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奇得讓人驚訝的中醫故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8-17 20: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的中醫藥,是幾億人經過五千年的實踐證明了的。著名的醫書《傷寒論》從唐朝到現在也有兩千多年,是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是經過總結的相當科學的醫書。——金庸

  之所以在講到醫學的時候先把洋人的牢騷和幾段戲謔的文字抬出來,是因為平素生活中我們見到的庸醫總是比較多。但這一點絲毫影響不了中醫的偉大與玄奧。事實上也是這樣,最了不起的事物往往並不總是可以輕見。

  中國古代的名醫眾多,醫學典籍也非常多。但是,在信息極不發達的時代,百姓與名醫的接觸幾率也就少了許多。不管如何,扁鵲、華佗、孫思邈、錢乙、李時珍……這些偉大的名字如皓月般掛在中國文明的重要部位,讓人發出無盡的追思。

  下面所記述的是信手拈來的幾個故事,與浩瀚的神奇中醫相比,不過是滄海之一粟。

  作者:李陽泉

  用藥如用兵

  對於用兵,許多人認為是軍事家的事情,與平民無關。尤其在如今的太平盛世,這一點越發明顯。然而,在兵荒馬亂的古代社會中,情形就大不一樣了——百姓茶餘飯後更多的談資便是戰場上的生殺成敗。這一點在醫學界也有體現。背著藥箱的醫生同時背著被醫者的生命,因此,他儼然戰場上的將軍,可以很自豪地說上一句:「用藥如用兵」。

  說來真是形象得緊,身體染了病灶,如同被敵人覬覦已久的領土暫時被敵人佔據,用兵用得好,可以恢復領土主權,用兵用不好,不僅收不回領土,還可能導致更大的損失,甚至,領土盡失。對生命體而言,自然是該壽終正寢了。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中對於「用藥如用兵」有著很精彩的闡釋——

  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榮為充,而毒藥則以攻邪。故雖甘草、人蔘,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後興;葯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後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為患也,小則耗精,大則傷命,隱然一敵國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府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後無喪身殞命之憂。是故傅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要道也;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糧已焚;合舊疾而發者,必防其並,則敵之內應既絕。辨經絡而無泛用之葯,此之謂向尊之師;因寒熱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謂行間之術。一病而分治之,則用憂可以勝眾,使前後不相救,而勢自衰;數病而合治之,則并力搗其中堅,使離散無所統,而眾悉潰。病方進,則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氣,所以老其師;病方衰,則必窮其所之,更益精銳,所以搗其穴。

  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葯,而以峻葯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葯,而以常葯和之;富強之國,可以振武也。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剋期不愆,布陣有方,此又可更仆數也。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今天看來,這篇短小的論述依然有著非常強烈的可借鑒意義。甚至可以稱之為中醫用藥的典範。「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殃。」這句話是對魏晉時期服食以求長生者的總結。事實上也是如此,大量靠吃藥乞求長生不老的人最終暴斃。就好像經常無端挑起戰爭的人,最終很難有好的結局。如今的電視廣告上,各種補藥鋪天蓋地襲來,試問,身體如何能夠消受得了?

  中醫非常講究因人施藥。「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葯,而以峻葯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葯,而以常葯和之。」此原則中體現了中國哲學中最偉大的「和」的精神。逢事不可過,用藥如此,用兵自然也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可能讓病人得到恰當的治療,才可能保證立於不敗之地。

  能起死回生的小小銀針

  針灸療法如同幾年前流行一時的刮痧療法一樣,為大多數西人所不理解——一根小小的銀針,扎在身上就能治病,這究竟是為什麼?

