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人英雄完顏宗弼(金兀朮),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講政治,戰勝於廟堂之上

[複製鏈接]

270

主題

396

帖子

2156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5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青椒 發表於 2022-3-4 22: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金兀朮和岳飛一樣,都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但他的名字,卻是一個大眾化的稱謂,意即金國的兀朮(zhu),而其真實的姓氏則為完顏,名翰啜,也作翰出,兀朮或烏珠,這頗多不同音轉的名字,是當時天南海北的漢族文人,根據各自對女真語發音的不同理解,用漢字標音所致。兀朮的女真詞義已似不可考,但其父完顏阿骨打為這側室所生的孩子起的時髦漢名宗弼,卻有著輔助宗族發達之義。金兀朮作為側室所生的庶出皇子,從他出生的那刻起,命中就註定了他不可能享有皇位繼承權,但他的一生卻為女真族政權的發展壯大立下無人可比的顯赫功勞。

金兀朮誕生的年代正是遼朝統治末期,東北各民族不斷掀起反抗以契丹封建貴族為代表的遼朝腐朽統治的鬥爭。在遼朝對東北各族的民族壓迫中,對生活在白山黑水間,剛步入奴隸制社會的生女真人的民族歧視和壓迫又是最重的。生女真地區的人蔘、貂皮、鷹鷂等名貴特產不僅要定期定量向朝廷進貢,而生女真人所需的生活用品,又必須到朝廷指定的榷場來底價與契丹族「交換」,稍有不從,契丹人就大打出手,契丹人把一年兩度的榷場「交換」,乾脆稱之為「打女真」習俗。更令生女真各部難以容忍的是遼朝派出的銀牌天使對他們的欺辱,其天使到生女真各部巡視,除索要各種名貴禮物外,每晚還必要部落獻出美女「薦枕」,只要天使看中者,概不問其門第與婚否,一律必須「薦枕」。契丹貴族對女真和其他民族的長期壓迫,終於導致了公元1114年,由生女真酋長完顏阿骨打發起的反抗遼朝統治的民族大起義。次年,女真族即在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什河畔建立起自己的政權—金朝。

金兀朮少年時期即跟隨他的父兄參加了這場民族大起義,並在追隨父兄的軍事生涯中,顯露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和政治謀略。他先是在追擊遼天祚皇帝的戰爭中一戰成名,《金史·列傳》記述:「宗弼矢盡,逐奪遼士兵槍,獨殺八人,生獲五人」,一種勇往直前的英武之氣已經躍然紙上。1125年2月,遼朝在這場民族大起義中徹底覆滅。

在長達11年的滅遼戰爭中,生女真族社會由一個剛進入奴隸制初期發展階段的部族聯盟,迅速發展成為一個雄踞東北和內蒙大部的並正向封建制迅速過渡的政權。促成這種社會急劇發展的因素,不是自身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而是靠通過戰爭掠奪財富和掌握先進生產技術的人口,甚至是掠奪漢族封建士大夫移植封建制度來迅速實現的。正是這種對財富佔有的強烈慾望,以及加速女真社會文明化進程的需要,使他們對封建生產力高度發展,政治極度腐敗的北宋王朝更加虎視眈眈。而在滅遼的戰爭中,北宋王朝的政治腐敗和軍事無能也在戰爭中暴露無遺,這些因素促成了女真族政權,在滅遼戰爭后的第八個月即發動對北宋的侵略戰爭。

1125年11月,金朝鐵騎20萬,兵分兩路南下突襲北宋,西路由粘罕率領出雲中(今大同),攻太原,東路由宗望率領出平州(今河北盧龍)攻燕京(今北京),計劃最後會師於北宋首都汴梁(今開封)城下。但是西路軍對太原久攻不克,無法南下,而東路軍卻以金兀朮為開路先鋒,一路下燕京,取湯陰,過黃河,兵鋒直指汴梁城下。宋徽宗趙佶被女真鐵騎嚇破了膽,他急忙把皇位傳給兒子趙桓,自己猖狂出逃。昏庸無能的宋欽宗趙桓看不出宋軍正在向汴梁集結,汴梁城下的金軍僅是一支孤軍,而提出割地賠款的優厚停戰條件,這使金兀朮這支陷入進退兩難困境中的孤軍得以凱旋而歸。

