所尋求的東西。在40晝夜中,他終於獲得了一種稱之為「開悟」的經驗。這種臨到他的內覺使他認定人類苦難的真正根源是「慾念」。人如果能擺脫一切慾念,即可獲取屬靈的平安,去涅盤之路於此開通。此後,釋迦即被稱為「佛陀」(Buddha),即「悟者」、「覺者」。

  那次經驗之後,釋迦吸取婆羅門教一些教義,創立了佛教,設立了僧侶制度。此後45年中他主要在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傳道,在最初四、五年中,便有信徒一、兩千人。佛陀80歲高齡去世時,已有成千上萬人接受了他的宗教理論。釋迦病逝於公元前486年。遺體火化后被分成八份,由八個地區、國家分別建塔紀念。火化后骨頭的剩餘物,梵文叫saria(意即「死人的骨頭」),中譯為「舍利子」1。

  佛教的教義十分複雜,但大體可分為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大類。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乃系指釋迦牟尼本人所講的根本教訓,一直持續到他去世后的一百年為止。按龔天民牧師所著《佛教綱要》2,原始佛教主要包含下列幾方面。

  第一,四聖締。聖締即「真理」之意。四聖締為苦締、集締、道締和滅締。苦締說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然煩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和所欲不得苦等八苦。人從生到死,一直在苦海中沉浮。

  集締是因緣論,認為一切事物並無實體,只不過是因緣的組合而已。釋迦的「十二因緣 」是說明人為什麼會有痛苦。他認為一切皆起源於「無明」(Avija),「無明」是一切惡事的根源。如果通過修行,把「無明」除掉,就除掉一切痛苦,不會再生、再死,得以從生死輪迴中超脫、釋放。但「無明」從何而生?並無清楚答案。在佛教論著《大乘起信論》中較含糊地論道,「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道締主要講人如何才能脫離因緣的束縛而超脫輪迴之苦。釋迦講了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其中主要是八正道:正見(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正思惟(化正見為求道的理想)、正話(不妄言)、正業(不殺、不偷、不姦淫)、正命(過有規律的佛教生活)、正精進(斷惡念)、正念(立志修道)和正定(虔修禪定)。通過修行,可產生「六神通」:天眼通(能見生、死輪迴)、天耳通(聽遠近一切聲音)、他心通(知他人的心思意念)、宿命通(知過去、未來事)、神足通(自由分身往來於梵天界和世俗之間)和漏盡通(漏盡一切,使心靈解脫)。

  四聖締的最後一締是滅締。滅締說人道修成功后,死了便可進入「涅盤」境界。涅盤(梵文為Nirvana,意為「被吹去」)是佛教徒最後的理想去處,是一個沒有再生再死的地方。佛祖的死被尊稱為「大般涅盤」,一般佛教僧尼、信徒去世則稱為「圓寂」、「涅盤」等。

  第二,六道輪迴說。釋迦把婆羅門教的三道輪迴擴充,成為六道輪迴,人要按其前世的作為,分別在天道、阿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中輪迴。

  第三,業力說。業力(Karma,意為「行為」)分身業、口業和意業三種。人及牲畜都要根據其生前的業力的善惡好壞,死後輪迴,重新投胎。業力說也源於婆羅門教。

  第四,五蘊說。「蘊」(Shandhas)是「集合」之意,認為人由物質(色蘊)和精神部分(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組成。

  第五,須彌山說。釋迦繼承婆羅門教的信仰,認為宇宙間有一座須彌山(Semura),由七山和七海圍繞,由風輪、火輪和金輪托住。須彌山住有四大天主,越過須彌山到空中,經欲界六天,十八天,最後到達無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二十八天,又稱「三界」,即「欲界」、「」和「無」。一千個須彌山世界成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則成為一個「大千世界」。

  第六,三法印。這是釋迦牟尼制定的監定佛教教理的法則。一為「諸行無常」,一切現象都在變遷轉化,無常不定。其二是「諸法無我」,「我」指「常一主宰」,萬事皆由因緣所生,本無實體,是空的。第三是「涅盤靜寂」,不再生、不再死的涅盤境界極其靜寂。佛教主張若與其三法印相違,即為假冒之說;相反,不論是誰講的教義與此三法印相符,即為真佛說。所以,佛教有「依法不依人」之說。

  總的說來,釋迦的根本教訓的本質是無神論的心理學的自律。正象魏司道(Johannes G. Vos)在《基督教與世界宗教》一書中指出的那樣,「佛陀並不象許多印度的思想家,對於思辨哲學的問題發生興趣。他所注重的是今日所謂心理學,他所追求的是以心理學來解救人的困難。他相信人的根本困難不在思想,乃在感情,特別當他的慾念未受嚴格控制的時候。他並不相信任何真神,並主張祈禱是完全無用的。他聲稱印度的吠陀經(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經典,為讚美書,含詩歌一千多首,寫於主前800年-筆者注)以及祭司制度是毫無價值的」 3。

  小乘佛教

  佛祖去世以後,印度佛教教團即發生分裂,后逐漸形成兩大主流:小乘佛教(Hinayana)和大乘佛教(Mahayana)。「乘」指交通工具。大乘佛教興起后,自詡該派能很快到達涅盤彼岸,故稱「大乘」,同時把別的派別貶為「小乘」。

  小乘佛教形成於公元前四世紀,衰於公元後一世紀。其教義與原始佛教相近。該派認為只有絕對遵循佛陀之道者的少數幸運者才能夠達到涅盤之境,強調借嚴格自律與修養得救。同時該派認為,佛祖只是一位教師(正如釋迦自己宣稱的一樣),而且已進入涅盤,不再為人。現在,小乘佛教在東南亞的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仍居支配地位。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公元一世紀在印度興起,公元八、九世紀衰退,到十四世紀末葉,隨著回教軍再次入侵印度,佛教大受迫害而歸於滅亡。一八五七年英國消滅了回教莫爾帝國,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於一九五○年獨立,此後佛教稍有發展4。大乘佛教除在若干教義上與小乘佛教不同外,它與小乘佛教的一個重要區別是,把釋迦牟尼奉為神,奉為全人類的拯救之神。至此,佛祖被神化為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三十二相(如「雙手過膝相」、「手足網縵猶如鵝王相」、「廣長舌左右舐耳相」、「馬陰藏相」等)、八十隨形好(如鼻高不現孔、脈深不現、舌色赤、毛右旋等),並被冠以十號(如「羅漢」、「如來」、「正偏知」 、「明行足」、「天人師」、「佛世尊」等)。由於宣揚釋迦為拯救之神,大乘佛教遠比小乘佛教更獲人心,在中國、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都頗有影響力。