  針灸療法的基礎是中醫經絡學說。按中醫古籍的說法,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它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臟腑聯繫的網路。用一個形象的比喻,經絡好比一棵樹的枝幹,而針灸的穴位,就分佈在這棵樹的各條枝幹上。中國對針灸術的發明,其意義不亞於口耳相傳的四大發明。中醫第一部經典《黃帝內經》中就記載了系統的針灸理論。兩千年前的《八十一難經》中寫著,用針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代中醫總結出的四總穴歌,至今被奉若圭臬——「面口合谷收、頭項尋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說只要扎對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應部位的疼痛即可針到病除。西晉名醫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中記載的可行針的穴位就有349個,已經非常完善。

  為了使學生掌握針灸穴位經絡循行方向,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繪成針灸腧穴圖。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的針灸穴點陣圖進一步發展,一般繪成正面、背面和側面三種,有的圖還帶有彩色,以標記不同的經絡走向,易於辨認。唐代的太醫官在教學時,基本上就是先在針灸腧穴圖上講解,然後再在人身上實習、具體操作。然而,針灸腧穴畢竟還是繪在紙上的平面圖,估計有時也不容易弄得準確,這是通過唐代十分發達的醫學教育之後,人們得出的一個結論。

  直到宋朝,才出現了仿人體塑造而成的針灸銅人。

  北宋天聖五年(1027年),宋仁宗詔命翰林醫官王惟一製造了兩具針灸銅人,其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後兩面可以開合,體內雕有臟腑器官,銅人表面鏤有穴位,穴旁刻題穴名。同時以黃蠟封塗銅人外表的孔穴,其內注水。如取穴準確,針入而水流出;取穴不準,針不能刺入。

  針灸銅人慢慢成了後來經絡腧穴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具。明清等朝陸續製作了不少這樣的銅人。清政府令吳謙等人編撰《醫宗金鑒》,為鼓勵主編者,曾鑄若干具小型針灸銅人作為獎品。這批針灸銅人現在上海中醫學院醫史博物館藏有一具,系女性形狀,高46厘米、實心,表面有經絡腧穴,但造型欠勻。中國歷史博物館亦藏有一具針灸銅人,高178厘米,為晚清製造。

  中醫針灸療法治療好的病人不計其數,小小的銀針也因此被稱為「起死回生針」。

  柳枝接骨

  中醫一直固執地認為自然與人是和諧的,中醫的經絡學說、陰陽學說、中草藥的運用等等無一不是來自於對自然界的大悟。

  然而,直接把自然界的不相干的物種拿來嫁接到斷裂的人體上,聽起來還是有些玄之又玄。

  在傅青主《金針度世》一書中就有關於柳枝接骨的記載:把剝去了皮的柳枝整成骨形,柳枝中間打通成骨腔狀,然後放在兩段碎骨頭的切面中間,代替被切除的骨頭,在安放時,木棒的兩端和骨頭的兩個切面都要塗上熱的生雞血,再把一種能生長肌肉的「石青散」撒在肌肉上,把肌肉縫好,在接合部位上敷上接血膏,夾上木板以固定骨位,便大功告成。

  植入骨中的柳枝,會漸漸被鈣化,成為骨骼。

  自然的植物成為人體組織的延伸,可謂是上帝的造化了。

  藥王孫思邈

  藥王孫思邈,隋唐時人。有《千金方》傳世。民間流傳的關於他的神奇故事不勝枚舉。

  有一次,孫思邈行醫途中,遇到四個人抬著一口薄棺材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後面跟著哭得淚人似的老婆婆。孫思邈定睛細看,發現從棺材的底縫裡滴出幾滴鮮血,便趕緊上前擋棺詢問詳情。原來棺材里是老婆婆的獨生女兒,因難產剛死不久,胎兒仍在孕婦的肚子里。孫思邈聽罷尋思:這個產婦可能還有救。於是,請求抬棺材的人趕緊撬開棺蓋。只見產婦面色蠟黃,伸手摸脈竟發現還有微弱的跳動。他趕緊取出隨身攜帶的銀針,選准穴位,扎了下去,並採用捻針手法,加大力度。過了一會兒,「死去」的產婦竟然奇迹般地睜開了雙眼,蘇醒過來,同時腹中的胎兒也生出來了,發出一聲清脆的啼哭。老婆婆見孫思邈一針救了兩條性命,倒頭便拜,四個抬棺的也長跪不起。從此,孫思邈能起死回生的聲名傳開了,被人稱為「活神仙」。