1126年,金軍再度兵分兩路,向仍不作戰備的北宋王朝進攻。昏庸的宋欽宗在最關鍵時刻竟遣散守軍,祈求神靈「保佑」,結果讓金軍迅速攻佔了汴梁,北宋滅亡。

1127年5月,南宋政權建立,金朝再次挑起第三次侵宋戰爭。此次,金軍分兵三路長驅直下,東路軍掛帥的是金兀朮另一位庸碌無才的長兄宗輔,而實權在金兀朮手中。在三路進攻南宋大軍中,金兀朮的東路軍又是戰果最豐,東路軍以機動靈活的戰術在濮州(今河南范縣一帶)戰役破宋軍20萬,使南宋首都汴梁再次暴露在金軍面前。接著,金兀朮又否決了主帥粘罕圍困汴梁的計劃,親率3000騎兵繞過宋軍防線,向汴梁發起急襲,迫使宋高宗趙構猖狂出逃。雖然,金軍這次伐宋攻勢最終被南宋名將宗澤率軍擊退,但東路軍的神速進軍卻為金軍在戰爭中處處贏得了主動。金兀朮在這次戰爭中不僅再現了「為人豪盪,膽氣過人,猿臂善射,遇戰酣入陣中,部眾憚之」(《大金國志·傳》)的武夫霸氣,而更多地顯露出他運籌帷幄駕馭戰局的帥氣。正是超人的霸氣和帥氣,使他在1128年以後逐漸成為金軍主帥。他先在1128年秋髮動對山東、河南的戰役,殲滅宋軍十餘萬人。次年,發動「搜山撿海」的戰役,將宋高宗從揚州趕到杭州,從杭州趕到越州(今紹興),從越州又趕到明州(今寧波),最後趕到了海上,達到他一生中軍功的最高點。其後,在南宋軍民的打擊下,金軍1130年北撤。行至鎮江的黃天盪,遭遇宋軍韓世忠部截擊,雙方激戰48天,在這場戰役中,金兀朮一度曾墜馬險些被俘,也曾險些全軍覆沒。最後只是在一名漢奸的幫助下,用火攻才擊敗韓世忠部,並在另一部金軍的策應下僥倖逃出黃天盪,逃到了建康(今南京),隨後,又被岳飛部趕出了建康,這是金兀朮自少年從軍以來接連兩次的「走麥城」。

其後,金宋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金兀朮作為金軍能征慣戰的主帥,先後在陝甘、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等各個戰場與南宋抗金名將們鬥智斗勇,其中在與吳玠、張俊、劉錡、韓世忠等部較大戰役中勝多於負,顯示出金兀朮在軍事上的才幹,但他卻在與南宋後起之秀的軍事家岳飛交戰中,不僅少有勝算,而且屢屢失利。1140年,就在岳飛部即將收復河南全境時,腐朽的南宋政府害怕抗金勝利后,從金朝迎回前北宋集團的局面不利於他們的統治,急令節節勝利中的岳飛部撤軍,使漢民族收復中原的願望功虧一簣。

金兀朮的軍事才華雖比岳飛略遜幾籌,但他在政治謀略上卻是常勝將軍。在金朝統治集團內部鬥爭中,一副赳赳武夫之氣的金兀朮最懂得何時韜光隱晦,何時置對手於致命一擊。1135年,新皇帝金熙宗登基,金庭在伐宋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紛爭,而實質是在長期的滅遼伐宋的戰爭中,已經出現了幾個既得利益集團,其中宰相宗磐集團和左副都元帥撻懶集團尤其不把金熙宗放到眼裡,竟到了私下就與宋議和程度。以尚書左丞相希尹集團也到了「奸狀已萌,心在無君」(《金史·列傳第一一》)的程度。金兀朮在這場決定金朝發展命運的鬥爭中,毫不猶豫地站在金熙宗一邊,他採取各個擊破戰術,先聯合希尹、撻懶打擊宗磐的策略,在殺宗磐,誅撻懶之後,又及時除掉了希尹集團。在激烈的權力鬥爭中,他作為一個長勝將軍,終於在1140年登上了左丞相兼侍中、都元帥,領行台尚書省事的寶座,同年又封太傅,位列三公,軍政大權皆在其手。

在女真族統治集團中,金兀朮最懂得只有用出色的政治手段才能鞏固軍事成果的道理。走下戰場的金兀朮,換上的幾乎是一幅菩薩面孔,他注重用懷柔政策,緩和民族矛盾。1128年他擒濟南知府劉豫等不殺,1130年以劉豫建偽齊,採取以漢制漢的統治手段,緩解女真族與漢族的矛盾,顯出他高人一籌的政治謀略。1137年他走訪民情,又果斷地做出廢除偽齊,減免漢族稅賦的決定,使中原地區社會得到一定的休養生息。他還處處注意在各民族中選才用賢,在他的軍中,可說是各族英才濟濟,且用人不疑,他也就此得到了生死代價的回報。金兀朮攻陝西,與宋將張浚戰於富平,金兀朮身中兩創,冒死救金兀朮於重圍之中,並使金兀朮反敗為勝的是原遼朝漢族降將韓常。渤海人撻不野,其先仕遼,兵敗被俘后,深得金兀朮的器重。在金兀朮伐宋的戰爭中,撻不野多次屢立奇功,1130年,在金軍一度北撤時,他留守汴梁,承擔著獨當一面,轄制偽齊的重任。在金兀朮的軍中,還有更多的漢族將領在為伐宋效力,如協助他運籌帷幄屢建奇功的有謀士酈瓊、張中孚等,攻城略地勇冠三軍的有武將韓常、李成、徐文等。金軍中的步兵基本為漢軍,許多就是反宋起義的農民。就這種意義來說,金與宋的戰爭性質,只保留了民族戰爭形式的外殼,其實質仍為一個新興封建王朝取代另一個腐朽封建王朝的戰爭。

