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Fenton John Anthony Hort)曾說:「他的話語完全代表他這個人,他話語的主題就是他自己。若把『他』除去,那些話全都變得毫無意義了。」13/207
著名的基督教歷史學家,耶魯大學的來德里博士(Kenneth Scott Latourette)在他的《基督教歷史》(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Harper and Row公司出版)一書中提到:「耶穌的偉大並不是由於他的教訓,雖然這些教訓也確實使他顯得出類拔萃。他的偉大是因他自己再加上他的教訓,此二者必須揉和而不可分……」15/14
十九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米爾(John S.Mill)不但對基督教采懷疑的態度,而且反對得十分激烈。但葛倫(Vernon C.Grounds)在其所著《我們的希望之源》(Reason for Our Hope,Moody Press,1945出版)一書中卻引用米爾的話說:「耶穌的言行顯而易見是創新的,在見解上極有深度。如果我們肯放棄呆板的科學求證精神,因為科學與宗教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而單純地相信他的啟示,我們必然不得不承認,耶穌在我們所有誇耀的傑出的人才當中,確實是個相當出類拔萃的人物。耶穌具有超群的天賦,又是空前最偉大的道德改革家和殉道者,宗教界知道選擇他作人類理想的代表和導師,這實在不能說是個壞選擇。就是耶穌基督徒而言,要能把抽象的道德標準,轉變為實際的行為,而活出耶穌所認出的生活來,也是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38/34
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李克(William Lecky),也是一位專門敵擋基督教的學者。他在《自奧古斯都到查理曼大帝時代的歐洲道德史》(History of European Morals From Augustus to Charlemagne)一書中提及基督教對歐洲道德的影響:「基督教將一位理想人物呈現在世界面前,十八個世紀以來,他的熱愛一直感化人類的心靈。對於任何一個時代、一種民族、一種性情以及任何一種環境,他都能產生極大的的影響。他不只是道德上的最高模範,也是道德實踐上最主要的動力……他短短三年在世的生活記載已足使人類革心洗面、移情換性,遠較一切哲學家的論文和一切道德家的勸誡所能產生的影響為甚。」45/8;38/34
基督教歷史學家沙夫(Philip Schaff)在《基督教會史》(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Wm.B.Eerdmans,1962年再版)中這樣說:「這些證言若不是真的,那簡直就是褒瀆之語、瘋狂之言。但是耶穌的一言一行都充分表現出他聖潔與高貴的品德,這是為世人所公認的。這樣看來,他的見證不會是假的。此外一個心智各方面都十分健全的人,卻會在這麼重大的事件上自欺而不自覺,簡直是件不可能的事。他若是個狂熱分子或瘋子又怎會從未失去心智上的平衡呢?他怎會在歷經苦難與逼迫當中依然如此平靜呢?他有如行之烏雲之上的太陽,總是極有智慧地回答所有挑唆性的問題。他從容不迫地預言自己將死在十字架上,但第三天要復活,以後聖靈要降下,教會被建立,他甚至言及耶路撒冷城將完全被毀一事,這一切都在歷史上一一地被應驗了。一個如此有創見、如此完全、如此表裡合一、如此聖善、如此合乎人性、又如此超越一切人類之美德的人,他不可能是一個膺品或是故事中的人物。有人說得好,詩人比他筆下的英雄更偉大,顯然是一個比耶穌更偉大的人,才能創造出耶穌來。」35/109
沙夫(Philip Schaff)在《基督其人》(The Person of Christ)一書中更進一步地指出一些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耶穌是個騙子的這項假設顯然有悖於道德與常理,這種說法本身就站不住腳。這乃是把耶穌釘上十字架的猶太人為掩自己的罪行所捏造出來的理由,但這種言論從未被世人信服過,也沒有任何正派、自尊、自重的學者敢公開承認這種說法是對的。所謂騙子必然是虛偽、自私、墮落的。根據我們自己的邏輯、常理和經驗來判斷,耶穌若是騙子,他又怎能自始至終一直裝作歷史最聖潔、尊貴之人,始終保持誠實、實際的見度,卻絲毫不露任何的破綻?它如何能瞞騙天下,廣施善行,表彰慈善的美德及其崇高、偉大的品格,甚至在必要時肯在同時代的人強烈反對之下,為自己演出這場戲,即使必須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呢?36/94-95
耶穌多次從多方面宣告自己是神,是神的兒子。現舉幾個例子。一次耶穌對猶太人說: 「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歡歡喜喜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猶太人聽了大惑不解。亞伯拉罕是猶太人的祖先,是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的人物,他怎麼會仰望耶穌呢?於是他們問道:「你還沒有五十歲,豈見過亞伯拉罕呢?」不想這一問,使耶穌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宣告:「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這句話若看英文版的時態,就更清楚了:「I tell you the truth,」Jesus answered, 「before Abraham was born, I am!」(約八56~59)耶穌說到亞伯拉罕出生時用的是過去式「was」,而他說他在亞伯拉罕出生前就有了他時,卻用的是現在式「am」。了解猶太傳統的人,都知道這個現在式的極端重要性。
在舊約〈出埃及記〉第三章,當神在焚燒的荊棘中向摩西顯現,並差遣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摩西請問神的尊名,神回答說:「I am who I am.」中譯為「我是自有永有的」 ,是永在的神。神的名字耶和華(Jehovah的譯音)即源於「自有永有」的希伯來文的「YHWH」。因此,對猶太人來說,誰宣告「I am」,就等於誰宣告自己是神。當耶穌說這句話時,無異稱自己是神。猶太人聽了大為驚駭,於是拿石頭要打耶穌。他們認為耶穌說了僭妄的話,按猶太律法,犯僭妄罪的人是要用亂石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