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生物博士對進化論的看法!(1-4)

[複製鏈接]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12 04: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文作者里程(原名馮秉誠),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1978年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1981年獲碩士學位。1982年赴美,1987年獲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在俄亥俄大學和西方儲備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工作。1993年在威斯康星醫學院從事醫學基礎研究工作。 本文是1996年寫的。(請大家特別留意最後2節,就是7-8節)


自從一八五九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后,進化的思想象野火一樣迅速在思想界、科學界蔓延,對《聖經》所啟示的創造論提出空前的嚴重挑戰。雖然《聖經》的歷史性已被考古學的證據充分證明,不少人仍把進化論當作科學真理,認為創造論不符合科學,是無法接受的。進化論成為許多知識分子接觸、接受基督教信仰的阻攔。在談論信仰時,不能不涉及創造論和進化論的論戰。
  有關這方面的專著中,潘柏滔博士所著的《進化論-科學與聖經衝突嗎?》對進化思想的發展史、達爾文進化論的證據、基督徒對進化論應有的態度等都有詳盡、全面的論述,資料豐富,分析中肯,值得認真閱讀。由於創造論和進化論涉及面很廣,本章僅就筆者自己在思考過程中認為比較重要的層面加以闡述,與大家分享。

一、進化論是尚未被證實的假說

  進化論被寫進很多書里,不少學校也在課堂上宣講進化論。人們自然會認為進化已是事實(the fact of evolution),認為進化論是科學定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進化論並不是科學規律,它只是達爾文基於他觀察到的一些現象而提出的一種假說。這個假說並沒有被證實,目前正受到嚴重的挑戰。

  上一章談到,科學研究(尤其是實驗科學)的對象所必備的一個條件是重複性。宇宙、生命、人類的起源是已完成的事情,無法重複,故已超出科學研究的範疇。宇宙是進化來的還是由神創造的這一問題,科學無力作答。對此,進化論學者和創造論學者都有相當的共識。

  亨利'莫瑞博士(Dr. Henry M. Morris)指出:「最近再版的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序言里,英國進化論領導人之一的生物學Mathews教授承認:『相信進化與相信特殊創造完全一樣 -- 兩者都被信者確定為真,但至今卻沒有辦法能加以證實』」1。

  所以,進化論只是一種假說,一種沒有被證實、也無法用科學研究的方法加以證實的假說。這一點是首先需要澄清的。

 

二、兩種模式


--------------------------------------------------------------------------------

  既然進化論和創造論不能用科學方法證明或否定,關於起源的看法是憑信心而不是憑眼見建立的。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客觀地、合乎科學地來討論起源問題。因為我們的信心不應該是憑主觀意願或輕率、盲從的,而是基於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和思考而建立起來的。基督徒接受創造論是因為他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聖經》是神的話語,相信《聖經》是完全無誤的。《聖經》明白地教導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一1)。同時,他們也確信,神啟示人類的兩本書 -- 《聖經》和大自然決不會相互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一定會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宇宙萬物是神創造的而非無目的地依機遇進化來的。

  為便於分析比較,我們可以建立兩種關於起源的模式,即進化模式和創造模式。進化模式是: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自給自足的封閉體系;其中有自生自長的律,使一切可以由簡到繁、由紊亂到有序、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地進化、發展;這種進化、發展至今持續不斷。創造模式是:宇宙萬物由超然的造物主所創造和維護;現在,創造過程已完成,進入了護持階段。本章將著重討論有關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或「物競天擇」)等方面的科學觀察及成果。現代科學的資料更符合哪一種模式,那麼,該模式可以作為較正確的模式予以接受。



