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閑話春節--向海外作家廣大網友拜年!

[複製鏈接]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6-1-25 02: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新年又快到了,海內外華人對過年情有獨鍾,歡慶活動此起彼伏。這陣子,幾乎每個周末都有帕替,名義上都是過年,實際上也就是湊到一起吃吃喝喝,侃大山。在美國,周圍環境缺少過年氣氛,每到過年的時候,又沒有專門的休假日,想出門旅遊都沒條件,華人只好自己在家忙乎著過年。

還是國內過年熱鬧。神州大地一進臘月便充盈著洋洋喜氣,不信,您現在給國內家人打電話,順著電話線您就能感受到過年的氣氛。

中國新年,即陰曆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也叫作春節。

用「春節」來稱呼中國的陰曆新年,是二十世紀初的事情。雖然,「春節」這個詞古已有之,但它以前指的不是新年。漢朝的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的立春叫做「春節」,到南北朝時,人們甚至把整個春季都叫「春節」。所以說,在中國古代,春節和新年是兩回事,春節只是一個春天的節日,而元旦才是中國曆法上的新年。

民國以來,把陽曆新年改稱元旦,把陰曆新年叫作春節。再加上官方使用公曆紀年,民間慶祝傳統節日仍然使用陰曆,陰陽曆并行,使人們在使用元旦,新年和春節等名稱時經常產生混淆。

近代中國歷史改朝換代比較頻繁,加上改朝換代有更改曆法的傳統,所以,關於中國新年的叫法也顯得不很統一。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人花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追求西方化在政治制度層面獲得的具體成果。

新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立法決定自公元1912年1月1日起使用公曆,並規定公曆1月1日為「新年」。

兩千多年的傳統咋能一下子就消失了呢?老百姓在傳統與創新的鬥爭中總是傳統的同盟軍,傳統的東西都熟悉,習慣了,用起來比較方便。所以,1912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中國老百姓一如既往,照樣熱熱鬧鬧過新年。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后,為了顯示他不同於表面西化的孫中山,以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為己任,同時又要表示對孫中山和南京臨時政府所作決議的尊重,在1913年7月批複內務總長朱啟鈐四時節假報告時,在保留公曆新年的同時,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全國例行放假,並於第二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從此,以往的舊曆新年元旦就變成了「春節」。

不久,由於袁世凱復辟,二次革命興,繼而中國出現南北政府,軍閥混戰,各自為政,在曆法使用上也出現了混亂局面。由於「春節」是袁世凱批准的,在反袁鬥爭中,許多倒袁人士都拒絕過春節。孫中山甚至還提出過廢除「春節」的主張,但沒得到廣泛響應。畢竟,北洋政府對孫中山還是很有看法的。

1928年,國民黨北伐統一中國后,南京政府重新頒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國使用公曆。南京政府為和國際接軌,也為了了卻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遺願,還曾頒布政令,廢除舊曆和禁過舊年。這個政令立即遭到共產黨和許多無黨派人士的反對。結果,舊曆新年未能禁止,反倒落個數典忘祖的罵名。老蔣很生氣,只有叫娘希匹的份,但是也沒轍。

把公曆新年稱作「元旦」舊曆新年叫作「春節」,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事。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規定新政府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曆和公元紀年法,順便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的元旦改為「春節」。

撇開袁世凱和春節的關係不說,把舊曆新年叫作「春節」還是一個挺不錯的選擇。既然正式使用了公曆,舊曆一時半會兒也無法廢除,怎麼著也得給兩個新年都起個名字不是?

中國傳統上把每年的第一天稱作元旦,總不能把倆新年都叫作元旦吧。根據新曆,把每年的第一天叫作元旦看來是順理成章的。但是,以前人們稱舊曆年為元旦,那這個元旦就必須得改個名。

改稱「春節」是比較容易被人接受的。首先,在中國傳統社會,春天是個播種的季節,「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意味著新的一年的開始,萬象更新,用春節來代表中國新年,其積極涵義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中國古代也有把新年叫作新春的,因為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叫春節,也很合乎節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文人學士把新年和春天聯繫起來做文章的比比皆是,因此,從民族文化心理上來說,也是合情合理的。

當然,直到最近還有人呼籲廢除春節,還在跟袁大頭過不去。我覺得,這種做法多少有點兒因人廢事的味道。

其實,春節並不是袁大總統為了粉飾太平,憑空創造出來的一個節日,讓老百姓為洪憲皇帝歌功頌德。他也就是因為改用公曆,批准給咱舊曆新年起個新名而已。如果非鬧著要給春節改名,這就像我們以前為了和國民黨劃清界限,非管腳踏車叫自行車不可,這又是何必呢?自行車還不如腳踏車表達得清楚呢,除了下坡,不騎,它能自行嗎?廢了春節,您再整出個新名詞來,也不見得好。正月初一叫元旦也好,叫春節也罷,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就是過年。您愛叫什麼叫什麼 ,說出大天來,我們也得過年。

