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政府沒文化

[複製鏈接]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htsl 發表於 2005-12-22 06: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電影理論家有了重大發現發現,我們坐在家裡發現美國也有數不清的主旋律影片。
     《泰坦尼克號》來了,許多人說這是美國的主旋律影片,《大兵瑞恩》來了,也有許多人告訴我這是主旋律影片,《彗星撞地球》也是主旋律影片,《阿波羅13》更是美國主旋律影片。一時間,似乎美國影片皆主旋律了。難道美國也跟我們這裡風景一樣,懂得如此這般的精神文明建設?
     這個說法首先是從理論界開始的,但是我們似乎都沒有仔細論述究竟是在哪個意義上說美國也有主旋律,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沒有說明他用這個詞與我們中國談論的「主旋律」一詞有沒有根本性的不同。
     創作者也經常說美國也有主旋律,吳子牛等人都寫過一些文字。大意是說美國也有很多主旋律片子,美國導演也拍主旋律,我也要把「以國家為主角」的主旋律影片(指他的《國歌》)拍好。王瑞在《衝天飛豹》的導演闡述中也認為「大家都看得出所謂美國大片中有許多其實就是我們的所謂『主旋律』」。談到《衝天飛豹》,他說寧願把自己的「這部電影稱為主流電影。」(引自《電影藝術》2000年1期)
     這裡我看到很有意思的現象,一方面許多人喜歡把美國描說成遍地都是主旋律電影,一方面許多人非要強調一下自己拍的不是主旋律影片。這其實是一種話語內容的兩個方面。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馮小寧。馮小寧堅決不承認他自己是主旋律導演。「電影界很多人說,馮小寧是『主旋律導演』我是壓根就不承認的。」他非說「任何一個導演,包括我,都是因為某個故事打動了他,他才會去創作這個作品去感染更多的觀眾。」(引自1999年8月6日《文匯電影時報》《馮小寧談〈黃河絕戀〉》)可就我的個人印象和得到的公眾反映,馮小寧是公認的主旋律影片大師。因為他的《黃河絕戀》是中國主旋律影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所以我國的電影局才把它送到美國去讓奧斯卡獎評委們看看能否給個最佳外語片。這真是考驗。
     我們的一些管電影的領導好象更喜歡談論「美國的主旋律」。一般是說人家的主旋律影片劇作多麼細緻,人物多麼鮮活,電腦動畫多麼氣勢磅礴,音響多麼動人心扉,接著的感嘆就是,我們的藝術家怎麼就不懂這些呢,怎麼就不會包裝呢,怎麼就拍不出那種吸引人的主旋律影片呢。這表面是感嘆,其實多少有些把手指頭點到編導的鼻子跟前了。在這種感嘆面前,我們的許多電影藝術家多少會有點灰頭土臉、懷疑自己是少了點藝術細胞。要我可能也會有點抬不起頭來,拿了人家的錢,拍不出人家滿意的片子,要麼是不敬業,要麼是腦子不夠使。
     可是,我們這麼說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主旋律影片是有具體內涵的,它是一個絕對本土的概念。在現存的中國文化格局內部,它又是一個很具有電影特色的概念。因為這個詞是在大陸電影界提出來,然後推而廣之波及其它文藝形態。
     首先,主旋律電影是一種主導文化,勞駕注意,並不是主流文化。主導文化是國家的領導集團或階層倡導或直接運作的文化。我覺得英文可譯為:  dominant culture 或 guiding culture。主旋律影片反映的是主導意識形態。在與現實的關係上,它堅持一元論的真理觀、堅持認識論上的可知論、反映論,認為文藝應該而且可以「忠實地反映」客觀現實。
     在文藝觀上,主導文化強調教育功能,認為文藝要有主題。現在的高中生不一定都能考上大學,可拿到一篇語文課文熟練地劃分段落、總結出主題思想是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已經過多次訓練的技術。這一文藝觀是由這一信念推演出來的:覺悟的先鋒隊的意願代表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方向,所以由執政黨領導集團倡導的文藝應該具有較先進的思想觀念。
     主導文化在文藝功能上強調它的「引導」、「導向」作用,要求文藝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武器一詞的選用既是從當時現實生活取來的形象語言,又準確地傳達了主導文化在生產主導意識形態中的作用。
     與主流文化的徹底商業化生產模式不同,主導文化的作品主要以行政系統的運作方式生產出來。這反映在資金的調撥、題材的決定(文革時曾批判過「反題材決定論」)、創作者的選擇(江青曾親自派浩然去寫南沙海戰、樣板戲的創作班子也由江青親自決定)成品審查都由領導和政府機關操辦。通行的詞是某某領導「抓」出來什麼好作品。一直到最後的觀賞也經常用發紅頭文件、有組織集體觀看的形式。近年來,隨著文化事業的商業化過程,許多主旋律作品可以靠政策倡導和經濟輔助在獨立於政府機關之外的商業生產機構創作出來。此外,領導集團還通過掌握媒體和頒發獎項來進行導向。
     在藝術模式上,主導藝術和大眾文化的主流藝術的要求幾乎一樣。準確地說主導藝術的語言系統、敘事模式是和主流文化中的主流形態基本重合。它一樣使用強調因果關係、情節線索、戲劇衝突的敘事模式和透明易懂的藝術語言和牢固樹起第四堵牆的封閉空間。這些都是為了讓觀眾、讀者保持真實感、忘卻虛構性。與之相對應,主旋律電影當然應該建立易理解的、有透明性而不致造成閱讀歧義的權威性藝術語言。
