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反腐的三個階段

[複製鏈接]

5

主題

25

帖子

11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tanly20000 發表於 2006-6-30 17: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SIZE="4"]過了幾個月,終於可以發貼了,來篇原創。

          前幾天讀了易中天先生的《帝國的惆悵》,頗有感觸。為什麼叫帝國的惆悵呢?根據我的理解,易中天先生分析了中國歷史中的幾個典型的事件,比如改革(晁錯削藩,王安石變法),改來改去都不盡入人意,有時適得其反,比如腐敗(講制度,潛規則)。給人的感覺歷朝歷代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先如今仍然面臨這種局面,該怎麼做?有志之士未免感到迷惑,感到惆悵。

        讀完全書,我覺得反腐必須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也就是現在需要做的事,就是尋找捨生取義之人出來攪渾水。第二個階段,就是監督法令實行階段,宣揚法制,警醒人民。第三個階段就是徹底改變中國人的奴性,真正做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現階段,我們迫切需要晁錯這樣的人。
         
在易先生的書中,講晁錯削藩這件事情最後的落腳點在於晁錯錯了,「錯在急功近利,錯在專政擅權,錯在得意忘形,錯在只有雄心壯志,沒有大智大勇,只知以往無前,不知運籌帷幄。」說這「往往是歷史上那些改革家的通病」。我竊以為不妥。
         
先來看削藩這件事,當時的情形是,地方藩王的勢力逐漸的超過了中央政府,危及中央政權。晁錯準確的看到了這一點,提出削藩的建議。但是如果實行,這必然引起各諸侯國的不滿,很可能造成天下大亂。如果不實行,任由地方勢力做大,則必然會起來造反,威脅中央政府。所以說,朝廷上對於削藩和不削藩也是有兩種不同的意見的。晁錯對漢景帝說,「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最終堅定了景帝的信心,決定削藩。

那麼再來看當今中國之腐敗,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下狠心治理腐敗,則亡黨,不作為,則亡國。現在反腐,阻力已經很大了,到了將來就更加無法下手了,就禍大了。所以宜早不宜晚,長痛不如短痛。

中國的反腐工作已經進行了十幾年了,結果呢?大家有目共睹,越反越腐。於是有人說了,根源不在於處罰的措施多麼嚴厲,而在於沒有完善的法制,沒有監督制度,或是一黨專政的結果云云。說的不無道理,但是為今之計,非法制能夠解決。事情很明了,法律的通過需要長時間的醞釀,而且最後需要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表決。而今天的人民代表與往日不可比,豈不見官員,企業家,也就是既得利益者佔了多數,要在他們頭上動土,談何容易。就像當時,那些藩王都是既得利益者,誰願意被削呢?

          其次,國際形勢也迫使我們儘快採取措施。現在看來,美伊戰爭,台海戰爭,中日之戰,幾場戰爭隨時可能爆發。如果沒有一個穩固的國內政治環境,可以想見,一旦中國參戰,打的不順利,便會更加激化各種矛盾,內亂開始。最近又有人提「穩定壓倒一切」,呵呵,越提這句話,就越說明不穩定,說明自己心虛,說明自欺欺人。所以現在想當然的依靠建立一套制度來遏制腐敗,效果根本達不到。

所以,我們需要晁錯這樣的人。這種人具備什麼條件呢?首先需要得到最高決策者的堅定支持。否則,就會出現口口聲聲說給自己準備棺材,大家都沒看到棺材在哪的情況。其次,這個人要執著,認準的事情,堅持做到底,不必考慮任何的後果。有些官員在講話中說道,要多琢磨些事,少琢磨些人。就需要這種人,不近人情,只認理,不認人。在易先生分析晁錯失策的地方就談到「他今天改革,明天變法,把原來的秩序攪得一塌糊塗,弄得上上下下不得安寧,很多人都恨他」,《史記》《漢書》都說此人「削直刻深」。後來什麼結果呢?眾矢之的,都想殺他。是的,這可能就是這些人最終的結局,但他們可成為捨生取義之士,對國家的強盛是有好處的。晁錯雖然死了,但是最終漢景帝平定了七國治亂,加強了中央集權,為漢武帝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再比如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成為強國,但最後落得個車裂的悲劇。歷史,就是需要有人出來演悲劇的,而當今,我們恰恰缺少需要演悲劇的人。區區幾條人命,對於整個國家的強盛太渺小了。

