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華裔小朋友的N種課外活動 (可以添加)

[複製鏈接]

9

主題

18

帖子

14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丈幛 發表於 2006-1-19 1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美國,孩子們除了上學,大部份的課後時間都是在家裡渡過的。在國外,小朋友們的生活環境比國內相對寬鬆,特別是在小學,學校的競爭和功課都很少,他們在放學後會有很多空閑的課餘時間。如何安排好孩子們的課外活動,是華人家長們在一起經常談論的話題。大多數的中國父母,從心底里希望會盡自己力所能及的精力和財力,讓自己的孩子在課餘時間盡量多學些本領,多參加些有益的課外活動。一般來說,不管華人家庭地處美國東部還是西部,華裔小朋友的課外活動應該少不了這幾樣:

1.各種音樂 藝術課

美國和國內的情況可能差不多,鋼琴和小提琴是大多數華人家長讓孩子們學的主要樂器。和國內一樣,孩子們學琴也得靠家長們風雨無阻地接接送送。大部份的華人家長,主要是希望自 己的孩 子通過學琴可以受到一些藝術的熏淘,想讓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當鋼琴家的家長其實很少。但少數特別有音樂天賦的孩 子,有可 能在成年後選擇上美 國大學的藝術系。我 們這裡有一個中國孩 子,最 近就考上了美國某公立大學的鋼琴專業。據她父 母講,這麼多年來,孩子學琴時的艱辛,都可以寫成好幾本書了。孩子學琴前,選一位合適的鋼琴老師,是件很費心的事,因為鋼琴老師的水平高低不一,收費標準也不一樣。通常來說,華人老師對孩 子們要求會比較嚴,進度也會快一些。而美 國老師,主要是寓教於樂,他們通常不會像大部份的中國老師那樣趕進度,但孩 子們卻很喜 歡美國老師的這種教學方法,這真是有得有失。除了學琴,小女孩子學跳芭蕾舞和中國的民族舞蹈來做為一種形體訓練,也很普遍。

2.各種體育活動

學游泳滑冰體操及各種球類,幾乎是每個華人家庭里的孩子,從小就畢不可少的課外活動。通過這些體育活動,孩 子們不僅可以強身,還可以在運動中學會和同伴們在TEAM WROK中如 何更好地相處,從而結識更多的朋友 ,增加自信心。在美 國,一個體育不好的孩 子,比較容易讓他的同學們和他疏遠開來。相反,一個體育很棒的孩 子,會讓他的同伴們認為他很COOL。不管怎麼樣,美 國是一個熱愛運動的國家,體育拔尖絕對是優勢。在我 們這裡,人 人皆知的YMCA經常是家長和孩子們一起運動鍛煉的地方。此外,教堂和社區也會有一些體育鍛煉的設施和場所。

3.學校內的各種課外活動

美國小學里常見的課外活動之一,就是 GIRL SCOUT(女子軍 ) 和 BOY SCOUT(童子軍 ) 了。這是一個培養孩子們責任心和集體觀念的一個校內團體。從學前班 (KINDERGARTEN) 到五年級,小 朋友們可以隨時加入這個團體。有趣的是,不同年級的的GIRL SCOUT (女子軍 ) 和 BOY SCOUT(童子軍 )團隊(TROOP),使用的稱呼是不一樣的。比如,學前班的女子軍叫DAISY,高年級的就叫BROWNIE。在我們這裡,這些團隊的負責人,通常是由家長輪流做。因為許多美 國孩 子的媽 媽都是全職在家的家庭主婦,她們的空餘時間相對會多些,於是她們就成了這些團隊的主要負責人。美國家長們很熱心於這種有益於自 己孩子又方便別人的活 動。在美國,中國媽 媽全職在家的比 較少(特別是大陸來的家庭里),這些媽媽即使有參加這些活動的想法,時間上也不允許。有時候,她們會靠捐些款來禰補美國家長所奉獻的時間。

4.數學閱讀提高班

大家都知道,數學和語文對孩子的學業和將來的生活技能是很重要的。在我們這裡,有許多家長會把孩子送到KUMON學校去提高數學水平。KUMON數學班的教學方法,很像咱國內的題海戰術。孩子們靠大量地反覆做題來提高計算速度和數學水平。他 們很可能在一個月之內,會反反覆復地做那些很簡單的加減乘除。如果孩子們沒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正確地通過所有的測試題,他 們就只好繼續停留在這個水平一直地做下去,直到通過考試為止,才能升入高一級的班。雖然KUMON里也有閱讀提高班,但我 們這裡的中國孩子去的好 像不太多,中國家長們經常會帶孩子到公共圖書館讀書來提高小朋友的閱讀水平。