     與主流藝術還有一點不同的是,主導文化中的禁忌稍多一點。因為主導藝術擔負著指導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方向的任務,有時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反映政府、政黨立場的「官方說法」,主導藝術當然要原則性強一點。故而政治的、性的、宗教的、民族的禁忌要多一些。與之相比、商業性的主流藝術品製作者倒不避諱表現普通大眾心中的許多陰暗慾望。當然,也有的新、老左翼理論家認為他們只不過甚至利用這些慾望做自己的搖錢樹,甚至是替資本主義或后殖民主義鳴鑼開道。三十年代著名的左翼影評家塵無就在一篇名為《打倒一切迷藥和毒藥,電影應作大眾的食糧》的文章中批評美國電影:「利用著醇酒、婦人、唱歌、跳舞之類來麻醉大眾的意識, ¨¨使大眾們忘了時代、忘了社會,忘了階級¨¨在麻醉中淪亡、馴良地匍伏在資本主義的組織之下罷」。(《王塵無電影評論集》中國電影出版社1994年)
     理清了具體概念的內容,我們稍微仔細打量一下美國電影大概就能知道它沒有主旋律作品。它在創作者的狀態、策劃和市場運作、作品的觀賞這一系列過程都與我們的主旋律風馬牛不相及。美國政府是沒有文化的,美國有農業部、有司法部可是沒有文化部。老百姓不允許政府管文化的事。我看美國電影是比較多的,要叫我用最簡單的話總結印象,就是一個字:亂。僅就越戰題材而言,它既有在戰爭中就反思、反戰的《歸家》和戰後進行控訴的《野戰排》、《生於7月4日》,也有鼓吹國家主義和狂熱的英雄崇拜的《綠色貝雷帽》、《蘭博》。就愛情題材而言,我看到過《廊橋遺夢》,這部片子是不是可以歸結為發一下情、再止乎禮;我也看到過把夫妻關係、兩性關係探討到讓我感到恐懼的《大開眼戒》。最根本的一條是美國沒有一種屬於政府的意識形態,它的媒體是受各種觀點思潮和利益集團支配的。也許它亂作一團是致命傷,可我們非說它有「主」旋律,就有點粗暴,就有點自說自話,弄不好就是以我們三千多歲的老身強姦青少年或是干涉人家內部文化。
     就實際的資金運作來說,美國倒有一部很象「主旋律」的影片。1970年美國軍方出錢向20世紀福斯公司定製《巴頓》將軍。但是,由科波拉編劇的這部影片在思想上是有反戰色彩的,影片描寫了巴頓這位自以為是的戰爭之神是如何走向戰爭狂熱甚至戰爭狂人的道路,讓我感到對他亦可悲,亦可怕。不過,那也就是20年前,現在,美國好象沒有廣電局也沒有文化部,誰要是拿國家的錢來拍電影,我估計立馬就會被美國傳媒炒成一個:「電影門」事件,獨立檢察官斯塔爾又會被放出籠來,緊咬住某個亂捧國家級女明星的人不放。
     所以,我希望不要混亂地把什麼都往一個鍋里煮。是有中國特色的地方,就說清是唯我獨樂樂,不一定非要描述成「環球同此涼熱」。要是把《巴頓將軍》也叫做主旋律影片也就算了。要是把《泰坦尼克號》、《阿波羅13》、《彗星撞地球》、《大兵瑞恩》甚至《辛德勒的名單》都叫做美國主旋律影片,那美國影片也太不主旋律了。《刺殺肯尼迪》中,凱文•科斯特納一段近10分鐘的含淚獨白把上至約翰遜總統,下至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的人員機構罵的狗血噴頭。《國家敵人》、《烈血天空》都把體制內的異化力量作為敘事上的反面邪惡形象。這讓我想起劉擎先生話:「如果這樣的媒體可以被稱為『XX宣傳部』,那麼他們的從業人員也太不稱職,至少要請鄧力群來從頭教起吧。」(引自朱學勤《書齋里的革命》487頁,長春出版社1999年12月)。
     當然,很多人說美國有主旋律電影並不是說美國也有領導抓出來的宣傳電影,而是說美國電影中有一種基本的共同精神。我也這樣認為,就是說美國電影有主旋律,可美國沒有主旋律電影。美國電影有自己的主導動機,類似交響音樂的主題。就我看來,美國很多好看的電影和世界各國的優秀作品一樣,在底層是有一種共同人性,一種各民族、各宗教可以交流、共享的基本倫理。這是一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基本情感和人道精神。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保有財產的權利。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沙發
 樓主| phtsl 發表於 2005-12-22 06:36 | 只看該作者
這文章使我想起了我在年輕時候看的一部美國片子,忘記叫什麼題目了,說的是一些人搶救被雪崩困住的人,結果有一個搶險隊員被凍死了。

可笑的是,當時的國人認為美國有這麼一部展現「雷鋒精神」的片子,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我們曾經相信美國人都是惡魔。實際上無論什麼制度,都得有維護那個制度的基本人性和人道精神。這在現在當然是不需要特別說明的大實話。

至於管理電影的那些官員把美國的某些電影叫做「主旋律影片」,除了說明他們無知之外,不能說明別的。區別在於:我們的主旋律影片,是政府「抓的」;美國也有一般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但政府不會去抓這種事情――自由思想嘛。我們中國人至今相信,如果政府不在道德上當老師,人民絕對會成為惡棍;而我認為,事實恰恰相反。不過,我想強調的是,政府官員以身作則,倒是絕對必要。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保有財產的權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04: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