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獲取獎學金的心得

[複製鏈接]

67

主題

103

帖子

7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2

積分
7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nren 發表於 2004-2-6 23: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出國留學最令人難過的時候,莫過於眼見學業勢將完成,但銀行存款
見底,周轉支付單、信用卡即將形成問題的時刻。幸運的話,一通越
洋電話向父母求援,也許可解危難。萬一經濟發生恐慌加上求援無著
,確實可以叫留學生急出病來。臨渴了才試著去掘井,未免可悲,何
不來個未雨綢繆的計劃呢? 
留學生若能學會如何妥善計劃自己的生活,將學業計劃與生財、節流
搭配得很好,經濟恐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學業成就和經濟狀況本來
就息息相關。負桫在外,處處需要用錢。但是,這些錢,哪些可以不
花,哪些可以少花,哪些甚至可以由學校替你支付等等,都是值得學
習的常識和技巧。多參考他人成功的例子,可以助你觸類旁通;多記
取別人失誤的教訓使你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避免走冤枉路。當然
,最好的情況是,不但完成學業,而且省下許多留學基金,同時也把
自己訓練成生財、理財高手。 

下面,筆者將舉幾個實例,把個人獲得獎學金的經驗提供給有心人蔘
考。這些經驗和看法只是拋磚引玉,並非必然準繩。因人而異、因時
而異、因地制宜的道理,必須謹記在心。 

我為什麼要尋求獎學金 

我來美留學之前,就知道自己的積蓄只夠維持一段時日,只要一適應
求學生活,就得尋求獎學金甚至打工,絕不能讓自己坐吃山空。然而
,初來美國,為使自己儘早適應新環境,得預留絕大多數時間去圖書
館,去體認學校的文化、人情,去觀察社會風俗習慣,打工確是不宜
。因為,打校外工是非法的,又多半耗體力而少報酬,對學業有害無
益。而校內打工,則多半是圖書館或餐廳的零工,也只是浪費時間,
對自己的學習和經濟情況幫助極少。相反,拿獎學金的好處就太多了
,既可以免去學費的開銷,又可以讓自己名正言順地享有一份「系」
里的參與感。能完成繫上的研究任務的話,就能獲得一份成就感;能
和其他老師或研究生合作的話,就多少可以體會到一點歸屬感。姑且
不論獲獎學金是一種榮耀,單在學業、經濟效用、群體交往的效益上
,自然比打廉價勞工合算得多。因此,第一學期,我投注心力學習,
觀察周圍的環境,並在和繫上師友的接觸中,偶爾透露自己尋求獎學
金的心境和願望。 

意外的機遇 

認真學習、勤奮進行教授指定的實驗和報告,努力練習寫作,學會與
師友交談,是留學之初最重要的關鍵。我鼓勵自己在下課後,多認識
幾位老美同學,多跟教授閑聊幾句,並和上課的教授約談,至少一周
兩次。初生之犢的我,儘管能深談的英文有限,但至少聊及家常瑣碎
的時候,我能達到加深教授對我的印象。甚至,當我去參觀校內附設
的幼稚園,也不忘敲門進入主任辦公室表示謝意,並概略地表達自己
對幼稚園規模的看法,因此,我認識了園主任。我原本目的是為了方
便日後的參觀活動,沒想到的是,在接近第一學期期末時,那位主任
竟然主動問我是否願意在她辦公室工作,並指明因幼稚園是系辦的,
我可以享受獎學金學費全免,並可拿每小時五塊五的薪資。這個機遇
,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得來全不費工夫。我之所以說它是意料之外的
收穫,是因為我以為所謂獎學金,只是在系裡為教授工作,只有和「
有錢有勢」的教授「相互看對了眼」,才有獲獎學金的機會。怎知道
在那些公認的權力外緣,仍有德澤可以披被!自然,我很樂意地接受
了那份工作。 

經驗的豐收 

借著這份工作,我磨練自己支配運用工作、學習和休息的時間;我也
得以觀察、衡量、思索和探究美國人正式和非正式的應對禮貌、行為
模式和辦事態度。因為工作關係,我鞭策自己擴展能力和興趣,又因
為領受獎學金的關係,我得以免費接受「公眾演講」的英語訓練。在
這個訓練的結業期間,指導老師為我拍攝的錄影帶更邀請我系裡的指
導教授寫評語;最後,這兩位指導人的書面評語和報告分送系裡、我
工作的老闆處和外籍學生辦公室存檔。這個程序,無形中又為我的個
人資料添加了一筆多姿多彩的印記。接下來的三個學期,我不但仍享
有那份工作,我還伸展自我的活動空間,擔任我校(哥倫比亞大學)
教師學院的中國同學會會長、外國學生聯合會的文化部主席,並協助
我系主辦學術討論會的大會工作。此外,我在師長、朋友的交往中,
進一步贏得了友誼和信任。最後,我被選為當年「國際學生傑出貢獻
獎」的受獎人;最終,我不但得以省下自己三學期的留學基金,完成
了碩士學位,同時贏取了不少社區、校方和工作地點所給的隹評。這
些雖然忙碌卻有價值的過去,又幫助我取得了博士班的入學資格,也
讓我具備了應對往後更複雜、更高消費的生活環境所需的條件。 

