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軍隊攻台主力戰機Su-30MKK機載武器一覽

[複製鏈接]

5419

主題

6677

帖子

664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6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lmo898 發表於 2006-2-6 09: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軍隊攻台主力戰機Su-30MKK機載武器一覽

  


  攻台主力戰機Su-30MKK機載武器一覽

  天一

  在可能爆發的台海衝突中,解放軍的空中壓制能力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蘇-30MKK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的一種多用途戰鬥機,在保留了原蘇-30強大的對空作戰能力的同時,著重加強了對地攻擊能力,使其成為與美國F-15E齊名的多用途戰鬥機。據外刊報道,我國空軍已經引進了該型戰鬥機,這將極大地增強我軍遠程對地攻擊能力。蘇-30MKK所具備的強大打擊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它所使用的多種先進的機載武器來實現的,因此,了解一下其機載武器的性能可從一個側面感受蘇-30MKK所具有的強大威力。

  ■ 空空武器

  R-73E型空空導彈:該彈由俄三角旗設計局在1975年開始研製,1985年設計定型,1987年開始批量生產,是世界上現役各型近距導彈中性能最好的導彈之一。

  圖1:「格鬥殺手」R-73E近距格鬥導彈,與頭盔瞄準據配合使用時,在近距離空戰中將會具有極大的作戰優勢

  

  R-73E採用鴨式氣動布局,並應用了氣動力和推力矢量聯合控制系統,具有極強的機動性。彈體前部為一組活動控制舵和尾彈翼,尾部為呈十字安裝的長四邊形尾翼。動力裝置為一台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發動機尾噴口處裝有4個推力矢量控制片,可控制導彈的飛行方向,並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機動性。戰鬥部為重8千克的高能炸藥桿式戰鬥部,殺傷半徑達10米,採用主動雷達引信。其導引頭為新型雙色紅外探測器,可區分紅外干擾彈等假目標,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其迎頭探測距離為7千米,導彈的最大跟蹤角速度達到50度,最大離軸發射角為正負45度,在與頭盔瞄準具配合使用時,離軸發射角最大可達到正負60度,這將進一步擴大其在空戰中的使用余度,增大殺傷範圍。

  R-73E彈長2.9米,彈徑0.17米,彈重105千克,翼展0.510米,戰鬥部重8千克,最大射程30千米,最小射程300米,最大機動過載50g,最大離軸角正負45度,使用高度20-20000米,目標最大機動過載12g。

  R-27P/T型空空導彈:該彈是俄三角旗設計局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研製的一種中距空空導彈,1984年開始投入使用。

  R-27P在氣動布局上採用的是與一般中距導彈不同的鴨式外形,彈體中部為4片呈X形設置的倒梯形可控舵面,後部為4片大面積固定式梯形翼面,這種獨特的外形設計使其機動性能較同類型導彈強很多。

  R-27P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雷達為9B-1101K 型單脈衝半主動雷達,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迎頭對5平方米目標的探測距離達30千米,具備多目標攻擊能力。動力裝置為一台二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可使導彈最大飛行速度達到3馬赫,射程達60千米。R-27P發射后初期以慣性飛向目標,中段制導則以數據鏈對彈道進行修正,末段制導由導彈尋的頭進行控制,能有效攻擊飛行高度在20米至27千米的目標。導彈戰鬥部為延伸桿狀破片式,重39千克,主動雷達引信,戰鬥部殺傷半徑為15米,命中精度較高。導彈最大機動過載可達到30g,具有離軸發射能力,可攻擊機動過載為8g的空中目標。

  R-27T為R-27P的紅外型,其彈體、控制系統及動力裝置完全一樣,只是導彈的制導方式改為紅外製導,探測器為36T 型二元製冷銻化銦紅外探測器,具有較強的抗雜波和抗干擾能力,迎頭對5平方米目標的跟蹤距離達15千米,尾追攻擊達40千米。

  R-27P雖然是一種半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空空導彈,但在空情不是十分嚴重時,它完全可以滿足一般中距空戰的要求,同時還可以節省性能更好、但價格昂貴的R-77中距空空導彈。

