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高校10大荒唐事件調查:從象牙塔到大觀園

[複製鏈接]

8

主題

11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enbaoj 發表於 2006-10-29 10: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0大荒唐事件
 
  
  1. 「漢芯一號」造假奇聞

  2. 復旦經濟學院院長嫖娼

  3. 大學女生停課陪舞領導

  4. 最受美國高校尊敬的中國民辦大學校長

  5. 畢業論文集體被「槍斃」

  6. 女博士無端被開除

  7. 引進人才也造假?

  8. 豪華面子工程

  9. 教授公布工資單哭窮

  10. 高爾夫成了必修課
高等教育貴族化不可取

    儲朝暉(中央教育科研所副研究員)

    我不贊同把高爾夫作為一門必修課。現在的大學生是不是就是社會精英?精英的出現需要經過日後的社會實踐,並不是進入大學校門就成為了精英。我們的大學普遍存在這種定位的錯誤。

    人的態度的培養有多種方式,是不是就要選擇高爾夫?如果開設選修課,學校收費又比較低,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參加,我不反對。但是我們也做過一個統計,現在大學生的毛入學率大概是23%,其中只有大概7%的家庭有能力支付上學費用。也就是說還有10%以上的家庭沒有經濟能力支付孩子的上學基本費用。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開設高爾夫必修課,是我們這些年高等教育貴族化的表現,是不可取的。 (記者 胥曉鶯 採訪整理)

    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大概沒有想到,自己的一番講話,會引起這麼多的爭議。一項看起來並無太多「惡意」的舉措,竟然引來這麼多「誤解」。

    大學生必修高爾夫

    10月14日,在山東大學的一次會議上,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向外界宣布:「兩個月後,目前國內最漂亮的高爾夫球練習場將在廈門大學建成投入使用。06級廈大學生都要上高爾夫球課,其中對管理、法學、經濟、軟體學院的學生還是必修課,每個學生都要學會打高爾夫球。」

    消息迅速在各媒體傳播開來,甚至吸引了BBC、法新社等境外媒體,並理所當然成為了口水戰舞台的「新寵」。贊成者說廈大利用自身優勢,為學生創造學習新運動技能的條件,也是為學生日後就業打基礎、增加含金量;反對者說學校如此是利用公家的錢,讓日後少數「精英」提前享受貴族生活,浪費資源。

    作為眾矢之的,朱崇實18日首次就「高爾夫事件」接受媒體採訪。朱崇實表示,國內的高等教育缺少精英教育,廈大開設高爾夫課程「也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認識一種文化,掌握社會交往技能,對他今後邁出校門可能是有好處的,說白點,開設這門課的初衷在於我們想盡所能為學生創造全面發展的條件」。

    這一說更激起眾人的情緒,更多聲音討伐朱崇實的「精英教育論」。有人批評朱崇實是偽精英意識在作怪,是沒有文化的虛偽包裝;更有人將廈大開高爾夫課程事件指責為「中國教育界本年度最大丑聞之一」。>>>新華時評:"豪華校門"不是驕傲是偏頗

    不僅僅是廈門大學

    無獨有偶,上海財經大學也在不久前宣布,學校將從2006學年第一學期起開設高爾夫體育選修課。由於選修高爾夫課的學生過多,學校要進行電腦隨機抽取確定上課名單。

    該校一名老師說,開高爾夫課,對於「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有幫助」,是「為將來的商務活動打下基礎」。他還透露,鑒於去年在研究生中試開的高爾夫課大受歡迎,上海大學、上海水產大學、上海電力學院和上海金融學院等院校的老師均向這位老師表示,希望能在各自院校開設同樣課程。

    其實國內第一個吃「高爾夫」螃蟹的是深圳大學。早在1997年,深圳大學就成立了高爾夫學院,開設了高爾夫相關專業。緊隨其後,暨南大學深圳旅遊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同濟大學、廣州大學等也開設了與高爾夫的相關專業。

