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0年前的義大利和法國繪畫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7-10 03:30 編輯

科雷喬(安東尼奧·阿萊格里)Correggio (Antonio Allegri)
科雷喬,艾米利亞-羅馬涅 Correggio, Emilia-Romagna(義大利), 1489 - 科雷喬, 艾米利亞-羅馬涅(義大利), 1534
《不許碰我》
約1525, 油畫板轉畫布
049展廳
安東尼奧·科雷喬1518-1519在羅馬的經歷對他的晚期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些作品借鑒了晚期拉斐爾和西斯廷教堂的米開朗基羅的風格. 科雷喬從未放棄安德烈亞·曼特尼亞, 尤其是達芬奇, 他從這些影響中汲取靈感, 形成了對古典風格的個人和決定性貢獻. 1520年回到家鄉帕爾馬後, 他專註於壁畫 frescoes 和大型祭壇畫創作, 很少創作私人宗教作品. 約1525年的《不許碰我》是科雷喬早期成熟時期的畫作之一. 這幅畫最早出現在 Pietro Lamo 於 1560 年左右出版的《博洛尼亞的格拉蒂科拉》中, 作者是在博洛尼亞的 Hercolani 府上看到這幅畫的. 1568, Giorgio Vasari 在他的《最傑出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的生平》第二版中讚賞地提到了這幅畫, 當時這幅畫還在那裡: 這幅作品畫得如此精緻, 令人難以置信. 沒有文件證明這幅畫是由 Hercolani 家族成員委託創作的, 但最有可能的是 Vincenzo Hercolani (1500-57). 這幅畫的第一位主人的身份很重要, 因為它證明這幅畫是為一個私人教堂製作的, 其形式特徵似乎表明了這一點. 科雷喬非常清楚自己的作品應該懸挂在哪裡, 因此, 精緻的風景和對農具的精心描繪—一幅精美的早期靜物畫—暗示著他知道觀者離它們足夠近, 能夠看到它們. 文森佐·赫爾科拉尼是耶穌會成員, 該會的章程敦促其成員在家中懸挂宗教圖像. 它還鼓勵以耶穌受難為主題的冥想練習. 看似簡單的構圖卻異常平衡. 沿著從抹大拉的瑪利亞的右腳到基督左手的垂直軸線, 人物在黎明微弱的光線下顯得格外醒目. 抹大拉的瑪利亞穿著妓女特有的黃色服裝, 似乎對這次會面深受感動. 她情緒的不穩定與基督安詳 serene、平和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科雷喬在描繪基督時運用了一些獨特的圖像學手法, 例如藍色長袍, 這與聖經這段經文(約翰福音 20:1-19)插圖中傳統上採用的白色或粉色長袍形成了鮮明對比. 科雷喬的色彩選擇暗示著天空, 或基督受難時沒有聖痕, 象徵著基督復活后的完美狀態. 這裡達到的令人欽佩的平衡並非毫不費力; X 光片顯示, 科雷喬在描繪抹大拉的瑪利亞時嘗試了兩種不同的姿勢, 最終選擇了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最高的姿勢. 她的衣著與拉斐爾在博洛尼亞繪製的同名畫作中聖塞西莉亞的衣著幾乎一模一樣, 這表明科雷喬一定研究過後者. 他可能是在文森佐·埃爾科拉尼 (Vincenzo Ercolani) 的建議下這樣做的, 埃爾科拉尼還擁有拉斐爾約 1518 年創作的《以西結幻象》(包括一輛神聖的「寶座戰車」, 象徵著上帝的榮耀和存在), 現藏佛羅倫薩皮蒂宮的帕拉蒂納畫廊, 以及弗朗切斯科·弗朗西亞和洛倫佐·科斯塔的作品. 文森佐一定是通過科斯塔與維羅妮卡·甘巴拉 (Veronica Gambara) 的密切關係聯繫到科雷喬的。甘巴拉是科雷喬家鄉的一位女士, 也是他的重要贊助人之一.1598 年, 《不許碰我的橘子》從赫科拉尼家族傳給了紅衣主教彼得羅·阿爾多布蘭迪尼 (Pietro Aldobrandini), 之後於 1621 年進入紅衣主教盧多維科·盧多維西 (Ludovico Ludovisi) 的收藏. 1632 年, 這幅畫被盧多維科·盧多維西王子繼承, 他按照傳統將其作為皮翁比諾莊園的報酬贈予菲利普四世國王. 