另外,現在採取這種手段也是利大於蔽的。第一,順民心。第二,目前的很多財富已經向這些貪官手中集中,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可以說是「藏富於官」,中國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我覺得學習雍正抄家的做法得到的一定是一筆可觀的財富。第三,趁此機會,精兵簡政,雖然效果有限,但是畢竟可以為國家節省一筆開支。第四,為下一階段的反腐工作做好準備。不利之處在於,容易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抗。這就需要採取策略,比如先弱后強,時進時退,舍車報帥等等。總而言之,就是需要一批「愣頭青」出來攪這趟渾水。

          很顯然,上述措施只能夠解決當務之急,並且會為將來的腐敗埋下隱患。歷朝歷代,貪官殺了不少,但還是解決不了問題。一幫人攪渾水,有的需要步晁錯的後塵,剩下的功臣就該回家了,因為下一個階段,完善法律,依法治國,是不需要這種人的,這種人是不適合治國的。

經過第一階段的洗禮,對第二階段的工作做了以下鋪墊。首先,根據反腐的經驗可以制定更加有針對性的條例。其次,不必再和貪官討價還價,可以制定更加嚴厲的條例,以維護長治久安。再次,為人大代表注入新鮮血液,可以使很多利國利民的法律順利通過實施。關於制度法律建設,討論的太多了,這裡也不再贅述。問題是,從上面的一路走下來,樹立的是一個專制的形象,現在又要提出依法治國,提倡法制。兩者豈不矛盾?另外,監督一定就可靠嗎?歷朝歷代都有監督部門,結果腐敗照舊。根本原因在於監督靠的是人,而且是一部分人,現在不也是有紀委的人落馬嗎?一路靠專制推行反腐措施下來,法令制度能夠落實嗎?在制度建設的同時,需要不斷的宣傳制度,法律,監督,使每一個公民都要有這種意識。但這還遠遠的不夠,因此,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改造國民性。

          在易中天先生的書中,強調權力是導致腐敗的原因。所以「對症下葯無非兩條,一是杜絕權力的贖買,而是講權力社會改造為非權力社會」。我以為不妥,尤其是第二點。我認為只要有多餘的產品,資源,就會涉及到分配問題,有分配必須有權力。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除了原始社會,任何時候都有權力的影子。

但是,易先生也提到「因此,根本的問題在於改造社會,改造國民性,這可是比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重要的多,也艱難的多的事情,正可謂任重而道遠」。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第一反應,想到了文革。想到一位過來人在網上說「以毛澤東的雄才大略,打死我也不相信他想把國家搞垮」。我深以為然。想想中國幾千年的奴化教育無處不在,為什麼那麼多人總是認為外國貨就是比中國貨好?為什麼有了冤屈首先想到的是青天老爺?有人說,專製造成了中國人的奴性,這話沒錯,但是,這裡特別需要提醒台灣朋友,沒有了專制,就不等於沒有了奴性,而且今日之中國擺脫奴性還要靠專制來實現。毛澤東實踐了,什麼叫「造反有理」,就是你認為有理的時候,就應該大膽起來說話,不管對方是多大的官。但是,這個造反又不是你隨心所欲,不計後果,被人利用,到頭來變成了真的造反,反而弄巧成拙。想要徹底的改變中國人的奴性,必然需要經歷一場大的運動,和風細雨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有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人來推行,所以說,專制能夠成就奴性,宜能驅除奴性。

          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華盛頓被稱為美國之父,這不僅因為華盛頓在獨立戰爭中取得的決定性勝利,更因為他心甘情願放棄權利的勇氣。在美國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后,華盛頓甚至可以立刻成為美國的國王,然而他堅決拒絕了,回到老家甘心做一個普通的農場主。在八年後的制憲大會上,他堅持三權分立的思想,並經過選舉成為美國首屆總統。華盛頓在蟬聯第三界美國總統時放棄了這個職務。由此開創美國總統一般只能連任兩次的重要先例。

        真正大公無私者,可遇不可求。 望天佑我中華![/SIZE]

0

主題

17

帖子

3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3
沙發
yuyuanqing_h 發表於 2006-6-30 23:08 | 只看該作者
等天上掉餡餅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23: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