三、熱力學定律


--------------------------------------------------------------------------------

  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科學界公認的宇宙普遍規律。能量守恆定律是說,能量可以由一種形式變為另一種形式,但其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是恆定的。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發現能量和質量可以互變后,此定律改為能質守恆定律。這個定律應用到熱力學上,就是熱力學第一定律。這一定律指出物質和能量既不能被消滅也不能被創造,一度曾被無神論當作宇宙永恆的根據。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描述熱量的傳遞方向的:分子有規則運動的機械能可以完全轉化為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熱能;熱能卻不能完全轉化為機械能。此定律的一種常用的表達方式是,每一個自發的物理或化學過程總是向著熵(entropy)增高的方向發展。熵是一種不能轉化為功的熱能。熵的改變數等於熱量的改變數除以絕對溫度。高、低溫度各自集中時,熵值很低;溫度均勻擴散時,熵值增高。物體有秩序時,熵值低;物體無序時,熵值便增高。現在整個宇宙正在由有序趨於無序,由有規則趨於無規則,宇宙間熵的總量在增加。

  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宇宙不是在進化,乃是在退化之中。曾長期在美國西北大學執教的物理學家貝克博士(Dr. Edson Peck)指出,「我們的宇宙中熵值有增高的傾向」,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宇宙象一個發條逐漸慢下來的大時鐘」 1。誠然,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一些暫時逆熱力學的自然現象,如生命現象。動、植物由受精卵開始,從簡到繁、從不分化到分化,最後成為一完整的動物或植株。之所以說「暫時」,是因為這些動、植物最後也要衰老和、死亡和解體。

  暫時逆熱力學的生命現象需要兩個必備條件。第一是要有藍圖或指令。這就是在精子和卵子的DNA中所攜帶的來自父母雙方的遺傳基因。在這些基因的調控下,一顆綠豆發芽長成一株綠豆苗,雞蛋孵化后成為一隻小雞。第二是要一個能量轉化系統,以供給發育時期所需的能量。光合作用、消化作用、血液循環和呼吸作用等都是這樣的轉化系統。

  進化論者認為,地球是開放系統,可以不斷從太陽吸收能量以彌補在熵增高的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因而進化與熱力學第二定律並不矛盾。但是,他們把能量的多寡與能量的轉化相混淆了。問題不是太陽是否有足夠的能量維持進化過程,而在於太陽的能量怎樣用來維持進化過程。如果把一頭野牛放進一家瓷器店,野牛用它巨大的能量在店內作功的結果只能是一場破壞。同樣,如果蓋一座樓房沒有設計圖紙,沒有建築師統一指揮,乃是讓各種機器自由運作,讓人們把水泥、磚頭隨意堆砌,樓房根本無法蓋成。

  如果進化是宇宙的普遍現象,那麼在宇宙中一定有宏大的指令系統和能量轉化系統,使萬物能逆熱力學第二定律,由無序到有序、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地進化。但是,人們在宇宙中找不到這樣的系統,故進化的模式是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直接相衝突的。

  創造的模式則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相吻合。起初神創造天地時,「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創一4)。這告訴我們神起初創造的世界是冷熱分開的低熵世界。世界被創造后,即慢慢開始退化。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提出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但《聖經》早在兩千多年前清楚地指出了宇宙中熵不斷增高的自然趨勢,「天地都如外衣漸漸舊了」(詩一○二 26);「天必象煙雲消散,地必如衣服漸漸舊了」(賽五一6)。

  熱力學第二定律還告訴我們,宇宙不是永恆的。因為按此定律,宇宙的熵值在不斷增高;總有一天,當宇宙各處的溫度完全均勻一致時,熵增到最大值,一切能量都不再能作功,只剩下分子的隨機運動。此時宇宙就到達等溫熱死階段,一片死寂荒涼。這就是宇宙的終點。現在宇宙還沒有進入最後階段,說明宇宙的過去還不夠長;即,宇宙必有一個起始點。宇宙必有起點和終點,不是永恆的。創造模式相信宇宙是神創造的,故宇宙不是永恆的。

  如果把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結合起來,可以引伸出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第一定律說:質能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也就是說,宇宙不能自己開始;熱力學第二定律卻說宇宙必定有一個開始。這樣,宇宙只能有一個不受第一定律支配的超然的開始。這樣的開始不可能是自然進化而是神超然的創造。

