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老外生活方式大總結 by 程秧秧

[複製鏈接]

129

主題

698

帖子

27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洋博士(十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ustralia 發表於 2006-9-2 2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老外生活方式大總結 by 程秧秧

老外生活方式大總結(1)

1 冰水(ice water)和熱水(water)

老外喝什麼東西都是要加冰的(偶爾茶和咖啡除外,但是仍有許多人喜歡喝冰茶或冰咖啡)。即使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他們也是如此。下次, 再看到哪個老外手拿著超大號的冰鎮可樂,一邊呼呼地喝著西北風,一邊一口一口的吮吸著冰得冒寒氣的飲料, 別再大驚小怪了。他們無論內部的還是外部的禦寒能力都要比我們強得多。因此, 在餐館點菜的時候,如果你說:「I'd like a cup of water」,那麼服務生送來的一定是一杯冰水。
喝熱白開水在老外眼中是一件新鮮事,沒聽說過,也沒做過。初到美國,在外面吃飯, 別人都要一杯冰水的時候,我想要一杯熱水。服務生聽得是滿臉的詫異。她問我是不是要一杯茶,或是咖啡之類的熱飲。 我強調說我只要一杯熱的白開水(just some hot water)。我想這有可能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要求。於是她杵在那裡良久,琢磨著我到底想幹什麼。最終,她拿來了一杯熱水和一袋茶葉。她始終是想不明白怎麼有人會只喝熱水,怎麼喝得下去呢。我不管那麼多,丟掉了茶葉,只喝我要的那杯白開水。

所以招待老外的時候, 千萬別給他/她倒一杯熱水。他/她只會望著那冒著熱氣的杯子發愣,心想我到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喝上它呢?我想亞洲人的體質在禦寒方面沒有老外強,因此有時熱水的作用是來取暖。而老外不需要這個。他們喝水的目的只是為了解渴。
在美國, 我偶爾會看到一些老年中國人帶著保溫杯進餐館, 這樣在每個人都要冰水的時候, 他們仍然能夠暖和和地喝上一杯來自家中的熱白開。

如今我已經習慣有冰的日子,但是回憶起當年初和餃子相識的日子,仍然覺得非常有意思。記得我有一次胃痙攣,在我急需補充水分的時候,餃子深情款款地遞來了一杯冰水。當我望著那冒著寒氣的杯子,頓時,我覺得我的疼痛愈加難忍。事後, 我們才明白了這個小小的的文化詫異。
說到冷暖,我在這裡又不得不提到老外的思想中是沒有「著涼」和「熱氣」這些概念的。我大學時有一段時間腰痛,中國大陸的醫生會告訴我,我的病因是「著涼」 了,因為我平常喜歡穿低腰褲,喜歡長時間躲在空調房裡。而當我問美國的醫生我的病因會不會和「涼氣」有關時,他又是滿臉疑惑,不知我所云。諸如「涼氣會滲入皮膚」之類的理論在西醫來看是無稽之談。再說到「熱氣,上火」,老外更是二丈和尚摸不著頭腦。在他們看來,臉上長痘痘完全是身體體內激素或是荷而蒙的作用,和「涼性或是熱氣的食物」無關。其實他們根本也不知道那些食品是降火的,哪些是上火的。所以大家還是省省氣力,不要在對老外飲食上建議來,建議去了。我試過了, 沒用!

