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心身醫學ABC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0-30 07: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心身醫學、心身疾病、心身障礙、心理生理疾患、心身反應、心身相關、心身問題……這些辭彙在近20年來已被國內學術界所熟悉,但人們對其各自真實內涵的了解卻未必相同。就是說,不同的作者對上述各種概念的認識往往有差異,有時差距還會很大。其原因全在於這些詞語涉及了多學科的知識以及歷史發展過程的各異性。但是,這些概念卻都涉及了醫學心理學所關心的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心身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在健康和疾病中或在醫學臨床中的實際意義。  

一、和心身疾病的一般概念  


轉貼於 學生大心理站 http://mind.studa.com

(一)概念的發展  

「心身的」(psychosomatisch 或psychosomatik)一詞最早見於德國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Heinroth(1918)的一篇文章中。「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是由Deutsch(1922)提出。而「心身疾病」提出應歸功於Halliday,特別是Alexander的大力提倡。長期以來,心身疾病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日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稱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介於軀體疾病與神經症之間的一類疾病。  

  目前,心身疾病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例如原發性高血壓、潰瘍病。至於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功能性障礙,則被稱為心身障礙(psychosomatic disorders),例如神經性嘔吐、偏頭痛。廣義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顯然,廣義的心身疾病包括了狹義的心身疾病和狹義的心身障礙。本書基本上採用這種廣義的概念。為幫助理解,作為一種直觀的思維方式,圖7一l列出了心身疾病概念的相關關係,僅供參考。  

  順便指出,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礙在目前文獻中有時被混合使用。心身疾病和心身障得之間本身也存在交叉和重疊。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心身障礙有時還會籠統包括一部分心身疾病和一部分神經症,故廣義的心身障礙和廣義的心身疾病有時幾乎是同義語。對此讀者不必深究。  

  心身疾病的概念在臨床上一直有所變化,從權威的美國精神性疾病診斷治療手冊(DSM)來看,DSM-Ⅰ(1952)設有「心身疾病」一類;DSM-Ⅱ(1968)更名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經與內臟反應」,定義為「由情緒因素引起的單一器官系統的軀體癥狀」;分類則按累及器官,如哮喘為「心理生理性呼吸系統反應」。DSM-Ⅲ(1980)及DSM-ⅢR(1987)均用「影響身體狀況的心理因素」分類。診斷標準為:①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軀體癥狀,心身有時間相關;②軀體有器質性變化或明確的病理性過程(如嘔吐);③不符合軀體疾病及神經症的診斷。  

  (二)心身疾病的範圍及發病率  

Alexander最早提出七種經典的心身疾病是:潰瘍病,潰瘍性結腸炎,甲狀腺機能亢進,局限性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原發性高血壓及支氣管哮喘,並認為與特定的心理衝突有關。Qurbas則認為衝突是非特異性的,而人格類型則有重要發病意義。現在則認為心理社會因素在各種疾病發生中均有作用。  

心身疾病分佈於各個系統,種類甚多,主要受植物神經支配的系統與器官。各家的歸納不一,用現代心身醫學觀點來看,更難概括完全。本章以下各節所述是各科各系統中常見的心身疾病。  

關於心身疾病的發病率,由於界定的範圍不同,所以報道數據差異甚大,國外調查人群中為10-60%;國內的門診與住院調查,約為1/3左右。  

  (三)身心反應──軀體疾病的心理後果  

在心身疾病的研究中,往往比較注重「心-身」的聯繫。而實際上,軀體疾病也可以成為心理應激原而導致心理反應,即存在著身心反應的問題。這些心理反應不但影響病人的社會生活功能,又可以成為繼發的軀體障礙的原因。  

⑴軀體疾病對病人感知的影響:其影響程度除了疾病的性質、輕重及病程等因素外;病人的個性特徵、年齡、社會角色等也均影響其感知。  

⑵軀體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應包括:①自我意識轉變;②對疾病的理智反應;③情緒反應。(參見第八章)  

⑶軀體疾病對病人的心理社會影響分為兩種:①原發性心理障礙,是指機能障礙引起的心理後果,如視力或聽力或運動機能的喪失,任何機能障礙都可對個體心理帶來限制,有人以「投石入水」譬喻,石頭入水濺起的水花是機體障礙后的功能喪失,水面的層層漣漪則是一系列心理問題;②繼發性社會後果,是指患病後社會關係改變引起的後果,如患病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0-30 07:17 | 只看該作者
后與家人的關係,對學習工作的影響等。  

⑷不同的軀體疾病可以通過對神經系統的直接、間接作用而影響心理活動。如腦血管意外或心臟並引起的腦缺氧;電解質代謝紊亂導致的心理障礙,如高血鉀可致意識障礙和知覺異常;高血鈣可致淡漠、幻覺等。  

本章後面各節在討論「心-身」問題的同時,對臨床上一些常見或重要的「身-心」問題也作必要的介紹。  

   

二、心身疾病的發病學機制  


轉貼於 學生大心理站 http://mind.studa.com

  心身疾病的發病學機制是目前醫學心理學領域亟待深入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就目前的水平而言,有多種理論對此做出自己的解釋。這裡介紹主要的三種。  