四、宇宙的起源


--------------------------------------------------------------------------------

  雖然起源問題無法直接用科學的方法重演,但科學家們仍在觀察、推理的基礎上對宇宙的起源提出各種假說。現在,大爆炸論被廣泛地接受。李志航博士在《科學對基督教的挑戰》 1 和梁斐生博士在《真金不怕洪爐火》2兩本書中對此都有引人入勝的論述。

  宇宙不是永恆的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德國醫生奧伯斯(Olbers)從一個簡單的觀察中提出宇宙不是處于衡定狀態的假說。大家都知道星與星之間的夜空是完全黑暗無光的。奧伯斯首先想到,這說明宇宙中星球的數目是有限的,不能使宇宙的每個角落都發光。其次他假設,由於星球之間的萬有引力,星球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小;或者由於什麼尚不清楚的原因,萬有引力會被抵消,使星球間的距離不斷加大,即宇宙可能在膨脹。但這種假說未引起當時科學界的注意。

  本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天文學家觀察到了紅移現象(red shift)。他們發現距地球很遠的星球或星系射到地球的光比離地球近的星的星光弱而且較偏紅色,即偏向可見光中的長波光譜。在聲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做都普勒轉移(Doppler Shift):當一個運動物體接近我們時,我們收到的它的聲波頻率偏高;當它遠離我們而去時,我們收到的它的聲波則偏向低頻。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是,當火車駛進站時,站在月台上的人聽到它的鳴笛十分高亢;當它離站駛去時,笛聲則變得低沉。因此天文學家們把紅移現象解釋為:遠處射出紅光的星球正在以高速度遠離地球。

  幾年後,愛因斯坦於一九一七年發表了著名的普遍相對論,震動了科學界。一些科學家發現相對論的公式包含有宇宙不恆定的結論。但愛因斯坦不同意此見解,他當時以為自己的計算有誤差,於是在方程式中又加進一個常數,以抵消宇宙有不斷澎漲或收縮的可能性。

  一九三一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博(Edwin Hubble)用當代最大的二百寸天文望遠鏡驚奇地發現在銀河系外還有千千萬萬個天河系,而且這些天河系明顯地不斷迅速向外擴張。在事實面前,愛因斯坦承認他在相對論公式中所加的宇宙常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誤。儘管他感到有些刺激,並認為不盡合理,仍勉強地接受了「宇宙有個原始的必須性」的假說。由於理論和觀察都提供了充分的證據,此後科學界再不懷疑宇宙確實是在膨脹了。

  大爆炸理論的確立

  基於宇宙在不斷澎漲的事實,早在四十年代,旅美俄裔物理學家伽莫(George Gamow)等科學家就預測說,只有一個從近於無限高溫迅速冷卻的宇宙,才能合理解釋質子和中子的融合,以致產生今天這個含73%的氫、24%的氦、和3%的重元素的宇宙;如果宇宙是由大爆炸產生的,在整個宇宙都可以測量到絕對溫度-273oC以上約五度的微光3。只是,他們的預測並未引起應有的重視。當時,一般實驗室沒有足夠精密的儀器在如此低溫下來偵測這種微波。

  一九六四年,美國電訊公司的貝爾(Bell)研究所的兩位科學家彭茲雅(Arno Penzias)和威爾遜(Robert Wilson)用一種敏感的天線裝置測量銀河系的電波時,記錄到很多雜音。他們一直以為天線有毛病。但天線經過徹底檢查、確保無誤后,這些雜音仍然存在,而且從各個方向測量的結果完全一樣。這種雜音的強度所代表的溫度是-270oC左右。