  R-27P彈長4.08米,彈徑0.23米,翼展0.77米,彈重235千克(T型為250千克),戰鬥部重39千克,最大飛行速度3馬赫,最小射程500米,最大射程60千米(T型為50千米)。

  圖2:

  

  R-77型空空導彈:該彈是俄三角旗設計局於80年代初開始研製的第四代中距空空導彈,1995年投入使用。其彈體外形十分簡潔,彈體中後部有4片長方形彈翼,彈尾是4片格柵狀控制舵面,可在高過載狀態下獲得比傳統控制舵面更加優異的控制能力,具備更高的機動性。導彈的最大機動過載為40g,可攻擊機動過載為12g的目標。

  R-77採用中段捷聯慣導加末端主動雷達制導,具有全向、全天候及發射后不管能力,末制導雷達對5平方米目標跟蹤距離為20千米,並具有同時攻擊多個目標的能力。動力裝置為一台低煙固體火箭發動機,導彈速度可達4馬赫,最大射程可達80千米。戰鬥部為破片殺傷式,重18千克,配有主動激光引信,可精確控制爆炸點,提高導彈殺傷能力。R-77在蘇-30MKK機上所使用的N001M型多功能脈衝多普勒雷達的配合下,具備同時發射2枚導彈攻擊2個不同目標的能力,而在改進機載雷達控制軟體后,攻擊數量則可提高到4個。

  圖3:

  

  R-77彈長3.6米,彈徑0.2米,彈重175千克,翼展0.57米,最大飛行速度4馬赫,最大射程80千米,最小射程500米,最大機動過載40g,離軸發射角正負40度。

  ■ 空地武器

  
Kh-29L/T空地導彈:該彈是前蘇聯研製並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空地導彈,70年代初開始研製,1980年開始交付使用,主要裝備在對地攻擊機上,西方稱其為AS-14型空地導彈,綽號「小錨」。該彈在設計思想和作戰使用上與美國的AGM-65「小牛」空地導彈基本相同,並發展成為具有不同引導裝置的Kh-29L半主動激光制導型和Kh-29T電視制導型兩種型號,以供作戰飛機根據作戰需求而選擇不同的彈種。

  Kh-29導彈頭部有4片固定式切梢三角形小翼面,其後有4片活動式切梢三角形控制舵面,從而構成雙鴨式氣動外形。尾部有4片固定式切梢三角形大彈翼,每片彈翼后緣有一個副翼,用於橫滾/傾斜穩定。頭部固定式小翼面起反安定面作用,以提高導彈的機動性。這種雙鴨式氣動外形布局的導彈採用模塊化艙段設計,可方便地更換不同的導引頭,而其它彈體結構則基本保持不變。半主動激光型導引頭艙段呈圓頭錐形,小翼面呈切梢三角形;電視型導引頭艙段則呈圓柱形,小翼面呈矩形。除基本的T/L型外,為克服這兩種型號只能在晝間和晴朗天氣條件下使用的限制,使其具備晝、夜及全天候作戰能力,90年代后又發展出了兩種新型號,即Kh-29P型和Kh-29TL型,前者採用了新型的被動雷達,可攻擊敵方的各種雷達設施;後者則採用了先進的紅外成像制導,可在夜間精確攻擊地面點狀目標,是Kh-29系列中最重要的一種型號。

  Kh-29各型導彈在作戰時一般要與相應的控制系統配合使用,像採用半主動激光制導的Kh-29L型需要載機上加掛激光指示/跟蹤吊艙,採用被動雷達的Kh-29P型需要載機具有電子偵察、預警系統,而紅外型的Kh-29TL型則需要載機具備前視紅外搜索及目標指示吊艙,電視型的Kh-29T則需載機外掛電視收/發數據鏈吊艙。紅外型及電視型也可不使用所需吊艙,而使用導彈本身的導引頭對目標進行搜索跟蹤,但這樣會使其有效發射距離縮短,對載機的安全有一定的影響。

