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思考中國競技體育運動(三)

[複製鏈接]

8

主題

49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袋鼠 發表於 2006-11-10 09: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接上文(二)

        第二、舉國體制違背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規律。

        要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青少年時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十分重要,以及來自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和關愛是缺一不可的,這些在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方面的研究早有定論。

        與之相反,我們的舉國體制下的早期專業化卻剝奪了孩子們接受各方面教育和被關愛的權利,德智體的全面均衡發展更是無從談起。在小小年紀就被圈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搞專業化訓練,他們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尤其是他們在不能再為金牌出力,黯然退役而去時,他們還能為社會做什麼?除少數人退役后可轉為教練員,或推薦上體育學院混上一張文憑外,大部分不再青春、不再輝煌的人都會被推向社會。

        舉國體制在以前是一包到底的,包括重新就業,運動員退役后被分配去工廠、學校和商店等。現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運動員退役后發放一部分補償金后就自找出路。

        據媒體報道,一位吉林的女子舉重世界冠軍退役后在當地的一家浴室當搓澡工――我感到悲哀和凄涼;前多次獲得乒乓球世界冠軍的人夜間酒後開德國寶馬車肇事,被警方拘留,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我感到羞恥和憤怒;足球大碗們更是醜聞迭出,今天向裁判吐口水,明天使小動作踹傷人,後天私下鼓搗一下就能讓教練下課,十足的球霸、球痞、球渣――我對中國足球倍感失望和無奈!

        這一幕幕,還不夠觸目驚心的嗎?顯然,我們的教練員和運動員的基本素養低下與我們的舉國體制下的早期專業化是脫不了干係的!他們從小得不到正常的教育,文化水平差尚可彌補之,對社會不良習氣缺乏抵抗力和免疫力才是個大問題。我擔心,如果不重視這一問題,那些運動生涯結束而沒有出路的人將來是否會成為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

        為什麼西方發達國家不搞早期專業化訓練?除了基督教文化因素外,嚴格的按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展規律辦教育和辦體育、辦一切與青少年身心健康相關的事業是堅定不移和始終不渝的。他們把保持自己國家的強大維繫在全面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上,而不是寄托在所謂的精英培養制度上。他們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包括體育教育,是以孩子們幸福和愉快為前提,以興趣和愛好的培養為啟迪手段的。

        這裡還以澳大利亞為例,一位從中國大陸去的新移民,他們的女兒的文化各科成績在班上都很優秀,尤其是大多數澳洲孩子都頭疼的數學,她更是尖子,全澳數學競賽還得了獎。但她很不快樂,原先以為這只是孩子暫不適應,仔細一了解才知真正的原因:一是她享受不了在中國學校已習以為常之學習尖子的待遇,因為澳大利亞中小學教育是提高孩子們的整體水平為宗旨的,並不鼓勵冒尖,連上課舉手發言次數都受到限制,因為給尖子太多發言的機會,一定是以減少其他非尖子的發言機會為代價,這樣不公平,也不利於整體發展的宗旨。這與中國的精英教育正好相反,所以她看不出她這個學習尖子的待遇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所以迷茫、困惑、乃至於不開心;二是因為她的學校體育成績太差,也沒有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項目,所以很難結交朋友。課間休息期間,幾乎所有的同學都玩著各式各樣的體育遊戲,而她只能傻傻地坐在一邊。下午三點半放學后,有些同學去自己選擇的體育俱樂部做業餘的專項訓練,還有些同學去學校組織的各項體育隊接受輔導等等,可以說基本上每個人都有一項或兩項自己情有獨重的體育運動項目。對這些項目,在課餘時間和假期,他們不但討論和觀摩,而且積極參與。而這位新移民的女兒卻做不到這些。她納悶,為什麼這些在中國不受重視的體育,在這裡卻成了人人的至愛?

        她不知道體育運動是澳大利亞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結交朋友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學校考試不及格不會有人歧視你,但不會體育或不喜歡體育是不受人歡迎的。現在知道為什麼國際公認澳大利亞是世界體育強國的原因了吧?

        此外,中國的舉國體制下的早期專業化訓練,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英培養的變種。它是以犧牲大部分人的幸福童年和全面教育的權利來產生少數體育運動尖子的,且主要是那些世界非主流體育運動的尖子。更有甚者,凡從事過十幾年或幾十年專業體育運動的人沒有哪個是無傷無病的!這到底是增強人民體質還是摧殘人民體質?