然而, 莫蘭·圖裡納(Morán Turina, 2024)指出了一些迄今未被注意到的重要歷史證據, 這些證據將極大地改變這幅作品的收藏史. 這就是這幅畫最初繪製的面板背面—1934年轉移到畫布上—有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的火刻印章(AMNP, 約1380, 第二冊, 第45r頁). 博物館1942年的指南(145-146頁)並未提及這一支撐物的變化, 指南仍然指出《不許碰我》的背面有「兩個印章: 一個是A和R的鏈接; 另一個是已知的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的印章」. 1945年的版本確實更新了它的新身份—布面油畫, 從此英國君主印章的記憶就消失了. 1635年, 查理一世國王有意從羅馬的盧多維西收藏館購入重要作品, 阿倫德爾伯爵致信其在教皇都的代理人威廉·配第, 敦促他「為吾主之王購入一些盧多維西收藏館的主要畫作」(Hervey 1921: 384). 雖然沒有關於這位英國君主從該館購入作品的具體記錄......
義大利畫家安東尼奧·阿萊格里可能出生於義大利北部小鎮科雷焦, 距離雷焦艾米利亞和帕爾馬不遠, 他的綽號就來源於此. 雖然他的叔叔是畫家, 但他似乎是在曼圖亞接受藝術訓練, 或許是在曼特尼亞的指導下, 曼特尼亞於 1506 年在那裡去世. 他的一些早期作品是曼圖亞聖安德烈教堂的曼特尼亞墓葬教堂和同一教堂中庭的壁畫; 不出所料, 它們表現出曼特尼亞的影響, 但也表現出一種新穎的流暢性. 科雷焦最早有記錄的作品是一幅為其城市聖弗朗西斯教堂高壇創作的畫作(現藏德累斯頓畫廊), 創作日期為 1514-1515, 以及一幅帶有大衛王形象的管風琴門(都靈私人收藏), 創作日期相似. 它們展現了對達芬奇暈塗法和笑臉的了解, 以及弗朗西亞和科斯塔等博洛尼亞藝術家強烈明亮的用色. 1510 年代後期, 科雷喬似乎在羅馬, 吸收了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影響, 然後定居帕爾馬, 在那裡居住了十年, 繪製了三幅引人注目的壁畫天花板. 第一幅是聖保羅教堂的拱頂(約 1519), 他用灰色畫法在半月形窗內裝飾神話人物, 模仿雕塑浮雕並結合仿製的涼亭; 第二幅是聖喬凡尼福音傳教士教堂(1520-1524)的圓頂和後殿, 其中人物的風格更加宏偉和英雄氣概; 第三個是大教堂的穹頂(1523 年委託創作, 但直到 1530 年才完工), 在這幅畫中, 他展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雄心勃勃的幻覺主義, 也許他的委託人認為這太大膽了. 1520 同一時期, 他還創作了不少於五幅大型祭壇畫 - 兩幅為帕爾馬創作, 兩幅為摩德納創作, 一幅為雷焦艾米利亞創作 - 其意圖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讓觀眾參與到活動中, 同時傳達一種無與倫比的宗教喜悅感。為雷焦創作的《牧羊人的朝聖》, 又名《夜》(德累斯頓畫廊), 也許是最著名的一幅, 它還具有作為極具影響力的夜景畫的額外意義. 與此同時, 科雷喬繼續創作小型、極具創新性的宗教作品, 幾乎總是描繪處女或受難場景, 但他也開始探索神話繪畫. 他在1523-1525 為曼圖亞貴族馬菲創作了《愛的學校》(倫敦國家美術館) 和《維納斯、丘比特與薩提爾》(巴黎盧浮宮). 1530左右, 他為伊莎貝拉·德·埃斯特的工作室(也在曼圖亞, 現藏盧浮宮)創作了《美德與惡習》的寓言畫作, 並受其子費德里科·岡薩加的委託, 創作了四幅油畫, 其中包括《朱庇特之愛》(1532-1534), 獻給查理五世皇帝(現分別位於維也納、柏林和羅馬). 正如人們常說, 科雷喬成熟時期的壁畫和祭壇畫預示了巴洛克風格, 並且它們確實對17世紀繪畫的諸多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樣, 我們可以說, 這些晚期神話幾乎預示了洛可可風格(Ekserdjian, D., 《Enciclopedia M. N. P.》, 馬德里, 2006, 852-853).
