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毛澤東是在晚年開始學英語,其中一個原因是毛澤東自己曾經這樣說過。1968年7月28日凌晨,毛澤東主席召見紅衛兵「五大領袖」(聶元梓、韓愛晶、譚厚蘭、王大賓、蒯大富)長達五個半小時。根據韓愛晶的記錄,毛澤東在談話中提到《孫子兵法》,然後出人意料地自問自答:「什麼叫兵法,誰學英語,阿特密爾就是兵法,阿達密爾孫子就是《孫子兵法》,還是學英語好,我半路出家外文吃了虧,學外文要趕快,年輕時學好。」實際上,《孫子兵法》的英文是Art of War,譯音應該是「阿特奧夫沃爾」,而不會是「阿特米爾」,不是韓愛晶紀錄有誤,就是毛澤東發音不準。
但是,毛澤東說自己學外文「半路出家」不完全準確,他接觸英文實際上是很早的。美國學者羅斯·特里爾(Ross Terrill)寫的《毛澤東傳》中提到,1910年毛澤東離開韶山老家,進入湘鄉縣城新式學堂——東山小學堂讀書,那裡有一個從日本留學回來的老師,教英語和音樂。所以,毛澤東最早是在17歲那年開始學習英語的。從17歲開始接觸英語一直到晚年,毛澤東的英語水平究竟達到了什麼程度呢?周恩來的英語水平是公認的(斯諾1936年採訪周恩來的時候就注意到他的英語口語雖然很慢,但是「相當準確」),他曾對毛澤東的英語水平有過這麼一個評價:「毛主席所知道的英語單詞比我多得多呢。」周恩來這麼說,倒不完全是恭維和客套,我們有例為證。
Last but not least,挑戰性。記得我在七十年代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買了一本英漢小詞典,詞典的扉頁上印著這樣一條毛主席語錄:「為什麼語言要學呢?因為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當時我很不理解,覺得邏輯不通,難道「不好學」就一定要學嗎?但是,對於毛澤東而言,「不是隨便可以學好」、「非下苦功不可」本身就是學習語言的理由,因為這是一種自我挑戰。1975年12月31日子夜,毛澤東會見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女兒朱莉和女婿戴維。這兩位美國年輕人注意到,他們面前的82歲的毛澤東儘管已被疾病折磨得精疲力盡,「鬥爭」的話題卻使他又「像青年人那樣興奮起來」,「他的頭腦甚至比中國的年輕一輩更充滿活力,更渴望鬥爭」。毛澤東說:「我們這裡有階級鬥爭,Class struggle!」, 「八億人口,不鬥行嗎?!」
Class struggle這兩個英文單詞,既反映了毛澤東的英文水平,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毛澤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