  與此同時,以狄克(R. Dicke)為首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群物理學家也在尋找太空微波。他們理論計算的結果是,如果宇宙是由大爆炸而來,其遺留的爆炸微波所代表的溫度應是-263oC左右。有趣的是,這兩個研究小組並不相通,而且他們都不知道伽莫等人在1948 年所作的計算。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得知了彼此的研究情況,並認為彭茲雅和威爾遜接收到的雜音正是大爆炸后余留至今的微波幅射!當他們的研究結果在天文物理學報上發表后,引起強烈震動。其他科學家隨後所從事的觀測和計算,也完全一樣。由於這一震驚世界的發現,彭茲雅等獲得1978年諾貝爾獎。美國太空總署發布的宇宙背景探測衛星(COBE)在大氣層以上測得的數據表明,宇宙是一個完全的幅射體,與大爆炸論相符。

  此外,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中最先形成的元素是原子量小於7的元素,主要是氫和氦。氫和氦在宇宙中的比例的理論推算與現今在宇宙中測定的是吻合的。二十年來,物理學家用核子加速器研究不同核子、粒子高速碰撞的結果,用以推測宇宙形成過程中不同核子的比例,其推測結果也與今天實際觀測的比例一致。

  大爆炸理論是否符合客觀實際,需要進一步被檢驗;宇宙是否有百億年的歷史,也值得商榷;該理論在細節上也存在不少問題。但因它合理地解釋了宇宙的膨脹,找到了大爆炸的直接證據;加之,按此理論推算的結論和在加速器中得到的數據,大都與在宇宙中觀測的實際情況相符。因此,大爆炸理論已成為現今被廣泛接受的理論。

  大爆炸理論的超然性質

  大爆炸理論的觀點、推論和實際觀測結果中,包含了許多奇特、不可思議和超越自然律的部分。對此,梁斐生博士在《真金不怕洪爐火》一書中有詳盡論述。我這裡只簡要地舉出幾點。

  第一,現在多數宇宙學家都認為,在大爆炸之前,只有虛無,連時間和空間也沒有。可是,如果什麼都沒有,爆炸怎麼會發生呢?而且,宇宙這種「無中生有」的起源是與熱力學第一定律不相符的。

  第二,前面提到,當一個過程處於初始階段時,冷熱不均衡,熵質很低,然後冷熱趨於均勻,熵值不斷增高。但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彭羅斯(Roger Penrose)卻提醒人們,原始爆炸的火球原是處於熱膨脹平衡狀態,具有極高的熵值。這又與熱力學第二定律尖銳地對立。

  第三,根據宇宙新膨脹論,在大爆炸發生后的10-23秒的一瞬間,宇宙膨脹了10倍,其膨脹速度可高達1031米/秒遠遠地超越了相對論中的光速極限(3x109米/秒)。

  第四,現在大多數學者對大爆炸后10-35秒以後的過程已有不少共識,但對大爆炸后10-35 秒之內的情況卻根本無法窺測。因為在這段時間內,溫度極高,可達1032℃,一切自然律都失去了功效。換句話說,宇宙是在超自然的狀況中產生的。

  另外,我們一般人都會認為,如此劇烈的大爆炸的結果,一定是雜亂無章的,就象炸彈的爆炸一樣。然而實際情況卻大出人的預料。美國太空總署為偵測大爆炸遺留的背景微波幅射而特別發射的衛星於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升空后兩年內收集到的資料表明,宇宙每一個方向的背景溫度幾乎完全一致,只相差萬分之一凱爾溫度!到一九九二年,科學家從該衛星收集到的幾億個測量數據中發現,它們只相差萬分之三度!也就是說,大爆炸所產生的微波細浪是出奇地均勻、平滑!這是大大超乎人們的想像的。更奇妙的是,正是從這極微小的不均勻中,各種元素、星雲、星系得以產生,形成今日的宇宙!

