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產相機風雨六十年

[複製鏈接]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10-24 20: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說到相機,那肯定是個好東西,自從有了相機,我們的快樂、悲傷就能隨時隨地地定格在張張小紙片上,甚至在電腦上,在網路上。可是,要是在相機前面加上「國產」二字,不少人就會開始搖頭了,「國產相機?垃圾、便宜貨、不值一提……」當然,筆者也曾是這不少人中的一分子,看慣了旅途中各人手中各式各樣的數碼相機,聽慣了關於國產數碼相機與國外數碼相機的各種爭論,浮躁的心也曾一度湮沒於這種種習慣之中――數碼相機是好的,國產都是垃圾的。直待接到本文的主題,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和雜誌,筆者才發現,原來我國的照相機曾經有過那樣一段燦爛的歷史。

  傳統照相機工業在我國的發展,至今已經有60年的歷史。在這一甲子的時間裡,中國的照相機工業的發展很奇怪地和人的一生相吻合,誕生-少年-青壯年-衰老,其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輝煌」,從「輝煌」到引以為傲,從引以為傲到逐步衰落、萎縮的過程。在一個人來說,這是普遍現象,但是,在一個工業來說,這60年的光陰似乎過於短暫了。反觀國外,從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發明了世界第一台照相機至今,國外的照相機工業品牌有不少都維持了長時間的發展,甚至隨著時代的變遷還完成了脫胎換骨的轉變。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國內的產商思考――我國的照相機工業到底怎麼了?要尋找這個答案,我們不妨從我們自己的發展歷史著手,從國內廠商一味模仿跟風遊走,國內消費者追求非國產的今天,回到那一段歷史中去,一起感受我國相機60年的足跡。

  一、誕生:1955年-1960年

  關鍵詞:大躍進

  嚴格來說,我國的照相機技術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宋代或者更遙遠的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如果非要增加愛國熱情的話,說照相技術最先是由中國人發現的又未嘗不可^-^。而我國照相機工業的建立就遠遠晚於照相機技術了,中華民國時期雖然曾有「仙樂」的曇花一現,可是真正的起步卻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

  產品搜索一:仙樂(SELO)牌照相機

  說到仙樂,不能不提中國照相機工業第一人――鄭崇蘭先生,同時還有他的一句話「我開照相館以後,發覺所用器材都是從外國進口,我想這些東西我們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買外國貨。」正是他的人,他的話,為我國照相機工業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礎――國貨當自強!

  

  (鄭崇蘭和仙樂)

  

  (至今國內僅存的一台「仙樂」,正面視圖)

  

  (「仙樂」俯視圖)

  仙樂(SELO),又稱「維納氏-仙樂」,由鄭崇蘭先生製造,是我國可考相機製造史上第一台國產相機,出產於新中國建立前的1947-1948年,總產量200多台。具體配置不詳,是古老的箱式照相機。

  儘管筆者自以為是地在小標題中給我國照相機工業的誕生定了個1955年,但1955年其實僅僅是一個隱約的起點,一個籌備階段,據相關資料考證,當時中央已有製作國產相機的指示,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工廠遲遲沒有建立,一直延續到了1956年。所以,中國照相機工業真正意義上的起步是在1956年,從這一年開始到1960年,在國家支持和總路線、大躍進的鼓舞下,全國各地照相機工廠開始了誕生的進程,有如雨後春筍般地一一出現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重慶……相繼建立了照相機廠,用了四年的時間啟動了我國的相機工業。

  1956年1月15日, 由北京大來精機廠與永新合作社、榮炎合作社聯合組成的公私合營北京市大來照相機廠成立(后更名為北京照相機廠),這是是我國第一個生產照相機的企業,最初生產仿西德「萊卡」型的35毫米焦平面快門照相機(「大來」牌,后改成天壇牌)。由於當時製造照相機的成本過高,導致了產量僅不到20台。

  產品搜索二:大來(也有稱「大萊」)牌照相機

  「大來」照相機是新中國第二台由照相機生產企業生產的相機(第一台呢?當然不是仙樂,而是後面的「七一」牌),由於其仿製得相當成功,而且據說效果不錯,所以在當年惹來了《工人日報》與《北京日報》的長篇報道。

  

  (當年《工人日報》對「大來」生產的報道)

  

  (「大來」的「後代」――「天壇」)