    當然,開設高爾夫專業,教授專業技術,目的在於培養專業人才,與廈門大學等開設課程讓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與效果自然不相同。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兩者的「殊途同歸」:為了適應社會就業市場需要,他們才開設了高爾夫課程——一個是專業技能需要,一個是綜合素質需要。
教授哭窮

    事實上,不僅僅是高爾夫,近年來,在「社會發展需要」的名義下,中國的高校出現了諸多怪現象、荒唐事。

    在培養精英的名目下,大學都要求學生學好外語,無論你是學中國的古漢語還是搞繪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著名畫家陳丹青因此而招不到好學生,出於對制度的抗議,憤而辭職,一時成為輿論焦點。

    而學術腐敗、造假更成為公眾心目中高校的一道醜陋的疤痕,深深地刺痛了國人對象牙塔之純凈想象。上海交大的一位專家從美國一家公司買回的晶元,僱人將晶元表面的原有標誌用砂紙磨掉,然後加上「漢芯」標誌「研製」而成,卻被鑒定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集成電路」,是「我國晶元技術研究獲得的重大突破」,成為近年來學術造假的驚天醜聞。至於那頻頻被曝光的抄襲事件,早已讓公眾的神經麻木了。

    在諸多怪現狀之下,我們無法不反思:我們的高校是否已遠離了大學教育的本義:科學知識、人文精神、自由思維?高校剩下的是否只有學術腐敗,只有豪華奢侈的校門和飯堂,只有一些高校老師的哭窮表演?醜劇為何不斷在曾經聖潔的象牙塔上演?往日神聖的知識殿堂,如今為何卻成了滋生「讀書無用論」的溫床?  

     1. 「漢芯一號」造假奇聞



「漢芯一號」造假

    2003年2月,在摩托羅拉公司做測試的工程師陳進,將一片從美國買來的MOTO-freescale 56800晶元,僱人磨掉原有標誌再加上自己LOGO,「研製」成了「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漢芯一號」,並藉此當上了上海交大教授、博導、微電子學院院長。藉助「漢芯一號」,陳進申請了數十項重量級的科研項目,進而騙取了高達11億元的科研基金。2006年1月,造假事件東窗事發,震撼全國。>>>上海交大通報「漢芯」造假調查結論

     2. 復旦經濟學院院長嫖娼

    2004年10月28日,復旦大學宣布,經濟學院院長陸德明因8月份嫖娼被抓,學校黨委決定開除其黨籍,學校也給予行政開除處分。之後陸德明發表聲明承認嫖娼的事實並向公眾道歉。 >>>設計院長嫖妓,請不要曝光?

     3. 大學女生停課陪舞領導

    2006年9月27日,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2003級舞蹈編導專業全體10名女生,被學校「強行組織」提前下課去參加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任務——陪來校察看的領導跳舞。當教育與官場同流合污后,產生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性賄賂也不足為奇。

     4. 最受美國高校尊敬的中國民辦大學校長

    2004年10月,時任西安翻譯學院院長的丁祖詒在《洛杉磯時報》自費發布「西安翻譯學院丁祖詒校長當選為最受美國高校尊敬的中國民辦大學校長」的虛假新聞,後為方舟子調查撰文揭穿。丁祖詒給我們開了一個「國際玩笑」,面對如此高校,我們卻無法言笑。 >>>西安翻譯學院 虛假宣傳惹怒教育部

     5. 畢業論文集體被「槍斃」

    2006年6月,上海師範大學2002級油畫本科班12名學生論文被集體「槍斃」。事件背後真正的原因涉及院長徐芒耀與該班指導老師劉大鴻之間的學術分歧。12篇論文成了學術分歧的陪葬品,冤啊! >>>美院油畫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集體被斃

     6. 女博士無端被開除

    2006年4月18日,北京外國語大學認定該校2002級女博士生衛英(化名)以小廣告、電子郵件等方式對導師進行騷擾、辱罵和人身攻擊,並對另外兩名老師進行騷擾,決定開除該學生學籍,並表示這是一個證據充分的「鐵案」。隨後衛英在申訴無效情況下,向北京教委提起行政複議,最終北京教委撤銷了北外的開除決定。究竟是衛英如北外所說的荒唐,還是北外如外界所論的荒唐? >>>被指攻擊導師 北外一女博士被開除

     7. 引進人才也造假?

