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別讓「審計風暴」在麻木中消失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5-10-2 06: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國家審計署9月28日公布了對32個部門單位2004年度預算執行情況的審計結果。我們注意到,從違紀違法的部門之多,數額之大,到手段之多樣,性質之嚴重,與歷年公布的審計結果相比,並未見有明顯的好轉跡象,如果往年曾經用「觸目驚心」來表述,今年的結果也應該同樣不會讓人輕鬆。

  可是,一個明顯的感覺是,就像對頻發的礦難一樣,無論是公眾的反應,還是媒體的關注,對審計報告越來越呈現出「審美疲勞」的跡象,很難感覺到前幾次「風暴」所帶來的應有的氣勢和力量。

  審計部門在多種場合表示不願意用「風暴」來表述審計工作。要想審計不成為「風暴」,大約有四種途徑:一是審計報告不公開,公眾不知情,自然不會有什麼風暴,這顯然已不可能;二是如審計長李金華所言「審計是透明」,把審計工作透明化、審計報告的公開經常化,讓它成為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而不是「一陣風」般來去匆匆,「風暴」自然消失;三是審計所發現的問題能得到重視,整改到位,問責嚴格,很少再出現類似的問題,「審計風暴」也將消失;還有第四種,就是「屢審屢犯」,久而久之,公眾的心理承受力大大增強,於是見怪不怪,「審計風暴」在麻木中消失。

  無論是審計的「透明」,還是問題的不復存在,這樣讓「審計風暴」消失,正是公眾所願意看到的。最可怕的是,因為麻木,審計的威力打了折扣。

  為什麼公眾對「審計風暴」有了麻木的跡象?原因就是「屢審屢犯」。從挪用資金辦企業、炒股票,到私設「小金庫」為職工發福利、巧立名目亂收費等,公眾已不再陌生,「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於是不再感到「觸目驚心」。

  審計出來的問題的相似還不是最主要的。在歷年的問題整改中,人們看不到一份詳細的有力度的問責清單。對問題的處理多注重「事」,而忽略了「人」―――或許已經有人被問責,但公眾的感覺是「抓小放大」,沒有把責任追究到底,主要負責人沒有公開為本部門的問題承擔責任。人們的疑問是:動輒幾千萬數億元的違紀違法資金,難道都是經辦人未經主要負責人的點頭而辦的?即使是主要負責人對此事不知曉,現在是否也應追問其管教不嚴的行政責任?

  而「抓小」也未必全都「用力」。國家體育總局「某運動管理中心所屬球隊,未將收取的國內外企業贊助、比賽費等款項2412.83萬元納入單位財務統一核算,而是直接用於球隊教練員、運動員補貼和獎勵等支出1974.54萬元,餘款438.29萬元以現金形式存放或以個人名義存入銀行」。擅自動用數千萬元發福利和獎金甚至以個人名義存入銀行,這是什麼性質?但最後,對責任人的處理僅僅是「除按審計意見整改完畢還要給予通報批評……提高認識」而已。

  審計報告的公開表明了社會進步,體現著「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理念。但公開問題僅僅是第一步,解決好問題才是最重要的。而「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結果便是縱容了那些部門的違法違規行為,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也為其他部門樹立了不好的「榜樣」,刺激了他們獲取不當利益的衝動,而如果放任這種現象的蔓延,最終形成的「罰不責眾」的局面將更棘手。而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審計的威力之源,來自它的透明運作和由此獲得的民意支持,而因「屢審屢犯」而產生的公眾對審計工作的麻木感,將直接影響到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和信心,從長遠來看,對建立法治政府的目標極為不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3: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