  錢乙自治

  《宋史·方技》記載,北宋大醫學家、「兒科之聖」錢乙,醫術高超,但性情倔強。中年之後,他得了怪病,久治不愈。但還是堅持按自己的意念來治療。後來病情加劇,他嘆息著說:「這種病就是『周痹』啊,如果侵入內臟,就會死人的。我大概是要死了吧。」不久他又說:「我可以把病轉移到手腳上去。」於是自己製作藥劑,日夜飲用。他的左手和左腳便突然間捲曲不能伸展了。他高興地說:「可以了!」他的親朋好友到東山去採到了比斗還大的茯苓,他就按醫方上的方法服用,直到把它吃完。這樣他雖然半邊手足偏廢不能用,但卻骨節堅強和健康人一樣。後來他以有病為理由,辭官回家,再也沒有出過門。

  錢乙處方用藥時並不拘泥於某一師某一門。他什麼書都讀,對於古人的醫療方法也不拘泥、固執。他治病就像帶兵打仗一樣,經常安全地越過險要地帶,故意暫時放縱敵人然後一舉全殲,但結果又與醫理吻合。他特別精通《本草》等書,分辨其中失誤和遺缺的地方。有人找到奇怪罕見的藥物,拿去問他,他總能說出該葯的生長過程、形貌特點、名稱和形狀方面與其他葯的區別。把他說的拿回去與書對照,都能吻合。

  晚年,他的癱瘓癥狀有所加劇,他知道自己治不好了,便把親戚們找來告別,換好了衣服等待著死亡的來臨,就這樣去世了。他活了82歲。

  雞鴨魚肉皆可入葯

  在我國古代眾多的養生家中,有這麼一個流派,他們既不主張呼吸吐納,運動鍛煉,也不主張悅意琴棋,服食藥餌,他們提倡食療。這一派人中有南唐的陳士良、元代的忽思慧以及明代的盧和等,但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唐代的著名醫藥學家孟詵了。

  孟詵生於公元621年,卒於公元713年,享年92歲。他從年輕時就喜好醫藥,後來更精研食療與養生術,他曾對人說:「若能保身養性者,常須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根據自己幾十年的實踐經驗,他搜集了241種兼具醫療作用與營養價值的食品,編成了我國第一部食療學的專著《食療本草》。

  書中記載了許多常見的食療品,如,雞:光粉諸石為末,和飯與雞食之,后取雞食之,甚補益。人毒熱發,可取三顆雞子白(蛋清),和蜜一合,服之差(差,好的意思)。黃雌雞,補丈夫陽氣,治冷氣。……鴨:主補中益氣、消食。消十二種蟲。白鴨肉補虛。鵝:卵,補五臟,亦補中益氣。(惟)多發痼疾。鯽魚:食之平胃氣,調中益五臟。羊奶:補肺腎之氣,和小腸。亦主消渴。治虛勞,益精氣。蘿蔔:服之令人白凈肌細。茶葉: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柿子:補虛勞不足。紅柿,補氣,續經脈氣。干柿,厚腸胃,溫中,健脾胃氣,消宿血。黑豆:令人長生,又益陽道(增強性功能)。

  在孟詵的食療品中,日常生活中的雞、鴨、魚、肉、水果、蔬菜無所不包,真可謂品種齊全,琳琅滿目。正所謂「葯補不如食補」。

  世界上最早的動物臨床試驗

  公元8世紀初,唐代本草學家陳藏器寫的《本草拾遺》中所記載的動物實驗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物藥理實驗。這比西方早了近一千年。

  所謂動物藥理實驗,是指為了弄清藥物的性能,用動物進行試驗。

  《本草拾遺》中載:「赤銅屑主折瘍,能焊入骨,凡六畜有損者,細研酒服,直入骨傷處,六畜死後取骨視之,猶有焊痕,可驗。」這說明骨骼的復原和連接,可以用銅來治療使其早日癒合。然而,這次動物實驗不是有意識的,只是在受傷的六畜死後,作了解剖才發現的。

  真正有目的在動物身上做臨床藥理實驗的,那就是宋代寇宗爽在1116年做的實驗了。他在《本草衍義》中寫道:「有人以自然銅飼折翅胡雁,后遂飛去。今人(以之治)打撲損。」胡雁的翅膀折斷了,然後進行試驗,這就是現代藥理試驗用的模型。給折翅胡雁喂飼自然銅,雁骨傷愈后,就展翅高飛了。然後又把這成功的試驗結果應用到臨床,給骨折病人服用治療。