相傳堯舜時期,中國就有了過年的習俗。殷商甲骨卜辭中,已有關於年的記載。中國以農業立國,早期產生的節日大都與農業有關。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象形,「年」與農作物豐收有密切關係。莊稼收成好,一年一度慶祝豐收,企盼豐收,是農業社會人們的普遍願望。

過年定於正月初一,即歲首,也比較方便廣大農民群眾。這時候在中國文明發祥地的黃河流域正好是豐收之後的農閑季節,有吃有喝,又有時間,把年定在此時是有道理的。自漢武帝改「顓頊歷」做《太初曆》之前,由於曆法不一致,哪天過年不是很一致;但是,在這之後,中國民間大都以夏曆為準,正月初一即為新年。因此,這個固定下來的節日至少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兩千多年的文化傳統,想用行政命令給禁了,恐怕不是輕而易舉能辦到的。您就說過年放爆竹的事吧,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有車的照樣開車跑到野外去放,沒車的老百姓怎麼辦?抱怨啊,無聲無息的還叫什麼過年?還好,北京市政府順應民意,今年取消了不準燃放煙花爆竹的禁令。

過年對於中國人來說,就像歐美人過聖誕節,都是中是一年之中頭等重要的節日。甭管它叫什麼,過年就是過年。

中國人過年的歷史源遠流長,流傳下來的過年習俗也豐富多彩。

中國老百姓也有另一種為什麽要過年的說法。據說「年」是一種能給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怪獸。「年」一來,民生凋蔽,百草不長;「年」一過,萬象更新,五穀豐登。怎樣才能讓年過去呢?有人發明了用鞭炮轟的方法,因而就有了過年放鞭炮的習俗。

中國人是太喜歡過年了,大多數人都會想方設法地盡情享受過年時的喜悅,變著法兒地找樂兒。

宋朝剛剛發明出火藥來,有人就將火藥往竹筒子里塞,做成「爆竹」,在歡度新年之際,家家戶戶都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創造出「爆竹聲中一歲除」的特有的喜慶氣氛。不像歐洲人,學會了做火藥,就造槍造炮,拿去打家劫舍。要不然,中國的鞭炮怎麽能至今享譽世界呢?美國國慶節燃放的鞭炮幾乎百分之百產自中國。

中國人好熱鬧,這一點在過年的時候表現得最為充分。打從進入臘月,貼春聯,辦年貨,人們就開始過年了。喝臘八粥,吃糖瓜,祭灶王爺,這都是過年這部大戲的前奏。高潮當然是大年三十和初一。

孔尚任老先生有一首描述過年的詩,叫作《甲午元旦》:

蕭疏白髮不盈顛, 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乾消夜酒, 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 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 五更歡笑拜新年。

您想坐下來寫劇本?歇歇吧,您吶。過年,是中國人的狂歡節,小孩子們的嘉年華盛會。

除夕夜,包餃子,放鞭炮,給小孩兒發壓歲錢,大年初一,滿世界拜年,閑下來逛廟會,一項一項的節目,大家都知道,無庸贅述。

這股熱鬧勁兒忒持久,過了初一還有十五,不來一個正月十五「鬧元宵」 算沒完。在這一個多月喜慶氣氛中,您要是往常有點抑鬱症什麽的,保險不用吃藥就會好。要不說中國人都喜歡過年呢。

我特別懷念在中國過年,喜歡那種文化氛圍。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過年風俗,一點一滴地融入中國文化傳統,這一長期的文化積累也造就了中國過年民俗的豐富多彩。

要說西方的聖誕節也相當於中國的春節,夠熱鬧的吧?聖誕節前後, 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銀花。也不知為什麽,總覺得同在中國過年沒法比。如果說,聖誕節是Coffee and Donuts, 春節就好像是豆漿油條。不管怎麽著,它對胃口。

中國人重視過年,有時候重視到不顧一切的程度。年前,您要有什麽要緊事兒,趕緊辦。要不,您再有天大的事兒,也得等到過了年再說。大家都忙著過年呢,您這點兒事兒啊,先撂撂。

打仗的事大吧,照樣得給過年讓路。六七十年代,解放軍炮擊金門,這是毛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可每到過年,人民日報總是例行發布通告:停止炮擊三天,讓蔣匪官兵好好過年。

