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詩韻芻議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8 16: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詩韻芻議

                                                文/倦極身無憑


    詩也未必就和韻有必然的聯繫,如日本詩到現在也沒有所謂的韻,古希臘詩和拉丁詩都不用韻。這當然與他們的語言習慣和語言個性有關係,我沒研究過,不是太了解,在這裡不敢胡說。我只說說中國傳統詩歌里的韻。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懂得中國古典詩詞,也就懂得了中國這個民族的性格。人類用自己的智慧產生了很多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方式。詩是其中的一種。詩,在中國文化藝術中發展了幾千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套藝術語言形式。雖然藝術沒有人規定應該如何去做,詩也沒有明確規定應該怎麼寫,但翻開中國詩歌的歷史,還是能發現它有規律可尋,這種規律就是用中國詩歌特有的音韻格律形式傳達思想感情。

    雖然英文詩和法文詩里也都有韻,但韻最早是在中國產生的。流傳到現在的古籍裡面大半都用韻,像《禮記》、《老子》、《易經》《莊子》都有用韻的痕迹,既然文章如此,《詩經》自不必說了。韻有兩種:一種是句內押韻;一種是句尾押韻。我們通常說的押韻是指後者。

    在齊梁時期有「有韻為文,無韻為筆」之說。顧炎武曾經反對有韻與無韻的分別,他在《日知錄》里說:「古人之文,化工也。自然而合於音,則雖無韻之文往往有韻;苟其不然,則雖有韻之文而時亦不用韻,終不以韻而害義也。……史太公作贊,亦時一用韻,而漢人樂府反有不用韻者。據此則文有韻無韻,皆順乎自然。詩固用韻,而文亦未必不用韻。東漢以降,乃以無韻屬之文,有韻屬之詩,判而二之,文章日衰未始不因其乎。」顧的意思是:詩可以不用韻,而文章未必就不可以不用韻,詩和文章不應該有有韻和無韻之分。

    看起來是這麼個道理,但是無韻詩在中國傳統詩詞裡面是極少的特例,不足以說明詩就不可以無韻。

    在中國歷史上有過兩次廢韻的嘗試。第一次是六朝時期,有人用有律無韻的詩翻譯佛經中有音律的部分。但是那是因為佛經翻譯主要是要忠實原本意義,本意不在於詩,如果用韻容易遷就韻腳而失去佛經的本意,不足為怪。但是中土僧人自作的「偈」還是有韻的,如《六祖壇經》。第二次是現代的白話文運動,這個不說大家都知道。

    中國的詩歌向來都是以用韻為根本,輕重不分明,音節易散漫,必須借韻的回聲來點明、呼應和貫穿。韻在詩詞中最大的作用是把渙散的聲音貫穿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曲調,所以韻是不可以缺少的。雖然偶有不用韻的地方,也是因為有特殊的原因,如遇到人名或者地名等地方。四聲的研究最盛於齊梁時代。在齊梁以前的詩句無意於調四聲,只求其自然應節。但是那時侯的詩人做詩必須用韻,而對韻腳一字的平仄講究都很嚴格,平押平,仄押仄,很少有破格的。這說明不是齊梁時代以前的詩人不懂四聲的分別,是說明韻對於詩的節奏,比聲更為重要。

    古人用韻的方法有三種:古詩、格律詩、詞曲。古詩用韻的變化最多,尤其是《詩經》,《古韻標準》中統計《詩經》中用韻方法有數十種之多,如連句韻、間句韻、一章一韻、隔韻、交錯韻等等。漢魏古風詩用韻方法已經逐漸狹窄,只有轉韻還是比較自由,平韻和仄韻仍可兼用。到了齊梁時期聲律風氣盛行,詩人逐漸向越走越窄了,以至於隔句押韻、韻必平聲。一首一韻到底,成為律詩的定律。因為音節單調,不能順情景的曲折變化而變化,所以律詩不能長,古人的排律詩佳作也很好。而詞曲都有固定的譜調,有些譜是允許轉韻,也就更富於伸縮性。詩韻和詞韻的作用是相同的,但是押韻的方式是大不相同的。

    而古人用韻最大的毛病就是拘泥於韻書,不顧及各字的發音是隨著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變化的。今人寫詩用韻大多是依據清朝文佩韻,而文佩韻則是依據元代人考訂的水平韻和隋代《切韻》唐代《唐韻》宋代《廣韻》以來產生的二百零六韻產生的。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說的古韻都是一千多年前人的發音,而且大多數字的發音都是假定的。懂語音史的人都知道,古人沒有現在拼音,用的是反切法。隨著時代變遷和地域的不同,有許多字音與原來的讀音發生了差異。比如把「吞」、「門」、「昏」和「元」、「言」,把「同」、「松」和「江」、「窗」等字押在一起,讀起來很不順口,和不押韻沒什麼兩樣,也就失去了押韻的本來意義。

    對於這個弊病,早在清代,李漁就在《詩韻序》里就有很精闢的議論。在這裡我就不抄書了。我還是錄一段錢玄同的在《新青年》上說的話,這段話是白話文,說的也很過癮:

    那一派因為自己通了一點小學,於是做起古詩來,故意把押「同」、「蓬」、「松」這些字中間,嵌進「江」、「窗」、「雙」這些字,以顯示其懂得古詩「東」、「江」同韻;故意把押「陽」、「康」、「堂」這些字中間,嵌進「京」、「 慶」、「更」這些字,以顯示其懂得古音「陽」、「庚」同韻。全不想你自己是古人嗎?你的大作個個字能讀古音嗎?要是不能,難道別的字都讀今音,就單單把這「江」、「京」幾個字讀古音嗎?

    寫到這裡,大家該明白我這篇文章的主旨了。《文心雕龍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16: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