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現代科學與基督教信仰

[複製鏈接]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26 04: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里程《遊子吟》

現代科學與信仰是一個敏感的問題,也是涵蓋深廣的課題。但就科學與信仰的關係而言,大體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科學與信仰絕對對立、排斥,水火不容;第二種觀點認為信仰可以存在於科學還無法企及的地方;第三種觀點是基督徒的觀點,認為基督教信仰既超越科學,又不與科學相悖。此外,有人以為科學與信仰完全互不相干,離開實驗室時把科學留在那裡;從教堂出來后,信仰也隨之留在教堂里。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但嚴格地說,此種信仰並非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必完全貫穿於人的整個思維和行動過程。我將不對此種觀點多費篇幅。作為一個崇尚科學的知識分子,我原在科學與信仰方面有過長期的掙扎。本章擬就對前三種觀點,在我曾困惑和思考過的一些層面上,作些剖析和論述。
一、科學與信仰水火不容嗎?

  不少人認為,科學是基於事實的,是客觀、真實、可靠的,而信仰則是出自心念,是主觀臆測和不可靠的。因此,追求科學者必須揚棄虛無飄渺的信仰;虔信上帝的人則無法搞科學。不是魚死就是網破,兩者尖銳對立,不能兼蓄包容。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兩條強有力的依據。第一是中世紀的教會對天文學家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逼害,表明信仰對現代科學的阻礙作用。第二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一個相信進化論的人,怎 可能接受神用泥土造人的說法呢?我過去視這種觀點為天經地義,現在卻有了新的看法。

  教會對哥白尼等人的迫害被當作教會因循守舊、反對科學的佐證,深深地印在許多人心上。大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哥白尼》,是我國一位著名老科學家寫的。文中說: 「哥白尼的學說不只在科學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對人類思想的影響也是極深刻的。哥白尼推翻了亞里士多德以來從未動搖過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繞地球轉動的學說,從而在實質上粉碎了上帝創造人類、又為人類創造萬物的那種荒謬的宇宙觀。」文章的結尾是,「科學終於以偉大的不可壓抑的力量戰勝了神權」1。文中的觀點在我國知識分子中是頗具代表性的:日心說對地心說的勝利,就是科學對基督教信仰的勝利。哥白尼、伽利略受到壓抑和迫害是事實,但從這一事實中導出的這種結論卻有待商榷。對這些事實的經過及誘發因素,作較詳細的了解和公正的分析,有助於澄清問題。

  日心說的確立歷經了漫長的時日。地心說是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 首先倡導的。由於他有許多「理由」,所以地心說雄踞西方科學界、思想界一千多年,直到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 1473-1543)發表《天體運行》一書才受到挑戰。在哥白尼思想的影響下,泰革(Tycho Brahe, 1546-1601)在觀察的基礎上,提出了哥白尼式的地心說:地球以外的行星都繞太陽轉;但太陽及其行星都繞地球轉!泰革的助手、德國天文學家凱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用歸納法分析泰革二十年積累的數據,提出了 「行星運行三大定律」,支持了日心說。同期,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 1564-1642) 用自製的望遠鏡觀察星體,看到許多前人未見的現象,也支持日心說。但是,直到牛頓 (Isaac Newton, 1642-1727)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日心說才從理論上被確立2。

  庄祖鯤博士在《基督教與現代科學的發展》(載於《海外校園》第二期)一文,對日心說與地心說爭論的實質,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其中有幾點值得注意。第一,哥白尼是第一個提出地球繞太陽運轉的「日心說」的天文學家。但他本人並未遭受什 迫害,因為他有意在臨終前才將他的書印妥出版。長時期來人們以為他這樣做是怕受教會的迫害;近代歷史學家卻發現,哥白尼真正擔心的對象不是教會,而是那些持亞里斯多德宇宙觀、堅信地心說的天文學家。事實上,極力鼓勵哥白尼出版著作的人士中就有一名樞機主教和一位基督教(新教)的天文學家。身為波蘭裔天主教徒的哥白尼,則在書的開端將此書獻給當時的教皇。

  第二,真正受到迫害的是伽利略。他於一六一○年用望遠鏡的觀測結果來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后,當即受到其他大學教授的圍攻和教廷的警告。但因他的一位朋友繼位成為教皇烏班八世,他便有恃無恐地於一六三二年出版了他的巨著。結果他被定罪,被軟禁在義大利弗羅倫斯一座別墅里,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十年。庄文指出,伽利略被定罪的主因並不是日心說(對此他事先已私下取得了教皇的默契),而在於他對教廷權威的挑戰。他堅持認為神同時用《聖經》和大自然啟示 自己,因此《聖經》中有關自然現象的經文應從科學觀點重新解釋,從而大大激怒了一直擁有解釋《聖經》的最高權威的教廷,被定罪就在所難免了。

  與伽利略同時代的人中,有人攻擊他是異端;後人中也有人以為伽利略支持日心說,表明他認為《聖經》有錯誤。伽利略本人,對此都有明確的回答。他說:「我們知道真理不會相互抵觸,所以如果物理學的理論是正確的,所得的結果必定由正確的認識聖經得到印證。」 他又說:「有人指控我的發現是暗示聖經有錯誤,我卻認為我在物理上的精確研究,更印證聖經的準確性。……只有相信聖經是絕對真理的人,才有勇氣對世界上任何偉大的理論提出挑戰」3!

  我個人認為,伽利略受迫害的主因是否是日心說並不十分重要。當時地心說被科學界和教會人士普遍接受。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觀點,並非是《聖經》的啟示,而是來自天主教的教義,是當時人們堅持的理性主義思潮的結果。《聖經》中根本沒有關於所謂地心說的論述,連一點這方面的暗示也沒有。所以,伽利略的受害與基督教信仰和《聖經》無關,乃是當時統治教會的人的失誤。與伽利略同時代的天文學家凱普勒同樣公開支持哥白尼觀點,但他卻未遭到任何迫害。因為他住在馬丁路德領導的「新教」(即基督教)的勢力範圍之內,天主教鞭長莫及。伽利略和凱普勒的不同境遇是很能為基督教信仰在哥白尼、伽利略事件上的無辜申辯的。所以,日心說對地心說的勝利,是正確的科學觀對錯誤的科學觀的勝利,是正確的科學觀對天主教教義中的錯誤的勝利,而不是科學對基督教信仰的勝利。

  毋容諱言,一些科學家歧視、誤解基督教信仰和《聖經》,確與一些神學家的失誤有關。除了哥白尼、伽利略事件外,金新宇博士在《科學與基督教》一書中還列舉了一些例子。比如,愛爾蘭主教烏雪(James Ussher, 1581~1656)根據《聖經》中人類的家譜推算說,神造人發生在公元前四○○四年,但《聖經》中並沒有這樣說;當避雷針被發明時,一些教會曾予以反對,認為這是不敬,打雷時應敲教堂的鐘;一八七○年當萊特主教(Milton Wright)訪問美國一所基督教大學時,對該大學校長的「我相信在未來五十年內,人能像鳥高飛天上」 的預想大為震驚:「能飛翔天空的只有天使,請你千萬不要再提此事,不然你就會褻瀆神了!」 但三十年後,正是萊特主教的兩個兒子發明了飛機,在美國北卡州的上空飛行。……金新宇指出,過去一些教會領袖對科學缺乏認識,懷有成見,以為科學是反對《聖經》的,因此科學與基督教之間便有了不必要的鴻溝4。

  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逐漸接受了人文主義(或自然主義)的世界觀。他們高舉人的理性,認為人是宇宙的主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他們崇尚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哲學,以為科學是認識真理的唯一方法;強調真理的可經驗性,摒棄一切於物質世界以外的客觀實體,不承認任何超然的力量。正是在這種思潮的孕育下,達爾文的進化論迅速崛起,在短短的時間內席捲整個科學界、思想界。他們以這種世界觀、方法論向基督教信仰和《聖經》提出嚴重挑戰,釀成了科學與信仰兩軍對壘之勢。

  「五四」運動時期,先驅者們把西方的科學與民主引進中國的同時,把「科學主義」也引進了中國。至此,我國許多知識分子都把科學當作認識、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被科學證明了的才可信;一切不能被科學證明的皆可疑;所有不合科學的,不是假的就是錯的。他們雖然欣賞《聖經》的道德準則和基督徒的品德,但因神的存在及神跡奇事無法被科學驗證,故不能接受基督教信仰。

  由於十九世紀下半葉和二十世紀初期,一系列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的支持,《聖經》的歷史性、無誤性,至今不可動搖。可是,在進化論和創造論的對峙中,迷惑者、困惑者卻不乏其人,筆者就曾是其中之一。如果進化論是真理,《聖經》必為謬論。如果進化論是科學,創造論必然反科學。如果唯有科學才可靠、可信,基督教信仰必然不可靠、不可信。這是我過去深信不疑的邏輯推理。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當人們對進化論的立論、根據作一番比較深入的了解后,就不難發現進化論一直面臨著理論上、實踐上的許多難題,並不是科學真理,只是一種未經證實的假說。現代科學的許多重要發現都支持創造論而不利於進化論。這些,在第六章〈進化論與創造論〉中將詳細討論。

  如果不是因一些神學家的失誤和一些科學家的武斷,越過自身的領域和能力彼此干預的話,科學和信仰的和諧一致本是顯而易見的。神藉著大自然和《聖經》啟示 的奧秘,科學則是研究神為大自然制定的各種規律。從根本上說,科學與《聖經》應是相輔相成、并行不悖的。據蓋洛甫統計,前三個世紀的三百位著名的科學家中,百分之九十二是神的信徒,其中幾乎囊括了人們熟知的所有大科學家,如牛頓、焦爾、歐姆、法拉第、孟德爾、巴斯德、馬克士威爾、蒲朗克、愛因斯坦等。在當今,各個領域的傑出學者、科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中,也不乏虔誠的基督徒。事實勝於雄辯。雖然一些科學家、甚至一流的科學家仍不信神,但蓋洛甫的統計清楚顯示,科學和信仰是完全可以和諧、一致的。

  所以,認為科學與基督教信仰水火不容的觀點,雖有一定事實依據,而且在當今的知識界相當流行。但此種觀點流於表面,並未觸及事物的本質。

 

[ 本帖最後由 FocusToronto 於 2006-11-26 10:54 編輯 ]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沙發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26 04:59 | 只看該作者

二、神只存在於縫隙之中嗎?


