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內藤康:日本如何看待中國崛起――以東亞的崛起為指向

[複製鏈接]

37

主題

191

帖子

9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9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真的勇士 發表於 2005-8-25 20: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內藤康(日本,媒體工作者、作家)(劉檸 譯)

「日本如何看待中國崛起?」接到這樣的稿約時,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問題是,中國的編者和讀者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答案?假如我主張「日本不願看到中國崛起」的話,可以想象,會引起他們「日本既然不願看到中國的崛起,那我們也不承認日本的崛起」的反彈。

誠然,無論是筆者個人,還是日本國內的輿論,都尚未到達對中國的崛起抱無條件歡迎態度的程度。小泉首相在2002年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對於正躊躇滿志、蓄勢待發地積极參与國際經濟競爭的中國的姿態,明言「不是威脅」,「中國充滿活力的經濟發展給日本帶來了挑戰和機遇。」

對此,在一些自民黨的國會議員中間,有諸如「即使不是在經濟領域,在軍事領域也是威脅」的議論,並沒有把小泉發言原封不動、照單全收的國民也不在少數。當然,對於中國的崛起,就經濟層面而言,曾經喋喋不休的「中國威脅論」似乎已靜了下來。因為由於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在鋼鐵、建築機械等行業,日本企業蒙受了恩惠。「日本與中國經濟不是競爭關係,而是互補關係」(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關志雄語)的認識得到了普及。

但是,另一方面,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輿論,認為在政治,特別是安全保障方面,中國依然是威脅。日本認為,中國軍費年年遞增,並且其構成與使用範圍不透明。而且,去年11月,中國核潛艇「誤闖」日本領海、在日本排他性經濟海域(EEZ)的周邊海域開展海洋資源勘探、中國外交當局拒不承認日本最南端的領土沖之鳥島為島嶼等等,中方一些刺激日本國民感情的舉動頗為醒目。

同時,對於日本的「入常」問題和日美安保體制的強化問題,中方的強烈反彈、抗議的高漲終於釀成了4月的反日風潮。最近,《中國新聞周刊》於8月實施的輿論調查表明,提到日本,首先想到「危險的軍國主義國家」的達79.92%,認為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情緒「很可能死灰復燃」的佔95.62%,更有55.35%的人斷言,「永遠不相信日本政府的道歉是誠心的。」

日中兩國如此強烈地互不信任,其結果,必然只能在「不承認對方的崛起」、「無法對對方讓步」的強硬立場上居高不下,使得外交、資源、環境等方方面面,原本可能的合作也變得困難重重。

近鄰國家易生齟齬,甚至刀戈相向,從來如此,並不少見。譬如印度與巴基斯坦,歷史上的英國與西班牙、德國與法國,相互間就發動過對地區主導權的紛爭。可是,日中之間卻在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中,第一次迎來了「兩強」時期。抱著鴉片戰爭以來偌大心理創傷的中國,試圖一舉擺脫精神負重,把「復仇」的對象鎖定為日本似乎倒也順理成章。然而日本儘管歷經十年的經濟低迷,但畢竟在亞洲最早取得現代化的成功,戰後又從一片瓦礫廢墟中復興,一路坐成世界老二的經濟大國,這種自尊也不是說扔就能輕易扔掉的。

但是,這種「兩強」關係的歸宿,決不能導致雙方的對立加深,衝突再起。鄧小平等前輩留下的「日中友好」遺產的精髓,我以為就是「合則兩利,斗則兩傷」。作為一對永遠無法搬家離開彼此的鄰人,日中兩國被同樣的宿命連結在一起,斷不會有「合則兩傷,斗則兩利」的道理。這一點,理應作為雙方最低限度的共識,隨時注意不要激起對方國家和國民的不健全、不理智的情感宣洩。

進而,即使把對方定位成競爭「對手」,也應當以良好的競爭與合作的關係為目標。因此,上至領導人,下到普通國民,不斷加深、強化一種日中間稀缺的東西,即彼此的信賴與情感至關重要,為此,兩國都應當致力於創造有利於此的環境和土壤。首先,對於歷史問題等懸案,應謀求一個恰如其分的著陸點,繼而激活兩國間從首腦到民間各個層次的交流,共同構築一種面對面、心對心的簡單而又切實的雙邊關係。

在這個基礎之上,推進以經濟為中心的一體化進程,強化互補關係,使日中無論哪一方的發展都能為兩方帶來雙贏的效益。進入今年,日本以中國經濟已經取得高速的發展為由,確立了將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的新增貸款在2008年之前停止的方針。事實上,在表面的說法背後,也有諸如圍繞新幹線技術引進問題,中國國內掀起了大規模反對運動,對於來自日本的資金和技術,中方表現出的拒斥反應,反過來刺激了日方感情上的反彈,也許才是ODA被叫停的真正原因。

此前日本提供的ODA,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可謂「功莫大焉」。今後,在新幹線和環境技術等領域,其實完全可以由日方提供技術,中方在消化、活用的基礎上加以改良,使雙方共同受益。然而,類似的經濟互補關係的建立,如果不克服相互間的不信任和互厭的話,恐怕無從談起。

總之,最終有必要在東亞社會共同摸索一種理想的「崛起」的模式。筆者以前也曾撰文指出,崛起的歸宿決不能像「大東亞共榮圈」那樣建立在一國的霸權之上,其指向必須是「和平、民主、多元」的共生形態。其中,日中兩國保持有序的競爭與合作,不僅是自己國家的崛起,更應該面向整個東亞社會的崛起。通過日中的競爭與合作,共同為東亞整體的發展做出貢獻。如果我們能共享這種共識的話,類似「日本能否接受中國的崛起」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為什麼不去促成這種局面的形成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1: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