  「大來」照相機b有一個M39×1的3.5/50單層加膜鏡頭,速度範圍1/20-1/1000秒,其他配置不詳。

  1956年4月18日,同樣是公私合營企業――天津市照相機廠成立。為向中國GC黨誕辰35周年獻禮,特於成立之初就加速試製定名為「七一」牌的照相機。由於當時大躍進之風異常厲害,所以,短短不到3個月的時間,天津市照相機廠就試製出了「七一」牌(正式生產時定名為幸福Ⅰ型)120摺疊式照相機。「七一」牌照相機的試製成功,開創了中國照相機製造行業獨立生產照相機的新路,標誌著我國的精密機械、光學儀器、物理化學、數學等科學技術綜合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產品搜索三:七一牌照相機(幸福I型)

  「七一」 牌照相機是我國第一台自己製造的摺疊式照相機,也就是業內稱的120照相機,於1956年7月1日作為黨慶禮物試製成功,但是沒有對外發售,是一台標準小型摺疊式相機。除了鏡頭用的光學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個零件,都是用國產原料做的。

  

  (「七一」的後身――「幸福I型」)

  「七一」牌照相機採取可換鏡頭,手動光圈,眼平取景1/30―1/500 秒自拍掣及閃光同步。其他配置不詳。堪稱大躍進經典產物。

  1958年3月17日,由上海鐘錶工業公司照相機試製小組和多個文具、電鍍等廠家聯合組建的上海照相機廠成立。上海鐘錶工業公司照相機試製小組也把仿製蘇聯「卓爾基」35毫米鏡頭快門照相機定名為「上海58-Ⅰ型」,接著開始仿製西德「萊卡」機――「上海58-II型」。凡了解我國相機發展歷史的人都知道,1958年上海照相機廠生產的「上海58-I型」相機,在我國照相機發展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地位,「上海58-I型」的出現,標誌著新我國相機生產走向正規,也是第一批工業化生產的照相機。而「上海58-II型」由於是完全仿製德國「萊卡Ⅲb型」,製作上也極為精緻,被戲稱為萊卡的上海版,產量約在1100多架。

  產品搜索四:上海58-I型照相機、上海58-II型相機

  

  (第一批工業化生產的「上海58-I」)

  「上海58-I型」採用了伸縮鏡頭,口徑為1:3.5,焦距50毫米,鏡座介面為M39×1,獨立快/慢門調節盤,快門調速範圍1/30-1/1000秒,有分立式調焦裝置和外接取景器插座,萊卡結構的撥起式回卷手輪。

  

  (上海58-II全家福)

  

  (上海58-II型的「屍解圖」)

  「上海58-II」採用50毫米焦距、通光孔徑為1:3.5三片三組式正光鏡組,可拆卸鏡頭,快門速度範圍1-1/1000、T門、B門,十級調速。1/20秒以上的速度由快門調節盤調節;1/20秒以下須先將高速速盤對準1~1/20秒的位置,然後調節慢速度調節鈕。

  隨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照相機廠的建立,其他地區也不甘落後地加快了照相機廠建立和照相機試製進程。在1958年這一年裡,南京、重慶、廣州、福州先後宣布開始試製照相機,隨後以各種形式進入工廠建設步驟。而同時,北京市照相機廠和天津市照相機廠也完成了轉型,成為了國營照相機廠。1958年10月,輕工業部與浙江大學聯合舉辦「全國照相機技術培訓班」,參加學習的人員是從事相機製造及開發照相機生產廠的技術人員和老工人,這些人後來大都成為我國照相機行業的生產骨幹,為我國照相機行業迅速發展期的到來儲備了大量人才。如果說1955年是我國照相機工業的誕生年的話,那麼,1958年就是我國照相機工業的「站立奔跑年」,1958年年終結算,全國各地試製及生產照相機的總數約為2.1萬台。

  1959年3月,南京電影機械廠(南京照相機廠)開發「紫金山」牌Z-135型35毫米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成功, 9月通過批量生產鑒定。這台照相機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台與國際水平相接近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產品搜索五:紫金山牌照相機

  

  (紫金山,我國的第一台單反)

  紫金山牌照相機,採用M39-1接環,布簾快門1/25 -1/500秒,眼平取景。產量不多,不及一千台,是全國第一部單鏡反光機。用前,需要先把自拍扳手狀鈕按下,使反光板下落才能取景,然後調速拍照。