  大乘佛教有六大宗派,即「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又稱「唯識宗」)、「凈土宗」和「密宗」(又稱「真言宗」)。禪、天、華、唯四大宗派的教義和修行方法雖各不相同,但都講「心」和「空」,故被劃歸為同一系統。該系統的空觀可以從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龍樹的名偈中揭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不生也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萬物皆由因緣所生,並無本體,都是空的。萬物的名字也只是一個代號而已,因它們本無實體。大乘的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道出同樣的信念。「色」(Rupa)指「物體」或「能看見之物」,「 空」即「物本無體」。這句話就是說,一切能見之物,均無實體;凡無實體之物,即是能見之物。這種空觀不僅常人難以明了,許多僧侶也無法說清楚。據說,一次清順治皇帝問禪宗和尚通秀(玉林):「山河大地妄念而生,妄念而息,山河大地還有也無?」通秀只能含糊答道:「如人睡夢中之事,是有是無」5。

  如果一切都是空、無,如何解釋世界的一切現象和活動呢?大乘把這一切歸之於人心,即所謂「唯心觀」,萬物皆出於人心。《佛經》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皆依心」(《華嚴經》);「今此三界,唯是心有,……我心作佛,我心是佛,……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盤」(《大集經》);「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般泥洹經》)。人們常說的「四大皆空」一說,原是出於大乘的空觀,認為地、水、火、風這構成宇宙的四大元素,也都空無實體。大乘的普世得救的思想也基於此,「芸芸眾生,旨能成佛。」人心原本清凈無穢,只因為「無明」所染,方生出各種妄念;只要潛心修行,去掉「無明」,即可復清心的本來面目(「佛心」或「 佛性」)而成佛。

  大乘這四大宗派的空觀和唯心觀,可以從龔天民牧師在《佛教綱要》中引用的一個故事反映出來。禪宗五祖弘忍向眾弟子索偈以便選定六祖接班。弟子神秀出一偈:「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認為神秀尚未修行到家。打雜工慧能也出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遂立慧能為禪宗六祖。因怕神秀加害,慧能逃回廣東隱名埋姓。15年後他去廣州法性寺,時值幡被風吹動,有僧說是風動,有僧則說是幡動,但慧能糾正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壇經》)6。這個典故深刻地刻劃出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

  凈土宗可稱為大乘的第二系統。此宗主要是說,如果人相信阿彌陀佛,並不斷口念「南無阿彌陀佛」,死後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梵文Amitabha或Amitayus),意為「無限光明」或「無限生命」,「南無」(梵文Namo)意為「皈依」。「南無阿彌陀佛」 即「皈依阿彌陀佛」之意。大乘前幾個宗派雖已把釋迦牟尼奉為神明,但同時又強調個人必須經過苦苦修行才能得救。因此對凈土宗的信仰大不以為然,視之為異端。禪宗六祖慧能曾辛辣地諷刺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心中凈土,願東顧西」(六祖壇經)。然而凈土宗易信易行,不須刻苦修行,只要開口念誦「南無阿彌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樂土,老少咸宜,何樂不為。此宗雖未能在印度獨樹一幟,但傳到中國后卻有了極大發展,「異端」漸成為「正統」。

  大乘佛教第三系統是「密宗」(又稱「真言宗」),公元七世紀在印度興起。此宗乃吸收婆羅門教的咒術而成,注意念誦「 嘛呢叭彌?」六字真言(此六字意為「祈求在蓮華藏中的佛」)。人持此六字大明咒,不僅能逢凶化吉,死後還能往生極樂世界。西藏和蒙古的喇嘛教即是印度密宗於八世紀初傳入中國后形成的密教。後來,其他宗派也常在經文中附加咒語。如《般若心經》末尾的幾句話,「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意為「度呀,度呀,度一切眾生都到彼岸,使一切眾生疾速成就無上悟道佛果!」),但中國佛教則譯為,「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成了玄妙的咒語 7。

  龔天民在《佛教綱要》中指出,大乘佛教的第一系統中,「『天台』、『華嚴』和『法相』三宗被稱為正統佛教,禪宗因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而被認為是一種異數和反動。但目前,除禪宗尚名存實亡(因禪僧也念「阿彌陀佛」了),其他『天華法』三宗已幾近絕傳了。再者,由於中國佛教各宗派融會混合的結果,已經很難找到純宗派了。大家都也變成熱心念佛向阿彌陀佛投降,沾上了凈土宗的味道。」「世界各地華人佛教徒間,念佛勢力最強大。如稱中國佛教現在主要只剩凈土宗一宗,也不為過。連一向反對凈土宗最烈的禪宗,也都在禪凈兼修了」8。據統計,現在全世界的佛教徒為三億五千三百萬人9。佛教從最初的無神的心理學的自律、修行逐步發展、演化為對多神多靈的崇拜。


二、回教


--------------------------------------------------------------------------------

  回教原名伊斯蘭教(Islam)。相傳伊斯蘭教從陸路傳入中國時,是經過回紇地區(即今維吾爾地區)。元朝時,信奉伊斯蘭教的回紇人隨蒙古人到了中國,因此中國人逐漸以回紇的「回」字為名,稱伊斯蘭教為回教了。