  加拿大天文學家Hugh Ross指出:科學家們發現,為在宇宙中形成生命所需的必須物質,宇宙中的很多特徵一定要被精細微調。他在書中列舉了人們已發現的二十五種特徵。這些特徵之精確,使人瞠目。比如,宇宙的膨脹率不能與現今的膨脹率相差1055分之一!又比如,宇宙中電子與質子數目相等的精確度的誤差是1037分之一,否則宇宙的電磁力就將克服各種引力,使星體不能形成。1037分之一是什麼概念呢?Hugh Ross有一個形像的比喻。把十億個北美洲大小的面積鋪上硬幣,從地球一直鋪到月亮那麼高,其硬幣的總數就約為1037 。把其中一個硬幣塗上紅漆后,再混到硬幣堆里去。在這個堆里找到這枚紅漆硬幣的可能性就是1037 分之一!隨著對宇宙精妙的不斷認識,科學家們不能不面對宇宙的創造者。「某人精調大自然」、「超智慧」、「耍弄」、「無可抗拒的設計」、「上帝的手」、「最終的目的」、「 上帝的思想」、「優美的秩序」、「非常精密的平衡」、「超然聰穎」、「超自然結構「、 「超自然機制」、「合身裁剪」、「超然存在者」、「神工斧鑿」等等,已成為天文學家們描述這位造物主的常用語4。宇宙必有一個開始,一個超越自然律的開始。這個結論與進化的模式無法協調,卻與神創造宇宙的創造模式完全吻合。

  宇宙的起源和科學家的信仰

  筆者過去以為,並相信現在很多學生、學者仍然以為,科學研究的結果是最客觀、可靠的,因為科學家是不偏不倚、完全公允地從實驗、觀測數據中得出結論的。可惜,事實並非如此。這裡姑且不論那些不時被曝光的偽造實驗數據的醜聞。對一般科學家而言,由於世界觀和信仰不同,在科學研究中總會有意無意地、或多或少地重視或偏愛自己所預期的結果,會接受和堅持那些證據並不十分充分、但符合自己世界觀和信仰的假說或理論。真正要做到客觀、公正,敢於在真實面前修正自己的觀點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在宇宙起源的研究中也看得很清楚。

  不少受人文主義影響的科學家堅持宇宙永恆、自然演化的無神論觀點。在紅移現象被發現、推測宇宙在不斷膨脹的假說提出后不久,愛因斯坦推出相對論。當別人指出相對的公式中含有宇宙膨脹結論時,愛因斯坦不接受,以為自己的計算有誤,所以特引進一個宇宙常數以消除宇宙膨脹或收縮的可能性。雖然現在有些科學家認為,作為一種反重力的因素,愛因斯坦的這個宇宙常數是可能存在的(參見《Reason』s to Believe》,Third Quarter/1999, Vol/l No/3, P. 3),但當年愛因斯坦加上這一宇宙常數,並非出於科學的洞見,而是信仰的支配。因為他不願意相信宇宙有個開始。所以,在他公開承認失誤,接受了宇宙在膨脹、宇宙必有個開始后,心裡仍感到彆扭。他在和朋友的通信中說:「宇宙膨脹之說,對我有點刺激。」「承認這些證據的可能性,似乎不合理。」不過,這位科學巨匠是值得欽佩的,他畢竟有承認錯誤的勇氣。

  宇宙膨脹獲得充分證據后,伽莫等科學家早在本世紀四十年代就提出大爆炸論的假說,但不受科學界青睞。一九四八年三位英國天文物理學家邦迪(Herman Bondi)、高特(Thomas Gold)、和荷爾(Fred Hoyle)提出宇宙衡態論(Steady State),認為宇宙雖在膨脹,但宇宙可以從一個尚不知曉的地方不斷產生新物質(可能是氫),以填補宇宙膨脹后留下的空間,使宇宙的平均密度保持不變。此假說並無充分的事實依據,但因它既能解釋宇宙的膨脹這個事實,又表明宇宙不需要有個開始,因此立即獲得科學界的廣泛支持。可見,世界觀有時比事實更重要。