  整個1959年都是我國照相機工業的奔跑期,這一年我國照相機工業開始走出過門,向外學習。7月,由北京,天津,上海等三個照相機廠和南京電影機械廠的技術人員組成的「照相機製造技術考察小組」,赴民主德國學習,1961年7月學成歸國。這是我國照相機行業首次派遣到國外的考察學習活動,結合到1958年的大培訓,我國照相機工業開始呈現人才濟濟的現象。據統計,到了1959年底在「向建國十周年獻禮」的口號推動下,全國照相機生產首次打破十萬大關,全年產量達到10.4萬架。

  1960年2月,國家輕工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照相機行業技術革新,技術革命經驗交流會議」,京、津、滬、寧、杭、哈、沈、渝、榕等地近20家照相機生產廠與會,是我國首次全國性的照相機生產技術專業會議。但是由於照相機工業前兩年過猛的發展勢頭和大躍進的影響,在這一年裡已無更多新照相機廠建立,不過全國照相機生產持續「大躍進」,總產量共達17.31萬架。1960年的終結也標誌著中國傳統照相機工業的啟動期結束。

  二、徘徊:1961年-1969年

  關鍵詞:自然災害、文革

  在六十年代初,全國照相機生產量繼續上升,可惜由於全國性「自然災害」的出現,國民經濟面臨巨大困難,照相機生產量大幅度下降,許多照相機廠開始下馬或轉產其他產品,直接地導致了我國照相機工業的十年徘徊期。在這十年中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大產商堅持了照相機的生產,當然它們的堅持也為我國照相機工業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1961年3月,上海照相機廠研製出了「上海58-IV」型雙鏡頭反光相機(也有少部分資料表明這一機型在1958年已經問世),由於「上海58-IV」相機的基本結構參照了德國羅萊雙反相機,各項技術指標比較適合當時的生產能力,所以經過各項必要的技術改造后,1962年,上海照相機廠發表了「上海牌」(即把「上海58-IV」改進為「上海IV型」)雙鏡頭反光相機,K投入批量生產。「上海牌」雙反無論是從外型還是內在質量都有了新的提高,標誌著我國照相機生產技術正走向成熟,事實上,上海雙鏡頭相機的誕生,為我國相機製造業樹立起了一個典範,它以有限的工藝水平獲得了最大的技術效益,在當時,它的出現的確為國內市場提供了最切合國情的攝影用具,以至於它的影響力一直持續至今

  產品搜索一:上海IV型照相機

  

  (上海58-IV正面)

  

  (上海58-IV和相機套)

  「上海IV型」以著名的羅萊雙反相機為藍本仿製,雙鏡頭反光相機擁有一對焦距均為75毫米的鏡頭,分e用來取景和攝影,相機速度範圍為1-1/300秒、B門,設有自拍和閃光同步介面,自動停片裝置等等。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工人的工作技藝也達不到德國羅萊的水平,所以在各個方面都與其「母機」羅萊相差甚遠。不過,最令人意外的是,雖然這款相機並不氣焰,但是由於中國的照相機工業處於徘徊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撐起了中國照相機工業的絕大部分天空。

  1963年,上海第二照相機廠(原上海照相機廠第二分廠),試製出了國產摺疊相機中技術指標最高的「上海203」相機,裝備了雙像調焦裝置和曝光指數參照表,可以利用指數調節方式來設定曝光量,此外還增加了可控式重拍裝置,在需要多次曝光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強制方式取消防重拍模式。由於隨後國家提出不準以地名命名照相機以及指定今後上海生產的照相機都以「海鷗」定名,所以「上海203」遂改名為大名鼎鼎的「海鷗203」了。(我國照相機仍然在飛的「兩鳥」之一哦^-^)該機持續生產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當然,同一時期還有由於同樣原因出現的「海鷗-IV」型雙反相機,是日後「海鷗-IV」系列產品的奠基型機種。

  產品搜索二:海鷗203型照相機(上海203)

  

  (上海203)

  

  (上海203的升級版――海鷗203)

  海鷗203型照相機最大的特點是小巧、方便攜帶,採用3片3組75毫米焦距f/3.5柯克鏡頭,直觀式光學取景器,附有雙影重疊式自動測距儀,速度範圍1-1/300秒、B門,有防止重拍裝置。

  產品搜索三:海鷗IV型(上海IV型)

  

  (「海鷗IV」是不是與「上海IV」很相象?)