  回教創始人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於公元五七○年出生於阿拉伯的麥加城。他的家族雖然顯赫並極受尊敬,但他是個遺腹子,幼小十分清苦,六歲成為孤兒,由親戚哺養。回教的背景是古代阿拉伯的多神宗教,崇拜月、星、男神、女神和眾神靈。隨著年齡增長,他深受阿拉伯宗教中的爭吵、拜偶像、不道德和放蕩等惡性所困擾。

  十二歲時他曾隨叔父及駱駝商隊到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聽到許多《聖經》故事,使他眼界大開,智識急增,對宗教與人生有了初步理解,加深了對阿拉伯宗教的信仰和習慣的懷疑。二十五歲時他與麥加城的比他年長十五歲的富孀卡迪雅(Khadija)結婚。卡迪雅為他生下二男四女。穆氏先後娶十妻二妾,其中七人為寡婦,是在戰爭中擄來的俘虜。

  相傳在公元六一○年某夜,當穆罕默德在洞中靜修時,天使加百列突然向他顯現,要他去傳揚造物的真主之名。後來加百列又向他顯現多次。穆氏隨即將天使的話向信徒覆誦。阿拉伯字A1 Qar-an,英文作Koran,意即覆誦、誦讀、傳揚之意,中譯為「可蘭」或「古蘭」。所以回教聖書《可蘭經》被認為是穆罕默德所領受的啟示的記錄。這些啟示使穆氏非常振奮。在妻子的鼓勵下,他開始在麥加城中傳揚他的宗教思想。

  十年之中,麥加城中反對他的勢力日增。當他的妻子卡迪雅和大恩人叔父阿布塔裡布(Abu Talib)先後於公元六二○年去世后,麥加人即圖謀殺害他。因此穆氏不得不逃往默地那城(Medina)。此次出奔在回教中被稱為「赫吉拉」(Hijira)或「聖遷」,時為公元六二二年,被定為回教元年。默地那城成為穆氏立教、制體和發動軍事進攻的根據地。穆罕默德不單是伊斯蘭教的教祖,也是卓越的軍事領袖。公元六二四年,穆氏與麥加人發生第一次戰爭,大獲全勝。六三○年穆氏親率萬人雄師進軍麥加。麥加自知無力抵抗,遂開城投降,麥加人也改信了伊斯蘭教。穆氏進入麥加城后,摧毀了該城的主要神廟喀巴(Kaaba)廟中的一切偶象,只留下了廟中的一塊黑色隕石。穆氏宣布喀巴為回教的至聖所。此後兩年中,穆罕默德強化了自己作為主要先知和阿拉伯統治者的地位,他把阿拉伯各部落聯合成一支龐大的軍隊,以征服全世界。他將感化、規勸與武力征服相結合,在政治與宗教上佔優勢,縱橫阿拉伯。

  公元六三二年,穆罕默德率領信徒十二萬之眾,再次赴麥加朝覲喀巴。在回默地那途中生病,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三歲。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蘭教依軍事實力繼續擴展。魏思道(Johannes G. Vos)在《基督教與世界宗教》中簡練地描述道:伊斯蘭教軍於「主后六三八年攻陷了耶路撒冷;三年後侵入埃及;六三七年進入伊拉克;六四九年進入波斯;於六五二年進入大部分中亞細亞。後來回教完全用武力推行,達至印度。在穆罕默德死後不到一百年,全部北非及西班牙之一部已變為伊斯蘭教。回教在歐洲的擴展止於主后七三二年,為馬爾泰(Charles Martel)在法國土爾斯之役所阻。西班牙后回歸基督教,但從摩洛哥至巴基斯坦以及荷蘭,迄今仍歸回教。伊斯蘭教在今日北非及他處甚為擴展。在蘇聯及中國亦佔優勢 」1。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回教徒十一億四千七百萬人 2。

  回教的基本信仰

  回教的基本信仰十分簡要,包括信阿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前定、信末日與死後復活等六大類。

  (1) 信阿拉(Allah)。回教是一神主義信仰,相信只有一位造物的真主,他的名字是「阿拉」。阿拉之外,別無他神。阿拉共有九十九個德性。據說回教徒所用的念珠是九十九粒即源於此。龔天民在《回教綱要》中指出,在阿拉伯的多神崇拜中,除了三位女神外,還有一位叫阿拉(Allah)的男神,較別的神更偉大,有人認為三女神便是此男神的妻子。回教興起后,阿拉被尊為獨一無二真主3。所以阿拉神不是穆罕默德的發現,而是來於阿拉伯人原來所敬拜的神中的一位。

  (2) 信天使。回教相信天使由光所造,或在天、或在地。據說曾向穆罕默德顯現的加百列即是主要天使之一。回教相信每位信徒都有四天使監護,白天、晚上各二人,住在人的牙齒間,以人舌為筆、唾液為墨,記下其一切善惡所為。同時,也相信幽鬼,於亞當前數千年,由火焰而生,有男女生殖、生老病死和正邪善惡。其惡魔的首領是Shaitan(與《聖經》中的撒旦Satan相似)。

  (3) 信經典。回教相信阿拉藉天使賜下一零四卷經典:亞當十卷,塞特五十卷,以諾三十卷,亞伯拉罕十卷,摩西一卷(Taurat,《摩西五經》),大衛一卷(Zahur,《詩篇》),耶穌一卷(Injil,《福音書》),穆罕默德一卷(《可蘭經》)。經卷之中,《可蘭經》地位最高,最為重要。如前所述,《可蘭經》是穆氏覆誦天使加百列向他的啟示而成的。全部用麥加方言,全用第一人稱。《可蘭經》共一一四章。編撰方法不是按啟示的先後或事件發生的早晚,而是把最長的章放在最前面,短的章放在後面。《可蘭經》問世后,在細節的解釋方面面臨不少難題,於是初期回教教團開始把穆罕默德的生前言行編輯成書,叫做「聖諭 」(阿拉伯文Hadith,中譯「哈底斯」),藉以作為解釋《可蘭經》的補充材料。

