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思考中國競技體育運動(二)

[複製鏈接]

8

主題

49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袋鼠 發表於 2006-11-9 09: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接上文(一)

舉國體制最大的弊端在於三個方面:
     
第一、        舉國體制從哲學的角度屬於本末倒置

        它違背了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關係,競技體育屬上層建築,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屬經濟基礎,只有把基礎打好,上層才能牢固和穩妥,才有堅實的可持續性。而舉國體制卻把這種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剝離,人為地在舉國體制內搞業餘體校乛省級專業隊乛國家隊一條龍體系。可笑地是,有的體育決策者還錯誤地認為這種模式就是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關係。

        處於上層建築的最高競技運動,應當能反映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這些處於經濟基礎的基本狀況,但中國的現實卻完全反映不出,因為它們之間是分離和割裂的。中國的女子曲棍球近年來在韓國教練金昶伯的帶領下,成績不錯,以及中國女子壘球在美國教練邁克爾調教下,運動成績也上升到世界前五左右,但中國的老百姓幾乎看不懂曲棍球和壘球,大中小學里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里也罕為人見。這是不是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背離?

        再拿學校體育為例,德智體全面發展是中國教育的基本國策。但現狀可能是:「智」是重點,死讀書,讀死書,片面追求升學率;「德」可能是次重點,也只是搞一些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形而上學的教育;剩下的「體」可能就是一文不值了,無論大學體育、中學體育還是小學體育,有幾個教師是按體育教學大綱認真備課的?有幾個是嚴格執行學校體育達標要求的?我觀摩過大中小學的體育課,結論只有一個字――「混」,教師和學生都在混(關於這一點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國學校體育現狀分析》中有詳細說明)。

        至於學校的課外體育運動, 除了中小學校為了應付區、縣、市的運動會期間外, 其它時間幾乎可以用「癱瘓」來形容。 大學課外體育似乎好一些,但主要集中在男子足球和男子籃球的自發性運動上,或為了應付高校間的比賽。

         群眾體育運動也是慘不忍睹, 鄉鎮地區除個別像馬俊仁一樣的體育教師搞一些中長跑業餘訓練外,幾乎沒有什麼體育運動;在城市地區, 健身運動很時尚, 但也是少數富裕階層的事;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的確有一些, 但也只是娛樂休閑;老太太們伴著音樂晨練起舞倒是很時髦, 練氣功、太極、瑜伽的也挺有動靜,但這些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能和上層的競技體育挨著嗎?

        所以,我認為中國的舉國體制是不折不扣的本末倒置!它不是在普及下的提高,而是先引進運動項目搞提高,然後再「靠天收」式的傳播到基層,曲棍球和棒壘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發展體育運動的目的在於增強人民體質。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由中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首先提出的,其重中之重就在於搞好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只有把這些基礎夯實了,全體人民的體質和身體素質才能得到實質性提高,且才名副其實地服務於發展體育運動的這一最終目的。同時,在此基礎上發現體育苗子或尖子可能就不再成為「難事」,由此搞競技體育運動並獲得金銀銅獎牌才不使人尷尬,「陰盛陽衰」的現象才能根除,可持續性體育人才輩出方可真正實現。這是個顯而易懂的道理,但我們的體育決策者們卻視而不見,現在又提出了一個什麼「奧運戰略」,可見他們眼中只有奧運金牌和獎牌,至於能否增強整個民族的身體素質和全體人民的體質並不重要。

        舉國體制下的競技體育戰略長久實施下去,既不能增強中國人的國民體質,也不能使成為真正體育大國和強國。這裡我想拿西方發達國家的競技體育狀況來對照一下:體育運動的最強國――美國,暫不作直接比較,因為美國的情況有許多不可比性因素,例如它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黑人族群超凡的運動天才基因、以及它的   世界人才的移民政策等等。這裡拿只有2000萬人口、剛剛獲得了2006年世界女籃和曲棍球的世界冠軍的澳大利亞之競技體育運動的的狀況作為例子:澳大利亞最近的兩次奧運會的世界排均名為第四,金牌數分別為16和17,獎牌總數為58和49,這個數字錶面上和中國還有相當的差距,但其含金量不可小覷,幾乎全部集中在世界主流體育運動項目之列。例如,游泳,水上,田徑等等,且還從中國隊手裡奪走了一枚跳水金牌。如果按人均GDP的計算方法搞一個人均金牌或人均獎牌數,澳大利亞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一個區區2000萬人口的國家憑什麼能在世界泳壇上與美國爭霸?跳水運動在澳大利亞完全是業餘的,尤其是在早期練習階段還需要自己花錢雇教練的。憑什麼這些業餘老冒們能從中國舉國體制下的夢幻跳水隊中奪走奧運金牌?

        體操運動與跳水運動相似,在澳大利亞和大部分西方發達國家也都是業餘的。他們是以私人俱樂部的方式招幕運動員。如果你喜歡這個項目,你就繳費進來,一周練上兩三次,每次三至四小時,當被選進了省代表隊參加全國比賽,也只是在比賽前集中訓練兩三次。參加比賽期間,旅館、交通、伙食、教練、護理人員等的費用都要攤在每個運動員的頭上。即便如此,運動員也是爭先恐後,樂此不疲。其原因除了這些國家比較富裕外,就是人們對體操運動的熱愛,尤其是女孩子。就是這樣一個業餘基礎的國家,竟一直保持著團體女子體操世界前六的水平,且女子個人體操競技成績甚至超過了中國!這是為什麼? 在澳大利亞,體育運動屬主流文化的範疇。孩子們從小就從事著各種各樣的體育競技項目主要是個人興趣和榮譽感使然,以及家人對孩子之選擇的無條件尊重和支持。

        相比之下,我們的舉國體制在孩子在十幾歲甚至不滿十歲時,就把他們從學校和家庭里分離出來,搞早期的專業化訓練。且不論這樣做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學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且不論這些早期專業化項目所創造出的金牌輝煌的實際價值何幾、且不論用專業隊去打人家業餘隊似乎有失公允,單就這個事實的本身而言,為什麼不能讓中國的老百姓知道實情?我們體育政策制定者們想幹什麼?我們從事傳媒工作者們在幹什麼?廣大老百姓都被蒙在鼓裡,「不知不為過」尚情有可原,但這些知情者們卻明目張膽的誤導大眾是不可原諒的。乒乓球在中國已成為國球,是誰讓它成為國球的?為什麼足球不能成為中國的國球呢?用這些沒有多少含金量的「世界第一」來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國家的認同及歸宿感是否有些悲哀?

        奧運會原規定只有業餘運動員才能參加,但從來沒有嚴格執行過。如果真正實行起來,中國可能一塊獎牌也拿不到。為什麼?這都是舉國體制惹得禍,所有的中國參賽項目在中國早已專業化或職業化了,連參賽資格都成了問題。我認為,扎紮實實地打好基礎,重心應放在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上,這才是正道。急功近利、搞冷門、鑽空子地搞那些沒有群眾基礎的競技項目,即使獲得了世界第一,即使奧運會金牌總數超過了美國,也只能是文過飾非,掩耳盜鈴。這樣做即增強不了人民的體質,也贏不來世界他國的尊重,這是不是本末倒置?

未完待續…………..

2409

主題

9365

帖子

4007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4007
沙發
be2000 發表於 2006-11-9 14:29 | 只看該作者
袋鼠分析的很好哈,支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7: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