  Kh-29彈長 3.875米,彈徑380毫米,彈重700千克(T型)、660千克(L型),最大射程8千米(L型)、30千米(T型),戰鬥部重320千克(T型)、317千克(L型)。

  Kh-59M空地導彈:Kh-59是前蘇聯研製的一種防區外發射的中程空地導彈,屬於第三代戰術空地導彈。1973年開始研製,1980年完成研製,隨後開始批量生產。Kh-59M是Kh-59的最新改進型。

  圖4:

  

  Kh-59M的外型結構較為獨特,頭部為半球形的玻璃罩,內裝電視導引頭,彈體中前部為重320千克的戰鬥部,其後為4片較小的安定面,每片安定面由前後兩個翼面套接而成,前翼面呈切梢三角形,后翼面呈斜梯形,嵌於前者之內並可摺疊。由於後者展弦比很大,在地面停放或掛機維修時,為防止碰撞損壞,可將位於頭部下方的兩片后翼面摺疊起來,使之貼在彈體表面上。尾部有4片切梢三角形大彈翼,每片彈翼后緣各有一個控制舵面。彈翼之後為固體火箭助推器,採用喇叭形單一噴口。該助推發動機在其火藥燃燒完畢時自行脫落。導彈的主發動機為一台小型渦輪噴氣發動機,採用外裝式方案,即吊裝在後部彈體下。數據鏈后視發射天線分別位於彈體兩側、尾部彈翼之間;數據鏈后視接收天線位於彈體尾部下方,與電視導引頭相連的導線位於縱貫前後彈體的條邊內。

  Kh-59M的制導方式為電視加指令制導,是前蘇聯第一種發射后通過數據鏈指令遙控鎖定目標的電視制導導彈。在作戰使用和技術性能上,Kh-59M與美國海軍70年代後期停止發展的AGM-53A「禿鷹」和1990年首次在海灣戰爭中使用的AGM-84「斯拉姆」空地導彈(在末段採用的是更先進的紅外成像制導)相似。如採用發射前鎖定目標加電視自控引導方式,導彈射程為40千米,如果採用數據鏈指令加電視遙控引導方式,導彈最大射程可達120千米。

  圖5:

  

  掛裝Kh-59M導彈的蘇-30MKK一般也要同時掛裝APK-9型數據傳輸吊艙。該吊艙長4.0米,直徑450毫米,重260千克。機載火控系統根據飛行中導彈與目標的相對位置產生制導指令,通過數據鏈傳送給導彈,操縱導彈飛向目標區,啟動電視導引頭攝像機搜索跟蹤目標,同時通過數據鏈將目標區圖像傳送到載機座艙內的電視監控器上,供飛行員識別捕獲目標。一旦捕獲目標,則通過數據鏈嚮導彈傳送鎖定目標指令,電視導引頭便自動跟蹤該目標,命中精度可達到2~3米。

  不過,這種採用數據鏈指令遙控的電視制導導彈,雖然發射前不必用導引頭鎖定目標,可以在遠離目標處發射導彈,但不具有發射后不管的功能,降低了載機的生存力,同時電視制導受天氣條件影響,精度下降,其作戰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Kh-59M彈長5.69米,彈徑380毫米,翼展1.3米,彈重92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0.80馬赫,戰鬥部重320千克,最小射程20千米,最大射程120千米。

  圖6:外掛Kh-59M空地導彈的蘇-30MKK,其進氣道下外掛有APK-9型數據傳輸吊艙

  

