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常玉田: 如何學好做好英譯漢、漢譯英

[複製鏈接]

687

主題

2932

帖子

123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polish 發表於 2006-1-24 14: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B]如何學好英譯漢[/B][/SIZE]

本文的目標讀者是非英語專業又想拿翻譯證書的人群。
    經常有人問起:我該怎麼學習翻譯呢?學翻譯的重點是什麼呢?怎麼才能學好翻譯呢?怎麼譯才叫到位呢?翻譯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等等問題,不一而足,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往往喏喏連聲,視情況應付一二。不是筆者不願或者不能,實在是因為這類問題難以說清。只講幾句話顯然容易流於抽象概括,沒有什麼操作性;詳細解釋可又時間或者場合不允許。
    更為重要的是,這類問題應當因人而異,應當區別英譯漢和漢譯英,應當區別口譯和筆譯,應當區別應試和就業,應當區別翻譯的文本內容――是一句話還是一個詞,是報紙文章還是散文小品,是消費品廣告還是合同條款,等等。這裡借用CATTI免費網頁一角,就下列「如何學習翻譯」這個帶共性的問題,提出筆者的一孔之見,僅供參考。
    這方面已有許多專家教授多次談到,筆者推薦以下的流程,供你試用,試用期至少六個月,且不退貨。
    首先自己確定你的計劃和定位,包括上面提到的幾點定位因素:英譯漢還是漢譯英,口譯還是筆譯,打算應試還是應聘,每天真正能夠抽出多少時間真正用於真正的學習翻譯,等等。下面以學習英譯漢為例。
    一.選購教科書
    到書店選購一本講授英譯漢的教科書。
    請到大書店購買,那裡同類的書比較多,便於選擇。
    仔細挑選,主要看其論述的詳略程度,例句與論述的比例,例句整體的難易程度,敘述是否活潑,例句內容所涉及的行業,等等。總之,揀你喜歡的、與你的現有英語程度相適應的買。
    別多買;一本,最多兩本;如果是兩本,請以其中一本為主。
    如果是應試,最好購買你所報考的考試關聯最大的套裝書。
    如果你已經系統地學過翻譯,自然可以從簡或者省略。
    本文筆者常玉田不能向各位推薦具體的教科書;你得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己決定;而且勸你不要問  別人,而是要到書店裡一本一本地仔細比較爾後再定。
    二.從頭至尾閱讀該書
    邊讀邊聯想,聯想的內容應當包括:關鍵詞語的用法,句型結構的特徵,學過的類似句子,漢語的對應說法及其變體,課後的練習以及你的譯法。
    看不太懂的敘述或例句就先跳過去。
    但是沒有跳過或者不打算跳過的部分,就一定要看明白再往下看。
    如果感覺書中的敘述部分不太好懂,那就先看敘述之下的例句,看過例句及其解釋之後再看概括性的理論敘述部分就好懂多了。
    三.必須做作業
    認真完成相關的作業。
    只在完成作業之後才看書後的參考答案。
    同時在英語期刊中找一些相關的材料做做練習。先自己譯,譯完之後再看期刊中別人的譯法,兩相比較,必有感悟。
    做書中作業或者其他練習的同時,應該回顧理論概述部分,這麼做是為了日後脫離了具體章節之後,在實際翻譯之中能夠舉一反三,及時識別文本中的相關語言現象和應對技巧。
    翻譯是門技巧性極強的藝術,只能通過大量實踐才能逐漸提高。盲目的實踐難免勞而少功,所以應有理論指導;另一方面,離開實際的理論又是空洞無益的;因此兩者必須緊密結合,互相促進。
    方法也好,技巧也好,都是為忠實、通順地再現原作這個目的服務的,其功效自不待言,但並非萬應靈藥。任何方法在應用中都有其限度,過猶不及。如果一味死搬教條,只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結果。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譯者大都是憑著自己理解和經驗,下意識地使用了這種或那種技巧。實踐中經常數法並用,因人因文而異,並無一定之規,主要靠譯者自己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和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才能最終達到得心應手、曲盡其妙的境界。