2 老外最怕奇奇怪怪的食物

什麼算是奇奇怪怪的食物呢,以下是經典列表:

a 中國人眼裡的山珍海味(delicacy of the Chinese cuisine), 包括燕窩(bird's nest),魚翅(shark's fin),鮑魚(abalone),熊掌(bear's palm)等等。

我想其實大部分國人也並不清楚為什麼這些都是好東西, 或是它們的營養成分到底在哪裡。對它們的追捧恐怕也只停留在老祖宗傳下的觀念。記得我和餃子幾年前隨一個香港旅遊團去泰國旅遊。香港遊客大把將錢花在了買燕窩上。這令餃子很不解:為什麼中國人對鳥的口水這麼感興趣。現在,每當我們看著燕子在天空中飛,餃子便會嘲笑我說,它們之所以無家可歸是因為它們的家都被我們吃掉了。你說他們不識貨也好,土得掉渣也好,他們就是覺得將這些東西被中國人俸作食物中的珍品是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所以記住,宴請老外,別在這上面破費。他們根本就是「不識貨」。

b 動物的內臟

雞心,雞肺,豬腸,豬肚,好像沒有什麼動物的內臟是我們中國人不吃的。咱們中國人自己在一起吃得香,跟老外,就免了吧!別說請他們吃這些,就是提都不要提。有一次我們和餃子一個來自波士頓的朋友去一家巴西餐館吃飯,廚師請我們免費品嘗一下他們做的烤雞心。餃子的那個朋友沒有聽清楚廚師說的話,一口氣吃了4個,接著問我們這是什麼東西,還挺有嚼頭。當我們告訴他事情的真相時,一點不誇張,他「哇」地一下幾乎吐出來。不用什麼特別的原因,老外就是覺得動物的內臟很噁心,只能丟棄,不能用來作東西吃。現在我的觀念也在逐步改變,倒不是因為口味的原因,我只是越來越了解到動物的內臟除了增加你體內的膽固醇含量,沒有其它什麼營養價值。中國人喜歡用」吃哪兒補哪兒」來為動物內臟辯護, 但是仔細想想,沒有誰能找到這句話的理論根基。

c 帶頭的東西不吃

我想在眾多特色中國食品中,令老外最不能接受的還是桌子上擺著的完整的動物,烤鴨,烤全豬,或是眼睛直愣愣瞪著你的那條魚。這哪裡是在享用美食,這分明是讓他們徹底懺悔他們對動物所施的虐刑。所以,請老外吃飯,別點那些能讓他們聯想到動物生前形態的菜,那隻能讓他們胃口全無。還有,別讓他們看到小蝦米。那無數的小眼睛在他們看來太恐怖了。這是「己所欲,勿施於人」的最好時機。

d 豬蹄子,雞爪子也全給老外省了吧!

我個人最喜歡的早茶的一道菜就是「紅燒鳳爪」。這也成了我今生今世最大的遺憾 --餃子無論如何都不願與我分享這份對美味的追求。他的理論就是:「雞爪子是什麼,雞爪子就是雞用來行走時與地面接觸的皮膚。吃雞爪子就是在吃雞皮:怎麼會有人津津有味地吃雞皮?」 還好,他沒有干涉我的自由,「鳳爪」依然是我的最愛。

e 老外這也不吃,那也不吃,真是難伺候,那麼請老外吃飯吃什麼呀?

實話告訴大家,老外最好打發,也最好糊弄。在美國, 最常見的中國菜是「宮保雞丁」,「魚香肉絲」,但是這兩道菜到了美國也被這裡的飲食文化同化了,它們早就不辣了,有時甚至可以發甜。因此,如果在中國給你的美國朋友點菜時,務必問他們一句他們對辣的接受能力如何。反正將雞丁和什麼青菜炒在一起就對了。費勁心思請他們吃好的,他們根本就不領情, 省省吧!