--------------------------------------------------------------------------------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神只存在於未知領域之中,即當人們面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時,需要把神抬出來作擋箭牌;隨著人們認知的增加,未知領域越來越小,神存在的空間也隨之減少。當人們完全認識宇宙時,就再也不需要神了。人們常常以牛頓的一個故事作為例子。牛頓能用萬有引力定律,準確地算出月亮繞地球轉動的運行軌道,但他不能解釋地球為什麼會自轉。他寫信給劍橋大學老師的信中說:「地球為什麼能自轉,我不能用萬有引力推算,所以要用神的手去轉動它。」(神創造一切,牛頓的話並沒有錯,但一直受到嘲諷和曲解。)隨著科學的進步,抬出神來解釋未知之事的機會越來越小了。幾年前一位頗有名氣的科學家在牛津大學演講時說:「宗教是不必重視的,宗教已漸漸被科學推翻了,科學方法證明極有效能。」醫學的進步,使得求神治病的人越來越少。有人說:「藥物的效力可以等於大量的禱告了!」這種認為人類僅憑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就可以認識宇宙的觀點被稱為「天真實在論 (naive realism)」。周功和牧師寫道:「天真實在論認為科學理論是絕對客觀的,認為人類可以站在絕對客觀的立場觀察宇宙;且觀察所得即為絕對正確的宇宙真理。這種理論已為近代物理所推翻」1。

  阿基米德和拉普拉斯的宣稱

  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常常暴露出人的驕傲。「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把地球舉起來!」 兩千多年前阿基米德大聲地這樣宣告說。他的依據是槓桿原理。但他尚不懂得動能和位能互變的原理,否則便不至如此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被確立之後,不少人以為宇宙的一切都可以用物理公式來表示。十九世紀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Laplace)即為一代表人物。他認為,給定了方程和初始條件,宇宙的一切都是可以預測的。據說,有一次當他把一本天文學著作獻給拿破崙大帝后,拿破崙問道:「神在你的學說里還有什麼位置呢?」他回答說:「皇上,我不需要神這種假說!」2 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確立了相對時空觀。除光速保持不變外,時空的一切量度都會隨觀察者的運動速度和參照系的不同而改變。此時,拉普拉斯的豪言便顯得淺薄了。

  勃克感言

  首次登月成功是人類科技史上一件值得慶賀的劃時代大事。此時又有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在報紙上鼓吹說:「這次登月成功證實《聖經》〈創世記〉的記載,也成為神話。 ……證明了人類合作的力量,人類高度的智慧,提高了人類的地位,確定了人類更高的價值,人類從此開始可以無愧地說:『我們不只是萬物之靈,更是宇宙的主人』」 3。

  相比之下,美國太空計劃的一位關鍵人物、美國水星計劃及雙子星計劃的總執行者華特.勃克博士(Dr. Walter F. Burke)的頭腦,卻冷靜得多。他說:「我喜歡用嘗試征服的字眼,而不單用征服一字,人將永無完全征服太空的一天,只要想想離開我們最近的星球的距離。你若在基督降生時,就以每小時一百五十萬哩的速度旅行,到今天為止,你還沒有到達那裡。再想想約翰'格林的飛行,他飛行的最大高度為一百五十哩,而我們地球的直徑為八千哩,因此,我們第一位太空人所飛的高度與地球的大小相比,不過是剛離地而已」 4。

  我曾更直觀地畫了一個圖,將地球縮小為一個直徑十厘米的球,格林的最大飛行高度僅離開地表一點八毫米!勃克的結論是:「不論人已有的這些太空發展,人想在他的一生中越過我們自己的天河的機會,極為微小。就是以光的速度飛行,需要十萬年去跨越地球所屬的銀河,而我們知道太空中有無數的銀河存在著。這種由速度乘時間而得的距離,簡直大得難以想象。如果把星際間的距離和人的壽命相比的話,人以一生的時間也不可能在宇宙間走得很遠;換言之,人活得還不夠長,旅行得還不夠快去侵犯神的宇宙。以現有的知識看,人只能在一小部分的太空里作有限的探索而已」5。 

  人們原以為,當我們對宇宙的認知越多時,未知的領域就相應地越來越少。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驚異地發現,我們對宇宙的知識越來越多,我們所不知道的變得更多!現僅以幾件事為例。

  人能造一個活細胞嗎?

  本世紀五十年代的生物學基本還是宏觀生物學。一提及生物學,人們立即想到捕蝴蝶、採花草。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使人們可以研究、觀察到細胞的各種結構和變化;六十年代,生物學發展為細胞生物學。到七十年代末期,由於基因重組等技術的問世,人們已可以在分子水平研究各種生命現象了。分子生物學的崛起,為生物學、醫學、農業帶來革命性變革,生物工程已成為若干前沿學科之一。有人預測,二十一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儘管生物學的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但人們仍無法造出一個活細胞來。不少人認為,人造活細胞是遙遙無期的。一九九八年初,Ian Wilmut等用克隆(Clone)的方法,用成年羊的乳腺細胞複製出小羊桃莉(Dolly),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複製人」的呼聲震耳不絕。Dolly的誕生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然而,「日光之下無新事」,它沒有創造什麼,只不過是將現存的細胞重組而已。更有甚者,正當人們為複製人可能引起的社會倫理、道德問題展開熱烈討論時,近日卻傳出年齡僅一歲多的Dolly已出現衰老癥狀的消息,給複製工作投下了陰影。

  光的本質

  三百年前,牛頓根據他長期研究的結果,認為光由粒子組成。雖然與牛頓同時期的荷蘭科學家海更斯(Huyghens)的實驗,證明光由光波組成,但因牛頓名氣很大,科學界沒有重視海更斯的學說。

  一八○一年,楊多馬(Thomas Young)發現,光穿過兩條狹縫會發生干擾現象。光的這種衍射現象強烈地支持光是波的理論,但那時光波性質仍未被充分認同。

  一八六四年數學家馬克威爾(Clerk Maxwell)從理論上證明光是一種電磁波;一八八七年,赫茲(Hertz)在實驗室中成功地用震蕩電路放射出電磁波,證實了馬克威爾的理論。此後,歐洲大陸的科學家才接受了光的電磁理論,牛頓的光粒子學說被認為是錯誤的,光波學說高於一切。

  到十九世紀末期,光電效應的發現又對光波學說提出挑戰。當光撞擊一個金屬面時,會把金屬面的電子打擊出來,這叫光電效應。電子流的強弱,取決於入射光的強弱和波長。當入射光的波長大於某一個值時,則無論怎麼增強光的強度,也不能產生電流。光電效應只能用粒子學說來解釋。因為光子的能量與它的震動頻率成正比,只有頻率大於某個值的光子,才有足夠的能量擊打電子,使之脫離金屬面而形成電流。同時,入射光越強,表示入射的光子越多,打擊所產生的自由電子也越多,故電流越強。所以,光電效應與光波理論不符。

  一九○○年,蒲朗克(Max Plank)推出量子光學。這種認為光是由量子(Quanta)組成的理論,才解釋了光電效應。於是,人們對光的認識又翻了個兒。到底光是粒子還是波,這個問題至今仍未解決。現在科學家承認光有兩重性,既是粒子又是波。光的反射和折射既可用粒子學說,也可用波動學說來解釋;光的衍射現象只能用波動學說來解釋;光電效應則只能用粒子學說來解釋。

  光是如此重要,又如此奇妙,令人感嘆不已。人們目前對光的性質只能用頗為矛盾的兩重性來解釋。但光的這種兩重性已被科學界憑信心接受。筆者聯想到,我們讀《聖經》時,也同樣面對很多難解的地方,比如,道成肉身的耶穌,既有人性又有神性,既是人又是神。我們是否也可以象科學家接受光的兩重性一樣,謙卑下來,憑信心接受耶穌的神、人兩重性呢?耶穌一再宣稱,稱他自己是光、是世界的光!真是太美妙了。

  非線性三體系統的可測性

  我一位研究物理的同學告訴我,目前在自然科學界興起的一個熱門研究方向叫「渾沌」 (Chaos)。這一研究揭示出,一些極簡單的系統,有驚人的複雜性和不可測性。自十八世紀以來,很多科學家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研究由太陽、地球和月亮組成的三體系統的穩定性問題,但至今未得到答案,對這樣一個體系,有兩種對立的見解。一派以龐加萊(Poincare)為代表,認為其系統是不可預測的。另一方則以拉普拉斯(Laplace)為首,他說:「如果我們知道宇宙每一顆粒子,在某一特定時刻的準確位置和速度,便可以計算出宇宙的過去和未來。」這是一種機械唯物論,認為整個宇宙都是受機械律支配的。現在科學的發展和量子力學的確立,證明龐加萊的觀點是正確的。

  任教芝加哥大學的著名物理學家卡達諾夫(Kadanoff),一九九一年在《今日物理學》 (Physics Today)上發表的一篇通俗文章上寫道,當我們考慮一個簡單的非線性三體系統的運動時,如果僅僅忽略了銀河系外一個電子對該系統的影響,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后,這個簡單系統的行為也將變為不可預測!

  我的同學極為感慨地說:「考慮到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自身,我們所掌握的科學武器,面對這類問題時,人類顯得多麼有限!多麼蒼白!多麼脆弱!我們必須承認,科學是有限的,在無邊無涯的未知世界中,我們始終只是一個稚童。在深奧無比的宇宙中,上帝才是原動力、創造者和主宰!」

  人體特異功能

  大約在一九七九年,報載四川省有一個叫唐雨的孩子可以用耳朵認字,但後來又說是弄虛作假。但到了一九八○年,北京又傳出小學生可以用手認字的消息。而且,北京大學生物系和心理系正在對北大附小的學生進行有關的測試。聯想到一九六五年我曾看到的一則關於一個蘇聯孩子可以隔著玻璃板摸字的報導,我雖對用手識字一事十分狐疑,但仍抱著開放的心態,專門撥出了一天的時間到北大的測試中心去,想看個究竟。

  我去那天,主持測試的是一位我認識的學長。說明來意后,他熱情地邀我參加測試。測試工作十分嚴謹、細緻,有防止作弊的各種有效措施,全備科學研究的特點。主持人介紹說,小學生們用手識字已有三種不同的等級。直接把字、畫握在手上識別是初級的;把字、畫先放入一個密封的塑料盒,然後用手隔著塑料盒識別的是中級;用手識別已曝光、但尚未沖洗的照象底片是最高級的。他問我要測試哪一級。我說,只要能親眼見到初級識別,就心滿意足了。於是他分派了兩個男孩子給我。我分別把一張看圖識字的畫片放到他們手中,然後用一個厚布套子從他們的左胳臂一直套到右胳臂,使之無偷看圖片的可能。我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寸步不離(連廁所也沒敢上)。

  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其中一個男孩兒說他識別出來了。我問是什麼?他說:「一條蛇!」 我追問一句:「真的是一條蛇嗎?」他有點含糊了:「讓我再想想!」於是他又閉目聚精會神地想了片刻,說:「是一個人在游泳。」我不放心地問:「確實了嗎?」他說:「沒錯兒!」 於是我動手取下大套袖,從他手中拿過圖片。果然,是一個人在游自由泳!游泳者的左臂已向後劃出水面、正上舉要挪到前方。彎曲的胳臂和手腕真與蛇的形狀相仿。難怪他一開始說是一條蛇呢!我驚詫莫名。

  這時另外一個男孩兒說他也認出來了。他說他手中的圖片是一個孩子在打羽毛球,白衣白褲,戴著紅領巾。我問:「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他毫不猶豫地說:「男孩兒!」除了性別以外,圖片上的圖象與他的描述完全相符。這個打羽毛球的小孩兒,在後腦勺露出一支很短、扎著頭繩的小辮,是個女孩兒。這個學生誤認為是個男孩兒。但我已相當滿意了。真可謂,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了。

  到晌午時分,被測試的學生們都陸續回家了。我見一個女孩子還坐在測試中心,一臉的不高興。原來她平時識別中級的圖片又快又准,那天卻一次也沒有識別出來,因而非常失望。我興緻勃勃地鼓勵她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別灰心。來,我讓你摸一個初級的。」於是從房間的另一端的一張桌子上,隨手拿了一張圖片放在她手裡。她兩手緊緊握住,高舉過頭,僅僅幾秒鐘,她就對我說:「有了!」「什麼?」我問道。「一匹馬。」「什麼馬?」「 斑馬。」結果是一匹深棕色的馬,不是斑馬。由於投影關係,馬的身體有明、暗、深、淺之分,被她認為是斑馬。但她能識別出是一匹馬(是驢也無妨),就完全滿足我的要求了。