  (一)心理動力理論  

  這一理論始終重視潛意識心理衝突在各種心身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早期,Alexander 認為個體特異的潛意識動力特徵,決定了心理衝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例如, 哮喘的發作被解釋成是試圖消除被壓抑的矛盾情緒(如與母親隔離引起的焦慮)或避開危險物,此時病人不是以意識的行為,而是以軀體癥狀棗哮喘來表達;潰瘍病是由於病人企圖得到他人餵食與款待的潛意識慾望被壓抑;原發性高血壓是由於病人對自己的攻擊性決斷的潛意識壓抑等等。  

  後來的一些心理動力學學者修正了這種理論。目前認為,潛意識心理衝突是通過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改變從而造成某些脆弱器官的病變而致病的。例如心理衝突在迷走神經功能亢進的基礎上可造成哮喘、潰瘍病等,在交感神經亢進基礎上可造成原發性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因而他們認為只要查明致病的潛意識心理衝突即可弄清發病機制。  

  心理動力理論發病機制的不足是誇大了潛意識的作用。  

  (二)心理生物學理論  

  心理生物學發病機制的研究重點包括:有哪些心理社會因素,通過何種生物學機製作用於何種狀態的個體,導致何種疾病的發生。近幾十年有關這方面的研究相當活躍,積累的資料也非常豐富,但由於機制的複雜性,至今尚無法完全闡明心理生物學詳細發病機制。  

  根據心理生物學研究,從大體角度來看,心理神經中介途徑、心理神經內分泌途徑和心理神經免疫學途徑是心理社會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三項形態學意義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機制。由於心理社會因素對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的生物學反應、以及不同生物反應過程涉及不同的器官組織,因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生理中介途徑。  

  心理生物學研究也重視不同種類的心理社會因素,如緊張勞動和抑鬱情緒,可能產生的的不同心身反應過程。這方面也有許多研究成果,因而不同心身疾病的發生也可能與特定的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心理生物學理論還重視心理社會因素在不同遺傳素質個體上的致病性的差異,例如,有證據證明,高胃蛋白酶原血症的個體在心理因素作用下更可能產生消化性潰瘍,從而確認個體素質上的易感性在疾病發生中的重要作用。  

  (三)學習理論  

  行為學習理論對於心身疾病發病機理的解釋是,某些社會環境刺激引發個體習得性心理和生理反應,如情緒緊張、呼吸加快、血壓升高等,由於個體素質上的問題,或特殊環境因素的強化,或通過泛化作用,使得這些習得性心理和生理反應可被固定下來而演變成為癥狀和疾病。緊張性頭痛、過度換氣綜合征、高血壓等心身疾病癥狀的形成,都可以此做出解釋。  

行為學習理論對疾病發生原理的理解,雖然缺乏更多的微觀研究的證據,但對於指導心身疾病的治療工作已顯得越來越有意義。  

   

三、心身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原則  

  (一)診斷原則  

  1.心身疾病診斷要點  

⑴明確的軀體癥狀;  

⑵尋找心理社會因素並明確其與軀體癥狀的時間關係;  

⑶排除軀體疾病和神經症的診斷。  

  2.心身疾病診斷程序  

  (l)病史採集:除與臨床各科病史採集相同外,還應注意收集病人心理社會方面的有關材料,例如心理發展情況、個性或行為特點、社會生活事件以及人際關係、家庭支持等,從中初步尋找與心身疾病發生髮展有關的一些因素。  

  (2)體格檢查:與臨床各科體檢相同,但要注意體檢時病人的心理行為反應方式,有時可以從病人對待體檢的特殊反應方式中找出其心理素質上的某些特點,例如是否過分敏感、拘謹等。  

  (3)心理學檢查:對於初步疑為心身疾病者,應結合病史材料,採用交談、座談、行為觀察、心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0-30 07: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新鮮人 的帖子

疾病發生、發展、惡化和好轉中的作用。本書許多章節已就這些心理學方法作過專論,在此不一一贅述。  

  (4)綜合分析:根據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結合心身疾病的基本理論,對是否心身疾病、何種心身疾病、由哪些心理社會因素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機制等問題作出恰當的估計。  

  (二)心身疾病的治療原則  

  1.心、身同治原則 心身疾病應採取心、身相結合的治療原則,但對於具體病例,則應各有側重。  


轉貼於 學生大心理站 http://mind.studa.com

  對於急性發病而又軀體癥狀嚴重的病人,應以軀體對症治療為主,輔之以心理治療。例如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綜合的生物性救助措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同時也應對那些有嚴重焦慮和恐懼反應的病人實施床前心理指導;又如對於過度換氣綜合征病人,在癥狀發作期必須及時給予對症處理,以阻斷惡性循環,否則將會使癥狀進一步惡化,呼吸性鹼中毒加重,出現頭痛、恐懼甚至抽搐等。  

  對於以心理癥狀為主、軀體癥狀為次,或雖然以軀體癥狀為主但已呈慢性經過的心身疾病,則可在實施常規軀體治療的同時,重點安排好心理治療。例如更年期綜合征和慢性消化性潰瘍病人,除了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應重點作好心理和行為指導等各項工作。  