https://www.museodelprado.es/en/ ... 3-a08d-4d97e7057d2b

提香(提香·韋切利奧)
皮耶韋迪卡多雷, 貝盧諾, 維內托(義大利), 1490 - 威尼斯, 1576
安德羅斯人
1523 - 1526, 布面油畫
042展室
提香於1523年創作了《巴克斯與阿里阿德涅》, 之後創作了《安德羅斯人》, 其靈感同樣來自菲洛斯特拉圖斯(《想象圖》I(25). 畫作場景設定在安德羅斯島, 巴克斯非常喜愛此地, 以至於有一條小溪流淌著美酒. 眾神、凡人和孩童齊聚一堂, 共同慶祝美酒的功效. 用菲洛斯特拉圖斯的話來說, 美酒使人變得富有、強勢、慷慨待友、英俊瀟洒, 身高達到四肘尺 cubits. 前景中的樂譜與此概念相關: 卡農「飲酒而不再飲酒, 便不知飲酒為何物」出自費拉拉宮廷的佛蘭德音樂家阿德里安·維拉爾特(Adriaen Willaert,約1480-1567)。這首卡農的加入, 開創了「按音調唱誦"(canon per tonos)的先河, 也試圖重現古希臘音樂, 揭示了費拉拉當時的音樂理論與提香的半音階創新之間的深刻相似之處, 提香的音樂知識也得到了文獻記載. 與《維納斯崇拜》(P419)相比, 提香在此作品中對其文學來源的依賴程度要低得多. 藝術家更感興趣的是作品的整體含義, 而非對敘事的逐字記錄, 並賦予了自己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 主要改變是省略了巴克斯和他的追隨者, 我們必須想象他們在即將離開的船上, 而他們的缺席是潘諾夫斯基認為合理的, 因為這位神在《巴克斯與阿里阿德涅》中出現過. 同樣, 兒童的數量從文本中提到的那些減少到一個, 可能是對《維納斯崇拜》中兒童過多的一種反應. 同樣, 提香也允許自己參考其他主題, 例如《人生的三個階段》(嬰兒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並加入了菲洛斯特拉圖斯沒有提到但與巴克斯背景相符的人物, 例如右下角睡著的仙女或撒尿的男孩(象徵笑聲), 以及其他穿著當時服飾的人物. 這些藝術上的自由運用使得一些人物難以辨認, 尤其是背景中精疲力竭地躺著的老人, 他很可能是河神的化身, 正如菲洛斯特拉圖斯所描述的那樣: 這條河, 在劇烈的騷動中, 躺在樹枝鋪成的河床上. 畫面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是右上角的仙女, 這幅絕美的裸體畫中, 提香將脆弱、性感與一種對觀者的性開放暗示融為一體. 雖然無法確定這幅畫就是阿里阿德涅, 因為她被遺棄在納克索斯島而非安德羅斯島, 但她的姿勢, 除了其正式來源之外, 讓人聯想到《想象》中的另一段文字(1, 15 . 再看看阿里阿德涅, 觀察她是如何入睡的: 上身赤裸, 脖子向後仰, 露出光滑的脖頸, 右腋下完全露出, 另一隻手藏在束腰外衣下. 提香同時參考了古典和當代的資料. 因此, 中間斜倚的男性形象源自米開朗基羅的《卡希納之戰》, 而右下角絕美的裸體女性則讓人聯想到當時梵蒂岡的埃及艷后阿里阿德涅, 也更有可能讓人聯想到十五世紀北義大利藝術家所熟知和複製的羅馬石棺. 其他人物也與古典雕像有關. 身著白衣的酒神女祭司讓人想起格里馬尼收藏的一件古董軀幹(在 X 光片中更為明顯, 頸部角度與之相同), 而前景中身著當代服飾的躺卧女性可能源自 1548 年法爾內塞收藏的一件喪葬浮雕. 撒尿的男孩也是古典墓葬的常見圖案. 最後, 左側倒酒的裸體男性人物似乎是對《波斯人》或《受傷的高盧人》的再創作. 這尊希臘化雕塑於1514-15在羅馬發現, 提香可能通過一幅素描了解它. 他此前已將這一人物運用到他的《基督受洗記》中的施洗者聖約翰(現藏於羅馬卡比托利歐美術館)中. 然而, 這些人物中許多都顯得清新脫俗, 表明他運用了寫生手法. 1522年4月14日, 阿方索·德·埃斯特在威尼斯的代理人告訴他的主人, 提香不願離開這座城市前往費拉拉, 因為他那裡有妓女和男人可以用作裸體模特. 雖然這一日期恰逢《酒神與阿里阿德涅》的創作, 但似乎有理由相信這位藝術家後來會繼續進行此類創作.
