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女教師曝光名校辦民校內幕

[複製鏈接]

2

主題

86

帖子

18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阿袋 發表於 2006-3-13 08: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名校辦民校一波又一波,
  擇校費換學位一浪高一浪,

  名校所辦民校是否優如本校?

  優質學位是否等同光明前程的直通車票?

  一封名牌中學教師的來信將告訴您個中故事。

  《南都周刊》編輯:

  你們好!

  這是一個如此注重孩子教育的年代,也是一個教育投資風行的年代。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一名重點中學的老師,我常常感受到大眾對名校的敬仰、渴求甚至是迷信。

  我們學校在廣東省里算是一流的,曾有學校老師這樣說:「在我們手裡培養的學生,都應該去北大清華,一般的也要去中大華工,否則,就是我們的失敗。」連學校里的老師都這樣認為,可以想像,要一般的老百姓不追逐名校那是很難的。名牌中學的入學通知書就是名牌大學繼而高薪厚職光明前程的直通車票。為了這張車票,多少人削尖腦袋往門裡擠。

  我們學校辦了個民辦初中,記得,招考那天,整條馬路都塞車。三萬八的贊助費,這是一個工薪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孩子入學考試不通過,那麼就連交錢的資格都沒有。要是這些家長都有權有錢,名校學位如囊中之物也罷。偏偏諸多人都還無權無勢,卻又不得不跟風加入名校追逐潮中。結果,沒進名校的只好望門興嘆,而進去的也未必如願以償。

  有錢孩子的奢侈生活

  名校辦的民校,我敢說它基本上就是個貴族學校。在廣州,能夠毫不在意地一下拿出幾萬塊錢而面不改色的家庭我想並不算多。有很多家長交錢的時候都是掂量再掂量的。但也有不少家長卻是根本不計較這幾萬塊錢的贊助費。我去家訪的時候,聽到不少的家長說,我們家裡有這個條件,孩子也不笨,當然要選個好學校。也有的家長說我的事業很成功,事事如意,最操心的就是這個孩子,再沒別的。在那時我才意識到,我們這個民校里的學生不簡單,他們的家庭背景跟往年的公辦初中學生相比有很大的區別。家訪那幾天,我所見到的家長可以說是非富即貴,雖然沒有真正接觸到學生,但我已經知道,我這個班不好帶。

  有一個家長對我說,小學的時候有老師對他的孩子態度很不好,給孩子造成了傷害,「如果我不是可憐她,早讓她捲鋪蓋了,當然――」家長滿臉笑容地對我說,「老師,我對您是很尊敬的。」聽到這樣的話,我的心裡百般滋味。在金錢和權力面前,名校算什麼,老師算什麼,名校可以有很高的門檻,但同時也有很低的姿態。不是我們名校選擇學生,是有錢的家長選擇了名校。

  開學以後,這個班果然很難帶。以往不用操心的午餐和午休,都成了老師的難題。有些學生中午都不愛在學校吃飯,幾個同學打計程車去天河城購物中心,吃完飯再到六樓打遊戲,到差不多上課了再打個車回來。我們以前的學生很少中午在校外遊盪的,可現在不同了,學生一出校門,你簡直沒法知道他去哪了。還有,我們當時要是有什麼雜費要收從來不必預先通知的。老師都知道你說收作業未必收得齊,收錢一下就能收上來,哪個學生要說沒帶錢都要給同學嘲笑的。

  有一次,學校共青團組織發出幫助身邊貧困同學的倡議書,班長讀倡議書的時候全班哄堂大笑,因為身邊的同學沒有人需要幫助。

  年級組織外出活動,本來說去深圳歡樂谷,學生都反對說我早去過好幾回了。商量了很久才選定了廣州番禺的一個農莊,去的時候沒有什麼學生帶乾糧,去了再買嘛。學生問,老師那裡有沒有麥當勞。有一個女孩子帶了飯盒,裡面是「我們家保姆給我做的壽司」。回來的時候又出問題了,好幾個學生不想跟車返校,理由是他們再約了一起回去玩。我感覺自己真趕不上趟兒。

