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日之間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規律及現狀分析

[複製鏈接]

1061

主題

3031

帖子

246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6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enwoke 發表於 2006-9-9 09: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戴 旭   鳳凰視點


千年以降的中日關係,總體上是由中日雙方的實力對比決定的。中國比日本強大,日本俯首稱臣,則中日關係和平友好;中國與日本實力持平,日本則處心積慮尋機禍華取利,中日關係則在戰爭與和平的邊緣徘徊;中國比日本弱小,則日本必發動戰爭侵略中國。當前中日國家總體實力處於伯仲之間,在此情況下,雙方既無真正和平的基礎,也無迫在眉睫的戰爭危險,有的只是對峙狀態下不斷的摩擦。

小泉還沒有下台,中國人就開始注意他的繼任者會採取怎樣的對華政策了。

生為中國人,幾乎就註定必須要關注日本。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大部分時間都在與這個東洋島國做著驚心動魄的生死糾纏。因為日本入侵,中國融入世界現代化的進程兩度被中斷;因為「鬼子來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命運,被悲慘地改變。最讓中國人難以釋懷的是,原本希望所有這一切噩夢,隨著一場巨大的勝利而徹底結束,卻不料隨著歲月的演進,那個曾經折磨中國百多年的幽靈,似乎又借屍還魂地出現在眼前。

日本駐中國大使阿惟南茂今年離任時,心情沉重地說:中日兩國人民還存有很重的心結。兩國政府的冷淡已有時日。當年同樣與日本進行過血戰的國家,早就翻開了新一頁歷史;同樣有著百年恩仇的歐洲國家,廝殺過後也已經化干戈為玉帛,為什麼中國與日本還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繼往開來」?

自古不足謀全局者不能謀一域,不足謀萬事者不能謀一時。思考中日關係,只有從宏觀的角度打量,方能從歷史中洞察未來的走向。

中日之間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規律

千年以降的中日關係,總體上是由中日雙方的實力對比決定,並由日本任意操弄的。中國比日本強大,日本俯首稱臣,則中日關係呈現和平友好。明朝中期以前基本如此;中國與日本實力持平,日本則處心積慮尋機禍華取利,中日關係則在戰爭與和平的邊緣徘徊。明朝後期清朝中期以前的歷史如此;中國比日本弱小,則日本必發動戰爭侵略中國,晚清及民國時期的歷史是也。
   
這就是中日關係全部的歷史,也是中日之間戰爭與和平的基本規律。

為什麼中國強大不征服日本,而日本強大一定要對中國發動戰爭?這是因為中國地大物博,自給自足,故農耕民族的中國,素無擴張意志。秦軍威猛,而築長城,明朝海軍曾經天下無敵,但也只是用來進行友好訪問。而日本地狹物貧,一直垂涎中國物產,始終有「登陸」的夢想;二是日本乃海洋民族,天生有擴張基因,好戰意識,近代日本海、陸軍的表現,中、俄、美都有血腥的體會。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和鈴木正四合著的《日本近代歷史》中說:「像這樣沒有間斷地從戰爭走向戰爭的國家,近代世界歷史上,除日本而外,找不到第二國」。兩個美國學者在《下一次美日戰爭》中說:「日本從來不是令人信服的和平主義。作為一個國家,它從來言行不一」。中國重義,日本趨利,此為文化原因。

美國人說近代日本採取的是捕食其他動物式的國策。以此延伸,可以將中國與日本簡單地想像成一頭牛和一匹狼的關係。牛吃草,狼吃肉;牛無意於狼,但狼始終矚意著牛。牛壯狼幼,相安無事;牛病狼壯,則狼噬牛。這就是近代中日關係主動權始終在日本手裡的原因。

當今中日關係正處於脆弱的平衡期

當前中日國家實力對比的總體態勢是:日本在經濟和科技方面,大幅度領先中國;藉助日美同盟的戰略捆綁,軍事力量也略優於中國;中國則在政治方面、發展速度和潛力方面領先日本;如果再算上傳統的國家實力要素——人口、幅員、地理、民族精神,總體衡量,中日應該處在基本實力相當的程度。

根據中日關係的歷史規律,在此情況下,既無真正和平的基礎,也無迫在眉睫的戰爭危險,有的只是對峙狀態下不斷的摩擦和勾心鬥角。這就是目前中日關係不戰不和——即冷戰或冷和平狀態的基本解釋。

這是一種不穩定的哲學上的相對靜止。歷史上這一時期的出現,成為中日從和平轉向戰爭的過渡階段。但今天這一類似狀態的出現,卻不大可能重蹈歷史的軌跡。原因在於,歷史上這一階段的出現是日本崛起、中國衰落相對運動中的一個短暫的平衡;今天這一形態的出現,則是中國追趕日本,將在總體上與日本並駕齊驅的「平衡」。歷史上這一階段的後續,是中國必然的迅速落後,從而導致日本對中國發動大舉進攻;今天這一階段的後續狀態則意味著中國大有可能後來居上。

這種否定之否定的貌似狀態,不僅給中日雙方也給世界的戰略家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當中日兩強並立,將會是什麼情形?當中國超越日本,中日關係又將如何?是會再現中日歷史上和平共處的景象,還是呈現世界地緣政治中常見的一山不容二虎的景觀?

日本主流論調是擔心強大的中國將向日本復仇,其實是多年來已經習慣了亞洲老大和世界列強的地位,不願被改變。因此,無論日本學界、政府和民間,都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那就是藉助美國的力量,集中日本的力量,全力阻止中國超越日本,同時加速日本軍事化的步伐,儘快成為一個國際政治大國,拉大與中國的距離。日本加強美日同盟;在能源、外交、文化等幾乎所有領域對中國的阻撓、挑釁和杯葛;自衛隊以中國為假想敵的露骨軍演;破除和平憲法;拚命「入常」等等行為,全部的動機都在這裡。一些日本右翼極端分子,甚至鼓噪要對中國發動戰爭,中斷中國第三次現代化的進程。

據不久前《朝日新聞》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一貫對中國十分強硬,被日本歷史作家保阪正康類比為東條英機的小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二受歡迎的首相;8月29日《朝日新聞》及《每日新聞》又爆料稱,首相接班人安倍晉三背後的智囊,是清一色的超保守派右翼分子。他們已經建議安倍晉三在當上首相后,「以恢復以往首相在春秋兩祭參拜靖國神社的慣例為基本,不用太計較參拜是否在『終戰紀念日』(8月15日)」。報道認為他將超越小泉純一郎,選擇走超級保守化路線。據稱,韓國目前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應對「超級鷹派」日本首相的誕生。

安倍還沒有上台,已多次宣稱要修改憲法—這是比參拜靖國神社嚴重得多的實質問題。如果說小泉之前,日本一直在進行的是精神武裝,安倍之後,日本將開始進行物質武裝。種種跡象表明,日本已經選定了與中國對抗的路線。由此推斷,今後中國面對的日本政府,將會一屆比一屆強硬。不是因為日本首相的個性,而是日本循著歷史規律的慣性所表現出的整體國民心態,決定了這一點。

但是,選擇與中國對抗的國策會達到日本的目的嗎?

12

主題

5949

帖子

124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4

積分
1248
沙發
關愛 發表於 2006-9-9 11:13 | 只看該作者
不把小日本打到太平洋底下去,中日之間永遠存在著戰爭的可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2: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