    2006年7月末,著名美籍華裔教授丘成桐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北京大學從海外引進的人才,大部分是假人才。」其後北大發表聲明指責丘成桐歪曲事實。一時間丘成桐、北大、諸專家學者、教育部均捲入這場廣受關注的紛爭。丘成桐向左,北大向右,卻無人知曉我們的高等教育路在何方。>>>北大介紹部分海外人才數據及招聘程序駁斥造假說

     8. 豪華面子工程



    2006年8月初,媒體報道了中國人民大學耗資百萬給三層食堂修建了豪華觀光電梯;10月初,有網友披露山東聊城大學校門為「高校最大、造價最高的大門,造價居然達8000萬元」(后校方聲明為300萬元),甚至有人編撰了「天價校門排行榜」,引起輿論的嘩然以致罵聲四起。看來愛面子的不只官員們,還有高校老爺們。 >>>高校發展重在何處? 大學豪華建設風當休矣

     9. 教授公布工資單哭窮

    2006年9月,北大副教授阿憶在其博客上公布他在北大的工資單,以作為他對「教師和走穴」看法的證據,在外界看來這卻是阿憶「哭窮」的證據。>>>公眾為何不能接受「北大教授哭窮」?

     10. 高爾夫成了必修課

    2006年10月14日,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在一次會議上有關高爾夫與精英教育的發言,使得在8月份就因北大建高爾夫練習場而熱鬧起來的高爾夫進高校新聞更加引人非議。>>>必修高爾夫:一廂情願的精英教育(記者 彭曉芸 實習生 何國維)
院長嫖娼

    本期話題討論的是大學里的荒唐事,仔細一想,這個選題本身,已經體現出大學在世人心目中形象的流變。

    並不久遠的20年前,20世紀80年代,大學意味著什麼?象牙塔、知識殿堂、高山仰止的教授學者、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大學里的一切,都讓人們投來艷羨的目光。

    世易時移,20年彈指一揮,大學已由當年的捷報頻傳變成今天的噩耗不斷,學者教授們忙著走穴賺錢,加上此起彼伏的學術造假,斯文掃地;高校普遍性地錢字當頭,學位批發,「博士大躍進」;大學生則由當年的驕子變成了「焦子」,從剛邁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就為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焦慮——大學生就業已從當年的「皇帝女兒不愁嫁」變成了今日與民工競低薪水。

    日益高漲的學費,日趨嚴峻的就業,日薄西山的薪水,讓不少學生和家長覺得上大學的投入和產出不合理,甚至不乏後悔上大學者。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最近聯合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後悔」。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覺得大學在中國的處境挺像文學在中國的處境,20世紀80年代文學中國呈現的萬眾矚目趨之若鶩之像頗似當年之大學,而今日文學的破落之境與文壇醜聞迭爆又與今日大學相仿。冷靜的分析,當年的大學與文學都被人仰視了,被人賦予了不合理的期望,而今日的大學與文學則處在一個「被人輕薄」的時期,兩種狀態,我以為都是不正常的。

    比如,究竟哪些事是大學的荒唐事?飛速變化飛速發展中的中國大學,一如其所寄存的社會母體,乍一看亂象叢生,荒唐事不斷,但,仔細分析,有些是真荒唐,有些卻是假荒唐,有些貌似荒唐,實則卻體現了進步。

    記者列出了中國大學十大荒唐,像上海交大教授、博導陳進「漢芯一號」造假事件,北大假引進海外人才,西安翻譯學院院長的丁祖詒在《洛杉磯時報》自費發布「當選為最受美國高校尊敬的中國民辦大學校長」的虛假新聞,山東聊城大學踐行「大學者,大門之謂也」斥巨資修建中國高校最豪華大門事件……這一看就是荒唐事(儘管國人已見怪不怪);

