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京青年報:提醒打假鬥士不要濫用言論自由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6-8-7 07: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力夫

北京青年報·天天周刊 2006年8月6日

  前天,同事說方舟子的「新語絲」網站上,設有「不良記者」專欄,數十位記者被「定性」犯有「造謠、欺詐、流氓、打手」「罪」。更早一些日子,我在中科大與朋友談起這位畢業於該校的生物系「名人」,在場多數人認為,「方舟子變了」。同很多人一樣,我一直對他的學術打假行為持支持意見,但是,當我打開新語絲以後,接著打開他的新浪博客,我感到吃驚。

  接下來,我研究了這個人。

  方舟子是個典型的在別的領域出名的人。對此,他曾在不同場合表示,由於義憤和凈化學術環境,放棄生物學專業並不足惜。在義務學術打假工作中,他付出了大量成本,並卓有成效。從一位科學工作者到社會事務工作者的身份轉化,方舟子確立了學術衛士形象。學術打假者的身份是一種文化身份,與王海不同,方舟子在人們心目中是位知識分子。

  同當年王海打假的合法性遭到質疑的情況相同,方舟子在回答他何以獲取學術打假資格時,他認為出於對學術造假的痛恨,至於資格,他認為惟一可以利用的只有「言論自由」了。

  《南方人物周刊》曾為方舟子做過一些統計,「2000年3月,『新語絲』設立『立此存照』專欄,成為中文網路第一個學術打假網站。至今揭發50多個「假學術」、「假文憑」和學者抄襲剽竊案例。影響較大的有「哈佛最年輕的教授」夏建統事件、「基因皇后」陳曉寧事件、「北航抄襲事件」、吳征假文憑事件、楊雄里院士抄襲事件、王銘銘剽竊事件、汪丁丁事件、清華「十面博士」董關鵬事件、朱蘇力招生事件、薛涌事件等等。」同時,這本刊物也指出,「他贏得了『鬥士』的美名,也背上了『瘋狗』、『文革遺風』、『精神分裂』的惡名。」並在肯定他打假成就的同時,對他在打假慣性中,一些為打假而打假的「上癮」行為提出批評,統計出他有悖知識分子素質的「修辭學」用語。他用「鼠輩」、「弱智」、「白痴」、「奴才」、「傻妞」、「妄人」、「潑皮」、「反科學」、「偽科學」等詞語定性、定義論敵和他的打擊對象。

  方舟子的大量文章在他的新語絲網站里發表,網站是他利用言論自由的媒體平台。在方舟子得到大量支持者以後,他成為名人。由於不斷加強的威信以及作為「打假英雄」的正面形象價值,方舟子的言論具備越來越大的正面影響力。逐漸地,新語絲網站上的信息也具備一定的公信力。

  持有網站這個媒體以後,在中國這個媒體環境下,特別是對於以公平正義為目標的方舟子網站,其言論的可信度很少遭到受眾懷疑。因此,方舟子不僅是個正義的打假者,還是一位媒體工作者。

  但是,他並沒有在身份變化以後,嚴格要求自己,而是任其放縱。

  我是一位堅定支持並渴望擁有言論自由權利的自由主義者,但是,我仍然不希望在自由的名義下,降低自身的文明程度,更不願意看到身邊出現拉里·弗林特那種不可理喻的人。當我看到方舟子在言論自由的範疇中使用不同標準,為自己「罵人」找各種理解搪塞時,我對他的理性能力開始懷疑。在對待自己的言論和他人的言論中,方舟子對於涉及自己的過激言論,同常人一樣本能地作出反應;而對於自己的過份用語,則以「他們認為我的這種語言風格讀起來很過癮」,解決問題的關鍵詞。在人格健全的人們那裡,原則總是統一的;而對於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利己主義者,為了自我保護,原則永遠是撫內攘外的借口。一個訓練有素的知識分子,絕不離開公正的天平,絕不大進小出,在標準的度量衡上做假造假。

  在網站公開傳播某些記者為「流氓、打手」,而並未像公布學術打假信息時那樣,披露這種判斷的依據。這是一種令人起疑心的做法。

  當一個人成為公眾人物,成為正面人物,成為「英雄」以後,這個人即獲得了高於普通人的某種權力。當英雄方舟子在媒體上發言,他就擁有了平常人不具備的號召力和說服力。這就是話語權。方舟子掌握了話語權,他手執這支權柄,因此,我們有資格以保護自由,追求平等為由,要求他小心使用這種權力,而不允許放縱它,使其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任其蛻變為凌駕於普通人之上的「強
權」。