  孩子價值觀形成受影響

  你說花了幾萬塊錢把孩子送進這樣的學校又有什麼好處呢?這裡會助長孩子攀比之風,學生的驕嬌二氣會更加嚴重。平常班裡有一兩個這樣的孩子我們都會教育他,可現在,整個班都這樣。家長把孩子送進我們學校的初衷大多是希望孩子在學校良好的學習氣氛熏陶下,耳濡目染也變得勤奮好學。但那麼多有錢人的孩子聚集在一個班裡,效果實際上是相反的。我們老師也沒有什麼經驗針對這些特別的學生進行特別的教育,因為這種情況我們以前沒有遇到過。

  可以想象,如果普通家庭的小孩進了這樣的民校就會顯得另類了,會不會遭到排擠先不說,我們老師會盡量避免這種事情發生。但初中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階段。在此之前,這個孩子可能根本對金錢是沒有概念的,可一上初中,他的思想就會受到衝擊。他原本對自己的父母和家庭都感覺良好,結果漸漸發現,自己的一切跟別人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社會貧富懸殊在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那裡不是那麼容易被消化理解的。比如,有錢的孩子讀書不成,父母可以送他去外國讀,將來還可以繼承家業。家境普通的同學就會想,天道酬勤是騙人的,努力讀書有什麼用,個人前途早已由家庭背景決定了。我這裡並不是說仇富,實際上,也有不少孩子家庭條件很好,他本人品格非常純樸學習也很不錯。但我覺得,對十來歲的少年來講,他很難理解和接受自己和同齡人之間這種由於金錢而造成的差距。

  學生家長的教育誤區

  學校教育不是保姆式教育。家長都希望老師能對自己的孩子格外用心,但一個班裡50多個學生,不可能每一個學生老師都細心關照到,只能說是維持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如果家長自己對孩子不用心而把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那這個孩子八成是管不好的。最有效的教育始終是來自於家庭。天底下做父母的,即使你有再多的錢,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都不可以忽視,絕對要親力親為。

  可惜這個道理很多家長都不明白。他們總是以為,你是老師你懂教育,我們不懂。所以孩子就交給老師了。有些家長開著車來接孩子,可是孩子從後門溜了,家長還傻傻地等。等不到就打電話到我這裡找人。孩子回家了,家長還打電話來讓孩子向我認錯。幹嘛向我認錯呢?你自己的孩子,犯了錯,你自己都不會罵,還要找我來替你罵。我總對家長說,孩子上學,只要帶一張交通卡一張電話卡,外加一瓶水就足夠了。可是有些家長,孩子身上帶了多少錢一點都不知道。最離譜的一次,學生新買了一雙一千多元的耐克鞋,我看見了告訴家長,家長都搞不清楚兒子買鞋的錢從哪來。

  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他是因什麼關係來到我們學校的我不知道,他念的小學也是名校,但他的基礎很差,完全跟不上我們的教學。他聽不懂廣州話,普通話也不怎麼會說。那個小孩除了學習跟不上以外,其它的事情都做得很好,獨立能力強。後來知道他家在外地,父親把他一個人放在廣州念書。這個小孩為人正直,也愛勞動,集體榮譽感強。因為家裡只有管家和他兩個人,管家只負責他起居飲食,別的事一概不管。孩子基礎差對課程不理解,作業做不了,於是就不做了。課聽不明白,於是就不聽了。我給他補過課,可是他每一科都不行,補也補不過來。有一回我檢查試卷的改正情況,這個學生沒有卷子。因為,父親來了廣州,對他讀名校感到很得意,於是請了生意場上的朋友大擺宴席。那天晚上,他也隨父親出席了宴會,口袋裡裝著一張不合格的試卷。席間該學生去了廁所,把試卷扔進馬桶衝掉了。