肘尺: 古代長度單位, 約等於前臂長度. 通常約44厘米, 但也有長肘尺約52厘米.
https://www.museodelprado.es/en/ ... c-890e-038336907c52

卡拉瓦喬(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米蘭(受洗), 1571 - 波爾圖埃爾科萊, 格羅塞托, 1610
《大衛與歌利亞的頭顱》
約1600, 布面油畫
007A展室
與其他許多以這一著名聖經故事為題材的作品相比, 這幅普拉多畫作所描繪的場景略顯不同尋常. 它捕捉了年輕的大衛用投石器擲出的石頭擊中巨人歌利亞額頭, 將他擊倒的瞬間, 「衝上前去, 站在非利士人身上, 將他的刀從鞘中拔出, 將他殺死, 割下他的頭顱… 大衛將非利士人的頭拿到耶路撒冷去」(撒母耳記上 1 Samuel 17:51和54). 年輕人從陰影中走出來, 跨坐在巨人的身上, 伸手抓住前景中被砍下的歌利亞的頭顱, 並用繩子將其綁住...
卡拉瓦喬以現實主義的視角徹底革新了繪畫, 並對17世紀眾多藝術家產生了深遠影響. 1584-1588 師從西蒙尼·彼得扎諾, 並受益於其他倫巴第畫家的作品。1592年中期移居羅馬, 但直到1599才有直接的文獻記載. 他與其他畫家, 尤其是被稱為阿爾皮諾騎士的朱塞佩·切薩里, 合作出售其小尺寸作品, 其中描繪了一個男孩的單人形象, 並運用了十足的寫實手法, 包括從左側射出的光線和淺色. 布奧納·文圖拉 Buona ventura(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和「I bari」(德克薩斯州沃斯堡金貝爾藝術博物館)吸引了……
https://www.museodelprado.es/en/ ... 7-97fb-240e3aaf0402

圭爾奇諾(喬瓦尼·弗朗西斯科·巴比耶里 Giovanni Francesco Barbieri)
義大利費拉拉, 琴圖, 1591 - 義大利博洛尼亞, 1666
蘇珊娜與長老
1617, 布面油畫
006展室
歷史學家丹尼斯·馬洪(Denis Mahon)精闢地指出, 這幅畫作以及圭爾奇諾的另外兩幅著名作品—《羅得和他的女兒們》(馬德里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和《浪子歸來》(都靈薩包達美術館)—是藝術家在1617和1618在博洛尼亞期間為樞機主教亞歷山德羅·盧多維西(Alessandro Ludovisi)創作的. 根據《舊約》(但以理書 Daniel 13章), 阿基安(Archian)和塞德奇亞(Sedechia)是兩位年長的法官, 他們定期拜訪一位名叫約阿希姆(Joachim)的富人家, 討論某些案件. 一個炎熱的日子, 約阿希姆的妻子蘇珊娜正在自家噴泉邊沐浴, 卻沒有注意到兩位老人正躲在隱蔽處注視著她. 他們覬覦她已久, 這次卻試圖猥褻她. 蘇珊娜反抗后, 他們指控她通姦. 丹尼爾法官宣判蘇珊娜無罪並判處兩位老人死刑. 