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說來,釋迦的根本教訓的本質是無神論的心理學的自律。正象魏司道(Johannes G. Vos)在《基督教與世界宗教》一書中指出的那樣,「佛陀並不象許多印度的思想家,對於思辨哲學的問題發生興趣。他所注重的是今日所謂心理學,他所追求的是以心理學來解救人的困難。他相信人的根本困難不在思想,乃在感情,特別當他的慾念未受嚴格控制的時候。他並不相信任何真神,並主張祈禱是完全無用的。他聲稱印度的吠陀經(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經典,為讚美書,含詩歌一千多首,寫於主前800年-筆者注)以及祭司制度是毫無價值的」 3。
新約《聖經》所記載的事迹,涵蓋了整個第一世紀(從公元前四年希律王逝世前起,到公元九十五年左右〈啟示錄〉寫成為止)。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史學家。約瑟夫於公元三十七年或三十八年生於耶路撒冷一個非常富有的祭司家庭,受過極高深的教育。他十四歲時就常有學者登門向他請教有關詮釋猶太律法的問題。約瑟夫十九歲加入猶太教的法利賽派。公元六十六年他被推為加利利的猶太軍的領袖之一,率軍反抗羅馬人。不幸戰敗被擄,並歸順羅馬政府,在羅馬度過晚年。這期間他寫了大量作品,詳細地記載了許多史實。其中,最著名的兩部歷史巨著是《猶太戰史》(Wars of the Jews)和《猶太古史》(The Antiquities of J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