  名校並非適合所有學生

  我所知道的名校向來是不怎麼重視初中教學的,不僅僅我們學校是這樣。因為三年後的升中考是一次大洗牌,名校名聲在外,生源是不愁的。很多普通中學的優秀學生都會報考我們學校。而我們自己辛辛苦苦培養的學生卻有可能會考到別的名校去,那又何必為他人作嫁衣裳。說到底,名校吸引外界注意的始終是高考的升學率。所以名校的初中管理是比較鬆散的,隨你自由生長。像上面提到的孩子,家長把他送到這裡來然後又丟下不管,那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根本不能達到培養孩子成才的目的。

  如果孩子有能力又自覺那去什麼學校都無所謂;如果孩子本身不夠自覺或者能力不夠,那他在普通中學讀書也許會更好。因為,普通中學對於教育水平一般的學生有著更為豐富的經驗,而且對學生的行為規範約束得比較嚴格,教學進度也與學生的能力相匹配。而我們學校進度快,難度大。教學要預留很大的空間給那些學有餘力的學生,絕不可能手把手地教。一個數學問題,可能會有幾個同學聽不明白,但老師不會再重複講,因為有更多的同學已經不耐煩了。有些學生,他在行進快速的隊伍里會跟著越走越快,但也會有學生跟不上,越來越掉隊。這是因人而異的事情,家長一定要考慮自己的孩子屬於哪種類型。

  有些家長家庭是很困難的,他指望交幾萬塊錢,孩子讀上好初中,日後就可以考上好高中,然後是名牌大學,那麼節衣縮食湊的三萬八也就值了。其實孩子的發展不能這樣預想的,選初中一定要根據孩子本身的性格和能力來選。

  名校辦民校的師資難題

  報考名校所辦的民校,很多家長都是沖著名校的師資去的。在他們看來,學校的名稱和屬性並不重要,關鍵還是在師資力量上。

  說實在,哪一家名校都不可能真的把自己的骨幹老師放到民校的。我們學校都是初中的老師想上高中,民校校區的老師想進校本部。因為高考才是名校的命脈所在,真正的骨幹老師都會待在校本部教高中,而且在校內也備受尊敬。

  去到民校那邊的要麼是資歷淺要鍛煉的年輕老師,要麼就是返聘已經退休的老師。還有就是不能勝任高中教學的老師也會被學校放到民校去。這就是所謂的名校骨幹教師。再有的就是從社會上招聘來的老師,跟我們校本部一點關係都沒有,而這些老師在民校教師中居多數。我並不是說這些任教的老師就一定不好,而是想讓大家知道:根本就沒有必要迷信名校的牌子,說穿了,名校所辦的民校其實就是一間很普通的學校。

  因為是民校,學校為了招生順利,教學抓得很緊,因為生源就是錢源。成績不好,學校會找老師談。家長對老師有意見,學校也會找老師談。教學壓力之大可以想見。學校對從社會上招聘來的老師許諾,如果做得好,可以將民辦教師轉為我們公辦學校的教師,可以進入校本部。這個承諾,對民辦教師來說極具吸引力。可以轉正的名額有限,但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招聘來的老師卻越來越多。所謂僧多粥少,正因為如此,老師之間關係緊張,幾乎到了彼此不說話的地步。學生學得好,這個老師的地位才穩固。職業的壓力就這樣轉嫁到學生的頭上了。

  他,其實並不快樂

  我自己帶的學生是交贊助費進來的。但學生還是認為自己是考進來,不喜歡別人把他們劃分出去。系出名門總是令人驕傲些。有一次,我在班上講:「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出乎我的意料,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竟引來學生的歡呼。也許學生們已經太習慣以分數論英雄了,分數的高低在他們那裡已經成了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可以決定他們的「好」和「壞」。歡呼聲落下,看著下面一張張天真的笑臉,我感到心酸。。

  以前有一個學生,我們叫他「小東」。剛入校的時候他真是個快樂的孩子,整天都是笑嘻嘻的樣子。他要求發言的時候,很著急,於是站起來;怕被老師責怪,於是又坐下去。整一節課就這麼坐立不安的。慢慢地,他的問題就來了:好動,坐不住;粗心,貪玩,作業寫的是一塌糊塗,你說他,他只是東張西望地笑。初中的課程雖然不像高中那麼緊,但是為了保持在市裡面的領先地位,學校對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學校對老師的要求是:每一節課都應該能解決一個問題,每一節課學生都要有收穫。初中生本來就好動,出個小插曲什麼的環環相扣的四十分鐘就浪費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不了。小東那種自由散漫使得各科的老師都有意見。