  Kh-31P反雷達導彈:該彈是前蘇聯研製的新型超音速多用途導彈,1977年開始研製, 1989年陸續進入俄空軍服役,1991年首次對外展出。Kh-31P採用後置正常式氣動外形布局,即彈翼位於尾部緊靠控制舵面,形成獨特的尾部控制方案。頭部為圓錐形,內裝一部可覆蓋0.7~25千兆赫頻率的高精度被動雷達,幾乎覆蓋了現有所有的制導、搜索、引導雷達所使用的頻率,並且還具有自動搜索目標、鎖定目標及記憶能力,可對抗具有跳頻能力的敵方雷達,即使敵雷達關機,也可根據控制系統的記憶功能對目標進行打擊。由於其覆蓋範圍很廣,連敵預警機也是其打擊的目標。導彈採用比例引導方式,動力裝置為一台組合式固體火箭與液體衝壓發動機,4個很長的進氣道從彈體中部直達尾部稍前處,4片切梢三角形彈翼和緊靠其後的大展弦比舵面位於每個進氣道後上部,因此其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3.5馬赫,其它各國尚無相類似的型號。制導系統後部為重90千克的高能預製破片式殺傷戰鬥部,其外壁裝有數千個直徑為5毫米的鎢合金圓球,可在近距離擊穿7毫米厚的裝甲鋼板,有效殺傷半徑達25米,戰鬥部由高精度近炸引信引爆,其總體性能明顯優於美國大量裝備的「哈姆」反輻射導彈。由於採用組合式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及高精度的被動雷達,使其具有很高的機動飛行速度及目標跟蹤能力,能有效地攻擊諸如美國「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的AN/SPY-1地面相控陣制導雷達。

  圖7:

  

  導彈採用滑軌發射方式,在後彈體上部的兩個圓柱形進氣道之間,有前後左右共4個彈耳,與載機上的彈射式發射架配合工作。蘇-30MKK在使用Kh-31P反雷達導彈時,一般要有相應的目標探測設備,此外,還要外掛一個ARK-8型數據處理吊艙,用來處理控制導彈的數據信息。不過,有一些蘇-30MKK在兩側翼尖加掛了多功能的電子戰吊艙,因此使用Kh-31P時不再需要外掛ARK-8型數據處理吊艙,其所有功能可全部由這兩個多用途電子戰吊艙完成。

  Kh-31P彈長5.20米,彈徑360毫米,翼展0.79米,彈重600千克,戰鬥部重9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3.5馬赫,高空最大射程200千米,低空最大射程100千米,最小射程10千米。

  圖8:

  

  圖9:

  

  KAB-500L/KR制導炸彈:KAB-500 L是前蘇聯1972年研製的第一種激光制導炸彈,它不同於美國「寶石路」系列激光制導炸彈由常規炸彈加上激光導引裝置及控制系統組合而成,而是全新研製的一種激光制導炸彈,於1975年大批量生產並裝備部隊。

  KAB-500L型由風標式激光半主動導引頭、電引爆裝置、控制系統部件、戰鬥部、渦輪發動機、引信、舵面傳動裝置及彈載自動部件組成。在風標式激光導引頭中,目標方位坐標儀固定在頭部殼體的萬向支架上,一台電子計算機裝在彈體的錐體內。捕獲目標的距離為7千米,抗干擾能力由信號時間選通和所用功率選通來保證。信號的短時損失不影響下一步的導引動作。控制系統部件包括自動駕駛儀和4個舵面傳動裝置。傳動裝置利用渦輪發生器排出的熱燃氣進行工作。控制系統部件按傾斜角、俯仰角和航向角使炸彈穩定,並按頭部發出的信號進行控制。在自主飛行中,炸彈可按自動駕駛儀的指令由位於安定面內的4個氣動力舵來控制。炸彈運動軌跡以計算投彈點為起點的彈道演算法算出,而投彈點則由載機瞄準導航綜合系統算出。