  (4) 信先知。《可蘭經》中列舉了二十九位先知,其中六位先知最重要,他們是亞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和穆罕默德。除穆氏之外,其餘五位都是《聖經》中的人物。回教也尊敬耶穌,相信他是童女所生。但回教不承認耶穌是神,只是一位傳遞神的話語的人-先知。而且《可蘭經》上說,耶穌並沒有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前阿拉已把他帶上天堂;真正死在十字架上的是化裝成耶穌的猶大,等等。在這六位先知中,穆罕默德是接受最後啟示的、最大的一位先知,其地位遠遠高於前五位先知。

  (5) 信前定。相信一切都由阿拉所控制、安排;但也承認人有自由意志,可以隨己意行善惡,選擇信與不信。

  (6) 信末日與死後復活。相信在末日死人要復活,阿拉要對人進行審判,然後分別被送上天堂或進入地獄。

  伊斯蘭教的《可蘭經》引用了許多基督教的《聖經》經文。據統計,《可蘭經》中,七十二次提及亞伯拉罕,九十七次提到摩西,十四次提到馬利亞,五十一次提到耶穌,新舊約中的人物一共提到二十七位。《可蘭經》第十二章中關於青年約瑟被賣到埃及的記述幾乎與舊約〈創世記〉中的記載一模一樣。有些經文,是全然來自《聖經》的。如,〈詩篇〉第三十七篇第二十九節 「義人必承受地土,永居其上。」 直接變成《可蘭經》第二十一章第一百○五節。但很多時候,引用《聖經》時,都有改動。如,說西乃山下的金牛犢能叫;所羅門懂鳥語;干犯安息日的人要變成猴子,等等。但這仍能看出《可蘭經》受《聖經》的影響之深4。陳潤堂牧師說:「我們讀古蘭經時,會發現裡面所有有關舊約的人物,如摩西、大衛、所羅門、約瑟、約伯、約拿等等的事迹,都是突如其來無頭無尾,忽然間沒頭沒腦的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令人大惑不解;不但上文不接下文,簡直東拉西湊,令人難以捉摸。故此一個沒有研讀過舊約,或說沒有舊約聖經常識的人,簡直看不懂,古蘭經的註釋家也解不來,也無從著手作注的」5。

  然而,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根本區別在於:基督教相信耶穌是神,而伊斯蘭教卻認為耶穌只是一個人。否認耶穌是神,就否認了基督教所信仰的三一真神。「凡不認子的就沒有父;認子的連父也有了」(約壹二23)。因為,聖父、聖子和聖靈三個位格是不可分割的。這清楚表明,伊斯蘭教所信的獨一真神阿拉絕非基督教所信仰的真神耶和華。信仰的神不一樣,使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只是形式上有相仿之處,而本質上則是毫不相通的。

  除了相信上述教義外,回教徒還要履行五項義務。一是要不斷念誦阿拉和穆罕默德之名:「除了阿拉以外別無他神,穆罕默德是阿拉的先知」;二是回教徒必須面對麥加跪拜、祈禱;第三,捐錢、物給教會,周濟孤、寡、不幸之人;第四,回曆第九月為聖月,在此一月中,除病人、旅行者、孕婦、哺乳婦女、衰老者、戰爭中的士兵等外,所有的人每天必須禁水、禁食及禁止男女同房,但僅限於白日。日落之後,飲食方可開始。最後,是到麥加朝聖。一個回教徒一生中,至少要去麥加朝聖一次。若確無能力去,也可由他人代去。此外,回教對飲食也有不少禁忌和條例,其中一條就是不吃豬肉,不準飲酒。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沙發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2-1 01:27 | 只看該作者

三、基督教


--------------------------------------------------------------------------------

  基督教於公元一世紀三十年代耶穌受難、復活、升天之後由耶穌的門徒建立。基督教會雖不是由耶穌親手所設,但由接受耶穌作個人救主和生命主宰的人群所組成,耶穌是教會的主。教會起初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後向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傳開。經過三十年左右,已傳進亞、歐、非三洲。基督教會先後受到猶太教和當時統治歐、亞、非各洲的羅馬政府的迫害。君士坦丁於公元三二三年統一羅馬帝國,自尊為皇帝,並歸依了基督教。基督教由受逼迫一躍成為國教。君士坦丁下旨勸勉國民做基督徒,並給教會很多特權,如教產可以免稅,信徒可以免服兵役,主日成為假日,信徒可充任各種官職等。這一方面大大促進了教會的發展,同時也使投機分子、信仰不純者大量湧入教會,使教會在各方面發生混亂。

  君士坦丁於公元三三○年把羅馬首都遷至君士坦丁堡。而後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起來與羅馬主教爭奪領導權,最後決裂。君士坦丁堡主教自稱「主教長」,他所領導的教會即東正教會;羅馬主教自稱「教皇」,其所領導的教會稱為天主教會。政教合一使教會組織政治化、行事世俗化,用人意代替《聖經》,將教皇神化,提倡教皇無誤論,並不準一般信徒讀《聖經》。到中世紀,教會已墮落在黑暗之中。十六世紀,在馬丁路得、加爾文和慈運理等人的領導下,歐洲各國掀起改教運動,要使基督教回復初期教會的信仰,並從天主教中分裂出來。當今,基督教在全世界,尤其歐美各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年在中國大陸正迅速傳開。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天主教徒十億四千萬人,東正教徒兩億二千三百萬人 1,更正教(基督教) 徒六億三千八百萬人2,等等,敬拜耶穌基督的共計十九億三千萬人3。

  基督教的基本信仰

  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可以用第二世紀教會所制訂的《使徒信經》體現出來:「我信神,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神獨生之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上,死了、葬了、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里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基督教相信,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是宇宙的創造者和維護者,是萬物的主宰。人是神按自己的形象造的。由於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對神的悖逆,被逐出伊甸園,使人與神的交往中斷,從此人活在罪中不能自拔。公義的、絕不以有罪為無罪的神,為拯救人類,差他的獨生子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用人所能理解的話語向人們宣講天國的道理。耶穌無罪受難,將世人的罪集中在自己身上,接受神的審判,替萬人作了贖罪祭。完成了神的救贖計劃后,耶穌從死里復活,升天了。一切相信他的人,其罪就被耶穌在十字架上流的血洗凈,成為神國的兒女,進入永生。了解耶穌的救恩而不信者,將仍活在罪中,只能與公義、聖潔的神永遠隔絕,進入永遠的黑暗和死亡之中。現正處於世界的末日,耶穌很快將再次降臨世間,審判活人、死人。信耶穌者將升入天堂,不信的人將下到地獄。基督教還相信,六十六卷舊約和新約《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是信徒生活和信仰的唯一準則。

