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2月中旬的一天,大概是13日晚上吧,我在家上不到網了,就到二樓找R。他是英國人,在讀電子專業,大概是本科。現在是他跟我共用個router, share internet fare.
他聽我說上不到網了,先是看看router的工作情況,然後就去他房間,用他的本本測一下。
我看到他的桌子上擺著的書的封面上有中文字,再仔細看看,原來是小日本的日文,雜著中文而已。
就問一下R。R告訴我,他自學日文兩年了。因為日文雜著中文字,也學一下中文。還買了個學中文的光碟。他放了那個光碟,是聽普通話念要選的東西,再去選四個照片中的一個。他聽不懂,我翻成English給他聽,他就基本都選對了。然後我告訴他,學日文不如學中文,日本人的日文,有不少漢字,都是從中國學過去的。日本人不會告訴你日文中的漢字的由來,為什麼會那樣寫,
你學了中文就知道為什麼要那樣寫了。
我為了表示大國的風度,用了"學習"這個詞,R說話更直白和不客氣,他說日本人是從中國那裡stolen過去的。(後來我跟我的一個台灣朋友說起,她就說日本人本來就是中國人嘛,我說日本人不算中國人,我從來就沒把日本人當中國人看!)
在他上三樓到我的房間,幫我弄好電腦的網路,能上網后,我就告訴R,我的電腦硬碟上有一本有關漢字由來的書,是用英文解釋的,他看后就知道為什麼中文要那麼寫了。
他想用他的mp3 player(usb介面)copy我說的那本書的掃描本過去,但因我的電腦的operating system還是windows me, 不支持他的mp3 player,我就說我會上傳發到他的郵箱去。
然後,我開始給他上中文學習課了。
我先寫幾個漢字:日,月,山,水,木,火。問他知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他說No.我就按那些文字的最初的象形圖形畫給他看,他就猜對一些。我告訴他,中文的很多字,都是描繪世界上的事物的圖,是事物的簡單圖象,他可以把每個漢字當作是事物的簡略圖畫。他明白后很高興和興奮。我就再寫一些象形字讓他猜含義,然後又寫些形聲字,告訴他,英文只是表音,漢字是一般在左邊或上邊表音,在右邊或下邊表意,即表音也表意。比如日,月,金,木,水,火,土等做左邊的形旁,就表示各自相關的一類事物。
還有是日,金,木,水,火,土,石等的疊字,成林,圭,炎。。。。。。晶,森,淼,焱。。。。。。等,表示程度,數量不同的東西,雙木成林,等於英文的woods,三木就成森林了,相當於forest。淼,是指很多水。R說完全明白了。
我又找到我父母親從中國寄來的厚厚的一本<<新編漢語詞典>>,找了些形聲字,告訴R那些字的由來。這本詞典其實對我來說沒什麼用,因為我在小學時學語文是很認真的,還把整本新華字典從頭到尾看完了,我的文字基礎還不錯。加上我的電腦裝有金山詞霸,裡面也有漢語詞典;所以我就跟我父母親說他們寄了本根本對我沒用的書來,不過這次終於派上用場了。
R印象最深的是山字。但對水和木字分不清楚。
我還比著我的房門,說明門字的寫法。
後來我也問問R有些英文單詞的發音,比較了Oxford, McMillan,Longman的電子詞典發音,他說McMillan發音準,Oxford的發音有問題(我就笑他的父母不知怎教他的,是不是教錯了,哈哈)。他說在英國的口音大概有20多種,他的那種Yorkshire口音是最古老,其它都是出自他那裡的口音。我問他學哪種口音好,他倒是再沒吹噓他的Yorkshire口音,說最好學倫敦口音。
這次教R中文,教了有三四個小時,越講越帶勁(同時也明白為什麼以前在大學上課時,老師講幾小時也越講越帶勁,好象並不累,而有的學生卻聽得辛苦而暈暈欲睡,呵呵)越為中國人創造的世界少有的象形文字而自豪。其它國家絕大部分都是拼音文字,沒法跟中文比。
這次教了R中文後,感覺對中文的認識又進一步(說教學相長沒錯,教別人的同時,理清了思路,總結提高了認識),更覺中文是最優秀的:
一。中文發音更短,所以思維速度更快。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發音更短,思維速度就更快。中文多數詞的發音更短(當然有少部分一樣,但英文更短的則很少了),比如"祝賀",發音是兩個音節,而"congradulation",發音是五個音節;"日,月,山,水,木,火 "等一字就是一個獨立的可用的詞,對應的英文 "sun,moon,mountain,water,wood,fire ",基本是兩個音節的。有的長長的英文單詞,比如醫學類的,就更不用講了。
補充說個漢字的同音字問題。
英文的同音字不多,但單詞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漢字的單字,的確同音字不少,但一組詞(一般是兩字一詞),那就大大減少同音字辨別的問題,加上具體的語境,上下文,就基本沒問題。
這也是漢字單字的同音字那麼多,但不影響人們口頭交流的原因。
在生活中,同音字問題主要存在於個人起的人名的辨別。只要說明一下,或寫成文字,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二。中文表達更簡捷,所以思維速度更快。
中文是很科學高效的,是先有兩千多個最常用的漢字,然後有這些字組成無數的詞。而英文是很愚笨的,累贅的,幾乎每個事物都有個對應代表的詞,所以英文中的名詞最多。這樣,對每個事物的詞,都要記,寫,這樣表達實在很低效的。
英文中表達簡捷的,也有,但很少,比如火車上查票說:" ticket,please?"中文可說"查票",但那個please是個很禮貌的請字,要說禮貌些的話,這樣中文會比英文長很多了。
還有因沒聽清楚,聽明白,叫人再說一遍:"pardon?" ;或"sorry(升調)?"