    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陸德明因嫖娼被抓辭去院長職務,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在本校推行高爾夫運動課程,北大教授阿憶哭窮稱走穴是迫不得已等事,是否算得上是荒唐事,就可存疑了。

    比如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在本校推行高爾夫運動課程遭非議,被指偽精英的教育,「中國大學的超前腐敗」等等,我們可否從另一個角度看——正如有論者指出的,高校作為相對獨立的教育機構,大學作為有著自由精神的學術思想領地,當然有權根據自己人才培養的定位,依據自身校園文化的特徵,開設一些獨創性、有價值的課程,這也是大學創新性的體現。與那些墨守陳規,幾十年抱著一套教學範式不變的大學相比,敏感且具有時代氣息的大學當然更符合一個好大學的標準。

    再如北大教授阿憶哭窮被迫走穴事件,在一種理想的大學環境里,這當然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但這個荒唐是不是更大荒唐的產物呢?比如高校的體腦倒掛,官僚治校而非學者治校,國家層面的教育經費無保障等等。 >>>聚焦:幹得最多拿得最少?高校青年教師收入調查

    中國大學荒唐事確實很多,但不同的荒唐事卻要具體分析,有的是大荒唐之下的併發症,有的更像是控訴,有的則是危機中蘊含著轉機。
大學從象牙塔到大觀園

    今天中國大學的教育,早就背離了「教化」的道路,也就沒有能力教導一批批進入又離去的學生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

    在這個全民皆商的年代里,我們有信心期待,「KTV服務專業」也會在不遠的將來,進駐大學,成為又一樁荒唐事。

    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大學代表了人類精神尊嚴最為堅實的堡壘,這種印象,直接來自於大眾對於知識分子的理解,他們往往會對知識分子以及大學有著較高的知識乃至道德方面的期待。

    但今天國內的大學與教授們,卻時常讓我們感覺不知所以,爆料出的八卦新聞,荒唐之程度,也遠超過很多人的想象。廈門大學將高爾夫課程引入本科教學,美名曰「精英教育」,實際上這一舉措背後的邏輯,就和山西小煤礦主發財后想包養「大學女生」一樣。

    關於中國大學的墮落,早在20世紀90年代商品潮湧動時就已經開始爭論,但是隨著知識分子下海者越來越多,批評者往往也開始為校園裡的「市場熱」進行正名,直接後果就是使得大學教育的邏輯和社會的邏輯越來越趨同。

    大學之為大學,在於它能提供一個體制保障,能孕育出反思、抵抗來自政治以及經濟邏輯的力量。當年北大教改引發的爭論,並不在於大學改革好不好,而是在「大學是什麼」的問題上,大學執掌者們已經有了很多觀念上的分歧。一些人認為大學邏輯就應該被改造成企業邏輯,淘汰競爭取代閑散、怠慢,這些人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人文學科最稀缺的資源就是閑暇,如果依靠競爭邏輯來安排大學教育,最終只能讓那些一年發幾百篇文章的「論文怪物」主導大學,而這樣的後果如今已經在很多大學演變成事實。

    誠然,今天大學的光怪陸離不一定都是市場惹的禍,行政主導的大學管理模式也是主要的誘因。一個校長如果只考慮各項稀奇古怪的考核指標,並且只用這些指標來評判教授的話,自然也會讓教授心態變得畸形。另一方面,大學生進入學校,考慮到未來的就業,要求一些職業方面的訓練無可厚非,但是現在大學又成為國家緩解就業壓力的臨時避難所,從一進校,學校就把就業問題當作最高指示,學生們在這種氛圍下面,自然戰戰兢兢,學外語、學開車,如今的大學和職業技術學校,並無太大差別。