    四.補習語文
    許多人的漢語比較差,錯別字連篇;相當比例的試卷上語病太多,文字看不懂;手書太差,字跡潦草,字型難辨;塗改過度,相當比例的試卷看不清;崎嶇不平,行距不整。塗改過度尤其搶眼,其實只要把寫錯的劃掉重寫就可以了。
    這些方面是眼下年輕人的通病,須待中國物質文化進一步豐富之後才有可能扭轉(日本、韓國都經歷過),而且必須得由全社會自覺自願實現回歸傳統文化之後才有效果,幾家食品廠使勁叫賣月餅改變不了什麼,幾個老先生在那裡嚷嚷也沒人聽……。
    順便提一句:我們大多數中國人讀寫的語言名叫「漢語」,不是「中文」。我們可以注意到,詞典、學術著作、其他有關我們的語言的工具書,均以「漢語」為名稱,而不是「中文」。說「古漢語」,而不是「古中文」。我們講「軟體漢化」,而不是「軟體中化」。面向外國人開辦的中國語文教學稱為「漢語」課程和考試,不是「中文」課程和考試。王選先生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學院的三院院士,以「漢字激光照排」享譽於世,而不是「中文」激光照排系統。小學生學的課程之一是「語文」,不是「中文」。……對,本文提議部分考生應當稍稍補習一下的正是……語文。
    就本文主題而言,指出考生的漢語不夠好,這可不是筆者多事:英漢翻譯涉及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體現在閱讀理解原文和使用漢語恰當表達這兩個步驟上,其中的漢語表達決定著譯文的最終質量。
    五.時間管理
    每天學習多長時間好呢?筆者不知道。你自己知道。
    但是不管多長時間,一定要講究質量。與其暈頭脹腦地挺,不如換個事兒做,待會兒再來看。
    但是整體時間必須保證,就是一定要保證時間總量,即不管你是打算拿出三個月也好還是兩年也好,投入到某一級別某一科目的實際複習時間的總的小時數不能少。
    時間方面,筆者還要建議:應當勻稱而持續地投入。
    那麼,整體學習時間該幾個月呢?筆者不知道。你自己也不知道。
    六.配套工程
    學習翻譯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同時進行一些「配套工程」。就「英譯漢」而言,這些「工程」應當包括相關材料的學習和翻譯練習。
    經常仔細閱讀(不僅僅是查閱)詞典。
    翻譯考試分數比較低的同學,極有可能沒有認真看一看翻譯書籍,平時很少做練習,或者很少留意如何提高翻譯技巧,或者兼而有之。
    建議訪問各大門戶網站的相關欄目,參考其有關英譯漢的問答、討論、練習等等。
    經常閱讀所訂的英語刊物。閱讀英語報刊是為了熟悉活的語言,相比之下,英語書籍的時代滯后比較明顯,例如我們多數人的精讀課學得挺不錯,可是老外的報紙看不懂,便是這種時間差在作怪。而且從功利目的來看,英語報刊類媒體也是考試內容取材比較多的資源所在。
    經常閱讀手邊的漢語書籍。閱讀漢語書籍是為了翻譯中的表達階段,寫出的漢語能夠回歸祖國文字的正宗本色,儘可能適應最大目標讀者人群的心理預期。相比之下,漢語報刊雜誌由於是與你同時代長大的人為主寫的,文字本身歐化嚴重,會對你的漢語表達形成污染(這與漢語文字的正常發展是兩回事),譯文洋腔洋調而不自知。打個比方說,學習英譯漢就像學習太極拳,而流行刊物好比踢踏舞,打太極拳的間隙老跳踢踏舞,那……就不說了吧。
    七.需要準備的東西
    一個清醒的頭腦。
    一種前期謙虛後期敢於批評的閱讀態度。
    一本比較新而厚的英漢詞典。
    一份國內可以訂到的(因而相對便宜的)英文報紙。
    幾本可以隨時可以翻閱的雜誌,例如《英語世界》、《中國翻譯》以及《北京青年報》的「英語綠地版」。
    中國人用漢字寫的文學作品,無數本。
    以上系根據筆者的經驗,如實報告,作為一種溝通,作為一種善意的提醒,供部分讀者參考。