  測試中心的人告訴我說,我一個同學的女兒是摸底片的高手。於是我打電話給我同學,她熱情邀我到她家吃晚飯。飯前我對她女兒說:「青青,聽說你摸字摸得挺好。今天表演給我看看吧!」她面有難色。她母親告訴我,現在很多人不相信特異功能,認為孩子們在弄虛作假。我安慰青青說:「我相信這是真的。再說,又是在自己家裡,給叔叔表演一下有什麼關係呢?」她同意摸一個中級的。我把一個火柴盒的火柴倒出來,把一個東西放進火柴盒裡,讓她隔著火柴盒摸。不一會兒她就說:「是一個小男孩的照片,還戴著紅領巾。」我不禁脫口而出:「對呀!那是我小學畢業時的照片!」

  手何以能識別圖象呢?我問了很多被測試的孩子,他們的說法基本一致:當手接觸到圖片后,只要閉目凝思,腦子裡就會閃現出各種圖象,像放卡通片一樣,變幻無常。如果其中一個圖象在腦子裡頻頻浮現,這就是手中那圖片的圖象了。這是孩子們識別的實際過程。但這些過程是如何發生呢?為何手一接觸到圖片(有時,其間還隔著盒子),大腦就會浮現出圖象呢?看來,手似乎具有與眼類似的功能。但眼有視覺細胞、晶狀體、視網膜、視覺神經等一整套精密、完善的組織結構,而手又是如何完成這個「看」的過程呢?測試中心的工作人員說,只要稍加訓練,使孩子們學會集中自己的意念,大約三分之一的小學生都有這種識別功能。這也許不叫特異功能,而是人普遍具有的一種「第六感官」。

  物質是由物質組成的嗎?

  二十世紀初葉,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動搖了牛頓時代的絕對時空觀,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大大地深化了一步。儘管相對論的一些論點仍超越人們的常識,不易於理解,而到二十世紀中葉,量子力學提出的論點,不僅常人不著邊際,連愛因斯坦都難以接受。

  前面提到的楊多馬的雙狹縫實驗中,如果把光源減弱到一個光子、一個光子地射出,雙狹縫後面的感光膠片仍得到干涉條紋。一個光子怎麼可以「同時」經過兩個狹縫呢?於是哥本哈根學派的物理學家波爾(Bohr)等的結論是,一切物體皆由能量波組成;只有在物體被觀察的那一瞬間,才從能量波凝聚為有本體的物質。

  比如,我們看一個物體時,光波被所看之物表面的電場反彈到我們眼裡,在視網膜上凝聚成光子,方產生視覺。又如,一個物體只有在被觸摸的那一瞬間,才由波動凝聚成由原子組成的實體,從而產生觸覺。雖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感受是幻覺,因為能量和物體都是真實的,且能互變(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E:運動物體具有的能量,M:物體質量,C:光速),但總覺得夠玄的。

  一九二七年海森堡(Heisenberg)發現「測不準定律」(Uncertainty Principle),表明微粒(如原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可兼得,越準確地測出其位置,則越不準確地知道其速度,反之亦然;因此微粒的動態無法用方程式精確計算,只能用概率加以預測。因為,測位置的誤差與測速度的誤差的乘積等於一個常數。換句話說,如果測一個粒子的速度很準確(誤差趨於零),則測位置的誤差就會趨於無窮大,根本不知道這個粒子在哪兒!這種看似「不科學」的量子力學,使科學更加符合實際,從而更加科學。

  往往是「半瓶水」搖得最響,有深厚造詣的科學家常常最謙卑自律。因為他們站在最前沿,直接面對浩瀚無際的宇宙,深切知道人的渺小、有限。只有站在中間、後面的二流、三流或沒流的科學家才不知「天高地厚」!牛頓說,他是在海邊沙灘上玩耍的孩子,有幸揀到幾個好看的貝殼。愛因斯坦則說,他只在真理的海洋邊徘徊,一無所獲。他還說,他一生最大的感受之一是:科學在上帝的奧秘面前不過是兒戲!人徒憑自己的理智要完全認識宇宙是不可能的。基督徒相信,「隱秘的事是屬於耶和華我們神的,唯有顯明的事是永遠屬於我們和我們子孫的」(申二十九29)。如果沒有神的啟示,我們是無力認識宇宙的。退一步說,即使有一天人們認識了宇宙的一切現象,又怎麼樣呢?是不是我們就再也不需要神了呢?不是的。神不僅是宇宙的創造者,也是宇宙的維護者,「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一 3)。正像一切律法必須由權威制定,並在權威的監督下才得以貫徹、執行一樣,神所創造的宇宙,一切規律也只有在神的護持之下,才得以正常運作,否則,宇宙早就分崩離析了。人即使可以認識宇宙,卻絕無力維持宇宙。所以,無論科學如何發展,人類永遠需要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3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26 05:01 | 只看該作者

三、基督教信仰既符合科學又超越科學


--------------------------------------------------------------------------------

  基督教信仰與科學研究是和諧一致的,它不僅符合科學而且大大地超越科學。這是基督徒對科學與基督教的關係所持的觀點。筆者現在從幾個側面來闡述這一觀點。

  《聖經》中的科學預見

  《聖經》不是一本科學專著,乃是一本論述神的創造、神對人類的救贖和神的國度、神所默示的巨著。然而,《聖經》中確有許多關於科學的預見,遠遠地超前於人類的認知,日益為現代科學所證實,令人驚嘆、折服。神並非刻意藉《聖經》向人們傳授科學知識。《聖經》中的科學預見乃是創物主在啟示人們時一種自然的流露。正如詩人所讚歎的那樣:「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詩十九1~2)。莫琴博士(Jean Sloat Morton)在《聖經中的科學》1、余國亮博士在《物理學家看聖經》2 等書中,對此都有集中的論述。我僅舉幾個例子以饗讀者。

  地球的形狀、浮動和轉動   現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球體,懸浮在宇宙中,不停地自轉和繞太陽公轉。但古代的看法則完全不同,古代人們認為地球是平的,四周被大水圍繞,只要一直往前走,一定會走到大地的邊緣;同時,當時認為地球是被支撐和固定不動的,太陽系的所有星辰都以地球為中心旋轉。地球是如何被支撐的呢?印度人認為在地面之下,有力大無窮的四隻大象支撐著,大象則站在象徵力量的烏龜的背上,烏龜又卧在首尾相銜的眼鏡蛇上面。至於眼鏡蛇又被何物托住,就不得而知了。巴比倫人則把地球當作在海上浮著的一座空山,並相信地球內部十分黑暗,是人死後的住處。這些觀點現在看來十分幼稚、可笑,但古代能提出如此的假說已是相當傑出的了。

  歷史學家通常認為第一個提出地球是圓的這個觀念是希臘人。公元前六世紀,希臘哲學家兼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就說地球是圓的,但他這種概念源於他認為圓球在所有幾何形體中最完美,並沒有任何客觀的事實根據。其後,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個科學依據:月蝕時月面出現的地影是圓的。公元前三世紀,希臘天文學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htenes) 第一次算出地球的周長。一五二二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Magellan Ferdinand)領導的環球航行,證明地球確為球形3。《聖經》〈以賽亞書〉第四十章二十二節明確寫道,「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他鋪張穹蒼為幔子,展開諸天為可住的帳棚。」「大圈」一詞在希伯來原文中,是指一個立體的球面而不是一個平面的弧形,《聖經》清楚地啟示了地球的形狀。〈以賽亞書〉寫成於公元前七世紀末到八世紀初,先於畢達哥拉斯的假說二百年,早於麥哲倫的航行兩千多年。

  地球靜止不動的「地心說」觀點,直到哥白尼於公元一五四九年提出「日心說」后才被動搖。十七世紀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方可解釋地球之所以能懸浮在太空,乃是地球和太陽之間引力相互平衡的緣故。哥白尼的「日心說」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現代天文學的理論基礎。然而,關於地球的懸浮和轉動,《聖經》早就指明了。〈約伯記〉是《聖經》中最古老的經卷之一,成書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書卷的主人翁約伯是公元前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人物。不少學者認為〈約伯記〉的成書時間要早於摩西五經(成書於公元前一千四百年左右),也有學者認為此書寫於以色列民族被擄回歸之後(公元前六世紀)。不管怎樣,〈約伯記〉起碼比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早兩千年以上。〈約伯記〉早已指出地球是懸浮在太空的,「神將北極鋪在空中,將大地懸在虛空;將水包在密雲中,雲卻不破裂」(伯二十六7~8)。

  由於地球的自轉,才有晝夜之分,這是幾百年前人們才懂得的事情。而成書於公元一世紀的《新約聖經》,對此早有暗示。主耶穌談到何時再來審判世界時就提示說:「人子顯現的日子,也要這樣。當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裡,不要下來拿;人在田裡也不要回家。 ……我對你們說,當那一夜,兩個人在一個床上;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路十七30~35)。兩個人在田裡幹活,是指白天;兩個人在一個床上是夜裡;女人推磨多在清晨和傍晚。為什麼耶穌再來的時刻既是白天又是夜裡,既是清晨又是傍晚呢?因為,主耶穌再來的時刻,在全球不同的地方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在中國是中午,在美國卻是午夜,在其它地方可能是早上或傍晚。主耶穌這樣說,明確地啟示人們:地球是不斷轉動的,神的救恩是普世的,神的審判是全球性的。

  地球的風向系統  太陽的照射和地球的旋轉是形成地球風向系統的兩個主要因素。喬治'哈德里(George Hadley)於十七世紀第一次提出空氣在赤道與兩極迴流的理論。赤道的空氣受熱上升,兩極的冷空氣因此會向赤道移動;赤道上升的熱空氣流向兩極,受冷後下降。如此循環反覆不已。這種風向模式被稱之為「哈德里窩」。到十九世紀,科里奧利斯(G. G. Coriolis)發現,一個在旋轉體表面移動的物體的運動方向,會向右或向左偏斜,被稱之為「科里奧利斯旋轉力」(The Coriolis Force)。其後費瑞爾(William Ferre)證實科里奧利斯旋轉力也適用於地球的風向系統,即費瑞爾定律:由於地球的自轉,北半球的風向右偏斜,南半球的風向左偏斜。哈德里窩是由太陽的直射和斜射引起,費瑞爾定律則因為地球的自轉。這兩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使地球形成了東南、東北季風帶,南、北回歸線無風帶,南、北西風帶等一套複雜的風向系統。

  然而,早在公元前,《聖經》就指明這個風向系統了。傳道書一章六節寫到,「風往南刮,又往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迴轉行原道。」「風往南刮,又往北轉」是指哈德里窩(赤道--兩極迴流);「不住地旋轉」即指費瑞爾定律;「而且返迴轉行原道」說明這樣的風向是有規律的。這一節經文僅二十一個字,卻高度準確地概括出地球風向系統的主要特點。

  水文學  水文學研究水的蒸發、凝結和化為雨、雪下降等現象,是關於水循環的科學。這種水循環的理論直到十六、十七世紀才被接受。為水文學理論作出貢獻的伯羅(Pierre Perrault)和馬利奧特(Edme Mariotte)發現,法國塞納河的流量與雨量有密切關係。後來,天文學家哈萊(Edmund Halley)的資料也支持水循環的理論,認為雨、雪的下降和水的蒸發是彼此制衡的。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聖經》已明確地記載了水循環的理論:「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傳一7)。何等雋秀、優美的詩歌語言,多麼簡潔、準確的科學描述!