    當然,我們也並不能將今日大學的荒唐事只推責到體制上,大學里寄居的知識分子們,表面上是以知識為志業,但是資歷深的,早為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會選擇自我批判的道路,新進大學的青年教師們,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早已經知曉學院里的邏輯與外面的花花世界其實沒有區別,因此只要一入體制,就紛紛委身其中。

    今日大學從昔日的象牙塔到污穢不堪的「大觀園」,表面上看來,或許有其體製成因,但是背後,卻說明了今天中國大學的教育,早就背離了「教化」的道路,也就沒有能力教導一批批進入又離去的學生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在這個全民皆商的年代里,我們有信心期待,「KTV服務專業」也會在不遠的將來,進駐大學,成為又一樁荒唐事。
從美國精英教育中反思自己

   盎格魯撒克遜有一套培養精英的辦法,避免了中國那種「富不過三代」的宿命。

    北大建高爾夫練習場不了了之,但高爾夫風卻剎不住。廈門大學最邪乎,要讓高爾夫成為幾個專業的必修課。上海財經大學稍微理性一些,僅開設了高爾夫選修課,結果此課在校園中熱得燙人,學生要在電腦上隨機抽取才能獲得選課的權利。這無疑給推動高爾夫教育的人打了一劑強心針:大學不是要為學生服務嗎?這是學生的要求!

    中國人多地少,基本的體育用地也沒有,哪裡有地方打高爾夫?如今大學生失業率奇高,起薪接近民工。無論是廈門大學還是上海財經大學,即使在中國也屬於二流。校方不操心改進教學,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學生不好好修練本領,想想畢業怎麼謀生,大家為什麼不約而同地對高爾夫有這麼大的熱情?說到底,還是精英情結在起作用。廈門大學直言不諱:高爾夫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在上海,中高階層不惜重金把自己六七歲的孩子送進貴族學校進行高爾夫訓練。財大學生的舉止,也就不奇怪了。

    希望成為精英,並不是非分的野心。相反,大學本應該培養未來社會的領袖。而能否培養堪當大任的精英,也關係到一個民族和文明的興衰。我這兩年連續寫了兩本書:《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精英的階梯:美國教育考查》,集中探討的,就是以美國為中心的盎格魯撒克遜的精英教育的傳統。

    在我看來,現代社會的形成,和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崛起直接相關。從大英帝國到今天的美國,這一傳統主宰世界將近三百年,至今仍然看不到終結的苗頭。人家能夠如此長盛不衰,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套培養精英的辦法,避免了中國那種「富不過三代」的宿命。如今美國種族和文化多元,猶太人、黑人、亞裔紛紛崛起,打破了盎格魯撒克遜對精英教育的壟斷。但是,盎格魯撒克遜的文化精神,還是給美國的精英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研究這種精英教育,是發展中國精英教育必不可少的步驟。

    你是不是精英,不在於你有多麼高貴的嗜好,而在於你對周圍的人有沒有感召力。

    那麼,美國精英教育的核心是什麼呢?以我觀察,一個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打破精英的entitlement的意識。所謂entitlement,直譯是「資格」,實際上在中文中很難找到對應的概念。這大概和我們的文化中缺乏類似的意識有關吧。Entitlement實際上是指一種「理所當然的權利」。這就像「老子英雄兒好漢」一樣,當爹的是條龍,兒子當然就不能是一條蟲。有了這種entitlement的意識和優越感,兒子就容易躺在老子的業績中坐享其成。幾代之內,祖先艱苦創業留下的遺產就會被揮霍乾淨。

    盎格魯撒克遜的傳統雖然起源於貴族文化,但對這種entitlement的禍害卻防範很嚴,孩子從小不嬌生慣養,要經過跌打。同時,西方古典的傳統,特別是古希臘的文化,對啟蒙主義以來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有強大的塑造力量。在古代雅典,平等是立國之本。這一平等的精神,即使是盎格魯撒克遜的貴族也無法抵擋。特別是後來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在美國開花結果,創造了一個平民主義社會,平等就更加成為主流的意識形態。