  奇妙的耶穌

  英國著名的佈道家司布真精闢地指出:「基督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心事實。在他之前的一切都前瞻著他,在他之後的一切則都回顧著他。歷史的所有發展都彙集於他一身」 4。英國大百科全書用了兩萬多個字來寫耶穌,其篇幅遠遠超過對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凱撒、亞力山大、釋迦牟尼和穆罕默德的記述。現今全世界都以耶穌的降生年作為公元元年,都把他復活的周日作為公休日。這是古今中外任何人無法企及的。

  拿破崙曾經說過:「基督存在的本質是奧秘的,我並不明白。但我明白一件事,他能滿足人心。拒絕他,世界就成了一個費解的謎;相信他,人類的歷史就可以找到圓滿的答案」 5。 「我知道人,但耶穌不單是人,世人與他是無法相比的。亞歷山大、凱撒、查理曼大帝與我都建立過大帝國,但我們建國靠的是什麼呢?靠武力。但耶穌以愛建立他的國度,光是在這一時刻,世間就有成千成萬的人願為他拋頭顱、灑熱血」6。

  有人問著名的歷史學家威爾士(H. G. Wells),誰是影響人類歷史最甚之人時,他回答說,「若按歷史的標準來決定,此人非耶穌莫屬」 7。連哥德這樣一位對基督教持有偏見的天才,當他晚年回顧遼闊的歷史領域時,也不得不承認:「如果神真要來到世間,他必然是出現在耶穌這人身上」8。

  那麼,耶穌究竟是怎樣的一位神人呢?麥道衛在《鐵證待判》一書中曾引用過一張題為〈無可比擬的耶穌〉的福音單張中對耶穌的描述:「在一千九百年以前,一個違反出生律的嬰孩誕生了。他生於貧窮,長於卑微,他從未有機會旅行,一生中唯一一次出國的機會,乃是童年時代的一次逃亡。他既缺錢財,又乏影響力。他沒有顯赫的親戚,也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但在他尚無知的時候,就有君王因他驚惶。及至孩童的時代,他的話使學問高深的人希奇。到他成年的時代,他操縱自然界,能在巨浪中行走,又能使海平靜。他不用藥治好無數的病人,而且分文不取。他沒有寫過一本書,但世界的圖書館中卻容納不下一切有關他的書籍。他從未寫過一首歌,但歌頌他的詩歌卻多得不可勝數。他從未創立過大學,但世間一切大學生的總和尚不及追隨他的人數為多。他從未帶領過一支軍隊,也從未征過一名士兵;他未動過一槍一箭,然而世間沒有一位領袖能象他這樣擁有無數的志願軍,接受他的命令,不發一槍一炮,就使敵人無條件的投降。他不是心理醫生,但他卻醫治無數心靈痛苦的人。每周的第一天,市面上商業停頓,人們到教堂去崇拜他。希臘、羅馬的偉大政治家們的盛名早已消逝,聞名的科學家、哲學家與神學家的名字也從歷史上消失,但這個人,知道他名字的人卻愈來愈多。雖然經過十九個世紀,他仍然活著。希律王用十字架摧毀不了他,墳墓的門也不能封住他。如今他站在天堂的榮耀當中,被稱為神。天使敬拜他,信徒仰慕他,魔鬼懼怕他。這個人是誰呢?他是活著的耶穌基督,我們個人的主與救主」 9。

  耶穌既無釋迦牟尼那種顯赫身世,又沒有穆罕默德創教時所擁有的財力和武力。耶穌也不象這兩位教主在世時已有成千上萬的追隨者,他在世時只有十二個門徒,其中一個還出賣了他。當他無辜被釘十字架時,他的門徒大都逃散了。基督教創立近兩千年來,教會並非無辜,教會領袖的失敗和犯罪,曾使教會深蒙恥辱。但是,基督教卻依舊保有創教者的特性和榜樣,基督教仍在不斷發展、壯大。因為耶穌基督是教會的元首和源頭。一個出身如此卑微、身世如此平凡的人,能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是因為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由神降世、道成肉身的人。

  耶穌的歷史性

  耶穌在人類歷史上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任何人無法否認的。但耶穌是真有其人呢,還是基督教的理想主義者為拯救人類道德而虛構出的一個人物呢?回答是肯定的,耶穌曾經生活在地球上。正如戴馬雷斯在《耶穌是誰》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基督教若沒有真實、歷史性的耶穌,就象維多利亞時代沒有維多利亞女王一樣荒謬無稽」10。

  耶穌降生於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小城伯利恆,在猶太的北部省分加利利的拿撒勒城長大。他的肉身母親瑪利亞的丈夫約瑟是一個木匠。耶穌作為木匠的兒子,在貧困、勞苦之中默默無聞地度過了三十個春秋。年滿三十歲后,他開始傳道。傳道生活相當清苦,耶穌自己就如此形容過:「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八20)。這裡所說的「人子」,是耶穌對自己的稱呼。在這樣艱苦、動蕩的傳道生活中,他的門徒恐怕沒有為耶穌慶祝生日的能力。因此,門徒們不清楚耶穌的出生日期是很自然的。耶穌只傳了三年道,足跡僅限於巴勒斯坦境內二百哩方圓的範圍之內。耶穌被釘死,被人看著是羅馬帝國的邊陲省分巴勒斯坦的一個平凡的木匠之死,與耶穌同時代的、巴勒斯坦之外的歷史學家根本不會注意到他。直到數百年之後,當基督教的勢力擴張,信徒風起雲湧之時,歷史學家們才猛然驚醒,要去研究、了解耶穌,卻已為時過晚。