  氣壓  壓力是物質所給予每個接觸面的重量。空氣是氣態物質,有重量,也必然產生壓力。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十七世紀,從觀察中已猜測到空氣有重量。他的學生托里拆利(Torricelli)於公元一六四三年,用實驗證明空氣確實有重量。他把一支真空的唧筒插到井裡,井水可順唧筒上升,但不能超過三十三尺的高度。他想是井水上面的空氣的重量所產生的壓力把井水壓入唧筒的;因空氣的重量是一定的,所以產生的壓力也是一定的。他用比重比水約重十三倍的水銀做實驗。他取一支48寸的玻璃管,玻璃管一端封閉,一端開口。他將水銀注滿玻璃管,然後將開口一端倒插入水銀槽中。此時,玻璃管中的水銀下跌了18寸,留下18寸的真空,水銀柱的高度保持在30寸。這樣,他不單證明了空氣有重量,而且證明空氣的壓力所產生的重量相當30寸水銀的重量。第一支氣壓計就這樣誕生了。

  早在托里拆利數千年前,《聖經》就指出空氣有重量了。「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曉得智慧的所在。因他鑒察直到地極,遍觀普天之下。要為風定輕重,又度量諸水」(伯二十八23~25)。 「下流人真是虛空,上流人也是虛假,放在天平里就必浮起;他們一共比空氣還輕」(詩六十二9)。顯然,《聖經》中啟示的空氣有重量,既有道德方面的喻意,又有真正的科學內涵。

  洋流及海洋航道  從古至今,許多人都以為海洋是不流動的「一潭死水」。其實,海洋是一個循環流動系統。底層海水的流動被稱之為洋流。直到二十世紀,人們仍以為海洋深處沒有洋流存在。后經一系列研究,證實南大西洋海底有洋流存在。但因缺乏直接證據,仍被懷疑。六○年代中期,科學家們藉助於現代攝影技術,發現海洋深處有漣漪和被沖刷的現象;透過漣漪,觀察到洋流衝擊海底沉積物的現象,海底洋流的存在才被最終證實。

  美國科學家毛瑞(Matthew Fontaine Maury)是海洋航道的發現者。他從航海志中詳細研究海上的風向和洋流情況,從中歸納出橫渡大西洋的理想航道,成為日後國際公認的航道的基礎。毛瑞所著的《海洋物理學》,仍是當今研究季風與洋流相互關係的基本教科書之一。是他第一個指出,由於季風和洋流的相互作用,使海洋成為循環不息的系統。

  富有啟迪意義的是,毛瑞關於海洋航道的靈感是來自《聖經》的啟示。有關毛瑞生平的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次毛瑞卧病在床,每天晚上由他兒子讀《聖經》給他聽。有天晚上當他兒子讀到〈詩篇〉第八篇第8節,「海里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時,他猛然聯想到海底航道問題。他說:「如果上帝說大海中有航道存在,那麼我病癒后,一定要把它們找出來。」毛瑞於一八七三年去世。毛瑞的故鄉維吉尼亞州於一九二三年在首府 Richmond為他建立紀念碑,碑文載明毛瑞的靈感源於《聖經》。

  電磁波  一八二○年,哥本哈根的物理學教授奧斯特發現,如果讓電流從一支懸掛的磁針旁通過,磁針會發生轉動。他的發現傳到巴黎后,法國物理學家安培(Andre Marie Ampere)立刻想到電流與磁鐵應是同等的。他用實驗證實了他的想法:兩條通電的導線會因它們電流方向相反或相同而吸引或排斥。安培的實驗又啟發了英國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他想,既然電流有磁性作用,磁鐵也應該產生電流。經過十載的努力,他的實驗成功,為日後電動機和發電機的問世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八六四年,數學家馬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用數學證明,任何電或磁的改變,都會向空間放出能量,此能量以波的形式傳遞,其中電的方向與磁的方向相互垂直,而它們又都與前進方向垂直,並證明它們在真空中傳遞的速度等於光速,此波被稱為電磁波。一八八七年,赫茲(Heinrich Hertz)用震蕩電路放射出電磁波,支持了馬克斯韋的光電理論。一八九六年,義大利人馬可尼(Marchese Guglielmo Marconi)首次用人造電磁波傳遞信息,建立了第一座無線電發射和接收電台。

  在古代,人們對電、磁的知識是相當貧乏的,直到一七四九年,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才提出閃電是電荷流動的假說,並於一七五三年做了他那著名的風箏實驗,藉連接風箏的銅線把雲層中的電荷引進實驗室。可是遠在三千多年以前,《聖經》就預言了無線電通訊的科學成果:「你能發出閃電,叫它行去,使它對你說,'我們在這裡'」(伯三十八35)?那個時代的人描述電磁波,唯一的可能是閃電;事實上,閃電所放出的電光就是電磁波!〈約伯記〉的這句經文,也可解釋為用電和磁來傳遞信息。比馬可尼早數十年,摩爾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於一八四四年成功地藉有線電報傳遞了信息。人類首次用有線電報所傳遞的話是《聖經》中的一句經文,「誰不知道那是耶和華的手作成的呢」(伯十二9)?

  隨著科學的深入發展,人們發現〈約伯記〉三十八章第35節這句經文包含著更深的意義。電磁波可用電子加速的方法製造,也可由原子內部的電子發出。原子核所含的質子數,決定了核外電子軌道的半徑;在不同半徑的軌道上運行的電子所具有的勢能各不相同,激發電子由一個軌道跳到另一軌道時,所放出的電磁波的波長也不相同。分析其波長,就知道是什麼元素了。科學家們正是通過分析其他星球所放射的電磁波來了解該星球有何種元素的。

  另外,紅移現象(Red Shift)告訴我們,當一個星球遠離地球而去的時候,它所放射到地球的可見光的波長會變長,即向紅光方向移動,反之亦然。這樣,測定其電磁波波長的變化,我們便可知道該星球是以何種速度離開或接近地球了。所以,物體所發射的電磁波,不僅可以告訴我們它們是誰,而且告訴我們它們正向什麼方向運動。

  想想電磁波在宏觀和微觀上的這種「指示」功能,再來讀〈約伯記〉35節這句經文,「 你能發出閃電,叫它行去,使它對你說,我們在這裡」時,神的智慧是多麼令人讚歎啊!

  割禮  割禮是《聖經》中記載的儀式,男嬰出生后第八天,要割去生殖器的包皮,作為以色列民族與神建立誓約的標記(創十七10~13)。《聖經》記載了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為兒子以撒行割禮。「以撒生下來第八日,亞伯拉罕照著神所吩咐的,給以撒行了割禮」(創二十一4)。割禮不僅有屬靈的意義,要除掉以色列人及其後裔心中的污穢,而且在醫學上也是有益的。包皮垢菌與女性子宮頸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有人統計過,非猶太婦女得子宮頸癌的機率比猶太婦女高近百分之十。

  但是,割禮為何要在出生后第八日進行呢?《聖經》沒有解釋理由,只說是神的吩咐。直到近年,這個謎底才被揭開。本世紀五○年代初期,科學家在食品中發現一種物質,被稱為維生素K,可以防止嬰兒出血,因為維生素K可以促進血凝素在肝臟合成。維生素K可由人體小腸內的細菌合成。由於新生嬰兒小腸內的細菌不多,缺乏維生素K,血凝素含量相對減少,故易引起出血。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嬰兒在發育過程中維生素K的合成情況時,發現嬰兒出生第三天,血液中血凝素的濃度只有正常值的百分之三十,而第八天達到百分之一百一十,然後再降回到正常的濃度。考慮到三、四千年前那種缺醫少葯的遠古年代,嬰兒出生第八天是行割禮的最好時機。神對世人的愛是這樣地無微不至。

  《聖經》中關於科學的預見,從天文到地理,從陸地到海洋,從動、植物到人類,涉及面廣,豐富多彩。以上我僅舉出幾項大家所熟知的事實作為例子。每當我讀到、想到、講到這些例子時,內心都一次又一次地深深被激動。像地球的浮動和轉動,地球的風向系統和水的循環都是極為宏觀的現象,非高踞於地球之上,不得窺其全貌。電磁波的特性、血凝素的功能也只有物理學、醫學發展到今日方能闡明。然而,幾千年前,人們既無飛機、雷達,也不能發射衛星、飛船,更不知細菌、維生素、電、磁為何物。在那個時代寫下的《聖經》,怎麼能如此清晰、準確地揭示這些自然現象的本來面目呢?這再次無可辯駁地說明《聖經》是神所啟示的話語,使我們清楚地知道,耶和華我們的神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是自然科學家的研究靈感的源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

主題

1558

帖子

3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7
4
大象無形 發表於 2006-11-26 05:03 | 只看該作者
老兄手好快!
還沒看貼!
不過我覺得把生活所有一切都拜託給科學的話也是不對的。
科學本是中性詞,不是褒義詞。
不要一聽到「科學的」就鼓掌
非科學的仍有存在的價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5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26 05:03 | 只看該作者

基督教與現代科學的發展

  十七世紀的英國是現代科學發展的溫床。英國為什麼能在短短的一、二百年內,科學突飛猛進,遠遠超前於其他國家呢?人們從社會、經濟、政治、實驗方法等諸方面尋找原因。現在多數研究者認為,基督教信仰是促進英國現代科學發展的最重要原因。

  基督教一神觀是現代科學的思想基礎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一元論世界觀及由此產生的理性主義,中世紀在西方思想界占統治地位。一元論的世界觀在理智方面抹煞造物主與被造之物的差別,認為人的理智的實能部分與神的理智相同。因而高舉人的理性,認為人的理智和思想可以洞察宇宙萬物的奧秘,是衡量一切真理的標準。人可以通過自己的默想,在理智中設立大前題,然後以此前提推演出去,用以解釋各種事物,這叫演繹法(Deduction)。他們注重理智思維,忽視人對事物的觀察分析。

  按此世界觀、方法論,亞里斯多德認為宇宙由五十五個同心圓球組成,最中心是地球,向外分別為水、氣、火、天空星體等圓球。每個圓球都有靈性,神在所有的圓球之外,對各圓球產生吸引,因而帶動宇宙各圓球運轉。中世紀的教會及科學界,普遍接受亞里斯多德的宇宙觀,認為神是終極因,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4。在理性主義的束縛下,以實驗、觀察為主要手段的現代科學不可能得到發展。

  公元一五四三年,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地球繞太陽運轉的日心學,並得到天文學家伽利略和凱普勒從實際觀察中得到的數據的有力支持,推翻了地心說。從此,經驗主義的治學方法開始抬頭,強調觀察外界事物的重要性,在觀察的基礎上思考、分析、發現規律,即所謂歸納法(Induction)。經驗主義哲學拉開了現代科學的序幕,伽利略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懷疑主義,只相信經驗過的東西,不承認因果關係確實存在,認為科學只是經驗的歸納,無法預測將來要發生的事情。休謨(David Hume)是代表人物。