  KAB-500KR是前蘇聯1975年在KAB-500L的基礎上發展的第一種光電制導炸彈,其彈體及彈上控制系統與KAB-500L完全一樣,只是將制導系統改為電視制導,主要用於打擊鐵路橋、鋼筋混凝土結構掩體、機場跑道和機庫等點狀目標。KAB-500KR的電視導引頭是用陀螺穩定的,用相關演算法處理目標信息。導引頭包括安裝在三自由度陀螺穩定平台上的光學電子部件和信息處理電子部件,兩者均裝於同一殼體內。導引頭的前部有球形透明整流罩。自動跟蹤角速度為7度/秒。KAB-500KR的抗干擾能力很強。為防止電子干擾,在導引頭的光學整流罩上裝有具有屏蔽性能的金屬殼體和金屬網。為防止大面積煙霧和塵埃的干擾,當導引頭視界的40%被蒙蓋時,導引頭的目標情報處理校正程序可自動處理電視信號。也就是說,如果炸彈偏離目標,則電視導引頭可確定這一誤差,並藉助控制系統予以自行消除。與外國同類炸彈相比,KAB-500KR型炸彈可摧毀環境反差比較小且有偽裝的目標,因為該炸彈具有「記憶」目標與周圍物體(參照物)狀況的能力。載機可一次同時對多個目標實施打擊。由於炸彈配備電視跟蹤導引頭,使導彈具備了「發射后不管」能力,飛機在投彈后即可迅速脫離敵防空區域。而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的制導炸彈發射后通常需要加以控制(或照射),直至炸彈命中目標。該型炸彈曾在俄靶場進行過多次實彈試驗,證實其戰鬥部可以穿透厚1.5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或深10米的中密度土層,並可摧毀移動中的小型目標。

  圖10:

  

  KAB-500L彈長3.05米,彈徑350毫米,翼展850毫米,彈重560千克,戰鬥部重達360千克,投彈高度500~5000米,命中精度4米。

  圖11:

  

  KAB-1500制導炸彈:該彈是俄在KAB-500的基礎上研製的一種重型制導炸彈,1980年研製,分為激光制導型KAB-1500L和電視制導型KAB-1500KR。其彈體、控制方式及內部結構與KAB-500L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彈體長度、彈徑及戰鬥部的裝藥量,並且尾翼採用了摺疊式。激光制導型又分為KAB-1500L-PR和KAB-1500L-F兩型。前者主要用於摧毀小型目標,特別是加固良好和地下深層目標,如鋼筋混凝土結構掩體和指揮所等。這種炸彈全重1500千克,戰鬥部為重1100千克的高爆鑽地戰鬥部。該炸彈經試驗證實可鑽入地下20米的土質地層或穿透3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其戰鬥部具有很大的穿透能力,是戰時打擊敵地下飛機洞庫、地下指揮所及地下倉庫的最為有效的武器。KAB-1500L-F則擁有重達1180千克的爆破殺傷戰鬥部,其殺傷半徑可達150米,用於打擊地面大面積的人員、輕型車輛等面狀目標。

  圖12:

  

  KAB-1500L-PR型炸彈採用電視制導,其電視攝像機具有自動跟蹤能力,可在15千米的距離上鎖定目標。為防電子干擾,在導引頭的光學整流罩上同樣採用具有屏蔽性能的金屬殼體和金屬網,因此它也具備「發射后不管」能力。

  以上兩種激光制導炸彈使用時必須要與激光指示吊艙配合使用,在它命中前的全程飛行中,載機要不間斷地用激光指示器對目標進行照射,增加了載機受到地面防空火力打擊的可能性;而採用電視制導時,導引頭鎖定目標后即可脫離,因此載機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保證。

  圖13:

  

  KAB-1500L彈長4.6米,彈徑580毫米,翼展850/1350毫米(前翼/后翼),彈重1500千克,戰鬥部重1100千克,投彈高度1000~5000米,命中精度5米(L型)/3米(KR型)。

  ■ 結 語

  
以上就是蘇-30MKK所能攜帶的各種空空、空地制導武器,可以看出基本都是俄羅斯目前最新的型號,可保證蘇-30MKK順利完成對空及對地作戰任務,特別是具備了很強的遠程對地精確打擊能力。不過,我們還應清醒地認識到其現有武器的一些不足,特別是對地攻擊武器。現在美國所使用的遠程對地攻擊武器一般都採用了GPS及紅外成像制導,抗干擾能力及目標識別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蘇-30MKK所使用的空地制導武器大部分都是電視及半主動激光制導,夜間及複雜氣象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因此,今後為蘇-30MKK加裝諸如美國JDAM(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SOW(聯合防區外發射武器)、JASSM(防區外發射的空地導彈)等全天候空地武器是非常有必要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0: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