另外,和中國留學生最有關係的,就是個別財團、學術交流基金會提
供的碩士、博士論文研究獎學金,如蔣經國學術研究獎、中國時報學
術研究獎、美國學者學會(ACLS)學術研究獎、福特基金會學術研究
獎、亨利露絲基金會、道奇基金會、約翰霍普金斯獎助研究計劃以及
海峽兩岸的政府獎助研究計劃等。這些基金會多半是鼓勵深入研究本
國文化、人文、社會科學等主題的獎助單位,對於想在這些學科範圍
發揮專長的有心人,獲獎機會並非沒有可能。 

除了大基金會之外,各學院、學系都會有一些私人捐贈的獎學金,獲
取條件大小不一。有些明文詳列在每學期發行的學院目錄上,如哥大
的教師學院手冊就刊載110多種名目精彩的獎學金,供有心人獵取。
有些則未必刊載於校刊目錄,卻存在於各系負責人手裡。有時候,恐
怕是遭遇經濟恐慌的人硬著頭皮去聲援吶喊,才發現原來系裡某處有
些不為人知的財源呢!這種財源,有些相當慷慨,只要是學生的情況
值得同情,大錢、小錢不等,只要系負責人簽名同意撥予,或給支票
,或給現款,非但不扣稅,更不要求任何工作或研究義務。

免費的學術之旅 

記得91年秋,筆者很想趁本科系的學術年會之際去一趟華盛頓特區,
並且認真探討、觀摩這個學科的科際大局和氣象,進而分析何項主題
在當今主控前景大勢,以備自己論文取向之參考。但希望能不花大錢
達成多項計劃,就得找「人」資助。我根據常識判斷「科際年會」自
然應該單刀直入,找系主任要求支持。所以在主意打定之時,明知夜
晚十點辦公室不會有人,仍先打了電話,簡短錄了留言,交代了兩件
事:一是自己想參加年會增廣學科知識的意願,二是自己經濟能力有
限的窘況。打電話的目的是要讓系主任第二天來辦公室處理公務時,
將這條訊息先記錄下來,成為「公務」中的一項,去預先思考。另外
,我在錄音的結尾還說明自己企盼能在最近有與他面談的機會,當面
徵詢他的建議和指示,給自己在系主任心中建立一個善於學習、有心
聽取其高明指教的印象。如此夠專業道德的系負責人,自然會在我約
好來見他之前,先把解決辦法為我想好。果然,在我第三天打電話與
他約面談時間時,他已想好贊助我去參加華府年會的財源,並囑咐我
來面談時記得帶學生證。他要我去他辦公室拿同意授予函,再去總務
司,憑學生證領取550元現金的資助。結果,我去了趟華府,和同學
分住青年旅社兩夜,加上來回火車票,總共花了不到300美金。所有
目的都達到了,機會也掌握了。更重要的是,我是由系裡獎助去的。
至於,我竟然最終凈賺250元美金,也在意料之外。 

從「有心人」到「全人」的養成 

總而言之,獲取獎學金少不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有些獎
學金是可以在出國之前確知的;有些是可以來校以後爭取的;有些獎
學金到手了,仍可以飛掉,只因你不勤學社交技巧、不合群,甚至隨
波逐流,皆可能造成財源中斷;有些獎學金是隱藏在人際交往溝通之
間的,是靠「有心人」去挖掘、贏取的。我們外國留學生享有獎學金
后更要懂得如何盡責和表達謝意,一則可以保住續得年限,二則是你
的表現可以為後來爭取的同胞贏取些許好感,建立信用。拿了獎學金
,就過河拆橋,或口吃閉塞不對給獎人表達衷心感謝的人,不但阻礙
了同獎再授「同類」的可能性,更說明此人在求學深造道路上,應對
進退的功課交了白卷。因為任何一種獎學金,在獎助得獎人的時候,
都是要確認該人的學術專業潛力,表揚該人在人群社交中能溶入社會
系統、進入文化情況,並且懂得負責、回報的道理。   

最後,如果你也是「有心人」,應該試著不要把獎學金僅僅當做「錢
」的代名詞。因為,獎學金支持的不只是一個經濟狀況,更是一個「
懂得如何做社會人」的表徵。獎學金原本就不是同情救濟金,而是對
各方面均表現出色的優秀者的讚賞。因此,要贏得獎學金,不應在有
了經濟恐慌時才積極進行,而應是平日求學過程中不斷累進的目標。
若留學生在平常就注意養成一個「全人」、「社會人」和關心學科的
「學術人」,拿獎學金就水到渠成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1: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