說到他們有關吃飯的習慣,有一點我想提一下。中國的教育讓我養成了「飯前便后要洗手」的好習慣。老外「便后」洗手的習慣養成地非常好,非常主動也非常自覺, 但是「飯前洗手」的習慣就完全沒有了。不用說飯前,吃任何東西之前他們都沒有洗手的習慣。他們是上來就用手抓著吃,吃完了在拚命恬幾下手指頭,一副意尤未盡的樣子。記得高中時,我在澳大利亞做交換學生。一次我和幾個當地的同學一起去麥當勞吃東西,走時,他們發現我的桌子上留下了許多薯條的末端。我告訴他們我覺得我的手不幹凈,因此丟棄了用手抓過得薯條末端。直到現在, 他們仍然在津津樂道我當年的「潔癖」。其實這哪裡是「潔癖」,明明是他們不講衛生!不過話說回來,現在的我也是上手就抓,管它三七二十一,不乾不淨,吃了沒病。

3 刮毛--- 女性無論如何也不能省略的步驟

我不得不承認, 在刮體毛方面,男女的確不平等。記得當年朱麗亞.羅伯茨不知哪根筋不對頭,未刮腋毛就出現在紅地毯上,並毫無顧及向影迷頻頻招手,唯恐天下不知道她沒做好功課。她應該預料到媒體的反應-- 她這一個小小的的舉動隨即在網上引發了美國乃至西方對女權主義的爭論-- 是否在刮毛方面也應該男女平等。今年二月,美國影星Drew Barrymoore 又加入了Julia Roberts 的行列,繼而有是一番媒體的爭論不休。

問:對於西方女人來說, 什麼地方的毛絕對不能存在?

答:腋下,腿部。 如今國人漸漸覺醒,時尚的女孩子也開始意識到夏天刮腋毛的重要性。 但是西方女生又「前進」了一步,她們不僅刮腋下的毛,就連腿上的毛也不放過,現在流行的是 Brazilian Wax (巴西打蠟去毛),即是將所有比基尼泳裝遮蓋的地方的毛髮也一併去除, 這裡我就不指明是哪個部位了。總之,在美國, 沒有做好女人的本職工作-- 去除不該有的毛髮,走在大街上,得到的公眾反應只有一個--「 GROSS (噁心 )」。

129

主題

698

帖子

27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洋博士(十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1
沙發
 樓主| australia 發表於 2006-9-2 21:25 | 只看該作者
老外生活方式大總結(2)

1 要「風度」還是要「溫度」?

我現在住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其在地理位置上與北京緯度相當:夏天熱得要死,冬天的雪下得也足夠讓鹽湖城舉辦一次冬奧會了。但是我要告訴大家:我在這裡即使是漫天飛雪的日子裡都從未穿過棉毛褲,更別提毛褲了。事實上是在這裡,或是美國其它很冷的地方,你都不會買到它們。
你們此時一定驚訝極了?什麼?冰點以下的溫度,你就穿著單薄的牛仔褲在大街上晃悠?這已經完全不是「風度」和「溫度」的問題了嗎,這明明是要「風度」不要「命」了嗎!

美國人裡面穿的衣服是根據室內的溫度決定的。美國人冬天室內暖和極了,因此他們通常只穿著非常單薄的上衣和褲子,在出家門的時候,套上一件比較厚的大衣。 (在美國我好像還沒有見到有賣羽絨服的。他們穿的所謂大衣也就是些棉的,帶夾層的,稍微厚一些的衣服。上班的人,則會通常清一色地穿著黑色的過膝昵子大衣)。美國人出門馬上就進入車裡,開上暖氣,因此頂著凜冽的寒風走路的機會不多,即使稍稍走幾步路,哆哆嗦嗦地凍一會兒也就到達目的地了。穿著厚厚的冬裝之只會讓你在室內的大部分時間裡熱漢直流,那才是風度喪盡了呢!
但是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穿衣服的標準是依照天氣預報,即室外溫度。於是我將美國那一套拿到老媽面前就完全行不通了。這次春節之際回家,我照舊穿著單條牛仔褲和一件棉織衫與父母出遊。我一進車裡,立即強烈要求父母將暖氣打開。他們答應了我的請求,我是舒服了,但是不一會兒,他們就汗流浹背了,因為他們真得是里三層,外三層這麼穿衣服。最後,我們只得輪流照顧,開一會兒暖氣,關一會兒暖氣。就這樣, 我被扣上了一個「不孝」的大帽子。

但是,讓我在低腰牛仔褲裡面套上一條高腰棉毛褲,這讓我如何見人,如何展示自己迷人的腰身?唉!最後我也想明白了, 畢竟回國是孝順父母,於是妥協的結果就是我回歸小時候的模樣,無論室內,室外,都穿得像個球。
2 不把月經當回事兒!

