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小學

[複製鏈接]

190

主題

195

帖子

130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0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nli_98 發表於 2023-3-15 08: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今天打算開始講講我的小學生活。

請點擊下面的鏈接/視頻進入我的演播室,謝謝大家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j5joC&index=114

小學生活記的事那就多多了,估計簡要節說,一兩集也說不完。那今天就先開個頭,說到哪算哪。

先說說上學吧。我們家離學校很近,但是要橫跨三條馬路。儘管如此,我印象中,在我上學的第一天就沒有大人護送,都是我們兄弟姐妹或者和鄰居家的小夥伴們一起,成群結隊的去上學,放學也基本是這樣。這是現在看不到的景象。

現在都是家長送,另外,大部分也都是獨生子女,而且,住的都是單元房,沒有過去那種大雜院了,所以,鄰居的小孩也很少能湊到一起,還有,現在的交通也跟以前大不一樣了,過去大部分都是騎自行車上下班,所以,出交通事故的危險性也小很多。

那時的馬路好像也沒有人行橫道線,大家東張西望,一看沒車就手拉著手一起往前沖。

那時候,路上的車也不多,上下班時間主要是自行車多一些。在我的印象中,沒有發生過小學生在上下學的路上被車撞了的事故。

現在就說說我們的學校吧。

我們學校坐落在一個有六條路口,也就是三條路的*形(六角星號asterisk)交叉口的右上方的交叉口上。路口的中央是個圓盤rotunda.

很顯然,我們這座城市道路都不是正南正北的,正南正北的道路,不可能有六個交叉路口,都是十字路口,但是,為了形容方便,我暫時把我們學校比作是坐北朝南的,等於說,學校坐落在路口的東北角。

學校的西邊,南面,和東邊都是三條不同的道路,也就是兩條道路之間的
整個一個block的南端,就是我們的學校。

我們的學校與周圍的學校相比,規模大一些。一開始有一座三層樓,是V字形的,也可以說是角度小一點的L形,坐落在學校西南邊。

房子的兩翼中部連起來,連接的部分的一樓,是體育老師的辦公室和一些簡單的器材。因此,也可以說成是敞開大口的A字形。

所以房子的中間形成了一個天井。天井裡面正好放一個乒乓(ping pang)球台。

學校的體育老師看上了我們班裡的一個女同學,我們經常看到他們在天井裡打乒乓球。

乒乓球在我們那個年代非常流行,一般家庭都買不起乒乓球台,我們鄰居有一家,他們家高級一點,好像是個參議員,是個民主人士,就在他們家一樓有一間房,安放一個乒乓球台,是標準的,但是房子有點小,有時打得太猛了,球就撞在牆上。

順便說一句,他們家還有電視,那時候沒有人家裝電視,他們家就有,是黑白的,12寸的,我們有時候也到他們家去看電視。

我們為了打乒乓球球,把床鋪拆了,鋪凳當腿,三塊鋪板當檯面。我過去說過,那時的傢具也是單位分配的,有一個好一點的鐵床,是席夢思的軟床,我爸爸媽媽用,我們小孩子,和爺爺奶奶住在另一個房間,就睡在這種床鋪上。

鋪板大約一英尺寬,兩米長,就是一個人的長度,為了打乒乓球,我們就把床鋪拆了,鋪凳當腿,三塊鋪板當檯面。

網子沒有,有時候會有,大部分時間沒有,就擺一排磚頭。

因陋就簡的球台比標準的球台小很多,另外,三塊鋪板拼在一起,鋪板之間有縫隙,高低不平,球打在縫上,四處亂蹦,回彈的方向不好判斷。

還有,球碰到了磚頭,也是四處亂飛,特別是,球跟磚頭硬碰硬,球磨損的很快。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玩的興高采烈。

現在回來接著說學校,後來,學校又蓋了座新樓,坐落在學校的東南方,相對於舊樓,新樓是一座廣角的L形,就像很多家庭把陽台封起來一樣,兩座樓由二樓的一個封閉的天橋連接起來。

新樓的建築質量明顯的比舊樓差,舊樓的水泥地面非常光滑,相反,新樓的地面粗粗拉拉。趕上做衛生,用墩布拖都很費勁。

學校的北面是一排平房,據說這就是蓋樓之前的學校。中間是操場,挺大的,當然,這個操場實際上只有兩個籃球場的面積,儘管如此,也是這一帶學校里最大的。

附近有一家小學,就在學校南邊的這條路是,再往東邊走一走就到了。那個學校的院子就小很多,門也很小,學校里只有幾間小平房。後來,這所學校,居然,成了非常有名的重點小學,當然,也遷到別的地方,周圍的居民趨之若鶩。

後來,我所在的學校,在文革后就升格為中學了。我想,如果,我當年的小學沒有升格為中學的話,也一定會是一個不錯的重點小學。因為,在當時,我們那個學校是周圍那一帶標準最高的。

後來我們這一屆和周圍幾個學校一同升學到附近的一所中學,那個中學也是擁有一個在我們那一帶中學中最大的操場,有一個接近標準的足球場,這是很少見的,而且,大樓的後面還建了一個露天游泳池,將來說中學的時候,再詳細介紹。

學校有三個大門,第一個大門坐落在西南角的路口處,由於不方便出入,上下學的時候,容易堵塞交通,所以很少啟用。

第二個大門,坐落在南邊路上新舊兩個樓之間的交界處,這個大門是在蓋新樓之前就有了,由於路口的大門不方便出入,所以在蓋新樓之前,就用這個大門,後來建了第三個大門,這個大門就很少很少用了。

第三個大門坐落在接近西南角(口誤,應該是東南角)的南路北邊。學校西(東)路和南路是一個丁字路口,車流量相對少很多。而且,吸引人流量更分散一些,所以,這個地方更方便出入。
走進學校的大門,都要經過傳達室,相對於現在各個單位的前台,在這裡好一點的condo也都有這樣的前台,有訪客來需要登記,有詢問聯繫,傳達室里值班的人負責接待。

第三個大門,這個(包括前面兩個)作為小學校來講,是挺大的,有三個門,中間一個對開的大門,一扇門就有一米多的寬度,兩邊是兩個小門,平時出入走小門,上下學的時候敞開大門。

傳達室值班的是一個老大媽,其實也不老,在小孩子眼裡,過了40歲都感覺有點老了,大人們也習慣稱呼老張老李之類的。60年代有個電影叫《大李小李和老李》,一般,二十歲左右叫小李,三十歲左右叫大李,在往上就老了。當然,大李也有個頭大的含義。

大媽一隻眼睛有點毛病,估計是瞎了。這個「老大媽」不簡單,雖然文化程度不高,我印象中,她就是一個文盲,但是,如果有登記什麼的,她也應該識幾個字,不管怎麼說,文化程度不高,但學校的所有的老師學生都記在她腦子裡,不讓她搞人事HR,真是有點屈才了。

學校的規模不小,除了面積,設施,樓房等方面,學校的人數也是相當可觀的。每個年級10班左右,每個班50人上下,加上老師,和行政人員,估計在3000人以上。

今天就先說這些,啰里啰唆的,故事很多,以後再接著講。

好,又該跟大家說再見了。
為了支持我的愛好,請大家點贊,留言,
訂閱,和轉發我的視頻節目。
感謝大家的關注,鼓勵,分享,和支持。
祝福大家生活愉快,下期再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9: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