  在他的文章中,我們看到,作為一個科班出身的「科技工作者」,他對民間科學與哲學甚至其他文化領域,一直持有蔑視態度。這種不平等論不是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論調,更不是一種科學的判斷觀。對沒有受過學校專業教育者一棍子打死,並挖苦其為「傻妞」、「狂人」,實屬偏狹的「血統論」。這是他自恃高深的一種表現,也是他不當行使權力的一種自然流露。瞧不起「殿堂」之外的「布衣」,只與「貴族」為伍的絕對主義態度,與科學精神中的實事求作風,相去甚遠。但是,他往往搬起這塊石頭尚未將其放下時,又因為自己行為的隨意性,陷入自己的悖論之中。居高堂而不出其右者,常常能夠因此保住自封的某些聲名,但方舟子並非這種謹小慎微的保守派。他的性情中有詩人的狂放不羈,正如他曾是中科大「荒原」詩社的成員、並曾經聲稱是魯迅等文學的稱職讀者所顯示的那樣,他對生物學以外的其他學科同樣飽有熱情。即使在他不熟悉的領域,他也忍不住發言。在這個時候,他輕易拋棄「血統論」,不再強調專業,放棄專業知識差異論,打破專業界限,緊握 「自由」之劍,他以為這樣即可劈荊斬棘。

  這位在別的領域出名嘗到甜頭的成功人士,近年來,關注的範圍逐漸擴大。關注是他的權利,沒有人能夠剝奪他的這份權利,儘管我們可以類推他在成功的東風之下,試圖在更多領域中有所收穫,其行為仍然受到自由理論和法律的保護。但是,同他藐視民間學術時對專業知識的擔憂相同,方舟子不是全知的上帝,不可能持有全能的試紙。這是他的局限性,也正因為這種局限,他時常免為其難,不可避免地犯下錯誤。但是,他對自己的錯誤卻有所偏坦,理由是:言論自由。言下之意,言者無罪。

  言者無罪是言論自由的精髓,但是,無根據、無水準甚至信口開河的後果,不僅可能傷及其他,更損害了自己言論的精神本質。

  在方舟子的新浪博客6月14日的文章中,他寫道,「雖然我沒有興趣也沒有專業能力發現黎鳴證明中的錯誤(如果他終於公布了其證明的話),但是在讀了他的有關文章后,我不相信他具有證明數學難題所必備的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別人還沒有公布「錯誤證明」之前,就草率「判刑」的做法,的確大膽。但是,這種獨斷專行的行為不僅霸道,而且令人生畏。如果方舟子握有實權,並且同時掌握處置權的話,他的這種辦事方法,其惡果可想而知。在這個博客上,他對朱大可有關魯迅與許廣平感情的質疑,對薜涌的揶揄,在我看來,已經超越學術打假範疇。當然,方舟子並未宣誓一切行為都與打假有關,但是,他廣泛的興趣和不相稱的知識儲備,降低了「英雄」威信,並讓嚴謹的和愛他的讀者們大失所望。

  對民間學術活動的鄙視,與針對學術名家打假的活動同時發生。「找碴」是他在這兩種干預活動中的共同方法。我們認為,學術打假不容易,但比起做一位獻身科學的科學家,這件事做起來容易得多。雖然這樣,我們仍然對方舟子打假的初衷充滿敬意。在當今尚未建立有效的學術監督機制的時候,方舟子作為民間的監督員,意義重大。同時,在當今科技發展尚未全部由國家買單的今天,民間的科學興趣和熱情,一樣要受到保護和鼓勵。

  因此,在本文行將結束前,我將提醒方舟子為自由劃出邊界。

  自由首先是針對強權的,自由主義者並不侵佔其他人的權利,也不比任何人享有更多的自由,自由是相同的,如果當一種自由侵害了另一種自由,這種自由就只是自我保護的借口。而方舟子已經不是普通人,他有名人的權威,有具有影響力的網站,他屬於享有一定特權的人,而自由正是針對這種享有特權階層而發端的一種「自救」理念和行為。當普通人向名人、向集團勢力要自由是正當的,當有權有勢者行使自由時必須小心不要動用手中的權力,不要一手執杖,一手指著自由的道路,為所欲為。

  方舟子需要警惕的是,當心在學術衛士的名份下,成為一種新興的「強權」勢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8: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