  耶穌的出生日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現在全世界是以耶穌的降生劃分公元前和公元後。目前世界通用的公元元年是按公元五二五年羅馬修道院長丟尼修所計算的耶穌出生年日確定的。但到十七世紀以後,經過學者更詳細地考證和計算,發現丟尼修的計算是不準確的。雖然現在的看法仍不一致,但比較普遍的意見認為耶穌的降生是在公元前二到六年。出生的年代不很確定,耶穌誕生的日、月更難於考察。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被定為聖誕節,隆重慶祝耶穌的誕生。其實,十二月月二十五日本是由別的宗教節日逐漸演化為聖誕節的,並非真是耶穌的誕辰。

  基於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新約《聖經》中的四卷福音書成為耶 穌的生平和教訓的主要資料來源,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因為這四卷福音書是由在三年傳道生涯中與耶穌朝夕相處的門徒或與門徒關係十分親密的人寫成的。以四福音書作為耶穌生平的主要來源是否會落入自己證明自己的危險中去呢?不會的。福音書的作者都是耶穌的信徒,他們沒有編造瞎話,而是將自己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的耶穌的事迹忠實地記錄下來,其真實性、準確性已經受了嚴格考驗而倍受史學家們的讚揚和推崇(參見第二章和第四章)。

  除福音書外,耶穌的史料也經早期教會領袖的著作而流傳下來。其中著名的有如下幾位。坡旅甲(Polycarp),其生時不可考,早年生活亦不詳,是使徒約翰的學生,後為示每拿主教。約於公元一五五年在示每拿殉道,時年八十六歲。當地方總督以讓他咒罵基督作為釋放他的條件時,他回答說:「我事奉他已八十六年了,他對我的作為毫無錯誤,我怎能褻瀆拯救我的主呢?」結果被羅馬官府用火燒死。他的著名遺作為《致菲立比人書》。愛任紐(Irenaeus),教父和里昂主教,是坡旅甲的學生,後為主殉道。他是使徒後期第一位神學家,著有《反異教》及《使徒教義的證實》,頗負盛名。俄利根(Origen)生於埃及,十八歲任神學校校長,為亞歷山大城著名基督教師。主后二三○年被逐出並殉道於巴勒斯坦。著作甚豐,與奧古士丁在哲學上享有同等地位。優西比烏(Eusebius),主后三一四年受封為該撒利亞主教,被人稱為「教會歷史之父」,對君士坦丁歸依基督教有很大影響。著作很多,極見稱於基督教頭三百年的教會領袖之中。

  另一著名人物是哲人、護教者猶斯丁(Justin Martyr),撒瑪利亞人,受過良好教育,熱心追求真理,曾先後深入研究過亞里斯多德哲學、畢達馬拉斯學派及柏拉圖主義。他對猶太宗教毫無興趣,獨鍾柏拉圖主義,自以為已快尋見哲學的最高目標、認清神的異象了。一次在海邊偶與一年老基督徒相遇,老翁開啟了他的心,使他成為基督的信徒。

  主后一五○年左右,猶斯丁上書羅馬皇帝安東尼庇額士(Antoninus Pius),為基督教辯護。他在上書中引用了來自羅馬皇家檔案的彼拉多的報告。他說:「『他們刺穿了我的手、我的腳』這句話是描寫釘子如何把耶穌的手、腳釘在十字架上;在他被釘十字架后,釘他的人擲骰子分了他的衣服。這些都是事實,可以從彼拉多下命所記的《行傳》中找到。」猶斯丁還說:「凡是基督所行的神跡,都可在彼拉多的《行傳》中找到」 11。猶斯丁於主后一六五年殉道於羅馬。

  除此之外,耶穌的史跡也被記錄在相關的一些非基督徒史學家的著作中。

  新約《聖經》所記載的事迹,涵蓋了整個第一世紀(從公元前四年希律王逝世前起,到公元九十五年左右〈啟示錄〉寫成為止)。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史學家。約瑟夫於公元三十七年或三十八年生於耶路撒冷一個非常富有的祭司家庭,受過極高深的教育。他十四歲時就常有學者登門向他請教有關詮釋猶太律法的問題。約瑟夫十九歲加入猶太教的法利賽派。公元六十六年他被推為加利利的猶太軍的領袖之一,率軍反抗羅馬人。不幸戰敗被擄,並歸順羅馬政府,在羅馬度過晚年。這期間他寫了大量作品,詳細地記載了許多史實。其中,最著名的兩部歷史巨著是《猶太戰史》(Wars of the Jews)和《猶太古史》(The Antiquities of Jews)。

  《猶太古史》記述了猶太人的歷史,從遠古開始,到公元66年猶太與羅馬爆發戰爭為止。在這部史書中,約瑟夫對耶穌有這樣的記述:「這時猶大地出現一名叫耶穌的智者(如果我們能這樣稱呼他的話),他能行奇迹與奇事,又是許多喜歡追求真理之人的導師。跟隨他的人除了猶太人外,也有不少是希臘人。這人就是基督,但羅馬巡撫在我們民間領袖的慫恿下,判釘他十字架。起初就愛他的那群人一直沒有離棄他,因為他在死後第三天又復活了。眾先知曾預言他的復活及許許多多有關他的神跡奇事。基督徒就是從基督得名的,直到今天仍未完全絕跡」(Antiquities, XVIII《猶太古史》18卷33章)12。

  《猶太法典》(The Jewish Talmuds,又音譯為《猶太他勒目》)是關於古代律法及其遺傳的猶太法典,始於公元一百年,成書於公元四世紀。在該法典的〈智者之書〉中寫道: 「逾越節的前夕,他們把拿撒勒的耶穌(Jeshua)掛在木頭上。在此之前四十天,傳令官就布令,傳出拿撒勒人耶穌將被亂石擊死的消息,因他廣傳巫術,以欺騙手腕引誘以色列人誤入歧途。凡知任何有關此人之事的學者均可前來為他辯護,但是他們當時找不到任何人能為他辯護;於是在逾越節的前夕就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了」13。在猶太人以外最早記載耶穌的是撒瑪利亞的史學家他勒(Thallus),其作品大都成於公元五十年左右,可惜已經失傳。但在略知的一些片斷中,他勒實地記錄了耶穌受難時遍地變黑的情景(見第四章〈耶穌復活的證據〉)。