                                  常玉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教授)
                                     2005年1月25日於北京
轉子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網

687

主題

2932

帖子

123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3
沙發
 樓主| bluepolish 發表於 2006-1-24 14:39 | 只看該作者
[B]如何學好做好漢譯英[/B][/SIZE]

從中國人進行翻譯的定位上看,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根本問題都在譯者的英語水平或者造詣上。在英譯漢方面,關鍵在於準確理解原文,在於譯文中如何擺脫原文的拘束,避免洋腔洋調。這時候是使用漢語重寫,所以對漢語的要求大一些。而在漢譯英方面,關鍵在於如何綜合運用所學的英文知識,將我們原本理解得相當明白的漢語文字,以準確的英語通順地表達出來。這時候漢語對於我們是閱讀的工具,應當說大部分人還是夠用的,因而漢譯英的時候難在英語的表達上。
以下希望就五個方面的問題談談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1.關鍵仍在英語能力
如果說英譯漢要與中國接軌才能既信且雅,那麼漢譯英就應當與世界接軌,即英語文字要盡量自然、流暢一些。固然我們作為外國人不可能做到像英語作為母語的人那麼自如,但這不是大量存在的死譯亂譯的理由。這一點至關重要。翻譯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測試,翻譯中的種種現象與難點體現在一字一句的具體之中,但歸根結底都會反映出這一點來:英語基礎,或曰基本的英語水平,是做好翻譯的根本。從學生的作業和考生的試卷中可以看出,漢譯英最能暴露學生的表達缺陷。漢譯英考試題材廣泛,對英語基本功的應用比較全面。「譯」是交際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學習漢譯英,有利於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在此基礎上掌握基本的翻譯技巧和英語運用能力,順利通過社會上的、今後將面臨的求職、資格、職稱評定、研究生入學等各種測試和考試,並能勝任就業之後的多種業務翻譯需求。如果說作文題目的制定可能會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而容易雷同和上靠的話,那麼漢譯英練習和考試中具體的句子卻不容易事先準備,實際翻譯中,問題往往不會分門別類地出現,而是各種情況都有,學生不容易事先背寫框架式的套語而致使評分難分軒桎。做好漢譯英關鍵在翻譯之外,具體技巧只有在充分熟悉漢英兩種語言基礎上,並且積極主動地應用於學習和工作之中才能逐漸掌握,不可能指望通過兩三個月的突擊,圍繞某些「秘訣」而真正掌握漢譯英這個工具。