這個傳說深受十六、十七世紀藝術家喜愛, 因為他們有機會描繪充滿情色意味的場景, 並展現他們描繪裸體的技巧... 在後來的作品中, 圭爾奇諾描繪了老人們在年輕女子反抗時對其進行性騷擾的場景, 但在這裡, 他展現了他們在藏身之處觀察她, 捕捉到了身心高度緊張的瞬間. 這種張力也體現在將畫布一分為二的構圖中. 左側以對老人們的自然主義描繪為主, 強烈的明暗對比凸顯了他們強烈的情感(靈魂波動), 這種情感源於他們強烈的性慾. 他們衣服的對比色以及他們手勢時衣服的擺動, 強化了這種暴力感. 所有這些都與右側蘇珊娜身體的古典主義風格形成對比, 後者以其柔和的單色外觀而引人注目. 老人們的粗獷被年輕女子理想化的裸體所取代, 在陰影中老人們的狂亂相比, 她那充滿光芒的身影顯得更加遲緩. 此外, 後者穿著衣服, 而她卻赤身裸體, 這讓觀者如同另一個偷窺者, 目光直視著蘇珊娜的裸體. 畫面中央的花朵(可能是百合花)一直與坦率和純潔聯繫在一起, 而這兩者也正是這位年輕女子的美德...
巴比耶里出生於費拉拉和博洛尼亞之間的一個小鎮, 很快因斜視而獲得了「圭爾奇諾」的綽號(義大利語「quercio」意為斜視). 他主要在一個極其豐富的藝術環境中自學成才: 通過研讀在琴托或博洛尼亞看到的盧多維科·卡拉奇的祭壇畫,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強烈的活力 vehement dynamism 和流暢的創作手法. 然而, 在他職業生涯早期創作的畫作也展現了威尼斯傳統的元素, 這種元素通過費拉拉的斯卡塞利諾過濾, 並因 1618 在威尼斯的逗留而得到強化. 由於上述原因, 他發展了一種高度個人化的自然主義風格, 這種風格在 1619-1620 達到成熟並為他贏得了遠遠超越當地環境的聲譽, 尤其是在他收到宗教機構以及博洛尼亞的盧多維西樞機主教和費拉拉的塞拉樞機主教的委託之後, 直到 1621 年他被新教皇格里高利十五世召喚到羅馬. 在永恆之城, 他以黎明為主題繪製了盧多維西賭場的天花板, 其巴洛克風格的空間感和非凡的繪畫自由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繼此成功之後, 他於1623為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創作了一幅名為《聖彼得羅尼拉的葬禮》的大型祭壇畫. 這幅畫作展現了他向更為古典的美學方向徹底轉變的最初跡象, 其影響源自多梅尼基諾的作品和阿古奇的藝術理論. 1623教皇去世后他回到琴托, 接受了類似圭多·雷尼的新古典主義思想, 並以此緩和了他的繪畫動力. 由於收到來自義大利各地甚至其他國家的眾多委託, 他在一個大型工作室的幫助下創作了大量畫作. 1642年圭多·雷尼去世后, 圭爾奇諾遷居博洛尼亞, 填補了學校校長的空缺. 在他職業生涯的最後階段, 作品中湧現出一些細節和精妙之處, 預示著18世紀優雅風格的到來. 圭爾奇諾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繪圖員—他去世時, 工作室里保存著數千幅他親手繪製的畫作. 這些畫作因其豐富性、多樣性和真摯的情感深度, 足以與17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的作品相媲美.
https://www.museodelprado.es/en/ ... d-a99a-e5580f3074e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