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同志 正常與非正常的尷尬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5-11-15 23: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同性戀小說《漂亮男生》出版的消息一經報道后,立即引起網民的高度關注。短時間內,相關新聞被一些網站紛紛轉載。關於泰迪的真實身份也引發了一些人的好奇,這種對作者身份和生活的關注,也真實地反應了國人對同志群體漠然態度的改變。在我國如何正確認識同志人群,這條道路還很漫長
目前,我國15歲至60歲的同性戀人數約為3000萬,其中男同性戀和雙性戀2000萬,女同性戀為1000萬。專家曾對生活在大中城市、受過良好教育、相對年輕和「活躍」的男同性戀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同性戀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十分令人擔憂。因為受歧視,30%~35%的同性戀者曾有過強烈的自殺念頭,9%~13%的人有過自殺行為,專家普遍認為,這個特殊群體的生存處境依然很艱難,遭受嚴重的社會歧視。中國同志,面臨著正常與非正常的尷尬……  
《漂亮男生》

  
對同性愛者的命名和界定
走進中國同志人群
  同性愛一詞1925年由英文homosexuality譯為中文,見於《性教育與學校課程》(商務版)中「同性愛與性教育」一文。后漸被同性戀一詞替代。1980年代初,同性愛一詞再度出現於且越來越多地見於學術專著和期刊、科普專著。從字面上理解,同性愛指同性之間與性愛相關的意識、情感和行為,易於理解和界定……   
在現實生活中,同性戀者往往是隱性的,他們過著與別人相同的生活,除了與自己群體的交流之外,他們對外是沉默的。據同性戀研究者李銀河搜集的材料分析,中國的同性戀者一般也會像一般人一樣娶妻生子。但是,這些人結了婚往往是被迫無奈的選擇。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不得不對妻子隱瞞事情真相,隱瞞自己的同性戀傾向……
西安:選擇因為疲憊(圖)
長春:同性戀者生活調查
  西安,這座古老的城市,是張北川教授多年來持續關注和研究的地點之一。它是除了北京、廣州、成都、重慶等幾個城市之外,全國「同性戀」人群聚集較多的城市。淳厚的民風,獨特的文化內涵,加之高校林立,年輕人聚集,西安因此吸引了眾多異鄉客在此駐足。那些在家鄉遭受情傷,或者因為暴露「同性戀」身份而不得不自我放逐的人,願意在這裡癒合他們的傷口,開始新的生活……
  G在長春這個城市中有著自己的家庭、妻兒和事業,他每天和其他35歲事業有成的男人一樣開著私家車上班,下班後會和家人一起吃晚飯,督促孩子學習。只是在一些不確定日期的周末,G會偶爾出去和「朋友」聚聚。「我不討厭我的妻子,儘管我們有了一個7歲的寶寶,但是我還是清楚地知道我真正喜歡的不是她。」對於這種在兩個世界間的轉換,G似乎很習慣,其實在他內心的深處,更多的是煎熬……





復旦同性戀研究課
火爆到座無虛席
  高燕寧教授認為,能夠承受家庭壓力公開身份的,必然是在家庭中處於強勢地位的人。比如獨生子女,家庭如果不能接受他們的性取向就意味著失去他們,因此很多家長抱著「不如接受他們」的心態來對待。「這是一個進步,說明社會已經開始用一種緩和的方式來處理。但對於大多數同性戀者來說,我們仍然不主張輕易『出櫃』」……
中國:公開同志身份,無異於自毀
  我們現在的社會,要求同性戀者「出櫃」,無異於要他們自毀。即使是不結婚,選擇與同性生活,對大多數「同志」來說,也基本上是做不到的事情。其實就算允許同性結婚、共同生活,又有多少人會真的這麼去做呢……
  


同性戀告別隱秘時代
媒體向同性戀敞開
  對中國的同性戀而言,2005年是一個節點――媒體已向同性戀話題開放空間,大學「通識教育」階段的沉默也被打破――一個以隱秘為特徵的時代結束了。還有一些變化正在發生。前不久,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調查》播出的新聞專題片,幾個同性戀者的面部形象正面出現在熒屏上,這在以往任何時候都不曾有過……
世界:歐美一些國家承認同性戀合法
  1982年美國的舊金山通過《同居法案》,承認同性戀家庭為合法,目前美國的50個州已有一半將同性戀合法化,如果說人們對性的態度標誌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科學與開放的程度,對同性戀的態度更是一個明顯的標誌……



  鏡頭一:過去十年中,同志人群的一些有識之士,足以稱得起是先行者。尤其是最初的活動,因為是在社會不予承認,甚至還時加壓制的環境中進行的,知道詳情的朋友不多。今天,許多朋友已經「淡出江湖」。但是,他們卻用犧牲和奉獻積累了許多至今並沒有認真加以總結的寶貴經驗。
  鏡頭二:同志人群從一開始進行以預防艾滋為主導的爭取生命價值和平等權益的活動,積極尋求支持者,和有關的專業機構和專家形成了很好的合作關係,並且沒有放棄自我關注、自主闡釋的艱苦努力。
  鏡頭三:1995年,香港出版了全部由大陸同志人士撰寫的文章合集《北京同志故事》(非小說)、《我們活著》,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鏡頭四:1996年,香港出版了「兩岸三地」同志人士的小說集《他他她她的故事》,其中收入了大陸人士崔子恩、童戈、林白、石燕的小說。鏡頭五:1997年,香港分別出版了崔子恩的長篇小說《桃色嘴唇》、童戈的小說集《好男羅格》。
  鏡頭五:1998年,張北川醫生主持的「朋友」項目終於破土而出。而在這一年,同志人士自發、自主開辦的「北京99575同志熱線」開通;一些同志文學網站也相繼面世。
  此後,全國同志人群的志願者活動在「朋友」項目的啟動、同志人士的支持和參與下,進入了新階段……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13: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