2.遵循常用方法多做練習
翻譯是按照原文的句型、精神、意義、情緒再現原稿整體效果的藝術性再創作。實際上它比寫作還要費時費神費力。因為寫作中作家佔有主動,可以自由發揮,而在翻譯中則受原文局限,不能避此就彼,隨意發揮。提高翻譯技巧不能僅靠閱讀翻譯理論和技巧的書籍。正如茅盾先生所說,如對兩端語文功底不夠,那些條條你用不上;但若功底深厚,那些條條便成了不足取的桎框。
各種翻譯技巧只是工具,用好用不好要看你掌握得熟練不熟練。從學生的翻譯作業中,從筆者校譯過的一些出版物中,經常注意到英譯漢時洋腔洋調,「翻譯體」表現嚴重,而在漢譯英時又是濃郁的漢語化英語。許多情況下,單獨看英語譯文都看不出什麼來,但是一經對照便會發現,譯文在遣詞造句上明顯地是在按照中文的思路、使用英文單詞進行字面上的簡單堆砌,並未真正地把原文所指翻譯出來,客戶的宣傳效果大打折扣。
英語和漢語在不同程度上都屬於分析性的語言,不僅在理論探討,在翻譯實踐中也有必要做一點涉及結構、詞序、語境、辭彙等等方面的分析;同時從學習翻譯技巧這一角度來講,要結合對英語的掌握來應用,不宜深鑽死摳。聯繫上面所說,還是要強調扎紮實實地學習英語,有時候由深厚的語言積累而自然獲得的「語感」更為重要,比如注重漢英兩種語言在詞類的分工使用上、對時間順序、結構關係的不同側重上等等。畢竟都是成年人學外語,講求一些技巧可以事半功倍。但是技巧是在透徹理解漢英異同之後的歸納和抽象,學習中假如未能仔細揣摩教科書中的道理,假如做練習時搶著看參考答案,那麼到頭來這些技巧還是外在的。
總之,僅僅了解翻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技巧並無多大的實際意義,譯者像任何其他專業的從業人員一樣,要經過不懈的訓練,熟能生巧。從歷次筆試來看,大多數人在學以致用方面還有些欠缺,就是常說的綜合運用能力差。翻譯是門技巧性極強的藝術,只能通過大量實踐才能逐漸提高。可是盲目的實踐難免勞而少功,所以應有理論指導;另一方面,離開實際的理論又是空洞無益的;因此兩者必須緊密結合,互相促進。


3. 目標讀者與服務意識
漢譯英的讀者對象是國外廣泛的各階層人士,為了適應國外一般讀者的揍受能力,翻譯在工作中目標讀者,力求給他們提供內容充實、通俗、易懂、並為他們樂於接受的譯文。筆者認為你在做漢譯英的時候不妨可以這麼假設:將目標讀者降低一個年級程度來對待。
這裡希望強調一個觀點:翻譯固然是門學問、是個特講水平的行當,但在市場經濟中,它首先是一種服務。在面向客戶和讀者的界面上,翻譯需要同時伺候好兩個客人:一是原文的作者,二是譯文的讀者。不管你學問有多深或者多淺,翻譯時要盡量做到眼裡有作者、心中有讀者。看原文時仔細點;譯文的遣詞行文,盡量適應目標讀者。最好能夠抱著「提供一流服務」的態度對待每一句原文、每一句譯文。在修改學生翻譯練習、校譯企業宣展材料過程中發現,如能做到上述一點,縱使忘記了一大半兒有關翻譯標準的論述,譯文中許許多多的表達問題都可望消滅在付印之前。

4. 本文目標讀者的常見問題
本文的目標讀者,應當已經學過大部分經貿類基礎課程,部分讀者已為公司翻譯過各類文章甚至合同。但是翻譯資格考試涉及的具體專業內容可能會比較廣泛。
部分讀者的英語造詣可能有待提高,許多人反映在翻譯時,對英語句子或段落大意基本了解,看后能領會其意思,卻不能用確切得體的英語表達出來。有的人明白自己火候未到卻罔知所從,而更多的人尚不能客觀評估自己的譯作。
在試卷和翻譯作業中,許多情況下表現為英譯漢時出現濃厚的「翻譯體」,而在漢譯英時又是嚴重的漢語化。引起翻譯錯誤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主要原因是沒能深入透徹地理解課文,對兩種文化的差異認識不足,缺乏相應的訓練因而翻譯能力差。正如前面所說,根本問題還是英語積累不夠、表達能力差。
這麼說太籠統;從操作層面上講,依筆者講授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的體會,學生在漢譯英方面的主要問題包括:書寫馬虎:大小寫、拼寫等錯誤及定冠詞濫用。對此筆者無法幫忙,只能提醒一下:細緻、認真。詞不達意:用詞不當,對多義詞和掌握不夠。漢譯英中發現大量錯誤的原因之一,是譯者掌握的英語辭彙量有限,體現在譯文表達力不強、句型變化不夠靈活,對多義詞和常見詞的相關性掌握較差。很多學生已經通過了國家四、六、八級英語考試,但實際翻譯中的譯文水平遠遠不能滿足一般期刊文章的漢譯英要求。望文生義:對號入座,也就是機械地進行詞對詞的「翻譯」。例如說到「減肥飲料」,脫口而出的便是weight reducing beverage,其實diet drinks更達意。文化差異:體現在語言上,隱身於幾乎每個句子中。專業特色不足:對此筆者愛莫能助,只能寄希望於「複合教育」和「素質教育」了。