5.中文學校

海外兒童學中文,是讓每個家長都會感到頭痛的事。對有些孩子來講,學中文不是課外活動,簡直就是酷刑。在美國大城市,通常會有華人辦的中文學校,把孩子交給老師,家長的擔子會輕一些。而在美國的小城市,因 為華人較少,可能沒有中文學校。在這些地方,華人子女的中文教育就全靠家長了。因為孩子們在學校天天講英文,在那裡是沒有中文環境的,讓他們學說中國話寫漢字,真有些像讓洋人學中文那樣,很難,家長們得需要有極大的耐心來督促輔導孩子寫作業準備考試。在我們這裡,中文學校是我們當地華人社區的一景。每個周末,來自本城四面八方的家長們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以 后,然後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做運動,那些經商的華人,還可以趁機在中文學校做廣告。從這個角度來說,中文學校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華人家長們社交的場所。

除了上述的德智體訓練,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和SLEEPOVER(到小朋友家過夜)也是能夠讓孩子們歡呼雀躍的小社交活動。一般來說,適當的課外活動,會陶冶孩子們的情趣,培養他們快樂自信的性格。但課外活動太多,肯定會引起孩子們的厭倦情緒,接送孩子的大人也會累得夠嗆。如果家長能根據自家孩子的具體愛好和興趣,讓孩子有選擇性地參加他們感興趣的課外活動,而不是和別人家的孩子攀比,這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沙發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1-20 03:02 | 只看該作者
謝謝轉載,歡迎添加。這貼子,成了出口轉內銷的啦。

[thread=50258]美國華裔小朋友的N種課外活動 [/threa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主題

55

帖子

3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36
3
假聞 發表於 2006-1-20 15:39 | 只看該作者
轉帖:四小留學生講述:在海外獨立生存的甜酸苦辣

  出國留學是艱辛的。一個個年僅十六、七歲的獨生子女,獨自闖蕩國外,從第一天踏上異國土地開始,身上就背負起生存、學習和競爭的壓力。

  同樣的年齡、同樣的性別,與國內的孩子相比,海外的小留學生們一下子成熟了好幾層,他們把「家」扛在了自己的身上……幾乎每個走過一遭的小留學生都明白了這句話:「最美好的世界在哪裡?在你要飛去的天堂!最艱難的生活在哪裡?在你奮鬥中的地方!你問我,最深切的思念在哪裡?在你那夢回的家鄉……」

  甜

  兒子回國,先進理髮店再進家門。

  主角:小偉,男,19歲,就讀英國諾森比亞大學大二

  留學經歷:3年

  講述者:媽媽

  去英國留學三年了,每年暑假,小偉都會回來一次,每次回來,我總感覺他更懂事了。

  剛到那裡時,學校安排他們住宿舍。因為校舍緊張,到了第二年,他們就被要求搬出去自己找房子。小偉就和幾個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一起租了個農舍住下。樓上四間卧室,樓下是起居室。每年過年他都不回上海,開始我們以為他是因為學習緊張,後來才知道,他是想省錢。

  打電話回來的時候他告訴我們,和他住在一起的留學生都回家過年或探親去了,所以房子空了出來。他就向房東太太租下了樓上的四間,然後等過完年留學生回來后,再做二房東把房間租給他們,從中賺點錢。一來,回家過年的話,在上海時間待長了,回到英國時,如果留學生都到了,房子租起來就比較緊張,價錢會被抬得很高;二來,現在轉做二房東,還可以有一點盈利。所以他每年就只有暑假的時候才回上海。

  從來都沒人教過他這碼子事,也許是在英國時間久了,知道賺錢比花錢難得多了的關係吧。其實家裡不是沒錢供他讀書,能負擔得起去英國留學的,本身底子就不差,但是畢竟那是個消費很昂貴的國家。因為不打工,所以他的生活費基本都靠家裡。但每次問起生活上還需要什麼時,小偉總是說一切都夠用。

  自從他出了國,花起錢來就不再大手大腳,甚至有點摳門了。他有個癖好,以前在國內的時候喜歡收集經典的籃球鞋,即使不穿,也要買上很多,每雙都至少一千多元。但自從去了英國,衣服、鞋子上的花費全都沒了,像變了個人一樣。

  有一次,他暑假回來,我和他爸爸開車去接他。一年沒見了,想想兒子一定是更高大、更帥氣了。沒想到,從裡面走出來的是一個頭髮亂蓬蓬,看起來很邋遢的大男孩。哪像是從外國回來的呀?分明是從外地來的嘛!