中國人把女孩子每月一次的事兒通常看得很神聖,很嚴重。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那幾天,不能喝涼的,不能做劇烈運動。記得中學時,每次上體育課,總有一幫女生站在一邊,邊說邊聊,多麼正當的理由不用跑八百米了!簡直就是上天對女生的恩賜,每月給我們一個名正言順的假。


「啊?不能吃涼的?為什麼?」記得我在澳洲作交換學生是,每當我向他們弘揚中國人的理念時,幾乎所有的澳洲女生都會極其詫異地問這個問題。我那是曾想東西方之所以在對待月經的態度上存在分歧是因為東西方人的體格不同,因此我們對生理周期的反應也不同,所以我們的女人才有在生完孩子后「做月子」之說,而老外們生完孩子一星期後就跳下水游泳了。但是到了後來當我在香港上大學的時候,我才發現我這一結論又錯了。香港人的體質是我們一樣的,但是她們對待女性生理周期的態度完全是遵循西方人的觀念 。記得我在大一時上體育課,體育老師規定,女生在月經期間,除了不用下水游泳外,其他一切活動照舊。我的一英里(大約1609米 )考試就是在一個非常痛苦的情況下跑完的。


最終, 我的結論是我們對待自身生理周期的態度有時和我們的體質沒有多大關係,觀念就是觀念,它就像有些中國人思想中「吃哪兒補哪兒」的概念一樣,其實有時也沒啥依據,只不過是從老祖宗那裡傳下來而已,沒什麼好的,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3 老外眼中「內外無別」

中國人非常講究「內外有別」:從外面回家,進門要脫鞋,坐在床上要換褲子。總之,千萬不能把「外面」的髒東西帶回家。於是,這「一脫」和「一換」變將「外」 和「內」極其有效地隔離開來。老外頭腦里沒這觀念,即使他們剛從醫院回來,也是照樣掀起床單,一股腦兒地鑽進被子,與從醫院帶回的病菌一起香甜入睡。
這種習慣的形成自然與社會環境密不可分。我不得不承認,歐美國家的街頭環境的確比我們中國各大城市的整體外在環境要乾淨不少。但是,是不是乾淨到外頭和裡頭一點區別都沒有,我倒是表示懷疑。我曾經問餃子:「你穿著鞋在外頭走,回家來也不脫鞋,然後你再光著腳在家裡走來走去之後上床,這和你穿著鞋子在床上走來走去有什麼區別?這個床和外頭的街道分享的都是一類灰塵和細菌啊!」他聽完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他終於被我同化了!但是,教育一個人容易,教育一群人可就沒那麼簡單了。他的朋友仍舊頑固不化地踏著泥,踏著土,昂首走在家中。隨他去吧!

我深感自己已經邋遢到極限了,到了美國,才知道是小巫見大巫。許多美國人的習慣是將脫下的臟衣服仍在地上,等它堆成一個小山似的才通通丟到洗衣機里洗。美國人也從來不會將內衣內褲分出來單獨洗,內衣和內褲與所有其他衣物一樣享受平等待遇:一起洗滌,一起烘乾。
4 香水VS 古龍水