  「海鷗IV型」是海鷗雙反家族的最基本型號,完全來源於「上海IV型」。除了牌子改了,主要變化就是「名頭」上的牌由鑲嵌式改為銘牌澆注式(整個海鷗家族都是)。到七十年代這種相機基本停產了,在海鷗家族中屬於產量比較少的一種。配置與海鷗203基本相同。

  1966年,我國開始進入了是非仍然無法準確評述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在這長達十年的文革里,前期,我國的照相機工業逐步擺脫了徘徊的陰影,後期則開始了工業的復甦。在這擺脫徘徊的前期,我國的照相機產商出產了中國照相機發展史上最具歷史意義的兩架專業級產品之一:「東風」120單反相機。

  產品搜索四:東風120單反相機

  

  「東風」――令人一看就有復古感覺的機型)

  「東風」是上海照相機二廠的產品,仿瑞典的「哈蘇」製造。「東風」相機配有4/50廣角、2.8/80標焦和4/150中焦三個專用鏡頭,最高標稱速度達1/1000秒。

  而同樣的,在1966年,上海照相機廠開發的「海鷗DF型」35毫米單鏡頭反光照相機試製成功,這是繼1964年上海照相機廠仿日本「美能達」SR-1型設計的「上海DF型」35毫米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成功后,再次仿製「美能達」SR-2型35毫米焦平面快門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成功。

  產品搜索五:海鷗DF型照相機(上海DF型)

  

  (海鷗單反系列的鼻祖――「海鷗DF」)

  「海鷗DF型」(DF即單反的拼音首字母)照相機58毫米六片四組的雙高斯結構加膜鏡頭,有七檔光圈可供調節,最小光圈為F16,調焦範圍由0.6米至無限遠,採用四軸式布簾幕橫向機械快門,快門速度為1--1/1000秒、B門,設有X閃光同步檔(約1/45秒)、反光鏡鎖和瞬時複位反光鏡,可在翻拍或特殊攝影時減緩機身震動;另裝有延時約10秒的機械自拍裝置。

  1969年,第一機械工業部在北京清河鎮召開全國照相機生產專業會議,會上傳達了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關於要開發高檔相機生產以及提高產品質量的指示。會議對開發研製照相機生產專用設備制定了方案。這一會議的結束,標誌著中國照相機工業發展的徘徊期開始進入倒計時。

  三、騰飛:1970年-1988年

  關鍵詞:四人幫、改革開放,四化

  我國的照相機工業在經歷了十年的徘徊后,沒有跟隨文化大革命的腳步,而是自己在七十年代前半期,由慢而快地開始了復甦。1973-1975年,全國的照相機廠又再依次有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或重建,它們有丹東照相機廠、杭州照相機廠(重建)、哈爾濱照相機廠(重建),常州照相機廠、武漢照相機廠、青島照相機廠、福州照相機廠(重建)、蘇州照相機廠、無錫照相機廠、軍工系列的一些光學儀器廠也紛紛加盟照相機的生產行列。照相機的產量穩定上升,主流產品是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

  七十年代末,隨著鄧老人家的指示,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中國大地,中國的照相機產品也開始進入了更新換代階段,電子化、自動化的技術逐步進入中國照相機產品領域中。八十年代初,我國的照相機生產扶搖直上,產量迅速上升。八十年代中期,到達了中國照相機史上的黃金時代,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開始出現了衰敗的端倪。

  1970年,由上海、南京等五個對口廠內遷組建的江西光學儀器廠將「上海205」改版生產,命名為「海鷗205」。「海鷗205」鏡頭的光學素質相當優異,因此隨後江西光學儀器廠對其進行了不斷的改版設計,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品系列。為了真正設立自己的品牌,與上海照相機廠的「海鷗」區別開,到1983年,經過與蘇州白洋照相機廠協商,江西光學儀器廠取得並正式開始啟用「鳳凰」商標。(中國照相機仍在飛的第二隻鳥開始起飛了^-^)「鳳凰」的第一代也就是「鳳凰205」,至今,「鳳凰」系列仍為國內不少消費者稱讚,比如「鳳凰205E」。

  產品搜索一:鳳凰205型照相機

  

  

