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特色的醫改就是美、英、德的混合模式嗎 ?

[複製鏈接]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6-9-24 16: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昨日筆者在網上看到了中國醫改的方案,雖還沒有最後搞定,但筆者以為,採用美、英、德三國醫療方案的混合模式是不可取。

  首先我們來分析「英國」模式。報道中說:「英國」模式就是指英國國家衛生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ystem, NHS),政府舉辦和管理醫療機構,居民免費獲得醫療服務;醫療服務體系是典型的從上到下的垂直體系;服務體系是雙向轉診體系;醫療經費80%以上來自政府的稅收,其餘來自私人醫療保險。

  從表面上看,這種做法是很不錯的,按照這個方法,我們國家人人都能看上病了,多好的方案啊。其實不然,這種方法在英國可以實行,但到中國就不行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我們吸取這種做法,勢必造成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基層的醫務工作者的技術水平是最差的。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是免費的醫療機構,這些醫務人員的工資就是由國家來承擔。而國家又能給他們多少工資呢?他們的身份是什麼類別的,是全額撥款還是部份撥款?如果是國家全權負擔,他們的工資肯定不會高的,那麼技術好的醫生是不會來的,只有那些技術差的醫生才願意留在基層工作。他們就象過去的「赤腳醫生」只能打打瘡疤吧,這樣的技術,群眾能去看病嗎?就是免費,以後也沒有多少人去的。因為他們小病也是看不好的。

  二是基層的葯不好。因為是免費,又是政府管理,基層的葯肯定是要經過招標統一採購的,政府為了降低成本,肯定把葯價壓得很低,對商人來說利潤就很少了。在這種情況下,商人會怎樣做生意呢?要麼在包裝上做文章,減少每瓶的藥量來降低成本;要麼從市場回收過期的葯,以舊當新,也能降低成本,儘管這是違法的,但也會有商人去做的;也許還有一些不法商人還會造假藥來賣給基層醫院而達到賺錢的目的。葯不好能治病嗎?

  三是縣級政府的財政投入不足。目前我們很多縣的財政是「吃飯財政」,只能發點國家規定的工資的,如果全員免費看病,這部分錢從那裡來?靠縣財政是相當困難的,如果是中央轉移支付,這錢到了基層也是層層分流,也會所剩無幾的。如果是由省市縣共同來分擔,那最後還是由縣財政來補上(因為禽流感的補貼費就是這樣處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們想,縣官不如現管,下面的領導難道不聽上級領導的話了嗎?不想當官的領導除外。

  如今的中國,領導說的話都是正確的,都是命令、指示、精神,都要下面的幹部群眾好好的學習貫徹執行。你說這樣基層的醫藥費投入會夠嗎?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美國和德國的模式。報道上說:「英國、德國、美國三國醫療模式的特點,就是全民免費醫療、全民社會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之間的區別」。可見,美國和德國的模式就是全民進入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這是為國人看大病時提供的保障方案。

  說起醫療保險,我們現在看病的模式(被專家認為是失敗的模式)就是醫療保險模式。如今這個模式我們大家是知道的,這個方法本身沒有不好,只是這樣的方法如果實行,國家政府還要承擔一部份的費用。現在運行的這個方法是有單位的人才能進入醫療保險,農村的和其他的人,比如民工等是沒有的。如果變成要全民進入醫療保險,我們國家那麼多的人,國家能負擔得了嗎?因為前面免費的醫療也是由國家承擔的。所以這個方案在美國能行,在我國可能就行不通了。

  那德國的商業保險呢?可行嗎?這是與保險公司打交道。保險公司是什麼單位?他可是個以營業為目的的賺錢單位,收錢積極,你叫他出多少醫藥費給病人,他情願嗎?當你拿錢時,這裡面就會很複雜,什麼要等級證明、專家意見、單位意見、然後公司審核等等,不讓病人家屬跑斷腿可能拿不到錢。然而,看病是救人如救火的事,是非常緊急的,那能這樣折騰呢。 最後必然的結果是糾紛不斷,上訪不斷,病人與醫院、保險公司的關係緊張。  

  也許有人會不同意我的說法,但我說的是實情,是當今中國社會的現狀,專家是不了解的,理論上,書本里也是找不到的。所以美國的醫療保險方案,本身是很好的,但到了我們中國就會造成現在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為什麼呢?原因不在方案,而在於我們國家還太窮。現在我們國家人人都想儘快的賺錢。所以表現在就醫方面,就是醫藥費層層加碼,人民群眾看不起病的局面。

  其次,我們要從我國的基層實際出發,制訂出「有中國特色」的醫改方案。制訂方案需要我們的專家,領導到基層來深入細緻的調研,要到農村,工廠,單位,農民工中和他們多談談,多了解基層的實際情況。

  如今,我們一些專家,領導,到了縣就說到了基層。誰不知,基層里還有基層。他們來了也只是聽聽領導的彙報,這樣能得到實情嗎?就是到了最基層的鄉鎮;也只是聽鄉鎮領導的彙報,不看實情,不進百姓家門,不和他們交談,這樣怎麼能寫出適合實情的報告,怎麼能為中央領導的決策服務呢?如果不深入調研,就是方案出台了,運行幾年又不行,又要廢除,這樣我們的國家能承受得起嗎?我們的人民能折騰得起嗎?

  因此有良知的、實幹的專家、領導是不會坐在家裡,在書本上找找,再看看外國的做法,拼拼湊湊變成我們的方案。他們一定會發揮創造力,發揚不怕苦不累的精神,一定會走進普通百姓的家門,深入細緻的了解,然後制訂出適合我們中國實際的醫改方案,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醫療體制。

  龔玉環

  2006年9月24日

124

主題

4762

帖子

1139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139
沙發
cyf81287726 發表於 2006-9-24 23:26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7: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