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僅僅在外企搞測試的工程師 為什麼能套取了上億元的科研撥款?

[複製鏈接]

77

主題

77

帖子

54

積分

版主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專題編輯 發表於 2006-5-22 22: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高麗華 楊霞清

  一個僅僅在外企有過晶元測試技術背景的工程師,為什麼能讓「漢芯系列晶元」這一併不高明的「系列謊言」一路綠燈,暢行無阻,套取了上億元的科研撥款?它的背後究竟牽連著什麼樣的背景?應該受譴責的僅僅是一個陳進嗎?「危機既可能成為更大危機的前奏,也可能成為一個重大轉機的開始。」人們期待著後者。

  5月12日,隨著新華社一紙新聞通稿,沸沸揚揚鬧騰了近半年的「漢芯造假」案終見分曉:「上海交大證實漢芯造假,決定開除陳進院長職務」。據稱,漢芯一號「造假屬實」這個結論是由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組成的專家調查組,「本著客觀公正、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精神」,歷經兩個多月的認真調查之後做出的。

  真相大白,塵埃卻沒有落定。面對這一影響堪與韓國黃禹錫事件相「媲美」、手段卻要拙劣得多的科技詐騙大案,公眾在震驚之餘不能不思考和追問:一個僅僅在外企有過晶元測試技術背景的工程師,憑藉著什麼能讓「漢芯系列晶元」這一併不高明的 「系列謊言」一路綠燈,暢行無阻,騙過眾多專家,騙過上海交大,甚至騙過上海市政府和中央相關部委,套取了上億元的科研撥款?它的背後究竟牽連著什麼樣的社會背景?應該受譴責的難道僅僅是一個陳進嗎?

  一樣的「黃禹錫」,不一樣的社會反響

  「我知道這件事兒比較早。當時漢芯是不是造假還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但是很奇怪,我在網上看到一個調查,竟有七八成的網民願意相信這是真的。這與韓國的黃禹錫事件正好倒了個個兒DD韓國絕大多數民眾不願相信他們的民族英雄『造假』。」南京博芯公司總經理凌明接受採訪時說。

  南方都市報一篇被廣泛引用的文章甚至稱,漢芯一號造假舉報的帖子出現在網路之後,參與討論的中國網民,竟「毫無例外、一邊倒地表示絕對相信舉報者」。

  凌說,中韓兩國民眾的這一心理差異「很是耐人尋味」--它說明在不少人心目中,我國的學術造假、科技腐敗現象之嚴重,已到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地步了。在國人看來,陳進只不過是造假大軍者中的一員,所不同者,無非是他這個「漢芯騙局」玩得太大,觸動了太多人的神經,騙到手的榮譽與金錢也最多,如此而已。

  的確,中國當前學術腐敗和科技造假泛濫,已是不爭的事實。從成果剽竊抄襲到論文黑市交易,從
四川大學的海歸到清華大學的教授,相關案子一件連著一件,以至於有評論稱,「中國雖然還沒有出現世界級科學明星,但是國家級科學明星被發現造假的已經不少」。在我國,高等學府一向被認為是學術和道德的聖殿,如今這一領域似已淪為學術腐敗和科技造假的重災區,「漢芯」即為突出的一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發布的2006年第一期簡報,通報了20個科研項目虛假申報案例,其中就有15個案例涉及高校,佔總體案例的75%。

  面對這樣一種局面,國人似乎已經顧不上維護自己的面子,「對於學術腐敗和科技造假的痛恨,已經超越了中國民眾對於民族自豪感的堅持」。而這恰恰是最令人痛惜、也最值得深思的事情。

  該受譴責的還有誰?

  「如果說檢討,首先應該檢討的正是你們媒體。現在跑出來批評漢芯造假了,你們當初都幹了些什麼?如果不是記者的吹棒,陳進和他的『漢芯』能走到今天?什麼『中國芯橫空出世』,什麼『漢芯之父白了少年頭』。你想想,造假都造到了那種程度,居然一路綠燈。這裡面,媒體的吹捧和渲染起了很壞的作用。現在出事了,又來一個千夫所指。這種輿論環境難道不值得檢討嗎?」上海某微電子公司一位鄒姓副總裁接到記者的採訪電話,毫不客氣地甩出了這串責問,末了還語氣堅決地告誡記者:不準在稿件中出現她公司和她本人的名字。