  (上為「海鷗205」,下為「鳳凰205」,「鳳凰205」與「海鷗205」就是一對兄弟)

  

  (「鳳凰205」俯視圖)

  「鳳凰205型」採用50毫米焦距鏡頭,速度範圍為1-1/300秒、B門,十檔快門,設有自拍裝置,可延時8-10秒,設有X閃光同步檔,附有雙影重疊式自動測距儀,扳手式卷片,自動停片,卷片、計數及快門上弦聯動。

  1971年,我國照相機發展史上最具歷史意義的兩架專業級產品中的另一架開始投放市場,這就是「紅旗20」相機。「紅旗20」同樣是上海照相機二廠的產品,仿製於極具盛名的萊卡M3,是高檔135相機。至此,「東風」和「紅旗20」開始在我國的照相機市場上齊頭並進,也標誌著中國相機製造工業開始具備製造精密高檔相機的能力。

  產品搜索二:紅旗20相機

  

  (代表我國光學照相機工業頂峰的「紅旗20」)

  

  (再來一張「紅旗20」彩圖)

  據說「紅旗20」的研發和投放市場是與「四人幫」之首江青密切相關的,正是她的指示讓這款集當時國產相機技術之大乘者――「紅旗20」出世(當然,是非功過已經不是筆者本文的討論範圍了)。「紅旗20」相機和「東風」一樣也有三個鏡頭,分別是1.4/35廣角、1.4/50標焦和2/90中焦,同「東風」相比,使用效果還略勝一籌。

  1972年3月,第一機械工業部於對外貿易部在廣州聯合召開全國照相機行業座談會,對國產照相機得開發,生產,外貿以及企業管理情況進行討論,會後發布了紀要。 10月,第一機械工業部為貫徹李先念副總理對照相機出口的有關指示,以及3月與外貿部廣州聯合會議精神,在北京召開了照相機測試評比和聲產經驗交流會。與會的有12個照相機廠和照相器材廠,五家院所和五個省的主管部門,以及外貿,公安,商業,新華社等34個單位。

  會議對「長城SZ-1型」、「東方S-2型」、「海鷗205型」、「海鷗4型」、「海鷗DF型」、「海鷗203型」和「珠江7型」等7種照相機進行全面測試;杭州照相機廠(籌)和哈爾濱照相機廠(籌)分別介紹了「西湖PT-1型」,「天鵝PA-35型」兩種35MM平視取景照相機得開發試製情況。會議還擬定了1973年照相機生產計劃,並對出口情況和組織照相機成套高效專用設備聯合設計等內容進行研究討論。這是我國照相機工業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兩次會議,在這兩次會議精神的指導下,中國照相機工業開始穩步齊飛,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真正地凝結成了中國照相機工業體系核心。

  1972年12月,第五機械工業部組織西南地區的華光、明光、金光、永光、星火等五家儀器廠和雲南光儀廠,與廣州輕工業產品進出口公司洽談聯合開發出口照相機生產事宜,決定由華光,明光,金光,永光等四家廠生產35毫米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產品命名為「珠江S-201型」,華光、雲南、星火等三家廠開發生產與之配套的廣角,中焦和變焦系列照相機專用鏡頭。

  圍繞「珠江S-201型」的研發標誌著我國照相機的生產正式走出了徘徊的陰影,同時,「珠江S-201型」還是中國第一台帶有可換取景器的135相機,不過這台相機一研究就研究了5年多,一直到了1978年「珠江S-201型」才正式開始生產。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也剛好是我國照相機工業開始走向極盛的時期,可惜的是,這種極盛是消費的極盛,我國的各類照相機廠商追求的是產量,78年後優秀的照相機產品反而越來越少。

  產品搜索三:珠江S-201型照相機

  「珠江S-201型」照相機是國產135DF機中唯一可以更換俯視取景器的照相機,內地照相機行業及年長的攝影愛好者,對「珠江」品牌的知名度是很高的,這緣於我國自行研製開發的135單反相機中,這是能夠大批生產的相機。

  

  (珠江S-201)

  「珠江S-201型」速度範圍1-1/1000秒、B門,採用機械簾幕橫走焦平快門,有自拍裝置。機身為金屬,上下蓋用黃銅打造,堅固結實。初期產品配有58mm f/2六片四組鍍膜標準鏡頭,35mm f/3.5六片六組廣角鏡頭,以及105mm f/2.5五片四組中焦鏡頭。因為有專門為其生產鏡頭的配套產商,在後期其豐富的鏡頭配置不僅風靡全國,甚至在國外也有不小的影響力。

