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尊重孩子當下的快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6-3-16 19: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閱讀圖畫書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認字,而應該是讓孩子獲得感受生活的能力,得到心靈的啟發,在文字與圖畫構建的天地中得到真正的快樂。

  「圖畫書到底有什麼功能?」

  「圖畫書到底有什麼功能?它能給孩子帶來什麼?」總是有很多父母問我這個問題。

  他們孜孜不倦地追求所謂的「教育意義」,希望圖畫書可以解決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碰到的實際問題。比如,孩子今天不好好吃飯,我可以讀哪本書來教育他;孩子今天不睡覺,我應該怎樣說服他去睡覺;孩子今天打了隔壁的小華,我又應該怎樣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打人的後果是什麼。

  我很抱歉,這樣的問題我很難回答。

  白鬍子老爺爺

  我記得在我小時候看的書籍當中,經常會出現一個白鬍子的老爺爺,他會在故事的結尾告訴大家一個道理,諸如要誠實友善、謙虛禮貌等等。我知道那些提問的父母們在想些什麼,他們在懷念那個白鬍子的老爺爺,懷念他直截了當的說教和毋庸置疑的正確性。看到這樣的書,大人們會產生一種安全感,知道自己在「教育方針」上無論如何是不會錯的了,不會誤了自己孩子的前程。

  但是,我想,到了今天,我們必須糾正自己的看法。我們必須要尊重孩子。不只是在物質上尊重他,給他吃好的穿好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在精神上尊重他們。

  有一些觀念,必須要徹底扭轉過來。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很聰明,首先想到的是:「嗯,這孩子將來一定有出息。」為什麼一定要先想到孩子的將來,而不是想到孩子的現在?在現在的教育觀念中,有多少是真正尊重孩子當下即時的快樂的?孩子永遠被當作一個「未來人」,而不是真正的人。

  可疑的「起跑線」

  在現在的市場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呼聲正高,它正努力教會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

  且慢!這條起跑線是誰定的?

  當一個孩子才剛剛能夠呀呀學語,會哭會笑,會體會生活帶給他的快樂的時候,是誰一定要在孩子小小的腳丫前劃一條橫線,然後「砰」的一聲,扣動發令槍的扳機?

  認字、學英語、彈鋼琴、背古詩、讀經……我們知道他們註定要渡過十幾年暗無天日的學習生涯,像一隻只小蝸牛一樣背著沉重的書包,為他們的將來努力,為老齡化的社會奉獻自己的年輕的生命。

  我們知道從小學開始,我們將無法主宰孩子的生活,他們的生活已經被中小學教育體制安排得井然有序,沒有空隙。他們註定要在發令槍響之後拚命奔跑,跑過童年,跑過少年,跑過青年……為了生存,他們必須跑,直到他們跑不動的那一天。

  但是現在,並沒有那條所謂的起跑線,還沒有到起跑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給他們幸福和快樂,幼兒園的制度也遠比小學輕鬆,壓力也小得多。這個時候,如果一定要為孩子的將來做些什麼,最重要的不是讓他們學會多少個字,學會多少個單詞,鋼琴考到幾級,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健康快樂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如果圖畫書有功能

  如果圖畫書一定要被賦予一定的功能,才可以理直氣壯地存在的話,那麼,它的功能就是:

  1、給予孩子當下的快樂;

  2、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態和積極的人生觀;

  3、傳遞親子之間的感情。

  而其他的功能,包括提升語言能力、提升審美能力等等,都是在這三者之上的附加功能,主次十分明了,請不要本末倒置。

  我們到幼兒園給孩子們講故事的時候,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一位父母(有時是爸爸媽媽,有時是爺爺奶奶)帶著他的孩子擠到前面來,讓他的孩子讀故事給我們聽。孩子憋足了勁兒,漲紅了小臉,用細細的小手指指著,逐字逐字地念著帶有注音的漢字。一有念錯的地方,父母就顯得局促,似乎是自己沒有盡到責任,溫柔地斥責孩子:「昨天你不是還念得很好的嗎?這個字到底讀什麼?再念一遍!」於是孩子心驚膽戰地把一篇五六百字的童話磕磕巴巴地讀完,小鴨子怎麼樣,小青蛙又怎麼樣,終於完美無缺地結束。我們對孩子的認字能力表示了驚訝和讚歎,卻也明顯地感覺到,孩子在閱讀這個故事的過程中沒有絲毫快樂可言,他完全是在受刑。