文革時,好多單位都有牛棚,平常挺像回事兒的,那可是階級鬥爭的前沿陣地。可一到春節,大部分牛鬼蛇神都放假回家過年。現如今,您要是搞腐敗,年前犯事了,一般也會叫您過完年再「雙規」。

過去,有些人家裡窮,揭不開鍋了。趕上過年,街坊四鄰,就是砸鍋賣鐵,也會幫你先把年過去。雖說什麽時候都有貧賤富貴,但是,過年的時候都能各得其樂。像黃世仁大過年的找楊白勞逼債,那叫缺德!好在現在年頭變了,黃世仁們得變著法兒請楊白勞們吃飯喝酒,過年哪能提要錢的事兒呢,給人添堵?

過年過的就是人,我媽常這麽說。每逢過年,家人團聚,親朋好友,街坊四鄰,個頂個變得都忒喜興,看著叫人高興!長年在外工作的,過年說什麼也得回家跟家人團聚。春運您聽說過吧,那是當今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人口集體大遷移!幹嘛非車馬勞頓湊這份熱鬧?這就是傳統的力量。

過年的時候,大街上騎自行車的把拎著水果罐頭去串門的人給撞了,玻璃罐子碎了一地。就看雙方相視一笑,自嘲一句「歲歲平安」, 走人。這要擱平常,沒準兒能打起來。這就是過年。

過年時人的心情好,情緒也好。有的人平常鬧了點彆扭,見面誰也不理誰,過年時碰到一塊兒,一句過年好,好了,相逢一笑泯恩仇了。要不葉劍英,江澤民向台灣發放示好信號都選在過年的時候呢。

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過年是享受生活的大好時機。無論您平時如何奔命,過年這些天您就放心地盡情吃喝玩樂,享受生活,腐敗一把。要不然人們幹嗎總是把好日子比喻成過年呢。記得七十年代我剛工作,領到第一個月的工資后,給我姥姥買了幾斤點心。我姥姥就說,「別老花錢買這麽貴的東西,大米白面的吃著,這不天天過年嘛」。

六七十年代,儘管國內物資匱乏,人民政府還是想辦法讓廣大人民群眾過好個年。年前各單位都會開會叮囑不要大吃大喝,腸胃受不了。平常油水不多,過年您甩開腮幫子逮什麼招呼什麼,肚子肯定不堪重負。就這樣領導千叮嚀萬囑咐的,吃多了上醫院的也不在少數。

北京平常見不著花生瓜子,一到春節,每人憑購貨本可買到花生瓜子各半斤,那個月每人還多發半斤油票。您到誰家串門,都能見到滿地的花生皮瓜子皮,整個一節日景觀。

過年的時候連監獄都改善生活。七十年代初,我正在蹲監獄,平常吃的是減肥食品,但每逢過年,都能吃到一頓餃子。當時監獄里流傳著一個順口溜:「常(長)吃菠菜,老吃韭菜,一年到頭吃餃子」。意思是說,菠菜長長了才吃,韭菜長老了才吃,一年到頭了,吃頓餃子。不管怎麽說,過年這頓餃子是少不了的。

毛主席他老人家死後,人們的物質生活更上一層樓。過年時花生瓜子不再是每人半斤了,管夠。過年搶購肥膘肉也漸漸成為歷史。只要你有錢,不怕膽固醇高,過年你想吃什麽有什麽。

從八三年開始,中央電視台還給全國人民獻上一台春節聯歡會節目,家家戶戶晚上包餃子時,有多了一項在家看大戲的項目。春節聯歡會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看來又成了中國人過年的一個新傳統。

近年來,經濟發展了,人們的腰包鼓了,過年的法定假期也延長了。有錢又有閑,過年的花樣就更多了。只可惜,國內再怎麽熱鬧,身在美國的華人也無法身臨其境地享受過年的樂趣。

自從來美國后,我就再也沒過過原汁原味的中國年。最近幾年,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影響的擴大,旅美華人歡慶春節的陣勢越來越大。

2004年11月8日,美國紐約州州長簽署法案,將中國農曆新年初一定為全州的法定節日。

上星期六,趕在臘月二十三之前,人家小布希就給過舊曆年的亞裔人士發來賀信: 

    我向慶祝農曆新年──狗年的民眾致以賀忱。

  亞裔男女賦予農曆新年除舊布新的精神與希望。這一天是感激親友之間的特別聯繫,以及記得祖先智慧和遺產的機會,也是展望未來許多新機會的時機。
  農曆新年活動慶祝豐富的亞裔文化,以及對我們多元化社會的貢獻。為發揚他們的傳統,亞裔美國人和全世界的亞裔人士,幫助確保他們的價值和傳統傳遞給未來的世代。
  勞拉和我為此快樂的新年,致以最佳祝願。

  喬治.布希
  發自華盛頓 白宮

現在,每逢過年的時候,帕替不斷,五糧液,茅台也可以撒開了招呼。可是,在美國過年總是有味如雞肋的感覺。為什麽這樣說呢?