  筆者啞然。但平心而論,與推波助瀾的媒體記者相比,晶元領域的學者特別是負責成果鑒定的專家和機構,似乎更應當受到譴責。

  博芯公司總經理凌明告訴記者,凡有幾年晶元研發打拚經歷者都應知道,一個在摩托羅拉做晶元測試的工程師,回國后居然在兩年時間裡就拿出擁有自主
知識產權DSP 晶元,「這幾乎難以置信。」 DSP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數字信號處理晶元,凡與通信、多媒體處理有關的設備,其核心處理器一定是DSP,它的指令非常多,驗證起來很困難,尤其需要時間的考驗。「兩年拿一個樣品出來是可能的,但實現產業化可是難上加難的事。」可是漢芯一號在2003年2月26日通過鑒定時就聲稱已經量產,稍有集成電路產業常識的人對此都應心存懷疑。

  記者查閱了2003年2月26日某媒體關於《「漢芯」出世》的報道,文中確有「『漢芯』系列產品已跨入國際市場並獲得超百萬片的訂單」的話。另有材料顯示:在「漢芯系列DSP」申報相關國家級項目時,項目申報材料上赫然寫有「兩年跨越二十年,漢芯DSP將取代美國TI公司的高端DSP」的字樣。

  對於這些在今天看來是天大的笑話與諷刺的評價和報導,當時為什麼就沒有人提出質疑呢?

  按照凌明的看法,審查「漢芯」是不是具備產業化條件並非什麼複雜的事情:一可以看看它在Foundry(代工商)那裡下了多少訂單;二可以看看它給下家開具的訂單發票或合作意向協議。遺憾的是,相關專家和部門似乎都「忽略」了此事,結果是讓這個漏洞百出的「研究成果」,在申報國家級高技術產業化項目時一路過關斬將,順利拿到了巨額資金。

  筆者記起,今年2月採訪中芯國際一位副總裁時,對方曾談及漢芯量產的事,說漢芯在他們那兒只做過流片沒做過量產。他介紹:「通常晶元設計企業在Foundry那裡流片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我把設計交給Foundry,你先要為我驗證一下設計是否正確,幫我把好設計關,然後再流片;另一種是我把設計交給你,你什麼都不要管不要問,只管為我做流片即可。漢芯屬於后一種。漢芯流片之後並沒有在中芯國際下過量產的訂單。」做這個採訪時,有關漢芯是否造假的調查結論還沒有出來,但明白人聽到這些話,心裡也就有個大概數了。

  除此之外,社會的浮躁心態對陳進的造假也起了某種誘導乃至「鼓勵」的作用。凌明分析,陳進造假有個「從小到大」的心理過程。「我揣摩,陳進最初可能不會想到能把『假』造得這麼大,他送給專家鑒定的那個208管腳的DSP晶元的確是自主研發的(這種晶元還缺少外圍的東西,不具備產品化的條件)。只是在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為了烘托漢芯的功能演示效果,才拿出了打磨掉摩托羅拉LOGO的那個114管腳的晶元來演示。但開弓沒有回頭箭,這個『假』既然造了便一發不可收拾,因為這種『衛星上天』的東西迎合了社會上那種追求業績、政績,急於求成的浮躁虛榮心態,再加上媒體的大肆渲染,陳被捧上去了,如同上了賊船,已經身不由已,想下來已經不可能了,最後就變成了『皇帝的新衣』,問題和漏洞不是沒有,但是誰也不願意戳穿它。」

  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唐安國教授認為,從造假起步的科研項目越是做大、做出名聲,就越難發現其中的問題。「這就是光環效應、馬太效應。」

  由此來看,今天漢芯出了問題,需要檢討的是包括媒體、專家、評審體制、領導政績觀、國民心態等在內的眾多群體和制度。正如一位叫趙福軍的網民所說,「漢芯之所以能夠形成一系列的互動環節,最終構造出一個相互欺騙的合力網路,每個環節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失」。

  「漢芯事件」的警示

  「涉足技術密集的集成電路產業,最需要實事求是的態度,腳踏實地的精神。」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東南大學射頻與光電集成電路研究所所長王志功博士接受採訪時說。