  閱讀圖畫書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認字,而應該是讓孩子獲得感受生活的能力,得到心靈的啟發,在文字與圖畫構建的天地中得到真正的快樂。

  當孩子哈哈大笑或沉浸於故事營造的幻想氛圍中的時候,當孩子懂得去同情故事中角色的時候,當孩子知道你很愛他的時候,圖畫書就已經實現了它的功能。至於弄不弄清楚裡面有幾隻小兔,幾隻小羊,認不認識裡面的字句,真的並不重要。

  圖畫書怎麼「讀」才快樂

  很多父母把書從書店買回家之後,就把書往孩子面前一放,說:「那,這是我給你買的書,自己去看吧。」我完全可以理解父母這樣的行為。工作已經那麼累了,還要讀書給孩子聽,太煩了。但是,我同時也覺得遺憾:父母放棄了跟孩子進行交流的機會,讓孩子孤獨地進入了故事的世界。

  請記住,不管你有多忙,每天請抽出15分鐘的時間,讀書給孩子聽。

  請你把孩子抱在膝上,把書放在你們兩個人前面,然後讀給孩子聽。孩子不認識字也沒有關係,他看著圖畫,聽著你的語言,很自然地就理解了整個故事。在你抱著他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溫暖的,被愛包圍著的,一句話,他覺得自己是幸福的。而在這樣一個幸福的氛圍中讀書,會使讀書本身慢慢變成一件幸福的事。圖畫書,乃至所有的書籍,都會讓孩子產生幸福的聯想,「愛書的孩子」就是這麼來的。一個人愛看書,絕對不是生來便如此,一定是書這種東西曾給他帶來極大的愉悅和滿足。而親子共讀,給孩子的心理暗示就是:書是能給人帶來幸福感的東西。

  你可能還會發現,一本書已經給孩子讀過好幾遍,他都已經會自己背了,可是仍然纏著你,讓你講給他聽。那隻能證明一件事,孩子更喜歡你讀書給他聽,因為你已經成功地把你對他的愛藉助於讀書這個方式傳遞給了他。

  讀吧,讀吧,不要讓問題剝奪了孩子閱讀的快樂。

  一本好的圖畫書,在文、圖和翻頁的結構上都有精心的設計,所以請不要輕易地停下來,插入你自己的問題。不要讓一本書被一個個問題分解得支離破碎。

  有研究表明,一個被提問的人容易產生緊張心理,生活經驗欠缺的孩子尤其如此。如果你不住地打斷故事的情節,問孩子:「這個小兔子穿了什麼顏色的衣服?小老鼠呢?畫面上小雞有幾隻?」那麼,孩子就會條件反射似的去記住這些東西,他會在潛意識裡不斷地提醒自己:「一定要記住,這隻小鴨子戴著紅帽子,待會兒媽媽肯定會問這個問題。」他就會去忽視故事本身語言的魅力,美術的魅力,更不可能跟故事主人公產生一樣的感情,他要拚命記住在現實生活中的媽媽,一會兒她會來問自己問題!

  想一想你自己,電視劇中老是插廣告你開不開心?尤其是那個廣告還來問你:「請問這位觀眾,你注意到還珠格格的桌子了嗎?杯子有幾隻?茶壺有幾隻?小燕子穿的是什麼顏色的衣服?太后呢?……」這是多麼令人掃興的事!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尤其是勿施於孩子,不要讓問題剝奪了孩子閱讀的快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0: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