5. 如何做好漢譯英
翻譯不是邊緣科學,但是涉及的學科超過了任何一門專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無所不包;天文地理,三教九流,風土人情,文化娛樂,吃穿住行,無所不涉;散文報道,傳說掌故,詩詞歌賦,應有盡有,真可謂地地道道的「雜」學。多種知識、多種體裁往往在同一資料中同時出現。虛心學習,多思勤問,多查各種資料,必要時還要到現場考察,對原文讀懂弄通,表達時符合有關行話,具備用簡明、流暢、準確的語言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在學完一本漢譯英教科書之後,在參加二級考試,或者在工作中接到漢譯英任務或定單后,著手翻譯時還有一些注意事項,這些可以歸入辭彙、知識、表達三個方面,為了增強操作性,下面站在讀者的角度舉例說明。以下舉例似乎有關經貿類的多一些,僅供參考。

5.1. 不能全指望工具書
現有工具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普遍的情況是英譯漢多、大、全,而漢譯英的工具書則數量少且收詞重複率高,尤其是技術性的詞語,英語譯文很不到家。現在市面上能夠見到的專業性漢英詞典林林總總,但是具體到一種設備一個產品,確有許多客觀問題並未解決。一是相互雷同甚至一字不差,行業特徵不明顯,即使是「金山詞霸」也令人失望。二是真正反映中國特色事物的辭彙少,例如中國人說了幾十年的「大件」一直未見收錄,再如「超生」一詞,「超生游擊隊」的小品在中央電視台都演多少年了,可一本大型漢英詞典只有這麼兩個解釋:1. be reincarnated; 2. spare sb.』s life; be merciful,而這兩個詞義在如今很少用到,或者說用得著的人不需要使用英語來表達。三是新詞少,漢語媒體中的許多新的說法沒有體現,絕大多數的漢英辭典和經濟、貿易、其它商務方面的工具書都嚴重滯後於社會發展,而這些辭彙往往是經濟活動中最為活躍的成分。這既有社會、技術進展快、詞典出版周期長這些客觀因素,也有圖省事、沒有認真積累等原因。譯者經常感覺到:出版物中漢譯英方面的差錯率一般要比英譯漢的高得多。
查字典是個好習慣,但依賴字典翻不好譯。即便手頭的詞典應有盡有,也不能唯它們的馬首是瞻。具有決定性權威的是上下文。要透徹理解原文,了解兩種文化差異,應當根據上下文、語境實際情況來譯,而不能生搬硬套字典里的釋義。

5.2. 一詞多譯與表達多樣化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在自己歷史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一定的風格和傳統。英漢兩種語言不僅用詞造句的語法結構不同,而且表達思想的方法不同,所用的形象也有不同。我們在翻譯時必須以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的原則進行變通。該變不變則太「死」,讀者難以得到清楚的概念和流暢的譯文;不該變而大變,則失之太「活」,違背原作。由於英漢兩種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在進行翻譯時,有時不能拘泥於詞語的字面意思,生搬硬套或單求英漢句型上的對等,需要做些變通。譯文要忠實於原文,首先必須注意上述兩種錯誤傾向:追隨原文字面結構,是謂機械主義;置原文於不顧,只揀自個兒認識的隻言片語翻譯出來、堆積起來,是謂自由主義。兩種情況都是走極端,都脫離了翻譯的本意。
擴大知識面體現在具體之中,可以說要更多地注意一詞多譯(不是「一詞多義」)現象。如果譯者能對有關情況掌握得充分一些,翻譯時就會自如一些,譯文表達也可能活潑一些。例如同是會議,可以根據行業、級別、規模相應地譯為conference、congress、forum、session、seminar、甚至receiving;同樣一個「會見」,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是talking with, speaking at, 也可以是discussing with, speaking on,還可以是meeting with, at the ceremony of,甚至於可以是xxx with xxx或者xxx in (city, conference, country, etc.)。
表達多樣化與一詞多譯不是一回事。就是說即便辭彙具備了,在句子層面上仍舊需要譯者靈活處理。這裡僅從「如何學習漢譯英」的角度提出來,希望各位在學習以下各課時頭腦中總是保持這根弦。可以根據具體的文字內容靈活選擇句型、用詞及其時態、語態、單複數等。翻譯方法可以靈活掌握,根據不同情況從多種角度入手,選擇不同的句型結構,採用直譯、意譯、直譯意譯相結合等。