  在王志功教授看來,中國出了「漢芯造假」這種事,與科技界的浮躁有很大關係。這是漢芯事件給我們的第一個警示。

  長期以來,我們吃盡了「缺芯少魂」的苦頭,晶元產業承載著國人太多的希望與夢想,有關「中國芯」的話題也被一炒再炒,一些人難免會因此浮躁起來,急於求成,總想一口吃個胖子,一天趕上人家幾十年。漢芯造假所以能頻頻得手,很大程度上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心態,也反映和折射出了這種心態。

  作為東南大學射頻與光電集成電路研究領域的帶頭人,王志功說,自己這些年也不時被這種急於求成的浮躁氛圍所困擾,外部壓力很大。「在我們研發射頻和光通信用晶元的過程中,經常有人對我吹風說:人家這個芯那芯都出來了,你們為什麼還沒產生效益?」。

  王教授說他完全理解人們的心情,「希望我們儘快做出一個很大的成就來,一舉解決中國的很多問題,成為一個創造巨大效益的企業,應該說這種希望的本意是好的,但如果期望值過高,高得失去了科學依據,就會出現問題。「我們需要有趕超的意識, 但更需要是科學的態度,拼搏和實幹的精神,急功近利只能適得其反。」

  有著13年在德國深造,並從事集成電路客座研究經歷的王志功指出,在晶元技術上,我們需要「補發達國家30年或20年前的課,而補課的首要內容是人才」。培養一個集成電路專業碩士要兩年多,博士4年多。一個學校里可能有10多個教授在培養,但一個教授頂多帶十幾個學生。這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需要時間。

  人才培養出來了,技術平台和科研環境建立起來了,不斷進行技術積累,攻破技術難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操之過急,就會瓜不熟,蒂不落,「想去催熟那個瓜,就可能是苦瓜」。漢芯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漢芯事件的另一個警示,則是對現行的專家鑒定、科研管理、科研政策等敲了一記警鐘。審查一個項目,應該做細緻的調查,進行科學管理,不能讓虛假的東西得逞。不要為了政績而去助長學術上的不正之風。

  以專家技術鑒定活動為例,「實際上不少單位搞技術鑒定的目的不純」,為了政績而鑒定,為了拿獎而鑒定;還有不少產品鑒定,是靠公關拿下來的,是靠吹喇叭吹出來的,有很多虛假的東西在裡面,最後害了黨和人民,也害了那些吹喇叭的人。這是科技和產業界的一個弊端,也是漢芯造假的社會溫床。計世資訊(CCW Research)半導體資深分析師李東宏認為,在本土IC涉及造假中,漢芯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王志功希望我國的科技和產業界都能從漢芯這件事上汲取教訓,把它作為「擯棄浮誇、浮躁,講究科學,紮實做事」的新起點。

  漢芯造假稱得上是學術和科研領域的一件驚天大案了。正如有人所評價的那樣:「它比此前任何一次的學術腐敗都更具規模性與典型性,蘊涵著極大的腐蝕力與破壞性」。

  其間有關部門和當事人的一度沉默曾讓很多人為之憤怒與無奈。就在人們失望之餘,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成立的專家調查組公布了調查結論,陳進被撤消了一切職務,剝奪了一切榮譽稱號,停止了一切特殊政府津貼,終止了相關技術產業化的項目計劃,並被追繳了相應撥款。讓人們看到了政府「創新打假」,直面高科技管理體制弊端的決心和行動。

  然在欣尉之餘,人們更希望早日看到政府在制度和規則上的跟進,這才是杜絕此類弄虛作假事件的根本舉措。

  「危機既可能成為更大危機的前奏,也可能成為一個重大轉機的開始。」人們期待的是後者。

2

主題

161

帖子

3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38
沙發
chenlixing 發表於 2006-5-22 22:55 | 只看該作者
強烈質疑"讓人們看到了政府「創新打假」,直面高科技管理體制弊端的決心和行動"???
陳進是騙子,應該得到騙子的懲罰。哪些鑒定單位、領導、專家位高權重,他們應該受到失職、瀆職的法律責任,怎麼沒有哪怕一個這樣的報道,沒有哪怕一個引咎、道歉的聲明?這些不負責任、沒有職業道德、沒有道德的所謂政府、人才還不是照樣搞個王進、張進出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20: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