  小東的媽媽出了國,爸爸工作沒日沒夜地忙,只有一個老奶奶看管他。像他這種情況在年級里是很普遍的。我班裡有好幾個學生都是一個人和傭人住在一個大房子里,一個星期也見不著父母一回。你想找家長談,學生會說我也想找他們呢。辦了這個民校,我才知道,有錢人是這麼多,有錢人的孩子是這麼可憐。

  小東只是個孩子,你訓他的時候他會覺得委屈,一屁股坐地上蹬腳捶手,還會落下兩滴眼淚。到了初一下學期,全年級的老師包括實驗室,都知道我班裡有小東這麼一號人物了。為了避免麻煩,很多老師都不愛提問小東,他們只要求「你好好地給我坐著。」開始的時候,小東還不樂意。後來,他就頻頻要求上廁所,因為實在坐不住。有的老師本來對他的印象就不好,現在就會覺得他故意搗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發覺小東不聽課了,他以前雖然鬧,但眼睛總是盯著你的,現在,我在講課的時候找不到他的眼神。小東有時是在睡覺,有時會看漫畫,有時呢,什麼也不幹,只是發獃。無論如何,他對課堂沒有興趣。可我不能太多地提醒他,因為講課是有進度的。到了這個時候,他的成績已經跟不上了。

  有一天中午,小東沒有回班上,我以為他又去流連網吧了,很生氣。等他回來我問他,小東說他在外面溜達。小東去了坐地鐵,一站一站地坐過去,又一站一站地坐回來――一個人――在空蕩蕩的車廂里,無所事事。因為不想看到同學利用午休時間複習功課,因為回家會聽到奶奶的嘮叨,沒有地方可以去。炎熱的天氣就像這少年的心情,焦灼而無奈。我看到他神情漠然的臉上還有點點的汗珠,突然覺得很慚愧。

  在國外的媽媽據說是不會回來了,而小東的爸爸依舊焦頭爛額地忙著。

  利益讓教育失去本意

  不會有哪個學生存心要放棄自己的學業,我們所看到的頑劣、任性都自有它背後的原因,那都是社會和家庭問題在孩子身上的折射。孩子應該在適宜他生長的土壤中成長。給他所需要的陽光和水,每一棵樹苗都可以很茁壯。

  現今的教育在它的供求雙方看來,一方是將之當成一宗生意來謀求利益,另一方希望教育可以提供晉身更高階層的途徑。教育已與利益密不可分,它原有的意義被遺忘了。教育原意是要促進人的身心發展,在我看來,它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關注人的發展應該被放在第一位。怎樣考得好和怎樣學得好是兩回事。升學率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是兩回事。孩子的健康成長和他日後的前途也是兩回事。可是現在教育的雙方卻因為功利的目的而一拍即合。家長懷著什麼樣的目的把孩子送進名校,每個人只要想想自己的心情,就應該明白為什麼今天名校變得這樣高不可攀。我作為一名重點中學的老師,在社會上有時會受到出乎意料的禮遇,這不是因為我個人的原因,也不是因為教師的社會地位提高。這隻能說明,有很多人他們對名校有所求。當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人本身,而是為了一些外在的物質要求。那教育與它的對象――學生――都不可能得到真正健康良好的發展。

  我懷著真誠的理想選擇了這份職業。我相信先賢所說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但在現實中,我發現做不到。

  基於以上原因,我給你們寫信,希望社會和家長面對名校時多一些審慎和思考,不要一味追風。

  順頌

  春安!

  斯域

  2006.3.5

2

主題

86

帖子

18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8
沙發
 樓主| 阿袋 發表於 2006-3-13 08:44 | 只看該作者
標貼錯誤,應該是轉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0: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