  現在,大爆炸理論已站住腳跟,衡態論已失去優勢。但仍有科學家不願接受宇宙有個開始的結論。於是又有人提出一種新的假說:循環論(Oscillating Theory)。這個假說承認宇宙是由大爆炸而來,宇宙在膨脹之中;但由於萬有引力,有一天宇宙不再膨脹,進而開始收縮,密度和溫度不斷增高后,復變成原始火球,於是又發生大爆炸。如此膨脹、收縮,周而復始,所以宇宙仍然不需要有開始。循環論也並沒有什麼事實根據。李志航博士在《科學對基督教的挑戰》一書中指出,循環論面對兩大難題。第一,除非宇宙的物質再增加十倍,否則沒有足夠的萬有引力可以阻止宇宙的膨脹。第二,根據物理學和熱力學的理論計算,如果宇宙真有不斷膨脹收縮的周期,每一周期中光子對核子的比例會越來越大;如果宇宙無盡地膨脹--收縮循環,今天光子對核子的比例應是無限大,但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當然,也確有不少科學家在研究宇宙起源中進一步認識了神。因發現大爆炸余留的微波幅射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彭茲雅(Penzias)就公開表示,《聖經》的記載和當前天文學的最佳科學佐證不謀而合。當美國著名的Lawrence Berkeley實驗室的科學家於1992年發現大爆炸遺留的微波幅射是那樣均勻雅緻,那樣精美絕倫時,他們說這好象是親眼看到了神一樣!如第五章所述,戴維斯(Paul Davies)、荷爾(Fred Hoyle)等科學家的無神論世界觀正在改變之中。神一直藉著《聖經》和大自然向人們啟示他自己。凡真誠尋求真理的科學家都能認識他。




 

[ 本帖最後由 FocusToronto 於 2006-11-12 04:19 編輯 ]

170

主題

1364

帖子

753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53
沙發
冷不丁 發表於 2006-11-12 04:10 | 只看該作者
這樣的文章不可能是發表在科學刊物上的:沒有實驗數據、沒有理論分析。任何科學刊物都不會予以發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0

主題

1364

帖子

753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53
3
冷不丁 發表於 2006-11-12 04:12 | 只看該作者
況且,他作為生物學博士,並沒有就他自己的專業提出什麼看法,說的都是物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4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12 04:1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冷不丁 於 2006-11-12 04:10 發表
這樣的文章不可能是發表在科學刊物上的:沒有實驗數據、沒有理論分析。任何科學刊物都不會予以發表。


看完再說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0

主題

1364

帖子

753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53
5
冷不丁 發表於 2006-11-12 04:33 | 只看該作者
我已經走馬觀花地看完了,覺得很難反駁。你只是轉貼,作者又模模糊糊說了那麼多,我猜很多概念他自己也沒搞清楚,所以,提不起討論的興趣。

生物博士,厚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6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12 04:36 | 只看該作者

那就先討論「中間環節的缺失 」吧!

 中間環節的缺失

  一般人都以為,化石為進化論提供了充分依據。其實,達爾文主義的最大困難正是化石的證據。進化論最大的敵人不是宗教領袖而是研究化石的專家們。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不久,在德國的一個石灰岩層發現一個動物化石,被取名為「始祖鳥」(Archaeopteryx),兼具爬行動物和鳥類的特徵,被認為是由爬行類進化到鳥類的中間類型。進化論者為之雀躍,以為進化論已找到充分的證據。然而達爾文本人十分清楚,化石的證據顯明中間類型的缺失,對他的理論是致命傷。但他推諉於化石記錄的不完全。

  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科學家們已發現許多保存相當完整的地層,對其中所保存的化石也作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中間類型的化石仍難尋覓。如果動物真是從無脊椎到脊椎動物,從魚類到兩棲類、爬行類,然後再到鳥類和哺乳類這樣進化來的,那麼中間類型的活物或化石應該隨處可見,俯首皆拾才對。如果說達爾文當年尚有借口,那麼今天的進化論者面對化石的難題再不能自圓其說了。