  現代科學實驗已經證明,銅元素是骨骼中製造骨質的成骨細胞內必不可少的物質。實驗還進一步表明,骨折后骨痂的形成過程也需要有銅元素參加。經過分析,在骨痂中的銅,含量比正常骨要高得多。銅離子進入血液后,變成有氧化酶活性的血清銅蛋白,它對體內的銅有著運輸和調節的作用。銅對骨痂的形成,起著觸媒的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自然銅接骨之功,與銅屑同,不可誣也」,又說「自然銅接骨之後,不可常服」。說明過多的銅元素對人體會有害處。

  到了明清時代,用動物做藥理試驗就很普遍了。李時珍甚至用自己的身體進行試驗,服用較大量的洋金花(即曼陀羅花)對人體的麻醉作用進行驗證,顯而易見,用動物做試驗則成為一種潮流。

  懸絲診脈

  在我國古典小說和傳統戲曲里,常有太醫為皇帝的后妃們「懸絲診脈」的情節。具體方法是:后妃和太醫各居一室,由太監或宮女將一根紅絲線拴在後妃的手腕上,線的另一端交給太醫把按,通過絲線辨別病情。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宮廷禮制,以防亂了宮闈。

  傳說孫思邈給長孫皇后看病就用此法。因孫氏系從民間召來,不是有職銜的太醫院的御醫,太監就有意試他,先後把絲線拴在冬青根、銅鼎腳和鸚鵡腿上,結果都被孫氏識破,最後才把絲線系在娘娘腕上。孫思邈診得脈象,知是滯產,便開出一劑藥方,娘娘遂順利分娩。同行問其竅門,孫思邈笑而不答。

  吳承恩《西遊記》中有孫猴子給朱紫國國王懸絲診脈的故事。畢竟是神話傳說,不足為信。或者說,大略只有孫猴子這樣的神通,才有可能掌握這神奇的本領。

  那麼,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懸絲診脈之事?病人的脈象能否通過絲線傳導給醫生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有人在1968年請教過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是舊時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曾給清廷皇室內眷看過病。他介紹說,這懸絲診脈可說是亦真亦假。所謂真者,確曾有其事;所謂假者,懸絲純粹是一種形式。原來,大凡后妃們生病,總要由貼身的太監介紹病情,太醫也總是詳細地詢問這些情況,諸如胃納、舌苔、二便、癥狀、病程等。為了獲得真實而詳盡的情況,有時太醫還要給太監送些禮物。當這一切問完之後,太醫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懸絲診脈時,太醫必須屏息靜氣,沉著認真。這樣做,一是謹守宮廷禮儀,表示臣屬對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時暗思處方,準備應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葯不當而招禍。

  由此可見,懸絲診脈雖確有其事,但只不過是一種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騙人形式而已。如果太醫事先不通過各種途徑獲知詳細病情,那麼他再高明,也不會看好后妃們的病。

  本文選自《中國文明的秘密檔案》

5

主題

1026

帖子

20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9
沙發
人約黃昏后 發表於 2006-11-9 11:47 | 只看該作者
神奇in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3

主題

2613

帖子

102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會員《無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20
3
阿故 發表於 2006-11-12 13:04 | 只看該作者
高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9

主題

9365

帖子

4007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4007
4
be2000 發表於 2006-11-12 15:15 | 只看該作者
神醫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025

主題

5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6Rank: 6

積分
33461
5
格雷賽特 發表於 2006-11-12 22:28 | 只看該作者
神奇得讓人驚訝的中醫故事  ——哈哈確實不錯!這樣的好帖就該頂啊!!!樓主辛苦了!

  

  

  能受天磨為鐵漢,不遭人妒是庸才.

  QQ:526810691

  

  能受天磨為鐵漢,不遭人妒是庸才.

  gzglst1958@126.com

  QQ:526810691
能受天磨為鐵漢,不遭人妒是庸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1: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