        心靈的扭曲乃至於行為規範的逾越還更為嚴重――為爭金多銀,人們不擇手段、不記後果:遼寧鞍山體校田徑隊有組織地集體服用違禁藥物被中央電視台曝光;世界長跑冠軍孫英傑被查出服用興奮劑;曾風光無限的中國泳壇五朵金花,她們的功勛教練周明怎麼消聲匿跡了?這是否與在日本舉行的亞運會上中國女子游泳隊被查出大面積服用禁藥有關?中國足壇更是血雨腥風,前一陣子出了遼足大碗勾結黑社會開車撞殘同隊隊友的官司,這陣子又出了深圳隊隊員夜間被人砍傷、大連隊隊員在自己父親生日的當天被人買兇砍了二十多刀,等等。

       顯而易見,我們的大部分運動員甚至教練員文化水平不高,身心健康的程度也不高,這不能責怪他們。要追究只能追究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功利思想,要歸咎只能歸咎到舉國體制下的早期專業化的制度!

        第三,舉國體制不能保證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

        幾千年來傳承至今的儒家「入世」思想是含有很強列的功利成分的――讀書是為了明理,明理是為了做官,做官就是為統治階級獻計獻策。演變至今,讀書成了鯉魚翻身、農村人變城市人、貧窮變富裕、庶民變大夫、下等人變上等人的主要途徑。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入世」呢?鳳毛麟角。北京大學畢業生賣豬肉以及清華畢業生擺地攤不是媒體報道過嗎?如今的大學生就業成了新問題,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比比皆是,造成了人才的極大浪費,且不論他們是不是真正的人才。如前述,舉國體制下的早期專業化是儒家的讀書入世之精英教育的一個變種。眾人流血汗,冠軍有幾人?在中國的體育界,人才的大量浪費,或成才率極低是不言而喻的。在體育運動體制改革的今天,市場化和行政指令化的碰撞使舉國體制之人才培養可持續性更是岌岌可危。

        現在業餘體校和體工大隊的領導們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就是運動員的出路問題。以前國家包分配,現在不包了,自找出路;以前運動員的物質待遇高於普通人一大截,現在看不出多大差異了;以前有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現在沒有了,故為躲避修地球而獻身體育運動的人少了;以前搞體育運動尤其是進了專業隊受人羨慕的尊敬,現在除了少數為國爭光的人外,搞體育專業不受歧視就是天大的造化了,孔子精神又回來了。在這種社會現狀下,我們的舉國體制還能吸引多少人投身其中呢?還能說服多少家長把自己的獨生子女送來搞早期專業化訓練呢?

        中央電視台前一陣子有一個對中國著名足球教練金志揚的專訪。據他說,中國足球職業化的初期,各個俱樂部招收十來歲三線、四線的小隊員,報名者在家長的帶領下趨之若騖,甚至有的俱樂部就是請客送禮、寫條子、開後門等都進不去;而現在已今非昔比啦,連最起碼的生源都保證不了了。他認為這是成才率不高、大量的人才浪費、足球運動員退役后無出路等現實狀況是主要原因。

        足球是中國第一個搞職業化和市場經濟化的運動項目,一旦成為明星或主力,年薪可達幾十萬甚至百萬以上,這是當初吸引人的主要亮點。而如今,即使有賭一把想法的家長們也變得聰明和老實多了,不會再把自己的獨身子女輕易地送進足球行業,這畢竟不是培養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正道。連職業化程度最高的足球都有了生源的疑慮,更何況其它運動項目。業體校的招生與以往的盛況空前相比,只能用「蕭條」來形容。業體校蕭條了,它的上線――省級體工大隊也可想而知,不會好到哪裡去。運動員招生困難,運動員分配更困難,這樣的舉國體制還能苟延多久呢?
      
         所以說,舉國體制並不能保證體育運動之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
      
        綜上所述,以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審視,中國體育運動尤其是舉國體制下的早期專業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畸形兒,它既不符合傳統的價值觀,又在傳統文化的土壤里生存著,甚至還創造出體育金牌的歷史輝煌。奧運金牌已超俄羅斯,離美國也只有一步之遙。表面上的光環,並不能說明我們已經是世界體育大國或體育強國了。在普及的基礎上的提高,在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基礎上搞競技體育,才是一條正道,一條康庄大道,一條可持續發展大道,一條真正為增強全民體質為最終目的的大道。我不否任奧運金牌對提升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國家認同感等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也應該實事求是地告訴我們的老百姓,我們的金牌的含金量高在哪裡和低在何處,老百姓有知情權。舉國體制下的早期專業化,是前蘇聯遺留下的舊模式,弊端累累,危害叢叢,且不能使我們成為真正的體育大國及強國。
        
        有人問,既然舉國體制被你說得一塌糊塗,那能不能採取西方國家的市場機制呢?我認為,盲目地實行市場機制可能會使事情變得更壞!中國足球就是一面鏡子。

未完待續………..

[ 本帖最後由 袋鼠 於 2006-11-10 10:05 編輯 ]

2409

主題

9365

帖子

4007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4007
沙發
be2000 發表於 2006-11-10 18:08 | 只看該作者
支持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5: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