金兀朮在1140年掌握軍政大權之後,根據金朝一時無法滅宋的實際,及時提出金宋兩朝划淮為界的主張,這也反映了金兀朮審時度勢的政治謀略。1142年,金宋和議成功,它是以南宋每年向金朝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的代價以及金兀朮戰場上無法戰勝的勁敵岳飛父子的頭顱來換得的。也就是說金兀朮在與岳飛軍事領域裡的鬥智是失敗者,但在政治領域裡的鬥智卻是個大贏家。

這種議和雖不光彩,但卻收到了「不戰而曲人之兵」的妙用,達到了仍在為滅宋掃清障礙積蓄力量作精心準備的目的,客觀上也為當時南北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保障。《金史·思敬傳》說:「熙宗時,內外皆得人風雨時,年穀豐,盜賊息,百姓安」,正是這次議和使金朝得以休養生息迅速走向了鼎盛時期。公元1148年,就在金兀朮勵精圖治再次準備統一中國的時刻,他突患重病,重病中的金兀朮感到來日無多,寫信給金熙宗,提出了他積蓄力量、統一中國的方略和決心。同年十月辛酉,這位女真族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帶著他「恨不能與國同休」的惆悵離開了人世。

金兀朮因生年不詳,筆者依據女真男子一般15歲即從軍的習俗,把金兀朮參加1114年反遼起義時年歲假定為15歲,到終年1148年來估算,其壽僅為50歲左右,屬於英年早逝,不吉不利的範疇,仰或於此而《金史》失載。其二,金兀朮這個金史名人到底是阿骨打的四太子還是六太子?當時史書就記載矛盾,以至今天還有爭論。

金兀朮在中國曆來就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長期以來,一些漢族史學家始終把他描繪成伐宋戰爭的主凶,但金兀朮在其家鄉卻始終名聲大噪,讚美他的神話傳說要超過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在樺川、綏化、阿城傳有他的點將台,呼蘭、阿城有他的運糧河,雙城有他妹妹的花園等等,儘管這些史跡基本就是後人的偽托,但卻反映了後人對他的追念之情。筆者留意有關金兀朮的傳說,發現不少傳說還出自於漢人之口,傳說中儘管還有對離鄉背井的恩怨描寫,但金兀朮的形象卻不再是殺人的惡魔。說明金兀朮的治國才華也得到了當時北遷漢族群眾的認可,所以他們也不自覺地參與了女真族對崇尚金兀朮的造神活動。

在金兀朮的年代,以漢族封建地主階級為代表北宋和南宋的腐朽統治政權已經走向了,即便不被外族新興封建王朝推翻,也要被本民族的農民起義所推翻的窮途末路,否則社會就到無法運轉的地步了。無論何種更新換代,暴力從來都是這種更新換代的必要手段。所以,金兀朮不應受到過多的指責。難道宗澤、岳飛、韓世忠這些被漢族擁戴為民族英雄的人物,手上就沒有農民起義者的鮮血嗎?

金兀朮所輔佐的正是一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王朝迅速轉變的新興王朝,金兀朮作為一個文韜武略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為實現這種轉變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功績也應當彪炳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當然,伴隨著女真鐵蹄滅絕的不僅僅是腐朽的北宋王朝,還有世界上最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由此說,自北宋以來,北方少數民族數次入主中原似乎都成了阻礙歷史發展的罪人。但是,只要我們把最早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歐洲與中國做一比較,就不難發現兩者之間有著較大程度的差別。封建時代的歐洲,其國家組成形式大多是鬆散的邦聯制國家,貴族議會在國家治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這種相對鬆散的封建統治方式相適應,就是歐洲在中世紀沒有產生為之服務的強大的統治思想觀念,它在客觀上更有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滋生。而在封建制時代的中國,它不僅把奴隸制時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高度集權形式推向了極致,而且還滋生了為其統治服務的強大思想觀念,來牢牢地統治著人們的思想意識,使人們認為這種統治天經地義,使宗澤、岳飛、韓世忠等漢民族傑出人物肝腦塗地地為維護腐朽王朝盡忠,岳飛、韓世忠甚至還直接參加了平息王朝內部的反叛「兵變」事件。其二,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也不是發生在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發源地14世紀的熱那亞、威尼斯和16世紀的「尼德蘭地區」,而是17世紀中葉的英國,英國的海島地理條件可以使它在1649年把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外界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干擾。反觀我們中國,我們雖然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我們卻不具備發生資本主義革命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筆者寫上這些,無非是要強調全面客觀評價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史實,更不能苛責任何一位古人。

(作者:劉大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5: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