  更有甚者,像始祖鳥、腔棘魚(Coelacath)這兩種著名的中間類型的化石現已得而復失了。始祖鳥的某些爬行動物的特徵(如前肢有爪),已在今天的活鳥中發現 5。其次,原以為始祖鳥是半爬半飛的;現據其爪的形狀,已被認為是一種已能棲息在樹上的鳥6。第三,中國科學家近年在遼寧省發現了與始祖鳥同期的現代鳥的化石,說明始祖鳥並非鳥類的祖先 7。由上述發現,始祖鳥已失去鳥的祖先的地位。腔棘魚化石的骨骼粗壯,而且胸鰭中有小骨;古生物學家推想:一旦胸鰭變為前肢,就可以登陸,變成兩棲類了。一九三八年,漁夫在西印度洋捕獲一種魚,其骨骼與腔棘魚化石几乎完全一樣。然而,它根本沒有適應陸地生活的任何生理特徵(如肺等)8。

  不管怎麼說,始祖鳥、腔棘魚多少沾一點「中間類型」的邊兒。相比之下,骨骼在外、肉質部分在內的軟體動物(如蝸牛、蛤蚌等)是如何翻個個兒變成骨骼在內、肉質部分在外的脊椎動物的,一點線索都沒有。由單細胞生物進化到軟體動物的證據也找不到,連借口也難尋。

  按自然選擇理論,適者生存。達爾文說:「如果我們看每一種生物都是從另一種不知名的生物傳下來的話,那麼它的父母及其它過渡期的中間型應該被這新的更完美的新種消滅了。製造新種的同時就消滅了舊種」9。按此,始祖鳥應該比爬行類更進化,而鳥類又較始祖鳥的適應力強。可為什麼比始祖鳥原始的爬行類和比始祖鳥更進化的鳥類現在都存活於世,而唯獨始祖鳥被淘汰了呢?推而廣之,在現今的地球,從最原始的病毒到最高級的人類,各種類型的動、植物都共存著,恰恰中間類型都沒有了;在現存的物種中沒有,在化石中也找不到。這是進化論違反常理之處。符合邏輯的解釋是,這些中間類型的生物也許根本沒有出現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0

主題

1364

帖子

753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53
7
冷不丁 發表於 2006-11-12 04:40 | 只看該作者
既然是「生物學博士」要給大家講解他對進化論的專業看法,怎麼一會兒物理,一會兒古生物的?他究竟能不能拿出「專業看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8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12 04:4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冷不丁 於 2006-11-12 04:40 發表
既然是「生物學博士」要給大家講解他對進化論的專業看法,怎麼一會兒物理,一會兒古生物的?他究竟能不能拿出「專業看法」?


一個生物博士難道不能有點物理知識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0

主題

1364

帖子

753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53
9
冷不丁 發表於 2006-11-12 04:5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FocusToronto 於 2006-11-12 04:43 發表
一個生物博士難道不能有點物理知識么?

你看你,沒勁了不是,我有那個「生物博士不能有點物理知識」的意思嗎?是你提出的要給我看「生物博士對進化論的專業看法」。

我只能說,我沒看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10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12 04: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 冷不丁 的帖子

不是在那裡寫著么,你還想專業到哪裡去阿,冷版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0

主題

1364

帖子

753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53
11
冷不丁 發表於 2006-11-12 04:58 | 只看該作者
古生物和生物是兩門不同的學科,這點基本常識我還是有的。我還是不得不遺憾地說:我沒看到「生物博士對進化論的專業看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12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12 05:03 | 只看該作者

在第六節

看看吧!在我看是專業性的知識,不知道冷版主認可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57

主題

6722

帖子

3664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664
13
iamcaibird 發表於 2006-11-12 05:3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FocusToronto 於 2006-11-12 04:03 發表
本文作者里程(原名馮秉誠),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1978年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1981年獲碩士學位。1982年赴美,1987年獲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在俄亥俄大學和西方儲備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 ...