還有打招呼最簡捷的:"hi".才一個音節。比中文說"你好"兩音節短(當然說hi是很隨意,很不正式)。
在聯合國的文件中,中文版總是最短的,最薄的。
三。中文文字是象形字發展而來,更有利發展智力。
英文只是簡單的記錄發音而已。就算不用ABCD。。。。。,用12345。。。。。之類的數字,能表發音就行了;中文文字是象形字發展而來,中文的很多字,都是描繪世界上的事物的圖,是事物的簡單圖象,可以把每個漢字當作是事物的簡略圖畫。形聲字是既表音也表意。做形旁,就表示各自相關的一類事物。這些都很有特點,很優秀,更重要的是有利於發展智力。
(加上中國人發明的筷子,簡單高效衛生,製作簡便快捷,成本很低,方便攜帶和清洗,還能鍛煉人的頭腦,有利於發展智力,所以以前看過一份調查報告說,中國人的智商,是世界上最高的;再對比西方人的累贅而又重的,浪費金屬,空間的刀叉,中國人的簡單的一對筷子,就搞定了。不象西方人,刀叉都分很多種,比如吃seafood是一種,吃一般的肉類是一種,吃麵包又是另一種,繁瑣到沒有必要,更重要的是浪費金屬,成本高,佔地方,製作根本說不上簡便快捷,攜帶不方便,而且浪費時間去製作,清洗和使用。)
語言文字和食文化這兩大方面,中國人的是最優秀的。
四。中文文字主要是表意,有利於同一國家不同方言的地方,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傳播。
在中國,可用不同方言去念中文。在日文,韓文,以前的越南文字,都有漢字(發音有不同,有近似,但意思很多都沒走樣,所以中國人看日文,只要看其中的漢字,也猜得到大概的意思了。)
我教R學中文,主要是教他識認漢字,沒怎麼教他發音。但只要我告訴他某個漢字和寫法由來和意思,他就明白了,也容易記住。並不用一定要知道那個漢字的發音。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次主要是教他識認中文字,不是要教他聽說這類直接交流溝通的能力。因為他初次接觸,不能要求太高。
五。中華文化人類文化中最優秀的文化之一,而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漢字,從甲骨文開始,就已具備「六書」,即象形、指示、會意、假借、形聲、轉注;漢字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語言載體,悠久、豐富、博採、蓄煉、藝術,給人以聯想靈感、啟迪。
漢語是二維信息,生動而高效的;英文是一維信息,密碼型,枯燥低效的。
還有書法藝術,把漢字的書寫,發展成一門藝術,跟繪畫一樣。在全世界幾乎可說是獨一無二的。
六。中文是最優秀的。但英文中也有不少好的地方值得中國人學習,海納百川成其為大,自己的不錯,也要學學別人的長處。比如美國的發達,原因之一是它是個移民國家,兼收並蓄各種文化之所長。
不從文字構成來說,而是從文字背後反映的文化來講,英文中也有不少好的地方:
其一,把重要的放在最前說。比如特殊疑問句where, when,why,how,what,放在句子最開頭。抓重點,最主要的先說。句中的修飾成份(詞,短語,從句),就放在主要部分之後了。
其二,實幹的觀念。如見面問好說: How are you doing?
但有幾個是難說那個更好的,還有是因不同語言結構不能進行對比的,
比如:
1。英文強調時間的觀念。比如英語中有時態的變化:過去,現在,未來;說話者可要明白說清有關時間;優點是強化時間觀念,缺點是時態變化使表達複雜化;所以中文中沒那麽清楚明確的時間表達,只是用"了"; "現在 ";"將"之類的詞加上去,表達相關時間。簡化表達。
2。英語中有人稱變化(奇怪的是"你"和"你們"不分,都是you.我就問過R,碰到這種情況怎麼,他說只能看情況來分是單個還有一群。這點倒是英語的一個毛病),比如有他,她的分別。中文以前是沒有的,但後來加上了女的她。可惜發音還是辨別不出來。
中文沒這個變化,不過表達也簡便些,問題不大。
3。名詞單複數,被動語態,中文只是簡單加上數量或個"們"字,"被"字,這兩種似乎中文的簡單,好一些;
4。動名詞,不定式,形容詞副詞比較級最高級,搞得較複雜好象沒多大必要。
5。有些英文單詞中還有不發音的字母在裡面,其實可去掉的。
雖說是約定俗成,但完全可以象中國大陸的簡化字那樣去掉,由幾個英語國家一起去做。節省記認和輸入輸出的時間。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這種工具有做得很好,很科學的;也有不那麼好的。
中文我覺得是最好的一種交流工具,不過也有些缺點是對外國人來講,發音四聲和同音字太多,一字太多義,不好學;當然對在中國的中國人來講,不會覺得有什麼難學的。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淺見,歡迎各位大家批評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