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較早時期收藏的兩個關於台獨的理論文章,提供給樓主和大家。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台獨"勢力與日本
日本在50、60年代是"台獨"勢力的大本營,70年代後台獨勢力才轉到美國和台灣本土。最近十幾年來,特別是李登輝上台之後,台獨勢力又有借重日本之勢。
李登輝接受過日式教育,並且在日本軍隊中服過役,具有天然的親日傾向。李登輝上台之初,他還信誓旦旦地表示"只有一個中國的政策,而沒有兩個中國政策。"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李登輝的分裂本性就開始暴露出來了,他先是大談什麼"一個國家、兩個政府","一個中國,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中華民國在台灣","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一個分治的中國"等等。雖然骨子裡頭是要分裂中國,但還有所顧忌,有所遮掩。到1999年7月9日,李登輝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專訪時,竟直截了當地宣稱,兩岸之間的關係,是"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36]隨後,李登輝又在多種場合下宣揚他的"兩國論"。一個明顯現象是,李登輝在宣揚他的兩國論時,特別多的是通過日本的媒體發布出來,而且內容也多涉及日本。
早在1994年3月底,李登輝與日本右翼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話"時,李就大談所謂"台灣人的悲哀",並稱兩岸的統一是"奇怪的夢囈"。1994年4月14日,他在接受台灣《自由時報》記者採訪時,宣稱,他所倡議的是一種"務實外交","其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國際重視中華民國在台灣存在的事實,讓世人了解'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的重要性。"在談到日本時,他說他很想去日本,但"日本的態度很保守,因為日本的政治生態與中共的關係太多,再者,日本政府也怕被媒體外界批評,如此一來,怕保不住位子。"他埋怨日本說,"決定日本(政府)人事的辦公廳, 好像是設在北平。"[37]1996年3月,中國在台灣海峽舉行導彈試射演習,李登輝就此對日本《產經新聞》記者稱,中共舉辦演習"對日本是一項威脅,站在日本的立場來看,這是重新思考如何設定日美安保條約中對美國態度的一個契機。"他竟站在日本的立場上替日本著想!1998年李登輝公開向日本媒體表達了他對日本的"不滿",8月19日,李接受日本政論性雜誌《文藝春秋》記者採訪,在被問及他對日本過去的侵略行為的看法時,他說,"日本雖曾發動大東亞戰爭,但已結束50年。如今要提及往事,也於事無補。對於這個問題,日本有很多人在報章雜誌上自我批判,但如果一直這麼做,將使日本失去自信,日本現在需要信心。"[38]公然鼓動日本重返軍國主義。
1999年是李登輝鼓吹"兩國論"最多一年,也是李登輝崇日、媚日言論最多的一年。5月,李登輝拋出《台灣的主張》,關於美日與祖國大陸和台灣的關係,他說,"台灣與美國、日本關係的加深,對亞洲有諸多正面效益,不僅是在經濟領域,在政治領域也有深遠影響,我一再重申,台灣的未來繫於台灣的存在,而亞洲的未來亦繫於台灣的存在。""因此,美日就不應顧及中共的態度,與台灣發展關係。"但是,"遺憾的是,面對中國大陸,立場最軟弱的,竟是日本,日本事事照會請示中共當局,對歷史解釋問題是如此,對政策問題亦復如此。"他還告誡日、美兩國,"如果以台灣海峽的和平安全問題為代價向中共作出讓步,則美國與日本亞太事務的領導地位勢將弱化,對攸關自身的重大利害與生存問題,也將失去發言權。"[39]李登輝如此強烈地希企日本要"爭氣",要成為亞洲的領導者與主宰者,不要懼怕中國,其目的就是為了藉助日本和美國,確保台灣獨立。8月,台灣當局宣布要加入美、日兩國的導彈防禦系統的研製,並建立所謂的"台灣導彈防禦系統"。這進一步暴露了台灣當局投靠美日的立場。11月,李登輝邀請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訪問台灣,謀求加強與日本的"實質關係"。李還宣稱,如果石原訪台,"那麼,(台灣)對日本的感謝之情和親密感就會進一步增加"[40]。12月,李登輝又在台北接受了日本專欄作家櫻井良子的專訪。談話中,李反覆宣稱"台灣海峽兩岸的關係就是國與國的關係",並且強調"台灣必須創造新的文化",這種新文化"應與中國文化有所區別,而是正直、誠實的文化,且是尊重人權,實施自由與平等的文化。"關於他對日本的期待,他說,"日本還是准許修憲較好。日本1月間成立憲法調查會,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建立一套制度可稍微加強總理的權力。使總理可發揮領導力。"日本戰後憲法規定日本不得派兵出國作戰,李登輝鼓勵日本修憲,更進一步暴露了李登輝想借用日本的軍力,實現其分裂祖國的陰謀。
李登輝的言論與行動,完全是無視歷史和法律的行為。從歷史看,1949年以後,台灣與祖國大陸暫時處於分離狀態是由於內戰及外國勢力的干預造成的。但兩岸的暫時分離並未改變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地位。這一點就是當時退居台灣的國民黨當局也是承認的。李登輝自知無法否認這一點,所以故意迴避這些,卻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對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行使過治理權作為一個"歷史依據"來為他的"兩國論"辯護。李登輝這裡又犯了一個錯誤,他把"是否具有統治權"與"是否行使過統治權"混為一談。有無統治權是一回事,行不行使是另一回事。1949年後,中國的國家代表權發生了變化。退居台灣的所謂"中華民國",已經喪失了作為全中國中央政府的地位,喪失了對外代表中國的資格。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第275號決議,以明白無誤的語言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中的一切合法權利,這是對台灣當局喪失對外代表中國的資格的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繼中華民國之後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自然也就繼承了中華民國對全中國,包括台灣、澎湖列島在內的領土及行使領土主權的一切權利。這是國際法公認的準則。1949年後中國政府之所以沒有在台灣實行過治理,完全是由於台灣當局拒絕統一和美國的蓄意庇護造成的。但這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地位。
台灣與祖國大陸分離已有50年,50年來兩岸關係時好時壞,但尚未獲得根本改善,李登輝把其原因歸於中國共產黨進行"武力恫嚇",這完全是顛倒黑白。中國共產黨一直是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定力量,中國的武力從來就不是針對台灣人民的,甚至不是針對國民黨軍隊中的普通士兵,而是針對妄圖分裂祖國的"台獨"勢力及外國干涉勢力的。1958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在告金、馬、台、澎同胞書中指出:"炮轟金門是屬於懲罰性質",是要讓台灣人民知道,台澎金馬是中國的領土,"美帝是我們共同的敵人"。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民解放軍並不是不間歇地炮擊金門,而是打一打,停一停,為的是讓金門軍民得到充分的補給,包括糧食、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他固守,使中國的領土不至落入外人的手中。1979年元旦,中國政府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同時宣布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此後中國共產黨及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業。從葉劍英委員長提出的包括舉行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實現兩岸三通在內的和平統一祖國的九條建議,到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以"一國兩制"的方針統一祖國的偉大構想,再到江澤民主席提出的解決台灣問題的八項主張,無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一貫誠意和務實態度。李登輝說中國共產黨進行武力恫嚇,致使兩岸關係無法獲得根本改善,這完全是不顧歷史事實的胡說,其實,阻撓兩岸關係根本改善的不是別人,正是李登輝自己。李登輝企圖靠外力來分裂祖國,必將成為歷史的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