    當今美國的精英文化和培養精英的方式,必須放在這一平等的傳統中來理解:不管你出生於什麼家門,作為一個人,你和任何一個其他人都是平等的。這不僅體現在法律上,也體現在一人一票的政治權利上。所以,你是不是精英,不在於老子給你留下了什麼,不在於你有多麼高貴的嗜好,而在於你對周圍那些和你享受平等權利的人有沒有感召力,人家願不願意跟隨你。也就是說,別人願不願意推舉你為他們的領袖。不管是從政還是做生意,這種能和大眾溝通的「人氣」是成功的前提。

    那麼,怎麼讓人家把你推舉為領袖呢?首先要對被你領導的人們有深刻的理解和真誠的關心。美國人的教育,從學前班開始就灌輸精英理念,你到處可以聽到「領袖才能」(leadership)這類字眼。但人家這種精英意識和我們大為不同。比如,有一次我參加女兒的一個活動,每個家長要當眾表彰自己的孩子的「業績」,以鼓勵好的品行。一位家長講自己的女兒:「奧利維亞組織小朋友演節目。錄音機打開后,她特別摁了暫停鍵,要確定所有小朋友都聽過這段音樂,會跟著唱歌,才重新開始。這體現了她對他人的關懷和她的領袖才能。」事實也確實如此。那個孩子是個典型的孩子王。總之,想當領袖,首先要謙卑,要體貼他人,讓別人信服。

    稍微大一些,美國的家長為了孩子將來成為領袖,爭先恐後地送他們打義工。特別是有錢人家,甚至會自己掏腰包把孩子送到非洲,在南非的孤兒院、艾滋病救濟站做志願人員。大學生則更不落其後。2005年,美國330萬大學生打義工。一些研究表明,這些義工,不僅利他,更是利己。通過義工,大學生了解了社會,了解了底層,發展了自己的領袖才能,建立和被領導的人的基本紐帶。畢業后老闆僱人,常要看義工的經歷。至於你有些貴族嗜好,不是不可以,但最好別到處炫耀。2004年總統大選,克里玩一些貴族運動的鏡頭被共和黨拿來作攻擊他的廣告,最後被喜歡平民的棒球的布希所擊敗。

    精英教育從化解entitlement的意識開始,以培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目標。

    美國的大學生爭著打義工,生怕自己和下層不接近;我們的大學生擠破高爾夫練習場,生怕自己和草民無法區分。這樣的對比說明了什麼呢?人家的精英教育,是要讓學生從社會底端艱苦卓絕地奮鬥上去。因為精英是領袖,他們要說服跟從者:我是你們的一員,但我從小就當志願人員,更願意也更有能力為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精英教育從化解entitlement的意識開始,以培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目標。

    我們的精英教育,則教學生怎麼坐享其成,刻意塑造的就是人家想方設法要擺脫的entitlement意識:我有資格與別人不同,我必須享受別人享受不了的東西。甚至在學生還沒有任何成就,畢業后能否找到工作都還不清楚的情況下,學校就用高爾夫把這種entitlement的意識灌輸給學生。而如今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的家庭教育,就是entitlement的教育:別人圍著自己轉,想要什麼都必須獲得滿足。這樣的孩子,有著捨我其誰的本能,對高爾夫當然反應熱烈。現在某些大學生,已經被嬌慣到找工作面試時被問一句能否掃地就會暴怒的程度,受了高爾夫的教育后,他們還肯幹什麼呢?

    也許我們應該想一想:人家三百年長盛不衰,我們「富不過三代」,這一切難道都是偶然?(策劃 張東生 執行 彭曉芸 謝海濤 胥曉鶯 插圖 李峰)


 

13

主題

582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沙發
浙江玉環 發表於 2006-10-30 16:06 | 只看該作者
到哪裡尋找純潔的天地呢?!學校墮落了,醫院早已把老百姓逼得怨聲載道,也沒有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2: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