「馮秉誠牧師佈道大會--「科學與信仰」 - 新聞熱點- 天梯論壇- 基督徒 ... - [ Translate this page ]馮秉誠牧師佈道大會--「科學與信仰」,基督教交流、分享、學習、靈修社區,讚美、禱告、神學、文學、心靈關懷,是基督徒生活、信仰、靈命成長、讚美、基督教,福音,論壇, ...
bbs.crossmap.cn/read.php?tid=448 - 26k - Supplemental Result - Cached - Similar pages 」

這是我在Google上找到的,這明明是個牧師,哪裡是個生物學專家?我也到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沒有找找到Feng Bing Cheng, 也沒有找到和此類似的名字。1978年的研究生?文革時期的工農兵學員吧?他大學的專業和論文還沒有查到,一定很有意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2

主題

1212

帖子

460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60
14
hey211 發表於 2006-11-12 08:05 | 只看該作者
作者介紹
里程,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1987年獲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在俄亥俄大學(Ohio University)和西方儲備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工作。1993年後,在威斯康星醫學院從事醫學基礎研究工作。講者長期崇尚無神論和個人奮鬥。在神的大愛的感召下,逐漸認識了基督教信仰是客觀真理,遂決志信主。1992年復活節受洗。1997年蒙召專職傳道。蒙神引領,作者於1999年秋季,進入美國海外神學院學習。目前作者為「中國基督徒作家基金會」專業作家,及米城中華基督教會的差傳牧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

主題

1558

帖子

3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7
15
大象無形 發表於 2006-11-12 10:26 | 只看該作者
這生物學博士的文章可曾得到生物學家的肯定,發表在生物學的科學期刊上。如果是請給出出處;如果不是還是不要提他是學生物的好。因為你說他是學生物的無非就是要以生物學的業內認識以其專業認識說明進化論的正確。

[ 本帖最後由 大象無形 於 2006-11-12 10:5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主題

343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16
lurenyi 發表於 2006-11-12 13:06 | 只看該作者
sigh,里程,不就是寫《遊子吟》的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94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17
 樓主| FocusToronto 發表於 2006-11-13 07:4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大象無形 於 2006-11-12 10:26 發表
這生物學博士的文章可曾得到生物學家的肯定,發表在生物學的科學期刊上。如果是請給出出處;如果不是還是不要提他是學生物的好。因為你說他是學生物的無非就是要以生物學的業內認識以其專業認識說明進化論的正確。


還是一句老話,如果這位博士所說的話,以你的知識判斷是錯誤的,請你指出你認為的錯誤所在,並且給出你認為是正確的答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918

帖子

32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20
18
pcless 發表於 2007-6-5 18:44 | 只看該作者
這位所謂的生物學博士很可笑。

始祖鳥被消滅了,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很簡單。一個基督徒先死了也不能說明后死的非基督徒就受到上帝的祝福。人的死因很多,遭遇車禍,遇到輻射,先天缺陷,受人攻擊,凡此種種。都和上帝沒有關係。

進化論方面。環境的因素很重要,而環境是變化的,比如恐龍的滅絕,比較成熟的解釋是天體撞地球,被環境滅絕的生物很多,並非他們都不適應當時的環境,而是環境發生了巨變,有些進化不能滿足環境的要求。

所以就算始祖鳥進化了,但是環境因素的變化導致進化的方面失去了優勢一樣要淘汰。而且地球的環境不完全一樣,所以澳大利亞有袋鼠,亞洲沒有,這也不是說袋鼠就是進化中的佼佼者,只是在澳洲的環境中,佔了便宜。

把進化論理解成這樣,還能混成生物學博士,恐怕自吹的吧。

在舉個簡單的例子,美國核試驗的小島上,人無法生存,老鼠卻可以,你能證明老鼠比人高級嗎?面對核輻射,人知道如何避免,老鼠很被動,這個和進化論沒有關係。只要輻射計量提高100倍,老鼠也完了,你不著覺得人的進化太差吧。想象環境就行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0

主題

5622

帖子

359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91
19
qionghua 發表於 2008-12-7 22:17 | 只看該作者
也頂一下這個關於馮牧師的,大家對他有什麼看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20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12-8 00:44 | 只看該作者
基督徒的絕招之一,扭曲實事。。
我也佩服他們的本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 00: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