5.3.儘可能多地掌握背景材料
掌握大量的背景資料對做好翻譯至關重要,應當廣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如果譯者對待譯文本中的相關內容都不理解,就很難準確地翻譯出來讓別人理解。翻譯時應當儘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否則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對照漢語原文,英語譯文本身無懈可擊,可是對照事實,卻發現文不對題。例如兩張圖片的說明文字各是「直刺藍天」 和「拔地而起」,到底是指什麼,只有要來照片看過才知道:前者是一座建築物的屋頂,上面安裝了幾副衛星天線,後者是一座高層建築即將封頂,「刺藍天」比「拔地起」要低得多。這樣就可以相對地貼近真實的語用環境把前者譯為Telecom facilities in the sun,後者譯為Another sky-scrapper,或 A new high-rise against the blue sky,也就是說,「直刺藍天」其實是「曬太陽」,而「拔地起」反倒可以「刺藍天」啦。
可以說,譯者對相關的背景資料了解得越深入,翻譯起來就越有把握。比如「高層建築擦窗機」譯為high building window cleaning machine,很難說譯文不對或不好,但是看到機器本身才知道,敢情這機器擦不了窗戶,擦窗戶的是人,它只起一個吊籃或吊艙的作用,所以應當改譯為window cleaning gondola for high-rise buildings,否則買主是要索賠的。

5.4. 學點專業知識
應當特別注意術語的行業特徵和「行話」特色。在吊斗、傳送帶等運送散裝物資的機械上,起清理、平整、刮除作用的「橡膠刷」可能是rubber cleaner,但在一家經營汽車零配件、轎車保養用具、裝飾品等的公司之簡介中,「橡膠刷」便不大可能是rubber brush,而是squeegee,即蘸水后擦洗風擋玻璃的簡單用具。在車間里使用的「傳輸系統」不大可能是transportation (指市政交通或異地運輸),也不應該是transmission system(指電力或電信傳輸),而應當是conveyor或者conveyance system。
行業不同,理應選擇不同的詞語。例如「接頭」,是電力的、還是電子的?是管道上用的還是電纜上用的?是塑料的還是鑄鐵的?英語中相應的辭彙多,選擇哪個取決於原文詞的具體含義,從原文前的公司名稱中、周邊產品外延上並不總是能夠看得出來。寫的人是自己專業的行家,但譯者不可能事事精通。「接頭」可以行業的不同而分別譯為coupler、coupling、connector、joint、terminal、grapples, wire-rope buckets(鋼絲扣,即鋼絲繩的接頭)、junction box、binding post等多種形式。又如「硬化」一詞,可以根據不同的行業分別譯為vulcanise, cure, harden, solidify, cirrhosis, induration, ossify, rigidification, sclerosis等。
應當盡量通過翻譯用戶提供全面的相關信息。有些漢語詞語概括性比較強,單看漢語不成問題,可在翻譯時卻會很費躊躇。例如「圖文裝訂機」和「圖書裝訂機」都譯成bookbinding machine似無不可,但是到工廠看看才知道是兩碼事:前者簡單的像個訂書機(stapler)或者鐵圈裝訂器(ring spiral winder),後者則是由電機提供動力、有一系列機械傳動、電子控制的真正的「機器」。故而「圖文裝訂機」還是譯為booklet binder或brochure binding device好一些。