  此外,一世紀的羅馬史學家們在記錄羅馬的歷史時,也提到了耶穌和基督徒。其中一位叫綏托紐阿(Suetonius),是羅馬皇帝哈德理安(Hadrian)的宮中大臣,專門負責編寫皇家史料。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基督徒,並稱他們為「一批迷信而可惡的群眾」 14。

  另一位叫塔西圖(Cornelius Tacitus),生於一世紀中葉,是羅馬大將阿古可拉(Julius Agricola)的女婿,他本人先後出任過英國省長和亞洲省省長。塔氏對羅馬帝國不懷好感,在著作中對羅馬人的錯誤有誇大之處。但他具有歷史眼光,記載了不少有歷史價值的資料。他在記述由提庇留至尼祿的該撒諸王朝的歷史的《編年史》(Annals)中,提到了耶穌的死和基督徒在羅馬的情形:「所有來自人的安慰、太子的禮物、供給眾鬼神的香燭都無法贖清尼羅王焚燒羅馬城的罪名。當時基督徒人數愈來愈多,招致羅馬人的厭惡,為了壓制自己焚燒羅馬城的謠言,尼羅王假加焚城之罪於基督徒身上,並對他們嚴施酷刑。基督教的創始人基督,在羅馬皇帝提庇留(Tiberius)在位期間(公元14~37年),被統管猶大地的羅馬巡撫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處死。這種迷信雖曾一度被壓制下來,但後來又死灰復燃,不但在猶大地,而且一直蔓延到羅馬城」(Annals XV.44)15。

  綜上所述,耶穌的生平、事迹是有充分史料依據的,耶穌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然而,如果耶穌僅僅是一個人,他已死了近二千年,和我們就沒有多大關係了。問題的核心在於,耶穌不僅是人,同時也是神,是取了人形的神。耶穌是三一真神中的聖子的化身,為完成對人類的救贖計劃,曾降世為人。從血肉之軀看,他是以色列人的後裔;但從神性看,他早在創世、降世之先,從亘古就存在,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十三8)。所以,耶穌基督和現代的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3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6-12-1 01:32 | 只看該作者
還敢引龔天民的文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4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2-1 01:3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6-12-1 01:32 發表
還敢引龔天民的文章?



有什麼不妥, 你請說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5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6-12-1 01:3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FocusToronto 於 2006-12-1 01:33 發表



有什麼不妥, 你請說啊!




呵呵, 此人不懂佛法。 以前在下在彩虹論壇曾一一駁斥過此人的文章。

客觀地說, 此人連佛法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 文章質量很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6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2-1 01:3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6-12-1 01:36 發表



呵呵, 此人不懂佛法。 以前在下在彩虹論壇曾一一駁斥過此人的文章。

客觀地說, 此人連佛法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 文章質量很差。




請不要蓋帽子, 打棍子.

有理請慢慢說來聽聽. 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7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6-12-1 01:4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FocusToronto 於 2006-12-1 01:38 發表




請不要蓋帽子, 打棍子.

有理請慢慢說來聽聽. 謝謝


太多, 簡單舉個例子:

《如果人相信阿彌陀佛,並不斷口念「南無阿彌陀佛」,死後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句話也不知道他從何得知。

另外, 此人對於大小乘的區別也是妄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8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2-1 01:4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6-12-1 01:46 發表


太多, 簡單舉個例子:

《如果人相信阿彌陀佛,並不斷口念「南無阿彌陀佛」,死後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句話也不知道他從何得知。

另外, 此人對於大小乘的區別也是妄議。



我還是不懂啊,
大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9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6-12-1 01:5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FocusToronto 於 2006-12-1 01:48 發表



我還是不懂啊,
大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啊?


小乘是解脫三界惑, 大乘是解脫法界惑。

釋迦牟尼初始傳小乘, 後期傳大乘。不是釋迦牟尼示滅以後才分成大小乘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10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2-1 01:5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6-12-1 01:51 發表


小乘是解脫三界惑, 大乘是解脫法界惑。

釋迦牟尼初始傳小乘, 後期傳大乘。不是釋迦牟尼示滅以後才分成大小乘的。



大師您說的詳細點好不好, 通俗點好不好.

什麼是"小乘是解脫三界惑, 大乘是解脫法界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11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6-12-1 02:0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FocusToronto 於 2006-12-1 01:55 發表



大師您說的詳細點好不好, 通俗點好不好.

什麼是"小乘是解脫三界惑, 大乘是解脫法界惑"


舉個例子:貪、嗔、痴、慢、疑 這都是「惑」 不過, 這都是三界以內的「惑」

您要詳細了解, 可以去看看唯識相關的資料。這個說起來, 就太多了。


耶穌基督的教法也無非是教導人如何斷去這些「惑」而已。

因此上說, 耶穌是唯一的道路, 這句話本身, 沒有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12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2-1 02:1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6-12-1 02:09 發表


舉個例子:貪、嗔、痴、慢、疑 這都是「惑」 不過, 這都是三界以內的「惑」

您要詳細了解, 可以去看看唯識相關的資料。這個說起來, 就太多了。


耶穌基督的教法也無非是教導人如何斷去這些「惑」 ...

因此上說, 耶穌是唯一的道路, 這句話本身, 沒有錯。


因此上說, 耶穌是唯一的道路, 這句話本身, 沒有錯。---如此說來, 你認可基督教信仰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13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6-12-1 02:1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FocusToronto 於 2006-12-1 02:14 發表


因此上說, 耶穌是唯一的道路, 這句話本身, 沒有錯。---如此說來, 你認可基督教信仰羅!?