  此外,隨著亞里斯多德宇宙觀的被推翻,神是終極因的觀點,也和地心學一起被許多人拋棄了。人們開始站在純自然的立場,不再追求自然定律的終極因(why),而只是描述和形容自然規律(how)。唯物主義和自然主義(人文主義)開始在知識界佔上風,認為一切事物皆由物質組成,提倡物質的永恆性,否定其被造性;強調真理的可經驗性,摒棄時、空之外的任何客觀實體;高舉人的理性,相信人能主宰自己的命運;認為宇宙乃機緣巧合的產物,否定超然的造物主的存在。自然主義否定神后,在宇宙和人類起源問題上留下的空缺,為日後進化論的崛起提供了適合土壤(詳見第六章)。

  然而,基督教堅持一神的世界觀,相信神創造了宇宙萬物,人是按神的形像造的,人可以憑藉由神所賦予的理性去認識神所創造的宇宙萬物,進而認識神、榮耀神。也就是說,人可以從觀察大自然開始(經驗),藉著歸納和演繹(理性)提出假設,然後再用實驗來證實、修正或推翻這種假設。有人稱此為經驗的理性主義。很明顯,當今實驗科學所採用的方法,正是源於基督教倡導的理性經驗主義5。

  科學研究有一個大前提,即相信宇宙萬物是按一定的規律運作的,這種規律不隨時間、地區和研究者而改變。這一前提被稱之為自然劃一原理。這一原理也是直接來自基督教的一神世界觀。無神論演繹不出這一原理,使宇宙此起彼伏的多神論也無法使自然規律在整個宇宙和諧統一。過去在歐美佔支配地位的基督教信仰,為科學研究建立了大前提,提供了正確、有效的方法論,使現代科學孕育於西方成為歷史的必然。

  基督徒是發展現代科學的中堅力量  按照《聖經》的教導,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護持者,人是神按自己的形像造的。基督徒相信,因神賦予的理性,人有能力接受神的啟示去認識宇宙,進而認識神、榮耀神;同時,神要人治理環境、管理各種魚類、飛禽、走獸(見〈創世記〉第一章)。只有對所要管理的對象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當好神的管家。為了認識、榮耀神,為了不負神的重託,一大批虔誠的基督徒以極大的熱忱獻身於自然科學,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各現代學科的奠基人。現代科學發展初期,英國社會的基督徒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而在英國早期皇家學會中,基督徒的比例卻高達百分之九十!

  牛頓是這一大批基督徒科學家的傑出代表。這位英國科學家二十七歲即出任劍橋大學教授,發明微積分法,確定運動三定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在光學和天文學也有頗多建樹。后被推為皇家學會會長,並被加封為爵士。他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又是虔誠的基督徒。牛頓的父母是虔誠的清教徒。但他出生前三個月,父親病逝。面對這個瀕於死亡的早產兒,他母親向上帝禱告:「萬軍之耶和華啊,你若垂聽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於耶和華」(撒上一11)。所以牛頓從小敬畏神。牛頓成長過程中留下的最早記錄,就是他在課堂筆記的空白處記下的禱告。牛頓常常到花園禱告與默想;蘋果掉在地上,使他想到了萬有引力。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曼紐(Manuel)說:「近代科學源自牛頓對上帝的默想」6。牛頓身為傑出的科學家,又常常公開表示自己的信仰,加上不擅交際,故遭到許多無端攻擊。「當時宗教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科學,卻有三流的神學;科學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神學,卻有三流的科學;政治分子攻擊他的科學、神學、人際關係都屬三流;有人看他孝順母親又終身未婚,就中傷他心理不健全,現今還有人說牛頓有戀母情結;有人看他對學生好,就說他有同性戀」7。這些攻擊使牛頓幾乎發瘋,也造成了他漫長的信仰動搖期(169 8-1707)。直到英王任命他為英國皇家協會會長,攻擊才消失。牛頓於一七二七年謝世,他晚年寫道:「不管任何環境,要守住耶穌基督救贖的真理和最大的誡命──愛人如己」8。

  波蘭天文學家兼數學家哥白尼經二十幾年研究,發表《天體運行》(De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巨著,首先提出日心學,奠定了現代天文學的基礎。哥白尼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而且早年學習神學和醫學,一生懸壺行醫,后又擔任牧職傳道。支持證實哥白尼的日心說的天文學家伽利略和凱普勒也都虔信神。伽利略雖遭到天主教教廷的迫害,他本人仍相信《聖經》,相信〈日心說〉與《聖經》並不矛盾。凱普勒是基督徒,曾在神學院進修兩年。當凱普勒經過長期努力、終於發現了行星運行三大定律后,他將榮耀歸給神:「我感謝你,造物主和上帝,因為你已在你的創造中給了我這份喜樂,我在你手作成的工中喜樂。現在,我已完成我蒙召應作的工作。在其中我已盡用了你賦予我心智的一切才能。以我狹窄的心智對你無限豐盛的理解,我將向那些將要讀到我的話語的人彰顯你的工作的偉大」 9。

  電解原理髮明人法拉第虔信《聖經》,並是倫敦一教堂的兼職傳道人,每周講道多次,遺留至今的講章有一百五十篇之多。他臨終時,別人問他在想什麼,他說:「我心靈很平靜。」並引用《聖經》說:「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后一12)。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發現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卡爾文(William Thomas Kelvin),也是虔誠的基督徒。一次,有個學生問他一生中最大的發現是什麼,他沒有說是第二定律,卻說:「在我生平的發現中,最有價值的,是認識了主耶穌基督」 10。

  化學家波義耳(Robert Boyle)在他的科學論文中再三強調,科學研究的整體目標,是要顯示《聖經》和自然規律的合理性及和諧性。他本人研讀原文《聖經》,對基督教護教學甚有研究。在美國發行的第一本印地安語《聖經》是由他資助出版的。波義耳二十八歲后前往牛津,他與有「清教徒之父」之稱的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建立了深厚友誼。針對當時有人以為對神虔誠就必須反對科學的謬誤,他們宣稱:「人得救的條件不是要反對什麼,而是接受上帝白白的恩典。只要你肯,仍然可以在科學里愛上帝、敬拜上帝。」在波義耳的牛津科學陣營里逐漸聚集了一批傑出的基督徒科學家,並由此形成了「英國皇家科學會」 11。

  瑞典博物學家林奈氏(Karl Von Linnaeus)對現代植物學的發展有極大貢獻,尤以植物分類法聞名。他將自然界分為動物、植物、礦物三大類,再細分為綱、目、科、屬、種,成為現代自然分類法的基礎。林奈氏一生敬畏上帝。據說某日他外出散步,偶見一艷麗奪目的花朵,深感上帝創造的奇妙、偉大,便立即跪下,感謝造物主的恩典。

  法國化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是世界公認的微生物學的創始者。他發明消毒法,對人類醫療衛生貢獻極大。又在防治瘟蠶病、促進法國蠶絲業的發展立下豐功。他對上帝和福音都有堅強的信心。他說過,「如果承認上帝的存在,這一個信心實比一切宗教的神跡更為超奇,不可思議。如果我們有了這種信心,這種悟性,那便不能不對上帝下跪,肅然敬拜了。」他常在實驗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禱告。在巴斯德的時代,有人認為生命可以由物質產生,即「自然發生論」。出於他對神的信仰,他不相信物質可以產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則的作者。經潛心研究,他發明了消毒法,證明了物質不能產生生命。年老時,他回母校講演時說,他一生面對極大反對、卻能節節勝利的兩個原因是:「信心,相信神的啟示……信心是一條繩子,維繫你周圍所發生的事情,與你內心的呼召,成為一個和諧的關係。熱心(enthusiasm),這是最好的字,由En及Theo合成:En是裡面,Theo是神。真正持久的熱心是因為上帝住在我的心裡」 12。

  法國另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巴斯噶(Blaise Pascal)英年早逝,離世時僅三十九歲。他十六歲時就完成了有關投影幾何的名著,並先後發明計算器、晴雨表和水壓機等,為曠世天才。然而,科學上的重大成就卻無法滿足他靈性的需求,他甚感痛苦,遂研讀《聖經》。一天晚上正讀到〈約翰福音〉第十七章時,神忽然向他顯現,當年領以色列出埃及的偉大先知摩西所見的荊棘中的火焰,充滿整個房間,同時上聞主聲:「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非哲人之上帝,非學者之上帝。」使之頓時開悟,單靠科學、哲學,不能通神。面對真神后,他大獲平安、喜樂。他將神的啟示筆錄、繕正,縫於襟內,終其一生,未告訴任何人。直到他去世時才被發現,現珍藏於巴黎國立圖書館。巴斯噶悟道之後,盡棄驕淫之氣,謙卑自律,判若兩人。后著《沉思集》(Ponsees),為主證道,膾炙人口。他在《沉思集》中寫道:「有兩種人會認識上帝,一種是身處尊貴或卑微,內中常存謙卑的心;第二種是,只要真理,不管反對的人「13。

  到目前為止,在人類歷史上,能先用數學推導物理現象的存在、爾後由後人證明其正確性的,只有四位:牛頓、哈彌爾頓(William Rowan Hamilton,曾推導出「光在雙軸晶體的折射會呈現圓錐狀」)、馬克斯威爾和愛因斯坦。前三位是虔誠基督徒,第四位相信有上帝 14。

  以上只是部分實例。在現代科學發展初期,建立了豐功偉跡的基督徒科學家還有很多。從現代科學的方法論的建立到基督徒的實際參與,基督教對現代科學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有人甚至稱基督教是現代科學之母。現代科學發展史清楚表明,那種認為基督教與科學對立、阻礙了科學的發展的觀點,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筆者也為自己因無知而曾持這種本末倒置的觀點而暗自紅過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6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26 05:04 | 只看該作者

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逐漸認識神

  有人常問,像上面提到的那些著名的基督徒科學家,是否因為出生在基督教家庭而信主的?按手頭現有的資料,筆者不能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其中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受到家庭的薰陶而信主的。筆者認為,這些朋友所提問題的實質在於,如果這些科學家因家庭的影響而信基督教,他們的信仰是否只是自然而然地隨大流而已?此種觀點可以理解,但不全面,也不盡符合事實。

  不少基督徒的後代並不是自然而然地成為基督徒的,有的始終沒有成為基督徒。知名學者林語堂先生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他小時也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但成年之後,他對中國聖哲思想極為愛好,逐漸疏遠了基督教。經過幾十年的艱苦跋涉,最後才又回到主耶穌的懷抱里。他在《信仰之旅》的緒言中說:「我獲得宗教,走的是一條難路,而我以為這是唯一的路;我覺得沒有任何其他的路是更妥當的,因為宗教自始至終是個人面對那個令人震驚的天,是一種他和上帝的事;它是一種從個人內心發出來的東西,不能由任何人來『給與』」 15。

