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內國外大對比 出國留學緣何心理出問題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葉可兒 發表於 2006-8-25 1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孩子漸漸長大,如何與孩子溝通,是家長時常疑惑的一個問題。尤其是新移民家長來到海外后,由於語言文化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要指導孩子更覺得困難,甚至有時都無法了解自己孩子的心思。很多有關孩子和家長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司空見慣,細究起來卻具有典型教育意義,或許會給家長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比如,在有代表性的教育孩子和親子交流例子中,我們往往不可簡單地以「成功」或「失敗」,「優秀」或「差勁」之類的單一標準去評論當事人,因為這些孩子和成人都是活生生的普通人,都具有多面性的經歷,既非十全十美,也非一無是處。我們應通過他們的故事找出值得學習的經驗,或者應該借鑒的教訓。

國內國外:學校里都是好學生

  小林是我朋友的兒子。他的父母是我在中國上大學時的同學,後來都留在母校工作,孩子也一直在該重點大學的附小、附中讀書,從小受到很好教育。數年前,小林的父親獲得到美國一所頂尖大學任訪問學者的機會,因而有機會協同妻、子一起到了美國。

  當然,小林和許多剛到美國的孩子一樣,不管原先在國內學習多麼優秀,要想適應美國學校的學習,都要付出很大代價闖過語言和文化差異關。

  為此,小林進了一家有中英雙語計劃的初中,幾個月後,他升入了高中。高中沒有特定的雙語輔導,在環境逼迫下,聰明的孩子還是可以儘快趕上課程的。當然在此期間,小林的父親為輔導兒子學習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並不是所有剛來美國的中國家長都能做到這點的,因為有些家長或者自己也無法勝任英語或科學的挑戰,或者沒有這份時間。

  不久,依靠學校、家長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小林逐漸適應了美國的學校,除了學習成績提高很快之外,還展現了藝術天份。他從小就具有音樂天賦,在中國時就學習彈吉他而且長進非常之快。乃至國內的啟蒙老師都認為無法勝任繼續指導他了,因為吉他是國外傳入的西方樂器,雖然現代中國已很流行吉他彈唱或伴奏,但尚找不出真正出色的古典吉他演奏家。而小林學的就是彈奏經典吉他曲。父母此次帶他來美國的目的之一,也是因為這裡有更好的音樂教學環境,希望孩子能得到高手指點。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果然,獲得美國吉他老師指導后,小林的技藝果然突飛猛進,到美國僅僅一年時間,他就在新英格蘭地區學生古典吉他比賽中獲得了中學組第一名。在高中他是校樂隊的主力,不僅會彈奏多種樂器,還會作曲,很受師生們歡迎。

  就這樣,來美國不到兩年,小林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語,成為學校里的好學生,音樂造詣獲得栽培和展示,在學校也交了朋友。父母為孩子的成績感到自豪,覺得帶孩子來美國真是明智之舉,卻沒有預料到孩子心中還會有什麼苦惱和不滿。

  然而,正當小林闖過了過渡期的困難,開始適應和喜歡美國的生活和學習之時,父母卻決定移民加拿大。對於許多華人留學生學者和新移民來說,遷移流轉是不得已的謀生之舉。但在家長們為了自己也是孩子的前途來安排一切時,卻往往會忽視孩子的想法。

美國學校:重視學生心理問題

  一天下午,小林就讀學校的護士打電話找到小林的父親,請他趕快去學校。父親以為孩子得了急病。到學校后,護士解釋說,孩子生理上沒毛病,只是精神上出了點問題。這更把父親嚇了一跳,要是孩子得了「精神病」,不是比身體上鬧點毛病還要命嗎?