首先,中國春節美國不放假。雖說美國總統到春節時也會假模假式地給在美華人發個賀信,只是幾句冠冕堂皇的話而已,他從來不會說,在美華人,放假三天,好好過年。不放假,過什麽年?那就只好過個革命化的春節,堅持上班,繼續給資本家賣命。

記得剛來美國時,念書忙,忙得暈頭轉向,因而,就沒人提過年這檔子事兒。有時候忽然想起來了,快過年了吧?找到中國日曆一看,上星期就是春節。那天正考試呢。

其次,在美國過年沒人氣兒。甭說您所在公司的老闆壓根兒就不了解中國人過年的重大意義,您學校里系裡的同事學生根本就不把您這個年當回事兒,您必須該作項目做項目,該上課上課,該出差出差,該開門營業照常營業。您就是想好好過個年,都沒這個閑功夫。就說您是國內來探親的,有的是閑功夫,想熱鬧熱鬧,可別人沒空兒。您只能在家喝悶酒。

就廣大新移民同胞來說,闔家團聚就省了吧。有孝心的掐著鐘點給咱爸咱媽打個電話,拜完年還能跟家裡的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的聊聊。雖說您這兒過年冷冷清清,感染一下大洋彼岸的熱鬧氣氛無論如何也會改善一下您過年時的心情。

再次,整個社會環境缺少過年的氣氛。和中國到處張燈結綵歡度春節的熱烈氣氛相反,美國此時顯得格外冷清。甭說沒燈沒彩,即使有,也沒地方貼春聯掛燈籠。那我在自家大門上貼副春聯,總該可以了吧?謬矣!貼上沒兩天,街道居委會就會敲你們家門來,他們以為你在貼商業廣告呢。人家又不懂中文,你怎麽才能讓他們明白你是「總把新桃換舊符」呢?所以說,在美國過年,您就別講究氣氛了,要講的話,打張飛機票,回國。您要忒喜歡熱鬧,當個海龜,天天過年。

華人是比較能夠固守自己文化傳統的民族。從美國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到遍布全美的中文學校, 無不明白地顯示出華人對自己文化的堅持。過年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自己的年都不過,還怎麽堅持自己的文化傳統呢?正因為此,海外華人對過年就非常重視,想盡一切辦法來過年,弘揚中國文化。

在大城市的唐人街,每到過年,都會有舞獅舞龍一類的活動,好像只有舞獅舞龍才是中國文化。有點兒像美國中餐館里的芙蓉蛋和雜碎,讓不識貨的老美當成中國菜的代表。這也難怪,您想放爆竹,可能剛放沒幾個,警車來了,把您當成恐怖分子了。

各地華人社團在過年前後舉辦春節聯歡會,似成慣例。無論什麽規模,好像不組織活動就不算是過年。您看大塊兒大塊兒的廣告往中文報紙上招呼的,全是春節聯歡晚會的通知。好像誰整一場春節聯歡會誰就弘揚了中國文化。如果說國內來個演出團,慰問海外僑胞,您踏踏實實看場節目,也是一樂兒。可是,好些地方的華人搞聯歡會只能靠自己表演,結果往往是演的人比看的人還多。為了演自己並不在行的節目,通常需要提前一兩個月就要排練,直等到正式演出結束以後才敢鬆口氣兒。有些小地方的群眾組織經費短缺,演員還得自掏腰包買票。  

華人在美國過年本來就沒假,忙裡偷閒慶祝一下,於情於理,都是應當的。若非把過年當成弘揚民族文化的光榮任務,給自己的小肩膀上平添負擔,很容易產生過年疲勞症。在後革命時代的今天,國內人過年爭相搞腐敗,華人卻在美國過起一個個革命化春節。您說這種革命覺悟是啥時候培養起來的呢?

作為華人,年不過,好像怎麽都說不過去,就這點兒念想兒了。過吧,它真是有點兒味如雞肋。

初稿於2005年1月
修改於2006年1月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沙發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1-25 06:21 | 只看該作者
祝各位作家寫手,新春快樂。多得稿費,多出書,多發財,哈哈。



[c][music]http://www.tl.ah163.net/2002year/music/zfn.mp3[/music][/c]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5: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