我認可耶穌基督的教法。頂禮耶穌基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72

主題

9155

帖子

2773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773
14
嘁哩喀喳 發表於 2006-12-1 02:18 | 只看該作者
再問:

「耶穌的教法」是什麼?你真的懂嗎?不懂就不要亂講話,行不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

主題

1558

帖子

3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7
15
大象無形 發表於 2006-12-1 03:57 | 只看該作者
又是里程的文章,不過我看他也只是敘述了各個宗教,並沒有比較出基督教更好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

主題

1558

帖子

3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7
16
大象無形 發表於 2006-12-1 04:17 | 只看該作者
佛教了解不多!
不過就表面現象來看,僧眾們和信徒們的確有把佛陀神化的趨勢。天天就是形式上的拜佛,念經;所拜之佛究竟高大在何處,所念之經精妙在哪裡,這些倒成了其次。
身邊的親人的表現就是這樣。
升了學,娶了媳婦,做了官,發了財,脫了難,在他們看來都是佛祖保佑的結果。這樣的佛祖表面上看是高高在上,實際上成了信徒的奴僕,如影子一般陪伴在他們身邊,隨時準備給他們好處,隨時給他們化解災難。
廟之間也是比誰家的金身高大,誰家的廟宇堂皇,誰家的布施豐富。
精深博大的佛教思想便淹沒在這濁流里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17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6-12-1 04:2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大象無形 於 2006-12-1 04:17 發表
佛教了解不多!
不過就表面現象來看,僧眾們和信徒們的確有把佛陀神化的趨勢。天天就是形式上的拜佛,念經;所拜之佛究竟高大在何處,所念之經精妙在哪裡,這些倒成了其次。
身邊的親人的表現就是這樣。
升了 ...



這是事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8
chico 發表於 2006-12-1 06:01 | 只看該作者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凈空法師

什麼是佛教?

佛教究竟是什麼呢?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裡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
佛教真的是教育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疑問就會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根本的老師(本師),就是表示這個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他是第一位創辦人。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由這些稱呼,我們知道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就宗教而言,上帝與信徒不是師生關係。佛門則是清清楚楚說明,佛與我們是師生關係;我們與菩薩是同學的關係——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是佛現在的學生。我們與菩薩是前後期同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呼出家人為『和尚』,其實在一個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作『親教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就像現在學校里的指導教授,他是直接指導我的,關係非常親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導我,就稱他為『法師』,這如同學校里的老師很多,但他沒有上過我的課,沒有指導過我。『和尚』與『法師』的差別就在這裡。代表和尚教學的老師稱作『阿闍黎』。阿闍黎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可以做我們的模範,我們可以跟他學習。這些稱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裡面沒有這種稱呼。由此可以證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從佛教道場的組織(中國佛教寺院)來看,寺院是佛教教學與佛教藝術相結合的一個教育機構,就像現在的學校與博物館結合在一起。這種形式,就是現代所講的藝術教學。現代人處處講藝術,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實行藝術教學了。從寺院的組織也能看出它與現代的學校大致相同。『和尚』相當於學校校長,是主持教學政策的人,課程是他制定的,教師是他聘請的,這是和尚的職責。和尚下面有三位幫助他的人,佛家稱為綱領執事,分掌三個部門:掌管教務的稱『首座』;掌管訓導的稱『維那』;掌管總務的稱『監院』。名稱與學校不相同,實際上他們管的事務跟現代學校裡面的教務、訓導、總務沒有兩樣,可知寺院機構的組織確實是一所學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學校。中國過去稱之為『叢林』,『叢林』就是佛教大學。我們從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國佛教的建立,可見它的確是一個教學的體系,這事實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我們到底在學什麼!

三、現代的變體佛教

目前這個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形式,同時出現在世間,所以把我們搞迷糊了。
第一、是剛才講的『傳統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釋迦牟尼佛原本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傳統的佛教教育現在很少見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是變了質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今天我們聽人家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也沒有辦法否認!為什麼呢?擺在外面的形式確確實實是宗教。不像從前的寺院叢林,每天上課八小時。現在你們看那個寺院上八個小時的課?古時候中國寺院每天上課八小時,修行八小時。修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坐禪,一種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個小時,解行相應。上課是聽講、研究討論,是理論上的;然後修清凈心,修覺、正、凈。每天有十六個小時在用功,妄念當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現在我們所見的佛教道場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點福報而已,佛教確實變成宗教了。
第三、是『佛學』。佛教變成學術,變成哲學了。現在有些大學開『佛經哲學』這一門課,把佛的教法當作哲學研究。為什麼把佛教當作哲學來研究也錯了呢?諸位想想,佛教教育是一個完整的大學,所有的科系統統都包括了,現在只認定它是哲學部門,把它縮成這麼一點點,所以這也錯了。歐陽先生講得很好,佛教不是哲學,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法,佛法是為一切眾生所必需。為什麼?它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從現前的生活問題,到將來的生死大事,沒有一樣解決不了的。可見得佛教的教學內涵是非常精深廣大,認作學術也是變質。
第四、是『邪門外道的佛教』。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現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勸善的,勸人做一個好人;學術的佛教追求真理、研究知識,對社會沒有多大的傷害;若是變成邪教,變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點,拿著佛法作招牌,欺騙眾生、傷害眾生、擾亂社會、危害大眾的安全,那是變質變得太不像話了,變得太過分了。這些邪門外道也有一些言詞、一些行為,很能吸引人、誘惑人。一旦涉入,等到事敗,知道吃虧上當,後悔就來不及了。

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會上有這四種,我們要把眼睛睜大,要看清楚、想明白,我們究竟要學那一種佛法,對於我們才真正有利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

主題

1558

帖子

3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7
19
大象無形 發表於 2006-12-1 06:12 | 只看該作者
所以在我看來,與其上寺廟裡燒香,還不如在家自己研究佛學經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83

帖子

14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1
20
samsoh 發表於 2006-12-1 06:23 | 只看該作者
  goooood   Job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06: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