國人對老外身上的味道有很多種說法,我聽到最多的就是他們由於身上體味重,因此需要噴香水掩蓋。這裡我就不多加評論了。其實老外身上很香的氣味並不一定是香水,大部分時候是deodorant (我翻查了其中文含義,即為「除體臭的防臭劑)。通常這種deodorant 有固體膏狀的,也有液體者哩形的。老外無論男女通常在洗完澡后,或是出家門之前抹在腋下。deodorant 的氣味沒有香水或是古龍水重,而且很多時候還有防汗功能。這裡跟大家提一下,英語里女士香水為perfume, 而男士香水應稱為古龍水,即為cologne。
其實老外也不是人人都喜歡把自己弄得香香的。有不少老外對香氣非常敏感,甚至是過敏。總之,還是遵循擦香水的一般原則,自己聞見就好。

這回我春節回家之際,送給表弟的禮物是一套Calvin Klein 的男士香水。表弟識貨,自然喜歡,可是舅舅和舅媽看法可就不同了:一個男孩子,成天滿身抹得熏死個人,油脂粉面的,不像樣嗎?!聽他們這麼一說,我這才想起來,在中國人的觀念里,男人應該是簡單,大方,不拘小節,身上塗香水似乎卻實是與中國人心目中男子漢硬漢的形像不符。但是話又說回來了,誰說男人永遠只能是一副面孔,永遠只能以一種不屈不撓,強者的姿態出現?其實,適當的細緻入微,適時的浪漫溫柔更能突現男兒本色。不記得那句辭了嗎:「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沒有那句「小喬初嫁了」,再多的「雄姿英發」,周瑜也只不過是我們數不勝數的眾多英雄男兒中的一個。而一段似是不夠陽剛的點綴,卻讓他的形像在我們腦海中更加清晰,更加完整,更加人性化。
我又扯遠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309

帖子

13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38
3
tangseng 發表於 2006-9-5 06:46 | 只看該作者

這兩篇文章不錯

畢竟是和老外「同居」過的,哈哈
不過還是要提醒一點,老外對待月經和女性生產過後的態度的確是和她們的體質有關,這麼說吧北方女孩和南方女孩月經時候的表現就不可同日而語,有大吃特吃冰淇淋的更有連涼水都不能碰的,有遺傳差異也有個體差異還有心理因素,另外老外也不是鐵板一塊,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老外關節疼痛偏頭疼的比例比中國人高很多,是不是和她們不注意保護自己「不受風寒」有關呢?西醫也在發展中,有很多地方也沒有考慮到,當然中醫誤導的次數更多,基本上科學的態度是:首先信任西醫,實在「不行」了再考慮中醫,說不定能救你一命也不一定,有點中大獎的感覺,呵呵。
最後提醒一點,文章的題目應該改成「老美生活方式大總結」,美國人和歐洲人等其它老外的區別還是不小的,比如在吃東西上,歐洲老外要「成熟」和「國際化」很多,法國人青蛙和鵝肝都吃,一點不奇怪,英國人還吃螞蟻和蛆呢,你敢不?美國人在生活方式上實際上是最自大最老土最落後的,這點歐洲人都非常鄙視,中國人嫁給老美不過就是圖個生活安逸省心罷了(有時候也沒啥選擇,對吧?)

[QUOTE=australia]老外生活方式大總結(2)

1 要「風度」還是要「溫度」?

我現在住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其在地理位置上與北京緯度相當:夏天熱得要死,冬天的雪下得也足夠讓鹽湖城舉辦一次冬奧會了。但是我要告訴大...[/QUOT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120

帖子

3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2

積分
32
4
不敢用真名! 發表於 2006-9-5 10:05 | 只看該作者
文章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9

主題

372

帖子

15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0
5
christing82 發表於 2006-9-5 11:54 | 只看該作者
寫得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主題

1685

帖子

3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1
6
丁巳 發表於 2006-9-6 11:39 | 只看該作者
寫得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

主題

603

帖子

28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80
7
Pure 發表於 2006-9-6 14:16 | 只看該作者
some things are very real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92

帖子

4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2

積分
42
8
banajax 發表於 2006-9-7 16:47 | 只看該作者
長見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0: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