  飛機上12個小時,回家第一件事當然要洗澡,但我不敢把他帶回家,怕這樣的兒子會被小區的保安認為是不曉得哪裡跑回來的臭小子,而且一大家子人都在家裡等著他,當然要弄整潔了才能進門咯。所以我就直接帶他去理髮店,然後再回去。

  小偉說:「英國剃個頭要25英鎊。太貴了!以前在上海的時候,我三個月剃一次頭,充其量每次才50多塊錢,而那裡一次就要300多人民幣,太不划算了,所以在英國的時候我留了很長時間長發,不是充帥,而是為了省錢。既然這次要回國,那我就把頭髮留到祖國再剃吧。」

  兒子自從留了洋,變開朗了很多,也更喜歡和大人溝通了。也許是一個人在外面,所以就更加珍惜親情了。哥哥、姐姐生日、結婚,他都會很懂事地帶回來很多禮物。以前小偉是個有點自我為中心的人,但現在的他,真的變了很多,懂事了很多。作為父母,我們真的從心裡感到甜。

  酸

  她居然跟死人隔著堵牆住了一個月!

  主角:貓貓,女,20歲,就讀德國杜伊斯堡大學預科

  留學經歷:1年

  採訪貓貓是通過網際網路完成的。她的文字中透著一種憂鬱。筆者問她,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嗎?她說:「如果讓你生活在一個除了鍵盤和自己哭泣的聲音外,沒有別的音符的世界,你還會像原來一樣開朗嗎?」

  她是一年前去德國留學的。因為曾應一位德國老師的邀請去過歐洲旅行,那裡優美的自然風光、清新的空氣、盛放的鮮花、悠閑的生活節奏以及老師家人的熱情好客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高中畢業后她就選擇到德國讀大學。但是做遊客在德國走馬觀花和做學生在德國生活畢竟有天壤之別,而她那時卻完全沒有想到這一點。

  開始,貓貓住在一所私人的宿舍里,宿舍有十幾層樓高,每層住十來個人,廚房公用。她那時想,很快就可以認識很多人了。但在那裡住了兩個月,她沒認識幾個同學,甚至很少見到有人出入。白天上課她基本不用怎麼說話,晚上回家就對著四堵牆,很是鬱悶。人也越來越內向。書桌上方,從國內帶來的照片擺滿一排,看著父母和昔日同學熟悉的面容,看著和他們在一起時,自己一臉的幸福,她寂寞的心才算找到一絲安慰。

  「有一天,我放學回家,遇到一個鄰居,她告訴我,住在我旁邊的那個鄰居死了,警察剛剛把他的屍體抬出去,而且,警察還說,他已經死了一個月了。我目瞪口呆,冷汗直冒。那鄰居我見過一次,還跟他說了幾句話,他是個德國人,怎麼突然就死了呢?我雖然一直覺得走廊上、房間里有異味,可是從來沒想過他死了!我跟死人隔著一堵牆住了一個月!我在國內時可沒想過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鄰里之間的關係冷漠到如此地步,鄰居死了一個月我還不知道。他的親人朋友呢?難道他整整一個月沒有音訊,他的親人朋友,也漠不關心,不聞不問?或是他根本就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自己一個人孤伶伶,失意抑鬱,終於厭世而去?原來德國不僅有優美的自然風光、清新的空氣、盛放的鮮花、悠閑的生活節奏……還有那樣冷冰冰的人際關係,那樣失落的人生。Das alles ist Deutschland!(這就是德國!)」

  貓貓在網上和筆者聊了很多瑣碎的事,她說,生活原本就是瑣碎的。比如她每天要花2個小時去做飯、洗碗、收拾房間;比如她每個星期要去超市2次、洗地1次、洗衣1次;比如她每個月要換洗床單1次。

  在德國時間長了,貓貓說自己人都跟著變了質。她會身不由己地在超市裡揀特價商品。如此的斤斤計較,讓人不寒而慄。她真的很痛恨看到別人一臉得意自豪地告訴她今天又如何如何省了一筆開銷,如何機關算盡省下每一歐元。可是生活所迫,再痛恨也得照做。

  筆者的第二外語是德語,曾經也夢想著能去那個國度留學,但聽完貓貓的敘述,一下子對那裡沒了好感。貓貓說:「千萬別對任何事物期望太高。在德國旅遊時那點浮光掠影式的印象太好了,以為德國=歌德、席勒、海涅、托馬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1: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