  這天上午小林原本與一位老師有約,但他沒有到場,老師找到他時,發現那個大男孩正在掉眼淚。問起緣由,孩子說因為家裡很快就要搬到加拿大去,他心裡捨不得離開這裡,所以最近一直情緒不好,晚上睡不著覺,連與老師的會見都忘記了。

  好在受過心理學教育的美國老師,馬上意識到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所以通知了學校的心理諮詢輔導員和護士。輔導員與小林談過後,發現問題還不很簡單,便打電話請來一位專業心理醫生。

  急急趕來的父親走進學校時,兒子正在和那位心理醫生單獨談話。醫生將自己的名片給了孩子,告訴他任何時候都可以打電話來聊天,而且無需通報給家長,還警告家長不要追問孩子與醫生講過什麼。學校護士也帶著命令語氣對家長說,在搬家去加拿大之前,一定要帶孩子去作身體全面檢查和心理診治。還建議對這樣的少年,最好找位較年輕的男性心理醫生。

  日後,當小林的父母與我講起此事時,我感到很受震動。此事應該為許多華人家長敲響警鐘。在我們看來,小林當時並沒有什麼嚴重問題,仍然是個很正常的孩子,也就忽視了他心理上的需要。而美國的教師和醫護人員遇到此類情況卻如臨大敵,嚴肅認真地來處理,如果家長不照其指示為孩子治療,人家能告你忽視或虐待罪。

  說起來,美國的專業教育及醫護人員並非小題大做,正是許多真實事例告訴他們對此類情況必需及早防治。但中國家長則往往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業成績(智商),卻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與感情需要(情商)。
糊塗家長:方知孩子心靈有傷

  這時,小林的父母此時才回憶起,在孩子來美國之前,就因為不願離開熟悉的中國學校和好朋友而鬧過一陣情緒。但那時別人根本沒在意,中國老師同學和親友們還對即將要去美國的孩子羨慕得不得了,人人都向他祝賀,他心裡卻更加痛苦,但別人反而以為他是裝蒜。小林的個性雖然開朗健談,卻是個比較敏感重感情友誼的孩子,將要離開朋友還得不到信任,對正處在青春發育心理成長期的少年來說是很殘酷的雙重打擊。可惜的是,當時他的家長和中國的老師們都根本沒意識到這會給孩子心靈上留下什麼樣的隱患。

  小林到美國不久,在雙語中學曾寫過一篇中文作文《假如我也將失去光明》,他以著名的盲聾女性海倫·凱勒為榜樣,闡述了應該如何對待人生中的坎坷。當時他的雙語老師都不相信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能寫出如此富有深刻哲理的文章。

  而那時我們這些老師、家長、長輩們,都只顧稱讚孩子的文章好,卻沒有重視文中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之後回想起來,小林當時在作文中已經明白地表示了他來到美國這個陌生環境后的巨大失落感。他在文章中形容來美國前後的日子,就如同雙目失明的海倫在黑暗中摸索一般,雖然他以海倫為榜樣,終於闖過的人生艱難的時刻而「重見光明」,但這一段經歷對一個還處在身體和心理成熟期的孩子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

  小林的父母深感慚愧的是,作為家長,居然沒能及早發現孩子如此明顯的內心苦惱!據說美國的心理專家就是通過寫字撰文、描圖繪畫等來了解診治對象的心態,而我們華人家長卻缺乏這種專業水平。甚至在孩子長篇大論地論述了自己的暗淡情緒之後,我們都沒能體諒他的心事,反而還津津樂道他的文章多麼出色。我們大人常以為孩子們聽到誇獎都會快樂,但實際並不然,尤其在小林這樣的處境,他試圖通過文字的表述來得到大人們的理解和關懷,而非吹捧和表揚。

  由於孩子來美國之初的內心苦惱沒有被及時發覺,而在他剛剛熟悉了環境並開始交了朋友之時,家長又決定移民搬家,這對小林的打擊更大。而且使他更加不滿的是,家長在決定移民加國這樣的大事時,並沒事先徵求過他的意見,甚至在生米煮成熟飯之後,都沒有好好向他解釋前因後果,似乎孩子就應該絕對聽從家長的決定。這是引起孩子思想情緒的根本原因。
2009,我等你……

27

主題

1685

帖子

3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1
沙發
丁巳 發表於 2006-9-3 18:08 | 只看該作者
goo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07: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