  1978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原第一機械工業部儀器儀錶局擴大成立為國家儀器儀錶工業總局。為向建國30年獻禮,組織上海,杭州,武漢,常州,蘇州,哈爾濱,江西,鄭州,長春,貴陽登第照相機生產廠和照相機部件生產廠的科技人員,成立照相機聯合設計組,參照國外七十年初,中期的先進照相機,設計開發我國新一代照相機產品。

  這項工作直至1981年結束,先後設計並試製成五個類型近十總型號的產品,形成了我國照相機更新划帶的產品系列。具體是:⒈參照日本「柯尼卡C35-FD」,「佳能QL-17」設計的「JG301型」35mm電測光自動光圈照相機;⒉參照西德「奧普蒂瑪535」設計的「JG302型」35mm照相機;⒊參照日本「潘太克斯ME」和「啟能CM-4」設計的「JG303型」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⒋參照日本「柯尼卡」、「理光」、「富士卡」、「美能達」、「娜凱」等廠生產的內藏閃光機設計的三個類型的「JG304型」35mm程序快門照相機;⒌參照「啟能FS」設計的「JG305型」照相機。除「JG301」是在當年開發外,另外4種照相機均是在1979年後先後設計開發。

  產品搜索四:鳳凰JG301型照相機

  「鳳凰JG301」是一款迎接國慶30周年紀念機型,JG也就是「建國」的拼音首字母。「鳳凰JG-301」從1978年開始試製,樣機曾寄到聯邦德國弗托―奎勒(FOTO-QULLE)公司測試過,結論是鳳凰JG-301無論性能和外觀都達到了當時的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平。同時,鳳凰JG-301還在1980年西德科隆舉辦的第16屆世界攝影視聽器材博覽會上亮相,引起關注,此年便開始接受來自新加坡的訂單。

  應該說,鳳凰JG-301是繼我國第一代螺口鏡頭介面仿萊卡的上海58-1 / 58-2 、第二代卡口鏡頭介面的仿萊卡紅旗-20之後,自動曝光時代平視取景、旁軸測距135相機的代表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鳳凰JG301」採用輕型高強度航空鋁合金打造相機機身,上、下蓋也用銅材製造,加工工藝比國產同類機型精細,相機尺寸為112×71×61mm,重量只有410克。由於鳳凰JG-301這些優秀特點,獲得了1987年同類產品全國評比一等獎。

  

  (鳳凰JG-301)

  

  (「鳳凰JG-301」側面)

  鳳凰JG301採用了當時國際上流行的「針踏式電眼」快門優先、光圈自動自動曝光方式實現自動曝光,曝光範圍達到EV4.7-EV17(ISO100)。在快門上採用日本進口的COPAL鏡間機械中心快門,實現了最高1/500秒的快門速度,此外,還採用了鳳凰38mmf/1.8大口徑、高性能6片4組雙高斯光學結構的鍍膜鏡頭,解析度達到或超過了國家一級鏡頭標準。

  世異時移,轉眼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這一個年代里,我國的照相機工業開始攀登上了事業的頂峰,進入黃金時代。1980年8月,建國以來第一次大行業的全國照相機械產品質量評比開始。參加的單位有儀錶系統的32個生產廠和2個研究所,五機系統的6個生產廠。

  評比按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中心快門照相機和照相器材三個專業組分別進行,於11月中旬在杭州結束,江西光學儀器總廠,四川光學公司,哈爾濱電錶儀器廠和天津照相機廠的代表再總結髮獎大會上做了經驗交流發言。此次評比大大促進了我國照相機工業企業的研發能力,更進一步體現了當時照相機工業的不分你我、團結互助的凝聚力。

  1980年10月,國家儀錶總局組織杭州照相機械研究所和部分照相機械生產廠,參加在西德科隆市舉辦的「第16屆國際攝影器材博覽會(FOTOKINA)」,這是我國首次參加國際性攝影器材的展覽活動,引起國外人士重視。不少國家開始大量向我國照相機企業發送了定單,改革開放帶來了我國照相機工業發展的春天。