5.5. 譯者的學習和積累
既然工具書趕不上時代、趕不上客戶需求,即使趕上了你也不可能及時購買齊全,那麼自己動手便是當然的補充手段。想做一個稱職的譯員就得「喜新厭舊」,應當留心收集新詞、專業辭彙、常用簡稱和縮略詞,虛心向懂行的人求教,注意自己的知識更新、拓展。例如不要一聽說「網路公司」就譯成Internet companies,可以緊追潮流譯為startups, dotcoms, Net operators, net players, ISPs等。再如「奧運場館建設」,不一定要把「場」和「館」的英語詞都查一遍,venue一個就夠了。
如今Internet應用日趨廣泛,翻譯工作也可從中受惠,可以利用Google, Yahoo, Infoseek, Lycos等搜索引擎查新詞語。現學來不及,至少可以手勤快一些,臨時查閱一下可以及時糾正不少錯誤。今後還要出現更多的新名詞,業務上會有許多新的術語,譯者應該經常閱讀一些時代感強的報刊書籍,以擴大知識面,有意識地積累新詞,密切關注、及時收集、學以致用,更道地、更好地使用英語表達。

5.6. 譯文校對和潤色
從筆者經歷過的一些考試和實務看,許多譯文需要大量修改潤飾。所以,譯完后對自己的譯文應當認真校核,確保譯文句法、句義、拼寫等傳達了原文內容,又符合譯入語規範。為了提高譯文質量,譯者最好能養成嚴謹的差錯校勘習慣,貫穿原文梳理、翻譯、打字、審校、看清樣等整個過程。嚴把翻譯關,做到文字通順整潔,內容完整準確,不能「想當然」;嚴把校對關,做到準確無誤,在交稿之前通讀一遍,往往會意外發現一些差錯,如數字、時態、體例、列印錯誤等問題。



常玉田
對外經貿大學英語學院教授

轉自英語翻譯專業資格(水平)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4

主題

3601

帖子

1617

積分

禁止訪問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七級)

積分
1617
3
cwjjzhou 發表於 2006-1-24 18:29 | 只看該作者

good points

個清醒的頭腦。
一種前期謙虛後期敢於批評的閱讀態度。
一本比較新而厚的英漢詞典。
一份國內可以訂到的(因而相對便宜的)英文報紙。

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確很重要!
可是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
多一絲快樂, 少一些煩惱;
不論鈔票多少, 只要開心就好;
累了就睡, 醒來就微笑;
生活是什麼滋味, 還得自己放調料;
一切隨緣, 童心到老, 快樂一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4

主題

3601

帖子

1617

積分

禁止訪問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七級)

積分
1617
4
cwjjzhou 發表於 2006-1-24 18:39 | 只看該作者

let's review it

[CENTER]let's review it

[/CENTER]
1.關鍵仍在英語能力 2.遵循常用方法多做練習  
3. 目標讀者與服務意識4. 本文目標讀者的常見問題
5. 如何做好漢譯英(5.1 不能全指望工具書 5.2. 一詞多譯與表達多樣化
                5.3.儘可能多地掌握背景材料  5.4. 學點專業知識   
                5.5. 譯者的學習和積累    5.6. 譯文校對和潤色
[/COLOR]
No wonder Translation is not easy, especially good translaiton is even harder.

because being a translator requires so many skills, right? so whatever you do is not easy, success seldom belongs to those lazy people, am I wrong?
whoever agrees say, whoever disagrees needs to say more!!

Have a wonderful day![/COLOR]
多一絲快樂, 少一些煩惱;
不論鈔票多少, 只要開心就好;
累了就睡, 醒來就微笑;
生活是什麼滋味, 還得自己放調料;
一切隨緣, 童心到老, 快樂一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5
Adelyn 發表於 2006-2-7 12:59 | 只看該作者
it makes sens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23: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