  張文亮博士在他的一系列文章中,記錄了許多科學大師經過長期認真、甚至痛苦的尋索才歸依基督的動人故事。「化學之父」波義耳的父親是愛爾蘭最有權力的李察(Richard)大公爵。在英國內戰中,他父親、哥哥先後死去。他發現,政治革命死了那麼多人,卻未給國家帶來任何好處,僅僅是為了幾個熱血沸騰的口號。他從此變得反叛、苦毒和憤世嫉俗。后在布朗醫生的啟發下,二十八歲才成為基督徒。法國科學家巴斯噶二十三歲以後,在《聖經》的啟示下,方衝破理性主義的束縛,實現了信仰的飛躍。曾任英國科學皇家學會會長的斯托克(Sir George Gabriel, bart. Stockes)是牧師之子,常因信仰受他人責難,所以他上學后就開始反對父親的信仰。但因信仰而使他常問自己的話「在時間無窮的列車裡,我將置身何處?」卻揮之不去。在他成名以後,正是這句話使他降服在耶穌面前。他曾與無神論者休膜 (David Hume)力辯,也曾向造訪的達爾文(Charles Darwin)傳福音。「熱力學之父」凱爾文是十歲就上大學的天才。十六歲時,他讀到德國天文學家凱普勒的心路歷程:「這位德國的科學家從小就以天才著稱,但是憤世嫉俗,與世格格不入。……後來,他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內心深處在尋找必須的永恆。於是,他不再看地上的人、事,轉而研究天上星辰運動,因此宣告神的作為在那裡!」這個短短的見證,把凱爾文引上信仰之路。從此,他把科學和信仰緊密結合起來。他不僅力挽狂瀾,決不隨聲附合達爾文的進化論,也常在自己的研究報告中提到信仰。發表熱力學第二定律時,他引用《聖經》的話:「天地都要如外衣漸漸舊了」(詩一○二26),表示自然過程中熵的增高。他二十八歲發表熱動力理論時,在報告中寫到:「上帝在這個時代還行神跡嗎?是的!科學知識來自上帝,放在我們心中,使我們能夠了解。過去,他把異象放在先知的夢中,現在他把知識放在人的心中,使人能建立理論以說明這個世界的真實。人的理解心智,是上帝創造的」 16。

  不可否認,出身於基督教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少有無神論與有神論的衝突,不會有太多的理性掙扎,比較容易接受基督信仰;也確有人是在這種環境中「糊裡糊塗」地成了基督徒的。然而很難想像,那些有高度智慧、理性、邏輯思辨能力、在科學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基督徒科學家,會在信仰上採取人云亦云的輕率態度。事實上,從上面所舉的例子可以看到,他們一面努力搞科學研究,一面嚴肅地思考、尋求信仰。他們的信仰不是盲從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們知道他們所信的是誰,知道為何要信。

  英國當代著名的大氣物理學家霍頓(John Houghton)在談到自己的信仰時,這樣說過: 「有了很強的歷史證據,加上千千萬萬基督徒的見證,也不能說服我。因為我要親自去體驗、證實我可以與神建立的個人關係。那麼,我需要的是怎樣的證據呢?很少有人像使徒保羅,突然看見屬靈的事實如刺眼的光芒,照亮了整個信仰的心田。

  多數人走向信仰的過程比較長遠,就像人與人的關係一樣,一見鍾情到底比較少,多數人是逐漸地認識到神的真實的。所以,我個人的論點包括歷史的證據,歷代教會的經驗,再加上我個人的體驗,都是貫穿一致的體系。有了信仰的觀點,歷史的基礎是否重要呢?有人認為關係不大,他們覺得信心可以勝過歷史而獨存。但大多數的基督徒,連我在內,卻認為必須有歷史的根基,否則信仰不能成立。正如使徒保羅在初期教會就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信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十五14)。歷史的基礎與信心的經驗並駕齊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7。 這番話頗能反映歷代基督徒科學家們在信仰問題上所持的嚴肅、審慎和執著的態度。

  此外,不少科學家是在科學研究中認識神、完成從無神論到有神論的思想飛躍的。

  英國科學家虎克(Robert Hooke)因製造第一台顯微鏡、第一台真空抽氣機、第一支水銀溫度計、第一架天平等等,而家喻戶曉。但虎克的信仰之旅卻很有傳奇色彩。他的父親是一個小島上的牧師,家境貧窮。加之,他是天生殘疾,從小就在苦中掙扎。他不理解,像他們這樣為上帝全然擺上的家庭,反而得不到神的眷顧!他二十歲時寫道:「我要逃避上帝,如同逃避瘟疫一樣。我恨上帝,我要對上帝說:我是無法被他感動的一位。」十年後的一天,他把一隻被捏死的跳蚤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啊!我不禁讚賞跳蚤的美,」事後他寫道,「 跳蚤毛的結構,排列次序,不只是一種藝術的美,我看到一種神聖的美,一種信仰的美。」 藉著一隻跳蚤,這個自稱是「聖靈的絕緣體」的人,回到了上帝面前 18。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則稱他是在研究相對論時找到神的,儘管他的有神觀帶有泛神論的色彩。他曾經說過:「無限超越的聖靈,在這些細小的細節上啟示他自己,而我們甚至可以用我們脆弱微小的頭腦來了解。我的宗教信仰即由對他誠心的崇敬而構成的。我深深地相信有一種難以理解的宇宙顯明的、超越的理智力量的存在,這種感受構成我對神的觀念。」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對現代科學進步有重大貢獻。米勒(Francis Trevelyan Miller)在《愛迪生傳》(Thomas A. Edison)中說:「如果沒有神的啟示,沒有一個'舵手',沒有一個引導的力量,愛迪生決不會有一個科學的和數學的精密頭腦來領悟宇宙的奧秘。天體行星在一定軌道上轉動不息,千萬年如一日;種種造化的奇妙,生活的繁殊,以及動物、植物、礦物的神奇不可思議,使愛迪生相信宇宙間必然有上帝。」愛迪生自己說過:「我認為每一個原子必由某種智慧所掌管,所以能千變萬化,成造化之妙。這種智慧乃是從一個比我們更偉大的能力而來。上帝的存在,在我是幾乎可以用化學來加以證明的。」他雖未歸依於任何正統的信仰,但敬畏上帝。他在自己的實驗室曾寫了一篇座右銘,其中說:「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的、充滿萬有的、至高至尊的上帝的存在。」

  赫喬父子威廉(William Herschel)和約翰(John Herschel)都是大天文學家。威廉發現了雙星和天王星,約翰發現了五百多個星雲。宇宙的奇妙使他們敬畏神,他們常說宇宙是神精巧傑作的證據。證據是那樣明顯,以至威廉認為,不信神的天文學家的神經一定有點問題19。

  曾任牛津大學大氣物理系系主任、英國國家氣象局兼太空中心國家地球觀測計劃董事會董事長的霍頓博士深有感觸地寫道,「我多次提及神啟示的兩本書:《大自然》及《聖經》。《聖經》特別藉著耶穌啟示神自己。對我來說,最能激發敬拜之心的經驗是同時默想這兩種奇妙的啟示。當我翻閱一頁頁的彩色天文圖片,看著那些通過望遠鏡或太空船拍攝的行星和星雲,或者欣賞那從太空實驗室或同步衛星自動相機所拍攝的色彩變幻的地球時,我看見宇宙的浩大和太空運作之精妙。我的理性飽受激蕩,同時我的感情和想象力也受這些科學觀察的激動,我不得不感到驚嘆和謙卑」20。

  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日,美國十一號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 Armstrong)和同事們在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斯松尼太空博物館(National Air-space Museum,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歡聚一堂,並接受高爾副總統頒發的藍利金質獎章,表彰他們三十年前首次登月譜寫的人類歷史新篇章,把人們又帶回難忘的六十年代。對那一段太空研究發展史,在韓偉等著的《科學理智與信仰》(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9)一書中有精采描述。下面的三段記載就摘自該書。

  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二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Yuri A. Gagarin),駕駛載人人造衛星沃斯托克一號(Vostok 1),用八十七分鐘成功地繞地球的軌道運行一圈后,太空時代宣告開始。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挾太空優勢之威,在同年的聯合國會議上的蠻橫態度使美國大為震驚。朝野一致努力,美國的太空事業迅速發展。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下旬,美國八號的三位太空人首次衝破地球的引力進入月球軌道,然後又衝破月球的引力回到地球,為登月鋪平了道路。聖誕節清晨他們在太空中輪流朗誦〈創世記〉一章1~10節。美國郵政局為了紀念這次飛行曾發行紀念郵票,郵票圖案中央赫然印著四個字「In the beginning God……(起初,上帝…)」。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十時五十六分,11號的太空人阿姆斯壯的左腳踏上月球,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他和另一位太空人艾德林(Edwin E. Aldrin)在月球表面漫步兩個多小時,艾德林在月球上通過衛星轉播站向人類發出呼籲:「無論你在何處,請暫時停下來,向上帝表示感謝吧!」他們朗誦了〈詩篇〉第八篇的詩句:「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 『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然後將〈詩篇〉第八篇留在月球上。

  一九七一年七月三十一日,15號的太空人施高特(David R. Scott)和歐文(James B. Irwin)第四度登月,並駕駛耗資近四千萬美元的月球車在月亮上探測六十七小時,搜集了大量資料,被譽為「首次真正的月球探險」。正處在事業巔峰的歐文上校在完成此次飛行后,突然向太空總署遞交了辭呈,進入神學院學習。後來他到各處傳講神的福音。他說:當我們飛向月球時,「身後的地球最初還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洋、白雲、和山脈,美麗極了,就像聖誕樹上的裝飾。但四個小時后,地球卻小得像籃球,不久又縮小成為棒球、乒乓球……這時我才突然發覺自己是這樣快地離開地球,內心的感觸真是無法形容。……神既然應許我安然返回地面,是要我與各位共享一件事情:神多麼偉大,人多麼渺小,他也充滿了愛。我有獨特的權利看見神奇妙的創造,因此神在我身上有特別的旨意,要我對男女老少傳講:神愛世上每一個人,甚至將他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賜給我們」21。

  前面曾提到的美國水星計劃及雙子星計劃的總執行者勃克博士,在美國第一位太空人格林被發射到太空的那一周(1962年2月),仍在帶領教會的查經班,因為當時他正擔任教會主日學的校長。在甘乃迪角主持太空船發射后第二天,他便搭飛機回到聖路易斯城,當天晚上仍帶領查經班不誤。對此,他說:「說實在的,我現在把如何為主而活的事情看得比我參加月球登陸計劃的工作更為重要。」

  在回答記者關於科學與信仰的關係的採訪時,他說:「我個人認為太空時代的確給予人許多好處,它是加強我屬靈生命的一大因素;現在我每天讀經更勤。以前我常有'到底有沒有神'的問題,現在所想的已變為:神在我們身上有什麼目的?我如何才能為基督做更好的見證?在我和許多科學家的交往中,還沒有見到一個純粹的無神論者。自從我們進入太空后,我覺察到許多同事們更加深了他們的信仰,很少有一天不聽到人們談及靈性問題。在以往數月里,我意識到太空人員有一種心靈的覺醒。現在他們自由地談論屬靈的事情,有的甚至告訴我,他們已經接受了基督教信仰,這是我以前做夢也想不到的。」 22

  近年來,關於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重新為人們重視,很多人開始相信宇宙不是永恆的,是大爆炸的結果。支持大爆炸理論的一個重要證據是科學家發現了存留至今的大爆炸所產生的微波輻射。為了協助解開宇宙起始之謎,美國太空總署特別設計了宇宙背景探險號(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 COBE)人造衛星,專門用以測量此種微波輻射。這個衛星從一九八九年十一月開始工作。其後兩年所提供的資料表明,宏觀宇宙每一個方向的背景溫度完全一致,均勻到萬分之一凱耳溫度(Kelvin)!