  1981年8月,青島複印機廠併入青島照相機廠,成立青島照相機總廠,在「青島SF-2型」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向市場推出后,青島照相機總廠開始了向西德引進阿克發公司開發的「奧普蒂瑪2746型」35毫米內藏閃光電子程序快門照相機的談判進程,到1985年5月所有程序完成,我國照相機工業鼎盛時期代表作之一的「青島6型」(即「奧普蒂瑪2746型」)照相機開始向市場發售。

  產品搜索五:青島6型照相機

  「青島6型」是我國照相機產業鼎盛時期的優秀產品,早期的青島6型採用了愛克法奧普蒂瑪Solitar鏡頭組件,光學結構為4片4組,全部鍍膜;其中前片和后片透鏡採用了高質量的瀾系光學玻璃,鏡頭中央解析度在32-36線對/mm,接近或達到了國家一級鏡頭解析度要求標準(國家標準GB9917-88規定此類鏡頭的中心解析度應不低於36線對/mm);快門採用了愛克發Optima 2746電子程序快門。

  

  (青島6型正面)

  

  (青島6型背面)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在青島6型國產化的浪潮中,該機的鏡頭、控制電路也成功地進行了國產化。青島6型上市后,市場好評不斷,並獲得了1987年全國照相機械產品評比一等獎、1998年首屆全國照相機民意評選金獎。值得一提的是,早期青島6型機背上印有英文「MADE IN GERMANY(德國製造)」、「MADE IN PORTUGAL(葡萄牙製造)」並非相機在德國和葡萄牙製造,而是只是該機後背部件是從德國和葡萄牙進口的。

  1984年10月,全國照相機總產量首次逾越百萬架大關,達到126.72萬架,比上年增長34.23%,但同年商業部從日本購進中、高檔次照相機20萬架,國外照相機開始出現在中國的大市場上。到了1985年,國內的120照相機開始停產,曾為繁榮中國攝影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120型照相機的生產,在全國範圍內宣告結束。

  1985年底,由於產量過大、存貨過多,還有國外相機的進入等等原因,國產120相機出現了嚴重滯銷,這是對我國照相機工業的一次重大打擊,他們開始驚奇地發現,國產相機不再是國內消費者的擁護者了,一覽眾山小的地位開始出現了搖晃。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照相機產商的合作關係開始出現動搖,專利、權位等更多的因素導致了原來緊緊擁抱在一起的中國照相機工業成員慢慢地開始了分化。就像一塊堅固的岩石,裂縫一出現,粉身碎骨也就是時間的問題了。

  四、隕落:1989年-今

  關鍵詞:改革開放、數碼化

  「成也開放,敗也開放」,八十年代後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穩步推進,我國龐大的照相市場吸引了大量的國外優質相機進入,在進口相機的衝擊下,我國的傳統照相機廠家已經抵擋不住了。而事實上,改革開放后老百姓的收入不斷增加,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也使人們對相機的檔次、款式、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繼續發展工藝陳舊的產品已經不可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國內照相機生產企業開始了融資和技術引進工作,@一時期,直接引進流水線生產的產品大量替換國內原有產品,但主要是以中低檔產品為主,尤其以傻瓜相機發展得最快,但是以我們自己品牌命名的過硬產品在這一時期沒有再次出現,我國照相機工業成員間的裂縫越來越大,原來由37個兄弟凝結成的中國照相機工業體系逐步地土崩瓦解了。

  

  (在新東西面前,無法改造的舊東西,只有土崩瓦解的命運)

  進入九十年代,國外主要相機生產廠家基本上完成了照相機由工藝化向功能化的轉變過程,相機自身的使用功能不斷提升,電子化程度也越來越高。由於我國照相機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相機產品的發展同國外相機生產廠的產品差距越拉越大,面臨著照相機市場激烈的國際競爭,國內照相機生產從融資和技術引進逐步演變成一種國際化的組合生產方式,一些國際知名照相機品牌在中國找到了合作生產夥伴,如日本美能達公司與上海的合作生產,韓國三星航空工業公司與天津的合作生產,日本旭光學工業公司與甘肅的合作生產以及香港寶源公司與北京的合作生產等等。

  此外,日本的佳能、尼康、理光相機,台灣的拍得麗、奇能相機都在中國內地找到了合作夥伴,建立了合資工廠和中國的銷售網路,在這些企業和前面所提因素的影響下,37家國有大中型照相機生產企業就這樣轉產的轉產、破產的破產、合併的合併,我國原有的國內照相機工業體系基本解體。