  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預手段,應視不同層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決定,支持療法、環境控制、鬆弛訓練、生物反饋、認知治療、行為矯正療法和家庭療法等心理治療方法均可選擇使用。這將在以後各章分別討論。  

  2.心理干預目標 對心身疾病實施心理治療主要圍繞以下三種目標:  

  (1)消除心理社會刺激因素:例如因某検錄??鸞孤羌潭?菇粽判醞吠捶⒆韉牟∪耍?ü?睦碇С幀⑷現?瘟啤⑺沙諮盜坊虼咼吡品ǖ齲?蠱潿哉庖皇錄?娜鮮斗⑸?謀洌?跚嶠孤欠從Γ??嬖諞┪鐧墓餐?饔孟攏?航庹庖淮渭膊〉姆⒆鰲U饈粲謚偽輳??嘍勻菀滓恍??/P>   

  (2)消除心理學病因:例如對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穩定后指導其對A型行為和其它冠心病危險因素進行綜合行為矯正,幫助其改變認知模式,改變生活環境以減少心理刺激,從而從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學因素,逆轉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過程,使之向健康方面發展。這屬於治本,但不容易。  

  (3)消除生物學癥狀:這主要是通過心理學技術直接改變病人的生物學過程,提高身體素質,促進疾病的康復。例如採用長期鬆弛訓練或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高血壓病人,能改善循環系統功能,降低血壓。  

  (三)心身疾病的預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預防也應同時兼顧心、身兩方面;心理社會因素大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作用才會引起心身疾病(也有例外),故心身疾病的心理學預防應從早做起。  

  具體的預防工作包括:對那些具有明顯心理素質上弱點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鬱、孤僻及多疑傾向者應及早通過心理指導加強其健全個性的培養;對於那些有明顯行為問題者,如吸煙、酗酒、多食、缺少運動及A型行為等,應利用心理學技術指導其進行矯正;對於那些工作和生活環境里存在明顯應激源的人,應及時幫助其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減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對於那些出現情緒危機的正常人,應及時幫助加以疏導。至於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遺傳傾向如高血壓家族史或已經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徵象(如血壓偏高)等情況者,則更應注意加強心理預防工作。  

  總之,心身疾病的心理社會方面的預防工作是多層次、多側面的,這其實也是心理衛生工作的重要內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4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0-31 1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新鮮人 的帖子

心身醫學應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結合的具體例子.   告訴我們醫學不完全是自然科學. 是一種多學科結合的複雜的應用科學.  因此不能完全以自然科學的基礎科學的理論來考量中醫.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6-10-31 11:56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5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1-1 09:3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新鮮人 於 2006-10-31 11:23 發表
心身醫學應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結合的具體例子.   告訴我們醫學不完全是自然科學. 是一種多學科結合的複雜的應用科學.  因此不能完全以自然科學的基礎科學的理論來考量中醫.


小草民說除了自然科學外,  都不是科學.  人文社會學科本來就不是科學。心身醫學有一半屬人文社會學科.  那應該說半科學?  對嗎? 新鮮.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6-11-1 09:49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6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1-2 12:03 | 只看該作者

請看醫史學家對醫學模式的歷史回顧和前瞻

從醫學模式的轉變看。生物醫學模式的產生和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科學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健康狀況,並且促進了醫學道德的轉變。但是,生物醫學模式在其向縱深發展過程中卻遇到了許多困惑或者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都為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或教訓。比如,生物醫學模式並不能真正完全解決病症問題;生物醫學模式片面的思維習慣,也對醫學的發展有消極的影響;生物醫學模式也導致醫患關係疏遠,如醫患關係物化的趨勢,醫患關係被分解的趨勢,病人與疾病分離的趨勢等。通過對生物醫學模式的科學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不足進行充分的認識,就可以總結和利用生物醫學模式時代的經驗教訓,從而促使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並使其逐漸趨於完善。

    上述例子說明經驗在醫學發展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醫學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積累的經驗教訓基礎之上的。這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一般特點,因為個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而文明卻不因個人的逝去而中斷,而是在「繼承」、「創新」、「傳遞」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因此,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醫學,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學習前人的經驗教訓基礎上不斷創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7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2-1 23: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新鮮人 的帖子

生物醫學模式正向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 生態醫學模式轉變. 每一個醫生都必須轉變自己的思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2-2 12:04 | 只看該作者
http://bbs.taisha.org/thread-647814-1-7.html
只要你想在美國坐下來給人看病
你必須要有處方權
怎樣才有處方權?
ok~
考USMLE
心理諮詢醫生也是醫生,  要給病人作心理治療.
也需要給病人開精神藥物
所以也要考USMLE
如果你不想搞臨床心理學
也可以到實驗室搞基礎研究的心理學,那就相對簡單很多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6-12-4 00:29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2-28 04:4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新鮮人 的帖子

不懂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 生態醫學模式的醫生.  決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醫生.  最多就是個混日子的醫生.  混日子的醫生,  這個世界上那兒都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15: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