  一九九二年四月,從諾貝爾獎得主群集的美國著名的Lawrence Berkeley實驗室傳出驚人的信息,太空物理學家史莫特博士(George Smoot)發現,COBE衛星所搜集的三億六千萬個測量數據中,只有萬分之三的差異!有人稱此發現為「若非有史以來最大的發現,便是世紀性的創舉!」史莫特自己則公開宣稱:「我們所找到的是宇宙誕生的證據,」「這好像睜開眼睛看到神一樣。其中的秩序如此精美,如此均衡雅緻,使我們想到宇宙的背後必然有其設計,」「神可能是它的設計者。」世界第一流科學家稱此發現為「神的手筆」 (the handwriting of God)。美國著名史學家博漢(Frederic Burham)也發表評論說:「 現時這最先進的發現,使'神創造宇宙'這一觀念,成為近百年來最受推崇的設想。」

  不難看出,科學家對神的認識也經歷著曲折的過程。二、三百年以前,實驗科學處於萌發時期,科學家們從事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認識神、榮耀神。他們把科學研究看作是「適合禮拜天作的」神聖活動。他們的靈感來自於對神的創造的探知的渴求。牛頓、凱普勒這些科學大師在談到他們的成功時都說,他們只是「思想神要他們想的事」,是「追隨上帝的思想」而已。虎克給牛頓的信中寫道:「發明的靈感,有時就像聖靈的氣息一樣,我們不知道它從哪裡來,也不知它往哪裡去。它忽然來了,吹經我們多年努力、熟悉的窗口,進入我們意想不到之處。發明有時就需要這種幸運的一觸,這種偶然巧合的一推。在千頭萬緒纏繞的中心,忽然看清那位大創造者的本意。我知道我做的每一件事,無論是蓄意的或不經意的,都是在上帝的影響下,因此我們更該竭力地去做」23。 為著認識神而從事科學研究,在研究中更認識神;在與神的親密關係中得到靈感,使科學研究不斷有所發現、有所進步,因而更敬畏神。《聖經》說,「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一7,九10)。耶和華是宇宙萬物和自然規律的創造者,是生命、真理、智慧和知識的源頭。敬畏、親近他,可以得到更多的靈感和洞察力。認識、追隨這位至聖者的人,是有真智慧的人。上述科學大師們,用自己的科研實踐和心靈更新,為這句經文作了很好的註釋。

  當現代科學取得矚目的成就后,有人再度驕傲起來。隨著人文主義世界觀的抬頭,達爾文的進化論風靡全球。科學界不少人開始拋棄神,反對超然的造物主的存在,強調宇宙的永恆性,視人是這永恆宇宙的主宰。人們再次利用科學研究向上帝爭權,將科學研究與敬拜神相分割、相對立,陷入無知、迷惘之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7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26 05:04 | 只看該作者

當科學家有重大發現時,會受到各種獎賞和稱讚,這本是無可非議的。但同時也應該想到,他們只是發現了這些規律而並非創造了這些規律。崇敬規律的發現者而冷漠規律的創造者是很不符合常理的。比方說,有一位造詣極高的畫家,畫了一幅美妙絕倫的畫,並將它精心裱幀,裝入鏡框,掛在客廳的牆上。一天一位客人在客廳見到此畫,為之傾倒,立即叫親朋都來欣賞,大家都讚不絕口,並熱烈地祝賀這位客人竟然有幸發現此畫。但此畫出自哪位畫家之手卻無人問津,以為該畫也許是自然形成並自己掛到牆上去的。我想,沒有人相信這個比喻在生活中會真正發生,因為太不合邏輯。但是,一些很有理智的科學家在科學與神的關係上所持的觀點,卻正是這樣不合邏輯,不合理性。

  當科學再度向縱深發展時,複雜、浩瀚、精妙的宇宙,使不少人不得不再一次去思考、面對宇宙背後的設計者。這在天文物理學界尤為突出。加拿大天文學家Hugh Ross說:「我和很多研究宇宙特徵的人談過話,也讀過許多有關的書籍和論文。其中,沒有一人否認宇宙不多不少是為適合生命而斧鑿出來的。天文學家很自然地傾向獨立和抨擊一切信仰。只要有機會否定,他們就會把握。但宇宙的精雕和細琢,證據確鑿,到如今我還未聽過任何異議。 」他列舉了許多天文學家有關的談話24。

  因發現宇宙背景輻射而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彭西亞(Arno Penzias)說:「天文學帶領我們看到一件獨特的事件,那就是:一個從無有中被造出來的宇宙;這宇宙有精密的平衡,供應著容許生命存在的條件;同時,這宇宙背後是有一個根本計劃,也可以說是一個超然的計劃。」

  宇宙學家羅夫曼(Tony Rothman)在一部著作的結論中寫道:「當中世紀的神學家,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定睛仰望夜空時,他們看見是天使使宇宙和諧運作。今天,現代宇宙學家則象愛因斯坦一樣,他們凝視著同樣的天空,卻看見上帝的作為透過大自然的常規表露出來,而非透過天使……當我們面對宇宙的規律和美麗,以及自然奇妙的巧合時,我們很容易有一種衝動,要用信心跨過科學進到宗教去。我肯定很多物理學家曾這樣想過,我只希望他們會坦白承認。」

  英國天文學家戴維斯(Paul Davies)逐漸從無神論轉而承認:「物理學定律本身似乎已是非常高明設計的產品」;「對我來說,強有力的證據說明背後必有玄機……好像有人把大自然的數字精調來創造宇宙……這設計給人的印象實在是震撼性的。」

  原宣稱「宇宙就是一切」、毫不猶豫地反對基督教的英國天文物理學家荷爾(Fred Hoyle) 現也無奈地說:「一位超智慧者在玩弄著物理、化學及生物學。」天文物理學家基福(Robert Griffiths)則風趣地說:「如果我們要找無神論者辯論,會到哲學系去,物理系派不上用場」。

  科學的發展雖還沒有使每一個人看到神,但確實有一大批有成就的科學家,在研究中看到神的偉大,看到科學與《聖經》的吻合而真正謙卑下來。

  天文學家凱普勒說:「我們天文學家們是至高無上之神在大自然方面的代理人。大自然提供我們研究的機會,並非讓我們自命不凡,而是為了榮耀神」25。 熱力學家凱爾文說: 「人類承認自己所知的有限,是科學最關鍵的原理」26。

  因用油滴實驗證明電子的存在,和其所攜帶的電荷,而獲諾貝爾物理獎的米立根(Millikan)說得更加清晰,「人的宗教性是與生俱來無法逃避的。因為宇宙超過科學知識的範疇,非人類智慧所能窺測。這人類智慧不能窺測的範疇便是宗教的領域了。……人類智慧有限,不能完全明白宇宙終極的奧秘。……真正的現代科學,應當服從上帝、學習謙卑」27。 霍頓博士形象地把科學與信仰(《大自然》與《聖經》)喻為人的雙眼,「當我們將神的兩種啟示,揉合一起來看事物,好像用兩隻眼睛看見的立體感,新的深度和真實就出現了,新的屬靈境界也顯而易見了」28。科學能使人們從敬拜受造之物的迷信中醒悟過來,轉而敬拜創造天地萬物的造物之主。

  有人說,科學的終點就是信仰的起點。此話富於哲理。美國國家航空及宇宙航行局(NASA)、太空研究院的創始人澤斯爵博士(Robert Jastrow),在《神與天文學家》(God and the Astronomers)一書中說過一段令人銘心刻骨的話:「對於一個靠理性的力量而生活的科學家而言,這個故事的結局像是個惡夢。他一直在攀登無知之山,並且快要到達巔峰。當他攀上最後一塊石頭時,他竟受到一群神學家的歡迎,他們已經在那裡恭候無數個世紀了」29。

  基督教信仰的超越性

  何謂科學主義?  有人會想,如果按前面論及的科學與信仰的關係,每一個科學家都應成為虔誠的基督徒才對,為什麼現實並非如此呢?這是一個好問題。其答案是:科學至上的科學主義世界觀,是阻礙一些科學家認識神的一個重要原因。什麼是科學主義呢?何天擇博士在《人從那裡來》一書中,對科學主義這樣描述說: 「將科學局部的知識視為人類全部的知識,將科學有限的範圍視為唯一的境界,將科學相對的學說視為絕對的真理,並以為在科學之外的其他學問都沒有研討的價值。以為科學可以解決人生一切問題,所以高唱'科學萬能'。這便是科學主義」30。筆者認為這是很中肯的。

  現代科學的發展對人類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是無可置疑、有目共睹的。不幸的是,自從人們在科學研究中開始拋棄神后,科學家對神這位造物主的崇拜,便逐漸演變為對受造的科學規律和受造的人的理智的崇拜。人把自己當作宇宙的主宰,把科學方法看著是檢驗一切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成了二十世紀的新宗教,被無數人盲目地頂禮膜拜,視為神聖不可侵犯。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如果一個科學家舉辦講座,聽眾不管是否聽得明白,都無條件地接受;而且,往往越聽不懂越是自嘆不如:這道理太高深了,這個科學家的知識太淵博了!從不對科學家所講的東西置疑。相反,如果是一個神學家講道,無論他講得如何清晰易懂,如何有根有據,人們也會疑雲滿布,百般挑剔。

  科學主義的產生除了摒棄神這個主因外,也有認識論、方法論的根源。前面已經談過,現代實驗科學的主要方法是演繹法和歸納法。歸納法以觀察、實驗開始,從大量數據中找出規律來。演繹法雖以假設開始,卻一定要以觀察、實驗的數據加以驗證。因此,在科學研究中,始終十分重視實證,這是完全正確的。然而,如果把這種重實驗數據的研究方法,不恰當地由物質世界擴展到靈性世界、由研究被造的自然界擴展到探知造物主時,就成了謬誤。

  科學的局限性  科學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科學(尤其是實驗科學)的局限性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科學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可以重演的(reproducibility)、被動的(manageability)和可以量度的(observability)。我們得到的實驗結果必須可以不斷地重複。如果我們公布一個新發現,而他人無法在相同的條件下得到相同的結果,這個新發現是不會得到公認的。但是,歷史上發生過的事件(如辛亥革命),個人一生中只發生過一次的經歷(如初戀)和業已完成的事情(如生命的起源),都無法重演,因此不能用科學加以研究。

  所謂被動性是說,當研究者改變一個實驗條件,被研究的對象一定要作出相關的反應。這樣,人們才能發現各事物之間的聯繫。如果,無論我們如何改變條件,被研究對象或無動於衷或亂變一通,研究工作就無法進行。神不在我們的控制之中,而且遠遠高於人,所以我們不能用科學方法去研究神。

  另外,被研究的對象一定可以量度,如長度、大小、重量、強度等等。一次和一位朋友談到此點時,我說:「愛是無法用科學方法研究的,因為愛無法量度。」他立即反駁說:「 愛是可以用科學方法研究的!據說科學家已經發現,當人表現愛時,會發出一種波。」我說:「至今為止,我尚不知道愛可以用波來測量。即便真是如此,這恰好證明了我的論點:只有可量度的東西,科學才能研究。」對方聽后先是一楞,爾後啞然失笑。研究對象的限制,使科學研究不僅是有範圍的,而且範圍是狹窄的。科學研究得到的知識只是人類知識的一部分。