  至今,國內老牌相機生產廠僅存江西鳳凰光學儀器有限公司(即原來的江西光學儀器廠)和上海海鷗照相機公司(即海鷗照相機廠、上海照相機二廠等公司的聯合企業)。其中鳳凰公司的產品後來居上,在產品品種和質量方面一躍成為國產相機中的佼佼者。比如,這一時期受到消費者歡迎的「鳳凰」牌135單反相機產品就有:1993年的DC838、1994年的DC818、1997年的DC828及858和1998年的DC500、700、900等等。此外,1997年「鳳凰HP」普及系列在市場上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

  產品搜索一:鳳凰特殊相機系列

  由於傳統相機市場的逐步委瑣,鳳凰已經逐步地減少了傳統相機的生產,但是為紀念一些特殊的日子,鳳凰生產出了一些限量版的特殊紀念機型,這也算是對我國傳統照相機工業的一種緬懷吧。鳳凰特殊相機系列是把原有相機進行限量版生產,如JG50就只有500台的產量,在配置上與相同款式205照相機一樣。(不過有人拿這些相機來照相嗎?)

  

  (作為建國50周年獻禮的「鳳凰JG50」)

  

  (特殊的意義只有鳳凰自己心知肚明了)

  而海鷗照相機公司也逐步地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子,把原有的國內著名品牌產品「海鷗DF」家族不斷擴大,單反系列不斷得到充實,同時加強了對新興數碼技術的研究,在1998年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數碼相機――「海鷗DC-33」,雖然總體指標僅僅達到國外幾年前的水平但它畢竟是中國第一台自己生產的數碼相機,使中國在數碼相機領域邁出了第一步,與國外數碼相機領域的起步僅相差十來年。

  產品搜索二:海鷗DC-33數碼相機

  

  (中國第一台數碼相機――「海鷗DC-33」)

  「海鷗DC-33」有效象素30萬,具有最高640×480解析度和24位色(即16777216色)的色彩還原能力,採用2MSD卡存儲,通過串列線與電腦連接傳輸照片。(今天要是用這個配置的話,汗~~~)

  進入21世紀,我國照相機工業兩隻鳥仍在飛,而更多的非相機生產企業也開始轉戰相機這一陣地,不過它們的目標已經不是傳統光學相機,而是更時尚化的數碼相機,我國照相機工業面臨的又是一個新的時代――數碼時代。在這個嶄新的時代里,我國的照相機品牌一起步就處在了一團迷霧之中(詳情參見:迷霧重重 國產數碼相機如何譜寫新的光榮與夢想?),我國的新興數碼相機工業也沒有再次地出現前輩們的合縱聯合、資源共享,而是各自為戰,茫然地努力尋求著突破,這條路不知最後又會走向何方。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Blue Ivy 發表於 2005-10-24 22:42 | 只看該作者
支持國產相機.

謝謝魔女MM.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Blue Ivy 發表於 2005-10-26 04:16 | 只看該作者
AmTank,

謝謝你提醒! 不過我們這裡並沒有人抄襲呀, 本社區未標明[原創]的貼子一律為轉載, 就是原創不標明也算是轉載, 不得加入樓主的原創欄中, 本社區也是標明[送交者]的噢.
至於要寫明出處, 如果轉的地方有表明作者和出處, 我們是應該要標明的, 不過要是也是其它地方的轉貼就沒有多少好辦法啦.

謝謝指正!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68

帖子

688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8
4
tonyedison 發表於 2005-10-26 09:17 | 只看該作者
Lovely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5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10-26 10:39 | 只看該作者
AmTank,沒有註明[原創]的帖子均為轉載作品。

並且我不是從你的鏈接轉過來的,如果在我知道原創作者的情況下,
我通常都會在最上排添加上作者的姓名以作區分。
這是我的轉載地址:http://board.verycd.com/t242019.html
你也可以嘗試用標題在百度中搜索一下,每個標題會出現多少相同主題。
網際網路的便利在於傳播、快樂與分享。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6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10-26 22:52 | 只看該作者
[:804:]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6

帖子

7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7
7
sdzczgh 發表於 2005-10-27 14:56 | 只看該作者
謝謝魔女!支持魔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5 23: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