  其次,科學研究的成果是中性的。科學成果,如化學物質、細菌培養、原子能等,既可造福於人類,又可成為人類互相殘殺的武器。而且科學發展使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能源枯竭等問題日趨嚴重。

  第三,科學研究對靈性世界鞭長莫及。在第一章里已談到,和物質世界一樣,靈性世界是一個客觀實體。靈界中有神,有靈界的受造物天使和部分天使墮落後變成的魔鬼撒但等邪靈。靈界存有的智慧遠遠高於人類的智慧。科學中有一條「鐵律」:證明、研究者,一定要大於或等於被證明、研究的對象。相對於靈界,人類既無量度標準可用,其智慧又遠所不及,科學只有望洋興嘆。「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四24)。心靈和誠實是認識神的唯一途徑。

  第四,科學無論如何發展,也無法解決人心和道德問題。縱觀人類歷史,科學事業一直在向前發展,近二、三百年尤為顯著。但是人的道德水準並沒有隨科學發展而相應地提高。相反,科學愈發達,人心愈詭詐,道德愈沉淪。

  當今的美國就是例子。難怪在美國太空事業取得輝煌成功時,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在就職典禮和國情咨文中多次大聲疾呼:「我們固然在征服外太空方面需要更大的抱負,同樣地,我們也需要征服我們的內太空--人類的內在心靈。」尼克森是受人尊敬的、富有遠見的政治家。不幸的是,他因水門事件下台,在內太空征服戰中敗陣下來。然而,征服內太空的必要性是隨時可見的。

  一篇文章曾談及紐約的公共汽車問題。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公共汽車十分擁擠,等車的人拚命想擠上車;一旦上車后大都堵在車門口,希望方便下車。為了使更多的乘客能上車,司機請車門口的乘客向空著的中間移動,但不管他如何勸說,毫無功效。司機不禁長嘆, 「我們已經可以把人送上月球,卻無法讓人從車門口向車中間挪一步……」。

  第五,科學研究的結論並非總是客觀、可靠的,因它們必然為科學家的道德水準和信仰體系所左右。由於各種私利的影響,科學界作假的事屢屢發生。雖然被揭露的僅是少數,但這類醜聞仍常常曝光,中外科學家皆不例外。更重要的是,從假設、實驗方法到對數據的取捨、得出結論,無不受到科學家信仰、世界觀的影響,甚至扭曲,沒有人能夠超脫。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和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是著名的例子(詳見第六章)。

  科學與神跡 科學是研究神的正常作為;當神不按所造的自然律行事時,神跡就發生了,科學就無能為力了。因此,有人將科學和神跡對立起來,但這是大可不必的。有神就必有神跡。其實,自然規律和人自身,就是我們看慣了的神跡。按《聖經》記載,大洪水之後,「挪亞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拿各類潔凈的牲畜、飛鳥,獻在壇上為燔祭。耶和華聞那馨香之氣,就心裡說:'我不再因人的緣故咒詛地(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也不再按著我才行的,滅各種活物了。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創八20-22)。正是神的這個恩典和應許,從那時起,除主耶穌再來時將要發生的普世性超然現象外,別的神跡都在有限的時、空中發生;在絕大部時、空中,自然規律照常運行,科學研究才成為可能。

  人類與上帝 上帝是獨一無二的造物之主,人類是受造之物。人類的科學研究只是探測神所「授與」的宇宙,無法直接了解神,因他可以介入宇宙,也可以超越宇宙。科學研究可以看到神的作為,但不能見神自己;可以知道有神,卻不知神的特徵(一神、多神?自然神、泛神還是與人類密切相交、有位格的神?)和旨意。這些只能從神的特殊啟示--《聖經》中才能明白。在認識神的過程中,劃清造物主和受造物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人類處在四度時空中。一度一條線,兩度一個面,三度是立體,多一度就多很多內涵。神在幾度空間呢?有科學家推算,宇宙的空間可能有十一度到二十六度之多。五度空間現在就難以想象了,十一度、二十六度更無從想起。何況,神還在二十六度之外呢!所以,神與人之間的差距之大,是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的。然而,人們常常抹煞神和人的區別。要不,人要升到神的位置,甚至比神還高,對神品頭論足,妄加評論,要把神圈在人的理性的圈子內,否則不能信他;要不,把神拉下來和人一樣高,認為人做不到的事,神也做不到:因為人不能童女生子、不能死而復活,所以耶穌為童女所生並從死里復活就根本不可能。然而,一個簡單的真理是:人是受造物,必須伏在自然律下面,不能超越;神是自然律的創造者,是可以隨己意改變、超越他所造的自然律的。如果能回到自己受造的本位、謙卑地仰望神,那人們離認識神就不會很遠了。

  實證與信心 「拿出證據來!」不信神的人常常理直氣壯地這樣說,「我是搞科學的,如果有充分的數據說明有神,我就信!」大家習慣於「 眼見為實」;搞科研的人更強調實證。所以,對五官不能感受的神的真實性總是心裡存疑。這些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即便是實驗學科,定律也並非僅僅是數據、資料的歸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兩個前設並不是基於實證,而是後來才被證實的。數學是極為嚴謹的學科,但數學的很多公理的前設都是未經證明、甚至無法證明的。如果要求首先證明這些前設,數學研究就不可能進行。更重要的是,所有實驗科學的共同大前提是「自然劃一原則」(Principle of Uniformity of Nature),即,自然規律是宇宙性的、不變的。這個原則早已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沒有這個原則,一切科學研究都不能進行。但這個原則是未經證明、也無法證明的。巴斯噶說:「如何證明人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如何證明明天太陽一定會再度升起?這種深入我們下意識的,就是一種說不出的信心。」自然劃一原則正是源於基督教的獨一真神的信仰,源於人們對神的信心。所以,沒有信心,寸步難行。我們對神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聖經》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十一1)。信心是一種確據。我們信神的確據就是:《聖經》都是神的啟示,耶穌從死里復活的歷史事實,以及千百萬基督徒的生命見證。有了這種確據,我們就可以產生信心飛躍,相信那「看不見」的神。

  理性與靈性 人不僅有感性、理性,更有靈性。人是有靈的活物。神是個靈,我們要用心靈和誠實去拜他。神是要用靈性去悟的。很可惜,人們常常不是用靈性提升理性,反而用理性壓抑靈性。有時,有人的心靈已悟到聖靈的啟示,要相信耶穌,但理性馬上潑冷水:「別頭腦發熱!想清楚了再說!」基督教信仰並不排斥理性,是包含理性、超越理性的。有人堅持說,要弄清楚了才信,看見了才信。殊不知,在信仰問題上,邏輯恰恰相反:信了才能明白,信了才能看見!因為,「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林前二14)。 「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林前二10-11)。不信耶穌時,我們都是屬血氣的。「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弗一13)。每個相信耶穌的人都因得到聖靈進住,成為屬靈的人。許多基督徒都見證說,信耶穌后,過去很多無法弄清楚的問題都煙消雲散了。一位理論物理學博士走過了超越理性的信仰路程后,他在一本書里談到一個生動的例子。外太空有一種奇特的現象。人們在太空船里回頭望,可以看到耀眼的太陽;如果轉頭向前看,不是片燦爛陽光,而是異常的黑暗。因為外太空沒有粒子,不能將陽光折射或漫射到人們眼裡。但是,如果你相信外太空的黑暗裡充滿了陽光,馬上就能看見:只須把手伸出船舷,手就閃閃發光。如果你什麼也不做,非看見才相信黑暗中有光,那就永遠看不見3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

主題

1558

帖子

3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7
8
大象無形 發表於 2006-11-26 05:09 | 只看該作者
也許你還沒續完
^_^,到此一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9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26 10:5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大象無形 於 2006-11-26 05:09 發表
也許你還沒續完
^_^,到此一游


大象,我已經發帖完畢,請回頭重遊,歡迎指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

主題

1558

帖子

3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7
10
大象無形 發表於 2006-11-26 12:38 | 只看該作者
遊子吟啊,看過了,文筆還行,如此而已。
記得裡面劇搞笑的一段是:作者申請綠卡頗費周折,信了主以後的有一早晨開車,眼前金光一片,不久就拿到綠卡了。
呵呵,但凡早上迎著陽光開車都金光一片。作者雖未明說,但金光一片的寓意不就是信主得好報的預兆嗎。老套啊,近千前趙匡胤出生滿屋異香都是新瓶裝老酒了。真是屢玩不厭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71

帖子

2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0
11
ontheway 發表於 2006-11-26 13:34 | 只看該作者
感謝主,為我們創造了如此美妙的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12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27 04:2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大象無形 於 2006-11-26 12:38 發表
遊子吟啊,看過了,文筆還行,如此而已。
記得裡面劇搞笑的一段是:作者申請綠卡頗費周折,信了主以後的有一早晨開車,眼前金光一片,不久就拿到綠卡了。



大象, 你在哪裡看到這段話的, <遊子吟>哪一部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

主題

1558

帖子

3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7
13
大象無形 發表於 2006-11-28 03:31 | 只看該作者
這書早已還給別人了,我也記不得在哪段了。
你通篇讀一下,應該能找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14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28 07:4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大象無形 於 2006-11-28 03:31 發表
這書早已還給別人了,我也記不得在哪段了。
你通篇讀一下,應該能找到


我通讀了, 只見到"開車見到光霞", 沒找到"不久就拿到綠卡了"的說法...

[ 本帖最後由 FocusToronto 於 2006-11-28 07:5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15
phtsl 發表於 2006-11-29 07:58 | 只看該作者
讀 了又讀,好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

主題

1558

帖子

3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7
16
大象無形 發表於 2006-11-29 10:49 | 只看該作者
也許你說的對的 我記得不清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主題

343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17
lurenyi 發表於 2006-12-5 00:07 | 只看該作者
科學起源於宗教,可是與宗教漸行漸遠。
科學不昌明的時候,宗教支配了世俗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隨著科學的發展,宗教對世俗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式微。
里程喜歡講的一句話是,當科學家費勁艱辛爬到真理的頂峰的時候,一群神學家已經在那裡恭候多時了。
這句話,似乎是要調和科學和宗教的鴻溝,並且還自詡自己已經掌握了真理。可是,他忘記了,聖經本身就強調過,人自己是不能認識神的。而科學的前提,恰恰就是排除了超自然力的存在。
總之,科學和宗教早已分道揚鑣。設計論者,只不過是披著科學的皮罷了。他們不可能用科學證實設計論,因為科學本就不能證明神的存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57

主題

6722

帖子

3664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664
18
iamcaibird 發表於 2006-12-5 06:3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lurenyi 於 2006-12-5 00:07 發表
因為科學本就不能證明神的存在。

如果我們把神放到無窮遠或人類不能檢測的世界,科學對此的確無能為力。大家愛用的比喻:有限的人類和無限的自然。科學就是有限的,而未知總是無限的。每當我們認為達到了極限,很快就發現新的特例,新的疆界又被開拓。

科學的有限,並不意味者和他對立的宗教就能超越科學。人類探索得的知識和所謂天啟的教條都要面臨檢驗才能知道真假。這裡我宣稱我發展了一個包羅萬象古今的所有知識智慧,只要信就行。人會信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09: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